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一节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教案新人教版.doc
-
资源ID:33416717
资源大小:82.50KB
全文页数: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一节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教案新人教版.doc
精品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汇侨中学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第一节 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教案 新人教版教学重点:交通运输的重要性教学难点:学会举例说明交通运输的重要性教学工具: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入新课:大家都知道,交通运输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那么,什么是交通运输呢?它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如何呢?【展示投影】这组投影片说明了什么?1.贵州有西南煤海之称,煤炭探明储量有几百亿吨,居南方各省区之首,然而,丰富的煤炭资源受交通限制,有些煤炭运不出去;贵州林木总蓄积量有1亿多立方米,由于交通不畅,有的地区采伐的木材,腐烂和运出的一样多。因此,贵州民间流传这样的说法:“要致富,先修路。”2.新中国成立以前,从成都到拉萨,翻山越岭,要走好几个月。现在坐汽车只需几天,乘飞机只要几个小时就可以到达了。(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归纳能力,同时形成感性认识交通运输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非常重要。)【学生回答】说明交通运输业对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教师小结】这两个事例分别从货运、客运两个方面说明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促进市场经济发展,发展旅游事业,加强各地区、各民族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等,都要优先发展运输业。所以说,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出示板书】一、经济发展的“先行官”【教师承转】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交通运输,我们每个同学也都感受到它的作用,下面请同学们在班内谈一谈对它的体会。【学生活动】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在班内分别交流;教师注意总结交通运输的定义及现代主要交通方式。(应让学生明确地铁、管道也属于交通运输工具)【教师引导】指导学生读P87的两则新闻报道,让学生思考其说明的问题。(加深学生对交通运输的重要意义的理解)【教师承转】每一种交通工具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交通工具的发展是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的。【教师引导】读图4.1思考:现代主要交通方式有哪些?三阶段的发展说明了什么?三个阶段,哪个对环境的影响最大?这说明了什么?怎样解决?【归纳小结】让学生简单归纳、总结交通运输的作用。第二课时【教师引导】书本活动1.引导学生分析四大米市形成的原因。(联系实际从气候、交通、市场三个方面分析)2.指导学生做P88第二题。(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自由讨论,对于第题,每条建议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放在首位的应是“再多修些公路”)【教师指导】联系实际请再举一些说明交通运输作用的例子。如:沂水县城长安路改造工程竣工。沂水县积极实施“村村通公路”工程。沂水县第一条铁路胶新铁路已建成通车。沂水热电厂建设正在紧张施工,有望年底投入使用。【展示图片】展示“中国主要铁路干线图”【师生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与学生一起在图上找出“五纵三横”铁路干线。在找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铁路线的起止点及经过的省级单位和主要城市以及主要地形区。【学生活动】1.举例说明铁路线命名的方法。(以京沪线为例归纳:以起止点城市命名。以起止省区简称命名。以起止省区简称和一个终点城市命名。以铁路线所在的位置命名,如北疆线。从北京出发的,“京”放前,南北向先说北,东西向先说东。陇海线中的“海”指历史上连云港有“海州”之称)2.师生一起找的同时,在地图册P30图上或课本P91图上依次用彩笔描一下。3.注意总结铁路线交汇的城市。铁路线分布有何特点?图中哪一个城市还没有铁路线相连?这说明了什么问题?【问题设计】1.新疆乌鲁木齐一批长绒棉要用火车运往上海,应选择的最合适的铁路线依次是 、 、 。2.广州一批日用工业品要用火车运往昆明,应选择的合适铁路线依次是 、 、 。【学生活动】小组对照地图讨论后,自由发言。【教师引导】进一步巩固我国的主要铁路干线的名称与位置。每位同学对照地图在课前准备好的空白纸上,画出五纵三横铁路干线及经过的主要城市。【教师承转】铁路客运,列车时刻表对旅客显得很重要,请带来列车时刻表的同学解释它的用法。【学生活动】学生提出的疑问先让部分学生回答,其他学生可针对个别同学提出的问题让其解答(如里程的算法、时间的计算、小箭头表示的意义等),教师做总结【精品文档】第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