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电效应的概况和应用-9页word资料.doc
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光电效应的概况和应用【精品文档】第 8 页光电效应的概况和应用一. 光电效应原理 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光子假设,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因此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奖。光照射到金属上,引起物质的电性质发生变化。这类光变致电的现象被人们统称为光电效应。光电效应分为光电子发射、光电导效应和光生伏特效应。前一种现象发生在物体表面,又称外光电效应。后两种现象发生在物体内部,称为内光电效应。 赫兹于1887年发现光电效应,爱因斯坦第一个成功的解释了光电效应(金属表面在光辐照作用下发射电子的效应,发射出来的电子叫做光电子)。光波长小于某一临界值时方能发射电子,即极限波长,对应的光的频率叫做极限频率。临界值取决于金属材料,而发射电子的能量取决于光的波长而与光强度无关,这一点无法用光的波动性解释。还有一点与光的波动性相矛盾,即光电效应的瞬时性,按波动性理论,如果入射光较弱,照射的时间要长一些,金属中的电子才能积累住足够的能量,飞出金属表面。可事实是,只要光的频率高于金属的极限频率,光的亮度无论强弱,光子的产生都几乎是瞬时的,不超过十的负九次方秒。正确的解释是光必定是由与波长有关的严格规定的能量单位(即光子或光量子)所组成。 光电效应里,电子的射出方向不是完全定向的,只是大部分都垂直于金属表面射出,与光照方向无关 ,光是电磁波,但是光是高频震荡的正交电磁场,振幅很小,不会对电子射出方向产生影响。 光电效应说明了光具有粒子性。相对应的,光具有波动性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光的干涉和衍射。 只要光的频率超过某一极限频率,受光照射的金属表面立即就会逸出光电子,发生光电效应。当在金属外面加一个闭合电路,加上正向电源,这些逸出的光电子全部到达阳极便形成所谓的光电流。 在入射光一定时,增大光电管两极的正向电压,提高光电子的动能,光电流会随之增大。但光电流不会无限增大,要受到光电子数量的约束,有一个最大值,这个值就是饱和电流。 所以,当入射光强度增大时,根据光子假设,入射光的强度(即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垂直面积的光能)决定于单位时间里通过单位垂直面积的光子数,单位时间里通过金属表面的光子数也就增多,于是,光子与金属中的电子碰撞次数也增多,因而单位时间里从金属表面逸出的光电子也增多,饱和电流也随之增大。 二.光电效应发展历程 (一).光电效应理论的发展 1887年,首先是赫兹在证明波动理论实验中首次发现的, 对发展量子理论起了根本性作用。当时,赫兹发现,两个锌质小球之一用紫外线照射,则在两个小球之间就非常容易跳过电花。 大约1900年,马克思·普朗克对光电效应作出最初解释,并引出了光具有的能量包裹式能量这一理论。他给这一理论归咎成一个等式,也就是E=hf,E就是光所具有的“包裹式”能量, h是一个常数,统称普朗克常数,而f就是光源的频率。也就是说,光能的强弱是有其频率而决定的。但就是普朗克自己对于光线是包裹式的说法也不太肯定。 1902年,勒纳也对其进行了研究,指出光电效应是金属中的电子吸收了入射光的能量而从表面逸出的现象。但无法根据当时的理论加以解释。 1905年,爱因斯坦26岁时提出光子假设,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因此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奖。他进一步推广了布兰科的理论,并导出公式,Ek=hf-W,W便是所需将电子从金属表面上自由化的能量。而Ek就是电子自由后具有的动能。 (二).对光电效应的实验研究 1887年,赫兹在做证实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的火花放电实验时,偶然发现了光电效应。赫兹用两套放电电极做实验,一套产生振荡,发出电磁波;另一套作为接收器。他意外发现,如果接收电磁波的电极受到紫外线的照射,火花放电就变得容易产生。赫兹的论文紫外线对放电的影响发表后,引起物理学界广泛的注意,许多物理学家进行了进一步的实验研究。 1888年,德国物理学家霍尔瓦克斯证实,这是由于在放电间隙内出现了荷电体的缘故。 1899年,汤姆孙用巧妙的方法测得产生的光电流的荷质比,获得的值与阴极射线粒子的荷质比相近,这就说明产生的光电流和阴极射线一样是电子流。这样,物理学家就认识到,这一现象的实质是由于光(特别是紫外光)照射到金属表面使金属内部的自由电子获得更大的动能,因而从金属表面逃逸出来的一种现象。 18991902年,勒纳德对光电效应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首先将这一现象称为“光电效应”。为了研究光电子从金属表面逸出时所具有的能量,勒纳德在电极间加一可调节反向电压,直到使光电流截止,从反向电压的截止值,可以推算电子逸出金属表面时的最大速度。他选用不同的金属材料,用不同的光源照射,对反向电压的截止值进行了研究,并总结出了光电效应的一些实验规律。根据动能定理:qU=mv1/2,可计算出发射出电子的能量。可得出:hf=(1/2)mv2+I+W。 深入的实验发现的规律与经典理论存在诸多矛盾,但许多物理学家还是想在经典电磁理论的框架内解释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勒纳德在1902年提出触发假说,假设在电子的发射过程中,光只起触发作用,电子原本就是以某一速度在原子内部运动,光照射到原子上,只要光的频率与电子本身的振动频率一致,就发生共振,电子就以其自身的速度从原子内部逸出。勒纳德认为,原子里电子的振动频率是特定的,只有频率合适的光才能起触发作用。勒纳德的假说在当时很有影响,被一些物理学家接受。但是,不久,勒纳德的触发假说被他自己的实验否定。当时,还有一些物理学家试图把光电效应解释为一种共振现象。三.光电效应的主要应用 利用光电效应可以把光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利用光信号与电信号之间的相互转换。可以制造光电转换器。光电器件在工农业生产、科学技术和文化生活领域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应用于光功率测量、光信号记录、电影、电视和自动控制等诸多方面。1.光电管 光电管就是应用最普遍的一种光电器件。最早的电影是没有声音的后来虽然有了声音,但那是靠留声机来配合影片播放的声和影配合不好时,效果当然不好我们现在能够看到声和影完全配合一致的有声电影,还是多亏了光电管。影片摄制完后,要进行录音录音时通过专门的设备使声音的变化转变成光的变化,从而把声音的“像”摄制在影片的边缘上,形成宽窄变化的暗条纹,这就是影片边上的音道放映电影时,利用光电管把“声音的照片”还原成声音方法是:在电影放映机中用强度不变的极窄的光束照射音道,由于影片上各处的音道宽窄不同,所以在影片移动的过程中,通过音道的光的强度也就不断变化;变化的光射向光电管时,在电路中产生变化的电流,把电流放大后,通过喇叭就可以把声音放出来。 2. 光控继电器 光电效应的应用工业生产中的大部分光电控制设备都用光控继电器光控继电器在工业上可以用于产品的自动计数、安全生产等方面用于自动计数时,可以把产品放在传送带上,光源和光电管分别放在传送带的两侧,每当传送带上输送过去一个产品时,光线被挡住一次,光控继电器就放开衔铁一次,由衔铁控制的计数器的数字就加一工人在冲床、钻床、锻压机械上劳动时,如有不慎,容易出事故为保证安全,可以在这些机床上安装光控继电器当工人不慎将手伸入危险部位时,由于遮住了光线,光控继电器就立即动作,使机床停下来,避免事故的发生。3. 太阳能电池 太阳电池的基本结构是:把一个大面积PN结做好上下电极的接触引线就构成一个太阳电池。为更好地接受日光照射,正面电极不能遮光,常做成栅状。为了减少入射光的反射,一般在表面层上再做一层减反射膜,表面层下是PN结,底电极一般做成大面积的金属板。 目前,太阳电池的应用已十分广泛。它已成为宇宙飞船、人造卫星、空间站的重要长期电源。在其它方面的应用也十分普遍。关于目前国内外太阳电池电源设备应用的情形简介如下: 宇宙开发观测用人造卫星、宇宙飞船、通讯用人造卫星;航空运输飞机、机场灯标、航空障碍灯、地对空无线电通讯;气象观测无人气象站、积雪测量计、水位观测计、地震遥测仪;航线识别航标灯、浮子障碍灯、灯塔、潮流计;通讯设备无线电通讯机、步谈机、电视广播中继站;农畜牧业电围栏、水泵、温室、黑光灯、喷雾器、割胶灯;公路铁路无人信号灯、公路导向板、障碍闪光灯、备急电话;日常生活照相机、手表、野营车、游艇、手提式电视机、闪光灯。4. 光电探测器 光电探测器是对半导体光电效应的重要应用。光电探测器是指对各种光辐射进行接收和探测的器件。其中光敏管(包括各种光敏二极管、光敏三极管和一些光敏晶体管)是此类光电器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我们高中教材传感器实验中研究的光敏电阻都是实行光电信号转化的装置。光电探测器在科技、生活、生产和国防建设中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例如数码照相机、数码摄像机、天文显微镜、GPS全球定位系统、气象卫星拍摄的气象云图、巡航导弹目标定位等等。这些应用中最基本的是有一个非常灵敏的光电探测器。5. 光机鼠标 根据工作原理,鼠标大致可以分为机械式、光学机械式、光电式以及轨迹球、无线等类型。鼠标虽然有很多种,当然目前最多的是光学机械式的鼠标了,简称为“光机鼠”。光机鼠的结构:鼠标内有一个圆的实心的橡皮球,在它的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各有一个转轮和它相接触,这两个转轮各连接着一个光栅轮,光栅轮的两侧各有一个发光二级管和光敏三极管。 一个偶然的实验现象,不仅没有被科学家们忽视,反而仔细研究,终于揭开了其神秘面纱,更进一步认识了大自然。在应用领域,以上技术有些不完全成熟,需要我们继续努力研究从而更好的为人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