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doc

    • 资源ID:34142180       资源大小:50.50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doc

    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精品文档】第 5 页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匈奴的兴衰;张骞通西域;西南夷与百越;与朝鲜的关系;与日本的关系;与西亚、欧洲的往来;丝绸之路。张骞通西域;与日本的关系;丝绸之路。一、与匈奴的关系1. 匈奴的兴衰:秦始皇派兵击退匈奴,取得河套地区,并修筑长城抵御其南下;秦汉之际,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统一北方草原,建立强盛的奴隶制国家;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2. 两汉与匈奴的关系:汉初与匈奴实行和亲政策。汉武帝在位时,三次派兵北击匈奴,著名将领是卫青和霍去病;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汉元帝时将王昭君嫁与呼韩邪单于,双方和睦相处40多年。东汉前期,窦固、窦宪大败北匈奴,最后解除了匈奴对东汉和西域的威胁。二、两汉同西域的关系1. 张骞两次通西域:第一次是公元前138年,目的是为反击匈奴做准备;第二次是公元前119年。2. 对西域的管辖: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东汉明帝时,班超经营西域,对西域进行有效管理。三、对西南和东南地区的管辖1. 西南:西南各民族被统称西南夷,主要有夜郎。汉武帝在位时,在西南设郡。2. 东南:汉朝时的百越指华东、华南地区的越人,汉武帝在位时,设郡管理。四、两汉的对外关系1. 同朝鲜的关系(略)2. 同日本的关系:汉武帝时,日本“使译通于汉”。东汉光武帝时,赐“汉委奴国王”金印。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等传入日本,丰富了其物质文化生活。3. 丝绸之路(1)陆路丝绸之路:中国的丝和丝绸从长安向西,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中亚,转运到欧洲的陆上商路。(2)海上丝绸之路:与南海诸国及印度半岛等地的水上交通线。4. 与西亚、欧洲的往来(1)与安息的关系:交往途径主要是丝绸之路。(2)与大秦的关系: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臣到达东汉。张骞、班超出使西域的影响(1)为中华民族开疆拓土作出了重大贡献。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2)把先进的汉族文化远播到西北各少数民族,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发展,加速了民族融合。(3)加强了与边疆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增进了民族友谊,加强了内地与边疆的联系。(4)开拓了丝绸之路,既发展了各族人民的经济,又使古老的中华文明走向世界。(5)开拓了与外部世界的联系,甘英出使大秦和大秦安敦王朝送礼物给汉桓帝,是中国古代同欧洲外交的开始。5. 张骞通西域的意义?(1)促政治联系加强 :天山南北和内地第一次联成一体,西域各国和内地联系加强。为后来西域地区归属中央奠定了基础。史实:双方使节往来频繁,公元前60年西域开始归属中央管辖。(2)促经济文化联系加强:中原和西域各地经济文化日益密切,促进西域社会进步,丰富中原的物质生活。史实:西域的葡萄,石榴,苜蓿,胡豆,胡麻,胡瓜,胡桃等陆续移植内地,西域的良马、骆驼以及各种奇禽异兽,皮毛制品,源源东来。中原大量的丝织品和金属工具向西输送,铸铁技术,井渠法也传到西域。佛教也传到中原。(3)促几大文明汇合:史实:促成了丝绸之路的开通,当时世界上几大文明汇聚在丝绸之路上,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西域文化。以敦煌最为显著。(4)促民族融合:各民族间交流,贸易,迁徙促进民族融合。(5)宝贵的精神:张骞不畏艰险的精神彪炳千古,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6. 西域和西域都护西域是一个地理概念。大致的范围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以东,天山南北地区。主要包括今天的新疆地区和中亚的一部分。这里生活着很多的少数民族,在西汉张骞开通西域后,这里成为当时世界上印度文明、西亚文明和中华文明汇聚的地方,使其自身文化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西域都护是公元前60年汉宣帝所设,是西域地区最高的军政长官,负责管理西域,保护商旅往来。它的设置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西域都护府也就成为当时西域的最高管理机构。两汉时期的丝绸之路两汉时期,中国与西方之间的交通日益发达,古代世界的东方与西方的几个文明地区联系起来,中国的丝绸驰誉世界,中国被称为“丝国”,中西交通线也被称为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汉朝是国力强盛的封建大帝国,经济尤其是丝织业发达;张骞通西域沟通了与西域的联系,西域都护的设置保护商旅往来畅通无阻;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进步,对外交通发达等。开辟的作用:沟通了东西方交通,促进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和南亚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国的铸铁、丝绸、养蚕缫丝、造纸术等先进技术西传,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各国的贸易关系,从水路沟通了中外交通。总之,丝绸之路推动了东西方物质和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中国与欧亚各国的交流,成为东西方文明交往的同义语。秦汉时期民族融合、民族关系的特点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大发展时期。由于中央政权的强大,民族交往常以中央政权对边疆地区的开发、设立机构进行管辖为主要形式。一方面,中原先进的经济文化传入边疆地区,带动了当地生产力的进步;另一方面,中原地区也吸收了少数民族的长处,丰富了各族人民的生活。民族间的战争也是促进民族融合的一种特殊方式,战争过程中的人口流动,客观上造成了接触和交流。秦汉时期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之间时战时和,但民族融合是历史的主流和趋势。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体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南方地区的开发和融合加强,如秦征服越族地区,设三郡,迁人口,铁器技术传入南方,促进了当地的开发和发展;汉武帝派人到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加强了内地与西南各族的联系。西北部地区的贸易和交流频繁,主要表现在两汉与西域的关系上。北方边境战事不断,主要是中央政权与匈奴族之间的战争。采取和亲政策。(1历史原因:战国时期,匈奴强大,经常出兵南下掠夺,秦时北伐,修长城,暂时缓和了汉中原政权与匈奴的矛盾;(2现实原因:汉初,国力困乏,对匈奴战争处于劣势。(3意义:加强了汉匈两族的友谊和交流;出塞和亲,使边塞烽火熄灭,解除了广大人民的征战之苦西汉与匈奴的关系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各阶段政策有何不同?原因是什么?有何影响?(1)第一阶段: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原因:匈奴力量很强,而西汉经过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经济凋敝,国力薄弱。影响:有利于集中力量恢复经济,增强国力。(2)第二阶段:汉武帝时期对匈奴发动了三次大规模战争。原因: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有力量打败匈奴。影响: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基本上解除了匈奴对北方边郡的威胁,有利于边疆的开发。(3)第三阶段:西汉后期又采取和亲政策,汉元帝将宫女王昭君作为公主,远嫁呼韩邪单于。原因:匈奴内乱,西汉后期杜会问题严重,也无力进行大规模战争。影响:密切了汉匈关系,互市兴旺起来,文化往来增多,双方和睦相处。两汉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表现和影响.(1)战争-如对匈奴的战争,保卫了中原先进文明的安定。(2)和亲-如王昭君出塞,密切汉匈关系,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促进和安定和民族融合。(3)通使-如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密切中原和边疆政治联系,促进内地和西域经济文化联系,推动边疆社会进步和丰富中原物质生活。(4)管辖-如西域都户,西南华南设郡,加强对边疆管辖和开发,扩大疆域,促进民族融合。(5)移民-如秦汉移民河套河西走廊,穿播先进生产方式,促进经济发展,但破坏生态两汉期中外关系的特征及其原因特征:以商贸为主,丝织品在通商中占很大比重,并具有相当程度的单向性。中外交往以陆路为主,水陆并举。与亚洲包括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等地区的国家交流频繁,对东方文化影响大,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中国文明通过丝绸之路开始传入欧洲。中国开始吸收佛教等外来文化。汉代文明先进,对世界影响深远。原因:国家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社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丝织、冶铁等技术领先世界。张骞沟通西域。交通发达,两汉政府保护交通的畅通。科技文化成就辉煌。统治阶级比较重视。提示:对民族关系和中外关系的掌握,不能只是局限于对史实的掌握,还要从规律性上总结,如发展的原因、带来的影响等,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有共性,同时也要找出其不同点。这种主题式掌握和理解历史的方法不仅是高考考查的主流方向,也是新课标的基本呈现方式。战国修城;秦-蒙击;移民;长城.西汉-汉初和亲,汉武反击,汉元和亲.东汉-分裂,二窦出击,瓦解。张骞出使-前138,前119建立联系-意义大. 设西域都护归属中央;东汉班超经营,管辖西域.汉武设郡封王; 西汉末反抗; 东汉初重并入.秦曾设郡; 汉武设九郡,有效管辖.人物:张骞班超;西域都护.汉武唐蒙汉武卫青王昭君贡献-政治安,经文交流,民族融.张骞贡献-政治归属;经文交流;开辟丝路汇合.开始吸收汉文化.佛教传入陆上丝路:路线;开辟条件;促中西欧亚频繁经济文化交流.外交特征:开放,中心,领先,交流密;成因:根本国力强,经济文化繁荣;政府政策开明;两条丝路畅通.战国到秦汉时期对西部的开发.思考:首先要弄清哪些地区属于西部开发的范畴,然后回忆战国到秦汉时期各阶段对这些地区的开发和开拓史实,不但要整理经济开发,还要注意整理政治上的开拓。史实概括要简练。战国:秦国在关中地区开凿郑国渠;在四川修建都江堰,把川西平原变成了“天府之国”。秦朝:秦朝加强对西南地区统治;击退匈奴,取得河套地区,修筑万里长城。西汉:通过和亲战争等方式促进了汉匈之间的交流;张骞通西域使天山南北和内地联成一体;公元前60年西域都户的设立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西汉在关中修建了一批渠道;汉武帝在西南地区设立郡县。东汉:班超经营西域加强了西域和内地联系。东汉加强对西南地区管理。

    注意事项

    本文(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doc)为本站会员(豆****)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