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肾脏解剖与生理(专业描述).pdf

    • 资源ID:34661755       资源大小:484.55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肾脏解剖与生理(专业描述).pdf

    肾脏解剖与生理(专业描述)肾脏解剖与生理(专业描述)肾脏的一般结构一、肾单位肾单位是肾脏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它由一个肾小体和相通的小管组成。人类每个肾脏约有一百万个肾单位。肾小体 90以上分布在肾皮质部分。肾小体是由肾小球及包围在其外的肾小球囊组成。肾小球的核心是一团毛细血管网,它的两端分别与入球动脉及出球动脉相连。肾小球外覆以肾小球囊,肾小球囊的壁层上皮细胞与肾小管上皮细胞相延续,其囊腔与肾小管腔相通。肾单位按其在肾脏部位不同,分为皮质肾单位和髓旁肾单位。在皮质内层近髓质处的称髓旁肾单位,其肾小管甚长,伸入到髓质内层,甚至达到乳头部,其出球小动脉除分支形成毛细血管网外,还发出直小血管进入髓质内层。皮质肾单位的肾素含量高于髓旁肾单位。而髓旁肾单位的肾小管长,加上有直血管的逆流交换作用,这对保持髓质高渗及尿液浓缩有重要作用。二、肾小球滤过膜是指肾小球毛细血管袢的管壁。它由三层构成,最里层是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中层为基底膜,外层为上皮细胞(也称足细胞,即肾小球囊的脏层) 。肾小球滤过膜具有一定的“有选择性”的通透性。这是因为滤过膜各层的孔隙只允许一定大小的物质通过,而且和滤过膜带的电荷有关。滤过分子大小一般以有效半径来衡量,半径小于 14 如尿素、葡萄糖、通过滤过膜不受限制;半径大于 20 如白蛋白,滤过则受到一定限制,半径大于42 ;如纤维蛋白原,则不能通过。滤过膜所带电荷对其通透性有很大影响。正常时滤过膜表面覆盖一层带负电荷的蛋白多糖,使带负电荷的较大分子不易通过,如白蛋白,当在病理情况下滤过膜上负电荷减少或消失,白蛋白滤过增加而出现蛋白尿。三、肾小球系膜是位于肾小球毛细血管袢之间的一种特殊间充质,由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组成。系膜细胞的作用可能有;收缩作用,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动脉的收缩作用受系膜细胞的调节,以影响毛细血管袢的内压和滤过率。支持作用,它填充于毛细血管袢之间,支持毛细血管的位置。吞噬作用,能吞噬被阻留在基膜内的大分子物质和蛋白质。分泌肾素,在肾缺血或免疫复合物沉积时,系膜细胞增生且分泌肾素。系膜基质充满系膜细胞,在内皮细胞和基膜之间,能让大分子物质通过并能网络供系膜细胞吞噬。四、肾小球旁器肾小球旁器由球旁细胞、致密斑和球外系膜细胞所组成。上述三种成份均位于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构成三角区上,致密斑构成三角区的底边,肾小球旁器对入球动脉压力及肾小管中的钠浓度反应敏感,以此来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五、肾小管和集合管肾小管为肾小球囊的延续,有近曲小管、髓袢与远曲小管三部份,肾小管主要调节水盐代谢,即进行重吸收和分泌作用。肾小管汇合成集合小管,后者又汇合成集合管,穿过肾髓质至肾乳头顶端开口肾盂。六、肾血管肾动脉由肾窦入肾实质,然后分成 45支叶间动脉,行于肾柱中,叶间动脉在髓质和皮质交界处分成弓形动脉,由弓形动脉分成许多小叶间动脉,伸向皮质。由小叶间动脉分成入球小动脉。每个入球小动脉分成毛细血管袢,即肾小球内的毛细血管网。肾小球内毛细血管袢再汇成出球小动脉,围绕肾小管,同时由出球小动脉分出一支直小血管伴随肾小管降支、髓袢及升支,然后入小叶间静脉。静脉伴随各分支动脉而行。在有效循环血量不足或交感神经兴奋时,由于入球小动脉收缩,血液经短路直接进出球小动脉,再经直小血管进入髓质区,这样造成皮质区明显缺血,而髓质区相对充血现象。七、肾间质在肾小管和血管间夹有少量结缔组织,称为肾间质,肾间质在皮质区甚少,而在锥体乳头处则甚丰富。间质内含有纤维、基质和间质细胞。肾间质具有生成前列腺素的功能、吞噬功能和促进尿液浓缩功能。肾脏的主要生理功能一、尿液的生成正常人两侧肾脏血流量每分钟 10001200ml,其中血浆流量每分钟约 600700ml。单位时间内肾小球滤过的血浆量称为肾小球滤过率,正常成人每分钟约 12015ml。两侧肾脏每日从肾小球滤过的血浆总量达150180 升。所滤过的这部分血浆称之为原尿。原尿流经肾小管及集合管,约 99被重吸收。因此排出体外的尿液一终尿仅有 15001800ml。机体在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代谢产物,如尿素、肌酸、尿酸、肌酸以及一些酸性物质由肾小球滤过后通过肾小管排出体外。除了由肾小球滤过外,肾小管尚可直接分泌其些代谢产物,如肌酐、氢离子、钾离子等,以排出体外。但在排泄分泌的同时尚有重吸收过程。如对葡萄糖、小分子蛋白质、氨基酸以及碳酸氢根能全部重吸收。二、调节酸碱平衡人体在消化食物过程中及体内糖、脂肪、蛋白质代谢产物所产生大量酸性物质和少量碱性物质释放入血液,然后排出体外。其中以酸性物质为主要排泄物。酸性物质分挥发性酸和非挥发性酸,前者指碳酸、后者包括硫酸、磷酸、乳酸、丙酮酸等。肾脏调节酸碱平衡反应缓慢,但能充分调节血浆 pH 的变化,它的途径是通过以下方式完成:通过肾小管细胞对 NaHCO3 的重吸收,保留和维持体内必需的碱储备。肾小管细胞可制造 NH3,并不断扩散入肾小管腔内,与管腔内的强酸盐负离子(CI、SO42 等)结合成 NH4CI 或(NH4)2SO4 等铵盐随尿排出体外。肾小管所分泌的 H,可与滤液中 Na2HPO4 所离解的 Na进行交换,而使NaHPO4 转变成 NaH2PO4 而排出体外,使之尿液酸化。三、肾脏内分泌功能肾脏能产生某些激素类的生理活性物质,主要有肾素、缓激肽、前列腺素、促红细胞生成素 1.25 羟 D3 等。(一)肾素 95以上来自肾小球旁器,后者是肾素合成、贮存、释放场所。另有 25肾素来自致密斑、间质细胞和出球小动脉内皮细胞。它是一种蛋白水解酶,分子量为 42000、可使肝脏产生的血管紧张素原的链肽水解,形成血管紧张素,再在肺组织转换酶作用下,转化为血管紧张素,经氨基肽酶水解,继续转化为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亦可由血管紧张素经脱氨基酶、肺转换酶的作用而生成。该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效应主要是调节循环血量、血压及水、电解质的平衡。肾素的分泌受交感神经、压力感受器和体内钠量的调节。肾小球旁器具有 、2 肾小腺素能受体。交感神经兴奋,末稍释放儿茶酚胺,通过 2 受体,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产生 CAMP,促使肾素分泌。肾小球旁器本身具有压力感受器,可感受肾小球小动脉内压力和血容量的变化;当全身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肾内灌注压降低,入球小动脉压力下降,则可刺激肾小球旁器的压力感受器,促使肾素分泌。致密斑则为肾内钠感受器,体钠量减少时,流经致密斑的钠通量减少,亦可刺激肾素分泌。关于致密斑钠通量对肾素分泌的影响,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决定肾素分泌不是致密斑钠通量,而是通过致密斑进入细胞内的钠量,如速尿,可抑制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流经致密斑的钠通量增加,但速尿可抑制钠进入细胞内,使细胞内钠量减少,促进肾素分泌。此外,肾素分泌尚可受血管紧张素、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水平的反馈调节。高血钙、高血镁、低血钾等亦可刺激肾素的分泌。(二)缓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缓激肽是多肽类组织激素。它是由激肽释放酶作用于血浆 2 球蛋白(激肽原)而生成。激肽释放酶 90来自近端小管细胞。肾脏中亦存在激肽酶,可使激肽失活,因此,激肽是一种起局部作用的组织激素。其主要作用:对抗血管紧张素及交感神经兴奋,使小动脉扩张。抑制抗利尿激素(ADH)对远端肾小管的作用,促进水、钠排泄,从而能使血压降低。肾脏激肽释放酶的产生、分泌受细胞外液量、体钠量、醛固酮、肾血流量等因素调节,其中醛固酮最为主要,它可促进激肽分泌,低血钾可抑制醛固酮分泌,而减少激肽释放酶,高血钾则反之。(三)前列腺素前列腺素(PG)是由 20 个碳原子组成的不饱和脂肪酸,称为前列腺烷酸,有一个环戊烷及二条脂肪酸,据其结构的不同,PG 有 A、E、F、H 等多种,肾小球主要产生 PGF1、PGE2。肾内 PG,主要起局部作用。PG 最终经肺、肝、肾皮质内 PG 分解酶(15 羟脱氢酶)灭活。PG 合成是由 PG 前体即花生四烯酸(在肾间质细胞内脂肪颗粒中) ,在 PG 合成酶作用下生成 PG。PG 经环氧化酶及血栓素 A2 合成催化下可转变成 TXA2。PG 具有很强的扩血管效应,对血压和体液调节起重要作用,亦可刺激环磷酸腺苷的形成,对抗 ADH,引起利钠排水,使动脉压下降,但各种 PG 的生理效应有一定差异;PGF2 对血管舒张及利尿作用最强,PGA2 与 PGE2 相似,PGF1 具缩血管作用,PGI2(又称前列腺环素)与 TXA2 是相互对抗的物质。肾内 PG 分泌受许多因素影响,缓激肽可直接刺激肾髓质乳头间质胺、血管紧张素亦可促进 PG 分泌。PG 因具利钠排水、扩血管作用,在肾脏降压机制中占有关键性地位。临床上已有应用 PGA2、PGE2 治疗顽固性高血压、肾脏许多疾病如 Bartter/s 综合征,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肾功能衰竭、肾病综合征等,与肾内激肽一前列腺素系统失调有关。(四)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是一种调节红细胞生成的多肽类激素,分子量 60000 左右,90由肾脏产生,约10在肝、脾等产生。肾脏毛细血管丛、肾小球旁器、肾皮质、髓质均能产生促红细胞因子作用于促红细胞生成素原的产物,它是一种糖蛋白、定向与红系祖细胞的特殊受体相结合,加速骨髓幼红细胞成熟、释放、并促使骨髓网织红细胞进入循环,使红细胞生成增加,目前已通过遗传学工程技术可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erythopoietin,r-hu EPO) ,其作用与 EPO 相同,可使慢性肾衰贫血逆转。EPO 的合成与分泌主要受组织氧的供求比例来调节,减少氧供或增加组织需氧量,可激活肾脏腺苷酸环化酶,生成 CAMP,使非活性蛋白激酶活化而促进EPO 的分泌。EPO 可通过反馈机制抑制 EPO 生成,保持机体红细胞维持在正常水平。由于肾脏有 EPO 的生成与调节的双重作用,一旦肾 EPO 分泌功能异常,将导致红细胞生成的异常。(五)1.25 羟 D31.25(OH)2D3体内生成或摄入的维生素 D3 需经肝内 25羟化酶的催化,形成 25羟 D3,后者再经肾小管上皮细胞内线粒体中 1羟化酶的作用而形成具有高度生物活性的 1.25羟 D3。其主要生理作用:促进肠道对钙、磷的吸收。1.25 羟 D3 可经血液转运至小肠粘膜上皮细胞的胞浆内与受体蛋白结合,进入细胞核,促进 DNA 转录 mRNA,促使细胞合成钙结合蛋白,1 分子钙结合蛋白可结合 4 分子钙离子,促进钙离子浓集、转运。磷在肠道的吸收是沿肠粘膜对 Ca运转后所形成的电化学梯度进行弥散的。促进骨中钙、磷吸收及骨盐沉积。1.25羟 D3 可促进破骨细胞的活动,增强甲状旁腺素对破骨细胞敏感性,促进骨溶解,钙从老骨中游离出;它又可促进软骨细胞的成熟与钙化,形成浓集钙质颗粒软骨细胞,促进新骨的钙化,使骨质不断更新。1.25羟 D3 受血钙、血磷的调节,并受甲状旁腺素和降钙素的控制。低血钙、低血磷可促进 1.25 羟 D3 生成,反之则减少。甲状旁腺素可激活肾脏 1羟化酶,促进 1.25 羟 D3 生成,降钙素则抑制1羟化酶,使 1.25 羟 D3 生成减少。当血钙降低,甲状旁腺素分泌增加。1羟化酶活性增强,促进 1.25 羟 D3 生成,使血钙升高;反之则血钙降低,从而维持了血钙相对恒定。1.25 羟 D3 的生成还受自身反馈的调节。许多疾病可影响 1.25 羟 D3 生成,如慢性肾脏疾病,因肾器质性损害,1羟化酶生成障碍,使得 1.25 羟 D3 生成减少,可诱发肾性佝偻病、骨营养不良及骨质疏松症。(六)利钠激素的主要作用是抑制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其来源、性质未明。此外,胃泌素、胰岛素、甲状旁腺素均经肾脏灭活,肾功不全,胃泌素灭活减少。

    注意事项

    本文(肾脏解剖与生理(专业描述).pdf)为本站会员(赵**)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