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电设备红外诊断技术应用导则-23页文档资料.doc
-
资源ID:34042074
资源大小:439.50KB
全文页数:23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带电设备红外诊断技术应用导则-23页文档资料.doc
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带电设备红外诊断技术应用导则【精品文档】第 23 页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带电设备红外诊断技术应用导则DL/T 6641999Technical guide for infrared diagnosis of alive equipment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1999-08-02批准 1999-10-01实施前 言 本标准是根据原电力工业部1995年电力行业标准计划项目(技综199515号文)的安排制定的。本标准项目承担单位为河北省电力局,由省局委托邯郸电业局承办。制定本标准的目的是指导设备管理人员和现场工作人员,应用红外诊断技术对带电设备的表面温度场进行检测和诊断,发现设备的缺陷和异常情况,为设备检修提供依据,为开展设备状态维修创造条件,提高设备运行的可靠率。本标准是在没有国内外类似标准借鉴的情况下,由起草人员经过调查研究,搜集了国内外的应用成果和科研成果,经过分析、综合和试验验证,多次征求专家意见,反复修改而制定的。本标准的实施将对电力行业红外诊断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及设备检修制度的改革起推动作用。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的附录D、附录E、附录F、附录G、附录H都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邯郸电业局、华北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力公司热工研究院、福建省电力试验研究所、江西省电力试验研究所、广东省电力试验研究所、内蒙古电力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胡世征、程玉兰、廖福旺、陈洪岗、杨楚明、侯善敬、赵墨林、李世忠、申兴忠、胡洪钧、阎军、陈永义。 本标准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部负责解释。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红外诊断对象、诊断方法和设备缺陷的判断依据,对红外检测和诊断技术管理工作提出了要求。本标准适用于电力行业中具有电流、电压致热效应或其他致热效应的设备。电力用户对带电设备进行红外检测和诊断时,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注:只要表面发出的红外辐射不受阻挡,都属于红外诊断技术的有效监测设备,例如:旋转电机、变压器、断路器、互感器、电力电容器、避雷器、电力电缆、母线、导线、绝缘子串、组合电器、低压电器及二次回路等。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75587 旋转电机基本技术要求 GB 76390 交流高压电器在长期工作时的发热 GB/T 70641996 透平型同步电机技术要求 GB 767487 六氟化硫封闭式组合电器 GB/T 12604.91996 无损检测术语 红外检测 DL/T 57295 电力变压器运行规程 DL/T 5961996 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3 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3.1 带电设备 alive equipment 传导负荷电流(试验电流)或加有运行电压(试验电压)的设备。3.2 温升 temperature rise 用同一检测仪器相继测得的被测物表面温度和环境温度参照体表面温度之差。3.3 温差 temperature difference 用同一检测仪器相继测得的不同被测物或同一被测物不同部位之间的温度差。3.4 相对温差 relative temperature difference 两个对应测点之间的温差与其中较热点的温升之比的百分数。相对温差t可用下式求出: (1)式中:1和T1发热点的温升和温度; 2和T2正常相对应点的温升和温度; T0环境参照体的温度。3.5 环境温度参照体 reference body of ambient temperature 用来采集环境温度的物体叫环境温度参照体。它可能不具有当时的真实环境温度,但它具有与被测物相似的物理属性,并与被测物处在相似的环境之中。3.6 外部缺陷 external defect 凡致热效应部位裸露,能用红外检测仪器直接检测出的缺陷。3.7 内部缺陷 internal defect 凡致热效应部位被封闭,不能用红外检测仪器直接检测,只能通过设备表面的温度场进行比较、分析和计算才能确定的缺陷。4 基本要求4.1 对检测仪器的要求4.1.1 红外测温仪应操作简单,携带方便,测温精确度较高,测量结果的重复性要好,不受测量环境中高压电磁场的干扰,仪器的距离系数应满足实测距离的要求,以保证测量结果的真实性。4.1.2 红外热电视应操作简单,携带方便,有较好的测温精确度,测量结果的重复性要好,不受测量环境中高压电磁场的干扰,图像清晰,具有图像锁定、记录和输出功能。4.1.3 红外热像仪应图像清晰、稳定,不受测量环境中高压电磁场的干扰,具有必要的图像分析功能,具有较高的温度分辨率,空间分辨率应满足实测距离的要求,具有较高的测量精确度和合适的测温范围。4.2 对被检测设备的要求4.2.1 被检测电气设备应为带电设备。4.2.2 检测时在保证人身和设备安全的前提下,应打开遮挡红外辐射的门或盖板。4.2.3 新设备选型时宜考虑进行红外检测的可能性。4.3 对检测环境的要求4.3.1 检测目标及环境的温度不宜低于5,如果必须在低温下进行检测,应注意仪器自身的工作温度要求,同时还应考虑水汽结冰使某些进水受潮的设备的缺陷漏检。4.3.2 空气湿度不宜大于85%,不应在有雷、雨、雾、雪及风速超过0.5m/s的环境下进行检测。若检测中风速发生明显变化,应记录风速,必要时按附录D修正测量数据。4.3.3 室外检测应在日出之前、日落之后或阴天进行。4.3.4 室内检测宜闭灯进行,被测物应避免灯光直射。4.4 检测诊断周期4.4.1 运行电气设备的红外检测和诊断周期,应根据电气设备的重要性、电压等级、负荷率及环境条件等因素确定。4.4.2 一般情况下,应对全部设备一年检测一次,发电厂、重要的枢纽站、重负荷站及运行环境恶劣或设备老化的变电站可适当缩短检测周期。4.4.3 新建、扩改建或大修的电气设备在带负荷后的一个月内(但最早不得少于24h)应进行一次红外检测和诊断,对110kV及以上的电压互感器、耦合电容器、避雷器等设备应进行准确测温,求出各元件的温升值,作为分析这些设备参数变化的原始资料。4.4.4 旋转电机的检测诊断周期应参照DL/T 5961996的第5章及本标准的附录B和附录C的有关规定执行。4.5 操作方法4.5.1 红外检测时一般先用红外热像仪或红外热电视对所有应测部位进行全面扫描,找出热态异常部位,然后对异常部位和重点检测设备进行准确测温。4.5.2 准确测温应注意下列各项: a)针对不同的检测对象选择不同的环境温度参照体; b)测量设备发热点、正常相的对应点及环境温度参照体的温度值时,应使用同一仪器相继测量; c)正确选择被测物体的发射率(见附录E); d)作同类比较时,要注意保持仪器与各对应测点的距离一致,方位一致; e)正确键入大气温度、相对湿度、测量距离等补偿参数,并选择适当的测温范围; f)应从不同方位进行检测,求出最热点的温度值; g)记录异常设备的实际负荷电流和发热相、正常相及环境温度参照体的温度值。4.6 设备缺陷性质4.6.1 一般缺陷,是指对近期安全运行影响不大的缺陷。可列入年、季度检修计划中消除。4.6.2 重大缺陷,是指缺陷比较重大,但设备仍可在短期内继续安全运行的缺陷。应在短期内消除,消除前应加强监视。4.6.3 紧急缺陷,是指严重程度已使设备不能安全运行,随时可能导致发生事故或危及人身安全的缺陷。必须尽快消除或采取必要的安全技术措施进行处理。5 诊断方法和判断依据5.1 表面温度判断法 根据测得的设备表面温度值,对照GB 763的有关规定(见附录A),凡温度(或温升)超过标准者可根据设备温度超标的程度、设备负荷率的大小、设备的重要性及设备承受机械应力的大小来确定设备缺陷的性质,对在小负荷率下温升超标或承受机械应力较大的设备要从严定性。5.2 相对温差判断法5.2.1 对电流致热型设备,若发现设备的导流部分热态异常,应按4.5的规定进行准确测温,按公式(1)算出相对温差值,按表1的规定判断设备缺陷的性质。表1 部分电流致热型设备的相对温差判据设备类型相对温差值%一般缺陷重大缺陷视同紧急缺陷SF6断路器208095真空断路器208095充油套管208095高压开关柜358095空气断路器508095隔离开关358095其他导流设备3580955.2.2 当发热点的温升值小于10K时,不宜按表1的规定确定设备缺陷的性质。对于负荷率小、温升小但相对温差大的设备,如果有条件改变负荷率,可增大负荷电流后进行复测,以确定设备缺陷的性质。当无法进行此类复测时,可暂定为一般缺陷,并注意监视。5.3 同类比较法5.3.1 在同一电气回路中,当三相电流对称和三相(或两相)设备相同时,比较三相(或两相)电流致热型设备对应部位的温升值,可判断设备是否正常。若三相设备同时出现异常,可与同回路的同类设备比较。当三相负荷电流不对称时,应考虑负荷电流的影响。5.3.2 对于型号规格相同的电压致热型设备,可根据其对应点温升值的差异来判断设备是否正常。电压致热型设备的缺陷宜用允许温升或同类允许温差的判断依据确定。一般情况下,当同类温差超过允许温升值的30%时,应定为重大缺陷。当三相电压不对称时应考虑工作电压的影响。5.4 热谱图分析法 根据同类设备在正常状态和异常状态下的热谱图的差异来判断设备是否正常。5.5 档案分析法 分析同一设备在不同时期的检测数据(例如温升、相对温差和热谱图),找出设备致热参数的变化趋势和变化速率,以判断设备是否正常。6 各种电气设备红外诊断导引6.1 发电机和电动机6.1.1 定子绕组接头质量不良 检测方法分为外加电流检测法(见附录B)和停机直接检测法。 外加电流检测法是在发电机或电动机定子绕组中加入试验电流IS,待温升稳定后,对所有绕组接头进行热谱图记录并分析。适用于透平型发电机、水轮发电机和电动机。判断依据见表2。表2 定子绕组接头质量诊断判断依据序号分析方法判 断 依 据说 明1直方图法 温度低且分布集中的接头质量良好; 温度高且分布离散的接头有缺陷; 温度值高且远离连续分布区的接头有重大缺陷 适用于接头结构一致的电机2数据统计法 温差T超过下列数值为有缺陷: IS=0.5Ie时,绝缘头为10K,裸露头为5K; 当IS为其他值时,绝缘头为10K×2IS/Ie,裸露头5K×2IS/Ie Ie为电机额定电流; 适用于接头结构复杂的电机; 根据接头结构分类统计测温结果; 去掉明显的高温值,取其余温度值的加权平均值Tp,求出各接头的温差T=T-Tp 停机直接检测法适用于能迅速停机并可以很快进入检测位置的水轮发电机。它利用负荷电流的余热对接头进行热谱图记录并分析。判断依据见表2。诊断实例见附录H的图H1和图H2。6.1.2 定子铁芯绝缘质量不良6.1.2.1 试验方法见附录C,判断依据见DL/T 5961996表1第10项。6.1.2.2 对于200MW及以上透平型发电机,试验时磁通密度宜为1.4T或不小于80%设计磁密。诊断实例见附录H的图H3。6.1.3 碳刷和集电环接触不合格 碳刷和集电环的检测宜在机组满负荷时进行。集电环的温度及温升限值按GB/T 7064和GB 755执行,一般温升限值80K,温度限值120。当温升或温度均未超过限值时,对温度分布不均匀,超过平均温升30K的碳刷应视为不合格。诊断实例见附录H的图H4。6.1.4 其他部位缺陷 发电机或电动机端盖因漏磁所引起的涡流损耗发热,轴承发热,冷却系统局部堵塞等缺陷也可通过红外检测准确定位。6.2 变压器和电抗器6.2.1 箱体涡流损耗发热 变压器漏磁通产生的涡流损耗引起箱体或部分连接螺杆发热,其热像特征是以漏磁通穿过而形成环流的区域为中心的热谱图。 涡流损耗所引起的箱体温度不得超过DL/T 57295的4.1.3所规定的顶层油温的允许值。诊断实例见附录H的图H5。6.2.2 变压器内部异常发热 当变压器内部出现异常发热时,有可能引起箱体局部温度升高。这种热谱图不具有环流形状。这类缺陷同时伴有变压器内部油的气化,可采用红外诊断与色谱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判断。诊断实例见附录H的图H6。6.2.3 冷却装置及油路系统异常6.2.3.1 潜油泵过热 热谱图上有明显热区。6.2.3.2 管道堵塞或阀门未开 无热油循环的部分管道或散热器在热谱图上呈现低温区。诊断实例见附录H的图H7。6.2.3.3 油枕缺油或假油位 热谱图上油枕内油气分界面清晰可辨。6.2.3.4 油枕内有积水 热谱图上油枕底部有明显的水油分界面。6.2.4 高压套管缺陷6.2.4.1 介质损耗增大 热像特征是套管整体温度偏高。正常时同类比较相间温差不应超过1K。诊断实例见附录H的图H8。6.2.4.2 套管缺油 热谱图上有明显的油气分界面。诊断实例见附录H的图H9和图H10。6.2.4.3 导电回路连接件接触不良 热像特征是一个以发热点为中心的热谱图。可根据5.2和5.3的有关判据来判断。6.2.5 铁芯绝缘不良 干式变压器在热谱图上表现为以缺陷部位为中心的局部温度升高。油浸式变压器在吊罩后施加一定的试验电压才能观测铁芯的绝缘损坏情况,必要时配合变压器大修进行。6.3 高压断路器6.3.1 外部连接件接触不良 同6.2.4.3。诊断实例见附录H的图H11。6.3.2 内部连接件接触不良 是指封闭在断路器内部的动静触头、中间触头及静触头座接触不良。6.3.2.1 少油断路器 少油断路器进行相间比较时,相间温差不应大于10K。为便于掌握少油断路器内部的温度情况,可参考表3的内外部温差参考值。 a)动、静触头接触不良 是指动、静触头间的接触电阻过大,引起发热,其热像是一个以顶帽下部为最高温度的热谱图,以T1表示顶帽的最高温度,T2表示瓷套外表的温度,T3表示瓷套下法兰的温度,则有T1>T3>T2,据此可定位缺陷部位在动静触头处。 b)中间触头接触不良 是指中间触头的接触电阻过大,引起发热,其热像是一个以下部瓷套基座法兰为最高温度的热谱图,有T3>T1>T2,据此可定位缺陷部位在中间触头处。 c)静触头基座接触不良 是指静触头基座与铝帽内台面接触不良而引起的发热,其热像是一个以顶帽中部为最高温度的热谱图,有T1>T3>T2,并且T3与T2接近,据此可定位缺陷部位在静触头基座处。 d)少油断路器内部缺陷性质的判断 1)当内部元件温度(表面温度加内外温差参考值)超过附录A的规定时应定为重大缺陷。 2)根据表面温度算出相对温差值,按表1规定判断。表3 少油断路器内外部温差参考值电压等级kV各部位内外温差K动静触头与顶帽中间触头与法兰基座连接与顶帽61030402030203035405030403040110220507040604060 诊断实例见附录H的图H12图H14。6.3.2.2 多油断路器内部触头接触不良 是指断路器内部的触头接触电阻过大,引起发热。其热像特征是箱体上部油面处温度较高,且温度从上至下是递减的。进行相间比较时,油箱外表的相间温差不应大于2K。诊断实例见附录H的图H15。6.3.2.3 其他断路器 其他断路器可参照本导则有关规定执行,如SF6断路器和真空断路器可参照5.2规定执行。6.4 电压互感器6.4.1 电磁型电压互感器6.4.1.1 内部损耗异常 电磁型电压互感器的储油柜表面温升及相间温差不得超过表4的规定,必要时可配合色谱及电气试验结果综合分析,确定缺陷性质及处理意见。诊断实例见附录H的图H16。表4 电磁型电压互感器允许的最大温升和相间温差值电压等级kV表面最大温升K相间温差K6104.035665.01.51105.01.52206.01.86.4.1.2 缺油 在热谱图上油气交界面清晰可辨。当油面降至储油柜以下时互感器的散热条件变坏,可引起整体温度升高。诊断实例见附录H的图H17。6.4.2 电容式电压互感器6.4.2.1 分压电容器部分 同6.8.2。诊断实例见附录H的图H33。6.4.2.2 中间变压器部分 同6.4.1.1。6.5 电流互感器6.5.1 内部损耗异常 电流互感器的储油柜表面温升及相间温差不得超过表5的规定,必要时可配合色谱及电气试验结果综合分析,确定缺陷的性质及处理意见。诊断实例见附录H的图H18和图H20。表5 电流互感器允许的最大温升和相间温差值电压等级kV表面最大温升K相间温差K6104.035664.01.21104.01.22205004.51.46.5.2 内部连接件接触不良 其热像特征是以接触不良处为中心的热谱图,最高温度在出线头或顶部油面处。这类缺陷的性质可用5.2的规定确定。电流互感器内部连接件接触不良时,内外部的温差为30K45K,为了保证内部温度不超过附录A的规定,油浸式互感器的表面温度应限制在55以下。诊断实例见附录H的图H19。 6.5.3 外部连接件接触不良 同6.2.4.3。6.5.4 缺油 同6.4.1.2。6.5.5 外壳发热 某些设计制造不合理的干式电流互感器用导磁材料做外壳,而且没有采取限制磁通的措施,因涡流损耗大而发热。诊断实例见附录H的图H21。6.6 电力电缆6.6.1 出线接头接触不良 同6.2.4.3。诊断实例见附录H的图H22。6.6.2 电缆头局部绝缘不良 是指电缆头因加工不良或长期运行造成绝缘局部损伤、受潮、劣化等缺陷,其特征是电缆头交叉处出现局部绝缘区域温升偏大。诊断实例见附录H的图H23。6.6.3 电缆头整体绝缘不良 是指电缆头因加工不良或长期运行造成绝缘整体受潮、劣化等缺陷,其特征是整个电缆头温度偏高。诊断实例见附录H的图H24。6.6.4 电缆头出线套管绝缘不良 是指35kV以上电缆出线套管因密封不良,引起进水受潮的缺陷。其特征是套管整体温度升高,靠近法兰的中下部温度偏高,同类比较时相间温差不应超过0.5K。诊断实例见附录H的图H25。6.6.5 电缆整体发热 是指电缆绝缘老化或过负荷运行所引起的缺陷。电缆及电缆头的外表最高允许温升不得超过表6的规定。表6 各种电缆的最高允许工作温升电 缆 类 型内部长期允许温度表面允许温升K带铠装不带铠装油性浸渍绝缘电缆6kV以下65202520kV35kV601520充油电缆758025302025交联聚乙烯电缆809030402535橡胶皮电缆6520256.7 避雷器6.7.1 普阀式避雷器 普阀式避雷器的判断可按表7的规定执行。当热像异常或相间温差超过表7规定时,应用其他试验手段确定缺陷的性质及处理意见。表7 FZ型避雷器允许的工作温升及相间温差参考值电压等级kV正常热像特征异常热像特征允许温升K相间温差KFZ-36 瓷套中上部有微弱发热 发热区温升异常增大0.5或1.0FZ-101.0或1.50.5FZ-1535 瓷套上下各有一微弱发热区 各发热区或元件间温升不一致,整体或个别部位温升异常增大1.5或2.00.6FZ-40602.0或3.00.9FZ-110 大多数组合元件的上部有一发热区,且温升自上而下依次降低(有的组合元可能有两个发热区) 元件发热程度不符合自上而下依次降低的规律,整体和个别元件温升异常。3.0或5.01.5FZ-220 各元件上部有一发热区,且元件温升自上而下依次降低7.0或9.02.7注1 配电型普阀避雷器正常时接近环境温度,凡出现热区者均属异常。2 允许工作温升的大值适用于室内设备,小值适用于无风条件下的室外设备 诊断实例见附录H的图H26和图H27。6.7.2 磁吹避雷器 磁吹避雷器的诊断可按表8的规定执行。当热像异常或相间温差超过表8规定时,应用其他试验手段确定缺陷性质及处理意见。表8 FCZ型避雷器允许的相同温差及最大温升参考值电压等级kV正常热像特征异常热像特征允许温升K相间温差KFCZ-35 瓷套整体有轻微发热 局部或整体明显发热0.5或1.0FCZ-1101.0或1.50.5FCZ-220 资套整体有一定发热且上节温度略高 组合元件温升不符合上部略高的规律,局部或整体明显发热2.0或2.50.8FCZ-3302.5或3.00.9FCZ-5004.0或5.01.5 注 1 机电型2kV15kV的磁吹避雷器正常时瓷套基本无发热,凡出现明显热区者均为异常。 2 允许温升的大值适用于室内设备,小值适用于无风条件下的室外设备 诊断实例见附录H的图H28。6.7.3 金属氧化物避雷器 无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的诊断可按表9的规定执行。当热像异常或相间温差超过表9规定时,应用其他试验手段确定缺陷性质及处理意见。诊断实例见附录H的图H29。表9 金属氧化物避雷器允许的相间温差及最大工作温升参考值电压等级kV正常热像特征异常热像特征允许温升K相间温差K320 整体有轻微发热,热场分布基本均匀 整体或局部有明显发热0.535601.01101.0或1.50.52201.5或2.00.63305003.0或4.01.2 注 1 有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正常时整体温度与环境温度基本相同,凡出现整体或局部发热者均属异常。 2 允许温升大值适用于室内设备,小值适用于无风条件下的室外设备6.8 电力电容器6.8.1 并联电容器(串联电容器) 并联电容器(串联电容器)的判断按表10规定执行。当热像异常或同类相对温差超标时,应用其他试验手段确定缺陷性质及处理意见。表10 并联电容器(串联电容器)允许的最大温升及同类相对温差值浸渍材料正常热像特征异常热像特征允许温升K相对温差%十二烷基苯 中上部及顶部铁壳有明显温升 整体或局部出现异常高的温升75Tom30二芳基乙烷80Tom硅 油85Tom 注:Tom为设备安装场所年最高环境温度,若厂家另有规定按厂家要求执行 诊断实例见附录H的图H30。6.8.2 耦合电容器 耦合电容器的判断按表11的规定执行。当热像异常或温升超标或同类温差超标时,应用其他试验手段确定缺陷的性质及处理意见。表11 耦合电容器允许的最大温升及同类温差参考值电压等级kV正常热像特征异常热像特征允许温升K同类温差K35 瓷套表面有轻微发热 整体或局部有明显发热膜纸0.5油纸1.0110220 瓷套表面有一定发热膜纸1.5油纸3.00.51.0330膜纸2.0油纸4.00.61.2500膜纸2.0油纸5.00.61.5 注:耦合电容器上中部出现明显的温度梯度,可能是内部缺油,应根据具体情况判断 诊断实例见附录H的图H31和图H32。6.9 绝缘子6.9.1 瓷绝缘子串 a)正常绝缘子串的温度分布同电压分布规律对应,即呈不对称的马鞍型,相邻绝缘子之间温差很小(参见附录F)。 b)低值绝缘子的热像特征是钢帽温升偏大,零值绝缘子是钢帽温升偏低,污秽绝缘子表现为瓷盘温升偏大。诊断实例见附录H的图H34和图H35。6.9.2 支持绝缘子 正常的支持绝缘子在靠近导体处有轻微发热,异常绝缘子则表现为整体或局部明显发热。诊断实例见附录H的图H36。6.10 其他设备6.10.1 导线、母线、隔离开关等连接部位接触不良。 同6.2.4.3。诊断实例见附录H的图H37。6.10.2 穿墙套管支撑板发热 大电流穿墙套管的支撑铁板未开口,引起较大的涡流损耗。诊断实例见附录H的图H38。6.10.3 阻波器内避雷器损坏 正常的避雷器基本不发热。如明显发热说明避雷器已损坏。诊断实例见附录H的图H39。6.10.4 二次回路接触不良 同6.2.4.3。诊断实例见附录H的图H40。7 红外检测和诊断工作的技术管理7.1 设备停电检修之前要做好红外检测诊断工作。必要时用其他检测手段核实红外诊断的结果,检修后复查缺陷是否真正消除。7.2 红外诊断提出的缺陷应纳入设备缺陷管理制度的范围。7.3 红外检测和诊断的数据资料(包括现场记录、设备照片、设备热谱图、磁盘(卡)、录像带及图像计算机分析处理记录等),应妥善保管,立案存档。7.4 现场记录应有专用的表格(见附录G)。7.5 红外检测和诊断人员应及时提出检测诊断报告。 附录A(标准的附录)交流高压电器在长期工作时的发热(GB76390)3.2条 电器中各零件、材料及介质的最高允许温度和温升不应超过表A1中所规定的数值。 注:空气和SF6用作高压电器产品的介质时,其长期工作时的最高允许温度和温升不需限制。表A1 电器中各零件材料的最高允许温度和温升序号电器零件、材料及介质的类别1)、2)、3)、4)最高允许温度周围空气温度为40时的允许温升K空气中SF6中油 中空气中SF6中油 中1触头5)、6) 裸铜或裸铜合金759080355040镀锡909090505050镀银或镀镍(包括镀厚银及镶银片)105105906565502 用螺栓或其他等效方法连接的导体接合部分7)裸铜 (铜合金)和裸铝(铝合金)90105100506560镀(搪)锡105105100656560镀银(镀厚银)或镀镍 1151151007575603用其他裸金属制成或表面镀其他材料的触头或连接8) 4用螺栓或螺钉与外部导体连接的端子9) 裸铜(铜合金)和裸铝(铝合金) 90 60 镀(搪)锡或镀银(镀厚银) 105 65 其他镀层8) 5油开关用油10)、11) 90 506起弹簧作用的金属零件12) 7下列等级的绝缘材料及与其接触的金属零件13)、14)、15) a)需要考虑发热对机械强度影响的 Y(对不浸渍材料)85904550A(对浸在油中或浸渍过的)100100100606060E、B、F、H110100110707060b)不需要考虑发热对机械强度影响的 Y(对未浸渍过的材料)90905050A(对浸渍过的材料)100100100606060E120120100808060B130130100909060F15515510011511560H18018010014014060c)漆 油基漆100100100606060合成漆1201201008080608不与绝缘材料(油除外)接触的金属零件(触头除外) a)需要考虑发热对机械强度影响的 裸铜、裸铜合金或镀银120120100808060裸铝、裸铝合金或镀银110110100707060钢、铸铁及其他110110100707060b)不需要考虑发热对机械强度影响的 裸铜、裸铜合金、镀银14514510010510560铝、裸铝合金、镀银1351351009595601)相同零件、材料及介质,其功能属于本表所列的几种不同类别时,其最高允许温度和温升按各类别中最低值考虑。2)本表中数值不适用于处于真空中的零件和材料。3)封闭式组合电器、金属封闭开关设备等外壳的最高允许温度和温升由其相应的标准规定(见表A2)。4)以不损害周围的绝缘材料为限。5)当动、静触头有不同镀层时,其允许温度和温升应选取本表中允许值较低的镀层之值。6)涂、镀触头,在按电器的相应标准进行下列试验后,接触表面应保留镀层,否则按裸触头处理。a)关合试验和开断试验(如果有的话);b)热稳定试验;c)机械寿命试验。7)当两种不同镀层的金属材料紧固连接时,允许温升值以较高者计。8)其值应根据材料的特性来决定。9)此值不受所连外部导体端子涂镀情况的影响。10)以油的上层部位为准。11)当采用低闪点的油时,其温升值的确定应考虑油的汽化和氧化作用。12)以不损害材料之弹性为限。13)绝缘材料的耐热分级按GB11021的规定执行。14)对不需要考虑发热对机械强度影响的铜、铜合金、铝、铝合金的最高允许温度既不高于所接触的绝缘材料的最高允许温度,亦不得高于本表中序号8项b)所规定的值。15)耐热等级超过H级者以不导致周围零件损坏为限表A2 组合电器外壳的允许温升外 壳 部 位在环境温度为40时的允许温升K运行人员易触及的部位30运行人员易触及但操作时不触及的部位40运行人员不易触及的个别部位65 注:对温升超过40K的部位应作出明显的高温标记,以防维修人员触及,并应保证不损害周围的绝缘材料和密封材料 附录B(标准的附录)发电机定子绕组接头质量的外加电流检测法B1 检测周期B1.1 机组交接验收时。B1.2 直流电阻超标时。B1.3 更换绕组或绝缘后。B1.4 必要时。B2 检测要求B2.1 外加电流可为直流或交流,直流电源可采用硅整流电源,直流电焊机或备用励磁机。B2.2 电流值宜达到绕组额定电流Ie的50%以上,受条件限制,可适当减小。B2.3 电流增长要分阶段进行,以0.1Ie0.2Ie的梯度上升,时间间隔为20min30min。B2.4 当绕组温升稳定时,对所有绕组接头进行热像记录。B2.5 检测完成后,将电流分段减少至零。B2.6 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处理,找出有缺陷的接头。B2.7 对有缺陷的接头进行解体分析,修复后复测。B3 注意事项B3.1 无条件抽出转子时,应采取措施使转子无剩磁。B3.2 定子周围应无明显对流通风和各种热流。B3.3 试验过程中要利用电机原来埋设的测温元件检测铁芯和绕组温度,超过有关规定时应停止试验。B3.4 绕组温升稳定是指绕组在外加电流不变的情况下30min内温度上升小于0.5。 附录C(标准的附录)发电机定子铁芯绝缘的红外检测方法C1 检测周期C1.1 交接验收,定子安装完毕未穿转子前。C1.2 第一次大修,转子抽出后。C1.3 重新组装或更换、修理硅钢片后。C1.4 更换定子槽楔后。C1.5 必要时。C2 检测方法C2.1 根据有关的参数和计算,选择合适的励磁匝数和测量匝数,接线完毕后,用热像仪测量定子铁芯的初始温度和环境温度。C2.2 可以用厂用电源或用380V低压厂用电源经调压器升高后对定子铁芯励磁。一般来说125MW及以下汽轮发电机,利用380V直接合闸励磁能满足1T以上的试验磁密。C2.3 对200MW及以上汽轮发电机,为了使试验磁密符合6.1.2.2的要求,可采用图C1的并联补偿的接线方法,减少试验电源容量。C2.4 达到试验磁密10min后,开始进行红外检测,并根据热谱图将明显过热的部位逐一做出标记。以后每隔10min检测一次,到规定的试验时间时,还应测出铁芯齿的最低温度,并把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