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网络舆情系统分析复习资料 .pdf
1 网络舆情系统分析1. 舆情: 就是舆论的实际情况,又称为社情民意,是公众的意愿和态度,包括公众对各种政治和社会现象及问题的认识或看法,是群众心理、情绪、意见、要求和思想的综合表现。2. 网络舆情: 是指在互联网背景之下,众多网民对社会(现实社会、虚拟社会)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简言之,即网络上的社情民意。3. 网络舆情的传播特征: (1)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大大改变了媒介传播的方式和格局。(2) 随着全球卫星系统的发展和成熟以及个人电脑的普及和网络信息传输速度的迅速提高,一个以网络媒体为主、其他媒体为辅的全球大众传播格局正在形成。4. 网络舆情的形成过程:从网络舆情形成的结构特征来看,网络舆情的形成是一个“线性过程”,网络舆情形成的每个阶段环环相扣。网络舆情形成的线性过程:公共事务发生刺激性信息传播个人情绪态度和意见的形成网络互动网络舆情的形成与表达5. 网络舆情的形成模式(1)渐进模式 一般情况下,网络舆情的形成会呈现出一个渐进的过程。 在社会矛盾的形成和积累之下,指向某种矛盾的舆情在暗暗地滋生和积累,经历有无到有、 由弱到强、 由隐匿到公开的过程,最终可能会以某一公共事务为导火索而在网络上爆发出来。(2)突发模式 网络舆情形成的突发模式在体现“刺激反应”机制时更为明显,其刺激物就是突发事件,网路上民众的舆情就是反应物。 突发事件一经发生,便在网络上迅速传播,激起公众的强烈反应,舆情表达集中且剧烈。6. 网络舆情的形成动因(1)外部动因:外部动因包括社会环境作用力合网络空间的舆情空间作用力。(2)内部动因:内部动因则包括利益需求和心理作用力,其中,公众自身的利益需求是舆情形成的动力源头。7. 网络舆情的评估指标(1)舆情评估是一项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和变量的系统工程。(2)网络舆情评估四个一级指标 :传播扩散、民众关注、内容敏感、态度倾向。 传播扩散指标(一级指标): 是影响网络舆情信息安全的重要指标之一,它用来刻画某一具体的舆情事件或细化主题的相关信息在一定统计时期内通过互联网呈现的传播扩散状况。网络舆情信息流量变化(二级指标) 1)网络舆情信息流量变化是指在一定的统计时期内某一舆情信息通过互联网不同的数据源通道形成的报道数、帖子数、 博文数等相关信息总量的变化值,它总是通过WEB 页面数的变化来呈现的。 2)通过 WEB 页面在不同的统计期内的数值从而形成的在一段较长时间内连续的WEB 页面变化走势, 能帮助评估者挖掘出舆情波动点所在的时间等重要时期,便于发现舆情信息态势的变化规律。民众关注指标(一级指标):用来刻画在一段统计时期内民众对国家各方面舆情信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1 页,共 6 页 - - - - - - - - - 2 息的关注情况, 有助于从海量的舆情信息中捕捉和发现民众关注的热点所在,通过密切关注该舆情信息的爆发和演化规律,以确保舆论安全。 1)论坛通道舆情信息活性(二级指标)累计发布帖子数量(三级指标)、发帖量变化率、累计点击数量、点击量变化率、累计跟帖数量、跟帖量变化率、累计转载数量和转载量变化率。 2)新闻通道舆情信息活性(二级指标)累计发布新闻数量(三级指标)、发布新闻数量变化率、累计浏览数量、浏览量变化率、累计评论数量、评论量变化率、累计转载数量、转载量变化率。 3)博客通道舆情信息活性(二级指标)累计发布博文数量(三级指标)、发布博文数量变化率、累计阅读数量、阅读量变化率、累计评论数量、评论量变化率、累计转载数量、转载量变化率。 4)其它通道舆情信息活性(二级指标)其他通道:主要包括即时通信软件(QQ 、MSN) 、电子邮件、手机短信平台等。其它通道舆情信息活性值(三级指标) 内容敏感指标(一级指标) 1)网络舆情信息内容敏感是指某一特定的网络舆情信息内容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 2)网络舆情信息内容敏感性(二级指标) 3)网络舆情信息内容敏感程度(三级指标) 态度倾向指标(一级指标) 1)态度倾向指标用以刻画针对某一特定的网络舆情信息,民众所持有的观点态度(即民意) 倾向。 2)网络舆情信息态度倾向性(二级指标) 3)网络舆情信息态度倾向程度(三级指标)8. 网络舆情的评估流程网络舆情评估的流程,大体包括三个基本环节:舆情收集和整理舆情分析和研判舆情总结和报告(1)舆情的收集与整理舆情信息的收集,也就是进行舆情艘搜寻、调查和采集。应该组织专人或委托专门机构,建立健全舆论信息网络。 舆情的收集抓住关键渠道收集网络舆情信息a. 中央重大政策和改革措施的出台所引发的舆情,以主流媒体、 政府重点新闻网站为主要挖掘渠道。b. 与社会民众切身利益相关性较强的政策、做法所引发的舆情, 以权力部门的相应网站为主要挖掘渠道。c. 国内外要闻、重大事件的跟踪报道、热点评论等,以新闻网站为主要挖掘渠道。d. 社会热点问题以及突发事件,以虚拟社区的热门版块和BBS跟帖为主要挖掘渠道。e. 小道消息、谣传、各种议论的集散地,蕴含着倾向性、苗头性的舆情信息,并通过转载扩大影响,以个人网页为主要挖掘渠道。f. 社会思潮以及理论动态舆情,以学术类理论网站和社科类言论网站为主要挖掘渠道。把握有价值舆情点收集网络舆情舆情热点、舆情焦点、舆情兴奋点、舆情波动点、舆情重点、舆情诱发点不同阶段采取不同方式收集网络舆情信息舆情酝酿阶段、舆情初现与发展阶段、舆情形成与外显阶段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2 页,共 6 页 - - - - - - - - - 3 舆情的整理经过搜集而获得的原始舆情信息和样本通常是繁杂无序且真假混合的,因此需要进行整理。 整理的过程就是信息和信息样本的组织过程,目的就是使信息从无序变为有序,成为便于分析评估的形式。(2)舆情的分析与研判 对调查获取后的舆情,应该组织专人或委托专门机构进行分析和评估。舆情分析的重点是舆情发展的未来态势,包括舆论发展的方向、强烈程度,以及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影响,尤其是对社会稳定是否存在着潜在危险。 舆情研判的标准是看舆情的发展是否符合舆论引导的目的。(3)舆情的总结与报告最后,对舆情分析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写出舆情评估报告。9. 网络舆情的评估方法(1)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是情报学中一种对文献内容作客观系统的定量分析的专门方法,其目的是弄清文献中本质性的事实和趋势,揭示文献所含有的隐形情报内容,对事物发展作情报预测。 基本的做法是把媒介文字、非量化的有交流价值的信息转化为定量的数据,建立有意义的类目分解交流内容,并以此来分析信息的某些特征。(2)比较分析法运用比较方法对网络公共事件进行分析,意味着突破地域和时间的制约,对同一地区的不同事件进行比较, 对不同地区的事件进行比较,对不同时期的同类事件进行比较。通过对已成型舆情评估案例的分析,对比目前需要评估的舆情,比较二者间的异同之处。(3)抽样分析法 科学抽样时进行舆情事件分析重要的前期环节,结合互联网传播的特点,科学的抽样规范与否直接影响舆情分析结论的可靠性。 样本的选取,媒体信息从体裁上分为报道与评论,抽取样本应该以评论为主;从地区上分为全国性媒体、地方性媒体与境外媒体;从体制上分为体制内媒体与商业化媒体;从文章来源上分为原创与转载。另外重大涉外舆情事件还要关注境外媒体。10. 网络舆情的评估技术(1)单体化技术 网络舆情采集与提取技术:梅雪等人(2007) 通过全自动生成网页信息抽取Wrapper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动态网页数据的抽取与集成,具有一定的处理准确率以及抽取效率。 网络舆情话题发现与追踪技术:段建国等人(2007) 在此思路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实现了话题发现与追踪:即将文本聚类问题转换为话题特征聚类问题,并依据事件对语言文本信息流进行重新组织与利用脚。 网络舆情倾向性分析技术:唐慧丰、徐琳宏、李艳玲等人(2007) 致力于网络舆情文本的倾向性分析技术:通过判断网络环境下倾向性特征词的特点和类型,并进行语气极性判别和标注, 从而构建一个面向互联网的倾向性语气词典,建设一定规模的标准数据集,为中文倾向性分析的深入研究提供支持。 多文档自动文摘技术:张姝(2007) 、刘茂福、张瑾 (2008) 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网络舆情信息自动生成报文,并能通过浏览器进行浏览和信息检索。(2)系统化技术 互联网舆情监测Beehoo系统。该系统由中科院计算所网络重点实验室设计并开发,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3 页,共 6 页 - - - - - - - - - 4 目前己推出30 版本。 方正智思舆情预警辅助决策支持系统。该系统由北大方正技术研究院(2005) 设计开发。该系统由舆情规划、舆情收集、分析处理、舆情预警四个环节组成,主要针对离线的网页数据进行舆情自动分析和预报,分析规划舆情监控内容,形成了一个具有生命特征的周期往复的社情民意反馈系统。 网络舆情分析系统。 北京理工大学列络与分靠式计算实验室(2008) 正在进行网络舆情分析平台的研发工作,现己完成了逻辑模型和框架的设计。 TRS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北京拓尔思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正在进行TRS网络舆情监测系统的研发工作,现已完成了逻辑模型和框架的设计。 网络舆情分析模式。谢海光等人(2006) 通过探索网络舆情形成和发展的基本特点,提出了舆情热点( 热度 ) 、重点 ( 重度 ) 、焦点 ( 焦度 ) 、敏点 ( 敏度 ) 、频点 ( 频度 )、拐点 (拐度 ) 、难点 ( 难度 ) 、疑点 (疑度卜粘点 ( 粘度 )和敝点 ( 散度 ) 等十个分析模式和判据基本结构。 网络舆情指数分析体系。南京大学秦州副教授(2005) 以近年来网上重大矿难报道数量绘制出网络舆情环境下的“矿难舆情指数曲线”,探索了基于网络上特定主题WEB 页面数绘制网络舆情指数体系的可行性。 网络信息采集与分析模式。北大李晓明教授(2003) 提出了一个利用计算机技术、针对某一特定主题, 对互联网上海量信息进行采样收集与分析的模型。该模型包括样本空间的选取、 主题特征的提取、 目标参量的设置、 网页收集、 数据后处理几个模块。需要强调的是,模型在目标参量设置上提出“主题强度参量体系”,对样本空间的网页从宏观统计和变化过程,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总体信息和独立信息这三个维度进行分析。11. 网络舆情引导:就是政府针对网络舆情进行干预和调控,以抑制网络舆情对公共决策的负面影响,促进网络民主舆论健康发展。(1)建立应对处置机制,及时控制网络舆情 建立舆情处置机构 建立快速应对机制 建立新闻发布制度 建立后续联动处理机制(2)加强网络评论队伍建设,理性引导网络舆情(3)加强与传统媒体互动,形成主流舆论强势 从理论上来说 , 网络传播的特点使任何人在网络上都有传播信息的可能。但实践证明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去接受网上已发布的所有的信息。 发挥主流媒体的传播优势来引导舆情更显其重要性。(4)发挥“意见领袖”作用,引导网民自我教育 “意见领袖” (opinion leader)又称舆论领袖, 通常指在信息传递和人际互动过程中少数具有影响力、活动力, 既非选举产生又无名号的人。 政府需要找到恰当的方式, 与网络“意见领袖”进行沟通, 引导他们理解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 ,理解政府解决种种复杂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实际操作, 让网络上的 “意见领袖” 多一些建设性意见 , 少一些破坏性意见。这样, 通过网民引导网民, 用网民自己的声音引导、感染网民 , 实现网民自我教育、自我引导, 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2. 言论自由与政府干预(1)我国宪法第 35 条明确规定 :“中华人民国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从民主角度出发,言论自由是民主的前提。(2) 约翰?密尔顿在其论著 论言论自由 中首先提出言论自由的主张,认为言论自由是 “一切伟大智慧的乳母。 ”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4 页,共 6 页 - - - - - - - - - 5 (3)按照宪法的规定,每一个公民都有利用互联网的权利和自由,中国政府支持互联网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但同时任何自由都并非没有边界,每一个公民又要自觉地遵守法律和秩序,维护国家的、社会的和集体的利益。13. 政府干预言论自由的目的从理论上说,政府干预言论自由只能是为了两个目的:一是为了保障言论自由这一公民基本权利的有效实施;二是当言论自由的价值与宪法保障的其它价值发生冲突时的一种取舍,如为了社会公共利益或者国家利益的 , 或者是为了保障第三人的正当权利。14. “集体性的自决”(1)宪法保障言论自由的价值不是让个人可以无所顾忌地表达其私人偏好,也不是为了个人的自我表达或者个性体现,而是为了实践民主政治的要义“集体性的自决”。(2)国家应该拓展网络公共讨论的空间,把各方的意见都呈现给公众,确保公众听到所有应该听到的声音来保证公共辩论的强健。15. 政府应积极地有所作为(1)如果政府对所有言论都放任自由,不予以任何干预,那么强势者的言论势必压倒甚至淹没弱势者的声音,一部分人的言论自由非但没有得到保护反而受到了压制,即所谓的 “沉寂化”效应。(2)政府应当在某些情况下积极地有所作为,通过制度安排和政策手段保障平等的言论机会。在这个意义上,政府可以是言论自由的朋友而不是敌人。16. 我国政府近年网络舆论管理措施(1)建立了以法规为主体的互联网政策框架体系(2)高度重视对互联网信息发布的管理(3)整顿互联网信息发布者(4)铁腕管制网吧经营(5)行政指导:网络评论员引导网络舆论(6)安装技术软件对互联网内容进行管制17. 我国网络舆情管制特点(1)网络舆情管制重管理轻权利(2)我国政府对互联网信息的管理主要采取了政府主导型管理模式,强调政府在管理中的主导作用,政府通过强有力的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直接干预和管理互联网。(3)我国现行的网络相关规范, 大部分是政府从方便管理的角度制定的,内容大多是对网络从业者或者网民课以义务。(4)在法律责任部分强调的都是网络经营者或网民违反相关规定时应承担的责任,如罚款、停业甚至判刑,鲜见对网络从业者或者网民权利进行保护相关规定。18. 网络舆情监管模式创新:从管制到治理西方国家的互联网管制措施一般都遵循三个原则:(1)保护言论自由的原则(2)禁止不良信息传播的原则(3)行业自律的原则19. 网络舆情应对之策(1)适当调整管理思路,从“维稳”到“促和(2)完善网络治理的法律规制(3)加强行业自律(4) “问计于民” ,积极采纳网民的意见和建议(5)重视网络监督,厉行官员问责制,提高政府公信力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5 页,共 6 页 - - - - - - - - - 6 (6)突发事件迅速反应,危机管理泰然自若,“尽早讲、持续讲、准确讲、反复讲”20. 备注:关于“四讲”国务院新闻办把突发公共事件的舆论引导策略,概括为“四讲”,即:(1)尽早讲,政府要尽快抢占信息发布制高点,第一时间表明对事件的态度及应对措施;(2)持续讲,向公众不断披露事件进展情况;(3)准确讲,发布信息真实全面,争取公众的认可;(4)反复讲,采取各种方式对公众进行答疑解惑。这是对近年来突发事件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案例:汶川大地震与王家岭矿难21. 特别关注 : 突发事件的应对(1)有学者已经把“危机管理”称为“危机沟通管理”。(2)如果危机不可避免,加强信息的披露与公众的沟通,争取公众的谅解与支持,避免流言四起和社会恐慌,是危机沟通管理的基本对策。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6 页,共 6 页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