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土壤地理学复习.doc

    • 资源ID:33452133       资源大小:381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土壤地理学复习.doc

    精品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土壤地理学复习绪言一、土壤:土壤是自然因素作用下由岩石逐步演变而成的,并在地球陆地表面成为一个疏松层。二、土壤肥力:土壤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它是人类赖以生产、生活和生存的物质基础。四大肥力因子:水、肥、气、热。第一章 土壤系统组成与结构功能一、原生矿物:原生矿物是各种岩石受到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而未经化学风化的碎屑物,其原来的化学组成和结晶构造都没有改变,颗粒较粗,有些表面可能受到轻微蚀变,内部结晶仍然完好。二、次生矿物:次生矿物大多数是由原生矿物经风化后形成的新矿物,其原来的化学组成和构造都有所改变,而不同于原来的原生矿物,颗粒纤细,接近较差,甚至极细的非结晶质颗粒。三、土壤有机质垂直分布比较 : 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来源于动植物残体,但是各类土壤的差异很大。作为自然土壤的森林土壤和草原土壤,其有机质的主要来源是生长其上的自然植被。木本植物每年所形成的有机质,只有一小部分以凋落物的形式堆积与土壤表层之中,形成有机质层,因而土壤剖面中的腐殖质的分配是自地表土急剧减少的。而草本植物每年的主体部分都进入土壤,其中根系占很大比例,因为土壤剖面中腐殖质的分配是自表土向下逐渐减少的。四、三种晶格构造的土壤的特点与区别、分布1)1:1型矿物高岭石层间联结力:晶层与晶层间没有阳离子,氧和氢氧离子通过氢键紧密联结;特征:晶格固定,晶层间距离固定,膨胀性小,表面积低,同晶替代少对阳离子吸附量低。可塑性、黏结性、收缩性和膨胀性低,代换量低;肥力:富含高岭石的土壤供肥、保肥能力差。2)21型膨胀性矿物  蒙脱石、蛭石层间联结力:晶体两面都是氧,通过弱的氧键联结;特征:水分子(或阳离子)被吸收到两晶体单元间空隙处,引起晶格膨胀。内表面积大,分散性、吸水性强,同晶替代导致净负电荷高,可塑性、内聚力、胀缩性高。肥力:富含蒙脱石的土壤造成植物水分缺乏,耕种性差。3)21型非膨胀性矿物  伊利石层间联结力:层间有代换性钾离子存在,晶层紧密结合,不表现膨胀性。特征:代换量、水化作用、膨胀、收缩和可塑性等介于蒙脱石和高岭石之间。肥力:富含伊利石的土壤富含钾素。分布:伊利石广布于一般土壤中,温带干旱地区土壤含量最多。4)22型矿物  绿泥石层间联结力:晶层由两层硅氧四面体片和两层镁的八面体片组成,晶层间吸附水分较少。特征:膨胀性小,代换量低于蒙脱石和蛭石,易风化。分布:热带亚热带地区:砖红壤、红壤,以高岭石占优势;温带地区:黑钙土、栗钙土,以蒙脱石,伊利石占优势;干旱半干旱地区:灰钙土,以伊利石占优势不同的生物气候带,土壤中的矿物质分布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干冷气候条件下的土壤中,含有相当量的原生矿物;湿热气候条件下的土壤中,含有较多的氧化铁、氧化铝、氧化钛等较稳定的矿物;过渡气候带的土壤多含层状铝硅酸盐矿物。五、有机质的定义和作用土壤有机质是泛指以各种形态和状态存在于土壤中的各种含碳有机化合物。包括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和这些残体的不同分解阶段的产物以及由分解产物合成的腐殖质。作用:1) 对土壤肥力的作用:A. 有机质作为氮、磷、硫等营养元素的给源,并且作为生理活性物质和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B. 更重要的是有机质特别是腐殖质本身的胶体特性对土壤的吸收性能,阳离子代换性能,与土壤金属离子的络合性能,以及对土壤的缓冲性能等产生巨大的影响。C. 有机质还与土壤团聚体和结构状况有密切的关系,而它们又是影响土壤水分渗透,水分含量,耕性,通气性,温度,微生物活性以及植物根的穿透性的主要因素。2)对土壤形成的作用:有机质能够促进岩石矿物风化;促进土层分异;深厚腐殖质层的形成及有机无机复合体的出现 3)植物和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养分和能量的源泉。六、土壤水的类型:吸湿水,毛管水,重力水; 重点掌握毛管水 毛管水类型:a.毛管上升水:地下水沿毛管上升面存在于土壤毛管空隙中的 水分,到达最大的时候成为毛管持水量;b.毛管悬着水:由于降水或灌溉保存在土壤上层毛管空隙中的水分。当到达最大时成为田间持水量。七、土壤溶液1、土壤溶液1)概念:土壤水溶解土壤中各种可溶物质便成为溶液。2)组成:自然降水中所带的可溶物(尘埃)土壤中存在其他可溶物质 污染物质3)土壤溶液的组成、浓度决定因素:土壤水分、土壤固相、土壤生物按着之间的相互作用。4)酸碱性的来源:土壤有机质分解(主要):二氧化碳、氮、有机酸 含硫矿物:氧化生成硫酸 含氯矿物:生成盐酸 植物根和微生物呼吸:产生碳酸5)酸碱性影响因素:母质:碱性基岩母质酸性基岩母质 降水:Ca和Mg的清洗 作物生长:在森林植被下形成的土壤往往比在草地形成的土壤酸性强,针叶林较落叶林产生的酸性强 耕作:收获的作物移走碱基 施肥:尤其施氮肥,能加速土壤酸度提高2、土壤溶液的酸碱度总酸度活性酸度+潜在酸度活性酸度:存在于土壤溶液中H+引起的酸度,用PH表示;潜在酸度:吸附在土壤胶体表面的H+,Al3+所引起的酸度,用cmol/kg表示。代换性酸度:潜在酸度中用中把土壤吸附的氢离子交换出来,提取大部分而不是全部,用Kcl溶液代换H+和Al3+。水解性酸度:潜在酸度中用基性盐把土壤吸附的氢离子取代。水解性酸度一般比交换性酸度大,两者本质一样,只是交换作用程度不同。 活性酸度与潜在酸度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土壤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减少时,土壤胶体吸附的氢离子解离,补充到溶液中。3、土壤溶液的缓冲作用:土壤缓冲作用主要是由于土壤吸收复合体吸收了很多代换性阳离子k+,Na+,Ca2+、Mg2+等代换性盐离子对酸其缓冲作用,代换性H+、Al3+离子对碱起缓冲作用。因此土壤缓冲作用的大小和土壤代换性量和盐基饱和度有关。缓冲作用一般随代换量的增大而增大,而盐基饱和度高,对酸性的缓冲力高,而对碱性的缓冲力小:反之,盐基饱和度低,则对碱性的缓冲力大,而对酸性的缓冲力小。八、土壤气相:土壤空气的特点:a、土壤空气储存于土壤空隙中,互不相连,而各个空隙中的空气成分是不相同的,在局部空隙中发生气体的反应,这样影响土壤空气的成分;b.土壤空气中的水分含量远较大气为高;c.土壤空气中的co2含量比大气高,而氧的含量比大气低。土壤空气和大气交换的方式有两种:a.土壤空气和大气整体进行交换;b.部分气体互相扩散;九、矿质化作用:矿质化作用是指有机质在土壤微生物的参与下,被氧化为最终的分解产物的过程。十、腐殖化作用:是指土壤中的生物残体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转变为腐殖质的过程。 矿质化和腐殖质化区别与联系1. 矿质化是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有机态碳、氢、磷、硫转化为无机态(矿质态)的过程:腐殖质是动植物残体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通过生物化学和化学作用,变为腐殖物质的过程。2. 在好氧的情况下,进行着矿质化作用,在厌氧情况下进行着腐殖化地作用。3. 矿质化是有机质的分解过程,这个过程可以为植物生长提供相当数量的有效态的矿质营养元素;腐殖质的形成过程,可以为土壤提供若干数量的腐殖质,得以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4. 矿质化作用和腐殖化作用是同时发生的两个过程。矿质化过程是土壤进行腐殖化过程的前提,付志华是生物残体矿质化过程的部分结果。腐殖化作用和矿质化作用的影响因素是一样的。不过,有利于矿质化作用的因素基本上市有损于腐殖化作用的因素。十一、土壤发生层的划分:19世纪末俄国土壤学家道库恰耶夫: 腐殖质聚积表层(A) 过渡层(B) 母质层(C)1967年国际土壤学会土壤剖面划分方案: 有机层(O)枯枝落叶堆积过程,残体不能分解。 腐殖质层(A)土中有机质腐殖质化,以细颗粒分散于土中。土层色暗。 淋溶层(E)硅酸盐粘粒、铁铝损失,石英富集。 淀积层(B)硅酸盐粘粒、铁铝或腐殖质积淀。 母质层(C)岩石风化五的残积物或运积物,未受成土作用的影响。 母岩(R)未风化的岩石。十二、土壤酸碱度:P45土壤溶液H离子来自土壤有机质分解产生CO2、氨和各种有机酸。根据PH的大小可将土壤划分为酸性土,中性土和碱性土。土壤酸碱度通常与土壤养分的有效性有一定相关土壤酸碱度还影响土壤矿物质的分解作用。潜在酸分为两种:代换性酸度、水解性酸度。二者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十三、土壤吸附及交换性能:P46当在土壤胶体表面吸附离子态养分就能保持这些养分在土壤中;当其交换为土壤溶液中溶解态养分后就能为植物所利用。所以土壤离子吸附和交换性能的大小对于土壤供肥保肥性能有很大影响。土壤的离子交换作用分为阳离子吸收和交换作用、阴离子吸收和交换作用,其中主要是阳离子的交换。阳离子代换力:一种阳离子将其他阳离子从胶粒上代换下来的能力。各种阳离子代换力的大小顺序:Na+<K+<NH4+<Mg2+<Ca2+<H+<Al3+<Fe3+阳离子交换量:土壤胶体所能吸附各种阳离子的总量,以cmol/kg表示。粘土矿物的阳离子交换量:蒙脱石>水化云母>高岭土。腐殖质含量高的土壤阳离子交换量远高于粘土矿物。溶液的PH是影响胶体负电荷的主要因素,阳离子交换量也与土壤质地的粗细有关,质地越细,交换量越高。土壤的交换性阳离子包括:氢离子、铝离子和盐基离子。盐基饱和度(%)交换性盐基总量/阳离子交换量*100阴离子交换作用:土壤中带正电荷的胶粒所吸附的阴离子与土壤溶液中阴离子的交换作用。十四、土壤质地:土壤颗粒的粗细。 沙土、壤土、粘土十五、土壤结构:土壤结构是土壤单粒和复粒的排列组合形式。为什么团粒结构是土壤肥力的体现:P53A. 在团粒结构土壤中,水、气、热协调的同时,对土壤养分的释放也有很大的影响,由于团里装结构的表面通气性强,好氧微生物活动旺盛,养分易于分解,使得养分不断供植物吸收利用。B. 团粒内部水分多、空气少,厌氧微生物活动为主,养分分解缓慢,与欧利于养分的储存,所以团粒状结构的土壤保肥和供肥性能好。C. 由于在团粒状结构的土壤中,团粒之间接触点小,粘结性较弱,耕作性能也较好。D. 由于团粒状结构的土壤,能够比较好地协调水、热、肥的状况,而且耕作性能能好,因此,团粒状结构是土壤肥力高的一种表征。十六、孔隙度:土粒与土粒,结构体与机构体之间通过点面接触关系,形成大小不等的空间,土壤中这些空间成为孔隙度。第二章 土壤系统动态特性的分析一、土壤系统的环境因素:(从中挑一个因素作为简答题)结合笔记a.生物因素:影响土壤系统的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土壤微生物、土壤动物的作用,这是促进土壤发生、发展的最活跃因素。其中植物特别是高等绿色植物及其相应的土壤微生物对土壤的影响最为显著。表现于绿色植物把分散在母质、水体和大气中的营养选择地吸收起来,利用太阳辐射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成活体有机质,并把太阳能转化为潜能,以有机残体的形式聚集在母质表层。然后经过微生物的分解、合成作用,或进一步的转化,使母质表层的营养物质和能量逐渐地丰富起来,产生了土壤肥力特性,改造了母质,推动了土壤的形成和演化。 不同的植被类型形成的有机质数量不同。 不同的植被有机质积累方式不同 植被类型不同,形成的有机质性质不同。土壤微生物对土壤的影响。微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也是和重要的,土壤微生物既能分解有机物质,促进养分释放,又能合成不同类型腐殖质,这对土壤形成和肥力起明显的影响。动物残体也是土壤有机质的一种来源,并参与土壤有机质残体的分解、破碎、搅拌、疏松和搬运等。b.气候因素:气候因素特别是水分和热量条件,直接或间接影响岩石的风化过程,影响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影响有机质、土壤溶液和土壤空气的迁移和转化过程。气候因素是土壤系统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过程发展变化的主要推动力,它影响土壤地理的分布规律,尤其是地带性分布规律。在一定气候条件下,产生一定性质和类型的土壤,因此,气候对土壤发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气候影响岩石矿物的风化强度。矿物的风化有物理分化和化学风化,去速度与温度有关。 气候影响次生矿物。气候对次生矿物的影响一般是,降水量增加,土壤中粘粒含量增多:土温增高,岩石及矿物的风化作用加快。不同气候带的土壤中,具有不同的次生粘土矿物。 气候对土壤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过渡湿润和长期冰冻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而干旱和高温下,有机质易于矿化,不利于有机质的积累。 土壤中物质的迁移是随着水分和热量的增加而增加的。 气候影响土壤微生物 气候影响土壤分布规律c.母质因素:土壤母质是岩石风化的产物,而母质是通过成土过程而形成的,母质中的一些性质都直接影响成土过程和速率方向。母质影响土壤的原生矿物。酸性岩母质含抗风化力强的浅色矿物多酸性粗质岩;基性岩母质含抗风化力弱的深色矿物多较厚的粘质土壤母质影响土壤次生矿物。红色致密状玄武岩易发育成富铝土;暗黑色气孔状玄武岩母质含蒙脱石较多易发育成变性土壤成土母质影响土壤质地。质地粗的母质土壤质地较粗;质地细的母质土壤质地较细母质部分性质直接影响成土过程的速度和方向。石灰岩和紫色岩含大量碳酸钙,阻滞和延缓富铝化作用 母质影响土壤的自然肥力。d.地形因素: 地形因素没有提供新物质,和土壤之间并未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只是影响土壤系统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一个条件。地形通过其它成土因素对土壤系统起作用,影响地表水热条件的重新分配。 地形影响母质:如山地上或台地残积母质:坡地和山麓坡积物:山前平原的冲击锥或冲击扇地区洪积物。 地形影响地表水热条件的重新分配:海拔高度,海拔高度增加,气温下降,一定范围内,湿度逐渐增大。坡向、坡向等 地形影响地表径流:斜坡排水快,土壤物质易遭淋溶砾质薄层土壤;低洼易积水,细土粒和腐殖质易积累土色较暗,土层较深;平原、背风坡等。 地形影响土壤发育:地壳升降,或局部侵蚀基准面的变化影响土壤侵蚀与堆积过程;引起水文、植被等一系列的变化。e.年龄(时间因素):绝对年龄:开始形成土壤时起,直至现在。相对年龄:土壤发育阶段或程度。1)生物气候母质地形等因素在土壤系统形成中的作用强度均随着成土年龄的增加而加深;2)、土壤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变化发展着。3)各种土壤处于不同环境下要获得同一特性所需的时间是极不一样的;4)年龄与土壤发生的类型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二、物质的地质大循环与物质的生物小循环的区别与联系a地质大循环:坚硬块状结晶岩出露地表,受太阳辐射能及大气降水作用,进行风化,形成疏松多孔的母质,形态和性质上受到改造,同时大量矿质、养分释放出来,经受大气降水的临溪,或深入地下水、或受地表径流的搬运作用,成为各种海洋沉积物,这些沉积物在地壳内营力作用下形成沉积岩,露出海面再次进行风化,成为新的风化壳母质。地质大循环过程(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过程:基岩露出地表风化淋溶风化壳搬运沉积物沉积岩 特点:时间极长、范围极广 意义:形成疏松多孔的成土母质,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基础。b.生物小循环:生物小循环是有机质的分解、合成的对立统一过程。过程:低等生物使母质积累和养分积累地表苔藓高等绿色植物最初生长在母质上的是低等生物,如微生物,它们利用Co2从母质中吸取磷、钾、钙、硫等元素,从风化母质的无机物中取得合成有机质的能量,生长繁殖,经过漫长岁月的富集,母质上积累了有机质和养分元素,肥力水平继续提高,生物群落相应交替和发展,随后出现地衣、苔藓、高等绿色植物等,大大促进土壤的形成。它们利用co2和水合成有机质,使土壤有机质丰富起来,其强大的根系把深层分散的养分吸进植物体,其死后与有机残体状态积累在土壤表层,使微生物分解,将保留于有机物中化学能养分转化为热能和矿物质养分、供植物所需的营养元素。 意义:控制了自然界养料物质无限制的淋失,是有限的营养元素得到无限制的利用,使母质转化为土壤,促进土壤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不停的运动和向前发展。c.两个循环的矛盾与统一(地质大循环与生物小循环的统一):地质大循环是生物小循环的基础两个循环的过程同时并存,互相联系、互相作用,推动土壤不停地运动和发展。质大循环:植物养分元素的释放淋湿过程。生物小循环:植物养分元素的积累过程。(课本)土壤系统的形成过程,是物质地质大循环与生物小循环矛盾统一的过程。地质大循环是生物小循环的基础,没有地质大循环就没有生物小循环,没有生物小循环也就没有土壤系统。地质大循环过程总的趋势是养分元素释放淋湿过程,而生物小循环则是植物养分元素积累过程。地质大循环形成成土母质,但未能创造符合植物生长所需的养料元素,生物小循环使有机质的积累、分解和腐殖质的形成,发生并发展的土壤肥力,形成了土壤系统。第三章 土壤分类一、发生学分类(以苏联为代表)基本观点:强调土壤与成土因素和地理景观之间的相互关系。特点:该分类制虽以成土因素、成土过程和土壤属性三方面为依据,然而更侧重于成土因素,尤其是生物、气候因素,同时侧重研究中心地带的典型土壤类型,而对过渡土壤类型注意不够,定量化程度不高。而且由于过分强调地带性因素作用的结果,导致非地带性土壤从属于地带性土壤的偏向,造成土壤带与自然带混同的后果。土壤命名:连续命名法 即在土类名称的前面加上亚类的形容词,亚类名称之前冠以土属或土种的形容词,依次逐级连续拼接。二、土壤诊断学(以美国为代表)基本观点:分类所依据的具体指标是可以直接感知和定量测量的土壤属性,土壤类型的划分主要根据诊断层和诊断特性。特点:美国土壤系统分类侧重于以土壤本身属性进行分类,但仍试图建立在土壤发生学基础上,选择能反映土壤发生特点和在土壤利用上有意义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但未能完全贯穿发生学的原则,指标过于繁琐分散,有些高级分类单元概括过广。不重视耕作土壤,土系不反映与根系生长密切相关的表土层变化,土系间也缺乏必要的联系。第四章 土壤类型第一节 灰化土一、定义:具有灰化淀积层的土壤。二、地理分布世界欧亚大陆北部,北美洲北部中国大兴安岭北端,青藏高原高山、亚高山垂直地带三、成土条件气候寒温带,寒冷、潮湿 植被针叶林为主四、成土过程1、灰化过程(会考)灰化层的形成:碳酸盐分解淋溶阶段;代换性盐基分解淋溶阶段;铁、铝、锰分解淋溶阶段;灰化层的形成阶段。灰化淀积层的形成2、有机质累积过程五、主要性状1、诊断层和诊断特性:灰化淀积层2、形态特征:土体构型 OAhEBshC第二节 淋溶土一、定义:指湿润土壤水分状况下,石灰充分淋溶,具有明显黏粒移淀的土壤。二、地理分布暗棕壤(中)温带针阔混交林地带棕 壤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黄棕壤北亚热带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带三、成土条件热量降水量干燥度土壤冻层深度暗棕壤升高增加减小变浅无棕壤黄棕壤四、成土过程1、黏化过程(会考)土壤酸碱度和盐基饱和度暗棕壤风化较弱,钙镁得到淋溶但不彻底,BS较高,中至微酸性反应棕 壤盐基淋溶彻底,无石灰性,BS较低,微酸至酸性黄棕壤盐基淋溶强烈,BS低,酸性黏粒在剖面中的分布暗棕壤残积、淀积黏化作用较弱,黏粒含量自上而下减少棕 壤剖面上部因淋溶黏粒减少,中下部黏粒淀积。B层比表层和母质层高1.5-2倍,有黏粒淀积胶膜黄棕壤黏化作用更深,黏化层深厚,甚至形成黏磐,>30%铁、锰氧化物在剖面中的分布暗棕壤铁有移动,铝的活性较低,量不大棕 壤增强,游离铁<20g/kg,铁锰胶膜、铁锈斑纹黄棕壤弱富铝化,游离铁>20g/gk,铁锰胶膜普遍,可见铁锰结核。2、有机质累积过程暗棕壤:腐殖化作用强(来源多、盐基丰富),H/F1.8棕 壤:有机质矿质化作用较强,OM较暗棕壤低,H/F1.0黄棕壤:有机质累积不多(分解快),H/F<1.0五、主要性状1、形态特征:OAhBtC2、理化性质(会考)有机质含量较高。CEC较高,盐基饱和度较高,无石灰反应,微酸性至酸性反应。铁、铝在剖面中部有较明显累积。黏粒含量高,尤其(水云母、蛭石)淀积层黏粒含量高,以未彻底风化的硅酸盐黏土矿物组成为主,有棕色胶膜。第三节 富铝土一、 定义在热带、亚热带湿润气候条件下,土体中的铝硅酸盐矿物受到强烈分解,盐基不断淋失,而氧化铁、铝在土壤中残留和聚集所形成的土壤二、地理分布世界热带、亚热带,20%中国热带、亚热带,15%三、成土条件气候高温多雨 植被热带雨林或季雨林、南亚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地形山地丘陵为主四、成土过程1、脱硅富铝化过程:矿物分解阶段,中性淋溶阶段,铁铝聚积层的形成阶段2、强烈生物富集过程:提供的有机质多,矿质化强,生物小循环快五、主要性状1、形态特征:AhBsR2、分类:热带的砖红壤,南亚热带的砖红壤性红壤,中亚热带的红壤、黄壤第四节 钙积土一、定义:指碳酸钙在土壤剖面中明显累积的土壤。 二、地理分布:温带、暖温带以及热带的内陆地区,是半湿润、半干旱向干旱气候过渡区。三、成土条件气候我国温带、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半干旱- 干旱气候EW:温度 升高,降水 减少,干燥度增大 植被E W: 草高 降低,覆盖度 变小四、成土过程(会考)1、钙化过程:季节性淋溶、易溶性盐类大部分淋失,硅铁铝等氧化物在土体中基本不动,而钙镁在土体中迁移转化,淀积为钙积层或石化钙积层 。2、有机质的累积过程 湿热同季,夏季草类生长旺盛,提供有机质,冬季温度低分解慢,有利有机质积累。 草本植物既有地上部分又有地下部分提供有机质,N、灰分多,细菌活动为主,形成胡敏酸数量多,黑钙土H/F2.0,栗钙土>1.0,灰钙土、棕钙土<1.0。土壤中钙多,与胡敏酸形成胡敏酸钙,活性小,有利于积累有机质。有机质的累积程度由东向西、 由北到南减弱,厚度变薄,数量变小,H/F降低。 草本植物的草根以密集的须根群大量渗入并均匀分布在整个剖面上,有机质含量自表层向下逐渐减少。五、主要性状1、诊断层和诊断特性:诊断表层为松软表层2、形态特征: AhBkC3、理化性质(会考)土壤有机质含量自表层向下逐渐减少,颜色亦相应变淡。土壤一般有石灰反应,土壤中易溶盐含量较少,土壤呈中性至碱性反应。土壤代换量和盐基饱和度高,并为钙离子所饱和。土壤矿物组成中二氧化硅和三氧化物在土体中均匀分布,无重新分配特征(无明显移动)。黏土矿物以蒙脱石或水云母为主。第五章 土壤分布一、土壤的水平分布规律:1.土壤的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定义:是因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气候(热量差异为主)、生物等成土因子也按纬度方向呈有规律的变化,导致土壤大致沿纬线呈东西向延伸的带状变化。举例:2.土壤的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定义:是因海陆分布格局影响大气环流,导致不同陆地位置受海洋影响程度不同,气候(水分差异为主)和生物等因素从沿海向内陆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土壤相应地沿经线呈南北方向延伸的带状分布。规律:从沿海向内陆依次出现湿地森林土类、半湿润的森林草原土类、半干旱的草原土类、干旱的荒漠土类。举例:3.土壤水平地带的尺度和界限:维度地带为南北宽48个维度,经度地带为东西宽612个经度。土壤水平带的界限大都以高大山地的分水岭、大河的河谷等地理界限相一致。二、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定义:指随山体海拔的增高,热量递减,降水在一定高度(最大降水高度)内递增而在超出该高程后递减,并引起植被等成土因素随高度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土壤类型相应出现有规律更替,呈垂直分带的特性。三:掌握两张图:理想大陆【精品文档】第 13 页

    注意事项

    本文(土壤地理学复习.doc)为本站会员(豆****)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