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遥感复习题.doc
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土地遥感复习题【精品文档】第 11 页土地遥感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 遥感 遥感广义理解上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狭义上是指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2. 遥感的作用(本题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名词解释,可不用理会) 遥感在外层空间、大气、海洋、陆地、军事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特别是陆地遥感,在林业、农业、水文:水资源调查、国土资源、气象、环境监测、测绘、城市规划、考古、地理信息系统等方面都起到重要作用。3. 主动遥感 传感器主动发射一定电磁波能量,并接收目标物的后向散射信号。4. 被动遥感 传感器不向目标发射电磁波,仅被动接收目标自身发射和对自然辐射源反射的能量。5. 遥感技术系统 遥感的技术系统包括五个部分:目标物的电磁波特性、空间信息的获取、遥感数据的传输和接收、遥感图像处理、遥感信息的提取、分析与应用。6. 遥感平台 遥感平台是装载传感器的运载工具,按高度可分为地面平台(800m以下)、航空平台(50 km以下)和航天平台(50 km以上)7. 图象处理分析设备(1)硬件系统:计算机、显示设备、大容量存贮设备和图像输入输出设备;(2)软件系统:数据输入输出模块、几何校正模块、图像变换模块、图像融合模块、图像分类模块、图像分析模块和图像输出模块。8. 辐射亮度;指辐射源在某一方向,单位投影表面、单位立体角内的辐射通量。9. 辐射通量密度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量。10. 辐照度被辐射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11. 辐射出射度 辐射源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12. 电磁波谱 即把所有电磁波按照波长的长短或频率的高低,依次排列制成的图表。13. 地物波谱特性 地物的电磁波响应特性随电磁波长改变而变化的规律,称为地表物体波谱。地物波谱特性是电磁辐射与地物相互作用的一种表现。不同类型的地物,其电磁波响应的特性不同,因此地物波谱特征是遥感识别地物的基础。14. 瑞利散射; 由于气体分子的尺度远小于光波的波长时发生的散射,属小颗粒散射。15. 米氏散射 大气中的气溶胶颗粒,云雾粒子,雨滴等的直径与入射光的波长相当时发生的散射。16. 无选择性散射 大气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大得多时发生的散射,散射强度与波长无关,在符合无选择散射的条件的波段中,任何波长的散射强度相同。17. 黑体辐射 如果一个物体在任何温度下对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全部吸收,则这个物体称为绝对黑体。黑体是一种理想的吸收体,自然界没有真正的黑体。自然界中有一些物体可以近似地看为是黑体。如太阳和地球。黑体向外辐射能量则成为黑体辐射。太阳辐射相当于5800 K的黑体辐射,地球辐射近似于300K黑体辐射。18. 地球辐射 地球表面和大气电磁辐射的总称。地球辐射是被动遥感中传递地物信息的载体。地球辐射近似于300K黑体辐射。19. 太阳辐射 太阳是被动遥感主要的辐射源,又叫太阳光。太阳辐射相当于5800 K的黑体辐射, 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见光,经过大气层的太阳辐射有很大的衰减,但各波段的衰减是不均衡的。20. 反射率 物体的反射的辐射能量与总入射能量的百分比,表征物体对电磁波谱的反射能力。21. 比辐射率 某一物体在特定波长和温度下的发射辐射强度,与理想黑体在相同波长和温度下所发射的辐射强度之比。22. 可见光与近红外成像原理在0.32.5um波段(主要在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地表以反射太阳辐射为主,地球自身的辐射可以忽略。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遥感图像上的信息来自地物反射特性。23. 热红外成像原理在6.0um以上的热红外波段,以地球自身的热辐射为主,地表反射太阳辐射可以忽略。成像原理是指地物的热辐射特性。24. 微波成像原理 地物对微波的后向散射特性。25. 光谱分辨率; 指传感器所能记录的电磁波谱中,某一特定波长范围值。波长范围值越宽,光谱分辨率越低。26. 空间分辨率; 指图像最小单元(像素、像元)所代表的地面范围的大小,即扫描仪的瞬时视场,或地面物体能分辨的最小单元。27. 时间分辨率 叫覆盖周期、重访周期。指重复获得同一地区遥感影像的最短时间间隔,即采样的时间频率。由卫星运动系统决定。28. 中心投影 投影就是将空间物体的形状大小在平面上表示出来的方法。中心投影是指所有投影线都通过投影中心形成的透视关系。29. 垂直投影 投影就是将空间物体的形状大小在平面上表示出来的方法。垂直投影是指所有投影线垂直于投影面形成的透视关系。30. 多中心投影 多中心投影是一种投影方式,用以表示具有多个投影中心的遥感影像的几何特征。如陆地卫星多波段扫描影像(MSS)或TM影像。二、问答题1. 作为对地观测系统,遥感与常规手段相比有什么特点? 1) 大面积同步观测:视域范围大,不受地形阻隔;2) 时效性:可在短时间内对同一地区进行重复探测,以获取动态变化的数据;3) 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遥感获得的数据综合反映了地球上许多自然、人文信息,且数据具有同一性或相似性,因此具有可比性;4) 经济性:可大大节省人力、财力、物力和时间,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5) 局限性:目前利用的电磁波很有限,成像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2. 电磁波波谱区间主要分为哪几段?其中遥感探测利用最多的是什么波段?仔细分析原因。答:1)电磁波波谱区间主要分为“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等七段。2)其中遥感运用较多的波段及原因如下:a) 紫外线:波长范围为0.010.38m,对油污染敏感;b) 可见光:波长范围:0.380.76m,人眼对可见光有敏锐的感觉,是遥感技术应用中的重要波段;c) 红外线:波长范围为0.761000m,根据性质分为近红外、中红外、远红外和超远红外;d) 微波:波长范围为1 mm1 m,穿透性好,不受云雾的影响。3. 阐述太阳辐射和地球辐射的特点,当这些电磁辐射经过大气时产生哪些物理过程 ?答:1)太阳辐射的特点:a) 太阳辐射相当于5800 K的黑体辐射;b)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主要集中在0.3 3.0 µm波段,包括近紫外、可见光、近红外;c) 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见光;d) 经过大气层的太阳辐射有很大的衰减,但各波段的衰减是不均衡的。2)地球辐射的特点:a) 近似300K的黑体辐射,能量集中在6.0m以上的波段,最大辐射的对应波长9.66 m(热红外),具有分段特性。3)当电磁辐射经过大气时产生以下物理过程:a) 大气吸收: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时,大气分子对电磁波的某些波段有吸收作用,使辐射能量变成分子的内能,引起这些波段的太阳辐射强度衰减;b) 大气散射:电磁波与大气分子相互作用后,电磁波偏离原来的传播方向并向各个方向散开,只改变传播方向,不能转变为内能;c) 大气折射:电磁波传过大气层时出现传播方向的改变。大气密度越大,折射率越大。离地面高度越大,空气越稀薄,折射率也越小。折射虽然改变太阳辐射方向,但不改变辐射强度;d) 大气反射: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通过两种介质的交界面时会出现反射现象,反射现象主要出现在云顶,取决于云量和云雾。4. 地球辐射的分段特性是什么? a) 在0.32.5um波段(主要在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地表以反射太阳辐射为主,地球自身的辐射可以忽略 。即在该波段范围内,对地观测遥感主要以太阳的短波辐射对地表进行探测和成像。b) 在2.56.0um波段(主要在中红外波段),地表反射太阳辐射和地球自身的热辐射均为被动遥感的辐射源。c) 在6.0um以上的热红外波段,以地球自身的热辐射为主,地表反射太阳辐射可以忽略。(热红外成像) 5. 什么是大气窗口?试写出对地遥感的主要大气窗口.答:1)通常把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和散射的,透射率较高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 2)对地遥感的主要大气窗口:紫外可见光(0.31.3 m)、近红外(1.51.8 m)、近-中红外(2.03.5 m)、中红外(3.55.5 m)、远红外(814 m)、微波(0.82.5cm)6. 列举可见光与近红外波段植被、土壤、水体、岩石的地物反射波谱特点。(1)植被:a) 在可见光波段在0.45um附近(蓝色波段)有一个吸收谷;在0.55um附近(绿色波段)有一个反射峰;在0.67um附近(红色波段)有一个吸收谷。b) 在近红外波段从0.76um处反射率迅速增大,至1.1um附近有一个峰值,反射率最大可达50,形成植被的独有特征。c) 在中红外波段 1.51.9um光谱区反射率较大;以1.45um,1.95um,2.70um为中心是水的吸收带,其附近区间受到绿色植物含水量的影响,反射率下降,形成低谷。(2)土壤:a) 自然状态下土壤表面的反射曲线呈比较平滑的特征,没有明显的反射峰和吸收谷。b) 在干燥条件下,土壤的波谱特征主要与成土矿物和土壤有机质有关。一般来讲土质越细,反射率越高,有机质含量越高和含水量越高,反射率越低。c) 土壤含水量增加,土壤的反射率就会下降,在水的各个吸收带(1.4um、1.9um、2.7um处附近区间),反射率的下降尤为明显。 (3)水体:a) 纯净水体的反射主要在可见光中的蓝绿光波段,在可见光其它波段的反射率很低。b) 近红外和中红外纯净的自然水体的反射率很低,几乎趋近于0。 (4)岩石:a) 岩石的反射波谱主要由矿物成分、矿物含量、物质结构等决定。b) 影响岩石矿物波谱曲线的因素包括岩石风化程度、岩石含水状况、矿物颗粒大小、岩石表面光滑程度、岩石色泽等。7. 传感器主要由哪些部件组成?a) 收集器:收集来自地物辐射的电磁波能量;b) 探测器:将收集的辐射能转变成化学能或电能;c) 处理器:将探测到的化学能或电能等信号进行处理;d) 输出器:将获取的数据输出的装置。8. 摄影成像的基本原理是什么?其图像有什么特征?摄影成像的基本原理是什么利用摄影机的光学系统,采用胶片或磁带,通过记录地物的反射光谱能量来进行成像。由于记录的波长范围以可见光近红外为主,因此较多地用于航空遥感探测。图像特征:摄影图像是利用航空遥感所获取的成果资料,图像的分辨率较高。但由于航空遥感的平台较低,所能观测到的范围相对有限,若对大面积区域进行遥感观测,所需要的摄影图像的数量就会较多,费用较高。9. 扫描成像的基本原理是什么?扫描图像与摄影图像有何区别?扫描成像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利用光机扫描仪,推帚式扫描仪和成像光谱仪等传感器,对目标地物在可见光、近红外和微波波段的反射、发射以及后向散射等特性进行扫描成像或显示。扫描图像与摄影图像分别是航天遥感和航空遥感所获取的成果资料。航天遥感是将传感器搭载在人造地球卫星、火箭、宇宙飞船和航天飞机等航天平台上对地表进行的遥感。航空遥感是传感器搭载在航空器上,比如说气球或飞机上,主要是飞机上,通过对目标物进行摄影或扫描,来获取遥感影像资料的一种遥感方式。与扫描图像相比,摄影图像具有以下特点:(1)由于航天平台比航空平台高得多,航天遥感的视野比航空遥感开阔,观察的地面范围大,可以发现大面积内宏观的、整体的地面景观。可以说,航天遥感的效率比航空遥感高得多。因此,对于获取同样数量的遥感资料来说,摄影图像的费用要比扫描图像昂贵;(2)航天遥感可以对地球进行周期性的、重复的观察,比如说Landsat卫星每隔16天对同一个地区进行重复扫描。这极有利于对地球表面的资源、环境、灾害等实行动态监测。但是由于航空遥感的费用十分昂贵,不可能在短期内对同一区域反复摄影成像,因此,摄影图像的周期性和连续性不如扫描图像,限制了其在动态监测研究方面的应用。(3)航空遥感所获取的摄影图像空间分辨率较高,且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信息获取方便。但是,由于航空遥感受天气等条件限制大,摄影图像的观测范围不如扫描图像来的大。10. 微波成像与摄影、扫描成像有何本质区别?摄影、扫描成像是根据任何地物均有发射、吸收和反射电磁波的特性,利用地物在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的反射特性,地物的辐射特性来进行成像。而微波成像的原理是利用地物对微波的后向散射特性。11. 何谓高光谱遥感? 高光谱遥感是高光谱分辨率遥感的简称。它是在电磁波谱的可见光、近红外、中红外和热红外波段范围内,获取许多非常窄的光谱连续的影像数据的技术。其成像光谱仪可以收集到上百个非常窄的光谱波段信息。12. 成像光谱仪的特点是什么?对遥感而言,在一定的波长范围内,被分割的波段数越多,即波谱取样点愈多,愈接近于连续波谱曲线,因此,可以使得扫描仪在取得目标地物图像的同时,获得每个象元几乎连续的光谱数据,这种既能成像又能获取目标光谱曲线的“谱像合一” 的技术,称为高光谱技术。按该原理制成的扫描仪称为成像光谱仪。成像光谱仪是是遥感领域中的新型遥感器,它把可见光、红外波谱分割成几十个到几百个波段,每个波段都可以取得目标图像,同时对多个目标图像进行同名地物点取样,取样点的波谱特征值随着波段数愈多愈接近于连续波谱曲线。特点:成像光谱仪影像的光谱分辨率高,每个成像波段的宽度可以精确到0.01mm,有的甚至到0.001mm。 一些在宽度波段遥感中不可探测的物质,在高光谱遥感中有可能被探测出来。13. 卫星遥感与航空遥感的差异、关联、作用与意义。卫星遥感即是航天遥感,卫星遥感与航空遥感的差异类似于扫描图像与摄像图像的差异,详见第9题。关联:都是遥感学科中的不同分支。两者的工作原理相同,都是通过传感器接收地物反射的电磁波或地球自身热辐射产生的电磁波,经过处理获取地面信息的。作用:提供地物或地球环境的各种丰富资料,在环境资源监测、国民经济建设和军事的许多方面获得广泛的应用。是地理信息系统顺据的主要来源,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意义:卫星遥感感测面积大、范围广、速度快、效果好,可定期或连续监视一个地区,不受国界和地理条件限制,更容易发现事物的宏观规律,所获得的数据的可比性和综合性强;能取得其他手段难以获取的信息,对于军事、经济、科学等均有重要作用。航空遥感具有技术成熟、成像比例尺大、地面分辨率高、适于大面积地形测绘和小面积详查以及不需要复杂的地面处理设备等优点。飞机是主要的航空遥感平台,它具有分辨率高,调查周期短,不受地面条件限制,资料回收方便等特点。高空气球或飞艇遥感具有飞行高度高、覆盖面大、空中停留时间长、成本低和飞行管制简单等特点,同时还可对飞机和卫星均不易到达的平流层进行遥感活动。不论是航空遥感还是卫星遥感,与传统的方法相比,可以大大的节省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4. 引起遥感影像几何畸变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不做几何纠正,遥感影像会有什么问题?如果做了几何纠正,又会产生什么新的问题?原因:传感器的内部畸变、遥感平台位置和运动状态变化的影响、地形起伏的影响、地球表面曲率的影响、大气折射的影响和地球自转的影响。如果不做几何纠正,就会产生诸如行列不均匀、像元大小与地面大小对应不准确、地物形状不规则变化等问题。如果采用最邻近法进行几何纠正,处理后的图像亮度具有不连续性,影响精确度;如果采用双线性内插法进行几何纠正,会对图像起到平滑作用,从而使对比度明显的分界线变得模糊。15. 在做几何纠正时,控制点的选取很重要,若影像一角没有任何控制点,估计几何校正后这一角的位置畸变将缩小还是增大?为什么? 位置畸变将增大。由于没有控制点,要靠计算推出对应点,会使图像变形,进行几何纠正后的位置畸变将增大。16. 数字图像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指能够被计算机存储、处理和使用的图像。17. 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的基本构成是什么? (1)硬件系统:计算机、显示设备、大容量存贮设备和图像输入输出设备; (2)软件系统:数据输入输出模块、几何校正模块、图像变换模块、图像融合模块、图像分类模块、图像分析模块和图像输出模块。18. 什么叫辐射误差,其主要来源有哪些? 1)辐射误差,即灰度失真,指由于传感器的灵敏度特性、大气的散射和吸收、太阳高度及地形等原因所引起的辐射畸变。 2)主要来源:大气对电磁波辐射的散射和吸收;太阳高度与传感器观察角的变化;地形起伏引起的辐射强度变化;传感器探测系统性能差异。19. 什么叫大气校正?试说明回归分析和直方图校正的原理。 1)大气校正:指从原始遥感影像中消除大气的吸收和散射等影响的图像处理过程。 2)直方图校正:直方图最小值去除法的基本思想在于一幅图像中总可以找到某种或某几种地物,其辐射亮度或反射率接近0,例如,地形起伏地区山的阴影处,反射率极低的深海水体处等,这时在图像中对应位置的像元亮度值应为0。实测表明,这些位置上的像元亮度不为零。这个值就应该是大气散射导致的程辐射度值; 回归分析:在不受大气影响的波段(如TM5 )和待校正的某一波段图像中,选择由最亮至最暗的一系列目标,将每一目标的两个待比较的波段亮度值提取进行回归分析。20. 遥感图像几何崎变概念和畸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1)遥感图像的几何畸变一是指卫星在运行过程中,由于姿态、地球曲率、地形起伏、地球旋转、大气折射、以及传感器自身性能所引起的几何位置偏差;二是指图像上各像元的坐标与地图坐标系统中目标地物相应坐标之间的差异。 2)原因:传感器的内部畸变:由遥感器结构引起的畸变;遥感平台位置和运动状态变化的影响;地形起伏的影响;地球表面曲率的影响;大气折射的影响;地球自转的影响。21. 几何校正过程中为什么要进行像元灰度重采样?有几种方法,各有何优劣?1)原因:在完成像元坐标变换后,需要进行像元亮度值的重新计算,即重采样。几何畸变校正是通过建立一种数学关系,通常是二元n次多项式建立变换前图像坐标(x,y)与变换后图像坐标(u,v)的关系,通过每一个变换后图像像元的中心位置(u代表行数,v代表列数,均为整数)计算出变换前对应的图像坐标点(x,y)。但是,由于整数(u,v)的像元点在原图像坐标系中一般不在整数(x,y)点上,即不在原图像像元的中心处,因此必须重新计算新位置的亮度值,因此必须进行像元亮度(或灰度)重采用。2)方法:最近邻法:邻近内插法以距内插点最近的观测点的亮度值为所求点的亮度值。该方法最大可产生0.5个像元的位置误差,优点是不破坏原来的像元亮度值,处理速度快。双线性内插法: 双线性内插法使用内插点周围的4个观测点的像元值,对所求的像元值进行线性内插。缺点是这种内插法会对图像起到平滑作用,从而使对比度明显的分界线变得模糊。三次卷积内插法:3次卷积内插法使用内插点周围的16个像元的亮度值,用3次卷积函数对所求像元值进行内插。缺点是数据计算量大,但具有图像的均衡化和清晰化的效果,可得到较高的图像质量。22. 几何校正时对GCP有何要求?1)选取原则:特征明显 均匀分布 足够数量2)选取方法: 固定的地形地物交叉点 对角线选取 -> 棋盘方式加密 -> 蛇形加密(主城区和山区);3)控制点的数量:n次多项式,控制点的最少数目为(n+1)(n+2)/2。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控制点数的选取都要大于最低数很多。每景宜在20-30个。 4)技术指标:校正后的图面中误差一般不大于0.5,最大不大于l。 23. 什么叫多波段假彩色合成? 又称彩色合成。根据加色法或减色法,将多波段单色影像合成为假彩色影像的一种彩色增强技术。合成彩色影像常与天然色彩不同,且可任意变换,故称假彩色影像。24. 简答直方图概念,并举例说明根据直方图形状,如何分析图像特点 1)直方图:又称质量分布图,是一种几何形图表,它是根据收集来的质量数据分布情况,画成以组距为底边、以频数为高度的一系列连接起来的直方型矩形图。 2)图像的直方图接近正态分布,则适合用统计方法分析该图像;若直方图的峰值偏向亮度坐标轴左侧,则说明图像偏暗;若峰值偏向坐标轴右侧,则说明图像偏亮;若峰值提升过陡、过窄,说明图像的高密度值过于集中。25. 什么叫线性拉伸和分段线性拉伸,其作用有哪些? 1)线性拉伸:指变换函数为线性关系,将原图像的亮度值范围扩展到指定的亮度值范围。通过调整参数即改变变换直线的形态,可以产生不同的拉伸效果。 2)有时为了更好地调节图像的对比度,只希望增强某一部分图像反差,或压缩另一部分图像反差,这种变换称为分段线性变换。26. 常用非线性增强方法有哪几种? 指数变换:在亮度值较高的部分xa扩大亮度间隔,属于拉伸,而在亮度值较低的部分xb缩小亮度间隔,属于压缩,其数学表达式为: a,b,c为可调参数,可以改变指数函数曲线的形态,从而实现不同的拉伸比例。 对数变换:与指数变换相反,它的意义是在亮度值较低的部分拉伸,而在亮度值较高的部分压缩,其数学表达式为: a,b,c仍为可调参数,由使用者决定其值 。 27. K一L和K一T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1)K一L:可以把图像中所含的大部分信息用假想的少数波段表示出来,这意味着信息几乎不丢失但数据量可以减少。同时起到数据压缩和图像增强的作用。(请参考书中的p125,细化其作用) 2)K一T:坐标空间发生旋转的线性变换后,指向与地面景物有密切关系的方向,使图像更易显示其特征。28. 图像融合的主要目的和常用方法是什么? 1)主要目的:突出有用的专题信息,消除或抑制无关的信息,以改善目标识别的图像环境,提高数据的可应用性;2)常用方法:彩色变换、 K-L 变换,比值变换;基于小波理论的特征融合、基于贝叶斯法则的分类融合等29. 结合地物光谱特征解释比值运算能够突出植被覆盖的原因。比值运算可以检测波段的斜率信息并加以扩展,以突出不同波段间地物光谱的差异,提高对比度。该运算常用于突出遥感影像中的植被特征、提取植被类别或估算植被生物量,这种算法的结果称为植被指数。常用算法:近红外波段红波段 或(近红外-红)/(近红外+红)结合地物光谱特征,植被在近红外波段从0.76um处反射率迅速增大,至1.1um附近有一个峰值,反射率最大可达50,形成植被的独有特征;在中红外波段1.51.9um光谱区反射率较大,以1.45um,1.95um,2.70um为中心是水的吸收带,其附近区间受到绿色植物含水量的影响,反射率下降,形成低谷。经过比值运算这些特征能比较显著的表现出来。30. 结合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谈谈遥感与非遥感信息复合的重要意义。 地理信息系统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技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地理信息系统已成为一门综合性技术,通过GIS可以获取丰富的自然经济人文等信息。而遥感技术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广泛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但是,在遥感技术运用的某些方面,仅用遥感数据难以解决问题的时候,就需要与非遥感信息进行复合。 1)非遥感数据包括地质、气象、水文等自然专题信息,也包括行政区划、人口、经济收入等人文与经济信息,这些信息可以作为遥感数据的补充,有助于综合分析客观规律,提高判读的科学性。2)可弥补单一信息的不足,以达到多种信息源的相互补充、相互印证。这样,不仅扩大了各信息的应用范围,而且大大提高了分析精度。3)突出有用的专题信息,消除或抑制无关的信息,以改善目标识别的图像环境,提高数据的可应用性。31. 影像色调与地物性质有何关系? 影像色调是指全色遥感图像中从白到黑的密度比例,也叫灰度。色调标志是识别目标地物的基本依据,依据目标地物与背景之间所存在的能被人的视觉所分辨出的色调差异,目标地物才能够被区分。 色调一般划分为710个等级,如分为白色-浅白色-浅灰色-灰色-深灰色-浅黑色-黑色六个等级。:地物本身的颜色、地物本身反射特性、地物表面光滑程度都会影像影像色调,地物反射能力越大,在影像上的颜色越浅,含水量的增大会使反射率下降,影像颜色会变浅,地物越光滑影像颜色越浅,因为物体的光滑程度会影响地物的反射率。亮度系数也会影像色调,亮度系数越大,地物成像后色调越浅,亮系数越小,地物成像后色调越深。32. 地物在影像上的形状、大小取决于何种因素? 目标地物在影像上的形状是指遥感图像上呈现的外部轮廓,影响图像上物体形状的因素有成像方式、拍摄角度、地形起伏等;地物在影像上的大小是指遥感图像上目标物的形状、面积与体积的度量。影响图像上物体大小的因素有地面分辨率、物体本身亮度与周围亮度的对比等。33.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时,可用作间接解译标志的信息有哪些(列出3种以上)? 1) 位置:位置是目标地物在空间分布的地点,指地物所处环境在影像上的反映;2) 相关布局:景观各要素之间、或地物与地物之间相互有一定的依存关系,这种相关性反映在影像上形成平面布局。3) 目标地物与成像时间的关系:了解成像时间,有助于对目标地物的识别。4) 地物与环境的关系:根据有代表性的植物类型可推断当地的生态环境;5) 目标地物于其相关指示特征:如像片上河流的形态特征是确定河流流向的间接解译标志;34. 阐述遥感图像目视解译的方法和具体工作步骤?1) 方法: 直接判读法:直判法是指通过遥感影像的解译标志,能够直接确定某一地物或现象的存在和属性的一种直观解译方法。 对比分析法: 包括同类地物对比分析法、空间对比分析法和时相动态对比法 信息复合法:利用透明专题图或地形图与遥感图像重合,根据专题图或地形图提供的多种辅助信息,识别遥感图像上目标地物的方法; 逻辑推理法:根据地学规律,分析地物之间的内在必然分布规律,由某种地物推断出另一种地物的存在及属性; 地理相关分析法:根据地理环境中各种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借助专业知识,分析推断某种地理要素性质、类型、状况与分布的方法。2) 具体工作步骤a) 准备工作:资料收集、资料分析处理;b) 初步解译、建立解译标志:路线踏勘、建立分类系统和解译标志;c) 室内解译 :勾绘界线,确定类型;d) 野外验证 :校核检查、样品采集、调绘和补测;e) 成果整理 :编绘成图、资料整理和文字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