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五年级科学时间的测量.doc
第三单元:时间1.时间在流逝一、教材简析:本课共有三部分:第一部分:现在几点了。要求学生在不看钟表的情况下,可根据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进行估计时间,鼓励学生思考其他估计时间的方法。然后再对照自己的手表看看自己是否估计的准确。第二部分:一分钟有多长。前一部分的活动主要是让学生对一天中某一个时刻进行估计,这部分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对某个时间段进行估计和感受。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各种方法去体验一分钟的长短,并引导他们用各种方法来估计一分钟的时长。第三部分:过去多长时间了。这个活动是在前两个活动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经验对“上课多长时间了,离下课还有多少时间”进行合理的估计。而学生往往是估计不准确的,原因要么就是课堂上过于投入了或者没有兴趣,影响了他们的估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归纳估计失误的原因,引出“时间有快慢吗”的讨论话题。二、教学背景:本课是单元的起始课,是学生们研究时间的测量的开始。对于学生来说“时间”是一个非常熟悉又不熟悉的事物。他们每时每刻都在时间的流逝中生活和学习,几点上课?几点下课?几点放学?学生们是太了解不过了。但是时间又看不见模不着,怎么能够对“时间”进行研究呢?这个问题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挑战性的。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要让学生意识到时间是可以被感受、估计和计量的。学生将通过感受1分钟、10分钟来感知时间的长短,并且意识到我们的实际行为很容易使自己估计时间时发生偏差,因此需要准确地、客观地计量时间。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时间有时是指某一时刻,有时则表示一个时间长度。 2借助自然界有规律的事物和现象,我们可以估计时间。科学词汇:时间(二)过程与方法1运用多种方法感受1分钟的长短。2根据估计一分钟时长的经验,比较合理的估计10分钟持续的时间。(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意识到时间在流逝;2时间无法留存,我们要珍惜时间。核心价值观:对时间的正确认识。教学重难点重点:运用多种方法感受1分钟的长短,合理估计10分钟与1小时的长短。难点:经历从模糊估时到较准确估时的整个探究过程,积累估时的方法,提高估时间的能力。教学准备教 具学 具说明与提醒一个带有秒针的时钟、课件电子表课前借用学生手表教 学 流 程过去多少时间了估计一分钟的长短现在几点了谜语导入基 础 设 计个 性 设 计一、谜语导入1、出示谜语看不见,摸不着,不长脚,跑得快,只见它过去,不见它回来 (板书谜底:时间)2、了解学生对时间的已有认识生活当中哪些现象可以使我们感受到时间在流逝呢?3、揭示课题:时间在流逝二、现在几点了1、你知道生活当中你是怎么知道具体时间的?2、如果不借助任何计时工具,你能估计现在几点了吗?学生估计时间提问:你是怎么估计的?说说你的理由。小结:我们可以借助于一些自然现象或有规律的信息来估计时间但我们估计的准确吗?三、估计一分钟的长短1、要精确的知道时间,我们还需要借助于计时工具。PPT出示时钟画面提问:钟表是以什么来计量时间的呢?人们是怎么知道时间的? (钟表以时、分、秒计量时间:钟面上的秒针每转动一小格,表示时间流逝了1秒钟;秒针转动一圈,表示时间流逝了1分钟 )2、一秒钟有多长?请学生做一个一秒钟的动作。3、体验一秒钟的长短PPT 课件出示一秒钟可以做的事情A.火箭每秒飞行7500米以上 B.银行的电钞机每秒可以数25张人民币 C.光一秒钟约走三十万千米 4、估计一分钟的长短 一秒钟可以发生很多事情,那么一分钟又有多长呢?(1)、感受一分钟的长短请大家看着钟面,跟着秒针走动的节奏,静数一分钟!然后说说你的感受。 (2)、游戏 游戏规则:不看钟表,每个同学闭上眼睛趴在桌上,心里估计一分钟,你认为一分钟时间到了,就睁开眼睛站起来,看谁估计的最准确。师:通过刚才这个游戏,你们有什么发现吗?预设:每个同学估计一分钟的时间都是不一样的。师:估计不准确的原因是什么?(3)、小组讨论估计一分钟的方法 交流、汇报预设学生回答:数数、测脉搏、测呼吸、写字(4)、检验估计方法 大家想不想检验一下你们的估计方法?(想)出示实验要求:A.不能看着计时器估计时间;B.要轻声,尽量不影响别人;C.要实事求是,专心致志。D.估计的时间一到马上看计时器,并记录下来。一分钟测试记录表 记录人:测试内容测试次数测试结果平均值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5)比一比谁估计的准确请估计比较准确的学生谈谈他估计的方法和诀窍。5、估计更长的时间(1)、现在,我们能比较准确地估计一分钟了,那么,如果让我们估计10分钟、1小时所持续的时间,我们有哪些方法? (2)、小组讨论、全班交流。(3)、能估计准确吗?因时间关系,课后用自己的方法去估计10分钟与1小时的时间。四、过去多少时间了1、如果不看钟表,你能估计从上课到现在已经过去多少时间了吗?你是怎么估计的? (学生回答)2、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对比游戏,请同学们感受一下时间的快慢 A请学生静坐一分钟。 提问:刚才我们静坐了多少时间? 你有什么感受? B给学生看一则1分钟的动画短片 提问:你能估计刚才这则动画短片的播放时间吗? 与刚才静坐的体验相比有什么感受?3、揭示结果 时间有快慢吗?为什么我们会感觉时间长短不一样呢? 学生回答4、靠自身的感觉来计量时间准确吗? 预计回答:不准确。5、小结时间是没有快慢的,时间的长短也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时间以不变的速度从我们身边悄然流逝。单靠我们自己的感觉来计量时间,是不准确,也不客观的,很容易发生偏差。因此我们需要准确地、客观地计量时间。六、拓展延伸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吗?师:时间不等人,总是在悄悄地流逝,那么,我们该如何对待时间呢?(学生回答)出示时间警句,与大家共免。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板 书设 计 时间在流逝估计一分钟的方法:数数、测量脉搏、测量呼吸、跳绳 不准确、有误差课 外活 动调查:在时钟还未发明之前,古人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计时的?生 成预 见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去估计一分钟时间,进而推断10分钟、1小时的时间长短,并且感受到时间在流逝,发现用自身感觉来估计时间是不准确的,要求更加准确的计量时间的方法。课 堂评 估能否借助于估计一分钟的方法去估计10分钟或更长的时间;学生是否意识到用感觉来估计时间是不准确的;2.太阳钟一、教材简析: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在循着人类计量时间的技术发展史的轨迹,引领学生感受时间并对不同类型的计时器展开充分的探索。本课的教材从一开始就引导学生探究时钟发明之前人类白天和夜间的计时方法,了解中外古人对一天的不同确定方法,感受古人伟大的聪明才智通过以上活动,学生加深认识太阳运动周期的观察和投射形成的影子变化来测量时间,还会认识到一些有规律运动和变化的装置也可以计量时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时器的计时准确性在不断提高。二、教学背景:学生在五年级第一学期的时候已经仔细研究过影子的变化规律,他们知道同一个物体他的影子有长短、方向的变化,在白天,阳光下,同一个物体的影子的方向和长短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并且已初步认识了日晷,而且学生已经认识时间单位“天、小时、分钟、秒”,已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知道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和长度会慢慢的变化,日晷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计时器。过程与方法:观察太阳光影在一定时间内长短和方向的变化;讨论太阳光影是怎么用来记录一天的时间的;学习使用简易日晷计时。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古人探索时间的过程,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探究意识。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太阳钟计时的原理。【教学难点】制作使用太阳钟计时。教学准备教 具学 具说明与提醒水平式日晷、课件、太阳钟锤子、长钉子、木版、晷面记录纸教学流程利用太阳计时 利用日影计时 认识日晷与时辰 制作“太阳钟”活 动 流 程基 础 设 计个性设计一、谈话导入1、谁能告诉老师,现在几点了?你是怎么知道的?(根据钟表;根据上课铃声)2、如果我们没有钟表,也没有上课铃声,你还能知道时间吗?可以根据什么确定时间?(太阳、影子等)3、揭题:太阳钟。(板书课题)二、用太阳来计时: 1、关于古人利用太阳计时的资料交流。(1)(课件出示图片和说明)请学生判断:日出,现在大约几点了?太阳在哪里?(东边)板书:东;艳阳高照,现在几点了?太阳在哪里?日落,现在大约几点了?太阳在哪里?(西边)板书:西。这样过去了多长时间?(半天,一个白天)太阳明天还会从哪里升起来,从哪里落下去?后天呢?每天都会这样吗?说明太阳的运动有没有规律?怎样的规律?(2)那么一天又是怎么确定的?大家可真厉害,古人就是利用太阳来确定时间的。引出书中阅读资料:在远古时代,人类用天上的太阳来计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自然而然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天。(3)古时候一天分为几小时?是怎样划分的? 引出书中资料,自由阅读:古埃及人把星空划分为36个星座,通过观测这些星座在一年时间里的横贯天空的情况,利用星座计算时间。埃及人观察到在这段时间里有12个星座横过天空,于是他们把夜晚确定为12个小时,同样,白昼也被确定为12小时。但夏夜实际上大约有8个小时。 阅读后,请学生讨论并思考:我知道了什么? 提出问题:白天和晚上每小时的时间怎么不一样长? 当学生回答不出时,结论以小博士告诉你的形式出现:因为古埃及人在确定时间时,是把从日出到日落这段时间确定为白昼,从天黑到天亮这段时间确定为夜晚,白昼和黑夜各被分为12小时。但是,例如夏季的白昼比夜晚要长,而此时的白昼和夜晚仍然分别被分为12小时,所以白天和晚上每小时的时间经常会不一样长。三、用光影来计时: 1、师:古代的人还常常用光影来计时。他们是怎样做的呢? 2、引导思考:在太阳下,将一根木棒竖直地插在地上,地面上会有一个木棒的影子。随着时间的变化,影子会发生变化吗?影子的什么和什么会发生变化?是怎样变化的?有没有规律?板书:从长到短再到长,从西到东。 3、根据影子判断时间下面再来考考大家(根据影子的方向来判断时间),提问:现在可能是什么时候了?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分别出示三张图片,第一张根据影子的长度来判断,第二、三张根据影子的方向来判断。(只要求学生说出大概的时间段便可)4、认识日晷(1)大家可真厉害,古人也是像我们一样,通过长时间的观察,发现了日影的变化规律,利用这个规律就有了一个伟大的发明日晷,其他人就可以利用日晷来判断准确的时间。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日晷:日晷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时刻的装置。通常由铜做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主要分为两种:赤道式日晷和水平式日晷,现在大家看到的就是赤道式日晷。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垂直地穿过圆盘中心,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 呈南高北低,倾斜地安放于石台上,使晷针指向北极星。世界上最早的日晷诞生于六千年前的巴比伦王国,一直沿用了几前年。现在大家看到的就是水平式日晷(出示图片及水平式日晷),由水平摆放的石制晷面和斜插于晷面的铜制晷针组成,晷针倾斜指向北极星。提问:日晷有什么用?(用来测定时刻)(2)十二时辰(出示有刻度的日晷)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个日晷,大家发现了什么?(有一些字、有刻度等)了解十二时辰:古人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分别为:子(z)、丑(chu)、寅(yín)、卯(mo)、辰(chén)、巳(sì)、午(w)、未(wèi)、申(shn)、酉(yu)、戌(x)、亥(hài)。一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其中子时为晚上十一点到凌晨一点,而现在相当于古代的巳时。(3)那么该怎样使用日晷来判断时间呢?请四人小组讨论一下。根据学生汇报,师生共同小结方法,重点介绍水平式日晷的使用方法。课件出示方法:1、将日晷置室外阳光下;2、确定正北方向,调整日晷的方位;3、根据晷针在晷面上影子的位置确定时刻。(4)出示只有部分刻度日晷的图片,请学生根据晷针的影子来判断时间。并提问:为什么这个日晷只有部分刻度呢?四、制作太阳钟1、学习了那么多关于太阳钟的知识,那么大家想自己来制作一个太阳钟吗?老师为大家准备了这些材料(介绍材料)2、课件演示制作方法:利用锤子,将钉子垂直钉于圆心处。3、确定刻度制作完成后,提问:现在这个日晷能测定时刻了吗?课件出示绘制刻度的方法,并介绍:利用指南针找到正北方向,将太阳钟钟面上的字母“N”正对北方,平方于地面。这时,在钟面上就会出现小竹棒的影子,将影子与圆心连上一条直线,并在直线处记录下此刻的准确时间。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操场上确定刻度。 3、课外活动利用相同的方法,确定一天中每个整点时小竹棒影子的位置,继续完成日晷的制作。四、延伸:1、在白天人们是怎样利用太阳来计时的?“太阳钟”在实际使用中会有哪些问题?2、讨论交流阴天又怎么知道时间?晚上有怎么知道时间?五、课堂练习完成课堂作业本板书设计太阳钟太 阳: 东 西影 子: 西 东 规律 长 短 长课外活动继续完成水平式日晷的制作。生成预见1、学生能否根据太阳的位置与高度正确判断出可能的时间?2、学生能否根据影子的方向与长度正确判断出可能的时间段?课堂评估1、学生能否正确完成“太阳钟”的初步制作并确定一个时刻。2、学生能否正确理解“白天和晚上每小时怎么不一样长?”3用水测量时间一、教材简析:第一部分:古代的水钟。教科书画了三幅水钟的图,说明了两种类型的古代水钟,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古人是怎样利用流水的滴漏来计时的。可以让学生解释这些水钟是怎样利用滴漏来计时的。这样就可以引出下面环节,使学生对滴漏进行观察和研究。第二部分:滴漏实验。 教科书首先让学生估计并观察从300毫升水中缓慢流出100毫升水需要多少时间。在瓶子中装300毫升水,观察并记录从瓶中漏出100毫升水需要的时间。通过实验学生们会发现,如果孔的大小不改变,同样流完100毫升水所需的时间是相同的(约1分钟左右)。 紧接着第二个活动是同样的瓶子装水,观察从300毫升水中,漏出10毫升、50毫升水分别需多少时间。这个活动,同样希望重复多次。如果忽略观测的各种误差,从300毫升水中流出10毫升水的时间,大致相当于流完100毫升水的十分之一;流掉50毫升水的时间差不多也是流完100毫升水的一半。至此,学生不难发现,利用流水是可以帮助我们“模糊”计时的。 教科书安排了第三个活动推测并观察流完杯中全部的300毫升水需多少时间。通过观测,很显然流完全部的300毫升水的时间要大大超出仅流掉前100毫升水时间的3倍。而且,用肉眼也能很清楚地观察到,当瓶中的水越来越多时,水流越来越小,最后甚至会断断续续呈滴状。 水流的速度是在不断地变化的,那用水怎么计时啊?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去关注古人有没有发现这一现象?他们是怎样让水保持固定的速度往下流的?带着这样的问题,孩子们自然会再次关注古代的水钟,他们会找相应的资料去了解古人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二、教学背景: 在研究圭表与日晷后,学生会发现太阳光影之所以能够被用来计时,是因为太阳光影是有规律地运动着的。他们开始意识到能够用作计时工具的事物必须是有规律运动着的。可是太阳钟只能白天使用,晚上怎么计时呢?这一课将组织学生去探索如何用流水来计时,研究古人计时用的水钟,以及不同的计时方法。教科书将介绍学生认识两种水钟,一种是泄水型水钟,另一种是受水型水钟。在这一课中,学生将观察滴漏,推测并测量在瓶子中积聚10毫升和50毫升水分别需要的时间。通过本课的学习要使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利用滴漏计时的原理。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 ·在一定的装置里,水能保持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人类根据这一特点制作水钟用来计时。过程与方法 ·记录100毫升水缓慢地流完需要多少时间。 ·根据100毫升水流完需要的时间,推测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的水流完需要的时间。 ·初步理解流水为什么能够用来计时,以及存在的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细心观察的重要性。·发展研究计时工具的兴趣。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仔细认真的观测滴漏实验。难点:引导学生正确完成第一次滴漏实验操作。教学准备教具学具说明与提醒多媒体一个能容纳300毫升水的塑料瓶子,一个量筒,铁架台,一个透明水杯,秒表。瓶盖上扎的小孔以直径2毫米左右为宜。教学流程介绍古代水钟引出滴漏实验。滴漏实验探究滴漏规律。利用滴漏规律探求古代水钟奥秘。活动设计基础设计个性设计一、引入我们前面研究了日晷、圭表等古代计时器,你知道古人还用什么来计时?(流水)对,用水来测量时间(课件出示课题),这就是水钟,我们来见识一些古代水钟。(课件显示水钟图片)古代大概有几种水钟?(受水型水钟、泄水型水钟)怎么使用的?(学生看书上资料,回答)(课件显示受水型水钟、泄水型水钟及其用法)古人怎么会想到用流水来计时的?流水与时间有什么联系或相似之处? 流水有规律吗?(学生讨论,答:流水的速度是固定的)果真如此吗?让我们来揭开古人水钟的神秘面纱。二、新授1猜测自制水钟中装300毫升水,使100毫升水缓缓流入量筒,你觉得大约需要多少时间?2讨论使用“水钟”要注意什么呢?引导:Ø 怎么灌水?(用手堵住小孔)Ø 怎么可以读数准确?(视线与液面凹面底部与刻度齐平)Ø 做实验时“水钟”的放置要注意什么?(放于铁架台上,放平)3学生实验(出示实验提示)Ø 用手抵住滴水口,松手同时按下秒表。Ø 视线与量筒中液面凹面底部齐平。Ø 等液面底部与100刻度对齐时按下秒表。Ø 反复测三次记录数据。4汇报:有何发现?(三次数据差不多)那么能否说明流水的速度是固定的?5猜测使20毫升水缓缓流入烧杯,你觉得大约需要多少时间?使50毫升水缓缓流入烧杯,你觉得大约需要多少时间?(课件出示问题)6(学生实验,汇报)流20毫升水所需的时间差不多是流100毫升水的五分之一吗?流50毫升水所需的时间差不多是流100毫升水的一半吗?是否更加说明流水的速度是固定的吗?7猜测流完所有的300毫升水,你觉得大约需要多少时间?讨论实验设计方案。8学生实验,汇报:和我们的猜想一样吗?能说明流水的速度是固定的吗?讨论原因。(水位下降,水压下降,水流速度变慢)9讨论如何使水按固定速度下流?(学生讨论,设计,画图,汇报)(教师可引导学生看古人的受水型水钟设计图)(使水面保持相对稳定的高度)。我们的水钟水流得很快,一会就流完了,只能计几分钟的时间,如何可以计更长的时间?(学生讨论,汇报:将孔变小,使它一滴一滴往下流。) (出示一滴一滴往下流滴水的水钟)回去后能否制作一个每分钟滴 60滴水的滴漏?三、总结今天你有何收获?还想知道什么?回去后继续研究四、作业作业本。水钟的资料。水钟在我国古代又叫做 “刻漏”,是根据滴水的等时性原理来计时的。滴水计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利用特殊容器记录水漏完的时间(泄水型),另一种是底部不开口的容器,记录它用多少时间把水接满(受水型)。我国的水钟,最先是泄水型的,后来发展成泄水型与受水型同时并用。刻漏主要由几个铜水壶组成,所以又叫 “ 漏壶 ” 。除了最底下的那个,每个壶的底部都有一个小眼。水从最高的壶里,经过下面的各个壶滴到最低的壶里,滴得又细又均匀。最低的壶里有一个铜人,手里捧着一支能够浮动的木箭,壶里水多了,木箭浮起来,根据它上面的刻度,就可以知道时间了。板书设计课外活动制作一个每分钟滴 60滴水的滴漏?生成预见由于滴水孔的大小不一,全班很难统一滴完水的时间,教师最好事先调试好滴水孔的大小,尽量使数据接近,便于一起讨论。课堂评估4.我的水钟一、教材简析: 我的水钟是本单元的第四课。在第一课学生通过体验活动感知时间,发现仅凭感知得到的数据有较大的误差。第二课开始研究古人计时的工具日晷,并通过研究发现使用它计时受到的限制比较多。第三课学生开始对使用流水计时方法的探索,教材利用“滴漏实验”,使学生亲身经历流水计量时间这一活动。怎样控制水滴漏出的快慢?通过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认识到控制水滴漏出的快慢主要与孔的大小、水位的高低有关。“构建起水的流动在一定条件下,具有等时性的特点。在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自已的探究实验,经历自制水钟活动的全过程。二、教学背景:五年级学生通过两年的科学学习在小学科学体系的三个维度上已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如合作、观察、假设等。而这节课承接了前一节课用水测量时间的内容,对利用水钟计时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同时本课的结论得出又为后面机械摆钟做铺垫,因此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要运用已掌握的知识亲自动手设计和制作一个水钟,在实验中检验自己的水钟是否计时准确,并对设计进行改进。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通过一定的装置,滴水能够用来计时;通过控制滴漏的速度可以使水钟更加准确的计时。我们可以控制滴漏的速度,从而使水钟计时更加准确。过程与方法:设计方案并制作一个自己的水钟;并用自己制作的水钟尝试计时。在实际测量过程中对自己的方案进行改进。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科学制作带来的乐趣;意识到分工合作的重要性;体会到科学制作是一个不断改进完善的过程。教学重难点重点: 设计制作水钟,并能用制作的水钟计时。难点:控制漏水速度。教学准备 教 具学 具说明与提醒PPT、自制简易水钟。剪刀、大可乐瓶、小矿泉水瓶、秒表、白纸条、记号笔和尺子。白纸条先在背面贴好双面胶备用。教 学 流 程 设计方案制定计划制作一个水钟用水钟计时寻找原因改进成果 活 动 过 程基 础 设 计个 性 设 计 一、情境引入:1、启发谈话:古代科学并不发达,没有钟表,但人们能想出各式各样的测量时间的方法,其中有一种就是用水测量时间,也就是水钟。今天我们这节课对水钟做进行进一步的探究(板书课题)。2、 回顾旧知: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两种水钟?(教师板书) 泄水型水钟:水面随水的流出而下降,就可以测出过去了多长时间。 受水型水钟:最上面漏壶的水从龙口流出,依次流向下壶,看水面上升了多少,来测出时间。3、 提问:这些利用流水制成计时器,它有什么科学根据呢?(水在一定的装置中,水流的速度是稳定的。)4、根据老师所给你的材料做一个怎么样的水钟比较好呢?(受水型水钟) 二、设计“水钟”: 1你能利用所给的材料设计出一个计时10分钟的受水型水钟吗?请大家根据老师给你的提示,设计方案:(1)考虑影响水钟的因素有哪些?你准备怎样控制这些因素? (2)你采用什么方法控制漏水速度?(课件:出示输液画面)思考:怎样制作一个能以固定的速度滴水的滴漏?(控制水流下的速度、水位的高度,水要一次性倒入。)2、 我们要像科学家那样认真地做科学研究,把我们的设计制作方案用文字和画图的方法清楚地表示出来。(小组讨论,写下方案)3、汇报:介绍一下你们小组的水钟是怎样设计的。4、讨论:瓶子在那个位置剪开?怎样用它来计时?什么时候开始计时?怎样划分刻度才科学?(引导学生注意瓶子在约1/3处剪开,计时的时间要在水滴开始滴的同时开始计时。刻度要在制作过程中用记号笔每一分钟划一次,连续的划分。)请各小组结合同学们的建议,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 三、做一个“水钟”:1、 各小组做水钟。 PPT提示: (1)根据自己小组设计的方案进行设计。注意合理分工。 (2)计时标出1-5分钟的时间刻度。推测6-10分钟时的刻度位置并标出。 (3) 孔可以先小一点,根据需要再增大。 (4)注意及时记录制作过程中的发现和问题。 2、小组讨论、分工合作进行制作: 看表、计时、接水、控制水流速度、标水位刻度 (制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决制作中出现的问题) 3、哪一个小组做好后请举手,把制作的能计时10分钟的水钟举起,让师生检验。 四、用水钟计时:1、计时试验比赛:用制作的水钟测时6分钟,比比哪个组完成得又快又好。思考:我们的水钟测量时间,与钟表对照,水钟计时准确吗?2、 讨论:通过计时比赛,你们发现哪些影响水钟记时准确性的因素还没有控制好?我们可以怎样改进水钟? 如:盛水容器的形状、滴漏速度的控制、刻度划分的准确度等。 3、思考:怎样改进我们的水钟? 4、实践尝试、改进,让学生说说改进的方法。一、 小结深化认识 :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水的流量具有一定的规律,与水的高度、孔的大小有关。利用水流的规律能够做较精确的计时工具。)六、手工作业:尝试制作一个计时更准确的水钟。板书设计我的水钟 受水型-水流入,水面上升 设计:受水型?泄水型? 制作:滴漏?刻度?水钟 特点 水的流量具有一定的规律 使用:准确吗? 改进:哪些因素? 泄水型-水流出,水面下降 评价:课外活动 课下通过反复实验改进,制作一个计时更准确的水钟。鼓励学生收集有关时钟的科技发展史资料,体悟科技发展带来的新变化。生成预见学生可能对控制水流量的大小方面有困难,教师要利用输液装置稍作指导,让学生明白可以通过控制相应的变量来控制水的流量。课堂评估学生是否能完成水钟的设计、制作。学生是否能通过不断的思考改进水钟的计时准确性。5.机械摆钟一、教材简析:教科书内容共两页,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观察摆钟 摆钟为什么会比其他的计时工具都精确呢?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具有吸引力的问题。带着这样的疑惑去观察摆钟的构造,教科书就是这样开始这节课的教学的。建立在这个基础上,教科书提出“用秒表测一测,摆钟中的摆每分钟摆动几次?”对摆进行测量以后,有可能全班会得出一致的结论,也有可能结论不一致。这时插图中的一个男孩提出:再测一次,这是教科书所期望的。教师要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思考重复测量的重要意义。经过重复测量,学生会发现各种摆钟的摆每分钟都是摆动60次。无论摆幅大(不能大于90度)一些还是摆幅小一些,摆来回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总是相等的,这就是摆的等时性。 第二部分:观察我们的摆 是不是所有的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都一样呢?学生的探究欲望开始被激发。教科书指导学生利用一条细绳和一个小重物,制作一个简单的摆。接下来,学生要用测量钟摆的方法,连续测量自己制作的摆10秒钟内摆动的次数。多次测量后,学生们会发现两个现象:同一个摆,在每个10秒钟内,摆动的次数是一样的;不同的摆在10秒钟内摆动的次数可能并不相同。这就向学生们提出了问题。摆的幅度越来越小了,但是摆动次数还是一样,这是为什么呢?教科书插图中一个小组的学生在对话,一位学生提出要再测量一次,这是再一次提醒学生就这个现象进行重复实验。二、教学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时间精确度的要求也提高了。学生探究过的日暑、水钟、沙漏等一些简易的计时工具,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摆钟的发明大大地提高了时钟的精确度。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将观察摆钟的摆,发现摆钟的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是相同的。 本节课所研究的摆是“单摆”。所谓单摆是指在细线的下面拴一个小球重物,且细线的质量与小球相比可以忽略,球的直径与线长相比也可以忽略的摆。单摆的摆动具有等时性,即在摆长一定、摆角较小的情况下,摆来回摆动一次所需要的时间总是一样的。对摆的等时性的研究学生会非常感兴趣,在本课的学习与研究中,教师要着重解决学生操作方面的一些问题,让学生的测量尽量地精确一些。这将有利于他们更加深人地开展研究。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 1、同一个单摆每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是相同的。根据单摆的等时性,人们制成了摆钟,使时间的计量误差更小。 科学词汇:摆钟 钟摆 单摆 等时性(二)过程与方法:1、重复观察和测量摆钟每分钟的摆动次数。2、动手制作一个单摆。3、观察和测量在相同时间内摆摆动的次数。科学方法:观察测量、分析推理(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重复实验的意义。2、发展对计时工具研究的兴趣。核心价值观:单摆等时性的认识。教 学重 难点重点:动手制作一个单摆并观察和测量单摆在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难点:1、相同时间间隔内摆摆动次数实验方法的正确理解和操作。2、通过观测理解摆的等时性。教 学准 备教具学具说明与提醒课件,数据汇总表一张。每个小组秒表手表(秒表)、铁架台、棉线、镙帽、记录单各一份。教学流程复习引入观测钟摆制作、观测单摆认识摆的等时性发现新的问题活动过程基础设计个性设计一、引入:1、师:同学们,现在几点了?你是怎么知道的?(看钟表)那在没有钟表的时代,人们是如何计时的呢?(如:一柱香、一个沙漏太阳钟、水钟等)2、师:的确,像日晷、沙漏以及蜡烛钟、水钟等一些简易的时钟,已经可以知道大概的时间,但是聪明的古人并没有停止过思考,总希望有更加精确的时钟出现。机械摆钟的发明大大地提高了时钟的精确度。(出示图片)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索机械摆钟的特点。(板书课题)二、观察钟摆:1、设疑:摆钟计时为什么可以这么精确呢? 我们一起来看看它的构造吧。(出示机械摆钟图片,介绍摆)师介绍:摆钟上面是钟面,下面是一个钟摆。摆的下端是圆圆的,我们称它为“摆锤”,上面细的部分成为“摆绳”。 请你仔细观察钟摆,有什么发现? (摆一直不停地在运动)2、观察并思考:摆钟是怎样来计算时间的?(学生猜测:摆1次大概1 秒钟吧。钟摆就是摆钟的秒针吧?)师:也就是说摆钟的摆一分钟可能会摆动60次,是吗? 好,我们用秒表来测一测。那么怎样算是摆动一次?怎么样不容易数乱,你有什么好方法?(用手指跟着摆运动)3、集体测量:摆钟的摆一分钟摆动几次?(测量后反馈,师记录数据)4、设疑:摆钟的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相同吗?我们再来测一次。(集体测量第二次后反馈,师记录数据)5、提问:你发现了什么?还需要测第三次或更多次吗?为什么?(科学家往往通过重复实验让自己的发现更有说服力,我们也再来测一次。)集体测量第三次后反馈,师记录数据。6、小结:看来,摆钟的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是相同的,说明摆来回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总是相等的。现在你知道为什么摆钟不用秒针了吧?(钟摆用摆来计时, 所以钟摆也叫秒摆。)三、观察我们的摆:1、师:我们也来做个摆,出示材料。 (1)师示范做摆。我们用一条细绳来做摆绳,用一个铁镙帽(或其他小重物)做摆锤,把摆绳的一端系住铁镙帽,另一端把它固定在铁架台上,这样一个单摆就做好了。(板书:单摆)(2)它每分钟摆动的次数是不是也是一样的呢? (3)学生预测后,师带领学生集体测量三次。师示范,教给学生起摆的正确方法,提出实验的注意事项。课件出示:摆绳自然拉直,角度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别超过90度)。准备好听到口令后轻轻放开,使摆自由摆动起来。如果摆捶碰到了铁架台或其它东西后,实验要重新做。(指生上台演示)(4)设疑:是不是所有的单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都是一样的呢?2、怎样做实验?师生交流实验方案。课件出示:我们的摆摆动次数的观察记录 第 小组组 长: 实验员: 记录员: 计时员: 每分钟摆动次数的观察记录 我们的猜想:我们的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 (相同或不同)。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次数(1)怎样分工比较好?小组讨论实验分工,分发实验记录单,填写小组实验分工和实验猜想。(2)实验时应该注意些什么?3、小组领取实验器材,做一个单摆。并测量三次,完成记录表。4、反馈交流:通过观测,你发现了什么?(不同的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是不同的,同一个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是相同的。)5、再观察我们的摆,现在你又有什么发现?(生:摆的速度变慢了。摆的幅度变小了。摆的角度变化了)(1)提出问题:在摆的过程中,速度是不是发生了变化呢?你有什么好办法证明自己的想法?(2)小组讨论实验方案,交流归纳实验方法:在摆自由地摆动中,测量相同时间间隔内的摆动次数,看看有没有发生变化。(3)时间间隔多少为宜?(不可过长或过短)我们就看看每隔10秒钟摆的摆动次数会不会发生变化,好吗?6、这次实验又该怎么做?指名几生上来做演示实验,课件提示:实验员喊开始的同时起摆,让摆自由摆动,计时员听到开始后马上用秒表计时,每隔10秒时间喊一次“到”,数数的同学马上将数据报给记录的同学,再从1开始数。这个实验的时间很难把握,你们一定得集中注意力紧密配合才行。7、师:你觉得你们小组的摆每隔10秒钟摆动的次数会发生变化吗?学生预测。同学们猜得对不对,我们还是用实验来检测吧?学生小组实验,完成记录,教师巡回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