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空气与生命第四章植物与土壤知识点复习.docx
-
资源ID:34432668
资源大小:50.40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空气与生命第四章植物与土壤知识点复习.docx
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空气与生命第四章植物与土壤知识点复习【精品文档】第 9 页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第四章知识点复习 第三章 一、 空气1、空气是维持人类生命的必须物质,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天然资源。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按体积分数计算,约为:氮气,氧气,其他气体(二氧化碳。)。2、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红磷在空气中燃烧(4 P5 O2 2 P2O5)二、 氧气的性质物理性质:氧气无色无味,通常情况下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液态是淡蓝色液体,固态是蓝色雪花状的化学性质:1、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2、供给呼吸。3、氧气能够助燃。反应方程式 实验现象硫在氧气中燃烧 SO2 SO2 发出明亮蓝紫色火焰,有刺激性气体生成带火星的木条放在氧气中 CO2 CO2 木条复燃红磷在氧气中燃烧 4 P5 O2 2 P2O5 产生大量白烟,生成白色粉末铝箔在氧气中燃烧 4 Al3 O2 2 Al2O3 剧烈燃烧,产生白色固体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3 F2 O2 Fe3O4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产生黑色固体铁生锈 4 F3 O2 2 Fe2O3(氧化铁:红棕色)缓慢氧化三、 反应类型: () 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的反应,叫分解反应,可用C=A+B+来表示() 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化合反应,可用A+B+=C来表示() 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叫氧化反应。在氧化反应中氧气是常用的氧化剂。 塑料.橡胶的老化缓慢氧化 金属锈蚀氧化反应 自 食物的腐坏 燃 呼吸作用 剧烈氧化 燃烧 爆炸点燃 点燃例如 12H2+O2=2H2O, 2CH4+2O2=CO2+2H2O, 3 CaO+H2O=Ca(OH)2反应是氧化反应,是化合反应。因此,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化合反应也不一定上氧化反应。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方法() 定义:燃烧是指可燃物与空气中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燃烧的条件:一是:可燃物:二是:可燃物要与助燃气体接触;三是: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灭火的方法:隔绝空气;将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四、 氧气的制备() 工业上采用分离空气法制取氧气(物理变化,根据氮气与氧气沸点不同)() 利用分解反应制取氧气的方法: MnO22KMnO4 K2MnO4MnO2O2 加热分解高锰酸钾2KClO3 2KCl3O2 分解氯酸钾制取氧气MnO2H2O2=H2O+O2 分解过氧化氢2H2O 通电 O22H2 电解水五、 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1)实验步骤:查装定点收离熄(茶庄定点收利息)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装-装药品定-把试管固定到铁架台上点-点燃酒精灯加热(先预热)收-收集气体离-把导气管从水槽中取出熄-熄灭酒精灯(2)注意点: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破裂药品平铺在试管的底部:均匀受热铁夹夹在离管口约1/3处导管应稍露出橡皮塞:便于气体排出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排水法收集时,待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时再收集(刚开始排出的是试管中的空气,此时收集气体不纯)实验结束时,先移导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吸引起试管破裂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伸到集气瓶底部:把空气排尽 (3)排空气法收集时氧气的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复燃,说明已满。六、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工业上也叫触媒。特点:一变二不变,即:改变(加快或减慢)反应速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化学性质不变。七、 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量都没有变化)八、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解题步骤)a设未知数b正确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c列出已知物与待求物的质量d列比例式,求出未知数e写出简明答案。九、 呼吸系统1、 呼吸道(鼻咽喉气管支气管)组成呼吸系统肺:有许多肺泡,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功能:进行气体交换、呼吸运动的机理膈肌横膈肋间外肌肋间内肌肋骨胸腔体积胸腔内压气流吸气收缩 变的扁平收缩舒张向上向外移 增大减小进入肺部呼气舒张恢复拱型舒张收缩向下向内移减小增大离开肺部十一、呼吸作用:是一个缓慢氧化过程,动植物和各种微生物都能进行呼吸。生物体通过呼作用,吸进氧气使体内的有机物转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能量。酶葡萄糖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十二、光合作用、 实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吸收太阳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并放出氧气,从而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于绿色植物体内。光、 文字表达式:叶绿体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主要是淀粉)氧气、 验证产物的方法:利用碘能使淀粉蓝色的特点证明产物是否含有淀粉;利用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性质检验产物中是否含有氧气。、 绿色植物在光照下进行光合作用的同时也在进行呼吸作用。十三、二氧化碳1、物理性质:二氧化碳通常是一种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大、微溶于水的气体(固态二氧化碳称为干冰,可制制冷剂,用于人工降雨。)2、化学性质:a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b二氧化碳通入滴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水中,生成碳酸使溶液变红(CO2+H2O=H2CO3)c加热后溶液又变紫色是因为碳酸不稳定,受热易分解(H2CO3=H2O+CO2 )、 实验室制法:一般用石灰石和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CaCO3+2HCl=CaCl2+H2O+CO24、检验方法:将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观察是否变浑浊。CO2+Ca(OH)2=CaCO3 +H2O十四、自然界的碳氧循环:1、氧循环: 大自然中的氧气的含量会随着生物的呼吸和物质的燃烧而减少,但又会随植物的光合作用而增加。2、碳循环:自然界的二氧化碳会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固定在有机物里,又通过生物呼吸、细菌分解、物质燃烧而释放出来,周而复始,不断循环。十五、空气污染与保护1、保护臭氧层:臭氧是一种天蓝色和有刺激性腥臭味的气体。臭氧层可以阻挡和削弱过强的紫外线,对生物有保护作用。臭氧层减少的主要原因:电冰箱和空调的制冷剂氟里昂、发泡剂、洗洁剂、喷雾剂等化学物质含有氯氟烃,可以破坏臭氧分子。2、温室效应:主要是因为大气中二氧化碳过多,对地球起保温作用,使地面的气温升高产生温室效应。主要原因: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的大量的使用,加上森林面积因乱砍褴伐而急剧减少。 3、酸雨:排放到空气的气体污染物较多的是SO2和氮氧化物等。SO2是污染气体的主要有害物质之一,是形成酸雨(PH<5.6的酸性降水)的罪魁祸首。酸雨可以使江河、湖泊水质酸化,毒害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使土壤酸化,破坏农田,损坏农作物、森林;酸雨还会腐蚀建筑物、金属制品、名胜古迹等。4、为了保护空气,必须制定环境保护法律(环保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控制污染源,减少废气的排放,提倡使用无污染能源,加强空气质量预报,改善环境状况,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 第四章 1、土壤的成分包括 动物、 植物 、 微生物 等生物成分和 矿物质(无机物) 、 腐殖质(有机物) 、 空气 、 水分 等非生物成分。土壤中的有机物包括 死亡的生物提(遗体) 和 生物的排泄物(遗物) 。土壤中的微生物包括 细菌 、 真菌 和 放线菌 等。2、土壤是在 物理 、 化学 和 生物 等因素共同作用下风化形成的。3、影响土壤结构的主要因素是 矿物质颗粒的大小和比例 ,土壤中矿物质颗粒根据大小分 砂粒 、 粉砂粒 和 黏粒 三种。根据土壤中三种颗粒的比例不同,将土壤分为 砂土类土壤 、 黏土类土壤 和 壤土类土壤 三种。其中土壤通气性最强的是 砂土类土壤 ,最弱的是 黏土类土壤 ;透水性最强的是 砂土类土壤 ,最弱的是 黏土类土壤 ;保水性最强的是 黏土类土壤 ,最弱的是 砂土类土壤 。三种土壤中最适宜植物生长的是 壤土类土壤 ,因为 通气透水、保水保肥 ,该土壤中空气与水分的比例 接近1:1 ,而在砂土类土壤中,空气的比例远远 大于 水分,黏土类土壤中,空气的比例远远 小于 水分。黏土 类土壤最容易搓成条,因为其 粉粒、黏粒 多, 黏 性强,这样的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强 ,但通气透水能力 弱 。4、一棵植物体上所有根的总和叫 根系 ,其中有明显主、侧根之分的叫 直根系 ,没有明显主、侧根之分的叫 须根系 。植物的根系往往比地上部分的分布范围要 略大 ,这有利于 固定植物体 和 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根在土壤中的分布与 土壤结构 、 肥力 、 通气状况和 水分状况 等有关。双子叶植物的根系一般是 直根 系,单子叶植物的根系一般是 须根 系。5、植物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器官是 根 ,根上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 根尖的根毛区 。植物的根尖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 根毛区 、 伸长区 、 分生区 和 根冠 ,其作用分别是 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 使根伸长 、 细胞分裂 和 保护根尖 。6、根毛是 根尖表皮细胞的一部分向外突起形成 ,其作用是 扩大了根尖与土壤的接触面积有利于根毛区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根尖之所以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因为 根尖根毛区细胞液泡大,与土壤的接触面积大 。移栽时要带土是为了 保护根尖根毛 。7、植物细胞吸水的原理是 根毛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大于周围土壤溶液的浓度 。盐碱地不能种植农作物是因为 盐碱地的土壤溶液浓度大于根毛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导致根毛细胞不能从土壤中吸水,植物脱水而死 ,一次性施过量的化肥导致作物“烧苗”是 土壤溶液浓度大于根毛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导致根毛细胞不能从土壤中吸水,植物脱水而死 。在探究细胞吸水的原理的实验中,加浓盐水的玻璃管中液面 上升 ,而加清水的玻璃管中的液面 下降 。8、植物需要量最大的无机盐是 N 、 P 和 K ,其中主要针对叶起作用的是 N ,对茎和根起作用的是 K ,对花、果实和种子起作用的是 P 。合理施肥的其中一个要求是针对不同作物应适当多施不同种类的化肥,如叶菜类可适当多施 N 肥(青菜、包心菜等),对根茎类可适当多施 K 肥(番薯、芋艿、马铃薯、甘蔗等),对食用花果类作物可适当多施 P 肥。9、过量施放化肥会导致 土壤 污染和水体的 富营养化 污染。长期过量施放N肥会导致土壤发生 板结 ,从而破坏土壤结构;过量施放P肥,会导致土壤缺 铁、锌和磷 。10、水体中 N 、 P 元素过多会导致水体的 富营养化 污染。该种污染发生在淡水中称为 水花(水华) ,发生在海水中则叫 赤潮 。其污染进程如下:水体中N、P元素过多藻类等浮游生物大量繁殖藻类等生物死亡后,导致水体中有机物含量上升好氧性细菌大量繁殖,分解有机物,消耗氧气水体中溶解氧下降水生动植物缺氧死亡水体中有机物进一步增加厌氧性细菌大量繁殖,分解有机物水体变黑发臭。从污染进程可知,水体中的 有机物 过多,也会导致该污染;在该污染进程中,导致水中的鱼类死亡的直接原因是 溶解氧下降 。N、P元素主要来自 生活污水 、 过量施用化肥 和 含N、P的工业废水 。11、植物的茎根据生长方式的不同,分为 直立茎 、 攀缘茎 、 匍匐茎 和 缠绕茎 四种,生长方式不同,但目的都是 使叶片伸展在空中,以便更好地接受阳光进行光合作用 。12、双子叶植物的茎由 外树皮 、 内树皮(韧皮部) 、 形成层 、 木质部 和 髓 五部分构成。内树皮由 筛管 和 韧皮纤维 构成。筛管的作用是输导 输导有机物 ;木质部由 导管和 木纤维 构成,导管的作用是输导 水分和无机盐 。形成层位于 木质部 和 韧皮部 之间,其细胞特点是能进行 细胞分裂 ,所分裂的细胞向外形成新的 韧皮 部,向内形成新的 木质 部。导管与筛管的区别是:导管是由 死 细胞构成,筛管由 活 细胞构成;导管上下细胞间的横壁 消失 ,筛管上下细胞间的横壁 形成带筛孔的筛板 。单子叶植物的茎不能逐年加粗的原因是其茎中没有 形成层 。13、年轮是由于 一年中气候的周期性变化导致形成层的分裂活动发生周期性强弱改变 形成的,一个年轮由春材和秋材构成,春材颜色较浅,秋材颜色较深。根据年轮可以推测树龄,可以判断方向(密的一边为北边,疏的一边为南边),以及树木生长期间的气候状况等。14、植物体通过叶片向大气散发水蒸气的现象叫 蒸腾作用 ,其意义是 减低叶片的温度保护植物体 ; 促进根对无机盐的吸收和运输 。15、叶片的结构包括 上、下表皮 、 叶肉 和 叶脉 三部分。进行光合作用的部位在 叶肉 ,它分为靠近上表皮的 栅栏 组织和靠近下表皮的 海绵 组织,含叶绿体较多的是 栅栏组织 (故叶片的上面比下面颜色深);气体进出叶片的门户叫 气孔 ,位于 表皮 ,一般下表皮比上表皮 多 ,它由两个 半月 形的 保卫 细胞构成。当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时,气孔 张开 ;保卫细胞失水缩小时,气孔 闭合 。16、土壤资源的最大威胁来自于 土壤污染 和 过度开发 。当进入土壤的有毒有害物质过量,超过了土壤的 自净能力 时,使土壤结构和土壤生态系统受到破环,从而失去原有的土壤功能的现象叫土壤污染。土壤污染的形式有 化学污染(农药、化肥、重金属等) 、 生物污染(生活污水、医院的污水垃圾中所带的寄生虫、寄生虫卵、病原菌等) 、 物理污染(放射性污染) 等。土壤污染物的来源主要有 工业三废 、 农业化肥 和 生活垃圾 (相应的防治措施有)。土壤的过度开发导致了 降水量减少、气候恶化,耕地被蚕食、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盐渍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