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4页word资料.doc
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当代中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精品文档】第 4 页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问题,人类社会正是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前进的。我国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是伴随改革开放不断推进、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而逐步产生并日益凸显的,是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的一个现实国情。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更关注自己毕业以后就业的形势与问题。看着这些即将毕业的师兄师姐们,他们的脸庞上流连着对校园的不舍,还有对未来的茫然与失措。而即将进入大三的我们,越来越开始疑惑今后工作跟升学的问题。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很多一是教育与生产相脱离。我国现在生产模式是“世界加工 厂”,主要需要的是廉价劳动力的“血汗工人”和有经验的技工,是体力劳动者,而大学教育培养的是高价劳动力的脑力劳动者。所以,要说“头脑还缺乏市场经济意识”,那不是大学生,而是指责大学生的专家、学者和领导者自己。但这不是我们认识问题的出发点,我们认识问题的出发点应当是:中国不应该是降低大学生的价值体现,而是要尽快改变我国的生产模式, 使大学生的价值能够充分体现;使中国能够走上自主创新,科学生产的道路。 二是观念问题。中国是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国家。因此,中国的教育应当是 “公有制为主体”,不应该是个人的投资,而应当是社会对发展的投入,是一种社会积累。教育费用应当由国家、社会承担,从物质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为祖国、为社会“回报”而学习的思想观念。教育费用由国家、 社会承担之后,还缩小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劳动力的生产价值的个人差别。 这不仅有现实的意义,而且有很深远的意义。 三是大学生自身素质因素。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 (1)、诚信问题,不少毕业生发现求职时有一定的证书、文凭、履历能为 找工作带来方便,有的大学生凭勤奋刻苦,在大学期间努力争取获得相关证书, 不刻苦学生则通过投机取巧或造假来骗取企业初步信任,对大学毕业生整体形象 造成一定的损害。 (2)、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由于近几年公办高校扩招,加之民办 高校急增,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分数不断降低,加上不少大学生大学学习不 认真,动手能力差,缺乏实践经验,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 (3)、大学生自身定位偏颇。都希望找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由于我国 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东西部地区之间、沿海地区和内地之间的差距较 大,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时,过度集中于北京、上海、深圳等热点地区,造 成这些地区的就业压力明显增加。 (4)、求职途径把握不准。不少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各样人才交流会“广 泛撒网”的方法,或希望通过熟人“托关系”、“找门路”以捧上“金饭碗”, 不善于“推销”自己,没有针对自己的切实优势,通过重点了解用人单位实际需 求情况,提高就业率。 四、用人单位误区。(1)、存在性别歧视。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女大学生 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同等 情况下女大学生将来工作成本比男大学生大,这是女大学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2)、生源地域歧视。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紧 密程度,希望招聘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甚至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等, 选用人才时优先考虑本地人才。甚至一些地方政府招聘公务员时也存在生源地域 歧视,实行地区保护主义,不利于大学生公平竞争。 (3)、过分看重工作经验。经验不足是大学毕业生最大的劣势,不少用人企 业经营有困难,急于招聘某一方面能人,并且希望很快给企业带来变化,而一般 大学生则无法满足用人单位要求。用人单位忽视大学生的潜力和可塑性,其实经 验总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大学生有较高理论水平,只要经过短期实践即能胜 任工作岗位。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的努力。,政府部门首先应制定政策法规,完善就业市场体系。各级政府要从规范就业市场着手,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逐步把毕业生的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 的轨道。还应继续完善毕业生就业政策,消除就业歧视,深化人事、户籍等相关就业制度的配套改革,打破由于户籍制度造成的市场分割问题,规范就业市场。其次,加强宏观调控,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国家应采取必要的宏观调供措施,加以必要的行政、经济手段来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鼓励大学生投身西部,在西部地区安家落户。还应看到中国基层人才匮乏,存有大量的用人需求,国家也应制定相关的政策,鼓励大学生投身基层实现就业,锻炼成才。 企业应切实纠正用人偏见。 用人单位一方面要与学校加强互动交流,多了解学校里各专业的特色,还可 以借鉴大学生见习制度的思路,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寒暑假实习基地,既锻炼了学 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也有助于企业考察人才。另一方面,用人单位要进一步转变 思想,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切实纠正用人选材的偏见。企业不能只图眼前的 短期利益,过分看重工作经验,而要有长远的人才战略眼光,要改变唯经验论、 唯文凭论的做法,还要纠正性别上和地域上的用人偏见,切实做到不拘一格招揽 人才,实现企业与人才的双赢。高校方面应作出改革,其一,调整高校专业和课程设置 在当前飞速变化的时代,大学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就必须把握时代的脉搏, 不断调整课程结构和内容。· 其二, 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高校毕业生就业部门以及相应的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而不仅仅局限于临近毕业的同学。其三,以就业为导向,加快高校的教育与教学改革。学校内部 调整自身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模式,开设具 有专业特点,实践性强的课程,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关注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 的需求,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那么作为在校大学生的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我想结合自己的平时假期实践,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一、必须夯实基础,学好专业知识。作为在校大学生,我们应该认识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的关系。理论知识是在实践基础上总结出来的,经历了无数次实践的检验,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我们应该把握好学习机会,认真系统地学习自己的专业课程,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拥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其他素质,为将来就业准备基础。放假时在实习期间我认识到,很多用人单位其实非常缺人,他们求贤若渴,他们缺少的是理论基础扎实、做事认真严谨的精英人才。而现在很多的毕业生知识不够全面,专业不够精通,思想不够深刻,故造成了就业难的现状。同时我们必须重视理论到实践的应用过程,在完成自己专业知识学习的前提下多利用空余时间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进行各种实践或者实习活动。那次的实习也使我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优劣势,对自己有了更加全面、清醒的认识,为自己确立一个正确的方向,从而在以后的学习中扬长避短,更好地深化与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 二、必须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切忌好高骛远。很多时候我们是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就业。“好工作”的标准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工资待遇、福利、社会地位、难易程度等等,还应该包括“它的社会价值、是否适合自己、能否满足当前的需要”等一系列因素。大学生需要把自己当作一个农民、工人看待,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是一个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自己还是要从零开始。 要有敢于吃尽苦中苦的决心。三、时刻精神饱满,对自己充满信心。温总理说得好: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更何况今年为了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中央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更何况大学毕业生们已经“磨剑”数十年,怎么会有跨不过去的坎呢?就业无路,创业有门。到大街上去看一看,街边的一个邮亭、一张几尺长宽的油布,甚至还有一个手臂上的挎蓝、肩上的一个挑担,也照常养活一家人。 总之,大学生就业必须有积淀、有理性、有信心。积淀可以让我们出色的完成各项工作,理性可以少走或不走弯路;有了信心,愈挫愈奋,再接再厉,只要走过去了,定是另一片天。相信通过大学生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定能够妥善解决,高校毕 业生一定实现充分就业。 高校毕业生作为中国巨大人口和庞大劳动力队伍中一支活跃的生产 力,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一定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