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CC爱莲说导学案及答案教程文件 .pdf
-
资源ID:34884106
资源大小:78.99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4.3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2年CC爱莲说导学案及答案教程文件 .pdf
CC 爱 莲 说 导 学 案 及 答案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1 页,共 7 页 - - - - - - - - - 学习内容爱莲说主 备初一组使用者审 核教研组课 型新授时 间学习目标1、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3、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学习重点1. 理解文章的主旨。2. 托物言志、借花喻人和衬托的写法。学习难点学法导航自主学习,小组交流,教师点拨学习活动环节一:激趣导入,目标领航(明标)题解: 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 在这里指什么呢?“说”在这里表示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 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1、 读课文,注意下列加点字读音。蕃()淤泥()濯清涟()亵玩() 鲜有闻()2、 加点词语解释(1) 可爱者甚蕃蕃:(2)香远益清益:(3)亭亭净植植:(4)陶后鲜有闻鲜:(5)濯清涟而不妖濯:妖:(6)宜乎众矣宜:(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而:亵:(8)晋陶渊明独爱菊独:(9)出淤泥而不染染;环节二:学案导学,自主学习(自学-查)3、重点语句翻译1、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2、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3、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4、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环节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互学-查)1、找出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2、你读了作者描写莲花的这些句子之后,你觉得作者赞美的仅仅是莲花吗?3、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2 页,共 7 页 - - - - - - - - - 4、“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5、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6、谁爱菊花?为什么写他爱菊花?7、谁爱牡丹?为什么写世人爱牡丹?8、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环节四:精讲点拨,释疑解难(导学-查)9、借花喻人,归纳主题。(1)作者借花喻人,抒情言志。那么他把菊花比作什么?把牡丹比作什么?把莲又比作什么呢?2、本文的主题是什么?环节五:学以致用,巩固拓展(测评)、课后作业1、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课文后有哪些收获呢?2、理解性默写(1)全文的中心句是:(2)与“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 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3)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4)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教(学)反思:课前练习1、 读课文,注意下列加点字读音。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3 页,共 7 页 - - - - - - - - - 蕃淤泥濯清涟亵玩鲜有闻2、 加点词语解释(1) 可爱者甚蕃蕃:多。(2)香远益清益: 副词,更。(3)亭亭净植植:树立。(4)陶后鲜有闻鲜:少。(5)濯清涟而不妖濯:洗涤。妖:妖媚。(6)宜乎众矣宜:应当(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而:却。亵:亲近而不庄重。(8)晋陶渊明独爱菊独:只,仅(9)出淤泥而不染染;沾染(污秽)3、重点语句翻译1、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对于)莲花的爱好,同我一样的还有谁呢?2、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只爱莲花,(因为它)出于污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中洗净后却不妖冶。3、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芬芳远播。(就)更显清香,高高地洁净地直立在那里。4、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它。三、合作探究,诗句品析。1、找出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4 页,共 7 页 - - - - - - - - -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2、你读了作者描写莲花的这些句子之后,你觉得作者赞美的仅仅是莲花吗?不是。是为了歌颂具有莲花那样高尚品质的人。3、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4、“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求名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5、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这是一种映衬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6、谁爱菊花?为什么写他爱菊花?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7、谁爱牡丹?为什么写世人爱牡丹?世人。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由此可以看出,写菊写牡丹是为了衬莲,写菊为正衬,写牡丹为反衬,在映衬中突出了莲花的形象和品格,同时又针砭了时俗。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5 页,共 7 页 - - - - - - - - - 8、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叹惋菊花,为了洁身自好而逃避现实,超然物外,处世态度未免有些消极。鄙薄牡丹:追名逐利,攀附富贵,未免有些庸俗。赞美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立身污浊尘世却能永葆高洁本色,十分难得。课文中的两“独”字,充分表现了作者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表明了自已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9、借花喻人,归纳主题。(1)作者借花喻人,抒情言志。那么他把菊花比作什么?把牡丹比作什么?把莲又比作什么呢?以菊、牡丹、莲喻三种人,以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菊是隐逸者,逃避现实。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牡丹是富贵者,贪图享乐。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莲是君子,高洁典雅。它不染尘俗,就像胸怀磊落,行为正直,德声远播的君子。2、本文的主题是什么?通过对莲花的爱慕和赞颂,表现作者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同时,通过对牡丹的厌恶和鄙弃,表现出对趋附权贵,苟随时俗及其风尚的不满,文章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的进步理想和美学情趣。四、课后作业1、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课文后有哪些收获呢?2、理解性默写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6 页,共 7 页 - - - - - - - - - (1)全文的中心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2)与“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 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3)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4)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7 页,共 7 页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