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实验心理学复习提纲.doc

    • 资源ID:34440583       资源大小:155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实验心理学复习提纲.doc

    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实验心理学复习提纲【精品文档】第 11 页第一部分:实验的基本原则1、心理学的科学性 P29实验心理学具备两个科学本质特征:客观观察和自我校正。同时拥有严格标准、客观指标和有效的控制手段来保证自身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实验效度和实验信度。2、实验心理学的含义 P23实验心理学是以实验方法研究思想和行为规律的科学。广义:诞生于1879年的科学心理学,及对采用科学的实验研究方法探讨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心理学体系的总称 “实验的心理学”狭义:3、实验心理学的学科地位实验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在现代心理学体系中处于支柱性的地位,对心理学的独立和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实验心理学为心理学研究提供方法论指导,是各门心理学分支的基石。4、实验心理学的诞生 P1()哲学起源心理学起源于哲学。哲学为实验心理学的诞生提供了思想指导。()自然科学起源自然科学的发展,尤其是生理学、物理学的发展,为实验心理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随着生理学、物理学的发展逐渐被引入到心理学的研究中。()实验心理学的诞生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实验心理学的诞生。5、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P67实验方法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非实验方法(主要是观察法和相关研究)5.1 非实验方法(1)观察法观察法包括系统观察和行为测量1、自然观察法自然观察是指在自然环境或现场对某些行为或现象进行观察和记录。自然观察须保证其客观性和系统性,避免受到个人偏好、感受和偏见的影响。、现场研究现场研究也是在自然环境下进行研究,而且研究者操纵了某些要素。(2)档案研究档案研究依赖于现有的记录,包括数据、文件或照片等等所能搜集到的并进行量化的任何已有信息。(3)调查研究调查研究的过程:构建问卷选取样本实施调查分析数据。调查方法:邮件、电话、集中调查等等。(4)相关研究相关研究:揭示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联系的程度和方向的研究。相关研究的指标:相关系数共变关系因果关系低相关无关系相关分析:交叉滞后法(发展性事件)但仍不能据此作确切的因果关系判断。5.2 实验法(1)什么是实验(实验的逻辑)实验法是指在有控制(额外变量)的条件下,系统地操纵自变量,观察和记录因变量的变化,从而分析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验证问题假设的过程)。(控制 操纵 测量 比较)实验是先操纵环境,然后观察变化。(实验研究至少要有自变量和因变量,自变量至少要有两个水平。其它的研究方法不允许或不要求对环境进行操纵,而实验研究对环境的操纵至少要有两个水平。)(2)实验的要素:假设、变量、控制1、实验假设假设是关于实验条件与(可能的)实验结果之间的联系的陈述。提出一个可检验的假设是实验探究的第一步。假设分为虚无假设和研究假设。2、实验变量实验包含3种变量:自变量、因变量、额外变量。3、实验控制对实验条件的控制确保因变量的变化确实是自变量引起的。(3)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 P74、实验的信效度问题,即实验结果是否可信,是否真正反映了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以及实验结果的适用范围、实验结果是否与事先的实验假设相符答:、实验的过程就是对实验假设进行检验的过程,实验所得结果可能与之相符,也可能不相符。不能贸然下最终结论。、当实验结果与假设一致时,需要看推论是否完整地代表了实验假设(推广到其他情境?)。3、当实验结果与假设不一致时,需要进一步探明原因(有效地操纵了自变量?有效地测量了因变量?)4、总结:不能仅根据实验得到的数据贸然作决定,而必须考虑各种可能影响结论可靠性的因素。(零结果:对自变量的操纵没有引起因变量的变化,因而因变量的变动为零。)(4)实验的信度效度1、实验的信度(结果的可靠性)指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前后一致性程度。验证实验信度的方法:A、直接验证B、系统验证C、概念验证2、实验的效度(观察的客观性、方法的合理性)衡量实验的观察是否达到客观和准确(1)理论构思效度:实验假设的理论构思及其转换的有效性。(假设的有效性)(2)逻辑关系效度:实验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明晰程度,又叫内部效度。(3)外推生态效度:实验结果能够外推到其他被试总体、时间和背景中去的程度,又叫外部效度。(4)统计结论效度:实验处理效应的数据分析程序的恰当性和正确性。5.3 实验法与其它方法的比较(1)实验法的 主要优势在于 能够对变量间的因果关系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确定,能够对各种可能的因果关系一一进行检验。(2)实验法 能更好控制额外变量的影响。(3)实验法 经济。(4)实验法虽然保证了较高的实验内部效度(参见第二点),但人为的环境也可能降低实验的外部效度。综上,观察法、相关法和实验法,对额外变量的控制能力依次增强;实验法 在科学心理学的方法论体系中处于 最核心 的地位;实验的来源和前期准备往往离不开观察法和相关研究法。6、实验研究的过程获取研究思路实验设计实施实验分析数据撰写研究论文P55(1)选择研究课题(2)提出实验假设(3)进行实验设计(4)实施实验(5)分析和整合实验数据(6)撰写研究报告7、实验设计与控制(综合应用) P75-86(1)问题和假设(2)对自变量的操纵(3)对因变量的观测(4)对额外变量的控制 消除 恒定 匹配 随机化 抵消平衡 对立控制 统计控制(5)被试的选择与分配(6)(预期)结果的分析和解释8、实验设计与控制类型 P86-988.1 变量的数目(1)单变量设计(2)多变量设计8.2 被试的分配(1)被试间设计定义:被试间设计是指每一种实验处理条件下都有一个独立的被试组。被试间设计又称为组间设计、独立组设计或完全随机设计。这种实验设计要求在选择和分配被试是遵循随机原则。优点每个被试或被试组只接受一种实验处理,实验处理之间不会互相“污染”。缺点1、被试差异与实验处理条件的混淆;2、效率低;3、对实验处理效应不敏感。处理个体差异的方法等组:1、随机分配被试2、匹配(2)被试内设计定义:被试内设计是指同一被试组接受所有的实验处理。被试内设计又称为组内设计、配对样本设计或重复测量设计。优点1、消除了被试的个别差异对实验的影响;2、有利于计算累计效应;3、可节省被试。缺点被试该按何种次序接受不同的实验处理?被试按某种次序接受不同的实验处理,各实验处理之间会不会相互“污染”?1、位置效应2、延续效应练习效应、疲劳效应3、差异延续效应实验处理次序的安排1、随机化2、平衡程序(1)两个实验处理的完全平衡将两个处理条件按ABBA排列(2)三个实验处理的完全平衡ABC,ACB,BAC,BCA,CAB,CBA(3)拉丁方设计:每个实验处理都能同等地出现在实验顺序的每个位置上。拉丁方的排列方法:先将首行的顺序排定,其后每一行的排列主要将上一行的顺序减1或加1即可。首行的排列可采用如下通式:1,2,n,3,n1,4,n2,5,n3,(3)混合设计8.3 被试的数量(1)大样本设计(2)小样本设计小样本设计:只用少数几个或单个被试进行实验处理。研究者报告的也不是几个处理组的平均数或方差变异,而是一种反应曲线。ABA设计多基线设计8.4 对变量的控制(1)真实验设计(2)准实验设计实验室是一个高度控制的环境。有些问题无法在实验室情境中进行研究。准实验设计中的自变量来自真实环境,数据的收集和分析都是在事件发生之后进行,也称为事后回溯设计。准实验设计中,难以随机选择和分派被试。准实验设计通常用被试变量作为自变量,包括天生的被试变量(年龄、性别、种族)、社会引起的被试属性(社会阶层、宗教、居住区)、疾病以及与疾病有关的被试因素(肢体残缺、智力残缺、脑外伤、灾难后果)。准实验设计中,未直接操纵自变量,对额外变量的控制也比较弱,实验的内部效度不高。(3)非实验设计9、实验研究须遵循的伦理道德原则 P52心理学研究者须在实验中注意一下问题:(1)保护易感人群(2)保障被试的知情同意权(3)保障被试退出的自由(4)实验后应及时向被试提供反馈(5)实验结果保密第二部分 实验的方法和技术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一)心理物理学技术1、心理物理学的两个中心问题(1)感觉阈限的测量(2)阈上感觉的测量,即心理量表的制作2、阈限的概念及其操作定义绝对阈限(RL):刚刚引起心理感受的物理刺激量。 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感觉的刺激值。差别阈限(DL):刚刚引起差别感受的物理刺激量。 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差别感觉的那个刺激强度之差。3、感觉阈限的测量 P99-1143.1 三种古典方法:最小变化法(明暗)、恒定刺激法(音高)和平均误差法(线段)(1)刺激材料(2)刺激的呈现方式(3)误差及其控制(4)阈限值的计算3.2 信号检测论 P130-148(图片) (1)基本原理(2)实验方法 a、有无法 b、评价法(3)应用,如:再认研究 关联性记忆错觉4、古典心理物理学方法的缺陷/信号检测论的优势人的感知觉过程不仅涉及感受性,同时还涉及判断标准。古典心理物理学方法把感受性与判断标准混在一起而不能区分它们;信号检测论能够把人的感受性与判断标准区分开,并分别用独立的数据来表示它们。5、心理量表5.1 含义心理量的大小用心理量表来度量。心理量表(狭义)是指心理物理量表,它是表示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关系的图表,是用来度量阈上感觉的工具。5.2 制作方法(1)制作顺序量表顺序量表没有相等单位,也没有绝对零点,只是把事物按照某种标志排出一个顺序。 a、等级排列法(直排)操作步骤:1、把许多刺激同时呈现给被试,让他们按照一定的标准,把这些刺激排成一个顺序。2、把多个被试对同一刺激的评定等级加以平均,求出每个刺激各自的平均等级。3、各刺激按平均等级排出的顺序就是一个顺序量表。 b、对偶比较法(选better)把所有要比较的刺激配成对,然后一对一对地呈现,让被试对刺激的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并作出判断:两个刺激中哪一个在这种特性上更为明显。根据每个刺激的选种次数和比较次数的比值,可以对各刺激排除顺序,制成顺序量表。若n代表刺激总数,则配对总数为n(n-1)/2。每个刺激参与比较的次数为2(n-1)。在对偶比较法实验中,要注意控制时间误差和空间误差。用 ABBA法呈现。一般需要比较两轮。(2)制作等距量表等距量表有相等单位,但没有绝对零点。因此,不仅可以知道两事物之间在某种特点上有无差别,而且还可以知道差别有多大。但是,无法知道某一个值是另一个值的几倍。 a、顺序量表转等距量表基于等级排列法的数据转化基于对偶比较法的数据转化 b、感觉等距法感觉等距法是一种直接制作法。操作方法:由被试将感觉上的一段心理量分成主观上相等的若干几段。 c、差别阈限法&费希纳的对数定律1、制作方法(1)测定绝对阈限;(2)以绝对阈限为标准刺激,测定第1个差别阈限;(3)再以绝对阈限加1个差别阈限为标准刺激,测定第2个差别阈限;(4)如此类推;(5)费希纳指出,差别阈限(I)造成了最小可觉差(JND)。以刺激强度为横坐标,以绝对阈限之上的最小可觉差数目为纵坐标,制作成等距量表。3、差别阈限法制作等距量表的特点:(1)以绝对阈限作为心理物理量表的零点;(2)以最小可觉差(JND)作为主观感觉的单位;(3)绝对阈限之上的感觉的大小用最小可觉差(JND)的数目来表示。客观的刺激强度的变化怎样引起相应的主观感觉的变化?费希纳:对数定律费希纳定律的两个前提:1、韦伯常数在强弱不同的刺激水平上都是恒定的;2、所有刺激强度上的最小可觉差(JND)都是相等的。对费希纳定律的批评:1、韦伯常数并不是在所有刺激强度上都是恒定的;2、不同刺激强度上的最小可觉差(JND)不一定相等。(3)制作比例量表比例量表既有相等的单位又有绝对零点。它不仅可以知道两事物之间就某种特点来说相差多少,还可以知道它们的比例怎样。 a、分段法又称感觉比例法,是通过把一个感觉量加倍或减半或取任何其他比例来建立心理量表。具体做法:1、呈现一个固定的阈上刺激作为标准刺激,让被试调整比较刺激,使它所引起的感觉为标准刺激的某个比例,如1/2或2倍、3倍等。每个实验只选定一个比例。2、用一个标准刺激比较若干次以后,再换另外几个标准刺激进行比较。3、比较刺激和许多不同的标准刺激比较之后,就可以找出哪些刺激所引起的感觉是哪些标准刺激所引起的感觉的一半。根据这些数据就可以制定一个感觉比例量表。 b、数量估计法&史蒂文斯的幂定律1、制作方法:(1)主试呈现一个标准刺激,并赋予这个标准刺激一个主观值,如10;(2)让被试以这个主观值为标准,估计其它不同强度的比较刺激的主观值,用数字表示出来;允许被试使用小数,以便使每个数字与主观感觉的强度相匹配。(3)计算所有被试对各个比较刺激所给出的数值的平均数;为了避免被试使用的数字过大或过小对结果的影响,应该使用几何平均数。(4)以刺激值为横坐标,感觉值为纵坐标,制作成感觉比例量表。史蒂文斯定律史蒂文斯用数量估计法得到大量的实验数据,实验结果与费希纳定律矛盾。史蒂文斯提出,心理量是物理量的幂函数。b是由量表单位决定的常数;a是感觉道和刺激强度决定的幂指数。S = b + aI(二)反应时间技术1、反应时间的概念反应时间是指从刺激呈现到反应开始之间的时距。 也称为反应的潜伏期(response latency).2、反应时间技术2.1 减法技术:原理及实例原理:根据减法法则,将总的反应时间分解成各个成分,然后分析不同成分的信息加工过程。减法技术首先是由唐德斯提出的,又称为唐德斯减数法则。唐德斯反应时ABC(Donders ABC of reaction time)2.2 加法技术:原理及实例原理:完成一种作业所需要的时间是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各自所需时间的总和;如果发现可以影响某种作业的一些因素,那么单独地或成对地操纵这些因素进行实验,就可以观察到这些因素对完成作业的时间的影响。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即一个因素的效应可以改变另一个因素的效应,那么这两个因素只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独立的,即具有可加性,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这样,通过对单个因素或多个因素的操作,就可以从完成作业的时间变化来确定信息加工过程的各个阶段。3、速度与准确率权衡现象速度和准确性是反应时间实验中的两个重要变量,它们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一个人很快地去完成某项任务时,会犯更多错误;反之,如果他追求完成任务的准确性,又会产生速度的减慢。这种现象称之为速度-准确率权衡(speed-accuracy trade off, SAT)。在反应时间实验中,速度和准确性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因变量指标,在实验变量的操作和实验结论中都应加以考虑。4、影响反应时间的因素(1)刺激特征因素刺激的种类刺激的变化刺激的时间特性以及空间特性刺激的强度刺激的复杂性(2)机体特征因素所刺激的感觉器机体的适应水平准备状态练习次数附加动机年龄个体差异5、测量反应时间的注意事项1、避免过早的反应(1)过早的反应:在刺激呈现之前就作出“反应”(假反应)。当预备信号与刺激之间的时距保持恒定的情况下,这种现象尤为明显。(2)防止“假反应”的措施:随机变化预备信号与刺激呈现之间的时距;插入侦察试验,即发出预备信号之后并不呈现刺激,或者说呈现“空白刺激”。2、避免其他错误的反应3、反应数目要与刺激数目相等在复杂反应时间中,每一种刺激要有一种反应。4、使用计算机技术来测量反应时间必须注意的问题:(1)刺激的呈现和被试的反应需配备专门的外部设备;(2)选择适宜的编程语言和计时参数;(3)许多精确计时程序要求在DOS环境下运行,因为Windows系统的分时处理机制不适于刺激的实时显示和反应的实时采集。(三)记忆1、艾宾浩斯与巴特利特的研究艾宾浩斯:1、无意义音节2、测量记忆的方法,即节省法巴特利特顺序再产生的方法图式理论、心理重建理论2、记忆过程:编码、存储与提取记忆过程通常包括三个相互有机联系的阶段:编码(encoding):对信息的学习或获得,是我们对经验片段进行建构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一个人将他所见、所闻、所想或所感的某事转换成记忆的过程;存储(storage):对信息的保持;提取(retrieval):对存储信息的再利用。(1)感觉记忆(0.53s)的编码与存储容量在感觉记忆中,心理学家研究得最多的是 视觉形象的存储(iconic memory)与听觉回声的存储(echoic memory)。Sperling的部分报告法就证实了, 视觉形象的存储可以在瞬间保持较多的信息。(2)短时记忆(1560s左右)的编码、存储容量、提取与遗忘存储容量:7+ -2个组块编码:听觉编码、视觉编码、语义编码。提取:斯滕伯格 自变量为识记项目的数量 同步扫描 系列扫描遗忘:沃和诺曼 探测法 间隔时间间隔数字 痕迹消退 干扰(3)记忆的多重存储模型vs加工层次说记忆的多重存储模型强调记忆作为不同的结构而存在,所以多重存储模型又叫做形态模型(modal model)。它强调每一结构都具有自己的特点,如感觉存储、短时存储与长时存储作为3种不同的记忆结构(memory structure),在信息存储的时间长短、容量和遗忘快慢等方面是不同的。加工层次说(4)编码与提取的关系编码特异性原则:“什么样的信息得到存储取决于所知觉到的信息以及这些信息怎样被编码加工,而已存储的信息决定了什么样的提取线索是有效的,可以通过它来提取已存储的信息”(klatzky,1980)。记忆是一种动态过程。Craik认为,记忆不是知觉到的事件的原封不动的记录,记忆是一种活动,当刺激输入到认知系统进行加工后,就微妙地改变了整个认知系统,提取时,如果原来的加工事件的许多方面重新呈现就能够推动认知系统进入大体上同以前加工时一样的活动,于是回忆就是可能的。即提取与加工一致,就容易导致原来加工事件的“复活”,导致良好的回忆效果。Craik等人(1983,1996)指出,编码与提取进程是非常类似的。编码过程基本上是对事件的知觉与理解,而提取过程则是对编码过程的重演,但方向相反。但是,编码过程与提取过程仍然存在差别,编码过程是控制过程,而提取过程则有很多自动化的成分,因此,编码时分心比提取时分心对记忆造成的损害更大。编码与提取的机制是类似的,提取是编码的复活,方向相反,控制与自动。3、启动效应与记忆系统(1)两类记忆测验:外显的记忆测验、内隐的记忆测验现在人们把自由回忆和再认等传统的测验记忆的方法叫做外显记忆测验(explicit memory tests),其特点是:这些测验要求被试有意识地努力去提取信息。把知觉辨认、词干补笔和补笔等测验记忆的方法叫做内隐记忆测验(implicit memory tests),其特点是:这些测验不要求被试有意识地努力去提取信息,只要求被试专注于完成眼前的作业。【间接测量】 【加工分离程序】(2)启动效应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是指执行某一任务对后来执行同样的或类似的任务的促进作用。启动效应的基本特征是与意识分离,所以它又被称为无意识的记忆。启动效应又分为:直接启动(direct priming):测验项目与学习项目是相同的,又叫重复启动(repetition priming);间接启动(indirect priming):测验项目与学习项目有关,但并不相同。(3)实验性分离人们把在同一自变量影响下两种测验产生相反结果的情形称为实验性分离(experimental dissociation)。记忆的神经心理学关于遗忘症病人的研究是目前启动效应研究的原动力。(3)关于启动效应的两种观点 a、多重记忆系统的观点Tulving等人提出的多重记忆系统的观点,认为记忆不是单一的系统,而是由几个系统组成的。启动效应代表一种新的记忆系统,即知觉表征系统PRS(perceptual representation system)。 b、传输适当认知程序的观点Roediger等人则提出传输适当认知程序的观点(transfer-appropriate procedures approach),认为记忆测验是由各种认知过程构成的,测验之间的不一致反映了不同(认知)过程的结果。

    注意事项

    本文(实验心理学复习提纲.doc)为本站会员(豆****)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