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研究性学习初探.pdf
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研究性学习初探从学生长远发展来看,研究性学习最有价值的是让学生掌握能够不断获取知识,不断发展进步的学习习惯、 探究方法和创新能力。化学作为一门中心学科、与社会、生活、生产、 科学技术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教学中的许多素材都可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我们应该让探究成为教学工作中一种自觉行动,与学科教学融合在一起,让课堂教学由“一言堂”转向了“互动式” 、 “探究式” 。如何在完成教学进度的基础上,充分探究教材资源,为学生提供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和空间,以下是笔者的几点思考和体会。一、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和课堂观念的意义研究性学习是在素质教育和创新思维观念下催生出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有效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理念。教学过程更重视学生问题的发现、能力的发展,强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参与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中去。现代教育思想认为:教学不应该是单纯地传授知识,探索知识的过程及其方法比获得知识本身更重要。课堂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正是适应这种要求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课堂观。研究性学习具有探索性、开发性、自动性、实践性、过程性和不可预测性的特征。研究性教学和研究性学习是素质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是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它不仅突破了原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也不仅仅是改变了学生学习的地点、方式和内容,更重要的是它把学生置于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情境中 ,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在知识探寻中孕育课题意识、 反思探寻的途径,并将其迁移到更广阔的学习领域,从而推动学习方式的改变。进行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仍是主渠道。二、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研究性学习的特征从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来看,研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这两种学习方式在人的一生中不可或缺。虽然研究性学习过程能使学生主动获取化学科学知识,体验科学过程和方法,有助于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是其它教学方式不能替代的,但研究性学习只是学习的一种方式,其实间接经验的接受性学习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仍然是大量存在和必须的。接受性学习在积累间接经验、传递系统的科学知识方面,其效率之高是其他方法无法比拟的。 但是过去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过多地应用接受性学习,而忽视了研究性学习。而今天强调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是找准它在课堂教学中应有的位置,而非排斥接受性学习的位置。 我们要做的是寻找研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的最佳结合点,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自主建构相结合,将研究性学习融合于接受性学习的过程中。其特征可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1.创设问题情境。研究性学习可简明表示为:“提出问题形成假设得出结论应用拓展” 。心理学家认为:“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创设问题情境。 ”可见,创设问题情境是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条件。 因此,要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愿望,就要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常用的途径可以是从学生已有知识和新知识之间的矛盾创设问题;从学生身边的生活与化学之间的结合点入手;利用化学实验创设问题等。 教师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景之中,让学生亲身体验新知识、新概念、新规律、新原理的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体验知识和原理的形成过程,也是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过程,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印象更为深刻。2.将教学内容设计成研究课题:在实验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因为实验者及实验条件、 实验顺序不同,得到的实验产物也不相同。如果全方位、多角度地观察和分析实验的过程及产物,也是一种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可以引导学生全面看待问题、理解事物的内涵与外延,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促进思维发展、发挥潜能,提高实践能力。例如:学习钠与水的反应时,我把它设计为一组探究性试验,(1)将钠投入滴有酚酞试液的水熔液的烧杯中,(2)将钠投入饱和石灰水中, (3)将钠投入稀的硫酸铜溶液中, (4)将硫酸铜溶液滴入盛有金属钠的蒸发皿中, (5)将钠投入较浓的硫酸铜溶液中。创设不同的情境、出乎意料的问题、 意料之外的现象,大大背离了学生原先的判断结果,也强化了学生思维的目的性、深刻性、创造性、开放性,更注意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思维的意识和能力。通过教师的点拨、师生间的互动、生生间探究,学生思维更加活跃,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探索知识,感受到实验过程中研究的快乐,在研究中获得成功的体验。3.发现问题,猜想、 验证:研究性学习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开始,一切探究、发现和创新都是围绕问题展开的。同时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权威、不墨守成规。 它也要求教师尽量减少对学生的限制,并适时适度地给学生以帮助,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大胆探索,积极提出自己的新方法、新见解,逐步掌握学习和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例如:“盐类水解”教学中,先设计下列问题给学生回答:将下列各组盐溶液混合,写出化学方程式:(1)碳酸钠溶液和氯化钡溶液;(2)碳酸钠溶液和氯化铁溶液;(3)碳酸钠溶液和氯化铝溶液。学生往往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很快速地、轻松地写出:产物均有氯化钠外,分别还有BaCO3、Fe2(CO3)3、Al2(CO3)2 沉淀。但教师指出只有:Na2CO3+BaCl2=BaCO3+2NaCl 是对的,学生感到茫然、找不到头绪,这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学生开始怀疑其“反应规律”的正确性,迫不急待地要求解决下列两个问题:为什么和会产生大量气体?盐溶液之间的反应在什么条件下按复分解反应的方式进行?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进入了研究性学习过程。 在教与学过程中,如果不让学生了解化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不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魅力,能力就难以形成。4.设计家庭小实验:研究性学习过程是一个开放的教学空间。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以开放的、自由的心态去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教材中的家庭小实验、实验习题及选做实验都能成为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素材。由于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验欲望,而家庭小实验正好为学生提供了自由的空间,平和的心态,亲自动手完成一些探索性、趣味性、 创造性的实验内容,从而满足学生的好奇和求知欲望。让学生回家自行设计实验证明蛋壳、水垢、水泥成分中含CaCO3;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制水果电池;让学生自制肥皂等等。家庭小实验让学生实现了创新的尝试。三、课堂教学渗透研究性学习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师生关系的改变。长期以来,教师无疑在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起主宰作用。 “一言堂” 、 “满堂灌”是教师最大的本事,这就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师生关系。现代教学论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存在两个心理过程。 一个是感觉思维知识,智慧(包括知识技能的运用)的过程。另一个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包括行为)的过程。前者是一种认知过程,是智力活动;后者是情感过程,是非智力活动,两者密不可分,缺一项都不成其为真正合理的学习过程。然而,传统的教学理论只看重认知过程,却忽视了情感过程,丢弃了非智力因素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巨大作用。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用时代的激情去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单项知识传授变为师生的情感交流,激发起学生对学习的向往和追求。 教师必须给予学生以关爱的赞美、尊重、理解和宽容,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改变过去由自己一人说了算的课堂局面。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心态和需要,不断改进教学,才能达到师生情感上共鸣,才能建立新型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