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精心总结 .pdf
-
资源ID:33348366
资源大小:49.56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4.3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2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精心总结 .pdf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 、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1、世界的本质问题是哲学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1)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2)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哲学上属于本体论的问题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第一性的,意识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哲学属于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第一性的,物质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哲学属于唯心主义、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主要指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即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哲学上属于认识论的问题可知论:承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属于可知论不可知论: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不可能认识的,属于不可知论(3) 、社会历史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历史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心主义: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是历史唯心主义(4)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主要是回答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以及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它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但不是哲学的全部问题。世界存在的状态: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运动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彼此孤立的,静止不变的,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中,又交织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2、世界的本质问题上一元论和二元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1) 、世界的本质问题实质上是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一元论: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和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一元论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世界统一于精神。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心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英国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 、 “物是感觉的集合”宋代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明代王守仁“心外无物” 、 “天地万物皆在吾心”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客观精神(理念、绝对精神、天理)说成是世界的本原。德国黑格尔“绝对精神”宋代朱熹“理在事先” 、 “理”乃是“天地万物之根”神学唯心主义也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统一于物质。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质或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泰勒斯水是万物的本原赫拉克利特火是万物的如基最高成就:古希腊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和中国的“元气说”(明未清初王夫之提出)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原子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最小物质单位,把原子的个性误认为物质的共性。四个局限性:一、机械性二、形而上学性三、直观性四、不彻底性现在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哲学的最高形态二元论: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精神和物质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二元论著名的代表: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把物质和心灵结合起来是上帝的力量。二元论最终倒向唯心主义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说明了世界的本质问题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基本思想:第一,承认世界的统一性,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第二,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一元论。第三,认为世界是运动发展的、无限多样的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局限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世界的本质问题做出了科学的解释,指出世界的本质或本原是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本身构成了整个世界。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7 页(二)、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第一、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第二、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三、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三)、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 、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也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相对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相对静止存在两种情形:第一、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第二、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即事物质的相对稳定性。承认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区分开不同的事物。第二、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认识事物分化的条件和生命现象的产生。第三、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静止的统一,形而上学和相对主义共同的错误在于把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相割裂。(四)、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即时间总是朝着一个方向向前发展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物质的空间特性通常以两种形式表现出来:第一、体积第二、空间位置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时间和空间是内在统一不可分离的(四维时空概念)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时间和空间与运动着的物质不可分离。时间和空间既是绝对的、无限的,又是相对的、有限的,是绝对和相对、无限和有限的统一。绝对性、无限性是时间上无始无终,在空间上无边无际。相对性、有限性是指第一具体事物在时间上有始有终,在空间上有边有际。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无限性与相对性、有限性是不可分割。二、实践的本质、特点、形式和作用(一)实践是主体能动的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同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1、实践的定义:实践是主体能动的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体实践能力的人(分为个人主体、集团主休、类主体)实践客体:是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属性:具有客观性、对象性、社会历史性基本类型:自然客体:天然的自然物、人工的自然物社会客体:人类社会精神客体:主观精神、客观精神2、实践的三个基本特点:第一、客观性第二、自觉能动性第三、社会历史性3、实践的三个基本形式:第一、物质生产实践: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第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活动第三、科学实验(二) 、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与人的实践相联系的物质世界第一、人的实践活动与自然界的二重化人的实践活动使自然界二重化,分为自在自然:一方面是指人类产生以前的自界然,另一方面指人类实践活动目前尚未深入到的自然界人化自然:与人的实践活动相联系的自然自在自然不断转化为人化自然。实践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旧唯物主义自然观区别开来第二、社会历史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创造的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7 页一方面,它把人类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看成是纯粹客观的自在的东西另一方面,它又把人的实践活动看成是纯粹主观的东西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第三、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观点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正是在实践观点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超越了以往的全部哲学,成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三、社会生活在本质上实践的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本质第一、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第二、物质生产实蹑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第三、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物质生产实践的持续进行,使生产力不断发展,从而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得到解决,推动社会不断发展科学实验的进行推进了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大大加快了社会发展的进程医疗实践、教育实践、艺术实践等对社会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思想的确立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彻底性的缺陷,把唯物主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科学地说明了社会的物质性。唯物主义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哲学的基本问题唯心主义可知论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不可知论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历史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历史唯心主义辩证法(联系、运动、矛盾)世界存在状态形而上学(孤立、静止、否认内部矛盾)主观唯心主义唯心主义一元论一元论客观唯心主义世界的统一性问题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唯物主义一元论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二元论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7 页第二节物质世界的普通联系与永恒发展一、联系与发展的普通性和多样性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一) 、世界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联系的定义: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联系的属性:1、客观性: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联系的客观性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2、普遍性:联系是普遍的。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地存在,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3、复杂多样性:事物联系的主要形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认识事物联系的多样性对我们观察与处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必须坚持全面的观点,尽可能地从各个方面来把握事物的各种联系。其次,必须抓住事物中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二) 、世界的运动发展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变化、发展属于同一序列的范畴。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变化则侧重于强调运动中所发生的具体内容的改变,发展是指事物一种特殊的运动变化-上升性、前进性的运动变化。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新事物定义: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定义:指丧失了其存在的必要性、日趋灭亡的事物。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和远大的发展前途。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由新旧事物的本质特点和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决定的:第一、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第二、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因而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是一帆风顺的,必须经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第一、新事物的成长壮大需要经历一个由弱小到强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曲折发展过程。第二、旧事物对新事物的压制和扼杀。第二、社会历史领域内的新事物,被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和理解,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和支持,也需要经过一个或长或短的历史过程。(三) 、两种对立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第一、联系观点和孤立的观点。第二、发展变化观点和孤立静止观点。第三、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矛盾是事物运动发展的根本原因)。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唯物辩证法是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的源泉,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二、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一) 、对立统一规律1、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对立统一规律亦称矛盾规律其基本内容: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矛盾:是是指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矛盾就是对立统一。予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第二矛盾双方相互贯通,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形:其一、矛盾双方的相互渗透或相互包含,其二、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的、相互对立的性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的。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事物的内部矛盾。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7 页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事物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第二、矛盾双方互相从对方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第三、矛盾的同一性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第一、在事物量变过程中,斗争推动着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为质变做准备。第二、在事物质变过程中,斗争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促成矛盾的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都有重要作用,但都不能孤立地起作用。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与内因的关系是:第一、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第二、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第三、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及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理论基础。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各不相同,都有其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方面,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另一方面,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它们是辩证统一的。第一、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联结的。第二、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区别的。第三、矛盾的普遍性与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主义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4、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是矛盾特殊性的重要表现,它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一种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不平衡,另一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方面的不平衡。主要矛盾: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第一、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一方面、主要矛盾规定和影响着次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另一方面次要矛盾对主要矛盾有制约作用。第二、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基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这种关系,我们在观察和处理复杂问题的时候,要首先抓住和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不忽略次要矛盾,还要注意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转化,不失时机地转移工作重点。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一、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二、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方面的地位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坚持两点论和重要点的统一,就是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重点。(二)、质量互变规律质:是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量: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量的规定性与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度: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质和量是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的。这种质和量的互相依赖、互相制约充分体现在度中。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的运动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割裂的统一,就会导致激变论(只承认质变)或庸俗进化论(只承认量变)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把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同有步骤、分阶段地踏实苦干、稳步前进的精神结合起来,反对急躁冒进、急于求成。否则会欲速则不达,得到事与愿违的结果。(三)、否定之否定规律肯定和否定是事物内部两个相反的方面,它们是辩证统一的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第一、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对自身的否定。第二、辩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7 页证的否定具有两个重要特点1、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2、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第三、作为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之统一的辩证否定是扬弃。扬弃就是既克服又保留。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内容: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辩证的否定,由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从而使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把握否定之否定规律,坚持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的原理,对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意义:一、要坚信社会主义的前途是光明的。二、要准备走曲折的路。三、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还包括一系列其他范畴: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内容和形式、本质和现象。(一)、原因和结果原因和结果的联系是事物或现象之间引起和被引起的联系。因果联系的一个显著特点:原因在先,结果在后。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关系表现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作用)。原因和结果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原因的结果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一、只有找到某一事物或现象产生的原因,才能认识其本质和规律,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二、正确把握因果联系,才能很好地总结经验教训,以便更好地指导今后的行动。(二) 、必然性和偶然性。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一、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1、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偶然性产生于事物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二、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辩证统一的。1、必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2、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 3、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把二者割裂开来,就会导致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或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认错误观点。(三)、可能性和现实性现实性:是指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是客观事物和现象种种联系的综合可能性: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可能性与现实性之间昌对立统一关系。一、可能性和现实性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和对立。二、可能性和现实性又是统一的, 1、二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2、可能性和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掌握可能性的现实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1、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一切工作都要从现实出发,而不要从可能出发。 2、为了使好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我们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自觉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有利条件,争取使好的可能性变成现实。(四)、内容和形式内容: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形式: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相互作用的关系(五)、本质与现象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外部联系。有些现象与本质是一致的,叫真相。有些现象与本质似乎不一致,这情况通常叫假象。本质与现象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1、本质和现象是相互区另、相互对立的。2、本质和现象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1、本质不能脱离现象,2、现象不能脱离本质。掌握本质与现象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1、本质和现象是对立的,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2、本质和现象是统一的,对大量的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是揭示事物本质的正确途径。第三节、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一) 、规律和自然规律规律: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一种本质的联系,是指规律是一种内在的、非表面现象的联系。规律性与必然性是同等程度的概念。重复性是稳定性的表现。规律具有两个特点:1、客观性:规律是运动着的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2、普遍性:规律不是只在个别的、特殊的事物和现象里起作用,而是在较大的范围和领域起作用。自然规律是在自然界的各个领域起作用的规律,是自然界中的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二)、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7 页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自然规律是通过自然界各种盲目的力量相互用用实现的,它是自发的,不需要人的参与。社会发展规律是通过人们的自觉活动实现的。二、意识及其能动作用(一)意识的起源和本质1、意识的起源首先、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的产生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生物的刺激感应性。第二、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第三、从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意识的产生。其次、意识是社会性劳动的产物1、劳动使猿脑变为人脑,为意产生提供了物质器官。2、劳动产生的语言,为意识的内容提供了物质外壳。2、意识的本质意识的本质包括三个方面内容: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的产生是经过人脑对客观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的主观性、意识的客观性。意识是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统一。如割裂二者就是庸俗唯物主义(抹煞意识的主观特征)和唯心主义观点(抹煞意识的客观性)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二)、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性(即主观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意识的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第三、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一定影响作用。第四、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面物质世界,这是意识的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意识能动作用的根本途径是人的社会实践。意识的能动作用有两种不同的性质:正确的意识起推动作用,错误的意识起阻碍和破坏作用。(三)、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第二、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各项工作中,我们必须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全起来,把高度的实践热情与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我们既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又要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勇于开拓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7 页,共 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