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土地经济学试题库.doc

    • 资源ID:33437888       资源大小:74.50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土地经济学试题库.doc

    精品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名词解释1、土地: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现实的土地还综合了人类正反活动的成果,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2、土地的自然供给:土地天生的可供人类利用的部分。包括已利用的土地资源和未来可利用的土地资源,是无弹性的。3、土地的经济供给:在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以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各种用途土地的供给。是一个变量,有弹性。4、土地需求:人类为生存和发展利用土地进行各种生产和消费活动的需求。5、土地利用:人类通过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过程,这一过程是人类与土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过程。6、土地利用结构:在整个土地面积中,各类用地所占的比重。7、基本农田: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对建设用地的预测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和基本农田保护区内不得占用的耕地。8、基本农田保护区:为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而依照法定程序划定的区域。9、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对土地的投入与取得有效产品(或服务)之间的比较。其中,有效产品是指该产品能为社会所需要。10、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土地利用后果对社会需求的满足程度及其相应产生的政治和社会影响。11、土地集约利用:在土地上合理增加物质与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12、土地利用的集约度:单位土地面积上所投入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所投资本和劳动力越多,集约度越高;反之,则越低。13、土地受容力和转化力:在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土地对人类给予的各种投入的承受能力和产出能力。14、土地利用规模:指相对独立的单项经济活动占用土地面积的大小,是反映土地生产要素利用集中程度的一个指标。15、规模报酬:生产经济学中,把所有的生产要素以相同的比例,同时增加或减少的规模变化,称为“纯粹规模”变动。由纯粹规模变动而引起的企业经济收益的变化,称为规模报酬。16、规模经济: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单位农产品平均成本而不断降低的一种生产关系。17、适度土地经营规模:单位产品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最低点对应的土地经营规模,即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的分界经营规模。18、集聚经济:两个以上的企业将生产经营活动集中在某一地点(城镇、经济开发区等)所得到的空间意义上的规模经济。19、外部性:指一项经济活动不仅决定着自己的经济效益,还给活动以外的第三者或者社会带来影响。如果这种影响是一种正面效应,提高了第三者或社会的福利水平,就是外部经济。反之,如果这种影响是一种负面效应,降低了第三者或社会的福利水平,就是外部不经济。20、农业经营规模:一般指农业生产单位中生产力要素的聚集程度和组合关系,即土地、劳动力、资金等要素结合起来,发挥作用的范围和数量界限。21、土地流转:土地使用权在不同主体之间的流动和转移。22、反租倒包: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征得承包户同意的前提下,付给租金租用农户的承包地,再将土地集中于某户实行规模经营,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和统一经营。23、区位:客观物质分布的地区和地点。24、区位理论:关于自然物质及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在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25、区位因素:在特定地点或在某几个同类地点进行一种经济活动比在其他地区进行同种活动可能获得更大利益的因素。这种利益也就是生产成本的节约。26、纯原料:生产过程中几乎把全部重量都能转移到制成品中去的原料。27、失重原料:生产过程中只有部分重量转移到制成品中去的原料 。28、聚集因素:由于把生产按某种规模集中到同一地点进行,因而给生产或销售方面带来的利益或造成的节约的因素。29、分散因素:因为把生产分散(分布到多个点上)进行而带来的利益或造成的节约的因素。30、区位地租:经营不同区位的土地所获得的收益差额。31、旅游业用地:凡是能为旅游者提供游览、观赏、知识、乐趣、度假、疗养、娱乐、休闲、探险、猎奇、考察研究等活动的土地。32、土地利用计划:对未来一定时期内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进行综合平衡,做出统筹安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土地利用计划是土地宏观管理的重要手段。33、土地计划利用:采取计划方法指导、调整未来一定时期内土地资源的利用活动。其主要内容是通过制定和执行土地利用计划,实现土地利用的目标。34、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其宗旨是既能相对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能对后代人的发展造成危害。35、土地可持续利用:既指满足当代人对土地利用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利用土地资源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同时也不损害当代人及后代人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其它利益。36、土地人口承载力: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的生产技术和投入水平下,用于农业生产的全部土地的生产潜力及其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辨析题1、土地和国土是同一概念。答:错误。土地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现实的土地还综合了人类正反活动的成果,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而国土是一个主权国家的全部疆域,即其所管辖的领土、领海和领空的总和,包括这一区域范围内的全部资源条件。这两者的区别具体表现在:(1)国土针对某一个国家主权而言(2)国土比土地广泛(3)土地是自然经济综合体2、土地的自然供给是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动植物的生长而言的,而土地的经济供给则主要是针对土地具体的不同用途而言的。因此,两者之间没有关系。答:错误。 两者是有关系的。土地自然供给是土地经济供给的基础,土地经济供给只能在自然供给的范围内变动。3、土地规模经济的来源包括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是指整个行业或整个区域的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而使个别生产经营单位成本增加,收益减少。答:错误。外部规模经济是指整个行业或者整个区域的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而使得个别生产经营单位得到的经济收益。4、土地市场是依靠以土地的供求机制为核心的市场机制的作用来运行的,土地价格的形成是由土地的供给与需求决定的。答:正确。在某一土地市场,当土地价格持续上升,土地供给量增加,需求减少,一部分土地卖不出去,土地价格就会下降;当土地价格持续下降,土地需求增加,供给减少,出现短缺,土地价格就会上升。5、规模经济一定能够带来规模效益。答:错误。规模经济只考虑到成本因素,认为只要单位产品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规模的扩大是递减的,则经营规模就处于规模经济阶段。所谓的规模效益,是指规模扩大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的增加。与规模经济不同,它不仅考虑单位产品的成本,还要考虑单位产品的价格,是由成本和价格共同决定的。因此,产品成本的降低,并不意味着企业经济效益的增加。例如:规模扩大后虽然成本降低了,即处于规模经济阶段,但由于各种原因(如替代产品的出现,导致该产品的需求量急剧下降,产品卖不出去),企业的经济效益可能不增加,反而是减少的,甚至会严重亏损,即没有带来规模效益,而产生了规模负效益。6、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调节土地利用和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调节土地利用在本质上是无差别的。答:错误。这两者有本质的差别:(1)范围不同 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调节的范围限于宏观经济领域,弥补市场失灵;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调节包揽宏观和微观领域。(2)方式不同 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调节以间接调控为主,与市场机制兼容;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调节通过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手段实施,与市场机制不兼容。(3)覆盖全面 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都覆盖全部土地交易和土地利用活动。简答题1、简述土地的特性。答:土地的基本特性包括自然特性和经济特性。(1)自然特性a、位置固定性 b、面积有限性 c、质量差异性 d、功能永久性 (2)经济特性a、供给的稀缺性 b、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 c、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d、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 e、利用后果的社会性2、土地的自然供给和经济供给的联系和区别?答:(1)土地的自然供给是经济供给的基础,经济供给只能在自然供给的范围内变动。(2)自然供给是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及动植物的生产而言,而经济供给则主要是针对土地具体的不同用途而言。(3)自然供给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一定的,无弹性的,而经济供给是变化的,有弹性的,并且不同用途土地的供给弹性是不同的。(4)人类难以或无法增加土地的自然供给,但可以在自然供给的基础上增加经济供给。3、影响土地经济供给的因素?答:(1)各类土地的自然供给 (2)利用土地的知识和技能 (3)社会需求(4)产品价格 (5)土地利用计划 (6)土地供给者的行为4、简述增加土地经济供给的措施?答:(1)扩大土地利用面积 (2)提高集约经营水平 (3)建立合理的土地制度 (4)调节消费结构 (5)利用新技术 (6)保护土地资源5、土地利用的含义及其内容?答:土地利用,是指人类通过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过程,这一过程是人类与土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过程。土地利用的内容包括:(1)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统计(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3)土地利用规划(4)土地开发(5)土地保护6、如何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答:(1)土地利用程度农业:垦殖系数、森林覆盖率、水面利用率等指标。城市:建筑密度、容积率、土地利用系数等指标。这些指标越高,表明土地利用程度越高;反之,则越低。(2)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结构,是指在整个土地面积中,各类用地所占的比重。通过对土地利用结构的分析,可以了解土地利用结构是否与需求结构相吻合,了解现有的利用结构是否与土地的自然性状相适应。 (3)土地利用效益土地利用效益用单位面积的土地所提供的产品(价值)、服务来表示,它反映了人类利用土地目标实现的程度。农业: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经济作物产值、水果产量、鱼产量等;城市:单位面积带来的利润等。7、试述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范围。答:基本农田,是指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对建设用地的预测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和基本农田保护区内不得占用的耕地。其范围包括:(1)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的粮、棉、油和名、优、特、新农产品生产基地;(2)高产、稳产田和有良好的水利与水土保持设施的耕地以及经过治理、改造和正在实施改造计划的中低产田;(3)大中城市蔬菜生产基地;(4)农业科研、教学试验田;(5)国务院规定应当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其他耕地。8、简述土地利用的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手段。答:(1)土地利用的目标a、按土地利用所提供的“产品”划分:物质产品和服务;b、按土地利用目标最终发挥的作用分为:经济目标、生态目标、环境目标。(2)实现土地利用目标的手段a、建立健全完备的土地法规体系;b、制定土地利用规划;c、改革土地使用制度;d、政府直接控制农地向非农用地的转移;e、土地税收。9、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答: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是指人们在利用与管理土地中,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1)先调查、评价、规划、后开发利用;(2)以集约利用为主与保证适量的耕地面积相结合;(3)在农业优先的前提下,统筹安排用地比例;(4)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5)开发利用与合理保护相结合。10、简述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及其评价方法。答:土地利用生态效益,是指人类对土地的利用过程与结果符合生态平衡规律。评价方法:(1)农田的生态效益评价:光合潜力、光温生产潜力、气候潜力、气候土壤潜力。(2)农业能量投入产出效果分析a、把农业生产过程抽象为能量的投入产出过程。投入能和产出能之间存在下列关系: 自然投入能量+人工投入能量=产出无能量+损耗的能量但在计算时,一般取狭义的农业能量产投比。即农业能量投入产出效果=经济产品能/人工投入能b、用数学方法分析能量投入产出的综合平衡关系,包括:能量投入产出表、能量消耗系数和投入产出数学模型。(3)生态经济效益评价把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或者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近代才提出的,目前还没有独立的系统的定量分析方法,一般采用定性方法综合方法或利用代用指标来评价。11、简述土地报酬递减规律。Oy 土地投入产出阶段分析A答:土地报酬的实质是:对一定面积土地投入中某项变动要素的生产率。其形态包括:实物形态、价值形态、价格形态。平均产量 ( APP ) = Y / X 边际产量 ( MPP ) = Y /X 生产弹性(EPP) =(Y /X)*(X/ Y)研究报酬变化规律,主要是研究边际产量。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的变化用下图表示:(教材P221)各阶段分析过程(略)12、我国农用地集约利用的途径?答:(1)增加复种指数,提高全年光能利用率(2)增加单产,提高作物光能利用率(3)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提高土壤潜在生产力(4)多层次利用光能空间,进行立体开发,提高单位面积的光能利用率13、简述集聚经济产生的原因。答:(1)规模扩大中大数规则的作用(2)劳动力供给的互补性和生产的互补性(3)企业间交通、通讯费用的节约 (4)消费的多样性(5)公共产品的存在14、简述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的影响因素。答:(1)农业生产工具的类型生产工具的类型是土地经营规模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原始落后的劳动工具,对应的土地经营规模往往较小,先进的现代化劳动工具,对应的土地经营规模往往较大。随着先进农业机械的推广使用,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的土地经营面积应该相应地有所扩大。(2)农业劳动对象的不同农业土地的集中程度、地块面积的大小、地形是否平坦、土地的贫瘠等,都会影响土地的经营规模;种植不同的作物也会影响土地的经营规模,例如蔬菜的土地规模一般要比粮食作物的土地规模小得多。(3)土地资源和劳动力的数量土地资源和劳动力是进行农业土地经营必不可少的两种生产要素。其数量大小会影响土地经营的规模。常用两者的比,即劳地比来说明可能的土地经营规模。劳地比越低,即人均土地面积越大,越容易进行大规模经营。(4)农业劳动力的素质劳动力的素质,表现在劳动者的农业生产经营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组织能力决策能力、管理能力等。即使其他条件完全相同,这些方面的差异也会影响土地的经营规模。另外,社会条件、经济制度、集约经营程度、农业经营单位的外部条件、国家政策都会对土地经营规模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作用。15、简述扩大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的条件。答:(1)非农产业发达。只有非农产业比较发达时,才能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从而使得在一定空间内农业劳动力人均负担的耕地面积增加,即劳地比例降低,扩大土地经营规模才成为可能。(2)农机化水平的提高。由于农业机械只有在大面积的土地上,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因此我们必须扩大土地面积来适应农机化水平的提高,使农机充分发挥作用,而不至于造成农机的大量闲置。(3)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加强。大规模土地经营需要有相配套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且服务的项目越广泛,质量越高,进行土地规模经营的可能性就越大。(4)经营者素质的提高。劳动力的素质,表现在劳动者的农业生产经营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组织能力决策能力、管理能力等。即使其他条件完全相同,这些方面的差异也会影响土地的经营规模。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将有利于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大。16、农业土地适度经营规模的概念和特征?答:农业土地适度经营规模,是指能取得最佳土地规模效益的农业土地经营规模。具有下列特征:(1)地区性各地的地区条件不同,就有着不同的土地适度经营规模。(2)动态性主要体现在时间上。随时间的推移,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都会发生变化,因此土地经营规模的适度值也会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3)层次性农业生产经营单位拥有的农业机械和劳动力数量和质量往往大相径庭的,呈现出层次性,因此其适度土地经营规模也具有层次性。(4)适应性不同经营项目的生产经营单位具有不同的土地适度经营规模。可见,农业土地适度经营规模并不是固定的,而是相对、动态的。17、农业土地适度经营规模在我国的特殊内涵?答:我国以提高收入和生产水平为标志,认为农业土地适度经营规模,是指与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物质装备程度和生产技术结构相适应,保证土地生产率有所提高,并能使农业专业劳动收入达到或者率高于其它行业同等劳动力收入水平时,一个务农劳动力所应经营的耕地面积。具体来说:(1)经营规模应与劳动者的经营能力相适应。 (2)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同时提高。(3)在生产水平提高的同时,经营者的收入也必须达到相当的水平。18、简述集聚因素和分散因素的作用。答:聚集因素:由于把生产按某种规模集中到同一地点进行,因而给生产或销售方面带来的利益或造成的节约。分散因素:因为把生产分散(分布到多个点上)进行而带来的利益或造成的节约。(1)聚集因素和分散因素不是两个单独起作用的因素,而是相互消长的两个力的统一。(2)聚集因素和分散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表现为生产成本节约指数的增减,这是聚集是否合理、适度的重要指标。(3)只有把因存在种种内外部联系而要求集中分布的工业按一定的规模集中布局在特定地点,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成本节约。19、简述土地合理配置的原则。答:(1)地域分异原则(2)区位利用原则(3)生态系统平衡原则:a、农业优先原则 b、比较利益原则 c、指向性原则d、地区专门化与多样化相结合原则 e、相对均衡原则 f、生态质量、环境质量最优原则 g、个体区位与群体区位相结合原则 h、多因素综合效益原则 i、市场区位与政府区位相结合原则 (4)系统综合原则20、旅游业用地的特点及开发利用原则?答:(1)特点:a、综合性 b、持续性 c、变动性 d、多效益性(2)开发利用原则:a、个性原则 b、综合性原则 c、协调性原则 d、适应性原则 e、经济性原则21、简述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缺陷。答:市场配置有它的局限性,有“市场失灵”的地方,需要通过政府干预和调控来弥补。(1)企业不能处理好宏观层次的土地资源配置(2)土地利用中存在外部性问题(3)市场调节的滞后性(4)公共物品的存在(5)土地具有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功能正是由于上述种种缺陷,需要政府这只看的见得手在一定程度上干预土地资源的配置,从而使达到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22、简述我国土地利用计划体系的特点。答:(1)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2)是由长期、中期、年度计划构成的完整体系(3)实行分级管理(4)是指令性与指导性相结合的计划体系(5)是综合计划与专项计划相结合的体系23、可续发展具有哪些基本特征?答:(1)以经济增长为前提,鼓励经济增长(2)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3)以改善和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也可以概括为:公平性、持续性和共同性。24、可持续发展包括哪三大持续?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答: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之间互相关联、不可分割。(1)孤立追求经济持续必然导致经济崩溃(2)孤立追求生态持续并不能最终防止全球环境的衰退;(3)生态持续是基础,经济持续是条件,社会持续是目的,人类共同追求的应该是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25、简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内容。答:在资源数量配置上与资源的总量稀缺性高度一致。在资源的质量组合上与资源禀赋相适应。在资源的时间安排上与资源的时序性完全相当。土地资源配置应当考虑各地区差异,反映各地区特点,激发各地区发展活力。26、简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特点。答:(1)时间的动态性:要求在对土地利用的分析中不仅要考虑起点时间和起始状态,而且要考虑一定时期满足人类的需求目标。(2)系统的开放性:除关注本区内土地的科学、高效利用,还同时关注区内土地对区域外部环境的影响。(3)多维复合性:研究对象面向区域,而区域又是一个更大区域内的子系统。(4)空间尺度性:它涉及区域、地方、地点等,对不同尺度的土地可持续利用,其研究问题也不尽相同。27、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基本政策目标?答:(1)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应以人口对食物的持续供需平衡为目标(2)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应建立在区域平衡的基础上(规划基本农田)(3)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要有长远性(4)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要考虑环境的适宜性(5)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要追求质量的平衡 28、如何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答: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和措施包括:(1)严格控制人口的增长,引导可持续的消费观 。(2)加强宣传教育,培养可持续的资源利用观 。(3)进一步完善土地的法制建设,加强土地利用管理 。(4)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切实保护耕地的数量和质量 。(5)高效与集约用地,节约有限的土地资源 。29、如何理解人口与土地需求的关系?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就需要土地作为生存场所,需要土地提供粮食、衣料等。人类对土地的需求不外两大类,农业用地需求和非农业用地需求。人口增长,自然就要求增加食物,进而要求增加农业用地;建房、修路及各种设施用地也会大量增加。总之,人类对土地的需求不断增加,而土地总量却不断减少。所以我们要提高土地利用率。30、农业区位理论对我国农业布局的借鉴意义。农业区位理论的核心是农业土地的区位地租。这一理论对于我国特别是西部地区农业生产布局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我国西部地区经济不发达,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约束较大;存在明显的二元经济结构,围绕每一个城市或城市体系,都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农业生产结构体系。按照农业区位理论进行农业布局,可以获取最大的区位地租,使农业经济总体效益最大。论述题1、什么是土地需求?如何理解人口和土地需求的关系?答:土地需求,是指人类为生存和发展利用土地进行各种生产和消费活动的需求。 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就需要土地作为生存场所,需要土地提供粮食、衣料等。时至今日,土地在人类的生活中起着越来越复杂的作用。但人类对土地的需求不外乎两类:农用地需求和非农用地需求。(1)农业用地需求农用地主要是农林牧地,也包括水域,落脚点是生产食物用地。因此,人类对农用地的需求源于对食物的需求。a、影响耕地需求的因素:人口、土地 生产率、国民经济状况。b、人类对林地的需求主要取决于两点:对木材的需求;林木的生态功能。c、人类对草地的需求:提供畜产品, 保护土地资源,维护生态平衡。(2)非农业用地需求非农用地主要是住房、工业用地、矿山、道路、科学教育、文化娱乐等用地。随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对非农用地的需求不断增加。 总之,人类对土地的需求是不断增加的,而在土地总量一定的条件下,各类用地之间又存在互竞关系,此消彼长。且土地用途一经改变,要想恢复原来的用途,需要大量的劳动。因此,在实践中,调整产业结构和改变土地用途,都必须经过慎重考虑,周密规划,才能付诸行动。2、怎样解决中国各类土地的供求平衡?答:土地供求平衡是相对的、暂时的,而不平衡是绝对的。从实践看,土地供不应求是绝对的、普遍的,而供过于求是暂时的、个别的。 人类对土地的需求包括:农用地需求和非农用地需求。研究农用地供求关系,特别是耕地供求关系,基本点在于人口对粮食的需求及满足程度。达到耕地供求平衡的措施包括:(1)开发后备耕地资源。(2)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现有耕地单位面积产量。(3)提高耕地利用率和生产能力,间接增加耕地面积。一是改造中、低产田;二是增加复种指数,提高耕地利用率。实现非农用地的供求平衡,应在尽量减少占用农用地的条件下,采取以下措施:(1)搞好城市规划,实现城市土地合理功能分区,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益。(2)实行城市综合开发建设,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3)抓紧进行旧城区拆迁改造,充分利用城区闲置土地和利用率低下的土地。(4)向空间发展,实行城市土地的立体利用。3、如何评价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答:产出类指标:产品的实物量、总收入、净收入、利润投入类指标:土地面积、劳动力、资金(开发或基建性投入)、成本评价土地的经济效益评价时,把产出类的任意指标与投入类的任意指标相比较,就可得到有关的经济效益指标。投入产出率高,则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就好;反之,则差。但对于开发和基建性投入,则有静态和动态两种分析方法。(1)静态分析法a、单位投资产品增长率每百元投资增加产量 = 平均每年增加产量/投资总额 *100 %b、单位投资收入增长率每百元投资增加总收入 = 平均每年增加总收入/投资总额 *100%c、 投资收益增长率 投资收益增长率 = 平均每年增加纯收入(或利润)/投资总额 *100%d、 投资回收期 投资回收期 = 投资总额/平均每年的纯收入(或利润) (2)动态分析法 开发或基建性投资不是一次性回收,对于不同时期发生的投入和收入,可以通过贴现系数和复利系数,“拉回”到同一时点进行比较。其中:贴现系数= 1/(1+r)n,(r为利率,n为年期);复利系数= (1+r)n ,(r为利率,n为年期)4、论述“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对我国土地利用的现实指导意义。答:土地报酬递减规律为土地集约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1)正确地认识投入a、要想获得土地利用的高效益,就要有大量的投入b、如果某项固定资产投入已达到最佳点,就不应再增加这种投入c、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应按照报酬递减规律的思想,求得所有投入的最佳量(2)合理确定农业土地利用的集约度a、以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程度、农业技术发展水平和投入能力为依据b、以土地本身的肥力、土地位置和交通条件为依据c、结合具体的经营目标(3)实现农业土地集约利用的途径a、增加复种指数,提高全年光能利用率b、增加单产,提高作物光能利用率c、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提高土壤潜在生产力d、多层次利用光能空间,进行立体开发,提高单位面积的光能利用率 (4)非农用土地的集约利用非农用土地,如城市用地、农村集镇用地、产矿企业用地及交通用地等,其利用的目的是力争获取单位土地面积上的经济效益。a、土地的利用效率和城市规模的大小有关,城市规模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的正常发挥。因此要建立合理确定城市规模结构,城市规模效益,节省城市建设用地。b、在城市内部,也要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首先要搞好城市规划,进行综合利用;其次,要向地上空间发展,适当提高建筑密度和高度。c、向地下发展,修筑地下铁道、地下隧道、地下商场、地下车库等。5、列举目前我国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主要形式,并简要介绍其中的三种形式。答:我国目前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形式:转包、转让、租赁、抵押、继承、互换、托管、拍卖、反租倒包、股份合作制等。其中,以转包、互换、托管形式居多 ; 而租赁、转让、入股的则较少。(1)转包:农户将自己的承包地,通过协商,转包给其他农户经营,收取一定的转包金,或让转入户承担粮食定购任务。这是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主要形式。大致有两种形式: a、土地承包商私下与个人协商,这种形式占到土地流转面积的60%以上。b、土地承包户委托转包,即农户自愿将承包地委托村委会转包给他人。这种形式契约规范,但流转面积不大。(2)转让:土地承包户由于从事其他农业专业生产,或者有了稳定的非农收入,将承包土地转让回村委会重新发包,从而终止与集体土地承包关系和各项义务。据调查,这种方式流转的土地面积占流转面积的10%左右。(3)租赁:土地承包户将承包土地以出租的方式租给其他农户或农业经营单位。这种方式大都出现在农业生产产业化发展快和农业招商引资多的地区。(4)入股:农民在自愿互利的原则下,以土地使用权折价入股后联合,使农民对土地的占有形式有实物形态变为货币形态,推动了股权流转、集中,形成规模经营。目前这种流转形式大约不到流转面积的2%,但其发展的潜力很大。(5)反租倒包: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征得承包户同意的前提下,付给租金租用农户的承包地,再将土地集中于某户实行规模经营,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和统一经营。这是一种比较新的形式,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至于采用哪种流转形式,应该各地区的具体情况而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6、我国城市发展的基本方针是什么?如何理解?答:城市发展的基本方针:严格控制大城市,合理发展小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市场经济条件下,现实的城市规模,是由集聚经济和集聚不经济的平衡关系所决定的。如下图所示:图中纵坐标为城市规模,纵坐标为城市居民人均效用水平。城市居民人均效用水平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呈现倒U形。在其他条件完全相同的条件下,U先随城市规模的扩大而增加,到达一定城市规模,即P0点后,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U而下降。u最大时对应的城市规模P0叫适度城市规模。稳定的市场均衡:当城市规模 P0 时,人口继续流入该城市,城市规模扩大会使人均效用水平降低。由于人均效用水平降低了,城市人口又会向其他城市流出,使得城市规模变小,回到原来的均衡水平P0。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大于适度城市规模的城市规模是稳定的市场均衡。市场经济不会对这种状况进行修正,因此我国采取控制大城市的做法。不稳定的市场均衡:当城市规模P0 时,当一个企业转移到另一个城市时,流入人口的城市会因为人口的增加,使得人均效用水平上升,从而引起更多的人口不断流入:而人口流出的城市,因为人口的流出,使得人均效用水平下降,会有更多的人口进一步流出。因此,越是规模小的城市,由于人均效用水平低,越容易成为人口流出的城市,变为“空心城”。尤其,当城市规模小于P1时,由于人均效用水平比城市规模在P0和P2之间的城市都还低,因此人口还有可能流向这些大城市使大城市更加拥挤,引发严重的“城市病”问题。所以在控制大城市的同时,还应该积极发展小城市,使其规模扩大到适度城市规模,实现最大的规模效益。OP1P21P11P0P217、简述农业土地适度经营规模的标志和评价方法。答:农业土地规模效益的多样性,决定了农业土地适度经营规模标志的多元性和评价方法的多样性。(1) 当效益限定为纯收益时,适度经营规模就是在一定时期内能取得最大纯收益的规模。评价方法:生产函数分析法、对比分析法 (2)当把土地规模效益确定为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综合时,需要一个综合指标体系来评价。常用的指标体系有:a、劳动生产率类:劳均年产量、劳均年产值、劳均年收入等 b、资金生产率类:资金产出率、资金利润率、成本产出率、成本利润率、单位产品成本等。 c、商品生产类:商品量、商品率、销售额等d、土地生产率类:单位面积产量、单位面积产值、单位面积纯收益等e、生态效益类:土地肥力、自然资源利用率等。评价方法:分组比较法、综合评分法(3)从解决现实矛盾的角度,以提高收入和生产水平为标志,认为土地适度经营规模,是指与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物质装备程度和生产技术结构相适应,保证土地生产率有所提高,并能使农业专业劳动收入达到或略高于其他行业同等劳动力收入水平时,一个务农劳动力所能经营的耕地面积。具体说:a、经营规模应与劳动者的经营能力相适应。 b、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同时提高。c、在生产水平提高的同时,经营者的收入也必须达到相当的水平评价方法:直观评价法8、城市土地利用有哪些特点?城市各项活动在空间上应如何布局?答:(1)特点a、位置在城市土地中的特殊重要性b、利用途径的多样性c、面积对城市土地利用具有较小的限制作用d、交通运输的重要性更为显著e、很难改变其用途(2)城市内部功能分区布局设想城市土地功能分区是指导城市土地分区利用的基本原理。在城市土地利用中存在着明显的功能分区,如商业区、工业区、居住区等。西方城市土地利用理论,即圈层说和级差地租理论认为:距市中心越近的圈层土地面积越小,级差地租越高;而不同行业支付地租的能力不同。根据城市内各种不同功能单位支付地租的能力曲线,可以划分出其各自的合理分布范围。在此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5种城市内部功能区布局设想。a、圈层布局设想b、三维布局设想 c、扇形布局设想 d、多核心布局设想e、多中心布局设想9、论述我国第三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原因、新思路及应吸取的经验和教训。 答:(1)原因目前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存在以下缺陷:a、土地利用分区和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统计数据仍沿用第一轮规划的相关成果,使新的土地用途分类体系精神得以体现。b、加大生态退耕力度对规划修编的要求。c、许多地方的规划布局安排不当。d、规划的技术手段和表现形式比较落后。e、重视土地数量调配,忽视土地质量的提高等。(2)新思路本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与以往的不同点主要是基于各种土地管理的新思想:a、生态管理思想要求本轮规划做好生态环境用地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明确规定市一级土地利用规划和重大的建设项目必须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和生态用地规划。这是本轮修编的一个鲜明特征。b、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观念的变革引起耕地保护三项指标测算方法的变革。在本次规划中将出现“可调整林地”、“可调整园地”、“可调整牧草地”等新的观念,代表耕作层未被破坏、可以随时复耕的农用地,作为现有耕地指标处理。(3)应吸取的教训和经验a、指标控制。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建设占用耕地面积、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等指标,仍要作为强制性指标,实行自上而下的逐级控制。b、与城市总体规划衔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在编制部门、使用的基础数据、规划思路、工作方法(路线)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在本轮修编中要协调好两者,对存在的差异要制定统一的标准。c、广开言路,各界参与。土地利用规划涉及到社会各行各业,公众参与的程度决定着今后规划实施的难易程度。上一轮规划由于种种原因,社会的参与基本上流于形式。因此在本轮规划修编中要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使公民积极参与。10、什么是土地可持续利用?我国如何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答:土地可持续利用,是指既指满足当代人对土地利用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利用土地资源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同时也不损害当代人及后代人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其它利益。我国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和措施包括:(1)严格控制人口的增长,引导可持续的消费观 。(2)加强宣传教育,培养可持续的资源利用观 。(3)进一步完善土地的法制建设,加强土地利用管理 。(4)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切实保护耕地的数量和质量 。(5)高效与集约用地,节约有限的土地资源 。11、论述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垄断地租产生

    注意事项

    本文(土地经济学试题库.doc)为本站会员(豆****)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