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生态红线划定技术指南.docx

    • 资源ID:33802087       资源大小:98.23KB        全文页数:4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生态红线划定技术指南.docx

    _附件Th 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指南环 境 保 护 部 二一五年五月42_目录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指导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制定本指南。1 适用范围本指南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2 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指南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指南。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 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 国发201046 号)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国发201142 号)关于发布全国生态功能区划的公告(环境保护部 中国科学院公告 2008 年第 35 号)全国生态脆弱区保护规划纲要(环发200892 号)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 年)(环发2010106 号)关于划分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公告(水利部公告 2006 年第 2 号)国家级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林资发2009214 号)第四次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2011)全国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 年)(国函201213 号)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 年)调查评估报告GB/T12343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编绘规范GB/T13923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HJ/T338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CH/T9005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基本规定SL190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3 术语和定义依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和其他相关文件,界定如下术语:重点生态功能区:指生态系统十分重要,关系全国或区域生态安全,生态系统有所退化,需要在国土空间开发中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以保持并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的区域,主要类型包括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区、防风固沙区和生物多样性维护区。生态敏感区:指对外界干扰和环境变化具有特殊敏感性或潜在自然灾害影响,极易受到人为的不当开发活动影响而产生负面生态效应的区域。生态脆弱区:指生态系统组成结构稳定性较差,抵抗外在干扰和维持自身稳定的能力较弱,易于发生生态退化且难以自我修复的区域。禁止开发区:指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区域,以及其他禁止进行工业化城镇化开发、需要特殊保护的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安全:指在国家或区域尺度上,生态系统结构合理、功能完善、格局稳定,并能够为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提供生态服务的状态,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4 Th态保护红线概念、特征与管控要求4.1 概念生态保护红线是指依法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的严格管控边界,是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的底线。生态保护红线所包围的区域为生态保护红线区,对于维护生态安全格局、保障生态系统功能、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4.2 基本特征根据生态保护红线的概念,其属性特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生态保护的关键区域:生态保护红线是维系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的底线,是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生态区域。(2)空间不可替代性:生态保护红线具有显著的区域特定性,其保护对象和空间边界相对固定。(3)经济社会支撑性: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的最终目标是在保护重要自然生态空间的同时,实现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支撑作用。(4)管理严格性:生态保护红线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空间保护线,应实施最为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与管理措施。(5)生态安全格局的基础框架:生态保护红线区是保障国家和地方生态安全的基本空间要素,是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的关键组分。4.3 管控要求生态保护红线须依据生态服务功能类型和管理严格程度实施分类分区管理,做到“一线一策”。生态保护红线一旦划定, 应满足以下管控要求:(1)性质不转换:生态保护红线区内的自然生态用地不可转换为非生态用地,生态保护的主体对象保持相对稳定。(2)功能不降低:生态保护红线区内的自然生态系统功能能够持续稳定发挥,退化生态系统功能得到不断改善。(3)面积不减少:生态保护红线区边界保持相对固定,区域面积规模不可随意减少。(4)责任不改变:生态保护红线区的林地、草地、湿地、荒漠等自然生态系统按照现行行政管理体制实行分类管理,各级地方政府和相关主管部门对红线区共同履行监管职责。5 Th态保护红线划定原则5.1 强制性原则根据环境保护法规定,应在事关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的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以及其他重要的生态区域内,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施严格保护。5.2 合理性原则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应在科学评估识别关键区域的基础上,结合地方实际与管理可行性,合理确定国家生态保护红线方案。5.3 协调性原则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应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生态功能区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等区划、规划相协调,共同形成合力, 增强生态保护效果。5.4 可行性原则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应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当前监管能力相适应,预留适当的发展空间和环境容量空间,切合实际确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规模并落到实地。5.5 动态性原则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可随生产力提高、生态保护能力增强逐步优化调整,不断增加生态保护红线范围。6 Th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流程6.1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范围识别依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全国生态脆弱区保护规划纲要全国海洋功能区划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等国家文件和地方相关空间规划,结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识别生态保护的重点区域,确定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重点范围。6.2 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估依据生态保护相关规范性文件和技术方法,对生态保护区域进行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评估和生态敏感性与脆弱性评估,明确生态保护目标与重点,确定生态保护重要区域。6.3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确定对不同类型生态保护红线进行空间叠加,形成生态保护红线建议方案。根据生态保护相关法律法规与管理政策,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现状与规划,综合分析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最终形成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6.4 生态保护红线边界核定根据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开展地面调查,明确生态保护红线地块分布范围,勘定生态红线边界走向和实地拐点坐标,核定生态保护红线边界。调查生态保护红线区各类基础信息,形成生态保护红线勘测定界图,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勘界文本和登记表等。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流程参见图 1。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范围识别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估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评估生态敏感性评估确定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叠加分析石漠化土地 沙化其他区域水土 流失禁止开发区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敏感区 脆弱区防风固沙重 点 生 态 功 能 区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图 1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流程7 Th态保护红线划定范围识别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生态保护红线主要在以下生态保护区域进行划定。7.1 重点生态功能区7.1.1 陆地重点生态功能区陆地重点生态功能区主要包括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全国生态功能区划的各类重点生态功能区,具体包括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区、防风固沙区、生物多样性维护区等类型。7.1.2 海洋重点生态功能区海洋重点生态功能区主要包括海洋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重要滨海湿地、特殊保护海岛、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遗迹、珍稀濒危物种集中分布区、重要渔业水域等区域。7.2 生态敏感区/脆弱区7.2.1 陆地生态敏感区/脆弱区陆地生态敏感区/脆弱区主要包括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及全国生态脆弱区保护规划纲要的各类生态敏感区/脆弱区,具体包括水土流失敏感区、土地沙化敏感区、石漠化敏感区、高寒生态脆弱区、干旱、半干旱生态脆弱区等。7.2.2 海洋生态敏感区/脆弱区海洋生态敏感区/脆弱区主要包括海岸带自然岸线、红树林、重要河口、重要砂质岸线和沙源保护海域、珊瑚礁及海草床等。7.3 禁止开发区禁止开发区域主要包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地质公园等类型。7.4 其他其他未列入上述范围、但具有重要生态功能或生态环境敏感、脆弱的区域,包括生态公益林、重要湿地和草原、极小种群生境等。8 Th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法8.1 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红线8.1.1 水源涵养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法(1)确定划定对象依据水源涵养功能区类型和特点,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主要对象为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全国生态功能区划确定的重点生态功能区,以及其他具有重要水源涵养功能的区域,主要包括以下 2 类:大江大河源头区和中上游其他汇水区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长白山、祁连山、阿尔泰山、陇南山地、若尔盖湿地、三江源草原草甸湿地、南岭山地、辽东山区、辽河源区、燕山、太行山、天山、玛曲湿地、秦巴山地、桐柏山淮河源区、大别山、丹江口库区、罗霄山脉、黄山、天目山、三峡库区、雅鲁藏布江源区、珠江源区、横断山脉、三江并流、东江源区、武夷山、浙闽丘陵、两广丘陵、黔南桂北山地、云桂边界山地、桂东、粤西丘陵、海南岛中部山区等区域。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及其集水区我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主要包括水利部关于公布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名录的通知(水资源函2011109 号)中的第一至第三批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以及地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2)开展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评估针对重要江河源头区和汇水区,开展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评估,具体评估方法参见附录 A。(3)确定生态保护红线范围依据水源涵养功能评估与分级结果,将水源涵养极重要区划入生态保护红线。重要饮用水水源地的一、二级保护区纳入生态保护红线。具体划定方法参照 HJ/T 338 执行。8.1.2 水土保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法(1)确定划定对象我国重点水土保持功能区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三峡库区、大别山、西南喀斯特地区、太行山、川滇干热河谷、湖南湘中山地、南岭山地、湘赣罗霄山地、赣江上游区、黄山、闽东南丘陵山地、浙闽赣交界山地等区域。(2)开展水土保持功能重要性评估对上述重点区域开展水土保持功能重要性评估,具体评估方法参见附录 A。(3)确定生态保护红线范围依据水土保持功能评估与分级结果,将水土保持极重要区划入生态保护红线。8.1.3 防风固沙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法(1)确定划定对象我国重点防风固沙功能区主要分布于塔里木河流域、阿尔金山、呼伦贝尔草原、科尔沁沙地、浑善达克沙地、阴山北麓、阿拉善高原、毛乌素沙地等区域。(2)开展防风固沙功能重要性评估对上述重点区域开展防风固沙功能重要性评估,具体评估方法参见附录 A。(3)确定生态保护红线范围依据防风固沙功能评估与分级结果,将防风固沙极重要区划入生态保护红线。8.1.4 生物多样性维护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法(1)确定划定对象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主要对象为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全国生态功能区划、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确定的重点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区,以及其他具有重要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的区域,主要包括 2 类:重点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区我国重点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区主要分布在三江平原湿地、长白山地、大小兴安岭、呼伦贝尔草原、锡林郭勒草原、天山- 准噶尔盆地西南段、塔里木河流域荒漠区、阿尔泰山、阿尔金山、祁连山、西鄂尔多斯贺兰山阴山、太行山、羌塘高寒荒漠草原、三江源、藏东南山地、川滇森林区、武陵山地、秦巴山地、浙闽赣交界山区、南岭地区、海南岛中南部山区、东南沿海红树林区、西双版纳、桂西黔南地区、辽河三角洲湿地、黄河三角洲湿地、苏北滩涂湿地等生物多样性丰富区。其他重要保护物种分布地指目前尚未纳入自然保护区的重要保护物种(主要包括国家一、二级保护动植物)、极小种群及其生境。(2)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重要性评价对上述重点生物多样性维护区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重要性评估,具体划定方法见附录 A。(3)确定生态保护红线范围依据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评估与分级结果,将生物多样性极重要区划入生态保护红线。针对尚未纳入自然保护区的国家一、二级保护动植物、极小种群以及未纳入保护名录的其他珍稀濒危物种,采用物种分布模型预测可能分布范围,结合物种实际分布情况最终划定确保物种长期存活的保护红线。8.1.5 海洋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红线划定方法海洋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红线的划定对象和划定方法参照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相关技术规范执行。8.2 生态敏感区/脆弱区保护红线由于生态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区的空间重叠性较大,且面临共同生态问题(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石漠化等),因此,本指南通过开展生态敏感性评估,提出生态敏感区/脆弱区保护红线划定方法。8.2.1 水土流失敏感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法(1)确定划定对象水土流失敏感区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西南横断山地、东南山地丘陵、天山山地等土壤侵蚀敏感区,西南山地农林牧交错带、南方红壤山地丘陵区,以及其他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2)开展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估对上述重点区域开展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估,具体评估方法参见附录 B。(3)确定生态保护红线范围依据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估与分级结果,将极敏感区划入生态保护红线。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中水土流失潜在危险较大的区域也应划入生态保护红线。8.2.2 土地沙化敏感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法(1)确定划定对象土地沙化敏感区主要分布在古尔班通古特、塔克拉玛干、腾格里、乌兰布和等沙漠边缘,黑河中下游、毛乌素沙地、阴山北麓-浑善达克沙地、科尔沁沙地、呼伦贝尔沙地等区域,以及东北林草交错带区、北方农牧交错区、西北荒漠绿洲交错区等区域。(2)开展土地沙化敏感性评估对上述重点区域开展土地沙化敏感性评估,具体评估方法参见附录 B。(3)确定生态保护红线范围依据土地沙化敏感性评估与分级结果,将极敏感区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宜林宜草沙化土地治理区、主要沙漠和沙地边缘也应划入生态保护红线。8.2.3 石漠化敏感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法(1)确定划定对象石漠化敏感区主要分布在西南喀斯特岩溶地区,范围涉及贵州全境、广西西部、云南东部、重庆西南部、四川南部以及湖南、湖北两省西部等地区。(2)开展石漠化敏感性评估对上述重点区域开展石漠化敏感性评估,具体评估方法参见附录 B。(3)确定生态保护红线范围依据石漠化敏感性评估与分级结果,将极敏感区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全国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区的重点区域可纳入生态保护红线。8.2.4 海洋生态敏感区/脆弱区保护红线海洋生态敏感区/脆弱区保护红线的划定对象和划定方法参照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相关技术规范执行。8.3 禁止开发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区原则上全部纳入生态保护红线,对面积较大的自然保护区,其实验区根据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估结果确定纳入生态保护红线的具体区域范围。其他类型的禁止开发区,根据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估结果并结合内部管理分区,综合确定纳入生态保护红线的具体区域范围。8.4 其他生态保护红线对于上述区域以外的其他具有重要生态功能,以及生态极敏感/极脆弱的地区,各地可自行制定原则与方法,结合地方实际综合划定生态保护红线。9 Th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确定在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估的基础上,通过叠加分析和综合制图,形成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建议方案,并充分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生态功能区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等区划、规划相衔接,最终确定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9.1 叠加分析采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技术,在统一空间参考系统下, 对划定的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红线、生态敏感区/脆弱区保护红线、禁止开发区保护红线进行空间叠加与综合分析,形成包含各类红线的空间分布图。当两种以上生态保护红线类型重叠时,须进一步明确主导生态功能和辅助生态功能。9.2 综合制图生态保护红线制图是开展边界核定的基本前提和依据。以基础年的高精度遥感影像和土地利用数据为底图,将评估结果图与底图进行叠合,采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进行图斑聚合处理,扣除独立细小图斑和人工用地。为保证生态保护红线区生态完整性和连续性,红线斑块最小上图面积原则为 1 km2。根据实际土地利用类型和影像地物分布进行遥感判读与补充勾绘,调整生态保护红线界线,形成边界清晰、切合实际、生态完整性好的生态保护红线分布图。9.2.1 数据准备与资料收集(1)专题图件1:1 万(或 1:5 万、1:10 万)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土地调查及变更数据、基本农田界线图、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 有明确边界的保护地分布矢量图(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生态公益林、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2)遥感影像指数字正射影像图(简称 DOM),包括高分辨率卫星遥感 DOM(如快鸟(QuickBird)、资源 3 号、高分 1 号、高分 2 号(GF-1、 GF-2)等)或航空 DOM,影像空间分辨率在 5m 以内。(3)相关规划和区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功能区划、环境功能区划、环境保护专项规划、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资源开发规划、旅游发展规划等。9.2.2 数据预处理(1)数据聚合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将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和生态敏感性评估数据转换为 Shape 格式,通过聚合工具将相对聚集或邻近的图斑聚合为相对完整连片图斑,聚合距离为 250m,最小孔洞大小为 1km2。各行政区可根据图斑的破碎化程度和行政区面积适当调整聚合的距离。(2)破碎斑块扣除一般将评估所得的面积在 1km2 以下的独立图斑删除(若细小斑块为重要物种栖息地或其他具有重要生态保护价值的区域须予以保留),减少红线区的破碎化程度。独立图斑删除的面积阈值可根据评估结果和行政区面积大小进行适当调整。(3)人工用地剔除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图和规划图等资料,扣除聚合后图斑内的大型建设用地和集中连片农田。其中,建设用地重点考虑城镇、工业开发、矿产开发等类型(扣除在产大规模采矿用地,对于废弃的采矿用地根据保持生态完整性需要,可予以保留并进行生态修复)。为了保持生态保护红线区完整性,面积较小的村庄、农田、采矿废弃地等地块可予以保留,单个生态保护红线区块内的可保留人工用地面积比例原则上不超过 5%。9.2.3 边界调整与确定对于经过上述处理后,仍较为破碎的红线区,可根据高分辨率 DOM 影像和土地调查数据,采用人机交互方式,补充勾绘出红线区。对于一些暂时无法确定的未知类型,先进行标记,再通过实地勘查进行确认,并根据调查结果确定斑块的最终边界。9.2.4 专题图件制作生态保护红线图件制作要求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下数字化成图,采用地图学规范方法表示,层次清晰,图式、图例、注记齐全。底图应包括行政区域界线、地表主要水系、水库、湖泊、交通线路、重要城镇等要素。9.3 红线命名生态保护红线可采取分层次命名的方法。对于区域性生态保护红线,采取“自然地理单元+生态保护红线区”的命名方式,如“燕山生态保护红线区”。对于具体生态保护红线地块,采取“自然地理单元+主导生态功能+红线区”的命名方式,如,“科尔沁沙地防风固沙红线区”。当生态保护红线区兼具两种以上重要生态功能时,命名中采取“主导生态功能+辅助生态功能”的命名方式,如“秦岭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功能保护红线区”。10 Th态保护红线边界核定10.1 边界核定原则(1)与土地利用、城乡建设现状及规划、区域生态保护相关规划相协调;(2)红线斑块连续成片,尽可能避免破碎化,有利于实际管理;(3)尽可能保持已建各类保护区边界,与各部门管理边界相衔接;(4)结合山脉、河流、地貌单元、植被等要素保留自然地理边界,保持森林、草地、湿地、荒漠等生态系统的完整性。10.2 边界核定与基础信息采集10.2.1 地面勘查根据生态保护红线分布图开展实地勘查,调查生态保护红线区各类基础信息,进一步查明图上难以明确界定或具有争议的生态保护红线区块边界走向,确定红线边界拐点地理坐标。生态保护红线区须调查与收集以下特征信息:(1)分布、面积与范围:包括所处行政区域和地理位置, 红线区面积(以公顷为单位表示)、红线区拐点坐标等。(2)自然环境状况:包括自然地理特征和自然资源状况、生态系统类型等。(3)经济社会状况:包括区内人口、社区数量与分布、土地利用状况与权属、所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类型、产业结构与布局,以及其他人类活动特征等。(4)主要生态问题:包括现存的主要生态问题、潜在的生态风险、社会经济问题及其成因。(5)管控措施:包括生态保护红线区内的禁止和限制行为, 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需开展的恢复治理措施等。10.2.2 定界成图根据生态保护红线地面勘查结果,在图上修正生态保护红线区块边界,形成生态保护红线勘测定界图。11 Th态保护红线划定成果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成果包括图件、文本与登记表。11.1 生态保护红线图件生态保护红线图件数据采用 2000 国家大地坐标系统,1985 国家高程基准;国家层面基本比例尺为 1:25 万,省级层面基本比例尺不小于 1:5 万,勘测定界图基本比例尺与当地土地利用图件保持一致。生态保护红线图件应包括但不限于:(1)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评估系列图(2)生态敏感性评估系列图(3)不同类型生态保护红线分布图(4)生态保护红线分布总图(5)生态保护红线区土地利用现状图11.2 生态保护红线文本以文字报告形式表述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主要内容,具体内容参见附录 C。11.3 生态保护红线区块登记表生态保护红线区块登记表是文本的配套材料,与文本具有同等效力。登记表内容应涵盖地面勘查所得的生态保护红线区各类基础信息与专题信息,满足管理需求。登记表格式参见附录 D。12 指南实施本指南由环境保护部负责解释。本指南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指南(试行)(环发201410 号)同时废止。附录 ATh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方法根据不同类型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主要服务功能,开展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评价与等级划分,评价内容包括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将高等级生态系统服务重要区纳入生态保护红线。目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采用的评价方法主要有模型评价法和 NPP 定量指标评价法,其中,模型评价法所需参数较多,对数据需求量较大,准确度较高;定量指标法以 NPP 数据为主,参数较少,操作较为简单,但其适用范围具有地域性。因此,在评价过程中,各地可根据本行政区实际情况选择使用上述评价方法,为提高评价结论的准确性以及与实地的相符性,评价方法的参数选取、数据精度等方面可在评价过程进行适当调整和细化,且评价结果还需与实地观测、调查结果进一步结合。A.1 模型评价方法A.1.1 数据准备搜集与重点生态功能区相关的各种专题图件与数据,包括植被类型、土壤属性、土地利用、地形以及长时间序列的 NDVI、气象数据(气温、降水、太阳总辐射量)等,完成生态系统服务评价前的数据准备工作。A.1.2 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评价水源涵养是生态系统(如森林、草地等)通过其特有的结构与水相互作用, 对降水进行截留、渗透、蓄积,并通过蒸散发实现对水流、水循环的调控,主要表现在缓和地表径流、补充地下水、减缓河流流量的季节波动、滞洪补枯、保证水质等方面。以水源涵养量作为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的评价指标。采用基于降水和蒸散的水量分解模型法进行评价。WY = P - ETæPET öPç1 +w÷ET = èP øPETæ PET ö-11 +wP+ ç÷èP ø式中:WY为水源涵养量,作为水源涵养服务能力的代用指标;P为多年平均年降水量,ET为蒸散量,PET为多年平均潜在蒸发量;为下垫面(土地覆盖) 影响系数,依据土地利用类型取值(表 A1)。该方法采用了高度概化的地表覆盖因子,因此,需要对评价结果做不确定性分析和参数敏感性分析,以确保结果的可靠性。表 A1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评价参数参考取值土地利用类型耕地高覆盖林地低覆盖林地灌丛草地人工用地其他取值0.52110.50.10.1注:高覆盖林地为覆盖度>30%,低覆盖林地为覆盖度<30%。A.1.3 水土保持功能重要性评价水土保持是生态系统(如森林、草地等)通过其结构与过程减少由于水蚀所导致的土壤侵蚀的作用,是生态系统提供的重要调节服务之一。水土保持功能主要与气候、土壤、地形和植被有关。以土壤保持量,即潜在土壤侵蚀量与实际土壤侵蚀量的差值,作为生态系统水土保持功能的评价指标。采用修正自通用水土流失方程(USLE)的水土保持服务模型开展评价。模型结构:Ac= Ap - Ar R× K× L×S×(1- C)式中: Ac为土壤保持量,Ap为潜在土壤侵蚀量,Ar为实际土壤侵蚀量,R为 降水因子,K为土壤侵蚀因子,L、S为地形因子,C为植被覆盖因子。R降水因子é 122ùbR = a(åêP)/ Púë i=1 iû式中:Pi为月均降水量,P为年均降水量,= 0.3589,= 1.9462。K土壤侵蚀因子K = fcsand ×fcl-si ×forgc ×fhisandfcsand = 0.2 + 0.3 exp -0.0256 ms (1-msilt/100)fcl-si= msilt/(mc + msilt)0.3forgc = 1- 0.25orgC / orgC + exp(3.72 - 2.95 orgC)fhisand = 1-0.7(1-ms/100)/(1-ms/100)+exp-5.51+22.9(1-ms/100)式中:ms为土壤粗砂含量,msilt为土壤粉砂含量,mc为土壤粘粒含量,orgC为有机碳含量。L、S地形因子L = (/22.13)mS = 10.8sin + 0.035°S = 16.8sin - 0.5 5° 10° S = 21.91sin - 0.96 10°式中:为坡长(m),m为坡长指数,为坡度(°)。A.1.4 防风固沙功能重要性评价防风固沙是生态系统(如森林、草地等)通过其结构与过程减少由于风蚀所导致的土壤侵蚀的作用,是生态系统提供的重要调节服务之一。防风固沙功能主要与风速、降雨、温度、土壤、地形和植被等因素密切相关。以固沙量(潜在风蚀量与实际风蚀量的差值)和固沙率(固沙量与潜在风蚀量的比值,即生态系统固定风蚀量的比例),作为生态系统防风固沙功能的评价指标。采用修正风蚀方程(Revised Wind Erosion Equation, RWEQ)计算固沙量、固沙率,主要考虑风速、降雨、温度、土壤质地、地形以及植被覆盖对土壤侵蚀以及水土保持的影响。SR = SL潜 - SLR K =S R / S L 潜S = 2 × z Q× e-( z / s )2LS 2MAXS = 150.71× (WF ´ EF ´ SCF ´ K '´ C)-0.3711Qmax = 109.8WF ´ EF ´ SCF ´ K '´ C S= 2 × z Q× e-( z / s潜)2SL 潜2潜MAX潜Qmax 潜= 109.8WF ´ EF ´ SCF ´ K '潜S= 150.71× (WF ´ EF ´ SCF ´ K ' )-0.3711其中,SR 为固沙量(t km-2 a-1);Rk 为固沙率;SL 潜为潜在风力侵蚀量(t km-2 a-1); SL 为实际土壤侵蚀量(t km-2 a-1);QMAX 为最大转移量(kg/m);z 为最大风蚀出现距离(m);WF 为气候侵蚀因子(kg/m);K 为地表糙度因子;EF 为土壤侵蚀因子;SCF 为土壤结皮因子; C为植被覆盖因子。(1) 气象因子 WFWF = Wf´ r ´ SW g´ SD式中,WF 为气象因子,单位为 kg/m,12 个月 WF 总和得到多年年均 WF;Wf 为各月多年平均风力因子,单位为(m/s)3;为空气密度,单位为 kg/m3;g 为重力加速度,单位为 m/s2;SW 为各月多年平均土壤湿度因子,无量纲;SD 为雪盖因子,无量纲。(2) 土壤可蚀因子 EFEF 值以如下方程加以计算。EF = 29.09 + 0.31sa + 0.17si + 0.33(sa/cl) - 2.59OM - 0.95caco3100式中,sa 为土壤粗砂含量(%);si 为土壤粉砂含量(%);cl 为土壤粘粒含量(%);OM 为土壤有机质含量(%);caco3 为碳酸钙含量(%),可不予考虑,其值取 0。(3) 土壤结皮因子 SCF土壤结皮因子 SCF 的定量方程:SCF =11 + 0.0066(cl)2 + 0.021(OM )2式中,cl 为土壤粘粒含量(%);OM 为土壤有机质含量(%)。(4) 植被覆盖因子 C不同植被类型的防风固沙效果不同,研究将植被分为林地、灌丛、草地、农田、裸地和沙漠六个植被类型,根据不同的系数计算各植被覆盖因子 C 值:C = eai ( SC )式中,SC 为植被覆盖度(%),由每年 36 期植被覆盖数据的最大值平均计算而得年均植被覆盖度;ai 为不同植被类型的系数,分别为:林地-0.1535,草地-0.1151,灌丛-0.0921,裸地-0.0768,沙地-0.0658,农田-0.0438。(5) 地表糙度因子 K'r地表糙度因子 K'的计算见如下公式。K ' =e (1 .86 K r - 2 .41 K 0.934 - 0 .127 Crr )Kr = 0.2 ´(DH )2L在上述公式中,Kr 为土垄糙度,以 smith-carson 方程加以计算,单位 cm;Crr 为随机糙度因子,一般取 0,单位 cm;L 为地势起伏参数;H 为距离 L 范围内的海拔高程差,在 GIS 软件中使用 Neighborhood statistics 工具计算 DEM 数据相邻单元格地形起伏差值获得。(6) 固沙率 RK固沙率 RK:固沙量与潜在风蚀量的比值,即生态系统固定风蚀量的比例,体现了生态系统固沙作用。RK = SR/SL 潜A.1.5 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重要性评价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是生态系统(如森林、草地、湿地、荒漠等)在维持基因、物种、生态系统多样性发挥的作用,是生态系统提供的最主要功能之一。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与珍稀濒危和特有动植物的分布丰富程度密切相关,主要以国家一、二级保护物种和其他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物种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的评价指标。以国家一、二级保护物种和其他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物种为保护目标,全面收集区域动植物多样性和环境资源数据,建立物种分布数据库。根据关键物 种 分 布 点 的 环 境 信 息 和 背 景 信 息 , 应 用 物 种 分 布 模 型 ( Species distribution models,SDMs)量化物种对环境的依赖关系,从而预测任何一点某物种分布的概率,结合关键物种的实际分布范围最终划定确保物种长期存活的保护红线。(1)物种分布数据库物种分布数据库是以物种名、经纬度和调查时间为核心信息的数据库。物种名分为中文名和拉丁名两个字段;经纬度字段以度为单位,保留小数点后 5 位数字,并记录数据精度,野外调查中通过 GPS 记录的数据精度一般在十几米,根据地名信息(县名、乡镇名、河流、山脉等)匹配的经纬度精度一般在几公里至几十公里;时间字段为年(如 1998,2005 等),记录日期与时间、调查的时间阶段等信息。此外,可增加备注字段(memo),记录任何相关信息(该字段不限长度)。各数据来源(调查人、文献等)应记录在数据库中。数据库软件可采用 MS Access。(2)利用物种分布模型预测物种的分布建立物种分布的数据库后,配合环境变量,即可应用物种分布模型预测物种的分布。环境变量每个环境变量以 GIS 图层的形式储存和管理,范围覆盖整个中国。对于空间范围超过 1000 万平方公里的分析,精度为 1 平方公里的栅格数据是最常用的。常用的环境变量有:地形地貌变量:海拔、坡度、坡向、破碎度;地表类型变量:土地利用类型、植被、生态区、地质类型、土壤类型、湿地类型;气候变量:年均温、年总降水、温度的季节变异、降水的季节变异、最低温、最高温、1 月的最低温、1 月的均温、1 月的总降水、7 月的最高温、7 月的均温、7 月的总降水、年温度变化范围、干燥度、辐射强度;人文、生态等指标:初级生产力(NDVI)、生物量、GDP、人口密度、人类足迹指数、道路密度、乡镇密度、河流密度、土壤厚度、土壤 N 含量、土壤 C 含量等。物种分布模型常用的物种分布模型主要包括回归模型、分类树和混合大量简单模型的神经网络、随机森林等。其中逻辑斯蒂回归是最为简单、应用最广的模型。机器学习类复杂模型(如随机森林、神经网络、Maxent 等)的预测精度较高,在近年来应用较多。逻辑斯蒂回归是广义线性模型(Generalized Linear Models,简称 GLM) 的一种形式。广义线性模型是一般线性模型的扩展,允许因变量为二项分布、泊松分布等离散型的分布;而一般线性模型要求因变量为连续变量,而且其残差为正态分布。因此广义线性模型比一般线性模型有更广泛的应用。大多数统计软件在运行广义线性模型时,都可以应用逐步回归,依据模型拟合

    注意事项

    本文(生态红线划定技术指南.docx)为本站会员(1595****071)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