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实用课件精选——从埃里克森发展理论看学生心理成长.ppt
从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看学生的心理成长,1.在你和学生相处过程中你有哪些困惑? 2.你怎么看“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话?,互动交流:,内心世界的层次论,意识情绪、认知、意志 前意识梦、口误 潜意识幼年经历、家族文化、心身疾病、人际模式 无意识性别属性、文化认同 集体无意识进化,人格发育的重要基础,生命的孕育 分娩,希望:“对自己愿望的可实现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势力、标志生命诞生的怒吼。” Freud:口唇期。 口腔感觉期。口腔的互动。 母亲的有规律的积极的照顾。爱抚。基本的安全感、基本信任。,这个时期主要议题:,睡觉问题 吃的问题 穿的问题 抱的问题 尿不湿的讨论 孩子打人的问题 倾听孩子给孩子温暖的回应(冷脸反应),与幼儿养育有关理论依恋理论,由英国精神病学家鲍尔比(JBowlby)提出的。1944年鲍尔比进行了一项关于 44名少年小偷的研究,接着开展了一系列母亲剥夺的研究并指出:在个人生活的最初几年里,延长在公共机构内照料的时间和/或经常变换主要养育者,对人格发展有不良影响。,安思沃陌生人情境实验,儿童的依恋类型: A型(焦虑回避型依恋) B型(安全型依恋) C型(矛盾抗拒型依恋),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动物心理学家哈洛用恒河猴做的“母爱剥夺”实验,客体关系理论中的“真我与假我”: 假我的形成:有时母亲无法随时满足幼儿的需求,也就是没有满足幼儿的全能幻想,亦即此时的母亲不够好,幼儿为了生存,于是就出现屈服顺从的反应,这种反应会促使幼儿人格中的一部份从原本自主性的生命核心中孤立出来,而形成假我。 真我的形成:幼儿由于本能性的冲动与母亲的照顾相碰撞,发现环境中有非我的存在,于是才产生我的概念,如果环境母亲能支持、接纳婴儿的自发性动作,并赋予意义,此种同理将协助婴儿发展真我,使成为一个完整的个体。,没有被满足的学生:成年后表现为:,1.极度害怕被抛弃。 2.拼命地想寻找一个依赖物件。 3.需要别人的照顾。 4.深信不能信任任何人。 5. 竭力地维持毁灭性的感情关系。而且展示偏执狂症的倾向,例如:暴饮暴食或过分地需要别人的夸奖。,意志:“不顾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怀疑心理而坚定地自由选择或自我抑制的决心。” 是启动努力的装置、负责的行动者、行动的主要动力、决断力的所在地 Freud:肛门期。 排便训练、学步、说话等,探索世界。 学会说“不!”。 如父母过于控制或忽视则度过不好。,【自主性】: 一个人能按自己意愿行事的能力。 1.这个阶段的危机是儿童的意愿与父母的意愿会产生很激烈的冲突, 2.本阶段发展任务: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获得自主和自我控制感,克服羞怯感和自我疑虑,体验意志的实现。,主要教养议题:,吃饭、穿衣 大小便的训练 卫生习惯问题 为分房睡觉做准备(分床) 把握度的问题,常见的家长不合适的做法及其危害,一、保护过度,包办代替。学生自觉性差、没有主见、依耐性强,潜能抑制、能力弱化、特别粘人,对自己的能力产生疑虑、羞怯 二、放任自流,太过纵容。就没有规则,不讲卫生、浪费等生活习惯,不利于社会化。 三、过分严厉,限制太严。稍有差错就斥责、打骂。让学生有太多的挫败感 ,会形成学生的双面人格:怀疑自己、谨小慎微、胆小、害羞;暴力待人。,成年后可能会形成的个性:,1.经常觉得自己无用,自卑,不可爱。 2.不相信自己在世界商业存在的理由。 3.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必须依靠别人的人。 4.觉得自己生存的权利取决于对别人的重要性。 5.经常做出不恰当的道歉。,目的:“一种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目标的勇气,这种勇气不为幼儿想象的失利、罪疚感和惩罚的恐惧所限制”。 Freud:前生殖器期。 “侵入”。游戏。主动的探究行为。好奇心。 如父母压制、否定,则内疚(guilt):认为自己做错了事,做了坏事。 个人在未来社会中所能取得的工作、经济上的成就,都与这一阶段的主动性的发展有关。,主要教养议题:,游戏 性别角色 分房睡 人际交往 基本规范 延迟满足 称赞 “为什么”的问题 外国家长教育模式中国家长的教育模式,这个阶段家长要做到的五点:,(1)鼓励主动参加各种活动,不限制,否则缺乏主动性。 (2)肯定想象力,不禁止,否定、嘲笑;否则产生内疚感与失败感。 (3)耐心解答提出的“为什么”,满足创造性、好奇心。 (4)不比较这是学生自卑的开始。三岁,学生进幼儿园,比较就有了差距,父母之间的比较与竞争,无形中造就了学生的自卑。 (5)表扬建立学生的自信。 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妈妈说爸爸说老师说同学说我说,表扬是学生生命的阳光和精神营养。,第一步:陈述事实具体 第二步:确认事实的可贵性。 第三步:表达为学生高兴的感受。 第四步:表达期望,不提具体的要求。 第五步:适当的身体接触。,这个阶段未被养育好,成年后:,1.害怕犯错。 2.感到无助和内疚。 3.只懂得去安慰别人。 4.回避风险。 5.隐瞒错误。,与此阶段有关的成人心理障碍:,1.不能认识和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2.害怕说出内心的事情。 3.对感情关系负上过分的责任。 4.不断地去讨好别人。,精神疾病的心理年龄谱 1.严重精神疾病0-9个月。 2.严重心理障碍10-24个月。 3.神经症系列心理问题3岁-6岁,当前学校影响最大的三种严重精神疾病:,精神分裂症 重度抑郁症 双向障碍,精神分裂的特征,精神分裂症是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精神疾病。该病主要以精神活动脱离现实与周围环境不协调思维情感意志活动之间互不配合为特征。该病一旦发生,对于患者的思维意识、情感表达、性格特点、行为表现都会产生一系列的异常。 以幻觉为主要特征,表现为基本个性,思维、情感、行为的分裂,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青少年常见的严重精神疾病,抑郁:15%自杀死亡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抑郁症根本不是一种病,仅仅被认为是心情不好,而事实上,抑郁症是一种心理疾病,一种情绪障碍:以情绪低落,悲伤、失望、兴趣下降、无乐趣为主要特征,常伴随紧张不安,失眠早醒,体重下降,周身不适等躯体症状。是人类健康的第二杀手。被称为心理疾患中的“感冒”。,抑郁症的三低,情感低落:常表现为愁眉不展,心烦意乱,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有内疚感,对前途悲观失望,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情感低落有昼重夜轻的特点 思维缓慢:思维迟缓、联想困难,自觉思考能力下降,对刺激反应迟钝,注意力集中困难,记忆力减退。 语言动作减少与迟缓:语言少、声音低,经常独坐一处不与他人交往,爱好和生活乐趣丧失,精力减退、疲乏,走路时行动缓慢,严重时可以达到不吃不喝、不言不动的抑郁性木僵的程度。,抑郁症患者常有什么不舒服?,情绪低落、心境悲观、愉快感丧失、自我感觉不好、对日常生活兴趣缺乏、常有自我责备、自我评价降低、持续性疲乏; 睡眠差、没有食欲、记忆减退、不能集中注意力、工作、学习、家务能力下降、心烦意乱、浑身说不出的难受及疼痛等。,抑郁的不同程度,重度抑郁 中度抑郁 轻度抑郁,青少年中常见的严重心理障碍,儿童青少年品行障碍,品行障碍,品行障碍指18岁以下儿童青少年期出现的持久性反社会型行为、攻击性行为和对立违抗行为。这些异常行为严重违反了相应年龄的社会规范,与正常儿童的调皮和青少年的逆反行为相比更为严重。 国内调查发现患病率1.45%7.35%,男性高于女性,男女之比为9:1,患病高峰年龄为13岁。英国调查显示,1011岁儿童中患病率约为4%。美国18岁以下人群中男性患病率为6%16%,女性患病率2%9%,城市患病率高于农村。,品行障碍,同时具有反社会性行为、攻击性行为和对立违抗性行为的临床表现持续半年以上,并且严重影响了同伴、师生、亲子关系或学业可诊断为反社会性品行障碍。若 患者在10岁以下仅表现有对立违抗性行为,而没有反社会性行为和攻击性行为,则诊断为对立违抗性障碍。,品行障碍和一般行为问题的关系,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某些行为、习惯偏离常态,包括以反复和持久的明显的反社会行为为主要特征、但情节轻微、未达到犯罪性质的青少年行为偏差(后者也称之为“少年品行障碍”、“边缘行为”或“问题行为”等)。 行为偏差又可以分为三类: 1、过失行为 2、不道德行为 3、自我消极行为(卢家楣1989)。,1、过失行为,说谎行为 课堂违纪行为 考试作弊行为(怕失败、保全面子) 青少年吸烟行为(替代反应法) 厌学、逃学行为 网络迷恋行为 离家出走或夜不归宿行为 依赖行为(任务性依赖和情感性依赖) 激惹行为(任性行为) 逆反行为,2、不道德行为,攻击行为 偷窃行为 社会化品行障碍(打群架、集体酗酒、敲诈勒索等) 破坏公共设施行为 暴虐行为,3、自我消极行为,自残自伤行为 自杀,学生常见神经症系列问题,强迫症 焦虑症 一般抑郁 癔症,青少年常见的神经症症状(1),强迫现象: 不应该做的总做,不应该想的总想反复检查、反复做事,反复想问题,明知没有必要,但总是控制不住自己,青少年常见的神经症症状(2),焦虑 容易发怒、紧张不安,有恐惧感、注意力不集中、记忆下降、难以入睡、失眠;经常伴随身体症状,如头晕、胸闷、心悸、呼吸急促、疼痛、出汗、消化不良、肠胃功能紊乱等,到医院检查就是没有问题。,青少年常见的神经症症状(3),一般的抑郁 对自己没有信心,比较自卑 对自己所做、所想的事情抱有怀疑 悲观地想象自己的将来 失望乃至绝望的想法,青少年常见的神经症症状(4),癔症又称歇斯底里 是一种由不适当精神刺激诱发的暂时性心理障碍,以解离症状和转换症状为主,这些症状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为基础.,能力:“能力是不受儿童自卑感削弱的,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是自由操作的熟练技能和智慧。” 儿童依赖的重心从家庭转向学校。 与他人比较自己的价值能力,自尊。 体验到成功与失败。 支持、帮助、赞扬,使学生怀有成就感;鼓励社会交往。 然而如果儿童过于看重工作,将之作为唯一的标准,将是可悲的。,这个阶段的主要议题:,学习动机 学习习惯 学习成绩 同学交往 表扬肯定 减少比较 规范的建立 家长如何教孩子中国式教育,没有满足,长大后可能形成的个性特征:,1.避免参加任何的竞赛或过度喜欢与人竞争。 2.觉得不安全及不如别人。 3.对自己或别人吹毛求疵。,与此阶段有关的成人心理障碍:,1.凡事要求完美。 2.经常拖延和耽搁。 3.不知道如何达到目标。,过渡期,既非儿童亦非成人。 与原生家庭分离,作为社会成员。 心理社会的合法延缓偿付期。避免青年过早进入成人社会,从而使个体建立自我同一性的过程不至于过短而提前结束。文明程度越高的社会,为青年提供的这种时限就越长。,青春期的特点,.对成人的弥散性敌意,不知道此刻的意义,立志,青春期的特点,成人的语言VS儿童的行为 渴望自由VS逃避责任 自恋的两极分化 与现实妥协的能力,本质上,它指人格发展的连续性、成熟性和统合感。 包含自我的连续性,过去现在未来。 包含自我与环境作用过程中,个体表现出的一套价值观、信念等。 包含社会同一性,即与团体理想一致的内在保持感和团体的归属感。 两个极端情况。之一:自我同一性过剩狂热主义。指一个人过分地卷入特定团体或某种亚文化中的特定角色中而绝对地排他,坚信他的方式是唯一的方式。 另一:同一性缺乏拒偿。指一个人拒绝自己在成人社会中应担任的角色,甚至否定自己的同一性需要。,未曾生我谁是我, 生我之时我是谁。 长大成人方是我, 合眼朦胧又是谁。,从前,有一个小灵魂。 它知道自己是光。,然而在它的周围,都是令人肃然起敬的璀璨的灵魂。,无法看到自己 无法经验到自己真正是谁,渴望认识自己。-神啊,我什么都肯做。,-你必须将自己和我们分开。然后你必须将黑暗召到你身上。,-哦,神圣的主,什么是黑暗?,-你所不是的那个。,如父母允许儿童去探索,他们能够最终建立自我同一性。 Erikson认为自我同一性包括一种自信: 即有信心使自己成为一个与他人期望相符的人。 两种可能的情况:1)无法认同和尊重父母,从中汲取某种优良品质;2)父母的操纵过强,但青年与父母的关系过于亲密,甚至害怕被抛弃。 忠诚:“不顾价值系统的必然矛盾,而坚持自己确认的同一性的能力。”,这个时期的主要议题:,叛逆问题 异性交往 学习成就 个性的认可 人生理想的确立,需求得到满足:容许他去探索自己的梦想和感觉,改变想法和尝试新的方向,他会发展成为一个接受自己的人。 需求未能得到满足:不支持他又不引导他去探索,只是过早地强迫他进入某一个角色。他会形成反叛的个性或者变成一个轻浮的人。,不同教养结果:,不当教养,成年后可能出现的个性特征:,1.不正确地表现出青春期的行为。 2.对自己的人生角色感到矛盾。 3.不能制定人生目标。 4.依靠情感关系或事业成就去肯定自己的身份。,与此阶段有关的成人心理障碍:,1.需要不断地谈恋爱。 2.需要凭拥有的东西,认识多少人及工作成就去确定自己的人生角色。,其它一般心理问题,青少年常见的一般心理问题(1),逆反、敌对行为 容易发怒、摔东西、与老师父母顶撞,稍不满足就会以死来威胁。,青少年常见的一般心理问题(2),妒忌: 对别人的优势心怀不满、忿恨,甚至加以损害。如:偷书和笔记本的女生 自卑、孤独、适应不良:担心自己的某些方面会被人耻笑,于是便小心地在心中构筑起一道篱墙,锁闭自己内心的秘密,青少年常见的一般心理问题(3),人际关系敏感: 表现在交往中很不自然 没有目光的接触高三学生 中考状元的悲哀,青少年常见的一般心理问题(4),社交或异性交往的问题 少男少女自然而然地亲近,是正常的也是必须的。 需要教育青少年:正常情况下有同性友谊、对异性有强烈的好奇心或羞性躲避、常有性的幻想,对异性的爱是很自然的,不要以此为羞耻。 不要以指责的态度,去批评去说教。要避免孩子对情感欲望的压抑。,青少年常见的一般心理问题(5),神经衰弱症: 情绪不稳、失眠、乏力、抑郁寡欢。有时发现知觉错乱现象 ,一天到晚精力疲乏,学习与工作效率很低。注意力难以集中,头昏脑胀,记忆力下降,容易激怒。,学习障碍 一般是指中小学生的学习困难严重到影响他们知识的获得,而这种困难又不是智力低下(智力障碍)所引起的。许多智力正常甚至是优秀的学生在学业成绩上表现极差,与其智商不相匹配。他们的问题是学习过程受到了妨碍,是某一特定学习能力(如记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的缺损,或者某一学科知识结构的残缺。,青少年常见的一般心理问题(6),刘翔平提出学习障碍的三种类型 1、感觉统合失调型视觉、听觉、动作功能失调,造成书写、绘画、阅读、计算等方面能力低下。 2、理解和记忆失调型不能对学习材料进行有意义的加工、理解和记忆,对较为抽象的学习材料难以领会。 3、学习策略失调型缺乏有效的学习策略,不能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并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会自我管理时间和调控自己的学习活动。,学习障碍(困难)的基本类型 前苏联学者卡尔梅科娃提出五种类型: 1、一般性学习落后(含入学学习适应不良、学习方法缺陷、学习技能缺失); 2、语言表达能力差; 3、数学成绩极差; 4、不遵守纪律(恶性循环); 5、学习活动偏离本人最佳点(动机水平低,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能力低于实际可达水平/ 教师要求高,学生努力超出极限/ 学习方法的缺陷,导致潜能被压抑)。,学习障碍不等于学习成绩落后,提示: 1、要把学习障碍与智力落后(智商70以下)区分开; 2、要把学习障碍与生理残疾(脑损伤)区分开; 3、要把学习障碍与家庭变故、个人情绪障碍导致的学习成绩下降区分开。,体验活动: 由一个人扮演家长,然后由四个家长分别扮演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青春期的孩子。 1.让各阶段的孩子向家长述说自己的需求。要求家长回应他。 2.反转,刚才扮演家长的变成孩子,扮演孩子的变成家长,要求家长根据孩子教养中自己的角色功能,选择自己应该站在孩子的什么位置,做怎样的动作,并说说为什么?,孩子成长中得到不同的“爱”,“爱”的关系变化模式: 爱+焦虑=控制 爱+无助=抛弃 爱+绝望=冷漠 爱+沮丧=被动 爱+信任=等待,德育中的有效策略,不良行为的矫正策略 思想问题认知改变策略 问题焦点解决策略,谢谢大家! 再见!,谢谢聆听 敬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