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伦理发展现状.doc
精品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工程伦理发展现状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国家人文基金资助“哲学与工程伦理学”1978-1980年间国家项目,开始奠定了工程伦理学作为涉及哲学、工程学、社会科学、法律和管理科学“跨等学科性学科”地位基础。1980年,在美国工学院召开了第一次关于工程伦理学跨学科会议。1980年,第一本关于工程伦理学学术书目由等人在伊利诺斯工学院出版。-1981年,第一本重视工程伦理学文章跨学科刊物商业及职业他伦理学杂志创刊,自从20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以来,在工程杂志中讨论伦理学问题也越来越普遍了。工程伦理诞生得太晚了。因为从人数上说,工程是最大职业;从作用上说,工程每时每刻都影响到我们所有人生活。外科医生医术高明与否在一定时间里只影响一个病人,而一栋大楼设计工程师职业水平高低能够同时影响上百个居民生命;医学只在年度体检、生病治疗以及家庭药箱里药品等方面衷表现出来,而在我们视线所及任何地方我们几乎都见到工程产品,时刻都与工程产品打夯交道。为什么工程伦理学一般意义直到最近才被人认识识和重视呢?尽管工程对我们安全和福利影响重大,但我们一直倾向于将工程师等与工程有关个人常常被视为是是机器上一个齿轮而不是负责任决策者。这种工程观是工程伦理学发展滯后重要根源。工程社会地位和职业声誉不如科学家高;在政治上,工程师被淹没在知识分子笼统称呼之中:在企业中,一切或者至少重大决策一般都是由厂长、经理说了算,即使是技术方面决策工程师也少有拍板决策权。20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美国负责工程教育认证工程和技术认证委员会一直要求,凡欲通过鉴定工程教育计划都必须包括伦理教育内容。1 996年开始,美国注册工程师“工程基础”考试也包括工程伦理问题。由于工程学会与工程学校,工程师与哲学家共同努力,工程伦理学教学和研究在美国迅速普及和发展,工程伦理学学科地位得以巩固。当前,美国工程伦理学,主要从职业伦理学( professional ethics)学科范式入手,结合案例研究,围绕工程师在工作实践中面临道德问题和选择,开展了比较深入研他们所讨论课题包括:专业工程学会出现和规则以及他们伦理准则:工程师对公众利益及安全责任:专业责任及雇主权益;工程师权利及揭发、专利和其他法律问题;环境重要性及作用、社会影响和风险评估。1976-1987年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研究课题具体研究领域有:(1)科学与工程道德方面:例如,使用动物作药物实验伦理学意义,(2)科学家与工程师社会化问题。科学家和工程师是如何被训练出来?他们专业组织如何发挥作用?他们是否意识到伦理问题? (3)科学与技术新发展伦理学意义。在这样课题中,科学与工程被看作是独立变量,考察它们对社会影响。(4)社会如何影响科学与工程实施。例如,社会对动物使用问题(4)社会如何影响科学与工程实施。例如,社会对动物使用问题关注如何影响生物学家等在研究中对动物使用。(5)与技术社会应用有关问题。考虑是社会如何使用新技术以及社会反应所产生影响是什么。现在,美国工程伦理学主要还是集中在微观层次上,即:从工程学会伦理准则出发,主要面向工程伦理教学,围绕工程师个人责任和义务,采用案例研究方法,重点研究工程师在工程实践中可能碰到伦理难题和责任冲突,解决工程伦理准则如何适用于具体现实环境,以使工程师决定和行为符合伦理准则要求。他认为,在宏观工程伦理学,即,思考工程整体与社会关系,思考关于工程(技术)性质和结构、工程设计性质和做一名工程师含义等更广泛问题上,研究还比较薄弱。德国工程伦理学研究 主要是在“技术伦理学”名义下进行。20世纪八十年代初,论述技术伦理学著作开始多起来。德国技术伦理学反映了哲学伦理学各个传统流派,如价值伦理学、责任伦理学、辩证法、对话伦理学和构成主义。由于科学技术在20世纪突飞猛进发展,需要新伦理学。寻求一些伦理学程序,人们通过这些程序先来协调然后再在生活中承受彼此相左道德标准和道德判断,换言之,新伦理学以协调分歧取代旧伦理学谋求一致。德国对技术伦理问题研究通常是从特定伦理理论观点出发、针对特定应用领域;在一般框架内直接研究技术基本伦理问题还比较少。其中,技术估和技术责任问题是两个研究重点,并取得了显著进展,。经过工程师与哲学家十多年合作和努力,1991年,技术评估概念和基础问世。目在向工程师等对技术决策负有责任以及深受技术决策影晌有关人员提供一个对概念术语、方法和价值领域共同理解,使他们能够在对目标、价值和行动方案系统分析基础上做出有根据决策。书中明确和强调了工程师在科学技术所有层次上责任,前苏联工程伦理学研究 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后,技术哲学在前苏联开始得到认真研究。前苏联工程伦理学研究是从职业道德建设角度下进行。前苏联学者认为,一方面,技术是劳动工具,履行工艺学功能;另一方面,它掌握在一定阶级手里,履行社会经济功能。这就产生了工程活动道德伦理问题。伦理学是研究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而工程伦理学就是研究工程师与集体之间相互关系。第一位问题是采取工程决定时应以道德为标准还是以经济为标准。伦理学要求工程师坚持正确社会和思想方向,积极地、创造性地参加建立共产主义物质技术基础,反对赤裸裸技术主义,它要求工程师在关心技术应用和发展时必须考虑到人利益。就是劳动条仑件、工具和手段人道主义化,对技术租赋予人性。我国工程伦理学研究 我国工程伦理学研究大致也是在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而且主要是在技术伦理学、特别是科学技术伦理学大体系中进行。例如,我国科技伦理学教科书提出内容体系包括三个部分:一是科技道德理论,研究科技与道德之间关系,科技中道德问题,新技术革命对传统道德挑战等;二是科技道德规范,包括科技工作者道德原则、规范等;三是研究科技道德实践,即科技道德选择、评价,科技工作者道德理想、品格等,这几乎完全是模仿我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教科书体系结果。如刘凤瑞主编简明科技伦理学(航空工业出版社,1989年)、王玉殊主编科学伦理学(南京工学院出版社,1988年)、李光玉、黄发玉编著科学研究与道德(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7年)等。从我国现有研究与工程有关伦理问题著作看,其中涉及主要问题有:工程师之间以及工程师与他人之间关系,工程目标评价问题,大工程项目(如三峡工程)所涉及利益公平题,生态伦理,以及生物工程、基因工程、计算机网络工程等具体高新技术领域里新出现伦理问题研究等。但是,他们一般都没有把工程(技术)与科学分开,把工程伦理问题在“科技伦理学”名目下笼统地进行研究,这样就忽视了对工程属性尤其是下程与伦理问题有关独特属性深入和系统研究。所以,作为独立研究领域,工程伦理学研究还很薄弱,几乎是一个空白点。从1998年开始,西南交通力<学肖平教授开启了她对工程伦理教育研究先河。1998年,肖平教授申请到该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课题“工程伦理研究”:1999年底写作完成,由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工程伦理学,为了将这些研究变成可施教育,肖平教授等人接着申请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研究课题“大学职业道德教育地位及理工科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与模式研究”。她们一边开展研究,一边开展教学动。;稍后,她们在西南交通大学首次开设了“工程伦理学”选修课,这一课程开设填补了国内在这一方面空白。后来将工程伦理教育从选修修课发展到必修课。该校茅以升班首届开班便开设此课,之后逐渐成了基础课和全校选修课不断线、在工学专业课中大力渗透(尤其在毕业设计选题中体现出来)讲座、每学期都举行活动工程伦理教育系。外,北京理工大学、清华大学、福州大学也是在本科生中开设此课较早学校;华中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也在积极尝试工程伦理研究与教学;浙江大学、东南大学等少数学校则开始了工程伦理学方向研究生教学,并且在“工程伦理学”国外研究译介上有特别成绩。但就目前情况来说,“工程伦理学”在我国大陆尚属新兴学科,与发达国家对工程伦理课程重视程度相比,我国工程伦理学还只享受到了“灰姑”待遇。作为一门非常重要教育课程,我国领导层对此还缺少深认识只,所以开设此门课还亟须制度上支持。目前主要讨论这样一些问题:工程伦理问题凸显原因,工程伦理建设现实基础和可能性问题;工程伦理建立途径和方法;工程伦理内容和特征。关于工程伦理何以可能问题, 李世新作了较为详细阐述, 分别对现存几种否定工程伦理可能性观点进行了论述。对认为工程是科学应用, 只有技术上先进与落后之分, 没有道德上好坏之别观点指出,这种观点只看到科学是工程重要知识来源这个方面, 却忽视了工程与社会之间紧密联系。针对技术自主论指出, 工程技术发 展是一个技术系统与外部社会(包括伦理道德) 相互作用过程。一方面, 技术发展具有内在继承性和连续性,存在着技术累积和自我强化效用,相对于我们利用、控制和支配,技术表现出某种抗拒性和自主性。另一方面, 技术归根到底是由人承担和进行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活动。没有人类物质和维护需要做动力, 不会有技术产生和发展; 离开了人尤其是工程技术人员, 技术不可能存在。所以, 必须承认人对技术决定和选择最终拥有能动性, 人不能摆脱对技术发展责任。对工程(技术) 工具论观点, 认为:这种观点忽视了现代工程实践机器结果复杂性。特别是无需承担对技术造成出乎事先预计消极后果责任点, 更暴露出技术工具论局限性和荒谬性。工程伦理学要研究一个重要问题恰恰就是现代复杂技术形势下工程师以及整个社会责任, 尤其是对技术副作用/ 预防责任0问题。针对工程伦理学无异于一般伦理学观点, 从工程影响范围、后果, 工程为社会提供服务价值特点, 工程师与客户之间人际关系以及工程师工作环境具有商业价值和技术价值等方面详细论述了工程伦理存在可能性。工程伦理建立途径和方法:许多学者对工程伦理研究多是从对工程等一系列基本概念和范畴界定着手, 对工程活动价值评判,对工程决策者和实施者及工程师道德审视和道德期望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在工程伦理研究过程当中, 案例分析也是很多学者采用方法。肖平认为, 我们首先把工程伦理作为应用伦理学一个研究领域看待, 也就是说,它着眼点不是建立一套完整系统理论,而是具体地探讨和解决工程实践中提出道德课题。解决这些问题虽然有一些共同原则和思路可以遵循, 但往往又因不同个案具体情况差异使人难于作出简单一律判断。这需要对具体情况开展个案研究。首先, 重视例证和从工程实践中提出问题,其次, 开展多学科配合交叉研究, 从不同工程领域收集和提出问题,共同探讨解答方案,这不仅可以将研究引向深入,还将有利于整理出具有广泛适用性共同原则和方法。 余谋昌认为, 主要道德规范是: 责任、公平、安全、风险。前两者是普遍伦理原则, 后两者是工程伦理特有原则。肖平指出人道主义是工程伦理首要原则。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指出, 物尽其用, 是工程师职业道德一个起码要求。不能因为业主有钱,他要浪费, 就照他意思去乱设计,这是违反工程伦理和工程师职业道德。关于工程伦理基本特征工程伦理是调整工程与科技、工程与社会道德规范, 是在工程领域、科技领域、社会领域都必需遵守伦理道德原则, 因此复杂性、特殊性便是工程伦理基本特征。、搞伦理不懂工程,搞工程不懂伦理,全面人很难找。对其他工程学科所面临问题难免有隔靴搔痒之感。刘平斋认为, 工程伦理学涉及工程学、医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和伦理学、哲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律学、自然辩证法等哲学社会科学, 学科跨度大,研究难度大。工程伦理问题目前在中国大陆工程界和工程教育界均远未得到应有重视。相反,还有很多人毫无愧疚、甚至毫无知觉打着发展经济、建设现代化旗号却干着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危害公众健康和人类长远利益所谓工程。广大国民在这种不负责任开发中处境, 可谓未蒙其利, 反受其害。在校工科类大学生基本上没有开开设环境道德教育课程,没有相应教材,其直接后果是我国未来工工程师没有接受系统环境道德教育。在职各级各类工程师中,部分工程师是通过各种考试(如造价工程师、注册工程师、建造师等试,取得资格,部分是通过岗位晋升或在职进修取得资格。可以说,他们大多也没有接受系统科学环境道德教育。更为严重是,在外对环境道德教育开展得如火如茶今天,国内教育界在工程师环境道教育方面还没有取得共识。要克服这些难题,培养工程师生态伦理责任意识,就要统一认识,在高校普遍开展环境道德教育。如何开展工程师环境道德教育,目前在国内仍然是一个崭新课题。必须转变教观念,在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环节、教学手段和方法上全面贯穿工程师环境道德教育。在教育观念上,树立起环境道德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和人格教育,同对也是一种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观念;在教学内容上,结合面向2 1世纪教材建设,在各门学科中增加环境知识、环境保护内容;在课程设置上,结合素质教育,在本科阶段,协修课或选修课中要增开有助于培养环境素质系列课程,如生态学、生态伦理学、循环经济概论、工程伦理学等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用案例教学、专题讲授、实地考察等方法进行。“中国工程师环境伦理信条”。应该包括:热爱自然,尊重生命,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使工程技术活动向有利于保护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方向发展;履行生态伦理学基动向有利于保护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方向发展;履行生态伦理学最基规范,如公正原则(代内公平、代际公平)、清洁生产原则、可持手续发展原则等。由于工程师专业分工很细,对工程师专业环境伦理信念有待于专业工程师协会组织联合生态学家、伦理学家去构建。中国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问题:1忽视工程问题跨学科本性,造成学生视野狭窄。20世纪以来,学科在分工越来越细、研究越来越专二业化同时,交叉渗透和综合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三峡工程就涉及地质科学、水力科学、建筑科学、电力电子科材料科学、生态科学、经济学、伦理学、社会学等。航天航空工程、人类登月工程,涉及科学类型就更多了。学科发展综合化不仅是学科发展本身需要,也是培养具有丰富创造力优秀人才需要。学科发展特点和趋势要求教育模式发生相应调整。就工程教育模式而言,它也应该是一种多元价值综合交叉教育。工程问题本质上是跨学科问题。但是在高度技术分工与专业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现行工程教育模式却没有反眨映学科交叉综合特点,存在严重不足。当前我国工程教育过于注重专业化,未能适应跨学科、综合化科技发展趋势,导致工程教育“技术上狭窄”和“狭窄于技术”。具体表现在现有工程教育模式只局限在技术层面,工程类毕业生不懂得成本、经营、管理,更缺少人文修养。所培养当代工程类毕业生欠朗决自然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知识,而且对自己所学专业以外相关工程知识也知之甚少,因而无法很好地应对复杂现实工程问题。工程教育现实状态与21世纪社会发展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严重地制约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缺乏整体思维训练,学生难以处理工程伦理和决策问题通常教育有两类:人文知识或价值知识、科技知识或工具知识。人文教育传授是人文知识,是关于人生目、意义、人自由和解放知;科技教育传授是科学和技术,是关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知识。这两种教育模式分别反映了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取向。文艺复兴以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使工具理性逐步取得了统治地这长期以来,理工科高校在教学上都以科学理性和技术理性为主导,又,对人文理性与生态优化较为忽视,学校教给学生往往是作为“谋生具”知识,忽视了这些知识借以产生社会背景和知识社乏会价值值。以学科为基础分门别类教学,使学生们很难看到各个学科之间有机关联,这种观念核心是脱离人与自然关系制约技术至上主义。侯曙苍 古代教育学说管窥,载教育与科学第五期,中华民国二十八年三月十五日:“中国学术与西洋学术不同。因西洋学术是分,中国学术是合。如何分?即将整个世界,分为若干片,每一断片成立一种学问。彼此自成系统,各不相干,中国学术,乃是合一不分。整个学术有一最高之点,普通一切学理,咸统属于这一最高之点内。所谓合为一本,散为万珠。道家儒家皆是如此”。21世纪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人文素养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在环境与能源问题日益严重今天,我们更应当通过学科交叉来体现以人为本教育理念。2 1世纪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人文素养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在环境与能源问题日益严重今天,我们更应当通过学科交叉来体现以人为本教育理念。让学生不仅“学会生存”,还要“学会关心”、“学会做人”。例如,在工程设计中,尽管甲方可能是外行,但他有权提出对工程功能要求。而通常情况下工程技术人员责任就是努力满足甲方要求,维护甲方利益。但如果甲方要求受到技术或资金釜限制甲方要求,维护甲方利益。但如果甲方要求受到技术或资金限制该怎么办?如果服从甲方要求可能带来安全隐患该怎么办?如果甲方是你朋友却要求你牺牲技术指标又该怎么办?如果甲方是你上级却要求你放弃技术指标服从命令又该怎么办?工程伦理课程处于边缘化状态:近年来在一些理工科大学开设了一些新鲜活泼有关工程伦理课程(例如,河海大学了“科技伦理”课程,要求学生必修;西南交通大学在理工科专业龟重点班开设“工程伦理学”必修课;清华大学开设有“生态伦理学”、,、“娇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概论”、“工业生态学”等课程;福州大学开设有“工伦理学”选修课;北京大学开设有“环境科学导论”、“人类生存发展与核科学”、“保护生物学”、“生态学概论”、“环境生态学”、“大气环境与人类社会”等)。目前在我国理工科大学中,除了在北京理工大学、清华大学、福福州大学、华中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西南交通大学本科生中开设有工伦理课程外,国内其他大部分理工科院校都没有专门工程伦理课程,在硕士、博士阶段就更没有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了。2006年,我国理工科校中,开设有工程伦理课程院校只占理工科高校总数5%左右。总结中外工程伦理学研究现状,存在突出问题是:理论性、系统性还很差,学科体系还不成熟。从对工程伦理原则论述就可以看出这个问题。伦理原则是指导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时应当遵循最根本行为准则。它是伦理规范核心,是具有普遍性指导方针,是论证具体伦理行为理论依据。因此,伦理原则在伦理学体系中占居着极为重要地位。但是,目前,人们在研究工程伦理学中,对于工程伦理基本原则充满争论。甘绍平在2000年12月15日科技日报上提出了科技伦理三项基本原则,即不伤害、平等与尊重自决权。徐少锦在道德与文明>1999年第3期上撰文指出,技术伦理学具有相对独立性和独立价值,应当将技术伦理学与科学伦理学分开。技术伦理学是研究以利益为基础人们在从事撤术活动中应遵循道德原则、规范与追求道德价值一门伦理学分支。余谋昌在2001年全国科技伦理学学术研讨会提出,工程伦理道德基础是公正处理工程涉及三种利益关系,即承包人利益关系、工程设施与社会利益关系、工程与自然利益关系。据此,他提出了工程伦理四项道德规范,即:一是责任规范,包括决策者责任、设计人员责任、工程承包者责任、每个人都应有责任;二是公平规范范,即利益分配应是公平;三是安全规范,包括工程设计安全和生态安全;四是风险规范,即充分考虑到工程建设带来种种风险,并做出相应防范措施。他特别指出应把生态伦理思想贯穿到工程建设中去。我国多数科技伦理学教科书在论述科技伦理基本原则时,大多根据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内容,将人道主义和集体主义作为科技伦理基本原则。肖平等人在工程伦理学一书中则将人道主义作为工程伦理首要原则。工程伦理第一要义就是工程造福人类。美国学者安格则提出了这样5条工程伦理学基本原则:(l)真实、诚实和可信;(2)尊重人生命和福利;(3)公平竞争;4)开放;(5)胜任,美国学者将工程决策看作是在风险、预算和工期三个因素约束下进行择优过程,并依此提出了胜任(能力)、责任和安全(风险)等三条工程伦理原则。工程伦理研究状况各类文章139篇。近半数发表在自然辩证法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科学技术哲学研究(包括科学技术与辩证法)上。其它还有道德与文明、伦理学研究、哲学动态、哲学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学报、东北大学学报、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辩证法通讯。皆出自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直接面对工程伦理现实问题工矿企业等未见相关研究。76%文章都是搞哲学人写。真正意义上跨学科合作论文仅有篇占论文总数。中国科学院、浙江大学、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12个单位人在写。主要内容是工程师伦理、工程伦理教育、其他利益相关者伦理、生物及环境工程伦理、建筑工程伦理、信息工程伦理、企业行业伦理、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对策研究。当代中国工程伦理研究态势是:正在形成中学术共同体、正在拓展中研究疆域、正在规范研究方法、正在构建研究范式。加强与工程领域一线专业人士合作、进一步拓展工程伦理研究领域、实证性研究方法加强、努力构建工程伦理研究学科建制。【精品文档】第 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