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类文本《中国古典诗歌里的钟声意象》阅读答案.docx
-
资源ID:34412667
资源大小:45.43KB
全文页数:2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实用类文本《中国古典诗歌里的钟声意象》阅读答案.docx
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实用类文本中国古典诗歌里的钟声意象阅读答案【精品文档】第 22 页实用类文本中国古典诗歌里的钟声意象阅读答案(2)实用类文本中国古典诗歌里的钟声意象阅读答案(2)文章来自: 实用类文本: 中国古典诗歌里的钟声意象 法国画家米勒有一幅名画晚钟,画面上,一对青年夫妇正低着头默默祈祷,夕阳微弱的光线从背后投射过来,隐约可以看见他们沉寂而严肃的面容。画家抓住人物特定时刻的动作进行描绘,用以表现绘画语言无法描述的声音形象。注视着他们祈祷时沉静的身影,我们耳畔仿佛回荡着田野远方传来的钟声,那是缥缈、崇高、具有宗教意味的钟声。 其实无论中国还是西方,钟声最初都是一种宗教性的音乐信号。不同的是,西方的宗教传统自始至终贯穿下来,在中国,钟声的内涵却有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 钟在中国最初用于宗教祭祀仪式,这种钟声带给人的心理感受是恐惧、松弛和宗教性迷醉;也用于准宗教性的战争仪式,表达一种慷慨悲凉、置生死于度外的情感。原始宗教功能在中国文化中衰退以后,钟声转而与庆典活动相关,造成一种阔大、热烈的气氛,比如诗经·关雎中的“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这是婚庆场合的钟鼓。后来这类钟声演变成显示身份地位的象征信号,并具有了一定的装饰意义,王勃滕王阁序“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指的就是这层意义。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钟声的影响便由堂庙而入于山林古刹。寺院的钟声被赋予了一切皆空的佛教思想,逐渐变成人们反省、忏悔和探视内心、领悟生存的象征,也成为古典诗歌中频繁出现的意象。中国古人写“钟声”的诗句很多,其中多有脍炙人口的佳句。“钟声”以其特殊的存在方式,构成古典诗歌中一个独具兴味的审美意象。 素有“诗佛”之称的唐代诗人王维佛学修养深厚,对于佛教“空”的本质有深切领悟,古典诗学的钟声意象在他的诗中得到最为完美的表现: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过香积寺) 促织鸣已急,轻衣行向重。寒灯坐高馆,秋雨闻疏钟。(黎拾遗昕、裴秀才迪见过秋夜对雨之作) 谷口疏钟动,渔樵唯觉稀。悠然远山暮,独向白云归。(归辋川作) 回荡在云雾缭绕、古木参天的深山里的钟声、秋雨之夜遥遥传来的断续钟声、震响暮色笼罩的山谷的钟声这些钟声来自远离红尘的地方,穿透灵魂,召唤着人们回首青山白云,皈依佛家宣扬的空寂的世界本原。 这种具有强烈佛教色彩的钟声意象在古典诗歌中随处可见,比如李白的听蜀僧濬弹琴中,以“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表现蜀僧的琴声带给诗人的强烈净化效果:僧人临水弹琴,琴声正如流水,洗去听者心中的尘想俗念;琴声余响袅袅不绝,与霜天寒钟融合在一起,更让人有泠然超脱俗世之感。为了强化钟声这种听觉意象所特有的余音绕梁效果,也由于中国古典诗歌格外讲求韵外之致,钟声意象常常出现在诗歌的末尾。我们分析下面这首诗: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 孟浩然晚泊浔阳望庐山 诗人乘舟远游,晚泊庐山附近的浔阳。东晋名僧慧远曾在此山东林寺居住三十余年,结白莲社弘扬佛法,诗人对其非常仰慕。几百年后,日暮时分,诗人只听到东林寺中传来悠扬的钟声。一个“空”字,表现了高僧已逝、钟声空闻、诗人内心无限怀想、惆怅的复杂感情。 以钟声收束全篇的诗歌还有许多,象岑参因假归白阁西草堂“惆怅飞鸟尽,南溪闻夜钟”、贾岛雪晴晚望“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当然,还有张继那首著名的枫桥夜泊。钟声之所以对人的心灵产生其它音响无法比拟的警示效果,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钟声昭示着时间。僧侣以暮鼓晨钟为其每日必行的功课,古代也以钟鼓为报时的工具之一。 钟声指示的时间一为日常时间,比如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中“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钟声提示久别重逢、热烈交谈的亲人黄昏的来临、时间的流逝;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曹以“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作为送别的背景,暮雨钟声中的送别让人黯然销魂。相比之下,午夜梦回,深宵无寐,耳畔的钟声更让人情何堪!李商隐的无题诗首联即为“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首句凌空而起,表现梦境的恍惚与短暂、梦醒后重寻无处的凄凉;次句宕开写景,朦胧斜月空照楼阁,远处传来悠长的钟声。月光的空幻、钟声的空幻,只是越发证实了梦境的虚幻。宋代词人晏殊的玉楼春表现思妇情怀,最为人所称道的一句“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五更钟声惊破残梦,窗外飘着的春雨润湿花瓣,带着离愁片片坠落。以雨声钟声渲染离愁,婉转缠绵,深情一往,让人回味无穷。 与提示自然时间相比,钟声更大的魅力在于,它常常作为精神时间的信号,展示出生命在时光中消耗、磨损的程度,从心灵深处提醒人们夕阳西下或黎明到来,提醒人们旧的结束或新的开始,引导人们思索“我们向何处去”或“何处是归程”等精神归宿的问题。刘禹锡有一首元和甲午岁,诏书尽征江湘遂客,余自武陵赴京,宿于都亭,有怀续来诸君子: 雷雨江湖起卧龙,武陵樵客蹑仙踪。 十年楚水枫林下,今夜初闻长乐钟。 永贞革新失败之后,刘禹锡远贬朗州,十年后奉召返京,宿于长安近郊的驿站,听到皇宫之中隐约传来的钟声,百感交集,写下这首诗。他年轻时代曾经在朝为官,皇宫的钟声自然并非第一次听到,但此处却用“初闻”二字,是说自己十年放逐生涯之后,今夜又开始听到长安宫中的钟声。这钟声是那么熟悉,却又是那么陌生;这钟声,唤起他对往昔快意生活的回忆,也让他产生人生恍然如梦的感慨;这钟声,让他重新咀嚼“十年憔悴武陵溪”的痛苦,也触动他对同遭贬逐、已经逝去的朋友的悼念;这钟声还让他想到长安就在身边,朝廷就在眼前,让他意识到自己仕途之上也许即将出现新的转机“今夜初闻长乐钟”,既非纯粹景语,亦非全是情语,它言浅语直,寓情于事,轻轻一笔,则千种心事,万般滋味,尽在钟声之中。 钟声那缥缈而又严静的音律,最易和风尘碌碌、疲倦惆怅的心情结合在一起。它安慰着现实世界中遭受挫折、漂泊流转的人们,将其引入无限空阔的精神世界。钟声回荡在诗句之间,也震彻诗人的灵魂。严格地说,中国古典诗歌中的钟声尽管多是来自佛寺,但是它们已部分地失去佛教内容,可以看作一种审美化的宗教幽灵。它表示着时间,更表示着一种特殊的时间;它表达了现实存在,更蕴藏着深沉的历史感与命运感,直到今天,仍然有着特殊的审美意义。 文章来自: 实用类文本: 中国古典诗歌里的钟声意象 法国画家米勒有一幅名画晚钟,画面上,一对青年夫妇正低着头默默祈祷,夕阳微弱的光线从背后投射过来,隐约可以看见他们沉寂而严肃的面容。画家抓住人物特定时刻的动作进行描绘,用以表现绘画语言无法描述的声音形象。注视着他们祈祷时沉静的身影,我们耳畔仿佛回荡着田野远方传来的钟声,那是缥缈、崇高、具有宗教意味的钟声。 其实无论中国还是西方,钟声最初都是一种宗教性的音乐信号。不同的是,西方的宗教传统自始至终贯穿下来,在中国,钟声的内涵却有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 钟在中国最初用于宗教祭祀仪式,这种钟声带给人的心理感受是恐惧、松弛和宗教性迷醉;也用于准宗教性的战争仪式,表达一种慷慨悲凉、置生死于度外的情感。原始宗教功能在中国文化中衰退以后,钟声转而与庆典活动相关,造成一种阔大、热烈的气氛,比如诗经·关雎中的“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这是婚庆场合的钟鼓。后来这类钟声演变成显示身份地位的象征信号,并具有了一定的装饰意义,王勃滕王阁序“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指的就是这层意义。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钟声的影响便由堂庙而入于山林古刹。寺院的钟声被赋予了一切皆空的佛教思想,逐渐变成人们反省、忏悔和探视内心、领悟生存的象征,也成为古典诗歌中频繁出现的意象。中国古人写“钟声”的诗句很多,其中多有脍炙人口的佳句。“钟声”以其特殊的存在方式,构成古典诗歌中一个独具兴味的审美意象。 素有“诗佛”之称的唐代诗人王维佛学修养深厚,对于佛教“空”的本质有深切领悟,古典诗学的钟声意象在他的诗中得到最为完美的表现: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过香积寺) 促织鸣已急,轻衣行向重。寒灯坐高馆,秋雨闻疏钟。(黎拾遗昕、裴秀才迪见过秋夜对雨之作) 谷口疏钟动,渔樵唯觉稀。悠然远山暮,独向白云归。(归辋川作) 回荡在云雾缭绕、古木参天的深山里的钟声、秋雨之夜遥遥传来的断续钟声、震响暮色笼罩的山谷的钟声这些钟声来自远离红尘的地方,穿透灵魂,召唤着人们回首青山白云,皈依佛家宣扬的空寂的世界本原。 这种具有强烈佛教色彩的钟声意象在古典诗歌中随处可见,比如李白的听蜀僧濬弹琴中,以“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表现蜀僧的琴声带给诗人的强烈净化效果:僧人临水弹琴,琴声正如流水,洗去听者心中的尘想俗念;琴声余响袅袅不绝,与霜天寒钟融合在一起,更让人有泠然超脱俗世之感。为了强化钟声这种听觉意象所特有的余音绕梁效果,也由于中国古典诗歌格外讲求韵外之致,钟声意象常常出现在诗歌的末尾。我们分析下面这首诗: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 孟浩然晚泊浔阳望庐山 诗人乘舟远游,晚泊庐山附近的浔阳。东晋名僧慧远曾在此山东林寺居住三十余年,结白莲社弘扬佛法,诗人对其非常仰慕。几百年后,日暮时分,诗人只听到东林寺中传来悠扬的钟声。一个“空”字,表现了高僧已逝、钟声空闻、诗人内心无限怀想、惆怅的复杂感情。 以钟声收束全篇的诗歌还有许多,象岑参因假归白阁西草堂“惆怅飞鸟尽,南溪闻夜钟”、贾岛雪晴晚望“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当然,还有张继那首著名的枫桥夜泊。钟声之所以对人的心灵产生其它音响无法比拟的警示效果,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钟声昭示着时间。僧侣以暮鼓晨钟为其每日必行的功课,古代也以钟鼓为报时的工具之一。 钟声指示的时间一为日常时间,比如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中“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钟声提示久别重逢、热烈交谈的亲人黄昏的来临、时间的流逝;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曹以“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作为送别的背景,暮雨钟声中的送别让人黯然销魂。相比之下,午夜梦回,深宵无寐,耳畔的钟声更让人情何堪!李商隐的无题诗首联即为“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首句凌空而起,表现梦境的恍惚与短暂、梦醒后重寻无处的凄凉;次句宕开写景,朦胧斜月空照楼阁,远处传来悠长的钟声。月光的空幻、钟声的空幻,只是越发证实了梦境的虚幻。宋代词人晏殊的玉楼春表现思妇情怀,最为人所称道的一句“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五更钟声惊破残梦,窗外飘着的春雨润湿花瓣,带着离愁片片坠落。以雨声钟声渲染离愁,婉转缠绵,深情一往,让人回味无穷。 与提示自然时间相比,钟声更大的魅力在于,它常常作为精神时间的信号,展示出生命在时光中消耗、磨损的程度,从心灵深处提醒人们夕阳西下或黎明到来,提醒人们旧的结束或新的开始,引导人们思索“我们向何处去”或“何处是归程”等精神归宿的问题。刘禹锡有一首元和甲午岁,诏书尽征江湘遂客,余自武陵赴京,宿于都亭,有怀续来诸君子: 雷雨江湖起卧龙,武陵樵客蹑仙踪。 十年楚水枫林下,今夜初闻长乐钟。 永贞革新失败之后,刘禹锡远贬朗州,十年后奉召返京,宿于长安近郊的驿站,听到皇宫之中隐约传来的钟声,百感交集,写下这首诗。他年轻时代曾经在朝为官,皇宫的钟声自然并非第一次听到,但此处却用“初闻”二字,是说自己十年放逐生涯之后,今夜又开始听到长安宫中的钟声。这钟声是那么熟悉,却又是那么陌生;这钟声,唤起他对往昔快意生活的回忆,也让他产生人生恍然如梦的感慨;这钟声,让他重新咀嚼“十年憔悴武陵溪”的痛苦,也触动他对同遭贬逐、已经逝去的朋友的悼念;这钟声还让他想到长安就在身边,朝廷就在眼前,让他意识到自己仕途之上也许即将出现新的转机“今夜初闻长乐钟”,既非纯粹景语,亦非全是情语,它言浅语直,寓情于事,轻轻一笔,则千种心事,万般滋味,尽在钟声之中。 钟声那缥缈而又严静的音律,最易和风尘碌碌、疲倦惆怅的心情结合在一起。它安慰着现实世界中遭受挫折、漂泊流转的人们,将其引入无限空阔的精神世界。钟声回荡在诗句之间,也震彻诗人的灵魂。严格地说,中国古典诗歌中的钟声尽管多是来自佛寺,但是它们已部分地失去佛教内容,可以看作一种审美化的宗教幽灵。它表示着时间,更表示着一种特殊的时间;它表达了现实存在,更蕴藏着深沉的历史感与命运感,直到今天,仍然有着特殊的审美意义。 ,文章来自: 实用类文本: 中国古典诗歌里的钟声意象 法国画家米勒有一幅名画晚钟,画面上,一对青年夫妇正低着头默默祈祷,夕阳微弱的光线从背后投射过来,隐约可以看见他们沉寂而严肃的面容。画家抓住人物特定时刻的动作进行描绘,用以表现绘画语言无法描述的声音形象。注视着他们祈祷时沉静的身影,我们耳畔仿佛回荡着田野远方传来的钟声,那是缥缈、崇高、具有宗教意味的钟声。 其实无论中国还是西方,钟声最初都是一种宗教性的音乐信号。不同的是,西方的宗教传统自始至终贯穿下来,在中国,钟声的内涵却有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 钟在中国最初用于宗教祭祀仪式,这种钟声带给人的心理感受是恐惧、松弛和宗教性迷醉;也用于准宗教性的战争仪式,表达一种慷慨悲凉、置生死于度外的情感。原始宗教功能在中国文化中衰退以后,钟声转而与庆典活动相关,造成一种阔大、热烈的气氛,比如诗经·关雎中的“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这是婚庆场合的钟鼓。后来这类钟声演变成显示身份地位的象征信号,并具有了一定的装饰意义,王勃滕王阁序“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指的就是这层意义。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钟声的影响便由堂庙而入于山林古刹。寺院的钟声被赋予了一切皆空的佛教思想,逐渐变成人们反省、忏悔和探视内心、领悟生存的象征,也成为古典诗歌中频繁出现的意象。中国古人写“钟声”的诗句很多,其中多有脍炙人口的佳句。“钟声”以其特殊的存在方式,构成古典诗歌中一个独具兴味的审美意象。 素有“诗佛”之称的唐代诗人王维佛学修养深厚,对于佛教“空”的本质有深切领悟,古典诗学的钟声意象在他的诗中得到最为完美的表现: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过香积寺) 促织鸣已急,轻衣行向重。寒灯坐高馆,秋雨闻疏钟。(黎拾遗昕、裴秀才迪见过秋夜对雨之作) 谷口疏钟动,渔樵唯觉稀。悠然远山暮,独向白云归。(归辋川作) 回荡在云雾缭绕、古木参天的深山里的钟声、秋雨之夜遥遥传来的断续钟声、震响暮色笼罩的山谷的钟声这些钟声来自远离红尘的地方,穿透灵魂,召唤着人们回首青山白云,皈依佛家宣扬的空寂的世界本原。 这种具有强烈佛教色彩的钟声意象在古典诗歌中随处可见,比如李白的听蜀僧濬弹琴中,以“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表现蜀僧的琴声带给诗人的强烈净化效果:僧人临水弹琴,琴声正如流水,洗去听者心中的尘想俗念;琴声余响袅袅不绝,与霜天寒钟融合在一起,更让人有泠然超脱俗世之感。为了强化钟声这种听觉意象所特有的余音绕梁效果,也由于中国古典诗歌格外讲求韵外之致,钟声意象常常出现在诗歌的末尾。我们分析下面这首诗: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 孟浩然晚泊浔阳望庐山 诗人乘舟远游,晚泊庐山附近的浔阳。东晋名僧慧远曾在此山东林寺居住三十余年,结白莲社弘扬佛法,诗人对其非常仰慕。几百年后,日暮时分,诗人只听到东林寺中传来悠扬的钟声。一个“空”字,表现了高僧已逝、钟声空闻、诗人内心无限怀想、惆怅的复杂感情。 以钟声收束全篇的诗歌还有许多,象岑参因假归白阁西草堂“惆怅飞鸟尽,南溪闻夜钟”、贾岛雪晴晚望“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当然,还有张继那首著名的枫桥夜泊。钟声之所以对人的心灵产生其它音响无法比拟的警示效果,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钟声昭示着时间。僧侣以暮鼓晨钟为其每日必行的功课,古代也以钟鼓为报时的工具之一。 钟声指示的时间一为日常时间,比如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中“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钟声提示久别重逢、热烈交谈的亲人黄昏的来临、时间的流逝;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曹以“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作为送别的背景,暮雨钟声中的送别让人黯然销魂。相比之下,午夜梦回,深宵无寐,耳畔的钟声更让人情何堪!李商隐的无题诗首联即为“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首句凌空而起,表现梦境的恍惚与短暂、梦醒后重寻无处的凄凉;次句宕开写景,朦胧斜月空照楼阁,远处传来悠长的钟声。月光的空幻、钟声的空幻,只是越发证实了梦境的虚幻。宋代词人晏殊的玉楼春表现思妇情怀,最为人所称道的一句“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五更钟声惊破残梦,窗外飘着的春雨润湿花瓣,带着离愁片片坠落。以雨声钟声渲染离愁,婉转缠绵,深情一往,让人回味无穷。 与提示自然时间相比,钟声更大的魅力在于,它常常作为精神时间的信号,展示出生命在时光中消耗、磨损的程度,从心灵深处提醒人们夕阳西下或黎明到来,提醒人们旧的结束或新的开始,引导人们思索“我们向何处去”或“何处是归程”等精神归宿的问题。刘禹锡有一首元和甲午岁,诏书尽征江湘遂客,余自武陵赴京,宿于都亭,有怀续来诸君子: 雷雨江湖起卧龙,武陵樵客蹑仙踪。 十年楚水枫林下,今夜初闻长乐钟。 永贞革新失败之后,刘禹锡远贬朗州,十年后奉召返京,宿于长安近郊的驿站,听到皇宫之中隐约传来的钟声,百感交集,写下这首诗。他年轻时代曾经在朝为官,皇宫的钟声自然并非第一次听到,但此处却用“初闻”二字,是说自己十年放逐生涯之后,今夜又开始听到长安宫中的钟声。这钟声是那么熟悉,却又是那么陌生;这钟声,唤起他对往昔快意生活的回忆,也让他产生人生恍然如梦的感慨;这钟声,让他重新咀嚼“十年憔悴武陵溪”的痛苦,也触动他对同遭贬逐、已经逝去的朋友的悼念;这钟声还让他想到长安就在身边,朝廷就在眼前,让他意识到自己仕途之上也许即将出现新的转机“今夜初闻长乐钟”,既非纯粹景语,亦非全是情语,它言浅语直,寓情于事,轻轻一笔,则千种心事,万般滋味,尽在钟声之中。 钟声那缥缈而又严静的音律,最易和风尘碌碌、疲倦惆怅的心情结合在一起。它安慰着现实世界中遭受挫折、漂泊流转的人们,将其引入无限空阔的精神世界。钟声回荡在诗句之间,也震彻诗人的灵魂。严格地说,中国古典诗歌中的钟声尽管多是来自佛寺,但是它们已部分地失去佛教内容,可以看作一种审美化的宗教幽灵。它表示着时间,更表示着一种特殊的时间;它表达了现实存在,更蕴藏着深沉的历史感与命运感,直到今天,仍然有着特殊的审美意义。 文章来自: 22.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完全相符的一项是: A钟声意象出现在诗歌的末尾的好处有二:一是强化钟声这种听觉意象所蕴含的“余音绕梁”的效果,二是全诗因此才得以衍生出韵外之致,达到令人读罢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B.中国古典诗歌中的钟声大多是佛寺钟声,由此可以印证“钟声最初都是一种宗教性的音乐信号”的说法。 C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佛寺钟声”,既具有强烈的佛教色彩,也昭示着时间,蕴藏着深沉的历史感与命运感。 D无论东西方,钟声最初都是一种宗教性的音乐信号。不同的是,在东方,钟声的内涵有延伸和演变,而在西方,钟声的宗教意味自始自终都传承延续着。 答案:C 解析:A项“全诗因此才得以”错;B项,逻辑错,无法印证;D项中国,不是“东方”。 23.结合全文,下列关于中国古典诗文中“钟声”的解读无误的一项是: A王勃滕王阁序“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中的“钟鸣”,是聚会、庆典上的钟声,营造出一种阔大、热烈的气氛,同时,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B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中“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曹以“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的钟声,都作为送别的背景,渲染出离别时黯然销魂的伤感哀愁。 C在李商隐的无题诗首联“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和宋代词人晏殊的玉楼春最为人所称道的一句“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中的两个“五更钟”,内涵相似,都有昭示时间的作用,暗示时光无情飞逝,渲染离愁相思,可谓异曲同工之妙。 D孟浩然晚泊浔阳望庐山“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刘禹锡元和甲午岁,诏书尽征江湘遂客,余自武陵赴京,宿于都亭,有怀续来诸君子“十年楚水枫林下,今夜初闻长乐钟”的钟声意象,一个是佛寺钟声,一个是宫廷钟声,内涵虽不同,但都有韵音不绝,余音绕梁之感,令人回味无穷。 答案:D 解析:A项“是聚会、庆典上的钟声,营造出一种阔大、热烈的气氛”错 B项“都作为送别的背景”错,结合文意和诗句,李诗中的“语罢暮天钟”的钟声,是提示时光飞逝,亲人必须再度分别,而不是分别场景的背景。 C项结合文意和诗句,李商隐诗中的“五更钟”表现梦境的恍惚与短暂、梦醒后重寻无处的凄凉 24.结合文意,解读下面诗歌中的“钟声”意象。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答案:(1)诗中的“钟磬音”是古寺钟声,具有“一切皆空”的佛教色彩(2)诗人以声衬静,以钟声反衬山寺禅院的幽静(3)静谧深山中,只有空灵钟声回响,穿透尘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