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0.2师说 学案.docx
-
资源ID:33531725
资源大小:25.23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0.2师说 学案.docx
10.2 师说学习目标: 1、了解韩愈并分析句段含义,正确翻译文言句子。2、理解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3、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体会尊师重道的深刻内涵。学习重点:掌握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学习难点:思考作者观点的现实意义。学习过程:一、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与柳宗元并称“韩柳”。2、写作背景我国古代自从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士族合法地垄断做官大权和经济大权,形成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上层士族的子弟,不管品德智能高低,凭着高贵的门第,生来就是统治者,大了靠特权当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到了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这种风气仍然存在,上层“士大夫之族”自己不从师学习,也反对像韩愈那样公然为人师的人,还对别人的从师学习“群聚而笑之”。韩愈当时任国子监四门博士,就是在全国性的学府中担任一门课的教授。他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恶劣风气深恶痛绝。师说就是借为文送李蟠来抨击那些“耻学于师”的上层“士大夫之族”,大力宣传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的。这是一篇有卓越见解的文章。3、韩愈与古文运动(1)骈体文起源于汉魏,盛行于南北朝。讲求对偶和声律,使用很多典故,堆砌词藻,意少词多,在表达思想内容方面受到很多限制。(2)古文运动指唐代中期以来及宋朝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词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文以载道。4、解题“说”,古代一种议论文体。既可说明记叙事物,也可发表议论,但都是为了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如:爱莲说,捕蛇者说这种事情。以议论为主,相当于现代的杂文。古代还有一些和“说”类似的文体,如表、记、铭、赋、传、书、序等。二、课前检测1、读课文,掌握字音句读( ) 或不( )焉 相( )师 欤( ) 郯( )子 传( )道 老聃( ) 蟠( ) 苌弘( ) 近谀( ) 作师说以贻( )之2、掌握下列通假字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通( )或师焉,或不焉。( )通( )三、研读课文(一)第一段1、第一段主要写什么内容?2、作者从哪两个方面来论述从师的重要性?你觉得老师重要吗?3、作者认为择师的标准是什么?(二)第二段1、这一段主要写什么内容?2、本段分为几层?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三)第三、四段1、第三段主要写什么内容?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2、 第四段主要写什么内容?四、 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字词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数罟()) 洿池(ku) 近谀(yú) 师襄(xing)B跬(gu)步 经传(zhuàn) 以贻(wèi)之 苌(cháng)弘C骐(qí)骥 句读(dòu) 贻(yí)之 老聃(dn)D驽(nú)马 郯(tán)子 子蟠(pn) 无长(zhng)无少2下列句中划线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孰能无惑(谁,哪一个)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本来)B彼童子之师(那些)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岂,哪)C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赏) 士大夫之族(类、辈)D作师说以贻之(赠送) 是故无贵无贱(没有)3.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吾从而师之。 A全不相同 B和现在的用法相同C全都相同 D和现在的用法相同4.下列划线的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圣人无常师C 作师说以贻之 贻笑大方 D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5下列各组中划线的虚词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则群聚而笑之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郯子之徒C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D小学而大遗人非生而知之者6. 选出对下列6句中的“于”字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 )而耻学于师 其皆出于此乎 于其身也师不必贤于弟子 不拘于时 学于余A全相同 B各不相同 C只有相同 D只有相同7.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君子生非异也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C斯天下之民至焉 D或师焉,或不焉8.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师不必贤于弟子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不拘于时,学于余9.下列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故圣益圣(前一个“圣”是名词,指圣人;后一个“圣”是形容词,指圣明)/吾师道也(从师、学习)B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书、数、礼、乐、射、御)/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同类的人;才德优秀)C惑之不解(解决)/爱其子,择师而教之(教育)D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形容词用作名词)/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因此)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第一段正面阐述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和择师的标准。B第二段慨叹师道不传已久,运用对比的手法,把“古之圣人”从师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其子”习句读从师与“其身”惑而不从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讥笑相师分别对比,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C第三段以孔子从师的范例,进一步阐明教师的作用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D最后一段说明写作本文的缘起,这本属于附记性质,但作者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又一次强调了他的观点。(二) 解释词义师道( )之不传( )也久矣 所以传道受( )业解惑也 古之圣人,其出人( )也远矣 六艺经传( )皆通习之 吾从而师( )之 君子不齿( ) 郯子之徒( )(三) 词类活用吾师( )道也 耻( )学于师小( )学而大( )遗 吾从而师( )之是故圣( )益圣,愚( )益愚(四) 特殊句式1、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2、 而耻学于师3、 则群聚而笑之(五) 翻译下列句子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不拘于时,学于余。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4.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