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检验技师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年练习题)第十九章补体检测及应用.doc
-
资源ID:33423137
资源大小:158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初级检验技师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年练习题)第十九章补体检测及应用.doc
精品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2017第十九章 补体检测及应用一、A11、总补体活性测定试验的原理属于A、溶血反应 B、凝集反应 C、沉淀反应 D、补体结合反应 E、中和反应 2、不属于血清学反应的是A、凝集反应 B、溶血反应 C、溶菌反应 D、补体结合反应 E、型变态反应 3、以下关于补体叙述正确的是A、具有溶解细胞、促进吞噬的作用,但无炎性介质效应 B、是一组具有酶促反应活性的脂类物质 C、实验室多采用豚鼠血作为补体来源 D、对热稳定 E、在血清中C1含量为最高 4、补体结合试验结果阴性时出现A、血凝 B、血凝抑制 C、溶血 D、不溶血 E、AC 5、能够激活补体替代途径的免疫球蛋白是A、IgG2 B、IgM C、IgG3 D、IgA聚合物 E、IgG1 6、补体活化的MBL途径的激活物,下列物质应除外的是A、细菌内毒素 B、CER C、CRP和CER D、CRP E、甘露聚糖 7、补体活化的旁路途径激活过程中,与下列哪项作用无关A、过敏毒素产生 B、膜攻击复合物形成 C、C3裂解为C3a和C3b D、C4裂解为C4a和C4b E、C5裂解为C5a和C5b 8、在总补体活性测定时,所测定的是A、红细胞与补体结合的能力 B、补体溶解红细胞的活性 C、补体溶解致敏红细胞的活性 D、溶血素与补体结合能力 E、特异性抗体与红细胞结合的能力 9、下列关于补体活化的经典激活途径的描述,错误的是A、主要激活物是抗原抗体复合物 B、C1q分子必须与Ig结合后才能激活后续的补体成分 C、C4是C1的底物,C4b很不稳定, D、激活顺序为C123456789 E、分为识别和活化两个阶段 10、HLA类基因区包括以下哪些位点A、A、B B、A、B、C C、DP、DQ、DR D、A、DR、DQ E、C2、C4、B因子等 11、出现遗传性血管性水肿是由于A、缺少补体成分C3 B、缺少补体成分C4 C、缺少补体成分C1q D、缺少补体成分C1抑制因子 E、缺少补体成分C1C9 12、具有过敏毒素作用的补体的生物活性片段是A、C2a、C5a B、C2a、C3b C、C3a、C5a D、CAb、C2a E、CAa、C2a 13、能使补体灭活而不影响抗体活性的温度和作用时间分别是A、37,1h B、60,30min C、45,30min D、56,30min E、80,30min 14、有关补体溶血的叙述正确的是A、缓冲液的种类与补体溶血活性无关 B、缓冲液pH增加,补体溶血活性上升 C、缓冲液离子强度增加,补体溶血活性下降 D、缓冲液中钙、镁离子增多,对溶血无影响 E、钙、镁离子对稳定溶血系统无作用 15、CH50试验的终点指标是A、25%溶血 B、50%溶血 C、75%溶血 D、80%溶血 E、100%溶血 16、关于CH50试验,不正确的是A、方法简便,快速 B、敏感性低 C、补体的溶血活性与反应体积成反比 D、缓冲液pH和离子强度增高,补体活性下降 E、过量钙、镁离子可促进溶血反应 二、X1、以下关于总补体活性测定的说法,错误的是A、特异性抗体与红细胞结合后激活补体 B、红细胞表面形成跨膜小孔 C、水分渗入红细胞引起肿胀 D、补体的溶血程度与补体的活性有关 E、补体的溶血程度与补体的活性呈直线关系 2、补体总活性测定试验常用来作为终点指标的是A、10%溶血 B、20%溶血 C、40%溶血 D、50%溶血 E、100%溶血 答案部分一、A11、【正确答案】 A【答案解析】 补体最主要的活性是溶细胞作用。特异性抗体与红细胞结合后可激活补体,导致红细胞表面形成跨膜小孔,使胞外水分渗入,引起红细胞肿胀而发生溶血。【答疑编号100917321,点击提问】2、【正确答案】 E【答案解析】 血清学反应指抗原抗体反应,型变态反应以细胞免疫反应为主,不属于血清学反应。【答疑编号100917320,点击提问】3、【正确答案】 C【答案解析】 补体是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正常新鲜血清及组织液中的一组具有酶样活性的球蛋白,其大多数组分都是糖蛋白。补体性质不稳定,易受各种理化因素影响,如加热、机械振荡、酸碱、酒精等均可使其失活。在正常血清中各组分的含量相差较大,其中C3含量最多,C2最低。实验室多采用豚鼠血作为补体来源。【答疑编号100783617,点击提问】4、【正确答案】 C【答案解析】 补体结合试验是用免疫溶血机制做指示系统,来检测另一反应系统抗原或抗体的试验。由于反应中无游离的补体而不出现溶血,为补体结合试验阳性。如待测系统中不存在待检的抗体(或抗原),则在液体中仍有游离的补体存在,当加入指示剂时会出现溶血,为补体结合试验阴性。【答疑编号100783616,点击提问】5、【正确答案】 D【答案解析】 旁路激活途径又称替代激活途径,指由B因子、D因子和备解素参与,直接由微生物、内毒素、IgG4JgA聚合物或外源异物激活C3,形成C3与C5转化酶,最后参与共同末端逋路的C3、C5、C6、C7、C8、C90【答疑编号100783615,点击提问】6、【正确答案】 A【答案解析】 补体活化的MBL途径由血浆中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直接识别多种病原微生物表面的N一氨基半乳糖或甘露糖,进而依次活化MASP-1、MASP-2、C4、C2、C3,形成和经典途径相同的C3与C5转化酶,激活补体级联酶促反应的活化途径。MBL激活途径的主要激活物为表面含有甘露糖基、岩藻糖和N-氨基半乳糖的病原微生物。【答疑编号100783614,点击提问】7、【正确答案】 D【答案解析】 旁路激活途径与经典激活途径不同之处在于激活是越过了C1、C4、C2三种成分,直接激活C3继而完成C5至C9各成分的连锁反应。【答疑编号100783613,点击提问】8、【正确答案】 C【答案解析】 特异性抗体与红细胞结合后激活补体,发生溶血。【答疑编号100783612,点击提问】9、【正确答案】 D【答案解析】 补体经典激活途径是IC激活C1q,进而使C1r构象改变而活化。活化的C1r使C1S裂解,形成活化的C1复合物。该复合物使C4裂解成C4a和C4b,C4b使得C2裂解为C2a和C2b,并与C2a结合为C4b2a,就是CP的C3转化酶。C4b2a使C3裂解为C3a和C3b,并结合为C4b2a3b,形成CP的C5转化酶。该酶裂解C5,生成C5a和C5b,C5b和C6、C7生成C5b67,再和C8结合生成C5b678并嵌入靶细胞的细胞膜,继而C9插入生成环形孔道就是所谓的攻膜复合物MAC,使靶细胞破裂死亡。因此活化顺序为C142356789。【答疑编号100783611,点击提问】10、【正确答案】 E【答案解析】 编码人C4、C2、B因子的基因在第6对染色体短臂,与MHC的基因相邻,命名为类组织相容性基因。【答疑编号100783610,点击提问】11、【正确答案】 D【答案解析】 C1抑制物缺陷会导致遗传性血管性水肿。【答疑编号100783609,点击提问】12、【正确答案】 C【答案解析】 变态反应中,C3a、C5a等过敏毒素会导致组织损伤。【答疑编号100783608,点击提问】13、【正确答案】 D【答案解析】 采血并及时分离血清用于检测或-20保存备用。试验前,应先将血清56加热30分钟(或603分钟)以灭活补体。【答疑编号100783607,点击提问】14、【正确答案】 C【答案解析】 补体的溶血活性除与试验中反应体积成反比外,还与反应所用缓冲液的pH、离子强度、钙镁浓度、绵羊红细胞数量和反应温度有一定关系。缓冲液pH和离子强度增高,补体活性下降,虽可稳定溶血系统,但过量则反而抑制溶血反应。【答疑编号100783606,点击提问】15、【正确答案】 B【答案解析】 业已建立的补体总活性测定方法,都是以红细胞的溶解为指示,以50溶血为判断终点,故称CH50。【答疑编号100783605,点击提问】16、【正确答案】 E【答案解析】 CH50试验可测定经典途径总补体溶血活性,所反映的是补体9种成分的综合水平。其特点是方法简便、快速,但敏感性较低。补体的溶血活性除与试验中反应体积成反比外,还与反应所用缓冲液的pH、离子强度、钙镁浓度、绵羊红细胞数量和反应温度有一定关系。缓冲液pH和离子强度增高,补体活性下降,虽可稳定溶血系统,但过量则反而抑制溶血反应。【答疑编号100783604,点击提问】二、X1、【正确答案】 E【答案解析】 补体总活性测定原理:特异性抗体与红细胞结合后可激活补体,导致红细胞表面形成跨膜小孔,使细胞水分渗入,引起红细胞肿胀,而发生溶血,补体的溶血程度与补体的活性有关,但非直线关系。【答疑编号100783619,点击提问】2、【正确答案】 D【答案解析】 补体总活性测定实验常以50%溶血作为终点指标,它比100%溶血更为敏感,这一方法称为补体50%溶血实验。【答疑编号100783618,点击提问】【精品文档】第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