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核心素养教案)第九单元 第28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doc
-
资源ID:33458493
资源大小:708.50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高三生物核心素养教案)第九单元 第28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doc
-作者xxxx-日期xxxx(高三生物核心素养教案)第九单元 第28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精品文档】第28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一、考纲要求:1.种群的特征()。2.种群的数量变化()。3.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二、教学目标:1.种群和群落的结构的特征。 2.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3.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两种增长模型。 4.会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5.掌握种群S型增长曲线的应用。 素养培养目标:1生命观念:通过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建立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观点。2科学思维:通过“J”型增长和“S”型增长的数学模型的分析与比较,培养归纳、比较及运用模型分析问题的能力。3科学探究:通过实验“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及“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掌握实验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评价能力。4社会责任:通过归纳种群数量变化在实践中的应用,养成关注生产实践、学以致用的态度。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2.教学难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J型、S型曲线并分析。 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过程:考点一种群的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一)知识梳理:(学生自主看书填空、课堂学生间交流反馈纠正)1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概念种群是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2)种群的数量特征及相互关系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组成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性别比例能够影响种群的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深化拓展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及判断技巧(1)统计图(2)曲线图和柱形图项目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曲线图柱形图(3)各图示共性及判断技巧无论何种图形,均应注意各年龄段个体的比例。增长型中的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稳定型中的各年龄段个体比例适中;衰退型中的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项目样方法标志重捕法调查对象植物或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调查程序(二)基础训练(课前完成,课上提问):讲义P224(三)拓展(教师精讲)如图是有关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据图分析:(1)图中分别代表种群的什么特征?提示分别代表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年龄组成既影响出生率又影响死亡率,但性别比例只影响出生率。(2)春运期间,影响北京、广州等大城市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提示迁入率和迁出率。(3)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原理是怎样的?提示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导致害虫的性别比例失调,从而降低出生率,从而降低种群密度。(4)某生物学家对某地的蝗虫种群进行研究后大胆预测:不久后蝗灾会更加严重,他得出此结论的依据最可能是什么?提示蝗虫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四、课堂精练:学生当堂完成,互评,教师协助精练一 种群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有专家预测,我国人口数量在以后几年将出现明显增长。下列有关(人口)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C)A该政策的实施有利于改变性别比例B自然增长率主要由出生率决定C一个城市的人口数量可以反映其人口密度D年龄结构稳定的人群保持零增长精练二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的选择及分析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C)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考点二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应用(一)知识梳理:(学生自主看书填空、课堂学生间交流反馈纠正)1种群数量变化的研究方法(1)研究方法:建构数学模型。(2)一般步骤: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检验或修正。2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项目“J”型增长“S”型增长曲线模型前提条件理想状态:资源无限、空间无限、不受其他生物制约现实状态: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受其他生物制约增长率和增长速率K值有无无K值有K值联系两种增长曲线的差异主要是环境阻力大小不同,对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不同 大多数种群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数量还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4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二)基础训练(课前完成,课上提问):讲义P226(三)拓展(教师精讲)下图表示的是种群数量增长中的两个经典曲线,据图分析:(1)图甲中b曲线的形成过程中何时出现了环境阻力?曲线a、b哪条更符合自然界的种群数量变化实际情况?提示b曲线的形成过程中始终存在环境阻力,此类曲线更符合自然界的种群数量变化实际情况。(2)调查某地乌鸦连续20年的种群数量变化,如图乙所示,图中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请思考:前4年种群数量应为增大、减小还是基本不变?提示基本不变(因1)。第9年调查乌鸦的年龄组成,最可能表现为何种类型?为什么?提示稳定型。第10年时,种群的等于1,说明第10年种群数量与第9年相同,因此第9年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图中第4年和第10年的乌鸦种群数量是否相同?图中显示第8年种群数量最小,对吗?提示不相同。在第4年到第10年间,1,说明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少,到第9或第10年种群数量最少,而不是第8年最少。第1620年乌鸦种群数量将如何增长?为什么?提示“J”型增长,因1且恒定。四、课堂精练:学生当堂完成,互评,教师协助精练一“J”型增长和“S”型增长的比较与分析下图表示某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判断错误的是(D)A甲、乙两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均为“S”型曲线Bt2t3时间段甲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t5时种群密度对乙种群的制约作用大于t4时D甲种群数量最多的时刻为t2,乙种群为t4精练二 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的应用分析自然条件下,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假设种群的K值为200,N表示种群数量,据表分析不正确的是(A)曲线上的点S1S2S3S4S5N2050100150180(KN)/K4点之后B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S3点之前进行C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D(KN)/K值为0.50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考点三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一)知识梳理:(学生自主看书填空、课堂学生间交流反馈纠正)1实验原理(1)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2)在理想的环境条件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J”型曲线;在有环境阻力的条件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S”型曲线。(3)计算酵母菌数量可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显微计数法。2实验流程(二)基础训练(课前完成,课上提问):讲义P228(三)拓展(教师精讲)如图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实验相关曲线,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相当一段时间内,酵母菌的增长符合哪种模型?提示符合“S”型增长。(2)de段曲线下降的原因可能有哪些?提示营养物质随着消耗逐渐减少,有害产物逐渐积累,培养液的pH等理化性质发生改变等。(3)试着在下面坐标系中画出酵母菌的增长速率的曲线。提示四、课堂精练:学生当堂完成,互评,教师协助精练一实验基础1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D)培养酵母菌时,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将适量干酵母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一定量的培养液在血细胞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去边缘多余培养液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计数时,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上的早期培养不需取样,培养后期每天取样一次A BC D六、布置作业:1.讲义:P230重温高考,演练模拟:P3553.选做:P356七、教学反思:【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