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第3单元 我们周围的材料.doc

    • 资源ID:34450729       资源大小:97KB        全文页数:2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第3单元 我们周围的材料.doc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第1课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教材分析】这一课,让学生“观察和记录身边的材料”,一个十分重要的目的就是,让他们把“具体事物”与“词汇”再次建立联系。当然,学生们在区分和辨别各种物品所使用的材料时,也难免会出现问题和困难,比如,实验桌的桌面是木头还是塑料做的?电视机的外壳材料是金属还是塑料?墙上贴的是墙纸还是墙布学生们遇到了问题和困难,他们就产生了对“材料”进一步探究的需求和欲望。这也正是我们所期望的。 【学情分析】我们周围的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材料是物质,但不是所有的物质都可以称为材料,燃料、化学原料、食物、药物一般都不称为材料。材料指的是那些具有能够满足使用要求的物理性质的物质。小学生从材料的角度开始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适合他们的认识需要和年龄特点的。这一课将通过观察和辨认来引导学生探究材料。他们将观察自己随身携带的物品、书包和教室里的设施,分辨它们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并且在这个基础上找出常见材料,描述它们的特性。【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2我们周围的常见材料有木头、纸、金属、塑料、玻璃、纤维等。过程与方法:1调查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观察和辨认不同的材料。3用词语描述常见材料。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进一步研究材料的兴趣和愿望。【教学重点】观察和辨认身边不同的材料【教学难点】用适当的词语描述木材的特性【教学准备】6种用最常见的材料做成的物品【教学过程】一、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1这个单元我们将开始学习“材料”,板书“材料”。你知道哪些材料的名称?什么物品是用这种材料做的?教师将学生说到的材料一一板书出来。2看看自己和小组里的同学,身上穿的、佩戴的和携带的物品都是什么材料做成的,试着把它们写在书中的表格中。3交流记录的情况,看看有没有出错。4这些材料在我们身边应用很广,书包里的物品、教室里的物品,它们又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四人小组合作完成调查表,对于难以判断是什么材料制成的物品,请作出标记。5调查结束后,在小组内讨论以下问题:调查了多少物品?使用了多少种材料?哪些物品是由一种材料制成的?哪些物品是由多种材料制成的。哪种材料使用得最多?6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交流哪些材料在我们身边被广泛使用着,为什么大量使用它们呢?二、观察描述几种常见材料的主要特点1我们周围的物品,往往都是由各种材料组成的,比如一扇门,就使用了木头、玻璃、金属等材料,不同的部位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材料?举例说说你的想法。2四人小组选择两种材料讨论它们分别有什么主要特点和用途,并记录下来。3交流各组的记录情况,有不同意见的及时补充,若认同其他组的观点,及时将它补充在自己的记录单上。4请保管好记录单,下次还要再使用。板书设计:教学后记:课后反思: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是第三单元的起始课。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随身携带的物品和书包里的物品,分辨他们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在此基础之上,找出常见的材料,并描述它们的特性。教材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我们知道的材料;二、调查身边的材料。本堂课上的比较轻松,以学生自主观察发现、产生问题为主。在教学中,我给了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引导学生经历调查活动,获得“我们身边的物品都是由材料做成的”“我们周围存在很多不同种类的材料”等科学概念。考虑到三年级学生才上了两个月科学课,太严谨的探究方法学生接受不了。虽然调查任务不难,我还是花了大量的时间引导学生从教室里的材料,到身上穿戴的材料,再到书包里的材料,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记录。慢慢将调查的方法渗透到他们的意识中。我发现,对于单一的材料,学生了解的比较多,但是一些复合材料,他们很难理解。这个学生只要知道不同的材料可以复合成新的材料,材料是多种多样的即可。这一单元涉及的实验很多,是本单元的难点。要设计好教学过程,不但要使学生了解实验的过程,更要将实验为什么这样做传输给他们第2课谁更硬一些【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比如硬度、柔韧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2材料的硬度越大,就越能防止别的物体破坏它的表面。过程与方法:1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情感、态度、价值观: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索兴趣。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3增强材料循环利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教学重点】比较材料软硬的方法。【教学难点】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金属的特征【教学准备】学生(每小组):木头、纸、金属和塑料各两根,铁、铜、铝等金属片各一条,砂纸、玻璃杯、热水。教师准备:电路检测器、榔头【教学过程】一、比较硬度1比较纸和木头的软硬,出示纸和木头,说说它们谁更硬一些?你是怎样观察到的?(纸一折就变形,而木头不容易折)2比较纸、木头、金属的软硬,再出示金属一条,这三材料谁更硬一些,你是怎样观察到的?学生说说自己的原先观察结果,可能会出现方面,那金属条和木块谁更硬一些(用压、捏、折的方法都不易区分它们的软硬)提出:判断一种材料是否比另一种更坚硬,可以用刻划的方法,若能在另一种材料表面划出痕迹,就表示它比较硬,反之则可能硬度相同或较小。学生尝试用木头在金属上刻划或金属在木头上刻划,看怎样做能划出痕迹。3比较木头、金属、塑料的软硬如果再给你一种材料:塑料,它们的软硬又会是怎样的?(学生猜测)可以怎样检测它们的软硬?怎样做到有序地观察?(出示书P48的记录表)实验中需要注意哪些方面?(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再适当补充,出示活动题方)活动提示:依次选择其中一种材料,分别去刻划另两种材料的平面处。用力适度,并尽量保持在每一次刻划时用力大小相同。能划出刻痕的,在记录表格内打“”,不能划出刻痕的,在记录表格内打“×”。要求每个人都操作一次,并且注意不要划伤手指。根据我们观察到的结果,将木头、纸、金属和塑料按硬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哪种材料最硬?二、认识金属说说周围的物品中哪些地方用到了金属?为什么用金属不用其它材料(根据学生的举例,出示材料开展实验)1易传热将大小相同的木条、塑料和金属条同时放入热水中,过一段时间,用手摸一摸哪一种材料最热?2能导电教师演示,将木条、塑料、金属条分别接入电路检测器,观察电灯泡是否发亮?3延展性试着用榔头轻轻敲打铜丝,观察铜丝发生了什么变化?4有金属用砂纸磨擦铁钉、磨擦部位发生了什么变化?三、饮料罐的故事1组织学生阅读第50页,了解一个饮料罐的生产过程2讨论铝片之所可以做成饮料罐,主要利用了金属的什么性质?在易拉罐的制作过程中,要消耗哪些资源,会产生哪些问题?我们怎样合理使用消费金属材料?板书设计:教学后记:教学反思:哪种材料硬这一课的课程量比较大,因为第一次让学生接触材料的实验需要有一个引导的过程,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验有机相结合是这节课教师的主要工作。本课的第一个环节是“谁更硬一些?”。这块“比较软硬”的内容,学生容易跟后面一课的“比较柔韧性”混合在一起。课本中“哪种材料硬”这个实验还是比较容易操作的,但课本上的记录表感觉比较抽象,三年级的学生不容易理解,而且自己跟自己比谁更硬个人觉得也没什么价值,所以我对表格进行了象作业本中的简单处理。可以说这个环节的教学效果和效率还是挺高的。后面一个环节是“金属的特性”。教学时,从前面实验得到的“坚硬”引到寻找金属的特性,比较自然。但接下来的金属特性,学生就很难跟上节奏了,除传热性和光泽比较容易一些外,导电性个别学生能够接受,延展性很难理解。而且每个都做实验很不现实。我主要是出示图片,请学生根据金属的用途推断它的特性,然后填写气泡图整理这一块知识。防止这块内容的教学变成了老师的独角戏,让学生感觉乏味空洞。第3课比较柔韧性【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2柔韧性是指物体在受力度形后,不易折断的性质。过程与方法:1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情感、态度、价值观: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3增强材料循环使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教学重点】用简单测量方法比较材料的柔韧性。【教学难点】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金属的特征。【教学准备】学生(每小组):1一套宽度、厚度一样的塑料、不锈钢、木头尺(每种材料的一端打一个孔)2一套宽度、厚度不一样的塑料、不锈钢、木头做成的物品。3测量弯曲度的“T字”尺一把。450克钩码一个,回形针一个。老师:同样宽度、厚度的粗塑料条、木条各一根,两桶水。【教学过程】一、柔韧性的认识出示两根长度、厚度和宽度一样的塑料条和木条。师:请两位同学上来各取一根,分别去取同样重的两桶水,观察塑料条和木条的变化情况。两名学生上来演示,其它同学观察,然后汇报观察到的情况(木条断,塑料条没有断;塑料变了,没有断,木条先是弯了,最后断了)老师指出:我们把像刚才这样塑料条受力变形后,不易折断的特点叫做柔韧性。二、比较3种不同材料的柔韧性1提供三种物体,找一找它们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木头、塑料、不锈钢)2用自己的方法来比较它们的柔韧性,并把比较的结果排一排序(提示学生材料不要弄断)3学生汇报比较结果,当各组意见分歧时,引导学生发现:比较的材料由于宽度、厚度、用力大小不同,这样比较它们的柔韧性是不公平的。4教师出示宽度、厚度相同的木条、塑料条、不锈钢条,问:可以怎样研究它们的柔韧性?5学生小组讨论、汇报,教师引导,最后边小结边演示操作步骤:把木条、金属条、塑料条放在桌面上,一端用手压住,另一端伸出桌面1厘米,用回形针挂上钩码,观察它们的前端弯下去了多少。测量材料前端弯下的距离时,眼睛要平视。分别测量木条、金属条、塑料条伸出桌面5厘米、10厘米和15厘米后前端弯下的距离,把结果记录在表格中。6学生分组实验后汇报实验情况。三、认识塑料1我们的生活学习中有哪些塑料制品?2出示各种塑料制成的物品图片,观察后思考:这些塑料制品分别是利用了塑料的什么特性,并把观察和思考的结果记录在气泡图上。四、讨论了解塑料的循环使用1阅读教科书,说说你了解了些什么?2出示“可回收标志”,认识可回收标志。3讨论:我们以后在使用塑料制品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板书设计:教学后记:教学反思:比较柔韧性一课的教学主要分为两三个内容,一是比较木头、不锈钢、塑料尺的柔韧性;二是认识塑料;三是学习塑料的循环利用。根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本课教学设计力求体现孩子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在满足孩子发展需要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创设条件让他们能直接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让孩子们在“做中学”,在大量的亲历活动中,让学生能够认识塑料的几种特性,并在过程中体会并学会科学观察、研究的一般方法。这节课比较柔韧性的实验我没有展开,给自己找个理由:材料没有准备好。这个实验对器材的要求是很高的,课本插图中的三种尺子很不科学,厚度明显是不一样的。不展开实验,到讨论方法止步,一节课还是很紧张的。在讲解塑料的性质前,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来主导课堂,看看学生自主掌握的情况如何,教师要做的是引导学生将专业术语变为自己的理解。比如说:通过学生在前面的课程中掌握的铁、铜导电的特性,让学生去思考为什么我们手握插座线时不会触电;为什么从事一些特殊行业的人员要戴着塑料手套,如从事化学工作、医生等。第4课它们吸水吗【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2吸水性是指材料对水的渗透能力,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过程与方法:1用观察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情感、态度、价值观: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3增强材料循环使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教学重点】用观察的方法比较材料的吸水性。【教学难点】通过比较发现吸水性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教学准备】学生(每小组):1大小、厚度尽量相同的纸片、塑料片、铁片、木片(纹理较疏松的)各一片;稀释的红墨水、滴管。2放大镜、餐巾纸、铅画纸。3浸泡好的废报纸、筷子、棉布老师:古代造纸的录像。【教学过程】一、导课小游戏:各取所需具体规则:教师出示木头、纸、铁、塑料,让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材料,并简单说明理由。具体情境设置举例:做一个杯子、擦去桌上的水、造一艘船导语:刚才同学们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了不同的材料,我们认为,不同材料遇到水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我们把材料对水的渗透能力叫做材料的吸水性。这节课,让我们来研究材料的吸水性吧。二、谁更容易吸水1出示大小、厚度尽量相同的纸片、塑料片、铁片、木片(纹理较疏松的)各一片,猜一猜,谁更容易吸水,为什么这样想?把猜测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2怎么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呢?出示稀释的红墨水、滴管,我们请这两位朋友来帮忙,你们打算怎么做?(学生小组设计实验,只要求简单设想)3.教师补充观察、实验要点:实验的公平性:材料的大小厚薄、水滴的大小位置等要尽量保持相同。从侧面观察水滴的变化,既要观察水滴的变化,也要关注材料遇水部分的变化。注意记录,可以用图画和语言相结合,来描述观察到的观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把四种材料按吸水性从强到弱排序。快的小组思考:材料的吸水性可能跟什么有关?4学生分组实验后汇报。可预期的发现:纸的吸水能力最强、木头次之、塑料和铁最弱。纸和木头都能把水吸到内部,它们的表面比较粗糙,可能中间有空隙。三、纸的观察1提供放大镜、餐巾纸、铅画纸。导语:纸的吸水性最强,有些同学猜想纸的中间可能有空隙,是不是这样呢?让我们更仔细地来观察两种纸吧。2.我们可能用什么方法进行更深入的观察呢?进行观察方法的指导(可以折、撕、揉、用放大镜看、放到水里泡一泡)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的顺序。3.小组观察后全班交流。学生可能会说出许多纸的特点,均应给予肯定,要注意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向纸的纤维和结构上去。4.我们在铅画纸和餐巾纸里都发现了纤维,纸的纤维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可以把纸放入水中,轻轻搅拌一下,进行观察。(学生观察悬浮在水中的纸纤维)四、介绍造纸术导语: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纸是由许多纤维组成的。但不知道同学们了解过没有,世界上第一张纸正是由我们中国人造出来的呢!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我们来看一看古人是怎样造纸的,想想跟我们今天的研究有哪些相关的地方。播放古代造纸的录像。说说古人造纸与我们的研究所得有什么相似的地方?(纤维)五、我们来造一张纸1有没有兴趣用短纤维来造一张纸呢?出示造纸方法。2出示浸泡好的废报纸。学生动手造一张纸.3观察:我们造的纸是怎么样的?与我们使用的纸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相同:都由纤维组成,里面都有空隙。不同:厚薄、疏密、纸纤维叠加的方式等。4.我们能造一张厚薄均匀一些的纸吗?纸也有不同的种类,它们的用途也各不相同。六、课堂小结:1.通过对纸的研究,我们明白了材料的吸水性与什么有关了吗?2.用过的纸还能再利用吗?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用过的纸?板书设计:教学后记:教学反思:它们吸水吗是三上新教科版科学第三单元我们周围的材料中的一课,主要有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比较金属、塑料、纸、木头四种材料的吸水性;第二个活动是观察一张纸的特点;第三个活动是我来造一张纸。本课内容太多了,使我产生一个疑问,向这样走马观花式的课堂能够为学生带来些什么。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对于纸,尤其是餐巾纸能吸水是全都了解的。本节课中,我先请学生拿出一张餐巾纸,在餐巾纸中倒了点水,学生一下子就发现这水被纸吸收了。平时很少有学生对这个司空见惯的现象进行思考。趁此机会,我让学生对于为什么纸能吸收水作思考,然后让学生自己去观察纸的特点,学生很容易就发现纸有很多纤维与空隙。当发给学生材料木材、塑料、金属自己作吸水观察实验的时候,学生能热烈的参与其中,汇报时学生对于塑料和金属都准确的说出不吸水,在木材吸水。我原先设想经过比较理解为什么材料能吸水之后,让学生自己去制作纸张,使课堂上气氛活跃起来。而且同学们在自己动手制作纸张的过程中能够更清楚得了解纸的制作过程,加深对纸张的认识。后来考虑到在教师做这个制作会把教室弄得一塌糊涂,给班主任带来比较大的麻烦,以及课堂时间问题。就删去了这一块内容,改为介绍古代与现代的造纸过程。觉得有点遗憾。第五课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2.不同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的材料有关。过程与方法:1.用简单实验的方法检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情感态度价值观: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3.增强保护森林、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教学重点】用简单实验的方法检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教学难点】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并具备一定的研究材料物理性质的能力。【教学准备】学生分组器材:1.大小不同、形状不同的金属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两种(实心)。2.水槽1只,装半水槽水。【教学过程】一、导课谈话导入:通过前几课的探究,我们已经知道不同材料的硬度、柔韧度、吸水性各不相同,它们在其它方面还有不同的特性吗?这节课我们将把不同的材料放入水中,看看它们的沉浮状态,有兴趣吗?二、沉浮实验1.出示金属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两种(实心),认一认,它们是由什么材料做的。2.小组内猜一猜,如果把它们放入水中,哪些会沉,哪些会浮?填写实验记录单(沉可用“”表示,浮可用“”表示),并进行全班交流,关注有争议的物体。3.实验方法指导:将物体放到水中央再放手,如果物体向下碰到水槽底部,我们可以说它在水中是沉的,如果物体不能碰到水槽底部,我们可以说它在水中是浮的。4.分发水槽,小组实验,每种物体可多试几次,注意做好记录。5.全班汇报交流,形成阶段性认识:像金属这类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容易沉,像木头、塑料这类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容易浮。不同材料的沉浮也不同。三、认识木头1.导语:木头是一种在水中很容易浮的材料,它还有很多其它的特性,在我们的生活中被广泛运用,接下去我们来进一步认识木头这种材料。2.我们周围有哪些木头制成的物品?这些物品有什么特点?3.从这些物品中,我们发现木头具有哪些特性?小组合作,填写气泡图。4.介绍一棵树成材的过程,当前森林资源的状况。说一说我们应该怎么做。四、课堂小结1.回忆本单元的收获。(掌握了研究物体硬度、柔韧性、吸水性、沉浮情况的方法,比较深入地了解了金属、塑料、纸、木头这几种材料。2.结语:我们人类是充满智慧的,我们除了发现并利用了许多天然材料之外,还会人工制造一些材料,以满足我们生活生产的需要,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一些人工制造的材料。教学反思:材料在水中的沉浮一课是材料单元学习的最后一个材料的性质浮力。学生前面已经学习过了材料的硬度、韧性、吸水性,在本节课要求学生能够认识到在水中的沉浮能力也是材料的一个重要物理性质,它可以用来描述材料或由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本节课中沉浮还涉及到了材料的密度,因此需要选择合适的材料才能实验更加准确,使得学生获得直观经验。在本节课开始,提供木头、塑料、金属、纸巾这三种材料,并猜一猜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从后提出今天这一节课的课题,引出本课的第一个探究活动。在探究材料在水中的沉浮实验中,按照“预测猜想动手实验整理信息汇报交流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学生在逐步深入的探究中很快发现:用金属做的物体在水 中容易沉,而用塑料和木头做的物体在水中容易浮,纸张先浮后沉涉及了我们上节课的内容,纸的吸水性,引出本节课的内容,材料在水中也是材料的一个特性,同时总结得出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制成它材料有关。“认识木头”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对于木头这种材料是非常熟悉的,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让他们先说说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木头做,引导他们从木头的用途上来得出木头的特性,并在板书是以气泡图的形式展示。在教授本节课中,讲授的过多,很少有学生的实际操作,大多是通过教师演示学生观察,让学生获得直观效果,这也是自己一直的不足所在,再则,在教授本节课中,没有事先进行实验,对纸巾的沉浮情况没有很好的掌握,吸取不足,改进教学。第六课砖和陶瓷【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2.砖和陶瓷各具有不同的特性,不同的特性具有不同的用途。3.人工材料在制作过程中会经历变化,改变材料的性能。过程与方法:将学习到的知识与技能应用于新的环境。情感态度价值观: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3.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教学重点】运用学到的知识与技能自主探究砖和陶瓷的物理特性。【教学难点】人工材料在制作过程中的变化及砖和陶瓷的区别。【教学准备】学生分组器材:1.砖与陶瓷各一小块,一枚铁钉、一杯水、一个滴管。2.制作砖和陶瓷的两种黏土各一小份。【教学过程】一、导课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要运用前几节课掌握的探究方法来研究两种人工材料。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对同学们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二、砖和陶瓷1.出示建筑工人砌墙的图片、各种陶瓷制品的图片。这些都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2.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砖和陶瓷?三、研究砖和陶瓷的性质1导语:我们知道,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特性,砖和陶瓷又有些怎么样的特性呢?让我们展开对砖和陶瓷的探索之旅吧。2同学们想研究砖和陶瓷的哪些特性呢?想怎样进行研究呢?需要什么工具呢?(简单回忆对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沉浮能力的检测方法和所需实验器材)3分发砖与陶瓷各一小块,一枚铁钉、一杯水、一个滴管。分小组进行自主探究,提醒学生做好实验记录。注意:教师要充分观察学生的探究情况,对学生本单元的学习情况作出初步评价。4汇报交流。现在我们能比较详细地描述一下砖和陶瓷了吗?提倡先填一填气泡图,整理自己的观察实验所得,再来进行描述。四、黏土的变化1我们知道砖和陶瓷是人工材料,它们又是怎么来的呢?课件展示砖和陶瓷的制作过程。2了解了砖和陶瓷的制作过程,同学们有什么想法和疑问?(黏土是松软的,烧过后就变得很坚硬,它的变化非常大。都由黏土烧制而成,为什么很多特性不一样?)3分发制作砖和陶瓷的两种黏土各一小份,进行观察比较。4汇报小结:烧制砖和陶瓷的黏土有很大的不同,烧制的过程中,也有许多不同之处,这就导致了砖和陶瓷有了许多不同的特性。五、课堂小结1砖和陶瓷是人类了不起的发明,但是砖和陶瓷的生产都需要消耗大量的黏土、煤和其他燃料,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2我们还知道哪些材料?关注我们身边的材料,课后做个小调查。教学反思:“砖”是孩子们比较熟悉的,“陶瓷”虽然经常遇到,但孩子们并不熟悉。其实,我在上课前对陶瓷也不甚了解,有很多的疑问。查阅了资料后,发现陶瓷可分为“陶器”和“瓷器”,虽然两者有密切的联系,但是它们这两种材料的特性还是有很多的不同的,比如说:陶易吸水,瓷不易吸水;陶用一般黏土,瓷用特殊黏土等。与教材对比,觉得教材中指的陶瓷可能更趋向于“瓷”。课堂上,我为孩子们准备了大量的陶瓷图片,在 观察了大量图片以后,大部分孩子能够很容易说出砖、陶与瓷在外观上的区别。了解了物理性质上的区别以后,再引导孩子了解各自不同的功能,就比较好理解了。我们的作业本上提供的小资料只有陶器的介绍,我觉得这里更应该提供有关“陶瓷可以细分为陶和瓷”的资料,可能对孩子了解陶瓷的帮助会更大。第七课给身边的材料分类【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2物体可以根据构成它的材料的性质来描述,也可以根据这些性质来区分一组物体或材料。过程与方法:1.根据可观察到的特征和性质,对物体和材料进行描述和分类。2.将学习到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去。3.通过回顾和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原有认识。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探究物质世界的兴趣。【教学重点】通过回顾和反思,不断完善自己对材料的认识。【教学难点】把物体和材料联系起来,会从物理特性的角度看待物体和材料。【教学准备】1学生课前搜集可再利用材料的资料。2.教师准备各种用不同材料制成的物品图片,自制复合纸(在普通纸外面用塑料薄膜覆盖起来)一份。【教学过程】一、给我们生活中的物品分类1.出示各种用不同材料制成的物品图片。小组合作,根据各种物体使用材料的不同进行分类,填入书本P61表中。2.汇报交流并进行小结:不同物体是由不同的材料制成的,材料的不同特性决定了它们不同的用途。同一物品的不同部位可能由不同的材料制成,这也是根据使用要求和材料特性造成的。二、对所学过的材料按物理性质进行总结归纳1出示表格。这些是我们这单元研究过的材料,它们都有哪些特性呢?我们来进行一次盘点总结。2小组填写表格(在水中沉还是浮用“”或“”表示,其它部分用“”或“×”表示。3汇报交流,注意不同材料之间的横向比较。三、材料与环境1我们使用的材料有的是天然材料,像木头、黏土、棉花、皮革等,这些材料我们可以直接使用,根据它们各自的特性制成相应的物品;有的是人工制造的材料,像塑料、砖、陶瓷和橡胶等,人们把自然界里的物质进行加工,使它们具备了我们需要的一些特性,再拿来使用。说一说你知道哪些天然材料,哪些人工制造的材料。2有些材料可以回收后再利用,有些材料却不能,课前同学们搜集了关于可再利用材料的资料,和全班同学来分享一下吧。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小结:可再利用的材料可以大大节约资源,又可以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在功能差不多的情况下,我们应提倡使用可再利用的材料制作的物品。四、进一步了解材料,拓宽视野。1.阅读资料库:“材料的发展历史”及“复合材料”。2.展示自制复合纸,建议学生课后进行复合纸与普通纸的对比研究。3.这一单元结束了,我们对材料的研究却还没有结束,建议大家课后对自己感兴趣的有关材料的问题展开探索,我们一定能有更多的发现!教学反思:给身边的材料分类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与前面6课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特别是与第1课构成相互呼应的关系。在第1课,学生从周围的物品开始关注材料,寻找常见材料,并试着用适当的词语描述它们。显然是从已有经验出发的,是他们对构成物体材料的经验性描述,反映了他们对材料的初始认识和理解。从第2课开始,教科书引导学生分别对材料的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进行了独立的探究和测试。在第6课,鼓励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综合运用于新的情境。在第7课,他们将再次回到生活的场景中去,根据所用材料的不同,给周围的物品分类,同时总结6种常见材料的物理性质。可以想见,这时学生头脑中的各种常见材料,已不是纯经验层面上的了,他们已经有了科学描述的方法,已经能够从物理性质的角度描述和比较它们。气泡图的使用也使他 们关注到材料除显着特征外的其他特征方面,使他们能够从材料更多的属性方面去识别它们、认识它们。对6种材料性质的总结,也使学生们有机会不是从一个方面,而是多个方面对常见材料的物理性质进行比较,辨别它们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进一步认识到物理性质在描述物体和组成它们的材料方面的作用。在这个教学阶段,呈现和回忆学生们在本单元第1节课上所填写的表格和对材料的描述是必要的。这使他们能够发现自己在材料认识方面的发展和探究能力的提高,进一步建立探究学习的信心和增强探究物质世界的兴趣。材料与环境的话题在本单元结束时再次提出,也是为了强化保护环境的意识,这是在学生形成对材料的全面认识和理解方面的重要组成部分。

    注意事项

    本文(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第3单元 我们周围的材料.doc)为本站会员(模**)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