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3峨日朵雪峰之侧 教案.docx
-
资源ID:33532006
资源大小:18.52KB
全文页数: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3峨日朵雪峰之侧 教案.docx
2.3 峨日朵雪峰之侧教学目标:1.找出诗歌中的意象,鉴赏意象的含义及作用,把握象征的手法2.诵读诗歌,体会其中的情感,感悟诗人的沧桑情怀教学重点:把握作品意象意境,理解诗歌的宏大的主题教学难点:感知作者情怀,辩证思辩教学过程:一、导入诗歌创作于1962年,完成于1983年,在岁月的变迁和更迭中,诗人昌耀也从一个“英雄”的年代跨人到了一个真正的“人”的时代。在岁月的打磨和浸润中,其深刻而厚重的思想意蕴给人以无尽的启迪和力量。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其中一首诗歌峨日朵雪峰之侧。二、诗歌探究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并思考诗歌中的“我”具有怎样的身份?明确:征服者、孤独者、哲思者。2.哪位同学能具体分析一下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征服者?明确:诗作的第一句开门见山,直接描述诗人的状态“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显而易见此刻的“我”处在山的某一个高度,正在攀登这座名叫“峨日朵”的雪峰。诗句中的“此刻”说明这不是我最后攀爬的高度,说不定下一秒下一刻我会创造出新的高度。3. 此刻的“我”只不过是稍作停歇,待调整状态之后再继续向着心中的顶峰攀登。当我爬到这样的高度时,看到了什么景象?明确:“我”被目光之所及的高原景象震撼和照亮,白雪、太阳、云海、山峰交相辉映,壮观无比,浩瀚辽远,眼中的景象是山脚下的人所不能领略和欣赏得到的。想要欣赏到这种令人“荡胸生层云”的壮观景象,就需要有“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攀登信念,由此一个勇者无畏、敢于攀登的征服者形象跃然纸上,清晰可见,使读者肃然起敬,心生赞叹。昌耀在勾画攀登者的形象,也是在传递青年人的理想,作为一个富有朝气的年轻人,在人生旅程上要始终保持征服者的精神状态,才能到达青春的高度,走向青春的巅峰。诗人想要告诉读者,真正的征服者不是征服客观环境上的高度,而是征服自己。4. 诗是最动情的表白,是诗人对自我最真实的审视和认知,是最动人的情感流露。人为什么要写诗,因为诗是人内心的需要,而品读峨日朵雪峰之侧印证了“有些诗是需要反复读的”。在之前我们已经品读了“我”作为一个征服者的身份。现在谁来给我们鉴赏一下文中的“我”为什么又是一个孤独者?明确:,这场攀登是一个征服者的孤独之旅,作为勇敢的攀登者,“我”领略到了常人难以看到的壮美,也经历了常人难以经历的危险,环顾四周,天地寥落。与“我”相伴的只有壮美的夕阳、巍峨的高山、缭绕的云海,还有那些无法预知的危险。此刻的“我”是孤独的,没有同行者,也没有慰藉者,没有灵魂相伴的人,也没有共渡苦难的人。攀爬在雪山之上的“我”内心生发出的最为原始、最为强烈的体验和情感,就是旷古的孤独与寂寥。没有同行者的攀登是寂寞的“我”在这样的情绪之中产生了与雄鹰和雪豹一同前行、共赴目标的念头。“我”不仅是攀登自然高峰时的一个孤独者、独行者,在现实生活中“我”也饱受“孤独”的精神折磨。(ppt展示背景资料)1955年,19岁的昌耀主动请缨来到了青海,将青春融入大西北建设的洪流中。在青海有壮美的青海湖,有雄伟的祁连山,昌耀将全部青春和热血融人大西北这片热土之上。1957 年,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场波及社会各阶层的群众性反右派斗争。这一运动后来被严重扩大化,一大批响应党的号召仗义执言的知识分子和民主党派人士被错误的确定为“右派分子”,遭到不同程度的迫害。这首诗写于1962 年8 月,作者因被打成右派,正在距峨堡乡不远的青海省八宝农场接受劳动改造。唐晓渡曾说:“他以卓越的定力化苦难为财富,以爱的信念和对生死的彻悟变孤旅为慈航。”在攀登与征服的途中,昌耀是孤独的,但这种孤独是诗人对于苦难的独特理解,是因为诗人的心中有坚守和底线,有情操和信仰,有信念和方向,有热爱和相信。诗人相信此刻的“我”会竭尽所能攀登到属于自己的高度,未来的“我”仍会保持初心,无畏,奉献,到达生命的巅峰。5.通过以上同学们的分析,文中的“我”是一个征服者,也是一个孤独者。但是仅仅如此还不够,老师认为“我”还是一个哲思者。昌耀运用对比的手法传递哲思,表达思考,揭示哲理,诗歌中有诸多反差式的对比手法,如:光明与黑暗、强大与弱小、高处与低处、热闹与沉寂等,然而真正坚守住峨日朵雪峰之侧的并不是强大健硕的雄鹰与雪豹,而是微不足道、微弱渺小的蜘蛛,光明与炙热的太阳不过是虚妄的幻想,堆砌的石砾不过是过度狂热的信念,盲目乐观和虚妄追求的代号而已,它们“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石砾不时滑坡,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这些看似庞大而喧嚣的征服所带来的不过是“滑坡”和“远去”,而真正接纳阳光、石砂的却是沉寂与冷静。同时,与雪峰、落日、云海相比,人是渺小的,但人却享受到了作为攀登者所带来的征服的快感。在苍茫辽阔的雪域高原之上,征服群山的不是雄鹰,也不是雪豹,而是“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诗人在自然的面前,在征服的过程中,对于“征服者”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征服不单纯属于强大与喧嚣,自然的面前,一切都是平等而辩证的,在宏观宇宙的观照之下,渺小和伟大具有同等的意义,无论是渺小还是伟大都来自于大自然的孕育,都享有平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诗人在俯仰天地的过程中征服的不仅是眼前的高峰,更是心中的高峰,诗人既有作为一个攀登者的勇气与坚毅,也有作为一个人的灵动与真实,更有作为一个智者的大爱与智慧,诗人在结尾之处告诉我们真正的“快慰”是与世间万物的心心相印,深情相拥。三、结语昌耀在峨日朵雪峰之侧完成了一场自我征服,经历了一场自我思辨,在坚毅而冷静、温情而细致的思考中张扬了生命的力量。正如诗中的“我”会继续向着生命的更高更美之处攀登一样,昌耀也将这个高度和美好带人了他自己的灵魂和生命世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