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统编版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 第二课时-》语文教案.doc
-
资源ID:3328092
资源大小:31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3.98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0年统编版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 第二课时-》语文教案.doc
2020年统编版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 第二课时语文教案 第二课时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听写词语。融合燕子鸳鸯优惠崇高芦苇豆芽长短梅花溪水广泛减少2默写绝句。3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以及本课的第一首诗。这节课我们将来学习剩下的两首诗。惠崇春江晚景一样是描写美丽春景的,而三衢道中写的又是什么季节的景象呢?接下来的学习将告诉大家答案。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地朗读这两首诗,把它们读正确、读通顺。2指名读、小组读、齐读,指导读出诗的节奏、韵味。朗读指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3“惠崇春江晚景”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明确:惠崇是一个和尚,他画了一幅画叫春江晚景。苏轼在画上题了一首诗,叫惠崇春江晚景。4“三衢道中”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明确:三衢山的山道上。 三、课文研读,突破重难1学习惠崇春江晚景。(1)介绍作者苏轼。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2)每句诗的意思分别是什么?明确:第一句: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第二句:春天来临,寒冰消融,水温一升高,群鸭好像就最早感觉到了春天的信息,迫不及待地到江水中嬉戏玩耍了。第三句: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第四句: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面来。(3)什么是“蒌蒿”“芦芽”?(出示图片)(4)这首诗中哪些句子是写景的?明确:前三句。 (5)那么第四句是写什么呢?明确:作者的想象。(6)除了最后一句是作者的想象,你还能发现作者的想象之笔落在 了哪些词句上吗?明确:暖、知。(7)为什么说“春江水暖鸭先知”?明确:江南水乡冬末初春时节,天气依然比较寒冷,常常出现降温和春寒天气。在这种春寒的天气里,猫、狗都伏在炉灶旁、屋檐下,而此时的池塘里、溪水边,三五成群的鸭子却可在水 中戏游,时而把头潜入水中,时而又展翅“高唱”。鸭子的这些举动,告诉人们寒冷的天气即将过去,气温开始逐渐回升,江河溪水中的水温已经变暖,春天来临了。这句诗细致、逼真又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南方早春时的秀丽景色。2学习三衢道中。(1)诗人是什么季节游三衢山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明确:夏季。从“梅子黄时日日晴”可以看出。(2)读第二句“小溪泛尽却山行”,说说这句话写了什么。明确:一“溪”、一“山”、一“泛”、一“行”,不仅表明作者的行程,还透露出作者的喜悦之情。 (3)诗人的行程路线是怎样的?明确:他先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再沿着山路行走。(4)沿途诗人都看到了些什么?哪句诗是写作者的沿途所见?明确:绿荫、黄鹂。“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是写诗人的沿途所见。(5)赏析诗的三、四句。明确:三、四句紧承“山行”,写绿树荫浓,爽静宜人,更有黄鹂啼鸣,幽韵悦耳,渲染出诗人舒畅愉悦的情怀。“来时路”将此行悄然过渡到归程,“添得”二字则暗示出行归而兴致 犹浓,故能注意到归途有黄鹂助兴,由此可见此作构思之机巧、剪裁之精当。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1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绝句中通过描写动物活动来增添春景意趣的诗句是:_,_。明确: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2)三衢道中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明确:通过对比融入感情。诗将往年阴雨连绵的黄梅天与眼下的晴朗对比;将来时山林的幽静与归途中的黄鹂叫声对比,于是产生了起伏,引出了新意。全诗又全用景语,浑然天成,描绘了浙西山区初夏的秀丽景色;虽然没有铺写自己的感情,却在景物的描绘中锲入了自己愉快欢悦的心情。2总结。在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借助资料来学习古诗,增长了不少知识,收获不小呀!三衢道中的诗人将一次平平常常的行程,写得错落有致,平中见奇,不仅写出了初夏的宜人风光,而且表现出诗人的愉悦情状,让人领略到平的意趣。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六、板书设计,知识构架小学试题、单元测试题、小学知识点尽在“奥数网”微信公众号第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