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米走跑交替与游戏》教学设计.doc
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300米走跑交替与游戏教学设计【精品文档】第 7 页300米走跑交替与游戏教学设计1、指导思想评论以“健康第一”为宗旨,以培养“打牢基础,促进发展”的人才为目标,以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为手段,在课程中落实体育课程标准的理念,运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意识,运用直观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基本技能,培养学生遵守运动规则,安全运动的意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以致用,引导其认识到所学内容的价值。2、设计思路评论本课以水平一学段中各领域目标为要求,结合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乐于表现等特点,以写好数字的便签纸为游戏器材贯穿课堂,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通过“电话百事通”和“数学小能手”等活动,发展学生走、跑交替的能力,并在游戏中运用激励性评价鼓励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本课通过创设不同情景吸引学生注意力,使之主动参与游戏,展示他们的表现才能。3、学情分析评论一年级学生比较喜欢跑,但随意性很强,同时表现欲也很强,由于没有接受过任何学和练,所以学生的动作都是来源于自然状态,很多学生的动作缺少正确性。他们集中注意力学习的时间比较短,对于兴趣的持续时间相对也比较短。但一年级学生比较容易激发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情绪与兴趣,不断地变换练习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中多采用游戏及多种形式的跑来进行教学,以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4、教材分析评论一年级300-500米走跑交替练习是发展跑的耐力的手段之一。主要是通过走与跑的交替练习,使学生尝试自然呼吸的方法和坚持不懈的体验,提高学生奔跑的能力,发展协调、耐力和身体协调素质。在有一定的基础后,可适当调整跑的距离,以提高跑的能力。5、教学目标评论1、以写好数字的便签纸为载体,运用多种情境创设为手段,培养学生对走跑交替学习的兴趣。2、通过走跑交替练习,使学生掌握跑的正确姿势,体验距离与速度的关系,发展协调、耐力和身体协调素质。掌握正确呼吸方法。3、通过游戏比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6、教学重、难点评论教学重点: 走跑中呼吸自然,动作协调,保持走跑的正确姿势。教学难点: 体验距离与速度的关系,呼吸方法。7、场地安排与器材准备评论场地安排: 整堂课学生都在长15米,宽10米的场地上进行练习。器材准备: 展示板、便签纸、播放器。8、预计运动负荷评论练习密度: 3540%;平均心率: 135140次/分。 (最高心率150次/分,出现在基本部分的 “我是电话百事通”中)。教学过程1300500米走跑交替一、开始和准备部分9分钟评论(一)、课堂常规。(二)、热身活动。1、慢跑。2、徒手操。(三)、身体素质“课课练”。1、原地摆臂。2、原地跑步。二、基本部分28分钟评论(一)、300-500米跑走交替1、我是电话百事通(分四个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听哨声、音乐节奏进行走跑交替)火警;119医疗急救:120 匪警:110 天气预报:121交通事故报警:122 森林火警:951192、我是数学小能手(各小组选出2-3人走或跑完成)8-2=6 17-8=9 3+4=7 21-13=8 (二)、游戏“网鱼”规则:由体育教师当渔夫,学生当鱼,在规定的场地内进行游戏。要求:1、鱼不可以游出规定范围;。 2、渔网不能断。三、 结束部分(一)、放松“我们都是木头人”。(二)、小结。(三)、安排学生归还器材。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开始和准备部分评论一、课堂常规-(体育委员集合整队、报告教师、师生问好,教师宣布本课内容和要求)。二、热身活动。(一)、慢跑-(在体育委员的带领下成一路纵队在规定的场地上进行慢跑、教师语言提示、指导)。(二)、徒手操-(四列横队、教师发令、师生同练习)。三、身体素质 “课课练”-(四列横队,教师发令,师生同练习)。(一)、原地摆臂。(二)、原地跑步。活动2【练习】基本部分评论一、300-500米跑走交替(一)我是电话百事通-(分四个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听口哨声、音乐节奏进行跑走交替)火警;119 医疗急救:120 匪警:110 天气预报:121交通事故报警:122 森林火警:95119(二)我是数学小能手(各小组选出2-3人走或跑完成)8-2=6 17-8=9 3+4=7 21-13=8二、游戏 “网鱼”-(师生共同参与)规则: 由体育教师当渔夫,学生当鱼,在规定的场地内进行游戏。要求: 1、鱼不可以游出规定范围。 2、渔网不能断组织教法:整堂课学生都在长15米,宽10米的场地上进行练习。1、教师设置情景,学生尝试练习;2、学生在教师组织下进行练习;3、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并及时纠错评价;活动3【活动】结束部分评论一、放松 “我们都是木头人”-(-学生面向教师自由站立,在教师的语言引导下进行方松)。二、小结-(师生同议,共同小结)。三、安排学生归还器材(各组轮换归还器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