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初中物理功的教学设计 .pdf
公开课教学设计学 校学 科物理课题功授课教师时间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 知道功的定义,理解功的两个要素;2. 掌握功的公式: W=Flcos3. 知道功是标量,理解正、负功的含义。过程与方法通过力对物体做功的探究与讨论,使学生体会物理学的科学研究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教育2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重点1功的概念 2. 功的计算公式难点1如何判定各个力做功的正负。2各个力所做的总功的计算。教具多媒体投影仪教学过程教师的调控与点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功 的 概念探 究 做功 的 条件探究功的表达式利用 “瀑布”和“机车牵引列车加速运动”的实例引入新课一功的概念货物在起重机的吊臂作用下重力势能增加握力器在手的压力作用下弹性势能增加如果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能量发生了变化,这个力就对物体做了功。二力对物体做功的条件思考:光滑水平面上有一物体, 在力 F的作用下运动的位移为 L, 物体此过程中受哪些力的作用, 哪些力对物体做了功?三功的表达式力与位移不在同一方向的功如何计算?说 明能 量的转化学 生举 例说 明能 量变 化的 例子 ,总 结概念回 答题 设问 题, 总结 做功 的因素运 用做 功的 条件 和力 的合 成与 分解 进行探究注意身边的事例,引 起 思考。用身边的事例分析总结结论由初中已知信息,给学生思考 的 空间。锻炼学生的研究与合作意识判 断 能力。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4 页教学过程教师的调控与点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4 页探究功的正负探究总功的计算方法结论: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与位移夹角的余弦这三者的乘积。 W = F l cos功的单位 :焦耳 J(joule) 1J=1N 1m=1N m四功的正负当时,cos=0,W=0, 力 F 对物体不做功。当时,cos0,W0 ,力 F 对物体做正功。当时,cos0,W0, 力 F 对物体做负功。说明:1. 正负不表示方向,功是标量。但正负也不表示大小。正功的物理意义 : 表示该力是动力;负功的物理意义 : 表示该力是阻力。2. “某力做多少负功”往往说成“物体克服该力做多少功”(取绝对值)。五、总功的计算例题:质量为 m=3kg的物体放在水平面上,在与水平方向成370角的拉力 F=20N作用下匀加速运动,通过位移 l =2m 的过程中,物体所受摩擦力大小为6N 。 (cos370=0.8)求:(1)重力对物体做的功(2)支持力对物体做的功(3)摩擦力对物体做的功(4)拉力对物体做的功(5)合力对物体做的总功方法一 W总=WG+WN +Wf +WF=20J 方法二 W总=F合l=20J 1、几个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等于各个力对物体所做功的代由功的表达式推导出做功的正负情况。锻炼学生学会思维的延伸,对结论进行 再 探讨。讨论习题,在习题中获取不同的计算方法加强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处理问题,总结方法教学过程教师的调控与点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2022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4 页练 习巩 固数和。 W总W1+W2+Wn 2 、几个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等于合外力对物体做功。 W总F合 l cos 六、课堂练习1、用一水平恒力 F将木块沿水平方向从A点拉到 B点。第一次在光滑水平面上, F 所做的功为 W1; 第二次在粗糙水平面上,F 所做的功为 W2,比较两次做功,应该()AW1W2 D 无法比较2、如图表示物体在力F 的作用下在水平面上发生了一段位移l ,分别表示这三种情况下力F对物体做的功。学 生 应 用功 的 概 念和 做 功 正负的判断 , 巩 固新知知 识 点 的强化板书设计功1、功等于力的大小和在力的方向上位移大小的乘积。2、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3、功的公式: W= Fscos4、功的单位:焦耳。5、功的正负。6、总功的求法。教学反思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这一节课我是通过能量的变化引入的功,在这个问题的讲解中对功是能量转化量度的关系说明较少,以至于在正功、 负功的讲解中学生无法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去认识, 只是停留在动力对物体做功和阻力对物体做功方面,所以对功的认识还不够透彻, 并且在后面动能、 势能的定义中完全是从能量变化的角度去定义,对以后的学习也有一定的影响, 若是在本节功的定义之初, 深入探求是由于力对物体做了功才使能量的变化,多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学生深刻的体会,这样学生才能加深认识,为本节课的教学做好基础, 同时也为动能、 势能的教学埋下伏笔, 这节课的设计会更合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交流、讨论还能更热烈些, 由于急于完成本节的教学内容,学生之间讨论不是很充分时,便让学生做答,学生答的情况并不是很好,但这时若是再给学生相互讨论的时间,学生定能够真正的解决问题, 而不会是如今天靠教师的提示与引导, 学生才勉强得出正确的结果,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不能急于求成,给学生留有余地, 这样学生在交流中探究, 在合作中学习, 学生能够在共同研究中得到更大的发展,教师适时抓住课堂中的细节,会使教学效果达到更好。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