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最新2017年秋七年级生物上册3.2.1种子的萌发教案新版新人教版.pdf
-
资源ID:33263872
资源大小:24.38KB
全文页数:3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教育最新2017年秋七年级生物上册3.2.1种子的萌发教案新版新人教版.pdf
小学 +初中 +高中小学 +初中 +高中种子的萌发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阐明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2结合生活经验及实验观察尝试着描述种子萌发的大致过程。能力目标:运用对照实验法设计并完成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学会控制实验条件,检验不同的环境因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尝试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测定种子的发芽率。情感目标:通过参与种植、管理植物的活动,增强爱护植物的情感。教学重点1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2抽样检测时正确的取样方法。教学难点难点:种子萌发环境条件的探究实验中设置对照实验的训练及实验现象的分析。教学设计 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 设计者:) 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巩固复习:菜豆种子与玉米种子的结构?(PPT2) 春秋战国时期, 越国以发生了大饥荒为由向吴国借一万石粮食,吴国以苛刻的条件答应了,第二年,越国的粮食大获丰收,在向吴国归还粮食时,挑出颗粒饱满的稻谷,全部煮熟晒干后如期还给吴国,吴王夫差看到越国的粮食颗粒饱满,下令把越国归还的稻谷发放全国各地播种,结果这一年吴国颗粒无收。(PPT3) 为什么越国归还的粮食会导致吴国颗粒无收呢?种子萌发需要什么条件?(PPT4) 二、学案导学自主学习1教师明确任务,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自主活动一:阅读分析教材P8891 内容,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自主活动二:阅读分析教材P9193 的内容,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2教师巡回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学法指导:实验法。3对学生学习的效果展示和交流。4学生自我矫正错误、增强对知识的认识与记忆。三、合作探究点拨升华1两人合作探究学生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2小组合作探究完成教材 P89 页, “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探究问题 (1) 对每一个实验组的处理,除了所研究的条件外,其他环境条件是否应当与对照组相同?小学 +初中 +高中小学 +初中 +高中你所在的小组想探究哪种环境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如何控制这种环境条件?实验完后探究的结论是什么?完成教材 P92 页, “测定种子的发芽率”探究问题 (2) 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有哪些?测发芽率时,给种子提供什么样的环境条件?种子萌发后,子叶为什么变得干瘪?通过探究活动, 学生合作交流分析初步认识到:(1) 种子萌发需要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环境条件是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2) 学会设置对照实验。(3) 种子萌发的一般过程。3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完成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PPT5 8) 分析结果,得出结论: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是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是:主要是胚是活的且完整,此外种子最好储存时间短、度过休眠期。揭秘课前历史故事的谜底。(PPT910) 引申:对照试验中的对照组与实验组的区分。引导学生完成探究“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PPT11 12) 引申:抽样检测中要注意:样本的大小要合适。要做到随机性。 检测方法要科学。学生描述:种子的萌发过程绿豆发芽记。(PPT13) 教师点拨、讲解种子的萌发过程:种子萌发后,胚根发育成根,胚芽发育成茎和叶。(PPT1419) 4教学评价活动在探究过程中,对学生的表现给出激励性的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 四、知识梳理归纳整合1学习本节课后,学生回顾:你知道了什么?会解决什么问题?还想了解什么?2学生回答: (1) 种子的萌发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有哪些? (2) 如何设置对照实验?3根据学生回答,梳理本节知识。板书:(PPT2021) 种子的萌发条件环境条件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自身条件:胚必须是活的和完整的萌发过程胚根根胚芽茎和叶五、达标检测巩固提升1巩固训练一。(PPT2225) 2巩固训练二:学生完成学生用书中针对性练习题。学生回答,教师及时反馈校正、点评。3巩固练习三: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反思与评价完成本节学习情况记载与教学评价。自我评价过程与方法教学效果小学 +初中 +高中小学 +初中 +高中学生学习行为教学过程中再优化优化问题优化方法1 2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