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设计21《古诗三首》教案设计.doc
-
资源ID:3442153
资源大小:64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设计21《古诗三首》教案设计.doc
21 古诗三首教案设计设计说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因此,本课设计力求突出诵读,在诵读的基础上加深对古诗的理解,掌握以描写边塞征战生活为题材的边塞诗的鲜明风格。教学时,将出塞和凉州词进行对比教学,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边塞诗的特点。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1.自学生字新词、读熟古诗;2搜集资料,了解王昌龄、王翰、李清照。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播放录像,引入新课1谈话:我们今天来学习王昌龄的出塞。出塞是由两首诗歌构成的一组诗,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首。(板书课题)2学生齐读题目出塞,教师引导学生破题。“塞”是什么意思?(边关,关塞)“出塞”是什么意思?(远出边塞)从诗题中你知道这首诗应该是写什么内容的吗?(写边塞生活和战事)3播放关于古代战场、边关的荒无人烟、寂寥的场景视频。学生观看视频,思考:视频中的场景给你什么印象?心里会产生什么感受?追问:如果让你去视频里的地方生活你愿意吗?为什么?(预设:环境差)4简单介绍边塞诗及本诗的历史背景。(PPT出示)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边塞诗派”。在边塞诗中,有出塞前出塞塞下曲塞上曲等,我们今天学的出塞是众多边塞诗中的极品,被尊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5过渡:边塞诗或悲壮、惋伤,或豪迈、勇敢,或凄厉、惆怅;既有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也有表达报效国家的激情。王昌龄的出塞属于哪一种呢?让我们走进诗歌。设计意图:播放关于古代战场、边关的荒无人烟、寂寥的场景视频,能够将学生带入诗歌的情境,直观感受边塞诗的基调。用问题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并直接指向本课教学的核心目标。二、朗读古诗,检测字词1出示古诗,教师范读。要求:(1)听准字音,为读不准的字标音。(2)听准诵读节奏,画好停顿符号。(3)感受古诗的韵脚。2检测学生自学生字情况。(1)出示词语卡片,学生开火车读词语:出塞秦朝长征歌词(2)给多音字“将”组词,并说说字义。强调“将”在本诗中读jin,有“将官,将领”的意思。3学生齐读古诗。要求:(1)读准古诗。(2)读好诗歌中的停顿。设计意图:本课生字比较少,借助注释,学生课前可以自学生字新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本环节引导学生在自学中自主识字、学词,运用多种方式理解词语的意思,为深入学习打好了基础。三、注释读诗,掌握方法1学生自由读古诗,借助书下注释,初步理解古诗。2学习第1、2句诗,讨论交流。(1)诗中有一个词,高度概括了当时边塞戍边的事,你能找到这个词吗?(万里长征)(2)为什么征人戍边叫万里长征呢?(边塞远;出征的时间长)(3)你还从哪里看出时间长?(人未还)(4)出边塞戍边的征人,为什么不见回家呢?(战争时间长,老死边关;战死沙场)(5)古代诗人在描写边塞生活的诗歌时,几乎都会写到明月和边关。大家想一想:诗人为什么要提到“明月”“边关”呢?(想念亲人)(6)齐读古诗1、2句,要读出悲壮与无奈之感。3小结:这明亮的月光仍然像秦汉时期那样照着边关,边关的战争从秦汉时期以来,一直没有停歇过,千百年来,一批又一批的将士被迫告别亲人,远离家乡,来到千里之外的边关守卫边疆,一直不能回到家乡,有的老死边关,有的战死沙场,还有的葬身于沙漠戈壁上,活着的还要继续镇守边关4学习3、4句诗,讨论交流。(1)此时此刻,诗人和将士们最渴望的是什么?(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2)“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从这两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了解:运用“龙城飞将”的典故,写出了保家卫国的愿望。 (豪迈,勇敢,一往无前!)(3)指名读古诗3、4句。设计意图:“学会抓住重点句段,理清文章的结构,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中年级学生的一项必须具备的阅读能力。以上环节设计,旨在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意。四、运用方法,自主学习1导言:我们学习了唐代边塞诗人王昌龄的出塞,再给大家介绍一首边塞诗人王翰的凉州词。(板书课题)2学生质疑,教师解题。(1)简介作者王翰。王翰,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人,唐代边塞诗人。与王昌龄同时期,王翰这样一位有才气的诗人,其集不传。其诗载于全唐诗的,仅有14首。凉州词是他的代表作。(2)教师解题。凉州词:为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歌)配的唱词,不是诗题,而是一种曲调名。当时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这首诗是为戍边将士饯行的诗,让我们品读边塞送别诗的别样风情。3朗读古诗,读懂诗句。(1)出示古诗,教师范读。(2)学生齐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并读好诗歌中的停顿。(3)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确,最流利。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视指导)夜光杯:用美玉制成的杯子,夜间能够发光。这里指极精致的酒杯。沙场:战场。5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举起晶莹的夜光杯,斟满殷红的葡萄美酒。正要开怀畅饮,忽然,铮铮的琵琶声从马上传来。醉就醉吧,醉卧在战场上有什么呢,请不要见笑,从古至今征战的人有几个是活着回来的呢?)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小组学习、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训练学生能够借助书下注释初步理解诗歌大意的能力。充分发挥诵读对理解诗歌的作用。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1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两首诗。2背诵古诗。设计意图:注意引导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六、观察示范,指导写字1出示本节课要写的生字:塞、秦、征、词、催、醉。2引导学生独立观察,说一说生字在书写时需要注意哪些地方。3学生汇报,教师相机进行点拨。4学生独立练习,教师巡视指导。5投影展示,师生进行评议。设计意图:通过独立观察、交流点拨、教师示范,引导学生掌握生字书写要领,从而把字写得正确、美观。第二课时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导语:我们说,边塞诗实际上是连年不断的战争的产物,无论哪个朝代的战争带来的只会是国破家亡。在风雨摇曳的年代,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南宋统治者却整日沉迷于享乐,不思恢复中原,公元1127年,李清照途经当年项羽自刎的乌江渡口,触发了她痛国伤时的无限感慨,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夏日绝句。(板书课题)2教师配乐范读诗歌。思考:老师是带着怎样的情感朗诵诗歌的?(悲愤、激昂) 引导学生对比前两首诗的情感,体会这首诗的不同。3介绍李清照。李清照(1084约1151),自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人,著名女词人。她出身于一个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是一位散文家兼学者。她十八岁时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婚后居汴京,生活幸福。公元1127年,李清照因北宋灭亡而南下,公元1129年,赵明诚病逝于金陵,李清照只身逃难,几年后转寓临安,孤苦伶仃地度过晚年。4指名学生朗读,全班评议。5全班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人痛国伤时的无限感慨之情。二、分小组讨论,理解诗句含义1理解“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学生讨论后发言:活着要做人中豪杰;死了也要成为鬼中英雄。2理解“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学生讨论后发言:至今人们还怀念项羽,佩服他宁死不肯逃回江东的气节。3思考讨论:(1)“项羽”是什么人?李清照为什么“至今思项羽”?(说说项羽的故事。)项羽是秦末起义军的领袖。秦朝末年,统治者的残暴激起了人民的不满,各路豪杰纷纷起义抗秦,项羽率领八千江东子弟渡江转战中原,消灭秦军主力,立下赫赫战功,秦朝灭亡后,与刘邦争夺天下,最终,兵败垓下,退至乌江渡口。当时,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旗鼓,项羽觉得自己无颜再见江东父老,不肯过江逃生,便下马步战,杀敌数百,负伤十余处,最后从容自刎,时年31岁。(2)读了这段文字,你理解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了吗?师小结:是啊!项羽活着是西楚霸王,人中豪杰,就是死,也要做鬼中的英雄,决不屈膝投降。而南宋的统治者却在做什么?请同学们再看一段资料。三、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和朗读指导1根据三首诗不同的思想感情对比范读。2小组内赛读。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由“感”入“悟”。3.全班展示。四、朗读比赛,指导背诵1赛读:比一比谁读得最有感情。2指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尝试背诵,并交流自己的背诵方法。3交流诵读。师生从正确、流利、有感情、富有韵律四个方面进行点评。设计意图:在古诗教学中注重“情境交融”,不仅能促进学生理解诗意,更能帮助他们体会作者的感情和诗中的意境,激发他们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五、指导写字,巩固生字1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指名认读。杰 亦 雄 项2说一说这些生字在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地方,教师相机点拨。“杰”四点底要托住“木”,“雄、项”左窄右宽。3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范写。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书写姿势。5布置作业:搜集描写边塞生活或战事的诗句。设计意图:教师的示范,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加深印象,使学生能直观地感受到如何把字写规范、写正确,初步感受到汉字的形体美。教学反思窦桂梅老师说过:“教古诗不能光看教的数量,要看是否能真正走进学生的质(精神)。”长课文要短上,短课文要长上。这首诗只有短短的20个字,如何再现项羽的英雄形象和英雄豪情,这就需要“课外资源”的有力补充,需要搜索不少资料。课前搜集了四处资料进行整理、组合、浓缩、改编,尽量做到精炼,符合学生口味。具体是课前预热时项羽的简介、表现人杰的成语补充、“不肯过江东”时的历史资料再现及南宋的历史背景。缩短学生的年代感,更容易体会古诗要表达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