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核舟记》知识梳理及练习题.doc
-
资源ID:33812115
资源大小:186.50K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核舟记》知识梳理及练习题.doc
_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核舟记知识梳理及练习题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翻译:明朝(有一个)有特殊技艺(技艺精巧)的人名字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还有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情形)。船头到船尾大约长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而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旁边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到一副对联,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用石青涂在字的凹处。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苏轼),佛印(苏轼的好友)位于右边,鲁直(黄庭坚)位于左边。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苏东坡右手拿着卷的右端,左手轻按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苏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身子都)略微侧斜,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意思是说,从衣褶上可以看出相并的两膝的轮廓)佛印极像佛教的弥勒菩萨,袒着胸脯,露出乳头,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鲁直不相类似。佛印卧倒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竖着他的左膝,左臂上挂着一串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简直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名撑船的人。位于右边的撑船者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倚着一根横木上,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呼喊的样子。在左边的人右手拿着一把蒲葵扇,左手轻按着火炉,炉上有一把水壶,那个人的眼光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声音似的。船的背面较平,作者在上面提上自己的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笔画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枚篆书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字的颜色是红的。总计一条船,刻了五个人,八扇窗户;箬竹叶做的船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计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还(竟然,尚且)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嘻,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一、 作者作品简介魏学洢,字子敬,明朝末年嘉善(今浙江嘉兴)人,著名散文家。他是一代名臣魏大中的长子,一生为做过官,好学善文,著有茅檐集8卷。核舟记是明朝魏学洢所写的说明性文言文,被誉为说明文中的杰作。出自清朝人张潮虞初新志。二、 主题思想本文通过对核舟的细致描述,表现了名模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赞扬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三、 写作特色作者在写作上善于观察,描写细致。作者所记的是一件特定的工艺品一枚小巧玲珑的核舟。由于雕刻者的“灵怪”,所以能在“曾不盈寸”的核桃上雕刻众多的人和物。作者对核舟的描写并非是简单罗列,而是着力于细致描绘。作者善于观察,精于描绘,使得文章如同这只核舟一样,所反映的舟、人、字、物都神行飞动,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雕刻之奇妙,文章之精湛,真是相得益彰,值得取法。四、 基础知识(一) 通假字1. 诎右臂支船 诎,同“屈”,弯曲2. 左手倚一衡木 衡,同“横”,跟地面平行的3. 盖简核桃修狭者为之 简,同“拣”,挑选(二) 一词多义1. 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形容词,qí,奇妙、奇特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名词,j,零数、余数2. 为为宫市、器皿、人物 动词,做、雕刻中轩敞者为舱 动词,是3. 端东坡右手执卷端 名词,一端其人视端容寂 形容词,直、正4. 之能以径寸之木 助词,的箬篷覆之 代词,它5. 可高可二黍许 副词,大约珠可历历数也 动词,可以6. 扇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量词,意思与今天相同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 名词,扇子 (三) 词类活用1. 箬篷覆之 箬篷:名词用作状语,用箬篷2.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名词用作动词,峨冠,戴着高高的帽子;多髯,长着浓密的胡子 3. 居右者椎髻仰面 椎髻:名词用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四) 古今异义1.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古义:零数。今义:奇数2. 其两膝相比者 古义:靠近。今义:比较3. 而计其长曾不能盈寸 古义:竟然。今义:曾经4. 尝贻余核舟一 古义:曾经。今义:吃一点儿试试,辨别滋味5. 高可二黍许 古义:大约。今义:表示同意(五) 特殊句式1. 判断句中轩敞者为舱(“为”表判断)2. 倒装句尝贻余核舟一(定语后置,应为“尝贻余一核舟”)其两膝相比者(定语后置,应为“其相比者两膝”)盖简核桃修狭者为之(定语后置,应为“盖简修狭者桃核为之”)3. 双重否定句罔不因势象形(罔:没有,无;和“不”连用,形成双重否定)五、 练习题(一) 填空题1. 核舟记选自清代张潮编辑的短篇小说集虞初新志。核舟记的作者是魏学洢,明代人,字子敬。2. 苏、黄二人的友好关系可以通过“左手扶鲁直背”(动作)和“右手执卷,如有所语”(神态)看出来。3. 写佛印放浪形骸、超脱尘世之情的句子是袒胸露乳,矫首昂视。4. 核舟记中直接赞美王叔远高超技艺的句子是嘻,技亦灵怪矣哉。5. 闭之,则右刻“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左刻“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石青糁之。6. 核舟简介这件雕刻品取材于“大苏泛赤壁”的典故,原材料只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核桃,雕刻者不仅把船上的人物雕刻得“各具情态”,对船的雕刻也细致入微,如核舟中间部分有箬竹叶做成的船篷、船舱旁边左右各四扇的小窗(或高起而宽敞的船舱)、雕着花纹的栏杆。这些都充分体现了雕刻者神奇、精湛、卓越的雕刻艺术。7. 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嘻,技亦灵怪矣哉。8. 工艺品技艺的精湛主要表现在用料体积小;所刻事物繁多;刻物情态毕备。(二) 选择题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D)A. 为宫室、器皿、人物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B. 盖大苏泛舟赤壁云 此中人语云C.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D. 若听茶声然 皆若空游无所依解析:A项,做,这里指雕刻/判断动词,是;B项,句末语气词/说;C项,奇妙/零数,余数;D项,均为“好像”。2. 虚词“之”一般有以下几种用法:A.代词,指人、事、物;B.助词,无实在意义;C.结构助词,“的”;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各是什么用法?将序号A.B.C.分别填入括号内。能以径寸之木(C)石青糁之(A)左臂挂念珠倚之(A)盖简核桃修狭者为之(B)3. 为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石青糁(A)之 A.sn B.cn中峨冠(B)而多髯者 A.guàn B.gun钩画了(A)了 A. lio B.le天气壬戌(B)秋日 A.shù B.x4.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全都正确的一项是(D)A. 尝贻余核舟一(赠) 高可二黍许(可以)B. 其两膝相比者(相比) 矫首昂视(举)C.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妙) 佛印绝类弥勒(绝对)D. 而计其长曾不能盈寸(满) 如有所语(说话)解析:A.“可”,大约;B.“比”,靠近;C.“绝”,极。5. 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句是(A)A. 诎右臂支船B. 珠可历历数也C. 佛印绝类弥勒D. 矫首昂视解析:“诎”同“屈”,弯曲。6. 下列与“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句式相同的一项是(B)A.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B. 中轩敞者为舱C.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D. 其人视端容寂解析:古文中的判断句有多种形式,常见的带标志的有“.者,.也”“.者也”“.者.”“.也”等;还有不带标志的,从句子意思上可以读出判断、肯定的语气来。例句与B项属于“者”在中间的情况。7. 下列各句中的“之”词性相同的一项是(B)能以径寸之木箬篷覆之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石青糁之左臂挂念珠倚之盖简核桃修狭者为之A. B. C. D.解析:句中的“之”是助词“的”,其他句中的“之”都是代词。8.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A. 罔不因势象形 形象B. 尝贻余核舟一 赠送C. 诎右臂支船 同“屈”,弯曲D. 其船背稍夷 平解析:象:模拟9.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A. 左臂挂念珠倚之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B. 启窗而观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C. 能以径寸之木 以其境过清D.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不足为外人道也解析:A之:代词,代左膝/助词,的;B顺接连词;C以:介词,用/介词,因为;D为:是/介词,对、向。10. 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D)A. 本文使用从中间到两头,从正面到顶部的空间顺序介绍了核舟,表现了我国古代工艺作品的精巧程度,赞美了民间艺人的卓越才能。B. “奇巧”二字是文眼,表现了王叔远雕刻技艺之精湛,下文对核舟的具体说明都是围绕“奇巧”展开的。C. 第2段写舱旁的小窗上刻的对联,共十六个字,既体现出雕刻者技艺精湛,更显出雕刻者暗扣核舟“大苏泛舟赤壁”主题的匠心独具,还增加了文学情趣。D. 船头部分,各有侧重地描写了轴上游览者苏轼、黄鲁直和佛印的外貌、神情和姿态,对苏、黄的描述表现了他们的豁达,、放旷,至于佛印的“矫首昂视”,则又给人一种清高狂傲的感觉。解析:船头部分地描写,写出了苏、黄的专注,佛印的闲适。11.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B)A. 罔不因势象形(模拟)B. 其两膝相比者(比较)C. 高可二黍许(大约)D. 而计其长曾不能盈寸(满)解析:比:靠近。1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B)A. 起窗而观,雕栏相望焉B.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C. 神情与苏、黄不属D. 细若蚊足,钩画了了解析:峨冠: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13. 下列各句中“为”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B)例句: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A. 中轩敞者为舱B. 该简桃核修狭者为之C.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D. 全石以为底解析:A、C中均为判断动词“是”;B项为雕刻,和例句词性和意义相同;D动词,作为。14. 下列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A. 绝类弥勒 绝:极,非常B. 历历数也 历历:清清楚楚C. 如有所语 如:比如D. 钩画了了 了了:线条简单解析:B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C如:好像;D了了:清楚明白。15. 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句是(C)A. 珠可历历数也B.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C. 左手倚一衡木D. 技亦灵怪矣哉解析:“衡”同“横”。16. 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A. 起窗而观 而计其长曾不能盈寸B. 高可二黍许 珠可历历数也C. 明有奇巧人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D. 为宫室、器皿、人物 为字共三十有四解析:A表承接/表转折;B大约/可以;C奇特/零数;D刻。17.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B)A. 本文属实物说明文,全文的结构为“总分总”,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是空间顺序。B. 本文节选自清代魏学洢编的虞初新志。C. 题目核舟记中的“记”表明了文章的体裁,在这里有摹写的意味。D.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王叔远送给本文作者的“简核桃修狭者”所刻成的小船。解析:编者应为张潮。(三) 简答题1. 第1段中,哪些方面突出了“奇巧”二字?所用原料体积小;雕刻物品种类繁多;所雕刻物件构思巧妙,情态逼真。2. 第2段中的“闭”字和“启”字相照应,一启一闭说明了什么?一启一闭说明了介绍的顺序:由舟外到舟内,再由舟内到舟外,引导读者仔细观看,并由此引出窗上的文字。3. 第2段中写对联的作用是什么?对联的内容不仅暗示了核舟的背景和主题,还增添了作品浓厚的文学情趣。4. 窗上为什么要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这十六个字是后赤壁赋赤壁赋中的名句,与上段“大苏泛赤壁”相照应,而且可以启发读者联想舟外赤壁的景色。作者真切地描述刻画,足见他对核舟观察得很仔细。5. 第3段中对人物的介绍是按什么顺序?为什么这样写?按照中、左、右的方位顺序交代了船头的人物及位置。这样写突出了苏东坡的主人地位,仅仅扣住了“大苏泛赤壁”的主题。6. 作者在介绍船头的游览者的时候,侧重于描写人物的哪些方面?有什么作用?对于船头三人的描写,侧重于描写他们的神态、动作,呼应前文的“各具情态”,这样写照应了人物的身份,很好地表现了人物的悠闲、豁达和洒脱。7.熟读课文,想象“核舟”上的情景,雕刻者高超的技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第一,善于小中喻大,展现“尺幅千里”的雕刻艺术。第二,善于将静态的人物动态化,表现出舟中不同人物的个性特征。第三,于精小细微处绝不马虎了事,展现了刀笔之神与“象”外之韵。8.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简要分析作者为什么不按照船头、中间、船尾的顺序一一介绍?全文先总体介绍王叔远的雕刻艺术,再具体介绍大苏泛舟赤壁的核舟,最后对核舟雕刻做一个分类统计。具体介绍核舟主体时,又是按照事物的逻辑顺序来介绍的。这只核舟两头尖尖,中间部分较为厚实且有高度,以刻为船舱、船篷。所以首先介绍中间部分,这是这条船视觉上的“主体”。“主体”既明,船头的三个人物的位置自然也就很清晰了。苏、黄、佛印是主要人物,故此先讲。船尾舟子是陪衬人物,故而后说。作者这样写,意识为了表达方便,而是为了遵循事物内在的逻辑。基于以上原因,作者没有按照船头、中间、船尾这样一般的顺序进行介绍。9.文中第三段介绍苏东坡、佛印、黄鲁直在船头的位置,为什么先从中间的苏东坡开始介绍的?因为这样写符合核舟的主题,苏东坡是“泛舟”的主角。10.文中哪些细节描写是用来表现人物特点和相互关系的?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四) 阅读理解壹【甲】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节选魏学洢核舟记)【乙】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节选林嗣环口技)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其两膝相比者 靠近(2)如有所语 说话(3)两股战战 大腿2. 选出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C )A. 启窗而观 俄而百千人大呼B. 佛印绝类弥勒 群响毕绝C. 中轩敞者为舱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D. 高可二泰许 珠可历历数也解析:C项,军士动词,是。A项,表顺承,可不翻译/连词,与“俄”连用,不久,一会儿;B项,极/消失;D项,大约/可以。3. 翻译选文中划线的句子。(1)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2)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其中夹杂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4. 【甲】文为了清楚而有条理地介绍核舟“大苏泛赤壁”这一主题,作者采用了空间说明顺序;【乙】文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通过刻画“宾客”的神态、动作等细节,运用侧面(间接)描写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善”。5. 【甲】【乙】两文分别表现了民间艺人微雕和口技技艺的高超。这样有着独特魅力的中华文化遗产,正逐渐消失。作为一名中学生,你认为应该怎样来保护或传承它们呢?(写出两条合理建议) 示例:宣传倡导,全民参与。开展技艺表演进校园(社区)活动。(或:建议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成立课外兴趣小组,学习技艺)乙文翻译:忽然有一个人大声呼叫:“着火啦”,丈夫起来大声呼叫,妇人也起来大声呼叫。两个小孩子一齐哭了起来。一会儿,有成百上千人大声呼叫,成百上千的小孩哭叫,成百上千条狗汪汪地叫。中间夹杂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发出爆裂的声音,呼呼的风声,千百种声音一齐发出;又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的声音,救火的人们拉倒燃烧着的房屋时许许的声音,抢救东西的声音,救火的声音。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的。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每只手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指出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来;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每张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啊。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条大腿哆嗦打抖,几乎要争先恐后地逃跑。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全部消失了。撤去屏风一看里面,(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贰【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节选自魏学洢核舟记)【乙】沪邑元宵灯火,以伞灯为最。灯作伞形,或圆,或六角,咸以五色锦笺缀成,磨薄令如蝉翼, 上镂人物、花鸟,细若茧丝。一灯之制,经岁始成,虽费百金不惜,但伞灯之出最迟,每俟诸灯兴阑,于百花生日前后始盛。多至二三百盏,间以五彩吴绫折枝花灯,偶缀禽、鱼、蝉、蝶,飞舞若生。又扎彩为亭,高可三四丈,名曰“抬阁”,间饰龙凤,以云母石为鳞甲,上下通明,光照数丈;或二层,或三层,每层以纹绣孩童,扮演杂剧,常扮长生殿·玉环拜月,兽炉中香烟一缕,烟际现月宫,姮娥立殿左,左右侍女,各执宫扇,肩上立牛女二星,望之如在霄汉也。每灯过处,绵亘数里,光耀如昼。笙箫鼓乐声彻夜不绝。而自通商后,无复有此盛事矣。同里张秋浦茂才岁事衢歌有“月夜笙箫步绿塍,珠常垂处小楼凭。吴绫输与谈笺纸,妙擅江乡算伞灯。”盖伞灯之制,纸贵于绫,谈笺,邑之土产也。雨苍氏曰:琐事耳,而插一叹想句,便寓绝大感慨。(选自毛祥麟墨余录,有删改)【注释】锦笺,精致华美的纸。兴阑,兴尽。绫,比绸缎还薄的一种丝织品。抬阁:一种民间的游艺项目。在木制的小阁里有人扮饰戏曲人物,由别人抬着游行。姮娥,嫦娥。茂才:秀才。塍:田埂。擅:独揽,独占。(选自毛祥麟墨余录,有删改)1.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标处)笙箫鼓乐声彻夜不绝笙箫鼓乐声/彻夜不绝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为宫室 刻成,雕刻成罔不因势象形 根据或六角 有的高可三四丈 大约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尝贻余核舟一。曾经赠送给我一个桃核雕刻成的小船。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船从头到尾有八分多长。每灯过处,绵亘数里,光耀如昼。每种灯火经过时,(前后)绵延数里(远),照得夜里如同白天(一样亮)。4.请简要说说【甲】文画线部分是如何体现“奇巧”二字的。画线句主要介绍舱旁的小窗,它不仅可以开关,而且上面刻了对联,共十六个字,可见雕工的精细;“启窗而观”,还有“雕栏相望”,更显出雕刻家构思的巧妙。5.结合【乙】文内容,说说“雨苍氏”有哪些感慨。有与外国通商后不再有“元宵灯火”兴盛的感慨,有对制作伞灯时谈笺价格高昂的感慨。乙文翻译:上海城里的元宵节灯火以伞灯最为漂亮。灯制成伞的形状,有的呈圆形,有的呈六角形,都用精致华美的五色彩纸装饰而成,五色彩纸被打磨的薄如蝉翼,上面绘上人物、花鸟,这些图画的笔锋和茧丝一样细。制作一盏灯,要历经一年时间,即使耗费百金也在所不惜,但伞灯的展出是最迟的,常常是等到其它花灯兴尽之时,在农历二月十二百花节前后,伞灯才开始盛大展出。多的时候达到二三百盏,有时在花灯上用吴地的五彩丝织品画上花卉,偶尔装饰禽、鱼、蝉、蝶的图案,飞翔舞动,栩栩如生。又或者用彩纸扎成亭子的形状,高大约三四丈,名称叫做抬阁,有时上面用龙凤装饰,用云母石作为它的外壳,上下通明,光照数丈;有的两层,有的三层,每层让穿着精美绣衣的孩童扮演杂剧,常常扮演的是长生殿·玉环拜月,兽形的香炉中飘着一缕香烟,云烟迷茫之处显现出月宫,嫦娥站立在宫殿左面,左右的侍女,各执一把团扇,肩上方显现出牛郎、织女两个星座,看上去如在天空中一样。每种灯火经过时,(前后)绵延几里(远),照得夜里如同白天(一样亮)。笙箫鼓乐之声彻夜都不断绝。但是在通商之后,不再有这样的盛事了。同乡的张秋浦秀才在岁事衢歌写道:月夜笙箫步绿塍,珠常垂处小楼凭。吴绫输与谈笺纸,妙擅江乡算伞灯。大概是说在伞灯的制作上,谈笺纸比丝织品更珍贵,谈笺纸,是上海本地生产的。雨苍氏说:记录的这些都是琐事,但是插一句感叹之语的话,其中又寄寓了很多感慨。叁月食顾炎武 李鲈习西洋之学,述其言曰:“月本无光,借日之照以为光曜。至望日,与地,日为一线,月见地不见日,不得借光,以是以无光也。”或曰:“不然。曾有一年,月食之时,当在日没后,乃日尚未沉,而出地之月已食矣。东月初升,西日未没,人两见之,则地固未尝遮日月也,何以云见地不见日乎?”答曰:“于所见者非月也,月之影也,月固未尝出地也。何以验之?今试以一文钱置虚器中,前之却之,不见钱形矣,却贮水令满而钱见,则知所见者非钱也。乃钱之影也。日将落时,东方苍苍凉凉,海气升腾,犹夫水然,其映而升之亦月影也。如必以东方之月为真月。则是以水面之钱为真钱也,然乎?否乎?又如渔者见鱼浮水面,而投叉刺之,心稍下于鱼,乃能得鱼,其浮于水面者。鱼之影也。舟人刺篙,其半在水,视之若曲焉,此皆水之能影物也。然则月之受隔于地,又何疑哉。1.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与地,日为一线 成为 不得借光 能 以是以无光也 这 犹夫水然 好像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舟人刺篙,其半在水,视之若曲焉船工撑船,高一半在水里,看它像弯曲一样。3.根据上文完成题目用自己的话解说月影形成的原因,并从甲乙两图选一幅辅助说明。我选图,解说:选图甲东方海气升腾,把正处于月食状态的月亮的影子投映在空中。 请说说,李鲈用问答的方式讲述西洋之学中月食道理的好处。用问答的方式既可以增强趣味性,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又可以说明事理的思路更清晰。 翻译:李鲈学习西洋学问,他说:“月亮本来是没有光的,是借助太阳光才明亮的到十五日,与地球、太阳成一条线,月亮照见地球照不见太阳,不能借到太阳的光,所以没有光”有人说:“不是这样曾有一年,月食之时,当在日没后,乃日尚未沉,而出地之月已食矣东月初升,西日未没,人两见之,则地固未尝遮日月也,何以云见地不见日乎?”回答说:“你所见的不是月也,是月之的影子,月亮本来就不曾出地面用什么来验证呢?心在试着用一文钱放置在器皿中,前之却之,不见钱形矣,却贮满水而钱看见了,则知所见者不是钱是钱的影子日将落时,东方苍苍凉凉,海气升腾,好像是水的样子,其映而升之也是月影如果一定认为东方的月为真月则是以水面之钱为真钱也,是这样吗?不是吗?又如打鱼的人看见鱼浮在水面,而投叉刺它,要稍微在鱼之下,才能得鱼,那浮于在水面的是鱼的影子船工撑船,高一半在水里,看它像弯曲一样这都是水中的影子啊即然这样,那么月亮收到地球的阻挡,又有什么可怀疑的呢?肆【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 ,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节选自核舟记)【乙】黄子履庄,少聪颖,读书不数过,即能背诵。尤喜出新意,作诸技巧。七八岁时,尝背塾师,暗窃匠氏刀锥,凿木人长寸许,置案上能自行走,手足皆自动,观者异以为神。所制亦多,予不能悉记。作木狗,置门侧,卷卧如常,唯人入户,触机则立吠不止。吠之声与真无二,虽黠者不能辨其为真与伪也。作木鸟,置竹笼中,能自跳舞飞鸣,鸣如画眉,凄越可听。所作之奇俱如此,不能悉载。(节选自虞初新志黄履庄传) 注:黄子履庄:即黄履庄,清代顺治、康熙年间人。机:机关。1.解释下列语句加点词的意思。(1)尝贻余核舟一 贻:赠(或“赠送”) (2)凿木人长寸许 许:上下(或“左右”)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卷子下面的衣褶里。 虽黠者不能辨其为真与伪也。 即使是狡猾(聪明)的人也不能够分辨它是真是假。 3.甲文中的王叔远和乙文中的黄履庄可谓能工巧匠。甲文中王叔远的技艺甚高,可用文中的“ 灵怪(或“奇巧”) ”两字来概括;乙文介绍黄履庄的技艺甚高,可用文中的一个“ 奇(或“神”) ”字来概括。甲文中第二段依次介绍了船舱、船篷、小窗、雕栏和 刻字 ,乙文第一段介绍黄履庄小时候“作诸技巧”,所举的一个事例是 凿了一个长约一寸、能自动行走的木人 。(用原文回答,用自己的话回答。)乙文翻译:黄子履庄,年少时聪明颖悟,读书几遍,就能背诵。特别喜欢自出新意,制作各种机械。七八岁时,曾经背着私塾的老师,暗地拿来工匠的刀锥,雕凿了一寸来高的木人,放在书案上能自动行走,(木人)手脚都能自己活动,观看的人都觉得神奇。他制造的机械很多,我不能全部记得。还记得他制作的一辆双轮小车,长三尺多,大约可以坐一个人,(车子)不须人推就能自己前进。(小车)行走停止了,用手扭动(拉)车轴旁边的弯木棍,那么又能够像原先那样行走。随着车子前进,及时操纵它,一日能走八十里。他制造了木狗,放在门的旁边,像真狗那样圈卧着,只是当人进门,触动机关就马上大叫不止,叫声同真狗没有区别,即使聪明的人也难辨真假。他制作木鸟,放在竹笼中,能自己跳舞飞鸣,像画眉一样鸣叫,凄切清越,声音动听。他制作喷水器,把水装入其中,水从下向上如线一般喷射,有五六尺高,一个时辰不间断。他制作机械的奇特都像这样,我不能全部记载下来。伍甲 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节选核舟记)乙 文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节选自赤壁赋)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或短语。(1)峨冠:戴着高高的帽子(2)不属:不相类似(3)比: 靠近(4)共适:共享(5) 惟:只有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都能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这是自然界的无穷无尽的宝藏。3.苏子用月与水作比,阐明了什么道理?下列做法正确的一项是(A)A.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 B.阐明物各有主的道理C.阐明无欲即无私的道理。 D.阐明物质不灭的道理解析:作者的主要感情是慨叹人生无常,因而他的眼中景胸中景都是感情的客体,由变与不变来比喻自己的身世。4.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谈谈理由。这十六个字是赤壁赋中的名句,与上段“大苏泛赤壁”相照应,切题,而且可以启发读者联想舟外赤壁景色。作者真切的描述它们,足以见他对核舟观察的精细。5.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苏轼说,“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请比较两句表达含义有何不同。(1)孔子感慨的是时间像流水一样流过,要大家珍惜时光。(2)苏轼是认为世间万物都在变化,慨叹人生之无常。乙文翻译:苏轼说:“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不断流逝的就像这江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但是最终并没有增加或减少。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凡物各有自己的归属,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令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送到耳边便听到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享用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时候。这是造物者(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大宝藏,你我尽可以一起享用。”陆【甲】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节选自魏学洢核舟记)【乙】成化间,一乐工能刻木为舟。大可二寸,篷桅橹舵咸具。二人对酌于中,壶觞饾饤满案,一人挽篷索,一人握橹,一人运舵,皆有机能动。置之水中,能随风而行,略无欹侧。一舟必需白金一两,好事者竞趋焉。 (周辉刻木巧匠)【注】壶觞:酒器。饾饤(dòu dìng):供陈设的食品。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