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口腔组织病理学(本科)重点.doc

    • 资源ID:33451177       资源大小:49KB        全文页数: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口腔组织病理学(本科)重点.doc

    精品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颈环(cervial loop):内釉上皮和外釉上皮相连处称颈环。终棒(terminal web):含有肌动蛋白的细丝由连接复合体进入细胞的胞浆中,在近中和远中形成终棒。Serre上皮剩余:有时有些残留的牙板上皮,以上皮岛或上皮团的形式存在于颌骨或牙龈中,由于这些上皮类似于腺体,又称Serre上皮剩余。缩余釉上皮(reduced enamel epithelium) :釉质发育完成后,成釉细胞、中间层和星网状层与外釉上皮结合,形成一层鳞状上皮覆盖在釉小皮上,称为缩余釉上皮,当牙萌出后在牙颈部形成结合上皮。磨损(abrasion, attrition):由于咀嚼、刷牙等机械性摩擦,造成牙本质组织的缺损楔状缺损(wedge shaped defect):因牙颈部的磨损呈楔形,故特称楔状缺损。修复性牙本质(reparative dentin):也称为第三期牙本质(tertiary dentin)或反应性牙本质(reaction dentin),即牙齿受到生理或病理刺激时在与刺激相对应的髓腔壁上,会形成新的牙本质,以保护牙髓,这种新形成的牙本质,称为骨样牙本质(osteodentin):当修复性牙本质形成很快时,成牙本质细胞被包埋在间质中,以后细胞变性,该处遗留一空隙,似骨组织,故有时又称之为骨样牙本质。透明牙本质(transparent dentin):又称硬化牙本质(sclerotic dentin),当牙本质受磨损、缓慢龋刺激,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变性,矿物盐沉积而封闭小管,使小管和周围间质的折光率无明显差异,磨片上呈透明状而称之为透明牙本质。意义:保护牙髓,不因外界刺激而损伤。死区(dead tract):是牙因磨损、龋等较重刺激,使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变性、分解,小管内充满空气所致。在透射光显微镜下观察,呈黑色,称为死区。多见于狭窄的髓角。牙龈结合(dentogingival Junction):牙龈是口腔黏膜的一部分,由上皮层和固有层组成,无黏膜下层。其中上皮又分为三种功能部分:牙龈上皮,龈沟上皮和结合上皮。它们与结缔组织一起将牙龈附着在牙上。这种特殊的解剖特征称为牙龈结合。结合上皮(junctionl epithelium):是牙龈上皮附着在牙表面的一条带状上皮,从龈沟底开始,向根尖方向附着在釉质或牙骨质的表面。Malassez上皮剩余:牙周膜中近牙根表面可见到小的上皮条索或上皮团块,与牙根表面平行排列,称为Malassez上皮剩余。这是牙根发育期上皮根鞘残留下的上皮细胞。菌斑(bacterial plaque):在牙齿或其修复体上黏附形成的一种软而粘的未矿化的细菌性沉积物由细菌、唾液糖蛋白和细菌细胞外多糖构成的菌斑基质组成。成牙本质细胞空泡变性(vacuolar degeneration of the odontoblastic layer):是成牙本质细胞间有液体积聚,形成大小不等的水泡。镜下见成牙本质细胞体积变小,邻近细胞受压呈稻草束状,数目减少,甚至消失。由于牙髓供血不足,细菌及毒素刺激,备洞损伤,充填材料刺激等,牙髓组织中液体积聚,细胞、血管神经受挤压后减少甚至消失,最后出现充满液体的纤维网状结构。牙髓网状萎缩(reticular atrophy of the pulp):多由于牙髓血供不足,牙髓组织出现大小不等的空泡状间隙,其中充满液体。牙髓细胞减少,成牙本质细胞、血管和神经消失,牙髓整体呈现纤维网状结构。牙髓钙化(pulp calcification):是指牙髓组织营养不良或组织变性,在此基础上钙盐沉积所形成的大小不等的钙化团块。牙髓纤维性变 (pulp fibrosis):常因牙髓血供不足,牙髓细胞、血管、神经萎缩减少甚至消失,纤维成分增多。粗大的胶原纤维与牙髓长轴平行或呈现均质状红染的玻璃样变性。龈袋(gingival pocket):又称假性牙周袋,牙龈组织由于炎症性增生肿大,龈缘覆盖牙冠形成龈袋,此时牙槽骨的高度并未丧失。骨上袋 (supragingival pocket):牙周袋底在牙槽嵴顶的上方,由于牙槽嵴为水平型骨吸收,其高度明显降低,导致骨上袋形成。骨内袋 (intrabony pocket):牙周袋底在牙槽嵴顶的下方,牙槽骨在袋的侧方,牙周袋处于牙根面与牙槽骨之间。牙槽呈垂直吸收,牙周膜间隙明显增宽。过度角化(hyperkeratosis):也称角化亢进,是指黏膜或皮肤的角化层过度增厚,临床上为乳白色或灰白色。在组织学上分为过度正角化和过度不全角化。过度正角化是角化层增厚,细胞界限不清,核消失,均质红染角化物,伴粒层增厚;过度不全角化为角化层增厚,残留胞核,粒层增厚不明显。角化不良(dyskeratosis):也称错角化,为上皮的异常角化,在上皮棘层或基底层内个别或一群细胞发生角化。有两种情况,一为良性角化不良,多在高度增生的上皮钉突中出现; 另一种为恶性角化不良,细胞形态有一定异形性,见于原位癌及鳞状细胞癌。棘层增生(acanthosis):棘细胞层较正常肥厚,常不规则,伴有上皮钉突的延长或增宽。通常 细胞数目增加所致。常见于白斑。 上皮异常增生(epithelial dysplasia):和细胞非典型增生是两个词,个别细胞改变称为非典型性,上皮总的紊乱称为上皮异常增生。 棘层松解(acantholysis):上皮棘层细胞间,张力原纤维及粘合物质发生变性、断裂破坏,细胞间桥溶解,棘细胞间联系力松弛、断裂,在棘层形成裂隙或疱。见于天疱疮等。疱(vesicle):粘膜或皮肤内贮存液体而成疱。水疱、血疱及脓疱。大疱(bulla)、小疱,若聚集成簇,称为疱疹。牙源性囊肿(odontogenic cyst):是指牙形成器官的上皮或上皮剩余发生的一组囊肿。一般可分为发育性和炎症性两大类。前者由牙发育和萌出过程中的某些异常所致,后者则与颌骨内存在的炎症灶有关。简答1、唇裂(cleft lip):上唇裂:成因:一侧/两侧球状突和上颌突未联合/联合不完全。部位:上唇角隅。分为非完全性、完全性两种。可伴颌裂、腭裂。上唇正中裂:成因:两侧球状突未联合/联合不完全。下唇裂:成因:两侧下颌突未联合/联合不完全。2、腭裂(cleft palate):成因:一侧/两侧侧腭突和鼻中隔未融合/部分融合。程度:轻-腭垂裂,重-切牙孔至腭垂全部裂开。可伴颌裂、唇裂。颌裂(cleft jaw):上颌裂:前腭突和上颌突未联合/部分联合;下颌裂:两侧下颌突未联合/部分联合。3、牙胚由三部分组成:成釉器(enamel organ),起源于口腔外胚层,形成釉质;牙乳头(dental papilla),起源于外胚间叶,形成牙髓和牙本质;牙囊(dental sac),起源于外胚间叶,形成牙骨质,牙周膜和固有牙槽骨。4、成釉器的发育:(一)蕾状期(bud stage):胚胎第八周,牙板上皮增生,末端膨大,形成上皮芽,形如花蕾。上皮细胞类似基底细胞。上皮下方及周围外胚间充质细胞增生。最先发生的成釉器有四个,即乳切牙、乳尖牙、第一、二乳磨牙。乳牙牙胚在胚胎第10周发生,恒牙胚在胚胎第4个月形成。(二)帽状期(cap stage):胚胎第910周,上皮芽向外胚间叶生长,外胚间叶细胞密度增加,形成细胞凝聚区。长入上皮的基底部向内凹陷,形如帽子,覆盖在细胞凝聚区上。成釉器上皮细胞分化为三层:外釉上皮层(outer enamel epithelium);星网状层(stellate reticulum) ;内釉上皮层(inner enamel epithelium)。成釉器下方的球形细胞凝聚区称为牙乳头。包绕成釉器和牙乳头边缘的外胚间叶细胞,密集成一结缔组织层,称为牙囊。(三)钟状期(bell stage): 胚胎第1112周,成釉器长大,上皮凹陷更深,周缘继续生长,形似吊钟。细胞分化为4层:外釉上皮:周边,单层,立方状,胞浆少,晚期胞膜形成褶,含毛细血管。内釉上皮:成釉器凹面基底膜上,单层,矮柱状,胞核大而居中。分化为成釉细胞后,呈高柱状,核远离基底膜。高尔基复合体增大,粗面内质网增多;星网状层:内外釉上皮之间,星形,有长突起,细胞之间以桥粒相互连接成网状。对内釉上皮细胞有营养、缓冲作用。釉质形成时萎缩。中间层: 内釉上皮与星网状层之间,23层扁平细胞,核卵圆或扁平。钟状晚期(late bell stage):成釉器发育过程中的暂时性结构:釉结(enamel knot;釉索(enamel cord);釉龛(enamel niche)5、釉质牙本质界及与釉质最初形成时相关的结构釉质牙本质界(enamel-dentinal junction, EDJ):形态:外形呈贝壳状。在三维角度上,由相连的圆弧形小凹构成,小凹突向牙本质。成因:两种不同矿化组织的交界面,分别来自上皮、外间充质。意义:增加了牙釉质和牙本质的接触面积,使两者牢固地结合在一起。釉 梭(enamel spindle):形态:起始于釉牙本质交界,伸向釉质的纺锤状结构。牙尖及切缘部位多见。牙磨片中,釉梭的有机物分解代之以空气,呈黑色。成因:形成于釉质发生的早期。成牙本质细胞突起穿过基底膜,伸向前成釉细胞之间,以后留在釉质内。釉 丛(enamel tufts): 形态:起自釉牙本质界,向牙表面方向散开,呈草丛状。为釉质厚度1/4-1/3。成因:形成于成牙本质细胞突形成、釉质沉积阶段,有机物含量高,是釉质中薄弱区。釉 板(enamel lamellae):形态:垂直于牙面的薄层板状结构,可贯穿整个釉质的厚度。成因:釉质成熟过程的缺陷,水分、釉基质残留。釉板与磨片人工裂隙的区别:人工裂隙经脱矿处理后会消失,而釉板中有有机物残留。6、牙龈固有层胶原纤维束方向排列:龈牙组(dentogingival group):自牙颈部牙骨质,向牙冠方向散开,止于游离龈和附着龈的固有层。牵引牙龈使其与牙紧密结合。数量最多,分布广泛。牙槽龈组(alveologingival group):自牙槽骨向牙冠方向展开,止于游离龈和附着龈的固有层中。环形组(circular group):位于牙颈部周围的游离龈中,呈环形排列。常与邻近其他纤维束缠绕在一起,有助于游离龈附着在牙上。牙骨膜组(dentoperiosteal group):自牙颈部的牙骨质,越过牙槽突外侧骨膜,进入牙槽突、前庭肌和口底。越隔组(transseptal group):起于结合上皮根方牙骨质,呈水平方向越过牙槽嵴,止于邻牙相同部位。保持牙弓上相邻两牙的接触,阻止分离。7、牙周膜胶原纤维排列方向:牙槽嵴组(alveolar crest group):起于牙槽嵴顶,呈放射状向牙冠方向走行,止于釉牙骨质界下方的牙骨质。分布在颊舌面,邻面无。将牙齿向牙槽窝牵引,对抗侧向力,保持牙直立。水平组(horizontal group):在牙槽嵴纤维的根方,水平向分布,一端埋入牙骨质,另一端埋入牙槽骨中,是维持牙齿直立的主要力量,并与牙槽嵴纤维共同对抗侧方力,防止牙侧方移动。斜行组(oblique group):数量最多,力量最强的一组纤维。纤维向根方倾斜45°,埋入牙槽骨的一端近牙颈部,附着牙骨质的一端近根尖,将牙悬吊在牙窝内。将咀嚼力转变为牵引力,均匀分散到牙槽骨上。在水平切面上,斜纤维呈交叉状排列,可限制牙齿的转动。根尖组(apical group):起于根尖区牙骨质,呈放射状止于根尖周的牙槽骨。具有固定牙根尖的作用。根间组(interradicular group):只存在于多根牙,起自根分叉处的牙根间骨隔顶,止于根分叉区牙骨质。防止牙根向冠方移动。8、牙周膜中的细胞: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s):细胞呈梭形或星形,细胞核大,胞浆嗜碱染色,细胞排列方向与纤维束长轴平行。有合成胶原纤维功能,同时也有降解胶原纤维的功能。成牙骨质细胞(Cementoblasts)分布在邻近牙骨质的牙周膜中,细胞扁平,核圆形或卵圆形,细胞平铺在根面上,在牙骨质形成时近似立方状。Malassez上皮剩余:牙周膜中近牙根表面可见到小的上皮条索或上皮团块,细胞较小,立方或卵圆形,胞浆少,嗜碱染色。平时呈静止状态,受炎症刺激,上皮可增殖成为颌骨囊肿和牙源性肿瘤。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骨形成时,邻近牙槽骨表面有许多成骨细胞。立方形,胞核大,核仁明显,胞浆嗜碱性,静止期细胞为梭形。牙槽骨吸收时,破骨细胞位于Howship陷窝内。多核巨细胞,直径在50um以上,核数目不等,胞浆嗜酸性。牙骨质吸收时,称破牙骨质细胞。未分化间充质细胞:位于血管周围5um的区域。是牙周膜中新生细胞的来源,可进一步分化为成纤维细胞、成骨细胞、成牙骨质细胞。9、口腔黏膜上皮角质细胞:(一)角质细胞:角化上皮由表面至深层依次为:(1)角化层:上皮最表层,有数层排列紧密的细胞构成,细胞扁平,体积大。正角化:细胞核及细胞器消失,胞浆呈均质红染,细胞间桥消失如硬腭。不全角化:含浓缩未消失的胞核,如牙龈。角化层的细胞特点:细胞膜消失代之的是由交联的蛋白质和脂类形成的角化薄膜。角化薄膜:厚约15nm,上皮屏障的主要构成部分。角化薄膜功能:具高度抗溶解性,较强的柔韧性,能很好的保护深层的上皮细胞。(2)颗粒层:位于角化层深面,2-3层细胞组成,胞浆含嗜碱性透明角质颗粒,染色深,细胞核浓缩。特点:表面正角化时此层明显;表面不全角化时,则不明显。电镜:张力细丝致密,与透明角质颗粒密切相关。(3)棘层:由体积较大多边形细胞组成。胞核圆形或卵圆形,位于细胞中央,含12个核仁。胞浆伸出许多棘状突起,与相邻的细胞相接,此突起称为细胞间桥。电镜:此突起相连处为桥粒。间桥之间为细胞间腔隙。桥粒的功能:维持上皮的完整性有重要作用。(4)基底层:位于上皮最深面,由一层立方形或矮柱状细胞,借基底层与固有层结缔组织相连。核圆形,染色深。基底细胞和相邻的棘层深部细胞有增殖能力,因此称为生发层,与基底膜呈半桥粒连接。(二)非角质形成细胞:黑色素细胞(melanocyte)、朗格汉斯细胞(Langerhans cell)、梅克尔细胞(Merkel cell)。10、味蕾(taste bud):位于上皮内的圆形小体,长约80um,厚约40um。主要分布在轮廓乳头靠近轮廓沟的侧壁上皮,其他如菌状乳头、软腭、会厌等上皮内亦可见味蕾分布。基底部位于基底膜上,表面有角质形成细胞覆盖,中央形成圆孔(味孔)通于口腔。构成味蕾的细胞有2种:亮细胞:粗大;暗细胞:细长。近味孔处的细胞顶部有指状细胞质突起称为味毛。电镜下味蕾由4种细胞构成:I型:暗细胞,胞浆电子密度大,顶端胞浆含致密颗粒,占60%。胞浆顶端有3040个微绒毛II型:亮胞浆细胞,微绒毛少,顶端胞浆终止在味孔内,占30%。III型:占7%,形似II型细胞,无微绒毛,细胞顶端钝圆,近味孔。III型细胞可能是味细胞。IV型:位于基底部,称基地细胞,占3%。味蕾的功能:感受味觉。舌体菌状乳头味蕾:主要感受甜味、咸味;叶状乳头味蕾:主要感受酸味;轮廓乳头、软腭及会厌味蕾:主要感受苦味。11、腺泡(acinus):连接于导管末端,由单层腺上皮细胞组成。根据形态、结构和功能分为3种:浆液性、粘液性、混合性。(1) 浆液性腺泡(serous acinus):呈球状,由浆液细胞组成,分泌物稀薄,呈水样,含唾液淀粉酶。光镜下:细胞呈锥体形,核圆形,位于基底部1/3处,胞浆嗜碱性,含酶原颗粒(分泌颗粒),其直径约1um,PAS染色阳性。电镜下:具有合成、贮存、和分泌蛋白质的细胞特征。粗面内质网丰富,高尔基复合体、线粒体。胞吐:分泌酶原颗粒的方式。(2) 粘液性腺泡(mucous acinus):呈管状,由粘液细胞组成,分泌物粘稠。光镜下:腺细胞呈锥体形,胞浆含有粘原颗粒,固定染色时粘原颗粒常被破坏,胞浆呈透明网状结构。分泌物少时,核较大,色浅;分泌物多时,核扁平,位于底部,染色较深。电镜下,高尔基复合体较明显。粗面内质网、线粒体不如浆液细胞明显。细胞内充满透明分泌颗粒,分泌过程中呈滴状离开细胞或呈团块状由顶部破裂的膜排入腺泡腔内。(3) 混合性腺泡(mixed acinus):粘液细胞构成腺泡的大部分,紧接闰管;浆液细胞呈新月状覆盖于腺泡盲端的表面,称半月板。浆液细胞的分泌物由细胞间小管流入腺泡内。12、肌上皮细胞(myoepithelial):位于腺泡和小导管的腺上皮细胞与基底膜之间。光镜下:细胞体积小,形扁平,有48个支状突起,呈放射状包绕在腺泡表面,形似篮子,故又称篮细胞。核大而扁,几乎占据整个细胞。电镜:散在分布的线粒体和粗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位于核周围,微吞噬小泡位于胞浆膜内侧。细胞突起内充满纵行排列的细丝-肌微丝,直径6nm,此结构与平滑肌相似。其收缩功能可协助腺泡与导管将分泌物排出。免疫组化、免疫荧光研究证实:肌上皮细胞内含有肌动蛋白、肌球蛋白。肌上皮细胞有收缩功能,协助腺泡或导管排除分泌物。同时具有上皮细胞的特点:角蛋白、桥粒连接-可能为上皮来源。分布部位:腺泡、闰管13、纯浆液腺:腮腺、味腺;纯粘液腺:舌后腺、腭腺、舌腭腺;混合性腺体:颌下腺(浆液性腺泡为主)、舌下腺(粘液性腺泡为主)、颊腺(粘液腺泡为主)、舌前腺(粘液腺泡为主)、磨牙后腺、唇腺(粘液性腺泡为主)。14、涎腺的功能:产生、分泌唾液:11.5L/日,其中99%以上是水。唾液的功能:消化功能;润滑、保护和防御功能;抑菌作用;内分泌功能。15、龋病病因学说:化学细菌学说、蛋白质溶解说、蛋白溶解-螯合学说、三联因素学说。四联因素学说:细菌、食物、宿主和时间。主要致龋菌是变形链球菌、乳酸杆菌、放线菌。16、平滑面龋(smooth surface caries):好发部位:牙邻接面接触点下方、颊舌面近龈缘牙颈部。肉眼观:平滑面龋的早期表现:釉质表面呈白垩色不透明区,表面完整。平滑面龋的中后期表现:病变区由于色素沉着,颜色变为黄色、棕色,并向颊舌向扩展。病变进一步发展,釉质结构破坏形成龋洞。釉质早期平滑面龋的病理改变:光镜:釉柱横纹、生长线明显、色素沉着。病损呈三角形改变,顶部朝向釉牙本质界(病变最早、最活跃),底部朝向釉质表面有内向外分为四层即: 透明层(translucent zone)病损最前沿,是龋损的最早期改变。 50%出现呈透明状,生长线、柱间质及釉柱横纹不清楚。电镜下:羟磷石灰晶体直径减小。偏正光显微镜下:轻度脱矿,导致釉质的孔隙容积是正常釉质的10倍。电镜下:羟磷石灰晶体轻度脱矿,直径减小。导致釉质的孔隙容积是正常釉质的10倍。暗层 (dark zone) 紧接透明层表面。结构混浊,模糊不清。偏正光显微镜下:孔隙容积占釉质容积的24%。孔隙大小不一。同时存在于脱矿与再矿化的区域。可见于85-90%病变中。病损体部 (body of the lesion) 位于表层下,暗层的浅面。是龋损区范围最大的一层。光镜下:釉质生长线、柱间质及釉柱横纹均很明显,又称“纹理明显层”。偏正光显微镜下:边缘孔隙容积占5%,中心孔隙容积占25%。存在于所有病损。表层 (surface zone) 位置:最表面,相对完整的一层。表层下脱矿,可见于95%病损。镜下表现:釉质生长线和横纹较清晰。X线表现:放射线阻射层。偏正光显微镜下:孔隙容积占110%;扫描电镜:表面菌斑,釉柱晶体溶解,柱鞘增宽,表面可见微小腔洞;透射电镜:微晶溶解现象:中央穿孔,至整个晶体破坏;透射电镜:再矿化:不同形状和排列的晶体。平滑面龋的形成是一动态过程:(1)最早出现透明层(2)透明层中心出现暗层(3)暗层中央出现病损体部。(4)外源性色素沉着(5)到达EDJ向侧方扩展(6)表层崩解,龋洞形成。17、牙本质龋 (dentine caries):牙本质龋是由牙釉质(牙骨质)龋发展而来。特点:含有相对较高的有机成分-有机基质分解破坏存在牙本质小管-病变沿小管进行,病程发展快牙髓-牙本质复合体:牙髓出现防御反应。牙本质龋的病理改变:病损形态呈三角形,顶部朝向髓腔,底部朝向釉牙本质界,其改变由病损深部向表层分为四层结构:透明层(translucent zone)也称硬化层。紧靠正常牙本质。光镜下:均质透明状,小管结构不明显,电镜下:小管内大量的多边形或针状矿化晶体沉积,可将小管堵塞,是再矿化的表现。成因-再矿化。小管内矿物盐沉积。管腔封闭。 透明层意义:阻止细菌、蛋白水解酶的扩散,防御反应,慢性龋中可见。脱矿层(zone of the demineralization)位于透明层表面,是细菌侵入前酸已扩散至该区域所引起的脱矿改变。光镜下:此层较狭窄,色素沉着,小管结构完整,无细菌。电镜下:小管结构较完整,小管内无细菌存在,仅见管周和管间牙本质的羟磷灰石晶体数量较少,但胶原纤维结构完好。此层因无细菌侵入,治疗时可保存。细菌侵入层(zone of bacterial invasion)脱矿层的表面;细菌侵入牙本质小管并繁殖,小管扩张,充满细菌;小管壁肿胀、扩张;牙本质进一步脱矿、有机基质溶解;小管融合形成坏死灶,或与小管平行(串珠样)或垂直(横向裂隙)此层已有细菌存在,治疗时应彻底清除。坏死崩解层(zone of destruction)位于牙本质龋的最表层,也是龋洞的最表层。牙本质完全崩解,只残留一些坏死组织和细菌。18、慢性牙髓炎(chronic pulpitis):慢性闭锁性牙髓炎(chronic closed pulpitis)临床表现:冷热刺激痛,放射痛,持续时间较长。阵发性疼痛(钝痛)常有咬合痛,叩痛。病理改变(镜下):病变中央组织坏死,脓肿形成,周边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增生,肉芽组织形成,伴慢性炎细胞浸润,其余牙髓组织可正常。可有修复性牙本质。 慢性溃疡性牙髓炎(chronic ulcerative pulpitis ):临床表现:可见穿髓孔。冷热刺激痛,持续时间较长,食物嵌入时剧痛。咬合不适或咬合痛。病理改变(镜下):穿髓孔处表面为炎性渗出物,食物残渣及坏死组织覆盖其下方炎性肉芽组织形成;深部血管扩张充血,散在的慢性炎细胞润。表面钙化物形成和修复性牙本质。慢性增生性牙髓炎(牙髓息肉)(chronic hyperplastic pulpitis, pulp polyp):临床表现:儿童、青少年,乳磨牙或六龄牙多发。较大的穿孔,根尖孔粗大,血运丰富。息肉状增生的牙髓充满龋洞,探诊易出血。一般无明显疼痛。病理改变:肉眼:增生的牙髓组织充满龋洞或超出红色或暗红色;粉红色,坚实。镜下:溃疡型:表面为炎性渗出物和坏死组织覆盖,深层为炎性肉芽组织。病程长,成纤维细胞和胶原纤维多。上皮型:表面为复层鳞状上皮覆盖,深层为较成熟肉芽组织。上皮来源:口腔黏膜、牙龈上皮。 残髓炎(residual pulpitis)特殊的牙髓炎,残留于根管中的牙髓组织炎症。冷热刺激痛、放射痛、咬合痛。病理变化:残留牙髓血管充血、扩张,炎细胞浸润。牙髓脓肿或坏死。19、根尖周肉芽肿:当机体抵抗力增强而病原刺激较弱时,肉芽组织中纤维成分增多,浸润的炎细胞减少,牙槽骨和根尖周牙骨质吸收暂停或出现修复,并分化出成骨细胞和成牙骨质细胞,形成新骨和新牙骨质修复缺损的牙槽骨和根尖牙骨质,使病变缩小。当机体抵抗力下降而病原刺激增强时,则炎症反应加重,炎细胞浸润增多,破骨细胞被激活,牙槽骨和根尖周牙骨质出现吸收、破坏,病变范围增大。20、牙周炎发展的过程(四个阶段):始发期早期病损确立期进展期(1)始发期 (initial stage):龈沟区急性渗出性炎症反应,中性粒细胞浸润(2-4d)(2)早期病变 (early lesion):结合上皮大量淋巴细胞(T)、中性粒细胞浸润,炎性渗出增多,胶原破坏丧失,结合上皮开始增生。临床出现典型龈炎的表现。(3w-)(3)病损确立期 (established lesion):结合上皮内有大量的淋巴细胞浸润(B),浆细胞,龈沟液内免疫球蛋白、补体及酶,结合上皮向根方增殖形成浅牙周袋,无牙槽骨破坏。可静止、逆转或进展。(4)进展期 (advanced lesion):结合上皮继续加深,深牙周袋形成,上皮下胶原纤维变性溶解,丧失;破骨细胞活跃,牙槽骨吸收,浆细胞 ,出现明显的牙周溢脓,牙齿松动移位(典型牙周炎)。 21、活动期牙周炎的病理变化:(1)牙面上可见菌斑、软垢及牙石堆积(2)牙周袋内有大量炎性渗出物、免疫球蛋白及补体(3)沟内上皮糜烂或溃疡,上皮增生呈网眼或条索状,大量炎细胞浸润(4)结合上皮向根方增殖形成深牙周袋(5)胶原纤维水肿变性丧失,为炎细胞取代(6)牙槽骨出现骨吸收陷窝,牙槽嵴顶及固有牙槽骨吸收、破坏(7)牙周膜基质及胶原变性、降解,牙周膜间隙增宽(8)根面牙骨质暴露,可见牙石附着22、棘层内疱:在上皮棘层内或在基底层上,有棘层松解,上皮细胞失去内聚力而分离。见于天疱疮、病毒性水疱。 基层下疱:在基底层之下,基底细胞变性,使上皮全层剥离,见于粘膜良性类天疱疮、多形渗出性红斑。23、白斑(leukoplakia):【病理改变】上皮增生,有过度正角化或过度不全角化,或混合角化。上皮单纯性增生:过度正角化,粒层明显,棘层增生,没有非典型细胞。上皮钉突可伸长、变粗,基底膜清晰。固有层和黏膜下层有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上皮疣状增生:上皮表面高低不平呈刺状或乳头状增生。表层有过度角化,粒层明显,棘层增生。上皮下结缔组织内可有慢性炎症细胞浸润。上皮异常增生:上皮整体的紊乱,其特征为细胞的异型性明显,丧失正常细胞成熟及分层过程,但较原位癌轻微。分轻、中、重度三级。24、扁平苔藓(lichen planus,LP) 临床表现:患病率为0.5%左右,好发于4049岁的女性,发病部位多见于颊(最多),舌,唇,牙龈(常为对称性)体征:白色或灰白色条纹呈网状,线状,环状或树枝状,条纹间粘膜发红;舌部: 灰白色斑块状,比白斑色浅,似牛奶;皮肤: 圆形或多角形扁平丘疹,中心凹陷,鲜红色或紫红色或褐色。【病理改变】表层:白色条纹处不全角化,发红部位无角化,血管扩张充血。棘层: 增生居多,少数萎缩。基底层:液化变性,排列紊乱,基底膜界限不清,可形成上皮下疱。上皮钉不规则延长,呈锯齿状。固有层淋巴细胞带状浸润。棘层固有层可见胶样小体。电镜下观察可见基底细胞内线粒体和粗面内质网肿胀,胞浆内出现空泡。基底细胞和基膜间半桥粒数量减少,可见基膜增殖、断裂和脱位。上皮内可见白细胞,有变性现象。25、慢性盘状红斑狼疮(Chronic discoid lupus erythematosus)【临床表现】主要发生于口颊部的皮肤与粘膜,多无全身性损害。皮肤:面部鼻梁两侧蝴蝶斑,面部其它部位或手背等处圆形红色斑块,覆鳞屑,其下为扩大毛囊,有角质栓塞。口腔:唇颊粘膜红斑样病损,糜烂、出血,唇红部结痂。陈旧病变可见病损周围白色放射状条纹。【病理改变】表层过度正角化或不全角化,粒层明显,可见角质栓塞;上皮棘层萎缩变薄,钉突部分增生、伸长;基底层液化变性,上皮和固有层之间可形成裂隙或小水疱,基底膜不清晰;上皮下结缔组织内有淋巴细胞浸润,主要为T细胞;毛细血管扩张,管腔不整,血栓形成,管周类纤维蛋白沉积;胶原纤维发生类纤维蛋白变性,纤维水肿、断裂;基底膜增厚,PAS反应阳性。【免疫病理】:基底膜区有免疫球蛋白、补体沉积,形成翠绿色的荧光带,又称狼疮带。26、舍格伦综合征(sjogren syndrome):以慢性涎腺炎、干燥性角膜炎和口干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病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常合并全身结缔组织病。【临床特点】40-60岁好发;女>男,约45:1;症状体征:病程长,反复发作的口干、眼干症状。唾液少,龋齿多,镜面舌,唇颊舌粘膜潮红裂口,烧灼感,疼痛;眼易疲劳、异物感、少泪或无泪腮腺、颌下腺无痛性反复肿大多伴风湿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涎腺造影,主导管扩张,边缘不整, 呈羽毛状、花边状。末梢导管扩张呈点状、球状或腔状。【病理改变】肉 眼:腺体弥漫性肿大或呈结节状包块,剖面灰白色,腺小叶可辨认。镜 下:病变从小叶中心开始。早期浸润于腺泡间,将腺泡分开,病变发展使腺泡破坏、消失,被密集的淋巴细胞所取代, 可形成淋巴滤泡。 严重时,小叶内腺泡全部消失,而为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所取代,但小叶外形轮廓仍保留。小叶内缺乏纤维组织修复 导管上皮增生形成实质性上皮团块,称为“上皮肌上皮岛”小叶内导管增生扩张,有的形成囊腔,上皮扁平或变性液化。唇腺病变同大涎腺,常取之作病理检查。【生物学特点】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异常增生,可发展成淋巴瘤;上皮异常增生可发展成癌。 米库利奇病(Mikulicz disease) :涎腺、泪腺单侧性或对称性肿大,镜下显示淋巴细胞浸润致腺泡萎缩,导管上皮增生形成上皮肌上皮岛等病理性改变。米库利奇综合征(Mikulicz syndrome):指继发于全身严重疾病的涎腺肿大。良性淋巴上皮病变(benignlymphoepitheliallesion) :指米库利奇病的病理变化。 27、多形性腺瘤(pleomorphic adenoma) 【临床特点】一般资料:涎腺混合瘤,最常见。占涎腺上皮性肿瘤51%,占涎腺良性肿瘤88%,40岁多见,女>男好发部位:腮腺、颌下腺、腭腺症状特征:无痛性肿块,生长缓慢,大小不定;能活动,表面光滑结节状,质硬,无粘连。【病理改变】(一)肉 眼:大小不等,结节或分叶状,包膜完整。切面实性,灰白色,质硬。囊性变,可见囊腔。浅蓝色的软骨样区域,半透明胶冻状的粘液样组织;灰白色圆形的小块角化物。(二)镜 下:腺管结构:腺上皮+肌上皮结构,管腔内有上皮性粘液上皮细胞实性团片,条索散在分布。以肌上皮细胞为主,细胞梭形、多角形或透明状,浆细胞样多见,胞质嗜酸均质状。鳞状上皮化生在瘤组织内颇为常见。角化珠,皮脂腺,粘液杯状细胞片状粘液样组织与软骨样组织。细胞呈星状,有细长突起互相连接成网状。若细胞呈空泡性变,核固缩,周围基质嗜碱性,似软骨细胞位于软骨“陷窝”内与腺管内的上皮性粘液的性质不同,而为结缔组织粘液。间质结缔组织不多,有时可见玻璃样变、钙化或骨化。包膜大多数完整,少数包膜内有瘤细胞侵入或形成卫星瘤结。 【生物学特点】良性:生长慢,易复发。原因:包膜有瘤细胞侵入有液化或粘液流出时,易种植生长。少数癌变:细胞丰富型容易癌变;基质丰富型容易复发【组织发生】闰管细胞或闰管储备细胞,它可向腺上皮分化,又可向肌上皮细胞分化。肌上皮细胞进一步间质化生,形成粘液软骨样基质,从而形成了多形性腺瘤的多形性结构。28、腺淋巴瘤(adenolymphoma)又名淋巴乳头状囊腺瘤,Warthin瘤,淋巴囊腺瘤。【临床特点】一般资料:占涎腺上皮性肿瘤的 5%-10%,男>女,约5:1好发部位:腮腺症状体征:生长慢,无痛性包块,波动感,肿块有消长史,因炎症和异物反应【病理改变】肉 眼:类圆形2-4cm,光滑,分叶状,包膜完整,切面部分实性,灰白色,部分囊性,含粘液样物,乳头状囊性外观。镜 下:肿瘤由上皮和淋巴样组织组成。上皮增生成腺管或囊腔样,可呈乳头状突入囊腔,上皮细胞排列成假复层。柱状细胞与立方状细胞,胞浆嗜酸性,两种上皮细胞的核,大致呈上下两排 。管、囊腔内含不等量之嗜酸性凝结物和胆固醇结晶。间质中除有一些纤维结缔组织外,见淋巴组织团块,可见淋巴滤泡电镜下上皮细胞内大量的畸形线粒体,锥形细胞内多量溶酶体样小体。【生物学特点】良性、生长缓慢、极少复发、恶变【组织发生】腔面细胞来自纹管,立方形细胞来自排泄管的基底细胞腮腺内淋巴结或临近淋巴结内异位涎腺导管的纹管。29、粘液表皮样癌(mucoepidermoid carcinoma) 【临床特点】一般资料:粘液表皮样癌占涎腺上皮性肿瘤的12%,占恶性肿瘤的30%; 30-50岁女性多见,儿童亦常见好发部位:腮腺与腭部症状体征:病程长,无痛性包快,可有囊腔(高分化);疼痛、溃疡、面瘫(低分化)【病理改变】肉 眼:高分化:2-4cm,无包膜,剖面灰白色,有小囊腔,含淡黄色粘液;低分化:4cm,无包膜,与正常组织分界不清,切面灰白色,实性,常见出血和坏死。镜 下:基本组成粘液细胞:较大,柱状、杯状;粘液多,胞浆泡沫状或网状,核小而深染,位于基底部,为典型杯状细胞表皮样细胞:多边形,核居中,可见细胞间桥中间细胞:较小 ,立方状,核圆形,大小一致,似基底细胞,位于粘液细胞底层。上述三种细胞之间有过度现象组织学分类:高分化粘液表皮样癌:低度恶性。粘液细胞>50%,表皮样细胞分化良好,中间细胞少,无异形性和核分裂。排列成巢状或片状,囊样腔隙,内有粘液,可溢入间质形成粘液湖。间质炎症反应明显。低分化粘液表面样癌:高度恶性。粘液细胞<10%,表皮样或中间细胞呈片状或团块状,细胞异形明显,核分裂多,易误诊为鳞癌,粘液染色。中分化粘液表皮样癌:中度恶性。10%<粘液细胞<50%,中间细胞、表皮样细胞多,细胞有异形,核分裂少间质:致密结缔组织,淋巴细胞浸润,玻变,胆固醇结晶,多核巨细胞PAS、粘液卡红、阿辛蓝染色阳性。【生物学特点】浸润性生长,复发率高,低分化型常有淋巴道转移。【鉴别诊断】低分化鳞癌:阿辛蓝和PSA染色阴性多形性腺瘤:粘液细胞少,导管结构明显,有粘液软骨样基质30、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临床表现】一般资料:腺样囊性癌占涎腺上皮性肿瘤11%,占恶性27%;40-60岁多见。好发部位:腮腺和硬腭多见,舌下腺首先考虑症状体征:圆形或结节状,不活动,质韧。生长缓慢,但易于早期浸润神经,引起感觉异常、麻木和疼痛,发生在腮腺者,可导致面神经麻痹。 【病理改变】一、肉 眼:圆形或结节状,大小不等,无包膜,边界不清,灰白实性,可见出血、囊性变。二、镜 下:基本成分:导管内衬上皮细胞和变异肌上皮细胞分型:(1)筛孔型:瘤细胞排列成大的团块,其间含大小不等的筛孔状囊性腔隙“藕断面样”,腔隙内充满粘液,不均匀,网状。(2)管状型:二三列细胞所组成,小管状或条索状结构,内衬导管细胞、外为浆呈空泡状或透明的肌上皮细胞,中央为管腔,含粘液。(3)实性型:较少见。细胞小,嗜碱性,核分裂多,实性团片,筛孔状或小条索结构少见。中央可变坏死和囊性变。间质:结缔组织多少不一,常玻璃样变。【生物学特点】浸润性生长,有围绕神经、血管生长的倾向(早期出现神经症状及难止血现象)淋巴道转移较少见腺样-管状型预后好【鉴别诊断】基底细胞腺癌:外周细胞栅栏状,中央轮状漩涡或鳞化上皮-肌上皮癌:透明细胞多,典型双套层结构【组织发生】闰管细胞或闰管储备细胞31、鳃裂囊肿(branchial cleft cyst)又称颈部淋巴上皮囊肿常位于颈上部近下颌角处,胸锁乳突肌上1/3前缘。【临床表现】好发于2040岁的年轻患者,囊性肿物柔软,界限清楚,可活动,无明显症状,即发感染时可伴疼痛。一般发生于单侧颈部。【病理改变】内含物为黄绿或棕色清凉液体,或含浓稠胶样、粘液样物。组织学上,90以上的囊壁内衬复层鳞状上皮,可伴或不伴角化,部分囊肿可内衬假复层柱状上皮,纤维囊壁内含有大量淋巴样组织并形成淋巴滤泡。【鉴别诊断】口腔淋巴上皮囊肿32、根尖周囊肿是颌骨内最常见的牙源性囊肿 以上颌切牙和单尖牙为好发部位【病理变化】肉眼:囊肿大小、厚薄不一,附于患牙根尖部的软组织囊性肿物。囊液呈棕黄色透明状,或较粘稠或半流体状。镜下:由衬里上皮,纤维囊壁和囊内容物构成 1、上皮为无角化的复层鳞状上皮,偶见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2、上皮

    注意事项

    本文(口腔组织病理学(本科)重点.doc)为本站会员(豆****)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