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经济学考试题目参考.docx
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公共经济学考试题目参考公共经济学考试题目参考1、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中央政府的经济行为,地方政府的经济行为,以及包括官方金融机构在内的所有由中央与地方政府出资兴办经营的企事业的存在意义和经济行为。政府经济行为有三个内涵:研究政府的财政收支;财政收支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包括财政收支在内的公共部门经济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从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政府等公共组织来看,它的研究范围应该包括社会保障,公共规制等各种政府行为。有学者认为公共规制也应纳入公共经济学的范围,也有人认为凡是政府的经济行为都属于公共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不应局限于西方公共经济学教科书体例中的内容。2研究公共经济学为什么要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公共经济也不例外。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把握经济形势,有利于提高分析判断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定性分析,通常先是感知经济现象,运用已有的理论框架和经验,进行逻辑分析和历史比较,对经济现象做出大体判断。定量分析,可以对初步的定性分析结果进行验证和量化,从而形成精确的判断,是定性分析的重要支撑。同时,定量分析又有自己独立的功能,主要是揭示经济变量和经济关系的“度”,“过”或“不及”都会改变经济变量或经济关系的性质,从而为科学把握宏观调控的力度提供依据。在多年的经济运行实践中,我们通过定量分析,加深了对关系宏观调控一些经验的“度”的认识,比如通货膨胀率在3%左右是比较温和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有利于经济社会稳定。国际上也很重视经济中“度”的问题,并以此作为经济稳健运行的标准和政策调整的依据。通过观测这样一些重要指标的变化及其与合理的“度”的比较,有助于对形势做出准确的判断。但也要看到,定量分析本身也有局限性,甚至存在一些“陷阱”。定量分析的效果好坏取决于数据是否可靠、方法是否正确和使用是否得当。如果数据不准确、方法有缺陷、使用不得当,通过定量分析得到的结果就可能“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为此,在做定量分析时,首先,要对数据的质量进行分析判断。其次,要科学确定假设前提和参数。第三,要正确理解和合理使用数据。4结合公共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谈谈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性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客观需要。在当今充满竞争的世界中,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效率和质量,直接关系到企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哪里政府管理规范、投资成本低、办事效率高、服务环境好,哪里就能吸引更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实现更大的发展。随着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进一步深入,要求政府部门精简机构,转变职能和管理方式,从“越位”的地方“退位”,在“缺位”的地方“补位”,从以行政审批、指令计划为主要特征的管理手段中解脱出来,建立起新的体现服务型政府的管理体系。建设服务型政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范围是有限的,管理方式必须由指挥经济变为服务经济,管理目的在于纠正“市场失灵”,弥补“市场缺陷”。如果政府在市场活动中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就很难保证市场活动的公平、公正。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政府应通过发挥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职能,为企业发展创造宽松的宏观经济环境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通过加强社会管理,不断优化社会环境,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通过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供满足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需要的质优价廉的公共产品,促进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文化生活和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新形势下政府自身建设的客观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政府组织结构日益扁平化,中间层级政府的信息传递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冗余。随着社会主义民主进程的加快,公民主体意识日益增强,参与经济社会事务管理的积极性不断提升。面对新的形势,政府应当具有灵活的管理体制,以对公民需求及环境变化作出及时、准确的回应。5、资源配置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在资源配置中要优先考虑效率原则?资源配置的内涵:资源配置是在资源稀缺条件下,为了生产出更多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而进行的资源结构优化方式和资源整合过程。其中,生产要素配置的优化是关键。资源配置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效率、公平、稳定和可持续。经济学中所说的效率,也称经济效率,是指对资源利用的有效性。高的经济效率表示对资源的充分利用或能以最有效的方式进行生产;低的效率表示对资源的利用不充分或未能以最有效的方式进行生产。资源配置坚持优先效率原则,能够极大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带动有限资本向效率高的部门流动,从而推进社会进步,所以要优先效率原则。6、基尼系数的含义是什么?基尼系数超警戒线意味着什么?基尼系数,是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劳伦茨曲线所定义的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是比例数值,在0和1之间,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基尼系数,按照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低于0.2:收入绝对平均;0.2-0.3:收入比较平均;0.3-0.4:收入相对合理;0.4-0.5:收入差距较大;0.5以上:收入差距悬殊。这个指数数值越低,表明财富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越均匀;反之亦然。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一般发达国家的基尼指数在0.24到0.36之间,美国偏高,为0.4。中国大陆基尼系数2010年超过0.5,已跨入收入差距悬殊行列,财富分配非常不均。基尼系数超警戒线,会导致社会动荡,说明社会分配制度存在严重问题,有待改革完善;以我国为例,由于长期积累形成的收入分配失衡,导致我国消费开支对GDP的贡献率一直呈下降趋势,而内需和消费不振又直接造成我国过分依赖外部市场,降低了我国的经济安全性和长远发展的潜力,甚至已经影响社会稳定。贫富差距巨大会使社会矛盾愈加尖锐,国际上通常认为,基尼系数0.4是警戒线,一旦基尼系数超过0.4,表明财富已过度集中于少数人。收入分配的失衡,导致我国内需拉力不足,被迫严重依赖国外的消费和市场。贫富差距巨大不仅带来内需和消费不振,带来经济风险,还会造成普通大众的严重不满和社会秩序的震荡不稳,急需采取措施从根源施治。 7、贫困指数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说贫困指数不能准确反映收入分配变动状况?贫困指数是一种常用的衡量社会公平程度的指标。是处于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贫困指数的关键是首先要确定某一个收入水平为贫困线,通常以满足基本生活水平所需要的收入作为贫困线的标准。但实际操作中评价同一种收入分配状态时,若把贫困线定得高一些,贫困指数所反映的收入分配均等程度就会低一些,若将贫困线降低一些就会使人感到收入分配状况变好了。8、何谓幸福指数?如何看待我国政府提高民众幸福指数的努力?幸福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主观感受。所谓“幸福指数”,就是衡量民众这种感受具体程度的主观指标数。切实履行经济职能,努力发展经济和增加人们收入,为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解决人民群众生存保障的基本权益,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体面、尊严和有保障的生活。坚持依法行政,自觉接受群众监督,让权力权力规范运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人们群众的幸福感更加有保障。稳步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推进科学决策和决策利民,使人民群众感到更加幸福。 9、何谓财政均等化?何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什么要稳步推进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财政均等化包括两个层面:(1)财政能力均等化定义为一国内部各辖区为其支出融资的能力大体均等;(2)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定义为一国内部即便是贫困人口也有机会享受国家最低标准的基本公共服务。简言之,财政均等包括“能力均等”与“服务均等”两个方面。其中,服务均等的范围严格限定为涉及公民“基本权利”的公共服务。由于经济实力、政治与文化以及其他方面的差距,各国财政均等化的范围、程度和方式不可能千篇一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要为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能够体现公平正义原则的大致均等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是人们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条件的均等。从我国的现实情况出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基本民生性服务,如就业服务、社会救助等;二是公共事业性服务,如公共教育、公共卫生、文化科技等;三是公益基础性服务,如公共设施、环境保护等;四是公共安全性服务,如社会治安、生产安全、国防安全等。构建全民均等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之一,是促进社会公平公正、维护社会和谐安定、确保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重大举措。政府转型是构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制度基础。政府转型的基本趋势是公共服务职能不断发展并成为重要职能。公共服务职能的强化将大大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首先,政府职能转型的核心是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对于服务型政府来说,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必须在抓好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这就要求政府必须成为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就业和住房保障等领域建立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其次,政府转型的首要任务是解决当前基本公共服务的供需矛盾。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人民群众对基本公共服务需求的增长正在出现逐步加速的趋势。人民群众全面快速增长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与基本公共服务总体供给不足、质量低下、供给不均等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必须推进公共服务体系改革,加快建设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改革公共服务方式,完善公共服务网络,保障公共服务供给。10、何谓市场失灵?市场失灵与政府缺位有何联系?市场是不完美的。不完美的市场可能会造成经济效率和社会效率的损失;同时,不完美的市场有扩大收入不平等的可能性,损害资源配置的公平与均衡。这些现象被称作“市场失灵”。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在促进效率提高的同时,由于自身难以克服的原因,不可避免地会存在市场失灵或市场缺陷。它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市场不能防止垄断,垄断是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但一旦产生垄断,市场机制就不起作用,企业或企业集团完全可以凭借垄断地位,制定垄断高价,阻碍技术进步,怎么解决,需要政府干预。二是市场不能防止负的外部性,作为市场主体而言,都有逐利的本性,谁都想多赚钱。外部性,依靠市场自身难以解决,必须由政府来解决。三是市场机制自身必然导致收入差距悬殊,两极分化,即使是公平竞争也会产生两极分化,也需要政府干预。有市场经济就需要政府监管,政府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监管市场,如果政府不监管、或监管不到位甚至政府与非法市场同流合污,出问题是必然的。市场经济,需要政府,需要正义的政府,需要有为敢为的政府,需要不乱作为的政府。搞市场经济,既需要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也需要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效率功能,更要避免市场机制所产生的弊端。11、何谓混合经济?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经验,谈谈你对发展混合经济的看法。 混合经济,是一种有政府干预色彩的市场经济,强调政府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互补性,注重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政府职能转变、制度创新方面。1、保护产权。其手段就是实行“法制”,通过立法和执法,来建立和稳定社会秩序,协调各利益集团之间以及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2、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政府的四大职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其中服务职能应该在政府职能中居于核心地位,是政府的核心职能。服务型政府要把满足社会的公共需求作为自己行政的首要目标,政府要切实承担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和安全秩序,维护公共设施和公共事业的需求以及保障人权、自由民主这些基本权力的需求。向服务型政府转变,要谨防热衷于实务服务化。3、向责任政府转变。政府的责任包括政府的政治责任、政府的行政责任、政府的法律、责任政府的道德责任。在责任政府之下,政府行使的每一项权力背后都连带着一份责任。多年的市场化改革与多次的机构改革表明,转变政府的职能的任务仍将十分艰巨,建立责任政府的道路仍然漫长,目标的最后实现需要进一步的共同努力。4、向法治政府转变。现代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其基本规则就是基于法治的规则。目前我国限制政府任意权力的法律欠缺,比如,迄今为止尚未出台约束行政垄断权力、保障公平、透明决策的行政程序法。因此,调查程序、听证程序和决策程序都无法可依。5、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引导经济健康发展。在市场化改革过程中,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不仅不能削弱,反而需要逐步强大起来。从我国目前的状况看,旧的直接调控性机制失效,而新的市场机制下宏观调节的各种手段如利率、储备率等还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加上政府财政收入相对减少,支出的刚性加大,因此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有所减弱,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性也在加大。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的波动对中国的影响必将明显增加,国际金融风波对中国的影响也会大于以往。因此,政府亟需提高宏观调控水平。6、建立现代监管体系,加强监管职能。在加入WTO,开放市场准入的同时,必须同时建立遵从公开、透明、专业、诚信等诸项原则的现代监管体系,引入更严格、更完善的市场规则。7、彻底退出微观层面的管理和干预,加强政府的微观管理职能,增强政府管理服务能力。加强微观监管职能的最终目的是要增进公共利益和合法私人利益,并使之避免和减少由个体经济决策(生产、销售及价格行为)带来的损害。8、要加快发展“第三部门”(社会中介组织、社会公共服务组织和社会自治组织),大胆向社会组织分权,把社会自治功能还给社会;加快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增强社会冲突管理职能;还应该建立公共事件应急机制。(二)鼓励竞争,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竞争是获得繁荣和保证繁荣的最有效手段。政府的职责是组织形成一种能使每个人都可以在其中发挥其积极作用的经济秩序。国家的干预应该是事先的积极干预,通过国家的干预为企业创造一个相对平等的自由竞争环境,事先价格的自由调节功能。当然,要在效率基础上,促进公平。要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促进生产性努力,减少分配性努力。(三)重视科技教育,营造科教、人才优势。1、完善有关促进科技进步的政策与立法,创造良好创新环境。2、要加大科技的投入和政策的扶持。3、大力兴建高教园区,继续加大对在宁波各高校的支持力度,成为浙江省高等教育副中心。4、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有目的的向研究与开发人力资源的培养利用倾斜。在自力更生的同时,加大引进人才力度,加速引进高科技人才。5、加大科技园区等高技术产业园区建设力度。6、重视信息技术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催化效应,尤其是在科技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四)以高新技术为先导,构筑产业竞争新优势,打造制造业中心。1、引导投资和贸易。在拓展民间投资的同时,进一步推动外商直接投资。与此同时,还要扶持贸易,增加本地就业和生产。部分成熟领域,可以引导对外直接投资。2、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掌握和发展核心技术,抓好品牌建设。3、增加制度供给,减少对企业的规制。4、利用规模经济。依靠产业集群化,做精特色产业,推进相关产业的发展。12、公共经济主体有哪些基本特征?公共经济主体是指为了满足社会需要依法以其可支配财力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各类机构或组织。公共经济主体的基本特征:非营利性;公共性;自主性;责任性。 13、如何理解社会需要多样化和多层次现象?现代社会的多元化特征:社会开放;个人自由与个性发展;利益多元化。社会需要的多样化:个人和家庭的基本生活需要;个人、企业发展需要;一般社会需要;社会共同需要。时代特征要求:安全需求、生存需求、发展需求、环境需求、享受需求。14、谈谈你对公共服务主体多中心趋势的理解。积极影响:促进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多元化发展;推动政府治理理念的变革和政府转型;推动政府改进公共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消极影响:可能使社会向心力与政府目标发生偏离;导致社会分化,使局部社会矛盾更容易激化15、为什么政府作为公共经济主体必须发展公益事业?社会公益事业自身的特点、规律和要求决定了其发展必须坚持政府主导。一方面,不少公益事业本身具有经济学意义上典型的公共品性质,即所谓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具有公共品性质的服务和产品是市场及营利性市场主体不愿提供的,必须靠政府。另一方面,有些公益事业虽然从严格意义上不具有公共品特性,但大都涉及公众的基本权利,也直接影响国家和社会的长期稳定与发展,如果靠市场自发提供,在市场失灵的某些领域,一些公众的基本权利就很难得到保障,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利益也必然会受到影响,因此,其发展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发展社会公益事业是政府的基本责任。这种责任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规划责任。公益事业发展既要考虑广大公众的需求,也要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同时,有关服务体系的建设也要充分体现可及和便捷。所有这些,都离不开政府的统筹规划。二是投入责任。既然是社会公益事业,就必须有公共投入,否则,公益性就无法实现。三是组织和执行责任。大部分公益事业,不仅需要政府规划和投入,有关服务的生产和提供也需要政府进行组织,如建立比较完备的公共服务机构体系,直接从事各种有形和无形产品的生产与提供等等。四是监管责任。要确保公益事业的公益性,同时,要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提高公共投入的绩效。16、为什么私人企业作为公共经济主体必须依法获得特许经营资格或国家授权?作为公共经济主体的私人企业,依法获得特许经营资格或国家授权,独立从事非营利或微利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混合产品或俱乐部产品,满足多样化和多层次的社会一般需要。具有非营利性特征的私人企业可以在法律范围内追求其合理利益。私人企业从事公共产品生产和服务的方式:与政府建立伙伴关系,联合提供;从政府部门依法获得授权,在授权范围内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能力依法提供;承担公共服务外包项目,根据订单要求提供;根据社会需要,依法直接生产和提供。17、为什么要加强城乡社区公共服务建设?社区是人民群众生活的家园、社会管理的基本单元、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在城乡基层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社区在社会建设和党的组织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加显著,承担的社会服务和管理任务更加繁重,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功能更加突出。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有利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有利于发展基层民主、巩固基层政权,有利于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各级党委、政府要深刻认识加强社区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城乡社区建设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领导,统筹推进,强化服务,创新管理,推动社区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为建设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18、什么是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有哪些特征?公共产品是指政府、私人企业、社区、第三部门和国际组织等公共经济主体为满足一般社会需要依法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特征:消费非排他性;消费非竞争性;生产不可分性;生产自然垄断性;投资一过性;效益广泛性;收费无效性,或获益无因性。19、公共产品供给有哪些融资形式?请谈谈你对提高公共产品有效供给能力的看法。公共产品的融资形式:税收、收费、募捐。当前我国政府特别是城市政府面临社会公共需求日益增长的压力,迫切需要解决资源不足、供给能力有限和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两个主要矛盾。公共产品的供给可以由非政府部门参与,政府可以广泛动员社会资源参与公共产品供给,形成政府、企业和第三部门共同生产和供给公共产品的体系,这不仅有利于缓解政府资源不足的矛盾,还可以克服政府供给的弊端。同时,在政府直接供给公共产品的领域引入市场机制,采取合约出租、政府购买、特许经营、政府参股等形式,来提高政府配置资源的效率,从而在供给主体、供给方式上形成多元化格局,提高公共产品供给的有效性。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利益格局也相应发生裂变,社会成员的公共需求、利益诉求越来越影响政府的决策过程。社会对政府公共产品供给的满意度直接影响到政府的行政绩效,尤其是在多数人的利益压力下,少数人的利益诉求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甚至个别人的特殊诉求维系着社会的稳定。因此,公共产品的供给规模和配置效率不再是政府考量的唯一指标,政府愈加关注社会的公正、公平、和谐。这给政府决策体制、决策过程带来了很大挑战。过去权力过分集中、少数人拍板,靠经验决策、缺乏科学支撑的决策模式将难以为继。政府必须依法行政、依法决策、按规则办事,使一切行政行为都在规范中运作。政府要发挥社会专家的作用,使重要决策具有科学性,改变靠经验决策的模式。政府还必须让社会成员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使政府的公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总之,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城市政府公共产品供给的决策将是社会各方利益协调、博弈的结果,决策过程越来越具有科学性、民主性。谈谈你对公共产品外部性的看法外部性是指一个经济单位的活动所产生的对其他经济单位的有利或者有害的影响。外部性包括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正外部性:一个经济单位的行为“出乎意料”地增加了其他经济单位的收益;负外部性:一个经济单位的行为“出乎意料”地损害了其他经济单位的利益。外部性的基本特征是其外在性,它是独立于既定市场之外而产生的一种经济后果,并非由于交易双方的合意行为所导致。公共产品提供的过程往往伴随着一定的外部性,这是由公共产品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公共产品的正外部性:公共经济活动增加了其他经济单位的收益。公共产品的负外部性:公共经济活动损害了其他经济单位的利益。政府对公共产品正外部性的纠正:建立利益共享和制衡机制,使公共产品正外部性获益者所得利益成为一种社会公益。主要方式:免税、定向税收、补贴、法律制裁、教育。负外部性主要:行政管制、税收、补贴、法律制裁、教育。21、请阐述公共选择理论的经济人假定,谈谈你对这一假定的看法。 经济人假设:所有社会成员都是理性的自利主义者,人们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目标而相互竞争。公共选择理论把经济学中的经济人假设运用到政治科学中,并以此为前提研究政治市场。政治市场中的经济人分为三类:选民,他们手中的选票相当于经济市场中消费者手中的货币。政治家,他们通过选民手中的选票来产生,是靠迎合选民意愿而生活的人。官僚,他们是选民所选择的公共政策的职业执行者。政治市场中选民的投票行为和投票过程构成了公共经济决策的微观基础,是公共选择理论的核心内容。公共选择过程就是作为集体的选民做出公共经济决策的过程。公共选择的合理性取决于如何进行选择,而不在乎选择结果的好坏。解决公共选择问题的关键有二:集体行动和偏好加总。由于集体行动和偏好加总都取决于规则,因此公共选择问题归根到底就是规则问题。公共选择理论的最终目的就是寻找一种规则,使理性的经济人在自利的同时也能够造福社会22、合乎公共选择要求的投票规则有哪些?一致同意规则:要求合格投票者100%同意票数。多数同意规则:绝对多数同意规则,要求合格投票者2/3或以上(3/4,4/5,5/6)多数同意票数;简单多数同意规则,要求合格投票者不少于1/2多数同意票数;相对多数同意规则:要求多于其他竞争者的合格投票者同意票数。23、何谓“政府失灵”?请结合具体案例加以分析所谓“政府失灵”,是指在经济社会正常运行过程中,政府放弃履行其应尽的法定职责,或不实施客观上需要且只能由政府实施的公共行为,或实施了客观上不应当法律上也不允许有政府实施的公共行为。“政府失灵”归根到底是由于政府不作为或不当作为所致。“政府失灵”的三种表现形式:(1)政府失职:没有依法提供广大民众需要且政府有能力提供的公共产品;(2)政府失策:政府公共行为受利益集团左右,利益团体出于私利而进行游说活动,推动政府实行有利于某些特定利益集团却损害广大民众利益的政策;(3)政府失误:没有对社会经济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和官僚腐败现象24、什么是复式预算?它有哪些优点和不足?复式预算,是把预算年度内的全部财政收支按收入来源和支出性质分别编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预算表的一种预算编制形式和管理制度。复式预算的内容:其一,是经常预算,主要包括政府一般行政经费支出,而其收入来源主要包括各项税收收入以及一部分非税收入。其二,是资本预算,主要包括政府的各项资本性支出,如政府对国营企业的投资、对公共工程项目的投资、战略物资储备、政府贷款以及偿还国债和国外借款等支出,其收入来源主要包括经常预算结余、国债收入和国外借款等。复式预算的优点:(1)便于考核预算资金的来源和用途;(2)有利于分析预算收支对社会需求的影响;(3)有利于通过预算进行宏观调控,使预算成为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就业水平的强有力杠杆。复式预算的缺点:(1)经常预算支出的资金来源主要是税收收入,而一国税收收入在整个预算收入中占有很大比重,这样容易掩盖支出浪费的现象;(2)资本预算支出的资金来源主要依赖于举债,如果举债规模控制不当,容易导致通货膨胀、物价上涨,最终影响到国民经济的稳定;(3)将预算分成经常预算和资本预算两个部分,给统一预算科目的划分标准和统一预算编制带来困难。 25、美国政府预算制度及其管理经验对我国预算制度改革有何启示?(一)加强预算管理的法制化建设。两层含义:一是要保证有法可依,即要制定出一系列针对性的法律、法规;二是体现在预算的过程中,立法机构的参与与监督上。这一点,在美国的现代预算制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没有政府预算授权就不能开展有关的项目,包括资金收支的整个预算过程必须接受权力机关监督。与此相反的是,我国预算的法制化程度相当低,预算约束软化、政府的财政活动不按预算办事的情况时有发生。(二)健全预算管理机构,保证机构分工明确、监管有力。以美国州政府为例,预算的审批权在州政府预算办公室,而预算的编制与执行在各个行政机构或者有实力的社会团体,同时有一套很完善的监管体系。这使得预算的编制、执行和监督分离开来,分别由不同的机构来负责,这些机构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密切配合,保证了预算管理体系的高效运转。我国虽然不是实行三权分立的国家,但是在预算管理上,确实应该合理设置机构,加强多方面监管和监管力度,并且全面调动立法、司法和行政单位的力量,使整个预算管理体系日趋完善。(三)培养和运用预算专业人员 。从对美国各州政府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他们培养了一批专门的预算从业人员,都是经过培养的高素质人才。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预算的效率,保证预算过程的规范化和法制化;另一方面,可以减少预算的政治色彩,从而进一步避免相关人员设租和寻租行为的发生。(四)强化对计算机系统的运用。美国的预算过程中对于电子系统的运用多而细,对资本预算的管理方面也是如此。从申请项目开始的项目成本评估系统、到几个项目间的优先顺序排列系统;从项目实施全程监控的分散跟踪系统,到项目资产管理的数据存根系统,都体现了计算机系统运用的重要性。我国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如果运用到政府工作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我国管理水平和办事效率。如果能强化我国预算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那么在预算的工作效率提高的同时,也可以加强预算监督管理。(五)使用项目预算和绩效预算。从美国州政府的资本预算分析中,不难看出,项目预算方法运用广泛。所谓项目预算是指按照具体项目而不是政府部门线路来分配预算资金的一种预算方法。这种方法要求项目相对规范化、专业化以及资金分配标准规范化。资本预算刚好符合这些条件,并且由于资本支出周期比较长,运用项目预算便于管理和明确责任。另外,从州政府的资本预算过程中也可以看到绩效预算的作用。绩效预算即指要求管理者提供预算资金的目标,实现这些目标的项目的成本、绩效及其每一个项目的评价措施。绩效预算的主要特征是:计划、目标和产出与投入管理紧密联系在一起,尤其是强调以绩效为前提确定预算资金分配,它一头联系以前的业绩,另一头联系当前任务,同时也相应预测未来的形势。从我国的具体情况来看,项目预算适合运用到一些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或者大的工程中,而绩效预算对于加强我国国有企业的资产管理很有借鉴意义。26、公共财政支出应遵循哪些原则?公共财政支出原则是政府在安排和组织财政支出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包括:(1)依法支出原则。财政支出应依法进行。(2)效率原则。财政支出应有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3)稳定原则。财政支出应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4)量入为出原则。财政支出应坚持收支平衡。(5)纠正市场失灵原则。符合社会需要而市场又不能有效提供的产品,应通过财政支出来提供。(6)公平原则。财政支出应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7)民本主义原则。财政支出应以民为本,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加社会福利。27、请解释瓦格纳法则的主要内涵和理论逻辑。 瓦格纳法则的内涵:目前一般将其理解为财政支出增长率快于GNP增长率。实际上,瓦格纳法则存在三个层次的含义,一是揭示了财政支出的资源配置实质,其对应的变量必然人均支出,而不是GNP或GDP;二是一个过渡指标,体现了财政收入和人均收入之间的关系;三是财政收支平衡以后体现的瓦格纳法则,是现实中体现出来的瓦格纳法则。瓦格纳法则的理论逻辑:1)市场失灵和外部性的存在需要政府活动相应增加。(2)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以及从事的生产性活动,也会随着工业化而不断扩大。(3)城市化以及城区的高居住密度会导致外部性和拥挤现象,这些都需要政府出面进行干预和管制。(4)市民对于教育、娱乐、文化、保健以及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的需求增加,而相关支出的收入弹性较大,为了体现公平,需要政府在这些方面增加公共支出。 28、请解释发展阶段增长论关于公共积累支出、公共消费支出和转移支出的基本观点。财政支出与一国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和成熟阶段,财政支出中的公共积累支出、公共消费支出和转移支出的增长情况存在很大差异。这些观点被概括为公共财政支出“发展阶段增长论”。不同发展阶段的公共积累支出:财政投资占社会总投资的比重取决于资本品的外部性。公共部门主要从事具有较大外部经济性的投资。在经济发展不同阶段,以财政投资形式安排的公共积累支出具有不同特点,表现在:(1)经济发展初期:公共积累支出占较高的比重,因为政府必须加大交通、通讯、水利等经济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创造良好的生产经营和投资环境,加速经济“起飞”。(2)经济发展中期:私人部门资本积累已经较为雄厚,各项经济基础设施建设也已基本完成,在这个时期财政投资只是私人投资的补充。(3)经济发展成熟期:财政投资增长率有可能回升,因为在这一时期,人均收入水平很高,人们对生活的质量提出更高要求,需要更新经济基础设施,加大社会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本的投资。不同发展阶段的公共消费支出:公共消费支出的增长取决于社会成员对公共消费品需求的收入弹性。从整个经济发展阶段看,这一弹性一般大于l。根据恩格尔法则,随着一国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方式将会发生变化。衣、食等基本消费品在整个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会逐渐下降,而需要公共消费品作补充的私人消费品的支出比重会提高,因而公共消费支出占社会总消费支出的比重也将提高。公共消费支出变化的表现:(1)经济发展初期和中期:社会成员对公共消费品的需求较少。(2)经济发展成熟期:人们的消费档次大大提高,特别是“成人玩具” (如私人拥有的摩托艇、豪华轿车等)的出现,不仅需要政府提供各种公共设施与之配套,而且政府的各种管理费用还会增加。此外,随着人们对生活环境和质量要求的提高,政府的有关管理机构(如治安、环保)不断膨胀。不同发展阶段的转移支出:转移支出的大小取决于经济发展各阶段政府的收入分配目标。如果政府的目标是要减少收入分配中的不公平,转移支出的绝对额会上升,但转移支出占GNP的比例不会有多大变化;如果政府的目标是确保人们的最低生活水平,转移支出占GNP的比例会随着GNP的增长而降低。(1)经济发展初期和中期:转移支出的主要目标是支持经济落后地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用于调节收入分配的转移支出十分有限。(2)经济发展成熟期:转移支出的主要目标转向均等提供教育、卫生和福利等方面的服务。此时,用于社会保障等收入再分配方面的转移支出规模将会超过其他公共支出,而且占GNP的比重将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29、如何判断政府公共支出结构是否合理? 一是一国所处经济发展阶段以及政府在该阶段所追求的主要经济政策目标; 二是政府支出各项目之间的相对增长速度; 三是社会公众对政府支出效果的满意度。根据上述标准,如果政府支出安排与本国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并与政府的主要经济政策目标相一致,各项支出相对增速保持在合理水平,且多数社会公众对政府支出效果比较满意,那么,这样的政府支出结构就是合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