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1-6年级古诗.doc
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苏教版1-6年级古诗【精品文档】第 16 页一、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译文】 江南又到了适宜采莲的季节了,莲叶浮出水面,挨挨挤挤,重重叠叠,迎风招展。在茂密如盖的荷叶下面,欢快的鱼儿在不停的嬉戏玩耍。一会儿在这儿,一会儿又忽然游到了那儿,说不清究竟是在东边,还是在西边,是在南边,还是在北边。 解释:“田田”,指荷叶茂盛的样子。这首诗描写了采莲时观赏鱼戏莲叶的情景。 汉乐府:指汉代的乐府诗。 二、古朗月行 唐.李白 五言古诗 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解释:呼作:称为。 白玉盘:指晶莹剔透的白盘子。 疑:怀疑。 【译文】小时候不认识月亮,把它叫做白玉盘。又怀疑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青云之上。 作者用浪漫主义手法,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神话传说,表现了作者在儿童时期对月亮的幼稚而美好的认识。四、咏鹅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咏:用诗、词来叙述或描写某一事物。咏鹅:用诗词来赞美鹅。 项:颈的后部。这里指鹅的脖子。掌:诗中指鹅的脚掌。拨:划动,拨开。 骆宾王七岁时的作品。全诗共四句,分别写鹅的样子、游水时美丽的外形和轻盈的动作,表达了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译文“鹅!鹅!鹅!”面向蓝天,一群鹅儿伸着弯曲的脖子在歌唱。雪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绿的水面上,红色的脚掌划着清波,就像船浆一样。 这首诗开篇先声夺人,“鹅!鹅!鹅!”写出鹅的声响美,又通过“曲项”与“向天”、“白毛”与“绿水”、“红掌”与“清波”的对比写出鹅的线条美与色彩美,同时,“歌”、“浮”、“拨”等字又写出鹅的动态美,听觉与视觉、静态与动态、音声与色彩完美结合,将鹅的形神活现而出。五、悯农一 唐代 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译文: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呻吟;它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同情。六、悯农 二 春 种 一 粒 粟 ,秋 收 万 颗 子 。四 海 无 闲 田 ,农 夫 犹饿 死 。 1悯:怜悯、同情。 2粟:(sù)谷子,脱壳以后北方叫小米。3. 犹:仍然。4:四海:泛指全国各地。5.闲田:无用,不耕种的田。 译文: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这一问题。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七、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渔者:捕鱼的人。但:只。爱:喜欢。鲈鱼: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 味道鲜美的鱼。 生长快,体大味美。君:你。一叶舟: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树 3叶似的小船。出没:若隐若现。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风波:波浪。 【译文】江上来来往往无数人, 只知喜爱鲈鱼之鲜美。请您看那一叶小小渔船,时隐时现在滔滔风浪里。 这首语言朴实、形象生动、对比强烈、耐人寻味的小诗,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本文描绘了生活劳动的艰苦。指出江上来来往往饮酒作乐的人们,只知道品尝鲈鱼味道的鲜美,却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打鱼人出生入死同惊涛骇浪搏斗的艰辛。 八、静夜思 唐.李白,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解释:静夜思:静静的夜里,产生的思绪。疑:好像。举头:抬头。 【译文】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九、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是北宋文人郭茂倩(10411099)编纂的乐府诗集中的一首五言古诗,是劝诫世人惜时奋进的名篇。 汉乐府民歌 解释:长歌行:汉乐府曲牌名。百川:大河流。少:年轻。老:老年。 少壮:年轻力壮,指青少年时代。徒:白白地 。老大:年老。 【译文】成百上千的河流向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能再向西回流?如果少壮年华时不发奋努力,到了年老时只能徒然哀伤叹息。这首诗通过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的短暂,教育人们要珍惜时光,努力奋进。 十、登鹳(guàn)雀楼 唐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2白日:太阳。3依:依傍。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5。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6穷:尽,使达到极点。7千里目:眼界宽阔。8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译文: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作者站在鹳雀楼上向西眺望,只见云海苍茫,山色空蒙.由于云遮雾绕,太阳变白,挨着山峰西沉.“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楼下滔滔的黄河奔流入海.这两句画面壮丽,气势宏大,读后令人振奋.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形象地提示了一个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望远,必须登高.这首诗由两联十分工整的对仗句组成.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十一、青松为陈毅诗作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释文:厚厚的一层雪压在松枝上,仔细看一看,这青松又高又直。要想知道这青松有多么纯洁多么高大,那就要等到树上那层厚厚的雪化了之后才能看到。这首诗是冬夜杂咏中的首篇。赞颂了人的坚韧不拔、宁折不弯的刚直与豪迈和那个特定时代的不畏艰难、雄气勃发、愈挫弥坚、坚强的精神。 十二、春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释文:春雨知道适应季节,当万物萌发生长时,它伴随着春风,在夜晚偷偷地及时降临,滋润万物又细微无声。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春夜喜雨是唐诗中的名篇之一,是杜甫761年在成都草堂居住时所作。此诗运用拟人手法,以极大的喜悦之情,赞美了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1)乃:就。(2)发生:萌发生长。 (3)潜:暗暗地,悄悄地。(4)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十三、春晓 唐.孟浩然的著名之作。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晓:天刚亮的时候,春晓:春天的早晨。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啼鸟:鸟的啼叫声。知多少:不知有多少。 【译文】春日里贪睡不知不觉天已破晓, 搅乱我酣眠的是那啁啾的小鸟。 昨天夜里风声雨声一直不断, 那娇美的春花不知被吹落了多少?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孟浩然早年隐居鹿门山,后入长安谋求官职,考进士不中,还归故乡。春晓即是他隐居鹿门山时所作。春风春雨,纷纷洒洒,但在静谧的春夜,这沙沙声响却也让人想见那如烟似梦般的凄迷意境,和微雨后的众卉新姿。这些都只是诗人在室内的耳闻,然而这阵阵春声却逗露了无边春色,把读者引向了广阔的大自然,使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味那莺啭花香的烂熳春光,这是用春声来渲染户外春意闹的美好景象。这些景物是活泼跳跃的,生机勃勃的。它写出了诗人的感受,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十四、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游子:古代称远游旅居的人。吟:诗体名称。临:将要。意恐迟迟归:恐怕儿子在外迟迟不回家。意恐:担心。归:回来,回家。言:说。寸草:小草。这里比喻子女。心: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谁言:一作“难将”。报得:报答。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 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像小草的那点孝心, 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游子吟是唐代诗人孟郊最为脍炙人口的诗作。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 十五、忆江南·【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772年846年),汉族,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唐代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谙(音安):熟悉。 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江南好,我对江南的美丽风景曾经是多么的熟悉,多么的了解,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大地,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春光水碧,绿波粼粼,这样美好的景色,怎么能让我不回忆起江南呢?此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同时,唯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结句“能不忆江南”,并与之相关阖。次句“风景旧曾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这就既落实了“好”字,又照应了“忆”字,不失为勾通一篇意脉的精彩笔墨。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把读者带入余情摇漾的境界中。 十六、山 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1、 山行:在山中行走。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3、径:小路。4、斜:此字读xiá,为倾斜的意思。6、坐:因为。7、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8、远上:登上远处的。9、山:高山。10、车:轿子。11、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12、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13、晚:晚上,通常指夕阳落下的傍晚。 深秋时节,我沿山上蜿蜒的山路而行.云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我不由自主地停车靠边,是因为这傍晚枫林的美景着实吸引了我,那被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花儿还要红。 赏析: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十七、枫桥夜泊 (唐)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唐代著名诗人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了千古名篇枫桥夜泊。自从张继的枫桥夜泊问世后,寒山寺因此就名扬天下。 枫桥:在今苏州市阊门外。此诗题目也作夜泊枫桥。 夜泊: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江枫:寒山寺旁边的两座桥“江村桥”和“枫桥”的名称。 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相传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在今苏州市西枫桥镇。另一种说法,“寒山”乃泛指肃寒之山,非寺名。夜半钟声:当时僧寺有半夜敲钟的习惯。 【译文】月落和乌啼那边暮色朦胧漫天霜色。江边枫树与船上渔火,难抵我独自一人傍愁而眠。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的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里。赏析: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十九、竹 石清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jìn),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燮【音xiè】,又名郑板桥(16931765年),字 克柔,号板桥、板桥道人。汉族,江苏兴化人。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清代著名诗人、画家。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后来因为为民众请赈得罪权贵,于是辞官不做,寄居扬州,靠卖画维持生计。他画竹子十分有名,是“扬州八怪”之一。 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 立根:扎根,生根。原:本来,原本,原来。破岩:破裂的岩石。 磨:折磨,挫折,磨炼。击:打击。坚劲:坚定强劲。任:任凭。尔:你。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千种磨难万种打击仍然坚韧挺拔,无论你刮的是东西南北什么风。 赏析:诗中的竹实际上也是作者郑板桥高尚人格的化身,在生活中,诗人正是这样一种与下层百姓有着较密切的联系,嫉恶如仇、不畏权贵的岩竹。作者郑板桥的题画诗如同其画一样有着很强的立体感,可作画来欣赏。这首诗正是这样,无论是竹还是石在诗人笔下都形象鲜明,若在眼前。那没有实体的风也被描绘得如同拂面而过一样。但诗人追求的并不仅在外在的形似,而是在每一根瘦硬的岩竹中灌注了自己的理想,融进了自己的人格,从而使这竹石透露出一种畜外的深意和内在的神韵。这是一首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全诗语言简易明快,执著有力。二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忆:想念。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陕西永济),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异乡:他乡、外乡。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茱萸(zh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古时人们以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独自漂泊在外作异乡之客,每逢佳节到来便加倍思亲。 遥想兄弟们今天都在登高,遍插茱萸时少我一个亲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之一。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二十一、梅花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10211086),江西临川(今临川区邓家巷)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1凌寒:冒着严寒。 2遥:远远的。 3为:因为。 4暗香:指梅花的幽香 墙角有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开放。为什么远看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那是因为梅花隐隐飘来阵阵的香气。赏析:首二句写墙角梅花不惧严寒,傲然独放,末二句写梅花洁白鲜艳,香气远布,赞颂了梅花的风度和品格,这正是诗人幽冷倔强性格的写照。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作者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这首小诗意味深远,而语句又十分朴素自然,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 二十二、夏日田园杂兴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耘田:除草。绩麻:把麻搓成线。各当家:每人担任一定的工作。未解:不懂。供:从事,参加。傍:靠近。 【译文】 白天在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阴下学着种瓜。 【赏析】这首诗以朴实的语言、细微的描绘,热情地赞颂了农民紧张繁忙的劳动生活。前两句写乡村男耕女织,日夜辛劳,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重。后两句生动地描写了农村儿童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的情景,流露出对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的赞扬。二十三、清明 唐 杜牧 (803约852),字牧之,唐代晚期的著名诗人。人们把他和杜甫并提,称他为“小杜”,称杜甫为“老杜”。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我国传统的扫墓节日,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 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借问:请问。 【译文】清明节的时候,诗人不能够回家扫墓,却孤零零一个人在异乡路上奔波,心里已经不是滋味;况且,天也不作美,阴沉着脸,将牛毛细雨纷纷洒落下来,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湿漉漉的。诗人啊,简直要断魂了!找个酒家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头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儿呢?诗人想着,便向路旁的牧童打听。骑在牛背上的小牧童用手向远处一指哦,在那开满杏花的村庄,一面酒店的幌子高高挑起,正在招揽行人呢!【赏析】本诗大意是清明时节,本该家人团聚,可是对于冒雨赶路的行人来讲,不禁心情迷乱,难以平静,好在找到了解脱的形式。二十四、塞下曲 唐 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塞下曲古代歌曲名。这类作品多是描写边境风光和战争生活的。 惊风突然被风吹动。引弓拉弓,开弓,这里包含下一步的射箭。 平明天刚亮的时候。白羽箭杆后部的白色羽毛,这里指箭。 没陷入,这里是钻进的意思。石棱石头的边角。 将军指的是西汉的飞将军李广 【译文】 昏暗的树林中,草突然被风吹得摇摆不定,飒飒作响,将军以为野兽来了,连忙开弓射箭。天亮去寻找那只箭,已经深深地陷入石棱中。 【赏析】这首边塞小,写一位将军猎虎的故事,一位武艺高强、英勇善战的将军形象。二十五、望庐山瀑布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炉:指香炉峰。紫烟:指日光透过云雾,远望如紫色的烟云。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日照”二句:一作“庐山上与星斗连,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从远处看。挂:悬挂。前川:一作“长川”。川:河流,这里指瀑布。 直:笔直。三千尺:形容山高。这里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 疑:怀疑。银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九天:一作“半天”。古人认为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九重天,即天空最高处。此句极言瀑布落差之大。 【译文】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赏析】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二十六、绝句唐)杜甫 “绝句”是诗的名称,并不直接表示诗的内容。这种形式便于用来写一景一物,抒发作者一瞬间的感受。诗人偶有所见,触发了内心的激情,信手把诗人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一时不去拟题,便用诗的格律“绝句”作为题目。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1)千秋雪(2),门泊(3)东吴(4)万里船(5)。 西岭:西岭雪山。(2)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3),泊:停泊。 (4),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5),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 【译文】两只黄鹂在柳枝上鸣叫, 一行白鹭在天空中飞翔。 窗口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口停泊着从东吴万里迢迢开来的船只。 【赏析】这首诗描绘出四个独立的景色,营造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图画,诗人陶醉其中,望着来自东吴的船只,不觉勾起了乡愁,细致的内心活动自然地流露出来。二十七、滁州西涧是一首著名的山水诗,是唐代诗人韦应物最负盛名的写景佳作。 滁chú州西涧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chú)州:州名,辖境相当于今安徽滁州、来安、全椒三市县地。 西涧:滁州城西郊的一条小溪,有人称上马河,即今天的西涧湖(原滁州城西水库)。 独怜:独爱。黄鹂:黄莺,一种鸟类,叫声婉转动听。 深树:树荫深处。春潮:春天的潮汐。野渡:荒郊野外无人管理的渡口。 横:指随意漂浮。 【译文】河边生长的野草,是那样幽静而富有生趣;河岸上茂密的丛林深处,不时传来黄莺鸟的叫声,是那样婉转动听。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样流得更急了,在那暮色苍茫的荒野渡口,已没有人渡河,只有小船独自横漂在河边上。【赏析】这是写景的名篇,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全诗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忧伤之情怀。 二十八、明日歌 (清)钱鹤滩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译文】一个明天接着又是一个明天,明天是何等的多啊!可是人的一生如果在等待中度过,那么,他将虚度光阴,一事无成。 【赏析】这首七次提到“明日”,反复告诫人们要珍惜时间,今日的事情今日做,不要拖到明天,不要蹉跎岁月。二十九、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的一首山水小诗。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湖光:湖面的波光。两:指湖光和秋月。和(hé):和谐。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潭面:指湖面。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山水翠:一作“山翠色”,一作“山水色”。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白银:一作“白云”。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洞庭山。译文湖上风平浪静,月光和水色交融在一起。湖面就像不用磨拭的铜镜,平滑光亮。远远望去,洞庭湖中山清水秀。林木葱茏的洞庭山耸立在泛着白光的洞庭湖里,就像洁白银盘里的一只青螺。全诗写景细致优美,想象新颖。月下洞庭湖的美景令人心旷神怡,体现了诗人热爱自然的情怀和虽然被贬却并不埋怨、豁达大度的胸襟。 三十、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唐·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山市(县级市)西南。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月光和人的影子。 平羌(qing):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夜:今夜。 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 10 的交界处。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君:指峨眉山月。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下:顺流而下。 译文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 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 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 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才发现到了渝州。 诗中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三十一、风 唐 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2 解落:解散,散落。解:分解。 二月:春季的第一个月。农历二月,指春天。 三秋:农历九月,指秋天。过:经过。斜:倾斜。 译文这首诗让人看到了风的力量,能使晚秋的树叶脱落,能催开早春二月的鲜花。它经过江河时能掀起千尺巨浪,刮进竹林时可把万棵翠竹吹得歪歪斜斜。 这首能让人看到风的力量.三十二、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一岁除:一年已尽。除:去。 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风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也作春联。 千门万户:形容房屋广大或住户极多。 译文在噼里啪啦的爆竹声中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家家户户都被太阳的光辉照耀着,每家每户都在新年的时候取下了旧春联换上了新春联。 这首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三十三、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州”。汉族,祖籍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 并称为 “唐宋八大家” 。1这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写的诗,借寒江独钓的渔翁,抒发自己孤独郁闷的心情。表达了作者高尚的情操。 2绝:无,没有。人踪:人的踪迹。灭:消失,没有了。 3千山鸟飞绝:千山万岭不见飞鸟的踪影。4万径:虚指,指千万条路。 5人踪灭:没有人的踪影。6孤:孤零零。7舟:小船。 8蓑笠(su lì):(蓑衣和斗笠 “蓑” 的意思是古代用来防雨的衣服;“笠” 的意思是古代用来防雨的帽子。)9独:独自。10钓:钓鱼。 译文 四周的山上没有了飞鸟的踪影,小路上连一丝人的踪迹也没有,只有在江上的一只小船里有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翁,在寒冷的江上独自垂钓。三十四、江南春 唐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 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 2、山郭:依山的城镇。 3、南朝:东晋灭亡后,先后在南方地区建立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合称。 4、四百八十寺:南朝皇帝和大官僚好佛,在京城(今南京市)大建佛寺。据南史·循吏·郭祖深传说:“都下佛寺五百余所”。这里说四百八十寺,是大概数字。 5、楼台:指寺庙。 译文辽阔的江南,到处莺歌燕舞,绿树映衬红花,在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随处可见迎风招展的酒旗。南朝修建了许许多多的庙宇,遗留到至今的有四百八十座寺庙,有多少亭台楼阁都沧桑矗立在朦胧的烟雨之中? 既写出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三十五、春日偶成云淡风轻过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作者是宋代理学家程颢,这首诗是程颢任陕西鄠县主簿时春日郊游,即景生情写下来的。诗歌描写了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 春日偶成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偶成:不经意写成的诗。 云淡:云层淡薄,指晴朗的天气。 午天:指中午。 傍花随柳:傍随于花柳之间。傍,靠近,依靠。随,沿着。川:瀑布或河畔。 时人:一作“旁人”。余心:我的心。余:一作“予”,我。 将谓:就以为。将:乃,于是,就。 偷闲:忙中抽出空闲的时间。 译文淡淡的云在天上飘,风儿吹拂着我的脸庞,此时此刻已近正午,阳光温暖极了。我穿行于花丛之中,沿着绿柳,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前面的河边。当时的人不理解我此时此刻我内心的快乐,还以为我在学年轻人的样子,趁着大好时光忙里偷闲玩耍呢。 三十六、池上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唐) 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撑(chng)小艇,用竹篙抵住水底使小船行进。 莲:诗中指白荷花结的莲蓬。解:明白,懂得。 踪迹:行动所留下的痕迹。浮萍:一种浮生在水面的植物。1 译文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他不知怎么掩藏踪迹, 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这首好比一组镜头,摄下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三十七、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是唐代诗人胡令能的诗作。此诗描写一个小孩子在水边聚精会神钓鱼的情景。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蓬头:形容小孩可爱。稚子:年龄小的、懵懂的孩子。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莓:一种野草。苔:苔藓植物。映:遮映。 借问:向人打听。鱼惊:鱼儿受到惊吓。应:回应,答应,理睬。 译文一个蓬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小孩漠不关心地摆了摆手,生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比较少,因而显得可贵。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诗中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 此诗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三十九、寻隐者不遇【唐】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寻访。隐者: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 不遇:没有见到。童子:小孩。这是指隐者的弟子。 言:回答,说。云深:指山上云雾缭绕。处:地方。 译文苍松下,我询问隐者的童子他的师傅到哪里去了? 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 还指着高山说,就在这座山中, 可是林深云密,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此诗首句写寻者问童子,后三句都是童子的答话,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诗中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寻者对隐者的钦慕高仰之情。四十一、题秋江独钓图 清·王士禛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蓑:蓑衣。(用草编成的衣服)笠:指斗笠,笠帽。扁(pin)舟:指小船。丝纶:古时候钓鱼所用的丝线。樽:古时计量酒的单位,同“杯”。 一个人孤独地在江边垂钓,钓的是一江的秋意。这首诗描写秋江边,渔翁独钓的逍遥自在。译文 戴着一顶斗笠披着一件蓑衣坐在一只小船上,一丈长的渔线一寸长的鱼钩;高声唱一首渔歌喝一樽酒,一个人在这秋天的江上独自垂钓。九个“一”巧妙嵌入其中,将诗与图的意境表现得分毫不差,细细品味,这些“一”用得十分贴切又有情趣。最后一句“一人独钓一江秋”,渔人钓的是鱼?是秋?是潇洒自在的生活?是无拘无束的心情?在诗人看来,这样的秋江独钓者,才是真正懂得生活乐趣的人。四十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到达。广陵:即扬州。 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辞:辞别。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下:顺流向下而行。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尽:尽头,消失了。碧空:一座“碧山”。惟见:只看见。天际流:流向天边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6)广陵:即扬州。(7)天际:天边。 译文老朋友孟浩然向我频频挥手,一起在那告别了黄鹤楼,他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将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着天边奔流。诗中没一个说到离愁别思,但字里行间却分明流露出朋友远去的惆怅与留恋。在诗人笔下,深厚的感情寓于动人的景物描绘之中,情与景达到了高度完美的融合。 四十三、清平乐(yuè)·村居 南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o)?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wú)赖, 溪头卧剥(bo)莲蓬(peng)。 1.清平乐 村居:清平乐·村居,这首词的题目,意为乡村生活。 2.茅檐:茅屋 ,茅屋的屋檐。3.吴音: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