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卫生服务研究.doc

    • 资源ID:33418828       资源大小:80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卫生服务研究.doc

    精品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卫生服务研究 卫生服务研究(health services research)是卫生事业管理学科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研究领域。在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卫生服务日趋社会化和现代化的形势下,单纯依靠生物医学成就、先进的疾病防治技术和方法,并不能保证取得满意的防治效果和提高人群健康水平,还必须相应地调整、改进医疗卫生服务系统的组织结构、功能及工作方式、方法。加强卫生服务研究,充分发挥其研究成果对改进卫生服务的重要作用,是适应医学模式转变和卫生服务社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本章就卫生服务研究的目的和内容,医疗需要量和卫生服务利用,以及卫生服务评价等问题进行阐述。第一节 卫生服务研究概述 一、卫生服务研究的目的和范畴 卫生服务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卫生部门为一定的目的,合理使用卫生资源,向人民群众提供卫生服务的过程。卫生服务研究的目的是了解人群健康状况及卫生服务需要量,卫生服务资源的筹集、分配、结构和卫生资源利用情况,分析和研究居民健康状况、卫生服务需要、卫生服务利用与卫生服务资源的关系,探讨卫生服务供需机制,为卫生事业的发展和改革、卫生事业宏观管理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卫生服务研究的范畴包括卫生服务的计划、组织、财务、管理、控制、评价、服务利用以及效益效果分析等,尤其重视探讨卫生服务的提供方(provider)、需求方(consumer)和决策者(decision maker)第三方(或支付方)三方面的相互关系。目前世界各国在卫生服务研究领域中普遍重视的三个问题是:提高卫生服务的普及程度和增加群众接受卫生服务的能力;降低医药费用,提高卫生事业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卫生服务质量和居民健康水平。研究并解决上述三个问题对促进我国卫生事业科学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较系统地进行卫生服务研究始于1981年,当时中美合作在上海县进行了卫生服务描述性研究,并与美国华盛顿县进行了比较分析。其后,卫生服务研究迅速发展。粗略估计,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我国相继有100多个市、县进行过城乡居民卫生服务抽样调查。卫生部分别于1985年和1986年采用整群分层抽样方法,对黑龙江、山西、湖北、云南等10个省、自治区28万农民,以及四川、江苏、北京、上海等省、市8万多城市居民进行了卫生服务调查。在此基础上又分别于1993年和1998年进行了两次全国范围综合性的卫生服务总调查。收集了大量城乡居民健康状况、医疗需要量及卫生服务利用信息,为制定区域性卫生规划,推动卫生事业现代化、科学化管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卫生服务研究的分类 1卫生系统研究 将卫生服务需要和提供作为一个系统过程,运用系统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人群卫生服务需要、卫生资源投入、卫生服务利用水平及其联系,综合分析人群卫生服务需要状况量是否满足,卫生资源配置是否适度,卫生服务利用程度是否充分、过度或不足等,从而提出卫生服务的方向和重点、合理分配与使用卫生资源的原则和方法。此外,还可以将卫生服务的投入量、服务过程、产出量以及效果作为一个系统来考察,或从卫生服务的组织、结构及其功能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 2卫生工作研究 包括工作计划、组织、指导、实施、监督、激励和评价等方面,可分为工作开发研究和目标评价研究两类。工作开发研究是通过对工作过程进行评价的方法来评价卫生服务计划的进展和工作成效,探讨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和推广。目标评价研究是通过比较实际目标与预期计划目标的接近程度,了解计划目标的执行和完成情况。 3医疗预防效果评价 卫生服务研究可以帮助促进生物医学成就应用于卫生领域,如临床试验疗效考核,新技术新方法推广应用对居民健康的影响,预防措施效果评价,以及居民在利用这些新技术新方法方面存在差异的评价等。 4行为医学研究 着重研究行为心理因素对卫生服务的影响,如研究健康者与患者的行为心理特征,医务人员行医行为,医患关系,医护关系,干群关系,个人、家庭、社区和卫生机构之间的协调、利益分配等。 三、卫生服务研究的内容 1社会因素对卫生系统的影响 社会因素对人群健康状况及卫生服务系统有重要影响。一个国家卫生系统的组织形式取决于国家的性质和组织结构特征,卫生行政机构设置形式取决于卫生部门的任务,有效组织卫生服务和充分发挥卫生资源的作用是组织卫生服务的基本原则。卫生服务研究可以对各级卫生机构的设置提供科学依据。 2人群的医疗需要测量 了解人群的医疗需要(包括已认识和未认识的医疗需要)的性质、程度及影响因素是卫生服务研究的重要内容。人口数量与结构以及患病率特征对医疗需要量有重要影响。随着经济、文化水平提高,人群的医疗需要会提出新的要求。卫生服务的基本任务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群的医疗需要,研究人群医疗需要不能满足的程度及影响因素,为改善卫生服务指明方向和重点。 3卫生资源的配置和使用 卫生计划的基本任务是根据人群的医疗需要,合理分配和使用卫生资源:包括卫生人力、经费、设备、知识和技术等,这是卫生服务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卫生人力的数量、质量、结构和分布是卫生资源的重点,在卫生资源中,人力是最宝贵的资源,需要科学规划,均衡发展,有效使用。 4卫生系统的组织结构与功能 卫生系统的组织结构与功能是历史形成的产物。卫生机构的基本职能是提供卫生服务。卫生组织的形式是不同历史时期根据具体任务演变的结果,并不一定与总任务相适应。因此,需要根据新的任务进行改革。卫生服务研究可以促进政府卫生机构、群众卫生组织、企业卫生组织及私人卫生机构之间协调发展。 5卫生服务的提供 卫生服务提供的内容、性质及地点,常常有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如初级卫生保健和二、三级卫生保健的分工;一级预防和二级、三级预防之间分工和协调;通科医疗与专科医疗之间的合适比例;门诊医疗与住院医疗之间的协调等。研究并解决这些问题有助于发挥卫生系统的潜力。 6卫生系统的经济分析 卫生系统的经济分析是制订卫生计划的基础。对卫生经费的研究关系到卫生服务的全局。国家投资资料容易收集,集体、企业、社区、社会保险以及个人的卫生投资情况难于掌握。研究卫生经费的来源、构成及去向,可以为卫生决策者提供重要依据。 7社区参与 鼓励社区参与卫生工作是世界卫生组织一贯倡导的。卫生服务研究应当测量社区参与的程度以及取得的成效,研究适用于本地区社区参与的方式与方法等。 8卫生服务效果评价 人群健康状况可直接反映卫生服务的效果。卫生服务效果的评价包括单项卫生服务和综合性服务项目的评价,如对初级卫生保健、妇幼卫生服务进行效果评价等。第二节 医疗卫生服务需要量和卫生服务利用 一、医疗需要量 (一)医疗需要量概念 医疗需要量、医疗卫生服务需要量以及卫生资源需要量(如卫生人力需要量、床位需要量、卫生费用需要量等)这三者之间既相互区别又互相联系。 医疗需要量是居民健康状况的客观反映,在居民健康状况、患病频率及疾病严重程度测定的基础上,提出对门诊、住院、预防保健和疗养康复服务的客观需要;医疗卫生服务需要量是建立在对人群健康状况测定基础上提出的一系列服务指标,如年人均门诊次数、年人均住院次数及天数以及预防保健服务需要量指标;卫生资源需要量是建立在对医疗卫生服务需要量客观测定的基础上,提出对卫生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需要量。探讨上述三个需要量之间的联系,可以为解决医疗供需矛盾,合理分配和使用卫生资源,科学评价卫生事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提供依据。 (二)医疗需要量指标 反映医疗需要量的指标主要由疾病的频率(度)指标和严重程度两类指标组成。 1疾病频率(度)指标 两周患病率:前两周内患病人(次)数调查人数×100或1000 国家卫生服务总调查将“患病”的概念定义为:自觉身体不适,去医疗卫生单位就诊、治疗;自觉身体不适,未去就诊治疗,但采取了自服药物或一些辅助疗法如推拿按摩等;自觉身体不适,未去就诊治疗,也未采取任何自服药物或辅助疗法,但因身体不适而休工、休学或卧床一天及以上者。上述三种有其一者为“患病”。 慢性病患病率:前半年内患慢性病人(次)数/调查人数×100或1000 “慢性病”的概念为:被调查者在调查的前半年内,经过医务人员明确诊断有慢性病;半年以前经医生诊断有慢性病,在调查的前半年内时有发作,并采取了治疗措施如服药、理疗等。上述二种有其一者为患“慢性病”。 健康者占总人口百分比:即每百调查人口中健康者所占的百分比 健康者是指在调查期间无急慢性疾病、外伤和心理障碍,无因病卧床及正常活动受限制者,无眼病和牙病等。 2疾病严重程度指标 两周卧床率:前两周内活动受限人(次)数调查人数×100或1000 两周活动受限率:前两周内活动受限人(次)数调查人数×100或1000 两周休工(学)率:前两周因病休工(学)人(次)数调查人数×100或1000 对于预防保健的需要量,通常可用传染病的发病率来反映。传染病发病率高的地区对预防保健的需要量高;反之,则低。传染病发病资料一般可以通过疾病登记获得。 (三)卫生服务需要量的应用 假设两周内一次性抽样调查的结果对全年有代表性,可采用两周指标平均值乘26,并除以调查人数,得出全年每人每年患病、休工(学)及卧床人数。由于疾病指标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动,用两周抽样调查的结果推算全年疾病发生的频率及严重程度会存在偏差。如果能够在1年内抽样调查若干次或采用连续性抽样调查方法,1年内由调查员连续进行资料收集,计算出的疾病、休工及卧床指标就能更准确地反映全年目标人群卫生服务需要量及其变动的规律。 两周抽样调查结果从时间上延长可以计算全年卫生服务需要量,从调查人群可以推论一个区域内总人口中疾病发生的频率及严重程度指标,作为制订卫生规划的依据。 每人每年因病休工天数乘以人均产值,再乘以该地区总人口数,可以得出因病休工而引起的间接经济损失数。 根据患病人数可以估算门诊服务需要量;根据因病休工及卧床人数可以推测需住院人数,为分析医疗服务需要量提供依据。 人群患病率、休工率及卧床率指标不仅可以计算医疗服务需要量,还可以进一步计算病床需要量和医务人员需要量,作为设置病床、配备人员和分配经费的依据。 下表将我国1993年国家卫生服务总调查中的患病指标与国内外有关的调查结果作了比较。与80年代中期相比,1993年我国城市和农村的两周患病率、慢性病患病率、人均年患病天数、休工、休学天数都有较大程度的增加,反映城乡居民对医疗服务的需要量有所增加,与世界卫生组织70年代7国12地区的调查结果相比,我国城市多数指标都较高,而农村两周患者病较低,慢性病患病率及患病天数较高,反映城市居民医疗服务需要量相对较高。表11-1 1993年国家卫生服务总调查患病指标与国内外有关调查结果比较 指 标 1993年 1985年 农村 1986年 城市 70年代7国 12地区 农村 城市两周患病率()128.2175.2 69.0 105.0 185.0慢性病患病率()130.7285.8 86.0 236.0 93.0人均年患病天数25.738.9 13.0 25.0 22.0人均年休工天数6.84.5 5.4 5.0 5.2人均年休学天数2.13.0 1.2 2.0 5.4人均年卧床天数3.23.2 2.4 3.0 7.1 应该指出,现阶段在制定卫生计划时要同时考虑需要和需求,要对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以及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卫生服务区别对待,既要保证城乡居民获得基本的卫生保健服务,满足他们的基本需要,以体现社会公平性,又要适当地引入市场机制,提高卫生资源的配置效益,兼顾到需求。如对于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在我国的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群众支付能力较差,需要难以转变为需求,应当主要靠国家提供保障,制定卫生计划时要更多地考虑需要;对于超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特殊服务,完全可以根据需求情况制定卫生计划。此外,制定不同时期卫生计划的依据也应有所偏重。一般来说,短期计划可相对多考虑需求,而长期计划则应更多地考虑需要。 二、卫生服务利用 (一)卫生服务利用概念 卫生服务利用是需求者实际利用卫生服务的数量,直接反映卫生系统为人群健康提供卫生服务的数量,是人群卫生服务需要量和卫生资源供给量相互制约的结果。 卫生服务利用是描述卫生服务系统工作情况的客观指标。分析卫生服务利用的程度是检查卫生服务工作效率和潜力的一种常见手段。卫生服务利用指标能够直接反映卫生系统的工作,间接地通过卫生服务而对人群健康状况施加影响。在缺乏健康状况资料的情况下,分析卫生服务利用程度可以衡量卫生服务的效率。卫生服务利用量受卫生资源及人群医疗需要量的制约,充分发挥卫生部门的主动性,可以使有限的卫生资源充分发挥潜力,提高卫生服务的利用率。因此,分析卫生服务的利用程度,常常是评价卫生事业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的常用手段。 (二)卫生服务利用指标 我国卫生服务利用的资料主要来源于常规的卫生工作登记及报表。这类资料一般易于收集、长期积累、系统观察,但由于一个地区的居民常常在不同的地点接受卫生服务,仅仅根据卫生部门登记报告资料不易判断人群利用卫生服务的全貌。对家庭进行抽样询问调查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与掌握人群健康状况和卫生服务利用状况。卫生服务利用可分为门诊服务利用、住院服务利用及预防保健服务利用等几方面。 1门诊服务利用指标 人群门诊服务利用的指标主要有两周就诊率、两周就诊人次数或人年就诊次数(可根据两周就诊人次数推算得到,这是估计门诊需求量的重要指标)、患者就诊率及患者未就诊率(是反映就诊状况的负指标)等,可用来反映人群对门诊服务的需求水平。 两周就诊率:前两周内就诊人(次)数调查人数×100或1000 两周患者就诊率:前两周内患者就诊人(次)数调查人数×100或1000 两周患者未就诊率:前两周内患者未就诊人(次)数调查人数×100或1000 2住院服务利用指标 反映住院服务利用的指标主要有住院率、住院天数及未住院率,可用于了解居民对住院服务的利用程度,还可以进一步分析住院原因、医疗机构、科别、辅助诊断利用、病房陪住率,以及需住院而未住院的原因等,从而作为确定医疗卫生机构布局、制订相应的病床发展及卫生人力规划的依据。 住院率:前一年内总住院人(次)数调查人数×100或1000 人均住院天数:总住院天数总住院人(次)数 未住院率:需住院而未住院患者数需住院患者数×100 通过对1993年国家卫生服务总调查结果与19851986年城乡医疗服务抽样调查结果的比较可以发现,我国城乡居民门诊医疗服务利用量有了较大程度的增加。城市居民两周就诊率由14.6增加到19.8,农村居民由9.8增加到16.0,城市高于农村。同时,两周患病未就诊率城市由26.6增加到42.4,农村由22.9增加到33.7,农村低于城市。但未就诊的主要原因与城市明显不同,见下表。1992年我国城市居民住院率为50.4,每千人每年住院1502天,农村居民住院率为30.6,每千人每年住院428天,城市高于农村。世界卫生组织7国12个地区的调查结果,年住院率为110,每千人每年住院1489天。我国城市居民住院率不到这些国家的一半,但住院天数却还要多,反映病床周转率低,工作效率低。需住院而未住院率城市为26.2,农村为40.6,农村高于城市。未住院的主要原因见下表。农村居民因经济困难的比重较大(约占60),说明农村无钱看病的现象较为严重。表11-2 患病未就诊、未住院原因构成() 两周患病未就诊 需住院未住院 原因 城市 农村 原因 城市 农村 自我医疗 77.0 45.8 经济困难 39.8 59.8 自觉病轻 11.5 21.1 自觉病轻 22.1 18.4 经济困难 4.3 19.9 无时间 13.9 13.0 无时间 2.2 5.1 无病床 9.7 2.0 交通不便 0.3 1.0 服务较差 2.0 0.8 3、预防保健服务利用指标 预防保健服务包括计划免疫、健康教育、传染病控制、妇幼保健等。与医疗服务相比,测量预防保健服务利用比较复杂、困难。预防服务利用常常发生在现场,资料登记收集有一定困难。有些预防服务利用率低,且又有一定季节性,对少数人群进行一次性横断面调查常常不易获得满意结果。采取卫生机构登记报告和家庭询问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收集资料,可将居民实际接受的服务量与按计划目标应提供的服务量相比较。例如1名产妇应接受8次产前检查,结合某地区孕产妇实际接受的产前检查次数,可以评价这一地区围产期保健工作的质量。 以1993年国家卫生服务总调查中获得的部分妇幼卫生服务利用指标为例可以说明我国城乡妇幼保健服务的一般特征。由下表可以看出,我国城市孕产妇产前检查率及平均检查次数、住院分娩率、以及婚前检查率、妇女病查治率指标都明显优于农村,而农村孕产妇在家分娩率、产后访视率及平均访视次数高于城市,说明城乡妇幼保健服务存在明显的差别。表11-3 1993年我国城乡妇幼保健服务利用指标比较 指 标城 市农 村产前检查率()95.660.3平均产前检查次数4.13.9住院分娩率()61.78.5在家分娩率()10.776.6产后访视率()39.648.3平均产后访视次数2.52.9婚前检查率()49.214.1 妇女病查治率47.716.4 预防保健服务通常询问一定时期内接受服务的种类和数量。如果服务项目是在全年内经常开展的工作,如计划生育、妇女保健、儿童保健、健康教育和家庭访问等,以询问两周(或1月或半年)结果来推算全年是可行的。预防接种、妇女病普查和某些传染病防治等只发生在某一年中特定的若干月份,这时应询问在1年或几年内接受服务的次数,而不应询问在短时期内接受服务的次数,这一点在调查设计进应引起注意。第三节 卫生资源 卫生人力、费用、设施、装备、药品、信息、知识和技术是卫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拥有的卫生资源总是有限的,社会可能提供的卫生资源与实际需要总是存在一定的差距。研究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是卫生服务研究的一项基本任务,对于充分发挥卫生资源的潜力,提供适宜卫生服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卫生人力资源 卫生人力是卫生资源中最重要且具活力的一种,是制定与实现国家卫生发展规划的组成部分。卫生人力(health manpower)是指那些已经接受或正在接受某种专业卫生技术(或卫生管理)的教育和训练,因而具有或可能具有某种卫生(或卫生管理)专业的技术、知识和能力的人员。卫生人力资源研究主要研究卫生人员的数量、结构和分布。 (一)数量 卫生人员数量可用绝对数和相对数表示。绝对数表示卫生人力实际拥有量。为了表达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卫生人力的水平,通常用相对数来表示,如用每千人口医师数或每名医师服务人口数来表示。如2000年我国卫生人员总数为559.1万人,每千人口医师数为1.68人。 (二)结构 人力结构可反映卫生人力的质量,说明人力结构的合理性。卫生人力作为一个人才群,合理结构应包括三方面: 1年龄结构 年龄是衡量人员工作能力、技能和效率的综合指标。合理的年龄结构有助于发挥不同年龄层次的长处,保持卫生人力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2专业结构 不同专业人员提供不同的服务。我国1998年卫生人员构成中,管理人员、工勤人员占近20,卫生技术人员占80左右,其中医学专业占70左右,中医中药专业占15,药学专业占5,预防医学专业占4左右。口腔、营养、生物医学工程及卫生管理的高级人才严重不足,护理专业人员缺乏。1998年我国医生与护士的比例为1:0.61,每千人口护士数为1.02人,美国的数字分别为1:3.04和7.00人,英国为1:2.80和4.20人,日本为1:3.76和6.40人。 3学历结构 19812000年全国高、中等院校累计毕业269万名医药专业学生,其中,大专生以上占1/3,中专生占2/3,这些人才绝大部分进入各级各类卫生机构并已逐渐成为单位技术骨干。1997年我国卫生部门综合医院卫生技术人员学历构成本科、大专、中专及以下分别为23.6、16.6、59.8,而乡(镇)卫生院分别为1.4、9.0、89.6。1990年以来,高级职称比例上升,中级比例下降。2000年全国有高级卫技人员21.4万人,中级92.6万人,两者占卫技人员的1/4。 (三)分布 从卫生人员的地理分布来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卫生人力不平衡状况严重存在。发达国家每10万人口有1000名卫生技术人员,而发展中国家只有200名。在一个国家内部,卫生技术人员的地理分布也存在不平衡状况,大多数国家集中在城市,广大农村普遍缺少。1998年我国每千人口医生数市级为2.34人,县级为1.11人,相差2倍多;不同地区差别也较大,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已接近或超过发达国家,而安徽、福建、贵州等省还少于1人。 二、卫生人力规划 卫生人力规划是对未来卫生人力需要量、供应量以及拥有量进行预测。卫生人力供应不是临时准备可以得到,而是长期培养的结果,因此卫生人力规划显得更加重要。 (一)卫生人力需求 卫生人力需求是从社会和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劳动力发展等多种因素出发,研究卫生部门在目标年间需要卫生人力的数量和质量。主要预测方法有: 1卫生需要法 这种方法根据客观医学实践及疾病防治的标准和要求,规划一个地区、一定数量的人群所需要提供的卫生服务量以及所需的卫生人力数。它是由卫生专业人员确定的。如1名产妇需要接受8次产前检查,则每1000名产妇在1年中应配有1名产科医师、3名助产士和4名卫生员,才能满足围产期保健的基本需要。 2卫生需求法 卫生需求法是建立在有效需求即卫生服务的实际利用上,是根据过去和现在的实际服务需求量,并考虑到未来一定时期内影响需求量的各种因素,计算出未来的服务需求量,再推算出卫生人力需求量。 3服务目标法 这种方法是指为达到一定的健康指标,根据高层次卫生管理部门提出的服务目标来预测卫生人力需求量。使用这种方法,首先要提卫生服务的目标,然后将这些目标转化为卫生人力需要量。其中间变量是编制定额或人力标准系数。 4人口比值法 人口比值法可用于人力需要量预测,方法简便易行,只要掌握了预测人口数及卫生人力与人口的比值,就可计算出目标年度卫生人力需要量。 应该指出:各种卫生人力预测方法都可以得出一定结果,预测结果取决于选择的方法。不同方法提出不同的假设条件,选用不同的工作量标准。 (二)卫生人力供给 卫生人力供给是卫生服务的基础。卫生人力规划要求卫生人力的需求和供给取得平衡。卫生人力供给包括三个部分:现有卫生人力拥有量、未来卫生人力增加量及预期的流失量。 (三)卫生人力管理 合理管理和使用卫生人力是发展卫生事业的关键。卫生人力管理包括:制订卫生人力管理政策和规范;调节卫生人力需要或需求;卫生人力的监督和指导;卫生人力的激励;卫生人力的使用和评价等。 三、卫生费用 (一)卫生费用概念 卫生费用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卫生费用是指一定时期内为保护人群健康直接和间接消耗的社会资源,包括一切人力、物力和财力消耗,以货币来计量;狭义的卫生费用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为提供卫生服务直接消耗的经济资源。通常所指的卫生费用是指狭义的卫生费用,是卫生费用的研究的主要对象。 卫生费用研究的内容包括:卫生服务过程中需要多少资金,卫生费用的构成和特点,卫生费用的分配和使用是否公平合理,健康需要、卫生资源和卫生服务利用之间是否平衡。还研究费用的来源和去向,影响费用的因素及变动趋势,卫生费用增长的原因等。 (二)卫生费用来源 国际上,许多国家将卫生费用筹资来源划分为两大类,即公共支付的和个人支付的卫生费用。为了反映我国卫生筹资特点,我国将卫生费用分成三部分,即:政府预算卫生支出,指各级政府用于卫生保健事业的财政预算拨款;社会性卫生支出,指政府预算外社会各界对卫生事业的资金投入;居民个人卫生支出,指居民用可支配的收入支付各项医疗卫生费和医疗保险费。 (三)卫生费用分类 卫生费用可分为直接卫生费用和间接卫生费用两类。直接卫生费用指因利用卫生服务而支付的费用,包括病人看病支付的各种服务费、化验费、药费及材料费等;间接卫生费用包括因病误工的工资、车旅费、营养费、照顾病人的误工工资等。间接费用不是卫生费用研究的重点,但在进行费用效益分析时,为了全面衡量因病伤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必须全面计算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才能对卫生服务的投入与产出作出全面的评价。从卫生服务的项目角度,还可将卫生费用分为医疗卫生服务费、公共卫生费、医学教育与科研费等。 (四)卫生费用评价指标 1卫生费用占国民生产总值百分比 该指标说明卫生费用的数量是否适应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及人民群众卫生保健需要,以及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多大程度上提供了必要的资源来保证卫生事业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卫生费用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一般在7%以上,个别发达国家,如美国达15%以上。我国卫生费用历年有所增加,但卫生费用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多年来一直徘徊在4%左右,仅相当于发达国家50年代初的水平,反映出我国卫生事业发展未能与经济同步发展。 2人均卫生费用 说明一个国家或地区卫生费用的人均水平,也反映卫生资源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间的分配是否公平合理。性别、年龄、文化及医疗保障制度等因素对人均卫生费用有重要影响。 3卫生各部门的投资比例 反映卫生费用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中分配是否合理。 4门诊和住院费用构成 反映医疗机构内部费用分配和使用的特征。小医院药费所占比重较大;大医院诊治病人病情复杂,使用辅助诊断手段和昂贵的检查仪器,辅助检查的费用较多。医疗机构级别越高,则辅助检查费用比重大,药费比重相对减少。 5医疗、卫生防疫和妇幼卫生费用的比例 这是卫生部门在费用分配时应该首先注意的比例。医疗服务提供维护健康和康复医疗,是利用最频繁、消耗卫生资源最多的一项服务。我国卫生系统80%左右的人力和费用使用在医疗服务系统。从卫生服务对健康的作用来看,卫生保健的重要性不容忽视。确定医疗、预防和保健服务三者之间费用分配的合适比例,不仅要考虑人群需要、服务利用,还要结合社会发展及文化传统等因素综合考虑。 6农村和城市卫生费用的比例 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在农村,确定农村卫生费用占一定的比例是推进农村卫生工作的重要保证。第四节 卫生服务评价 一、卫生服务评价的任务和意义 卫生服务评价是判断卫生服务目标实现程度和卫生服务的效果与效益的过程。卫生服务评价的主要任务是分析社会卫生状况,以及人群的医疗需求,根据评价结果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提高卫生服务利用率,充分满足人群的卫生服务需要,努力提高卫生事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卫生服务评价的意义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可以阐明一项卫生服务工作的价值,从总体上说明这项工作是否值得推广;可以衡量目标完成状况;可以说明工作的进展,是否按预定的方向发展;分析人群医疗需要量和卫生部门提供服务利用的数量和质量,评价人群医疗需要满足程度,探讨影响卫生服务利用的因素,提出卫生服务利用不足的原因,对改善卫生服务的组织结构、工作制度和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探讨卫生事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卫生服务综合评价 (一)卫生服务综合评价模式 卫生研究的目的不仅要了解享受卫生服务的数量和质量,还要研究医疗需要量、卫生资源、卫生服务利用三者之间的关系。将上述三类指标的平均值作为划分高低的标准,可以组成八类组合,称为卫生服务综合评价模式。八类组合可以作为分配卫生资源的参考依据,结合医疗需要量和卫生服务利用指标,探讨三者之间互相联系。八种类型及特点是:表11-4 卫生服务综合评价模式卫生服务利用高医疗需要低医疗需要高资源低资源高资源低资源高A型平衡型资源分配适宜B型资源利用率高E型过度利用F型资源利用率高低C型资源利用率低D型资源投入低G型资源投入过度H型平衡型资源分配适宜 A型:资源充足,利用良好,人群医疗需要量大,三者之间保持平衡。 B型:医疗需要量大,卫生资源不足,卫生服务利用率高,低资源与高需要不相适应。由于资源利用紧张,通过提高利用率保持平衡,但不能持久,应向A型转化。 C型:医疗需要量大,卫生资源充分,卫生服务利用率低,需研究卫生服务利用的障碍因素,提高卫生服务的效益。 D型:资源投入不足,利用率低,不能充分满足人群医疗需要量,应该适度增加投资,提高服务利用率,以适应人群医疗需要。 E型:资源充分,医疗服务需要低,卫生服务利用充分。由于资源充分,个别人群过度利用卫生服务,浪费卫生资源。 F型:低资源产出,高服务利用,是服务效益良好的标志,但是低资源与人群的低医疗需要相互适应。 G型:医疗需要量低,资源充分,卫生服务利用低,卫生资源投入过度,应向H型转化。 H型:医疗需要量低,资源不足,服务利用率低,三者在低水平状态下保持平衡。 (二)我国卫生服务评价 世界卫生组织于1964年到1974年曾专门组织力量,对7个国家12个地区进行卫生服务调查研究。我国于1985年、1986年分别对农村和城市进行卫生服务调查研究。1993年由卫生部主持,国家中医管理局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参加开展了国家卫生服务总调查。现将本次调查的结果列表和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值进行对比分析,评价我国卫生服务的情况。详见下表。表11-5 我国主要卫生服务指标与世界卫生组织调查的比较卫生服务指标93年全国调查70年代全国城市农村7个国家需要量指标 两周患病率()140.1175.2128.2185.0 慢性病患病率()169.8285.8130.793.0 每人每年患病天数(日)29.038.925.722.0 每人每年住院天数(日)0.71.50.41.4 每人每年休工天数(日)6.24.56.85.2 每人每年休学天数(日)2.33.02.15.4 每人每年卧床天数(日)3.23.23.27.1卫生资源指标 每千人口床位数(张)2.4 每千人口医生数(人)1.58 每千人口护士数(人)0.91卫生服务利用指标 每千人两周就诊次数(人次)169.5198.8159.7224.0 年每千人住院次数(人次)35.650.430.6110.0 年每千人住院天数(日)71215124281489 我国城乡卫生服务指标与世界卫生组织调查的7国12地区相比较,需要量指标中的两周患病率、每人每年住院天数、每人每年休学天数、每人每年卧床天数以及卫生服务利用的3项指标均比7国12地区地调查值低。与7国比较,我国卫生资源也有一定差距。据此可以认为,我国卫生资源短缺,卫生资源与人群的客观需要不相适应,居民的门诊和住院服务利用不足。【精品文档】第 10 页

    注意事项

    本文(卫生服务研究.doc)为本站会员(豆****)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