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发展心理学PPT课件.ppt
新教材变化n章节内容调整,思路和结构发生变化n删除生理卫生部分n简化学科简史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任务旧)n(一)心理发展中各年龄阶段的特征n1、年龄特征(新)n 具体表现:n(1)时间是心理发展的一个维度,心理发展是在时间(年龄)中进行的n(2)心理发展与年龄大致相对应,但不同步n(3)年龄和心理发展不是因果关系n2、年龄阶段的根源(新)n阶段的根源是由心理过程或特征的变化所规定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认知过程起着主导作用。n(二)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n遗传素质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问题,这是心理发展的动因,是心理发展的本质问题n心理的连续性与阶段性之间的关系n心理发展的内在动力与外在动力之间的关系n“关键期” 第二单元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n一、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功能和特殊性(新)n(一)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功能(新)n描述n解释n预测n控制n(二)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特殊性n发展性是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核心特点发展心理学研究的设计方式 一、横断研究横断研究是在短的相同时间段内,同时考查不同年龄组群被试者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发展水平,并进行横向比较,以了解随年龄增长被试组间的心理变化。 横断研究是最常用的设计方式。横断研究的优点在于:适用性 时效性(新更改)横断研究的缺点在于:人为的联结性、族群效应。(新更改)二、纵向研究二、纵向研究纵向研究是在较长的时间系列内对被试个体或同一被试组群进行定期的系统的考查,以了解心理随时间进程而发生的连续变化。纵向研究也叫追踪研究。纵向研究的优点:(1)能够系统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2)能够揭示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纵向研究的缺点在于:(1)时效性较差(耗费时间及人力和物力)(2)被试容易流失。(3)可能出现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因多次重复测试)(三)纵横交叉研究设计三、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新趋势(新)n(一)跨文化比较研究n(二)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研究n(三)研究方法的整合n(四)训练研究和教育实验越来越受重视第三单元 心理发展的动因 (新)n一、遗传因素决定心理发展(简化)n1、心理发展是受遗传因素决定的n2、心理发展过程只是这些先天内在因素的自然显现。n3、环境(包括教育)只起一个引发的作用,最多只能促进或延缓遗传因素的自我显现而已。遗传决定论遗传决定论基本观点:儿童心理发展是由先天不变的遗传所基本观点:儿童心理发展是由先天不变的遗传所决定的,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就是这些先天遗传决定的,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就是这些先天遗传素质的自我发展和自我表露过程,与外界影响、素质的自我发展和自我表露过程,与外界影响、教育无关。外界影响和教育即使对儿童心理发展教育无关。外界影响和教育即使对儿童心理发展起作用,至多只能促进或延缓遗传素质的自我发起作用,至多只能促进或延缓遗传素质的自我发展和自我表露,不能改变它的本质。展和自我表露,不能改变它的本质。n高尔顿(高尔顿(F. Galton) 名人名人 家谱调查:从英国的名家谱调查:从英国的名人(政治家、法官、军官、文学家、科学家和艺术人(政治家、法官、军官、文学家、科学家和艺术家等)中选出家等)中选出977人(名人组),又选出人(名人组),又选出977名普名普通人(对照组),调查他们有血缘关系的亲戚中有通人(对照组),调查他们有血缘关系的亲戚中有多少人是名人。结果发现,多少人是名人。结果发现,977位名人的父子兄弟位名人的父子兄弟中有中有332人也同样有名,而人也同样有名,而977名普通人的亲戚中,名普通人的亲戚中,只有一个名人。只有一个名人。n两者比率的差异是能力由遗传决定的证明。两者比率的差异是能力由遗传决定的证明。n高尔顿从家谱调查中得出了一条高尔顿从家谱调查中得出了一条“遗传定律遗传定律”:人:人的遗传性的遗传性1/2来自父母,来自父母,1/4来自祖父母,来自祖父母,1/16来自来自曾祖父母曾祖父母 格达特的家族调查格达特的家族调查K氏有两个不同的世系,一是氏有两个不同的世系,一是K氏与一个正常女子的合氏与一个正常女子的合法婚姻所生的后代,一是法婚姻所生的后代,一是K氏与一个低能的酒吧女子氏与一个低能的酒吧女子的不正当关系所生的后代。通过对两个世系各近的不正当关系所生的后代。通过对两个世系各近500人的调查,发现后者中低能与道德败坏的比率大大超人的调查,发现后者中低能与道德败坏的比率大大超过前者。过前者。美国心理学家霍尔(美国心理学家霍尔(G. Hall)的复演说)的复演说(个体心理的发展是人类进化过程的简(个体心理的发展是人类进化过程的简单重复),也属于遗传决定论。单重复),也属于遗传决定论。“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评:家族不仅在遗传上有联系,而且在相评:家族不仅在遗传上有联系,而且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共处于相同的环境。由家当长的时期内共处于相同的环境。由家族内的相似性得出遗传因素的决定作用族内的相似性得出遗传因素的决定作用过于绝对。过于绝对。二、环境因素决定心理发展n环境决定论n1、心理发展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n2、片面强调和机械看待环境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n3、否认遗传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代表人物:行为主义者代表人物:行为主义者 n 华生华生 (J. B. Watson) “请给我十几个强健而没有缺陷的婴儿,让我请给我十几个强健而没有缺陷的婴儿,让我放在我自己的特殊世界中教养,那么,我可以放在我自己的特殊世界中教养,那么,我可以担保,在这十几个婴儿中,我随便拿一个来,担保,在这十几个婴儿中,我随便拿一个来,都可以训练其成为任何专家都可以训练其成为任何专家无论他的能力、无论他的能力、嗜好、趋向、才能、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能嗜好、趋向、才能、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能够任意训练他成为一个医生、或一个律师,或够任意训练他成为一个医生、或一个律师,或一个艺术家,或一个商界领袖,或可以训练他一个艺术家,或一个商界领袖,或可以训练他成为一个乞丐或窃贼。(成为一个乞丐或窃贼。(SR公式)公式)三、遗传与环境共同决定心理发展n折中观点:二因素论n1、心理发展是由遗传与环境两个因素决定的。n2、把遗传和环境视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同等成分,看作是两种各自孤立存在的因素。n3、企图揭示各因素单独发挥作用的程度。四、通过社会学习获得行为发展n社会学习理论:班都拉n观点:儿童是通过观察和模仿而获得社会行为的,强调儿童习得社会行为的主要方式是观察学习和替代性强化。n1、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学习。n2、替代性学习。n新行为主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新行为主义的代表性理论 1三元交互决定论:在人的心理机能中,人的内部因素、行为和环境影响三者之间互为决定因素。2观察学习:是一种示范行为学习,是通过替代强化,以间接经验为基础的学习。3主体的自我调节作用:人不是环境刺激的消极的反应者,而是具有自我组织、自我调节能力的积极塑造者;人本身就是改变自己的动因。行为环境内部因素五、社会文化因素决定心理发展n代表人:维果斯基n心理实质:社会文化历史通过语言符n号的中介而不断内化的结果。n(一)高级心理机能的制约因素n1、低级心理机能:动物与人共有,发展由生物成熟因素制约n2、高级心理机能:人类特有,由文化历史因素制约低级心理机能转化到高级心理机能有低级心理机能转化到高级心理机能有4个指标:个指标:(1)心理活动的随意化(新),即心理活动有随意机能的形成和发展,指主动性和有意性;(2)心理活动的概况抽象化,即心理活动抽象概况机能的形成和发展,即指概括性、间接性的高级意识系统;(3)形成整体化(新),即各种心理机能相互作用并重新整合,形成高级心理结构;儿童心理结构越复杂、越间接、越减缩,其心理发展水平越高;(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这四种心理发展的指标构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 文化历史因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源泉n1、社会文化生活是智力发展的源泉n儿童主体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决定着儿童个体的心理发展。n儿童活动的质量、社会交往的质量也就是决定着儿童成长的质量。n活动n2、以语言为中介使心理活动发生改变n各种符号是人类的精神生产工具,语言符号是使心理活动得到质的变化的中介。n人大都是语言的奴隶教育和教学与心理发展的关系教育和教学与心理发展的关系(1)“最近发展区”思想:“最近发展区”是指,在有指导的情境下,儿童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儿童的这两个发展水平的动力状态是由教育教学决定的,即教学创造出“最近发展区”。(2)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3)学习的最佳期限:对儿童的教育教学必须以生物成熟为前提,又要走在心理机能形成的前面。最佳期限就是建立在正在开始又尚未形成的机能之上。如果错过学习某一技能的最佳年龄将不利于其发展。教育教学的最佳期限也就是儿童最容易接受有关教育教学影响的时期。 教育具有引导和促进心理发展的作用4维果斯基与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维果斯基教育具有引导和促进心理发展的作用 教育效果取决于成熟程度印刻现象印刻现象早期剥夺早期剥夺 学习的关键期学习的关键期格塞尔(格塞尔(A. Gesell)“成熟优势论成熟优势论”:认为支认为支配发展的因素有两个:成熟和学习。学习与生理上配发展的因素有两个:成熟和学习。学习与生理上的的“准备状态准备状态”有关,在未达到准备状态时,学习有关,在未达到准备状态时,学习不会发生,一旦准备好了,学习就会生效。不会发生,一旦准备好了,学习就会生效。格塞尔的成熟优势论虽然提到生理成熟和环境两个因格塞尔的成熟优势论虽然提到生理成熟和环境两个因素的相互作用,但更强调成熟的作用。素的相互作用,但更强调成熟的作用。 双生子爬梯实验双生子爬梯实验: 成熟前的训练不起多大作用,是事成熟前的训练不起多大作用,是事倍功半。倍功半。双生子爬梯实验双生子爬梯实验让同卵双生子让同卵双生子T和和C在不同的年龄开始学习爬在不同的年龄开始学习爬楼梯。楼梯。T从出生后的的从出生后的的48周起接受爬梯训练,周起接受爬梯训练,每天练习每天练习10分钟,连续分钟,连续6周;周;C则从出生后则从出生后的第的第53周开始训练,每天的练习时间相同,周开始训练,每天的练习时间相同,仅训练两周,就赶上了仅训练两周,就赶上了T。六、心理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基本观点:基本观点:儿童心理的发展是遗传与儿童心理的发展是遗传与环境两大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遗传环境两大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对心理发展作用的大小依赖于环境的对心理发展作用的大小依赖于环境的变化,而环境作用的发挥也受到遗传限度的制变化,而环境作用的发挥也受到遗传限度的制约。约。代表人物:代表人物: 皮亚杰(皮亚杰(J. Piaget) 瓦龙(瓦龙(H. Wallon)(一)儿童心理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的结果n1、心理发展是主体与客体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即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n2、主体和客体相互之间是相互联系,先天遗传因素具有可控性和可变性,在环境的作用,可以改变遗传特性。n3、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用受个体主观能动性的调节。心理发展过程是主体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主动建构过程。(二)认知发展本质的适应理论和主动建构学说n皮亚杰:智力的本质是适应,“智慧就是适应”“是一种最高级形式的适应”n图式:认知结构。“结构”不是指物质结构,是指心理组织,是动态的技能组织。图式具有对客体信息进行整理、归类、改造和创造的功能,以使主体有效适应环境。同化同化是指主体将环境刺激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是指主体将环境刺激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图式之中,以加强和丰富原有的认知结构。图式之中,以加强和丰富原有的认知结构。顺应是指主体已建立的认知结构不能同化外界新的刺激,就要按新刺激的要求改变原有认知结构或创造新的认知结构,以适应环境的需要。 同化是量变;顺应是质变。平衡是主体的发展趋向,主体主动趋向于与环境平衡;这种平衡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机能实现的。皮亚杰强调主体在认知发展建构过程中的主动性。n心理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动作,即动作是认识的源泉,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真题中出现频繁)n3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重点)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平衡化第四单元 心理发展过程n1、心理发展的连续论n2、心理发展的阶段论n3、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n(1)心理发展的不均衡性与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n(2)心理发展中的量变、质变关系与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四、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皮皮 亚亚 杰杰 以以认知发展认知发展为标准的阶段说为标准的阶段说1896-19800-2岁:岁: 感知运动阶段感知运动阶段2-6,7岁:岁:前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6,7-11,12岁:岁: 具体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11,12岁以后:岁以后: 形式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4心理发展阶段说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主要凭借感知和运动之间的关系获得动作经验,形成一些低级的行为图式,以此来适应外部环境,进一步探索外界环境。其中手的抓取和嘴的吸吮是他们探索世界的主要手段。客体永久性,即当某一客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该客体并非不存在了。大约在912个月。 感知运动阶段:0-2岁只能对当前只能对当前感知感知到的事物施以实际的到的事物施以实际的动作动作进行思维进行思维客体永久性客体永久性和心理表象和心理表象因果性观念因果性观念(2)前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26、7岁):岁):主要特征是把上一阶段中获得的感知运动图式内化为表象系统,具有了符号功能,开始能够运用语言或符号来代表他们经历的事物,但还不能很好地掌握概念的概括性和一般性,具体表现为:(1)泛灵论,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2)自我中心,认为所有的人与自己都有相同的感受,不能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3)不能理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3)思维的不可逆性,只知道AB,不知道B无意识记(小学阶段)意义记忆机械记忆(逐渐)抽象记忆形象记忆(增长速度)3 记忆策略的发展特点n复述(主动背诵)n组织n归类:简单联想归类功能关系归类按概念进行分类系列化(条理化):3 记忆策略的发展特点n复述(主动背诵)n组织n归类:简单联想归类功能关系归类按概念进行分类系列化(条理化):二、思维的发展1 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n质变(形象思维形象逻辑思维)n不能摆脱形象性的逻辑思维10岁(小四)是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转折期2 思维形式的发展特点 n概括能力的发展 n直观形象水平 n形象抽象水平 n初步本质抽象水平 n推理能力的发展 n演绎推理能力的发展 n归纳推理能力的发展 n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 3 新的思维结构的形成n掌握守恒(把握本质不变性)n思维具有可逆性:反演可逆性;互反可逆性n补偿关系的认知 4 逻辑推理规则的掌握n类别体系化(类群集,类包含问题)生物植物 动物 树 草 花 松树 柳树n序列化(关系群集) A=B,B=C A=C; AB,BC AC 排序 思维活动还不能超越具体事物(二)童年期自我评价的特点n独立性日益增长n批判性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评价他人 评价自己; 一分为二n内容逐渐扩大和深化 身体自我活动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n稳定性逐步提高 具体抽象;外内二、亲子关系的发展交往时间明显减少。父母在儿童教养方面所处理的日常问题的类型也发生了变化。父母对儿童的控制力量也在变化。 三阶段模式:父母控制(6岁以前)。共同控制(612岁)。儿童控制(12岁以上)。 三、同伴关系的发展三、同伴关系的发展 (一)同伴交往中儿童的人气特点 n受欢迎的儿童 n不受欢迎的儿童 n受忽视的儿童 (二)儿童伙伴集团的形成 n依从性集合关系期(一年级):依从教师n平行性集合关系期(二三四年级):团伙n整合性集合关系期(五六年级):依从伙伴 五、六年级是伙伴关系依从性的高峰期。四、友谊的发展四、友谊的发展 (一)儿童对友谊认识的发展 短期游戏伙伴关系:(35岁) 单向帮助关系:(69岁) 双向帮助关系:(912岁) 亲密而又相对持久的共享关系:(12岁以后)(二)影响儿童选择朋友的因素 n相互接近 n行为、品质、学习成绩和兴趣相近 n人格尊重并相互敬慕 n人际交往中的协同关系 五、欺负与被欺负五、欺负与被欺负 女生更多地使用言语和心理欺负,而男生则更多地使用身体欺负。 “竞争假设”理论认为,儿童的欺负行为是在学校参与竞争和追求成绩的结果,是对在学校受到挫折和失败的一种反应。“外部特异性假设”理论认为,儿童之所以受欺负是由于其自身具有一些外部异常特征,如肥胖、戴眼镜、讲方言等。依恋理论则认为儿童早期形成的不安全依恋是欺负产生的主要原因。 道德认知道德认知是指个体对社会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认识。是指个体对社会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认识。皮亚杰采用含有道德判断的对偶故事进行研究,把儿童对道德认知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1)前道德判断阶段(45岁)。直接接受行为的结果。(2)他律道德判断阶段(4、5岁8、9岁)。又称道德实在论。只重后果,不重动机。(3)自律道德判断阶段(8、9岁以后)。又称为道德相对论。既重后果,也重动机。第五节第五节 青春期的心理发展青春期的心理发展(11、12岁岁15、16岁岁 ) 第一单元 少年期的生理发育一、生理发育高峰(一)身体外型的变化 (第二加速期 ) 身高、体重 、头面部(二)生理机能的变化 (三)性的发育和成熟 发展加速现象:青春发育期提前到来,作为一代人提早达到成人的成熟标准的现象n二、青春发育期提前的趋势(新)n三、容易出现的身心危机(新)n1、心理生物系紊乱n2、易出现心理和行为偏差二、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 n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n心理断乳与精神依赖之间的矛盾;n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n成就感与挫折感的交替第二单元 少年期的认知发展 一、记忆的发展(一)记忆容量的发展 初中学生的记忆容量(11)超出成人。 (二)记忆的主要特点 n自觉地运用意义记忆,同时有效地运用机械记忆。 n多方面的记忆效果达到个体记忆的最佳时期。 n有效地运用各种记忆策略。 二、思维的发展二、思维的发展形式运算水平:抽象逻辑性n建立假设和检验假设的能力 提出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思维形式与思维内容分离 第三单元 少年期前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系列关于“我”的问题开始反复萦绕于心,导致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 n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和体征 n深切重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 n十分关心自己的人格特征和情绪特征 n把自己想像为“独特的自我”,把周围人视为“假想的观众”,过分夸大自己的感受和体验现象是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自我中心倾向。有很强的自尊心 (新)二、情绪变化(改动P 262)(一)青少年的情绪和心境的发展呈现出动态的发展趋势情绪稳定性差(二)情绪变化的特点(新)1、烦恼增多(1)为在公众面前的个人形象而烦恼(2)为在同伴集体中的个人尊严和社会地位而烦恼(3)为与父母关系出现裂痕和情感疏离而烦恼2、孤独感、压抑感增强 四、第二反抗期四、第二反抗期n(一)逆反期的表现(新增)n1、为独立自主意识受阻而抗争n2、为社会地位平等的欲求不满而抗争n3、观念上的碰撞n(二)反抗的主要对象n父母两个反抗期的不同点:n第一反抗期:争取自我主张和活动与行为动作的自主性与自由权;n第二反抗期:独立自主的要求是全面的,从行为表现到要求人格的独立。n(一)第二反抗期的主要表现形式 1硬抵抗。2软抵抗。3反抗的迁移。有时也迁怒于其他成人。五、帮助少年儿童顺利度过逆反期(新增)n父母应注意的问题(新增)n1、父母要认识和理解逆反期对心理发展的意义n2、父母要正确面对儿童逆反期这一客观现实n3、父母要理解少年期多重矛盾的焦点所在n4、父母必须正视少年儿童独立自主的需求第四单元 少年期面临的心理社会问题(新增) n一网络成瘾n一、网络游戏成瘾n1、概念:网络成瘾属于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又成为依赖或网络性心理障碍。(一)网络成瘾者的主要表现n1、不由自主的强迫性网络使用n2、在网络游戏中获得强烈的满足感和成就感n3、一旦停止网络游戏会出现心理和生理方面明显或严重的不良反应n4、在网络游戏中获得的虚拟感受反过来会强化无限上网的欲望,造成恶性循环而不能自拔n(二)网络行为表现出一定的发展过程n初期:精神依赖n中期:躯体依赖n后期; 出现严重的心理社会问题n(三)造成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n1、网络游戏本身的特征n2、青少年本事的特点及个体的人格特征n3、家庭环境不良和学校压力过大青春期精神分裂症n症状表现:思维紊乱,不能控制情绪,人格混乱,扭曲现实或者与现实脱离联系等。n先兆:行为退缩、交往困难、敏感、固执、缺乏幽默感n原因:1、遗传因素n 2、青春发育期身心发展迅速带来的种种不适应、不平衡和危机感n 3、性机能的迅速发展成熟、初恋失恋等诱因而导致患者常对性的妄想等。自杀倾向n自杀倾向的年龄趋势和性别差异n原因:n1、心理障碍n2、家庭环境n3、学校的强大压力n4、不能面对个人遭遇的问题n关注自杀倾向的先兆反社会行为与青少年犯罪n1、青少年犯罪的发展趋势和特点n(1)犯罪率增加n(2)犯罪年龄呈下降趋势n(3)犯罪在性别上有女性增加的趋势n(4)暴力犯罪n2、引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因素及预防n(1)有些家庭成为滋生儿童反社会行为和犯罪的温床n (2)同伴因素和群体压力n(3)处于发展过程中的青少年自身的因素第六节 青年期的心理发展(17、1835岁岁 ) 第一单元 青年期的一般特征 一、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达到成熟水平二、进入成人社会,承担社会义务 三、生活空间扩大四、开始恋爱、结婚第二单元 青年期的认知发展 一、智力的发展卡特尔(R. B. Cattell)q流体智力是随神经系统的成熟而提高的,如知觉速度、机械记忆、识别图形关系等都不怎么受教育与文化的影响。q晶体智力是指通过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的智力,如词汇概念、言语理解、常识等以记忆储存的信息为基础的能力。在青年期以前两种智力都随着年龄增长而提高。二、思维的发展辨证、相对、实用性 帕瑞(W. Perry)把青年期的思维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二元论阶段。 非此即彼,要么对,要么就错。第二阶段:相对性阶段。 通过比较不同的理论、方法,进而找到有效的理论和方法。第三阶段:约定性阶段。 能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认识到两个相反的观点都可能是正确的。n二、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n(一)青少年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趋势n高中阶段辩证逻辑思维已发展到趋于占优势地位n(二)影响青少年辩证逻辑思维发展的因素n1、领会和掌握知识的广度、深刻性和系统性n2、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水平n 形式逻辑思维 n辩证逻辑思维n3、个体思维品质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的发展n三、思维监控能力的发展n思维监控的发展是青少年期思维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表示思维发展趋于成熟的重要标志n青少年思维自我监控能力的发展的表现n一、发展速度比小学儿童快n二、自我监控能力具有良好的计划性、准备性、方法性和反馈性n三、青年初期的思维自我监控能力已经接近成人水平第三单元 青年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一、自我概念的发展 自我概念的特点1、自我概念的抽象性日益增强2、自我概念更具有组织性和整合性3、自我概念的结构更加分化 自我概念认识水平提高的主要途径1、自我探索是自我认识发展的内动力2、透过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我3、通过对同龄人的认同感来认识自己二、确认自我认同感是青年期的重要发展任务(新增)n(一)埃里克森任务青年期自我同一感的确立是自我分化和整合统一的过程n1、自我分化是把整体的我分化为“主体我”和“客体我”n2、通过自我接纳和自我排斥达到自我认识的整合统一n3、不能确立自我同一感n4、解决自我同一感危机的方式n同一性确立 n同一性延续n同一性封闭n同一性混乱(扩散)n(二)同一性征候群n同一性意识过剩n选择的回避和麻痹状态n与他人距离失调n时间前景的扩散n勤奋感的丧失n否定的同一性选择n(三)延缓偿付期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人生观是人们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价值观是个体以自己的需要为基础对事物的重要性进行评价时所持的内部尺度。 斯普兰格的6种价值观类型:n理论的n经济的n审美的n社会的n政治的n宗教的影响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n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受个体成熟因素制约n(1)思维发展的水平。(2)自我意识的成熟。(3)社会性需要和社会化趋于成熟。 n受社会背景和文化条件 的制约n受家庭教育环境的制约n个体自我调节因素n社会历史事件和个人遭遇的非规范事件的影响(五)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五)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道德两难故事法3个水平6个阶段1前习俗水平第一阶段: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第二阶段:相对论者的快乐主义定向阶段。2习俗水平第三阶段:好孩子定向阶段 第四阶段: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的定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第六阶段: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 儿童道德发展的先后次序是固定不变的,这与儿童的思维发展有关。环境和文化的影响只能决定发展的速度或改变其道德的内容,但不能改变它的发展顺序。 第七节第七节 中年期的心理发展中年期的心理发展 (35或或40岁岁60岁或岁或65岁)岁)第一单元 中年期的生理变化一、身体变化二、更年期第二个青春期 中年向老年过渡过程中生理和心理明显改变的时期。n女性更年期男性更年期第二单元 中年期的认知发展 一、感知觉变化二、记忆的发展变化 表现出了记忆侧重点或结构的改变,即对表面细节的记忆下降,而对意义或主题的记忆并没有下降。 这和成人解决问题的实用性思维的特点是相一致的。三、创造力的发展 创造力的最佳年龄段 第三单元 中年期的社会性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对自我的看法表现出更加积极的、满意的变化 二、人格的变化 中年期的人格变得较为成熟,具体表现为:n内省日趋明显。 n性别角色日趋整合 “男女同化”(androgyny)的人格n心理防御机制日趋成熟 n为人处世日趋圆通 三、职业的发展三、职业的发展繁衍停滞。 “繁衍”并不单单指生育后代,更多的是指事业的发展 。(1)工作满意度 工作满意度达到一生中的最高峰。 (2)工作绩效对于依靠体力和反应速度的工作,工作绩效开始下降;对于依靠认知技能的工作来说,工作绩效一直保持在很高的水准。 四、人际关系的变化四、人际关系的变化n与同事和领导的关系 是一种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n与父母的关系 n与子女的关系 n与朋友的关系 中年期朋友的数量要少于青年期,但朋友之间的亲密程度要高于青年期。 第八节 老年期的心理发展(60岁以后岁以后 )第一单元 老年期心理变化观 n老年丧失期观:n心身健康、经济基础、社会角色、生活价值的丧失n毕生发展观 巴尔特斯(Baltes)老年丧失期(消极)毕生发展观(积极)n 老年只有衰退,没有发展n 心理发展贯穿人的一生n 心理活动先发展,后衰退n 心理发展包括生长和衰退n 不同心理机能发展的形态和变化速率有差异n 心理发展是单向前进的、不可逆转的n 由于生活条件和经验的变化,心理发展有很大的个体可塑性n 年龄是心理发展的根据n 成熟(年龄)、社会历史文化、非规范事件是心理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第二单元 老年期的认知变化 认识活动的退行性变化是老年期的心理发展的总趋势 一、感知觉的退行性变化明显感知觉是个体心理发展最早,衰退也最早的心理机能,主要表现为感觉阈限升高,感受性下降。n视觉退化 老花眼,白内障、黄斑病、青光眼n听力下降n味、嗅、肤觉逐渐迟钝二、记忆的年老变化总趋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表现为记忆广度、机械识记、再认和回忆等的减退或下降。从编码过程来说,老年人不善于运用记忆策略。从提取过程来说,和回忆相比,老年人的再认能力下降得不是太多。 主要有两种解释机制:n记忆加工过程的速度变慢工作记忆容量变小三、思维的年老变化三、思维的年老变化 老年人的个体差异非常大 表现出了自我中心的特点表现出了更多的智慧 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老年期的社会性变化老年期的社会性变化 一、退休前后的生活变化 适应退休的过程可以分为4个时期:n期待期n退休期n适应期n稳定期二、人际关系的变化n夫妻关系 n与子女的关系 与子女的接触次数和其主观幸福感之间没有关系 与朋友的关系 三、人格的变化三、人格的变化 n不安全感n孤独感n适应差n行为刻板,速度减慢n保守n回忆往事n n 老年人人格的稳定多于变化 四、死亡的来临 库伯勒-罗丝对死亡过程的阶段划分:n否认n愤怒n讨价还价n抑郁n接受祝大家考试顺利马到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