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docx

    • 资源ID:33245429       资源大小:45.41KB        全文页数:5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docx

    文本为Word版本,下载可任意编辑长度单位教学设计长度单位教学设计1 一、教学内容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 2认识线段 二、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l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 =100厘米;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3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三、编排特点 1 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数学是人类经过曲折的探索过程建构起来的,但以前的教材在出现某个数学概念时,常常省略了产生发展的曲折过程,以非常概括、严谨、抽象的形式展现出来。小学生由于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所以学习起来会感到抽象、困难。根据课标的精神,作为教学内容的数学,在呈现时,应该按照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构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如本单元的长度单位,以往都是直接告诉学生“量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量”,现在要让学生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2 重视长度观念的建立。 米和厘米是两个最基本的长度单位, 如果学生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教材采取了这样一些措施: (1)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 (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长度的机会。 (3)培养估测意识。 3 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线段与直线有着密切的联系,过去把直线和线段编排在一起,并利用“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来引出线段。但直线的概念比较抽象,其“无限长”的特点学生不容易理解,也无法借助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因此教材在这里不教学直线,只教学线段,并采取给出线段的图形直接描述的方式说明什么是线段。 四、具体编排 1长度单位 例1(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重点是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来源。 (2)从量化的角度测量物体的长度:选一个物品作测量标准,了解所测物体有多少个测量标准那么长。 (3)通过两方面体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用不同的测量标准测量同一长度,得到的测量标准数不同。(左上图) 用不同的测量标准测量不同长度,得到的测量标准数可能相同。(右上图) 得出结论:用同一测量标准度量同一长度,得到的测量标准数量相同,用同一测量标准度量不同长度,得到的测量标准数不同。所以,在测量、比较长度时,必须使用同一测量标准。 (4)教材中使用了很多测量标准,最后统一到1厘米见方的正方体,一是学生的学具里都有1厘米见方的正方体,二是为了后面引出1厘米的概念。在实际生活中,根据测量、比较的需要,可以选用不同的测量标准。不同的国家选用的测量标准也经常是不同的。 做一做 三个题目都是让学生估计或测量每种物品大约有多少个长度单位,由直观逐步抽象。 第1题,方格是一个一个排列起来的,学生能够通过观察直观地估计出来。 第2题,学生不再使用多个测量标准与被量物体进行比较,而是使用一个测量标准进行测量,测量时要求学生量完一次后,从前一次量的终点开始测量。 第3题,逐渐过渡到用1厘米的单位长度进行度量,为引出长度单位“厘米”做准备。估计时,比第1题难度加深,要求学生在头脑中完成用正方体测量的过程。 认识厘米 (1)例1中已经引出了将正方体作为统一的单位长度,但每次都拿正方体不方便,由此引出直尺,使学生理解直尺是人们为了方便测量而发明的,尺上的刻度都是统一的。并用一条线段引出1厘米的长度。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把正方体、直尺、线段放在一起,使学生初步感受1厘米有多长,同时也为用直尺测量长度做准备。 学生初步认识“1厘米”的实际长度后,设计了估计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和量量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两个活动,使用多种直观物体帮助学生巩固1厘米的长度观念,形成1厘米的表象。 例2(用厘米量) 教材中给出了量纸条长度的正确方法,但只是其中一种方法,教学时如果学生能够发现更多的方法,要给以鼓励。 认识米 (1)米尺的引入不再像以前那样直接给出,而是让学生通过用学生尺量黑板,感觉到很麻烦,很自然地引出。 (2)与“1厘米”的认识一样,教材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 实际观察米尺 量身高 量臂展 例3(米和厘米的关系) (1)通过用不同的工具量1米长的绳子,让学生通过活动,自己去发现米和厘米的关系。 (2)教材上开始出现卷尺、皮尺(做一做),让学生认识更多的测量工具,并理解根据不同的测量需要可以选用不同的测量工具。 2线段 认识线段 教材的编排有所变化,原通用教材:先讲直线,再引出线段:“在直线上点两个点,这两个点间的一段叫做线段”。实验教材:用三个直观图直接形象描述出线段的两个特征:直、有两个端点。 接下来,教材说明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并让学生量一量线段的长度,学生已经具备了测量纸条长度的能力,测量线段的长度就迎刃而解了。 画线段 与量长度一样,教材只是给出了最基本的画线段的方法,学生如果有其他方法也可以。 五、教学建议 1 注意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2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厘米、1米大致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 3把握好线段的教学要求。 过去线段是从“线段是直线上两点间的一段”来教学的,现在教材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了改编。因此教学线段时,不应再从线段与直线的关系来教学,而应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如果教师要补充线段的练习,尽量不要将直线与线段进行对比。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通过通过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认识尺子,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4、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导入:同学们,你们的文具盒里都有什么东西?能不能挑出一件自己最喜欢的东西,摆一摆数学书的短边是几个物体的长? 让学生自己动手,并汇报测量结果。通过同学们用各自不同的物品得出不同的结果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分小组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让学生明确活动的方法并动手操作。 (1)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不能弯弯曲曲的。 (2)将全班学生以四人一小组为单位,每组从三件物品中(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全班总共分为6个小组,其中3组用正方形,3组用曲别针,3组用三角形。 注意:在使用三角形时,规定只使用三角形的一条边来量。 (3)在测量好后各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短边,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讨论交流,让学生尝试着总结。) 结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2、让各小组换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然后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学生独立操作,体会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引导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3、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组织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1、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来年感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3、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际练习,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再次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反思: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同一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新教材在呈现长度单位厘米时,是让学生通过充分的活动,让学生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让学生了解知识的来源,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教材的安排能按照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构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 2、合理学习活动的组织。活动中建立长度单位的初步表象。爱玩、贪玩是小学生的天性,如果我们能尊重孩子的这种天性,在教学中有效创设活动情节,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沟通学生情感世界和书本世界的联系,教学将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整节课学生参与面很广,学的很轻松,很扎实,效果很好。 3、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通过游戏、观察、实践等活动,学生初步认识线段,会用尺子量线段和按要求画整厘米的线段。 2让学生在操作中,形象、直观的感受线段的特征。 3尝试同学互助的学习方式,会用语言正确阐述发现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过程。 4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欣赏数学中图形的简洁美。 目标解析: 创设有趣的游戏情境,让学生体验线段是直的。在一系列的找一找、摸一摸、量一量的动手操作中,进一步体验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的特征,为后面的画线段作好铺垫。“我是小小设计师”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创作欲望,将所学知识与图形有机地结合起来,感受数学美,从而想学、乐学。 教学重、难点: 感受线段的特征,会用厘米尺量和画整厘米的线段。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每人一根30厘米的绳子,一把尺子(厘米尺)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游戏导入 (一)游戏 名称:玩绳子。 规则:将一根绳子摆放出不同的形状。 学生汇报:摆放出绳子的形状,特点。(如果有学生摆出直的,则直接导入新课。如果没有,教师可以直接展示直的,说明这样摆放用的时间最短,而且最简洁。) (二)板书:直的 (三)导入新课。这样拉紧的一段绳子,可以看作一条线段。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线段。(板书课题:认识线段) (四)学生动手拉一拉,说说拉直后是什么?(线段) 强调两手之间直的一段看成线段。 (五)板书: 二、创设活动,探究新知 (一)找一找,摸一摸:寻找生活中的线段。 1小组合作,找一找,摸一摸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成线段? 2全班汇报。(注意纠正学生口头叙述的错误,保证叙述的准确性。) 3课件依次出现黑板、桌子、书。它们的线段在什么地方? 4学生边回答,电脑边演示。(抽出线段) 5教师小结:黑板边、桌子边、书边都可以看成线段。 6欣赏生活中的线段。(课件演示) (二)找一找,量一量:线段可以量出长度。 1出示书第5页的三条线段,它们都是线段,找一找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2小组探究,全班交流。 3教师板书:都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4你们真是好眼力。既然线段可以量出长度,请量一量这三条线段的长度。 5独立完成,小组交流。 6全班汇报。让学生口述量的方法和过程,说说要注意什么。 7教师小结:量线段时,线段的一端和尺子的“”刻度线对齐,看线段的另一端对着数字几,线段的长度就是几。 (三)我是小小设计师:画线段 1在纸上设计一条3厘米的线段。看谁设计的样式多。 2展示学生的作品,表扬设计好的学生。让他们说说是怎么画的。 3教师讲解示范后,教师小结。 4教师小结:画线段时,从尺的刻度0开始画起,画到3厘米的地方。不论横着、竖着、斜着画,只要是直的就是线段。 5你们还想设计多长的线段,自己画一画。 6同桌检查,再画一条跟同桌一样的线段。 7(教师巡视,及时纠正学生画法的错误。)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一)教材第5页的“做一做”第1题。 1主要从曲和直的特征上去区别线段。 2要求学生可以口头说明判断的原因。 (二)教材第5页的“做一做”第2题。 1这题放在图形中,增加做题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学生回答:一共画出了3条线段。画出的是帆船。 3可以适当地说说这道题渗透的两点之间只能画一条线段的知识。 (三)教材第6页的“做一做”第1题。 1小组交流,说说解决问题的方法。 2全班汇报。(先测量出线段的长度,再画出和下面同样长的线段。) 3动手画一画,说说画时要注意什么? (四)教材第6页的“做一做”第2题。 1学生认真审题后,理解题目的意思。 2画花在距离旗子3厘米的地方。 3画树在距离旗子5厘米的地方。 4画气球在距离旗子10厘米的地方。 5展示学生的作业。 6结合图形做一些练习: (1)花在距离气球()厘米的地方。 (2)气球在距离树()厘米的地方。 四、总结评价,完善板书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关于线段你有什么了解?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 五、课外延伸 你知道吗?(介绍各种尺子的不同用途,丰富课外知识。)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4 : 本单元学习内容为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页至第7页的教学内容包括:(1)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认识米、用米量。(2)认识线段、量画线段。本课时是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身边的物品、学习用具等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这一部分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和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 : 授课对象为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这年龄段的学生认知能力已达到一定水平,在学习长度单位前对长、短概念已有初步认识基础,但怎么测量物体长度学生还不了解,对长、短的概念的理解也还不够透彻,需要系统学习来认识厘米、米的长度观念等。 : 1、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勤观察、多动手的学习习惯。 : 1、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帮助学生形成厘米的正确表象。 3、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 正确使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和画线段。 :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 : 回形针一盒、30厘米尺子一把、多媒体课件。 : 1课时 :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题1、老师:新学期开始老师发现许多同学长高了,来,谁能跟大家说说自己的身高。 请学生发言,将自己的身高说出来。 2、老师:老师相信还有部分学生还不知道自己的身高,我们这堂课的学习内容为长度单位,同学们要是认真听讲这堂课,课后就可以同桌之间互量身高了。(板书课题:长度单位) 学生思考自己的身高高度并踊跃发言。 设置悬念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引出学习课题。 探究、学习新知1、老师:老师看到大家课桌上都有一块橡皮擦,下面我们来玩个游戏,请大家把自己的橡皮擦那出来量一量我们手中的数学课本的宽度有几个橡皮擦那么长? 请学生起来回答自己的测量结果。(板书学生的测量结果,同时PPT播放我测量的结果课件) 2、老师:同学们是不是存在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数学书的宽度是一样的但大家测量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3、老师:我听到有同学说是因为大家测量用的橡皮擦不一样长,在这里老师把它说成同学们测量的标准不一样,标准不同结果就不同,那下面老师老统一一下标准。老师手上有一盒回形针,现在发给每位同学一个,同学们再用它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宽度有几个回形针那么长。 4、老师想学生展示真是的尺子并同步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尺子,分析尺子上数字、线段和线段与线段之间的含义,并让学生知道测量长度单位用的是尺子。 1、学生举手回答自己的测量结果。 2、学生思考疑问,得出结论。 3、学生在课堂上带着好奇心重新测量起来。 4、学生认真听老师分析尺子,认识尺子。 1、让学生初步体验测量的形式和结果 3、使学生形成测量物体要统一一个标准的概念。 4、让学生认识尺子上的数字和线段的意义,认识1厘米的概念,知道生活中尺子是用来测量物体的长度的。 练习巩固1、课件展示询问学生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为1厘米。 2、让学生在课堂上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并用课件展示画线段要注意点事项。 3、课件展示让学生比较蚂蚱和蟋蟀谁跳的距离远?1、学生思考并踊跃发言。 2、学生踊跃上黑板作画并积极动手画出5厘米的线条。 3、同学们纷纷猜测起来 1、加深学生对1厘米概念的理解,巩固新知。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巩固知识和了解学生是否会画一定长度的线段。 3、培养学生对距离远近的估算能力和巩固学习内容。 4、课件展示练习题:判断题,下列题目对的打,错的打×,让学生起身来回答。 4、学生踊跃举手发言 4、巩固新知并锻炼学生的胆量让学生有发言的机会等。 课后作业课后练习一:第2、7、9题学生课下做让学生巩固新识、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5 长度单位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也是在比较物体长短的基础上学习的。虽然学生已经有了这方面的知识和基础,但是由于长度单位及其操作应用是多种知识的综合,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长度单位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为了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数学知识于实际,课堂教学首先设计了让学生测量身边物体的长,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加深,并能运用。全单元分4课时完成,本教学设计为第4课时。 1、 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 学生进一步熟练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画线段。 3、 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会画角和直角。 4、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1、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会画角和直角。 3、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学生尺、米尺 因为长度单位的选择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积累有一定的关系。针对小朋友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我给学生设计了互动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能更积极、主动地进行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共同发展提高。 一、米和厘米的复习 回顾梳理 1、这学期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关于米和厘米的知识你知道哪些? 2、1厘米有多长?1米有多长?你能用你的方法表示出它们的长度吗? 3、学生活动:演示米和厘米的长度。 4、教师进行小结,并板书:1米=100厘米 对旧知识的回顾,为本节课的活动做好铺垫。 二、进行练习。 1、看书上2条线段,估计一下它们有多长?(学生估计长度并汇报。) 2、用尺子测量它们的长度,边测量边留心你是怎样测量的?(学生活动) 3、教师评价学生的测量方法,及时发现出现的错误。 通过教师与学生的活动,让学生动手量一量,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对米和厘米的长度表象。 三、复习厘米与米之间的进率。 1、米尺从0端到末端就是1米,那你想知道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吗? 2、 做一做 (1)我估计我的铅笔盒长( )厘米,用尺量铅笔盒的长是( )厘米。 (2)请你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3)细心算一算 7厘米+8厘米=( )厘米 30厘米+6厘米=( )厘米 100厘米 40厘米=( )厘米 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3、知识运用: (1)抢答题:(出示练习)填写长度单位:厘米或米。 黑板长约4( ) 我们的身高约130( ) 旗杆高15( ) 橡皮擦长3( ) 小红的手臂长约40( ) 床长2( ) 爸爸的鞋子长25( ) 我们的房子高3( ) 4、思考性练习 如果有些东西的两头都不能靠近尺子的刻度,怎样量出它的长度呢?如量花生的长度,2分币的最宽的地方长多少?由学生量一量2分币,可以互相商量想办法。全班交流。最后得出可以用两块三角板辅助(如图)。或将物品直接放在尺子的刻度上来量。 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决一些数学问题,对知识进行巩固、加深。 三、总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要运用到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物体,如果要测量较小的物体,我们就用( )作单位,如果测量较大物体时我们就用( )作单位。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6 一、背景分析 “统一长度单位”是小学阶段学习法定计量单位的开始。人教版教材在安排学习这部分内容时,注意呈现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这是新课程与老教材的明显差异。教材的主题情境是:先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硬币、曲别针、三角形、木块)作标准去量数学课本的宽,并提示:“为什么同一边量出的结果不一样呢?”;再让学生用不同物品作标准量不同长度,教材让学生自由量,并思考:“为什么不同的东西量出的结果一样呢?”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相同的物品(如方木块)进行测量,去解决上面两个矛盾冲突,由此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材安排的意图十分明显:两个操作层次,实际上都是要让学生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通过研读教材,我们发现,虽然教材中两个操作层次最终指向的目的一致,但各自的思维角度不同,对学生来说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数学呈现时,常常省略了知识产生发展的曲折过程,以非常概括、严谨的形式展现出来,而小学生由于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所以学习这样的知识还是会感到抽象困难。尤其是本教材面向的上课对象是一年级学生,他们在生活中交流物体长度的经历比较少,要他们分层、理性地还原本教材知识内容的建构过程,是有相当难度的。 通过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我们认为本节课的教学呈现以及预期落点有必要作适当的调整。 二、策略选择 1.变素材,降落点。 尊重教材的编写意图,同时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现有思维发展水平,改变操作层次,简化思维难度。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在活动中建立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本节课的落点也适当调低,让学生能体会到长度单位不统一会给日常生活、交流带来不便,能初步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重操作,重体验。 针对知识内容特点以及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实践操作、体验感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因此,本节课应注意安排设计多项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探究的活动,努力使知识的还原建构过程生动活泼,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同样,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时,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单位的名称,更重要的是了解该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能够在实际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找一找、估一估等实践活动,了解1厘米大致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的长度表象。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初步体会统一单位长度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在实际动手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以及估测意识,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学具准备:课件、边长1厘米的正方体、尺子等 一、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导入新课,交流测量方法 2.动手测量:桌子的宽。 3.汇报结果:测量工具和结果。 4.讨论交流:多样的结果。 二、认识厘米 1.认识尺子 2.认识1厘米 (1)教师介绍1厘米 (2)学生找找1厘米 (3)师生比比1厘米 (4)学生找生活中大约1厘米的物体。 三、应用 (1)撕一撕:动手撕一段1厘米长的纸条。 (2)估一估:书本等物品大约有多长。 四、课堂总结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3页和练习的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估量长度的意识。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长度单位,用厘米尺测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 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正确使用厘米尺测量长度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学生尺彩带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二、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买卖”彩带 (1)国庆节快到了,老师想买一些彩带回家做装饰品,我发现你们手上就有一些漂亮彩带,愿意卖给我吗?不过,我要按它的长度付钱。 (2)学生用学具袋里的物品量彩带的长 (3)激发矛盾:同样长的彩带卖的价钱不同,这样公平吗? (4)小结:用相同的物品去量,就不会出现刚才不统一的现象了。 2、买贺卡 (1)老师在买节日贺卡时遇到一个难题,同学们愿意帮帮我吗? (2)贺卡问题 (3)小结:用相同的物品去量,更容易比较出物体的长短。 3、练习(课件显示) 三、认识厘米 1、认识直尺 介绍直尺上的刻度、刻度线、长度单位厘米、大格、小格等。 2、认识1厘米 课件演示直尺上的1厘米 学生比一比1厘米的长 找一找生活中的1厘米 3、认识几厘米 指出尺子上的3厘米、5厘米、7厘米 四、用厘米量 1、例2: 课件演示不同量法 学生判断:谁的量法正确?为什么? 2、正确量法:电脑老师是怎么说的? 五、巩固实践 1、正确读出各物品的长度。 2、量彩带。 3、量数学书的短边。 4、估计奖品的长,再量一量。 六、资料介绍 七、总结评价 这节课你尝到了哪些知识?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8 教材第7页 例8安排了解决问题的内容,意在巩固学生初步建立的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进而培养学生对长度单位进行实际运用的能力。 从呈现形式来说,教材仍然以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反思与回顾三个步骤呈现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其中,在分析与解答环节,特别突出了判断(估测)的方法,即运用自己熟知的一定长度作标准(如一拃的长度、身高等)去比较或推测,既有方法上的引领,又有测量思想的渗透。回顾与反思环节,则是以学生熟悉的物体的长度作标准,回到情境中对解答的结论进行检验。这两个环节中,都突出了用长度表象解决问题,使学生重视长度观念的建立。 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必须建立在长度估测的基础上。由于学生只认识了“厘米”和“米”,很容易作出非此即彼的简单推断。 虽然旗杆、课桌、小鸟、篮球场等在生活中很常见,但学生并不一定都清楚它们的长度,也就是说我们应高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1结合具体事物,运用单位和数据相结合及借助参照物的方法,恰当选择长度单位。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建立米和厘米的长度观念。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理解和掌握单位和数据相结合的判断方法。 难点:学会借助参照物进行判断。 课件、橡皮、杯子、直尺等 复习导入通过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探究新知会运用长度单位解决问题 巩固应用通过训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应用 课堂小结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方法 1用手势比划出1厘米、5厘米、1米各有多长。 2播放课件:长颈鹿与小羊比本领的动画片。 师:在长颈鹿和小羊比本领时,为什么长颈鹿赢了? 生:因为长颈鹿长得高。 师:长颈鹿到底有多高呢?是5厘米还是5米?由此引入新课。 1想一想。 课件出示高大的长颈鹿图片。 师:你们在现实生活中见过长颈鹿吗?在哪里见过? 生:在动物园里见过。 师:联系实际想一想,你和长颈鹿相比,谁高? 生:长颈鹿比我高。 2议一议。 提出问题:长颈鹿高5厘米还是5米? 学生小组合作,通过手势比划感知5厘米和5米有多长,并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巡视,注意发现有代表性的观点,为向全班汇报作准备。 3说一说。 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 生1:我大拇指的宽度大约1厘米,5厘米就是5个1厘米,也就是用大拇指的宽量5次的长度,这跟我的中指的长度差不多,长颈鹿不可能那么矮,所以我觉得长颈鹿有5米高。 生2:我尺子上从0到5的长度就是5厘米。 这太短了,还没有长颈鹿的耳朵长,所以我觉得长颈鹿不可能是5厘米,只能是5米高。 生3:我伸开双臂,两手之间的距离大约1米,还没有长颈鹿的脖子长,我觉得长颈鹿有好几个1米,应该是5米高。 生4:我的身高1米多,还没有长颈鹿的脚高,所以长颈鹿应该是5米高,而不可能是5厘米高。 生5:4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长颈鹿一样高,所以长颈鹿是5米高。 1教材第7页做一做。 2选择合适的长度,在括号里画“”。 (1)黑板长:3厘米()3米() (2)橡皮长:2厘米()2米() (3)大树高:10厘米()10米() 学生自己辨别以上物体的长度,教师及时反馈。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解决问题 测量较短的物体,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测量较长(高)的物体,一般用米作单位。 橡皮长2厘米长颈鹿高5米 大树高10米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 课本P102、105页。 学情分析: 复习米和厘米,使学生

    注意事项

    本文(《长度单位》教学设计.docx)为本站会员(33****8)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