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2022年《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备课讲稿 .pdf

    • 资源ID:34885216       资源大小:731.74KB        全文页数:35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4.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4.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2年《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备课讲稿 .pdf

    此文档仅供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只供学习与交流第一章导论学习指导:本章是传播学概论全书的引论,重点在于了解传播学的关键概念、学科概况及学科背景。第一节根植于人类生活的传播现象一、概念:1.1964 年,拉扎斯菲尔德在宣传、传播与舆论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大众传播科学”。2.1947 年,施拉姆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成立了第一个传播研究所。3. 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二、问答:1. 传播的定义大致分为哪三种类型?强调传播是信息的共享这是指通过传播共同享有一则信息、一种思想或态度,目的在于建立彼此之间认知的共同性。施拉姆认为:“今天我们可以给传播下一个简单的定义,它即是对一组告知性符号采取同一意向。” 强调传播是意图地施加影响这是指甲方传递信息给乙方时,希望或要求乙方相信、接受并采取同一态度,而乙方原先并没有这种意向。美国实验心理学家霍夫兰等认为,传播是“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强调传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美国传播学者贝雷尔森等认为,“运用符号词语、画片、数字、图表等,来传递信息、思想、感情、技术以及其他内容,这种传递的行为或过程通常称作传播”。2. 人类社会的传播现象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传播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和人类文化史,社会发展史并存的,传播是一种社会行为,它的产生与发展是由来已久的。3. 传播活动的演变过程?传播活动是随着人类社会生活与信息交流的推进而不断发展与完善的;人类社会的传播方式虽然简单,但是却是多通道,多样化的。第二节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一、概念1. 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信息交流的社会学科。2. 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3. 人际传播: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广义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4. 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5. 组织传播: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6. 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大众”,是指分布广泛、互不相识的广大受众。二、问答1. 传播学的范围和研究对象?范围:传播学研究包括人类社会所有的传播现象和传播活动。范围十分广泛。据统计,传播学研究涉及的主要领域有:传播的信息系统、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跨文化及发展传播、政治传播、教育与发展传播、卫生保健传播、传播哲学、网络传播,以及传播新技术、公共关系、妇女权益学术讨论。对象:第一,按信息传、受的范围大小,传播学可分为五个研究层次,即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1 页,共 35 页 - - - - - - - - - 此文档仅供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只供学习与交流第二,按传播学自身的结构可分为三个研究层次:理论,模式,研究方法(定量、定性)。第三,按不同领域划分纵向或横向的研究层次和研究重点。纵向研究主要有:古代传播思想的整理与分析,近现代传播事业的演变等。横向研究有:信息系统研究与信息处理有关的理论和技术性问题等。第四,传播学研究可分为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两个层次。2. 大众传播具有什么特点: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大众”,是指分布广泛、互不相识的广大受众。大众传播的特点和一般人际传播不同。它需要借助特定的传播媒介传递信息,这些媒介的特性不相同,统称为大众传播工具。大众传播所传递的信息是公开的、面向社会的;受众则是大量的、匿名的、各不相干的。大众传播基本上是信息的单向流动,受众是不知其名的,来自受众的住处反馈也是有限的、滞后的。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大众传播的信息传递更为快捷与广泛。大众传播的内容多半是由组织(传播机构)和职业传播者所发布的,而不是由个人发出的。此外,大众传播还具有强烈的选择性。第三节传播学和大众传播学一、概念1. 大众传播学: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研究大众传播事业产生,发展,及其与社会关系,研究大众传播的内容,过程,功能与效果的学问二、问答1. 传播学和大众传播有何联系和区别?广义地说,这是两门不同的学科;狭义地说,传播学即是指大众传播学。从理论构架来看,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规律的学问,它可以有许多分支学科。传播学是大概念,大众传播学是小概念。传播学的研究领域要比大众传播学更为宽广。传播学提供的是总体理论框架;大众传播学则是传播理论的延伸,并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大众传播学在整体传播理论中至今仍然是一枝独秀,研究工作处于前沿的位置。我们在继续研究大众传播学的同时,应当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拓展传播学的其他领域。2. 传播学和新闻学有何区别和联系?从两者关系来看,尽管大众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报刊、广播、电视、图书等大众传播媒介,而新闻学研究的也主要是其中的报纸、广播、电视,但传播学和新闻各自独立,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彼此取代。不同之处:传播学重视理论研究,新闻学重视业务研究。研究方法上:新闻学沿用传播人文学科的思辩型定性分析方法;传播学采用实验型的宣分析法。研究对象:新闻学研究新闻传播的内容制作和传播者;传播学研究则遍及传播媒介、受众和传播的全过程。传播学和新闻学虽有一定的联系,但各自独立。第四节学习传播学的现实意义一、问答1. 学习传播学有何现实意义?有助于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传播学理论体系,有利于促进我国大众传播事业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有利于加强国际间各项事业的交流与合作。从新闻工作的角度来说,学习和研究传播学,对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着的新闻改革可以起到参考和借鉴作用。学习和研究传播学,将有利于提高广大新闻工作者和新闻类专业的学生的理论修养和文化素质,有利于加强新闻队伍的建设。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2 页,共 35 页 - - - - - - - - - 此文档仅供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只供学习与交流传播学的学习、研究,对社会信息交流系统的建设,对社会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高新科技带来的社会变革及因此而引起的社会、人际关系的变化,对推动我国进入21 世纪商务信息时代,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二章传播学的兴起学术源流学习指导:本章是第一章的继续,主要是了解传播学的历史。重点在五个奠基人和两大派别。第一节传播学在西方的产生和发展一 问答:1. 传播学是如何诞生的?从主观条件看,人类的认识能力空前提高,各种新理论、新学说大量涌现。从客观条件看,传播活动日益频繁化和复杂化、传播的相对独立化、职业化,引起全社会对传播现象、传播活动的高度重视。可能(学科背景)与需要(媒介背景)的结合,催生了作为20 世纪众多新学科之一的传播学。第二节多科性边缘学科的特色一、问答1. 简述传播学的形成和学术渊源较确切地说,传播学是19 世纪末以来逐步形成的,在20 世纪 40 年代粗具规模。这克服了其他说法的不足,具体说有两层意思:新闻学可视作传播学的前身。引起人们对“传播”高度重视的契机,是新闻事业即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众多相关学科为传播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学术渊源(与传播学密切相关的两大学科群):行为科学(群)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政治学、宣传学、新闻学、人类学、语言学、符号学等。信息科学(群)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数学、统计学等。第三节奠基人对传播学的贡献一、问答1.简述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及施拉姆对传播学发展的主要贡献是什么?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哈罗德拉斯韦尔,库尔特卢因,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卡尔霍夫兰。拉斯韦尔 主要贡献是:理论特点: 1. 对政治传播进行研究; 2. 对整个人类传播进行研究;贡献: 1. 提出传播的五W模式; 2. 提出“社会传播”概念, 3. 倡导“内容分析法” ;主要著作:世界大战时期的宣传技巧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卢因 主要贡献是:1. 首创“群体动力学”和“场论”;强调“群体”对“个体”的影响和作用,将社会因素引入心理学研究;2. 培养一批横跨传播学,社会心理学的弟子;3. 提出“把关人”理论;主要著作:解放社会矛盾 。拉扎斯菲尔德主要贡献是:1. 创建“二级传播理论” ,破除“魔弹论” ;2. 创导“实地调查法” 。3. 传播学哥伦比亚学派的创立者主要著作:人民的选择 个人影响力:人在大众传播中的作用霍夫兰 主要贡献是:1, 由微观入手,研究传播技巧;2, 采用心理学的“控制试验法”研究。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3 页,共 35 页 - - - - - - - - - 此文档仅供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只供学习与交流主要著作:传播与说服 耶鲁大学关于态度和传播研究丛书施拉姆 的主要贡献是:他是集大成者将他人的贡献集中起来,进行整理,使之完善化、系统化、最终使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崛起于“学术的殿堂”。他是第一个具有创建“传播学”这样一个独立学科的明确意识并为之奋斗终生的人。他建立了4 个专门传播研究机构,编辑、出版了近30 部著述,其中的大众传播学、 大众传播的过程和效果最为著名。他自己的代表作则有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概论大众传播和社会发展第四节传播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一、概念1. 传播学的经验学派:研究注重经验和实证。但它过分偏重微观研究;过分依赖定量方法;很多人站在维护现行体制的立场上。2. 传播学批判学派:注重从宏观上研究传播和社会制度、政治经济结构的关系,对资本主义体制下的政府和传播持严厉的批判态度。二、问答1. 试述我国开展传播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前景(1)成绩从四方面看:著译:复旦大学新闻系率先译介传播学文本。会议:举行多次研究会。教学:复旦大学首先开设传播学课程。应用:传播学“实地调查法”广泛运用。(2)问题传播学是发源于美国的“舶来品”。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进行借鉴。紧密结合中国实际的基础上,建立起来有中国特色的传播学理论体系。“特色”要求:以中国的传播实际为材料;能切实为中国的传播事业服务;能创造出新颖、独到的学术观点和理论构架,从而为世界传播学的理论宝库增添新的财富。(3)前景我国的传播学研究已具备了良好的基础,只要不断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开拓、进取,就一定能大有作为。2. 简述传播与现代社会的互动关系(为何说传播学在信息社会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答:两者的互动关系,最值得注意的动向,即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出现的所谓“信息革命”、“信息爆炸”现象。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建设越来越依赖于“传播”,这是传播学发展的理由和背景,是人们普遍学习、研究的最大意义所在。美国学者 J. 贝尼格尔认为, 工业革命使整个经济活动成百倍地加速动转,从而引发了严惩的控制危机。为克服这一危机,必须进行控制革命,即积极开发各种作为控制手段的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信息产业便获得大大扩张。各种社会信息事业中,大众传播事业的作用尤为突出。而传播学的重点之一,就是探索大众媒介的动作规律。第三章有关传播过程的理论和传播模式学习指导:本章非常重要,需要结合后面各章加以综合理解。要求能掌握并灵活运用各种模式分析实际问题。第一节从传播过程考察传播现象一、概念1. 传播过程: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互之间的关系。二、问答1. 美国学者戴维伯洛对传播过程有何看法?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传播过程是一组复杂的结构,应将其中的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变动,即各种关系的相互相互影响和变化。他提出“S -M-C-R”(讯息来源 - 讯息 -渠道 - 受者)的传播过程模式,强调了“过程研究”的重要性和科学性。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4 页,共 35 页 - - - - - - - - - 此文档仅供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只供学习与交流“过程研究”的主要成果是模式: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R.布雷多克添加了情境和动机两个环节,把它变成7W模式。第二节传播理论与模式、方法的关系一、概念1. 理论与模式的区别:理论指经过概括、系统化的一组相互关系的命题和结论。模式指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理论”即对客观规律的表述,而“模式”则是一种简洁地表现“理论”的手段。2. 模式的类型:文字模式,图像模式,数学模式。最常用的是图像模式。3. 传播学上的三大类基本模式: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二、问答1. 何为传播模式,它对于传播过程研究有何意义?模式指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 “理论”即对客观规律的表述,而“模式”则是一种简洁地表现“理论”的手段。具体地说,模式的作用是:为清楚表达各种理论而提供简明、直观、有效的辅助工具。在这里,就是“简洁地”体现和表述各种传播理论,使人们不致陷入纷繁的细部,而能清晰地观察到传播现象、传播活动的本质部分。第三节传播过程基本模式述略一、概念1. 传统线性模式:以拉斯韦尔和申农- 韦弗模式为代表,传播被表述为一种直线型、单向型的过程。忽视了反馈和社会过程对传播过程的制约。2. 控制论模式: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的传播过程模式。变“单向直线性”为“双向循环性”,引入了“反馈”机制。3. 反馈: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作出的反应。4. 传播单位:奥斯古德和施拉姆提出的。每一个传播的参加者,无论个人还是团体,都可看做是“传播单位”,都兼有传者、受者这两种身份。7. 编码:认知 - 表述过程,就是把看到、听到、想到的意思,化作符号。8. 译码:表述 - 理解过程,就是把符号还原成意思。9. 基本群体:也叫初级群众、首属群体,指家庭、邻里、亲密伙伴等。10. 参照群体:个人未必置身于其中,但以其为参照系而建立或改变自己的信念、态度和行为的群体。二、问答1. 简述传播过程线性模式的贡献及不足拉斯韦尔5W模式: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由于这五个环节来自英语,各自都包含这一个英文字母 W ,通常被称为5W模式。谁 Who 说什么 says What 通过什么渠道 in What channel 对谁 to Whom 取得什么效果 with What effects 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者分析效果分析贡献:一,在传播学史上,第一次比较详细、科学地分解了传播的过程。二,第一次为传播学搭建了一个比较完整、全面的理论构架,从而使传播学的最终确立成为可能。传者讯息媒介受者效果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5 页,共 35 页 - - - - - - - - - 此文档仅供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只供学习与交流不足:是它具有直线性和孤立性。直线性即传播被表述为一种直线型、单向型的过程。看不到受者的反馈,也看不到其他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孤立性即丝毫不涉及传播过程和社会过程的联系。所以5W是典型的、传统的线性模式。布雷克多 7W模式在 5W模式上添加了情境和动机这两个环节,变成了7W 。在什么情况下?为了什么目的?取得什么效果?申农 - 韦弗模式申农是信息论的创始人,与同事韦弗一起提出了这个模式。他们把把媒介分为三种,把讯息分为发出的和收到的,增加了噪音的因素。讯息发出的信号收到的信号讯息2. 控制论模式的主要优缺点优点:控制论模式变“单向直线性”为“双向循环性”,引入了“反馈”的机制,从而更客观、更准确地反映了现实的传播过程。缺点:容易使人产生错觉,似乎各“传播单位”之间传、受的地位、机会完全平等。循环性的表述,也会引起误解。线性模式的缺陷只改正了一半。德福勒模式是在申农 - 韦模式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奥斯古德 - 施拉姆模式贡献: 1. 与传统 / 单向型传播模式的绝然决裂。2. 引申出了“传播单位”的思想。该模式认为:每一个传播的参加者,无论个人还是团体,都可看做是“传播单位”,都兼有传者、受者这两种身份(模式中统称解释者), 以及发信(传送信息) 、受信(接受信息) 、编码(也叫符号化) 、译码(也叫符号解读)这四种功能。也叫“2+4 定律”。谁说什么通过什么媒介给谁信源发射器信道接收器信宿噪音源信源发射器信道接收器信宿信源发射器信道接收器信宿大众传播之设施反馈之设施噪音源编码解释者译码译码解释者编码讯息讯息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6 页,共 35 页 - - - - - - - - - 此文档仅供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只供学习与交流“传播单位”模式输出讯息输入讯息竹内郁郎提出的。传传播播单单位位输入讯息输出讯息施拉姆的大众传播模式丹斯模式丹斯认为:在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的“认知场”、 “信息场”总是不断积累、扩大的。3. 为何说社会控制论是传播学模式研究中的第三次飞跃?从线性模式到控制论模式完成了传播结构认识史上的两次飞跃,基本解决了传播的要素问题,社会系统模式是第三次飞跃, 解决传播的条件问题。J. 赖利和 M.赖利最早把传播过程明确描述为社会过程,他们的模式大致克服了传播现象的片面思考。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传播结构的四大要素并没有变,但各个要素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被勾画出来了。社会系统模式的科学性和详尽程度,与最初的5W模式相比,有了云泥之别。这反映了人类对传播现象的认识越来越全面、深刻。传者受者符 号 化 体发信体受信体符号解读体受者传者符号解读体发信体受信体符 号 化 体媒介媒介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7 页,共 35 页 - - - - - - - - - 此文档仅供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只供学习与交流J. 赖利和 M. 赖利夫妇模式优点:较早地把传播过程明确描述为社会过程之一,并把它置于总社会过程之中加以考虑缺点:不细致,太过简略。马莱茨克模式传播结构的四大要素并没有变,但各个要素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被勾画出来了,社会与传播之间的关系展开了。传者方面,记者编辑都有主动性,反过来又承受着“讯息的压力”,媒介的压力。有三个层面的制约和影响:个人层面、组织层面、社会层面。受者方面,与传者对应,也不能不对大量信息进行“内容选择”,受者同样受到“媒介压力”。 “感觉和效果”是双向互动的过程。讯息作用于受者,受者也反作用于讯息。与传者一样,受者也有复杂的背景:个人层面、组织组织层面、社会层面。第四章传播学研究方法第一节传播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1. 归纳、演绎的区别归纳:以数据为基础,把数据反映的实际关系组织为理论原则。演绎:从理论解释出发,寻求数据以检验理论的预测。2. 机率的观点与机械决定论的区别机率的观点,主张用传播现象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窨来说明传播现象的复杂性。机械决定论认为,宇宙中的一切都是按照某种规律精确地发生的。未来的一切都是由过去的一切严格决定的。传播现象的一切都由过去预先决定了的。二、问答1. 传播学研究的主要特点(或者说为何传播学的经验研究具有科学性)?(1) 科学性传播学研究总是从理论或实际的课题入手,依据一定的法则和程序,系统地收集与分析相关的现象性资料,从而得出有意义的研究结论。科学性表现在:先导:系统的理论框架过程:可靠的控制机制研究:严格的分析手段结论:良好的复制功能(2) 操作性现代传播学正是在面向实际、注重操作的社会背景下,于20世纪20年代以后逐步创立和发展起来的。其特色表现在其研究目的的三个梯次分布上:描述。即对研究对象的现实状况作出符合实际的描述。解释。即对研究对象的活动过程及特点作出解释。预测与控制。根据描述与解释的结果,预测在采取某种措施或创高一定条件以后,对象可能发生的变化,或者根据现有的测量指标,预测一定时间间隔以后对象的发展。(3) 综合化与定量化综合化指在传播学研究中尽可能采多重设计和研究手段。定量化指在传播学研究中对传播活动和传播现象采用数量化的研究设计和分析手段。2. 传播学研究的基本观点历史的观点,从该时代人们的传播活动的全部现实条件出发;将传播现象及其变化放在历史的全部变化中去。机率的观点,主张用传播现象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窨来说明传播现象的复杂性。系统的观点,把一组相互作用并且相关程度较强的因素作为一个系统。要既见树木,又见森林。3. 传播学理论建构的类型和方法?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8 页,共 35 页 - - - - - - - - - 此文档仅供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只供学习与交流(1) 归纳理论:归纳理论以数据为基础,把数据反映的实际关系组织为理论原则。(2) 演绎理论:演绎从理论解释出发,寻求数据以检验理论的预测。(3) 机能理论:机能理论综合了归纳与演绎两种成分,既强调数据,又重视解释。(4) 模型:模型法是一种对于客观存在的传播现象和传播活动的科学抽象。4. 传播学研究的一般程序?选择课题确定研究客体研究设计搜集资料分析资料结论5. 传播学经验研究的不足与解决办法不足:一是过分偏重微观研究,二是过分依赖定量方法,三是很多人冲在维护现行体制的立场上。解决办法:将批判学派与经验学派的长处恰当地综合起来,必能使传播有一个飞跃的进步。第二节抽样调查法一、概念1. 抽样调查法:从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中抽取一部分单位进行考察和分析,并用这部分单位的数量特征去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的一种调查方法。2. 样本:在抽样调查法中被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称为:总体,从总体中抽取出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的那部分对象所构成的群体称为“样本”。3. 抽样框:对构成总体的抽样单位进行编号排列所形成的详细名单。二、问答1. 抽样调查的特点 (1) 推断总体的目的性。 (2) 推断形式的整体性。 (3) 样本抽取的随机性。 (4) 抽样误差的可控性。2. 抽样的基本程序(1) 界定调查总体。内容单位时间空间范围(2) 编织抽样框。(3) 设计和抽取样本。(4) 样本代表评估性。3. 随机抽样和非随机抽样的区别一) ,随机抽样:使总体中所有个体具有相同的被抽中的机会的抽样形式。(1) 简单随机抽样:又称纯随机抽样,是按照随机原则从总体中不进行任何分组划类、排序等先行工作,直接地抽取调查样本。(2) 等距随机抽样:又称“系统抽样”“机械抽样”,是一种将总体各单位按某一标志顺序排列,按一定间隔距离抽取样本的随机抽样形式。(3) 分层随机抽样:又称为“类型随机抽样”,是一种将总体单位按其属性特征先分为若干层(类型),然后在层中按随机原则抽取样本的随机抽样形式。(4) 整群随机抽样:又称聚类随机抽样,是一种总体划分为若干群,以群为单位从总体中随机抽取若干群,再对抽中的群内各单位实行普查的随机抽样形式。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9 页,共 35 页 - - - - - - - - - 此文档仅供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只供学习与交流(5) 多阶段随机抽样:二) ,非随机抽样:调查目的仅是对问题做初步探索,获得研究的线索和提出假设,而不是由样本推论总体,采用的抽样方式。(1) 偶遇抽样:又称方便抽样,是指研究者将其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环境中所能遇见或接触到的人均选入样本的方法。(2) 判断抽样:又称立意抽样。即研究者依据主观判断选取有代表性的对象作为样本,这种样本的代表性取决于研究者对总体的了解程度和判断能力。(3) 雪球抽样:这是一种像滚雪球一样凭借自然形成的人际关系网,由少到多逐级扩大的抽样方式。(4) 定额抽样:又称配额抽样,是研究者按某种既定的标志将总体分层(分类)后决定其分配比例和数额的非随机抽样形式。第三节问卷调查法一、概念1. 问卷:进行标准化的调查而编制的,由一组有机联系的提问所构成的表格。二、问答1. 问卷调查的主要特点标准化。匿名性。操作性。2. 提问设计的步骤课题分析,提出假设。概念具体化,寻找变项。确定指标。为测定已经确定的指标,编织提问3. 问卷内容分为哪四种问题:被调查者个人背景方面的问题。行为方面的问题。态度、感受、评价意见方面的问题。理由方面的问题4. 提问设计原则?(1) 合理性原则全部提问是否都是特定研究课题及其理论假设所必须了解和提出的。所提问题对于全部被调查者是否普遍适用。提问给被调查者的负担是否过重。(2) 科学性原则不提双重问题。提问不带倾向性。提问必须具体明确。(3) 艺术性原则委婉法。间接法。消虑法。虚拟法。援助法。5. 问卷结构原则?(1) 先易后难。(2) 先“面”后“点” 。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10 页,共 35 页 - - - - - - - - - 此文档仅供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只供学习与交流(3) 同类集中。(4) 先一般后特殊。6. 问卷的修订与发送?(1) 问卷试填。(2) 问卷修改。一是长度控制,二是沟通控制(3) 问卷发送。访员面试。邮寄问卷。报刊问卷。第四节内容分析法一、问答1. 内容分析法及其特点内容分析是文献研究的一种类型,是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一项研究技术。特点:客观性系统性定量性显性内容2. 内容分析的种类实用语义分析:对文字符号进行统计分析,推究特定信息出现的原因和可能的后果。语义分析:以文字符号所含的信息意义作为分析单元,对反映特定内容的文字符号作统计分析。符号载体分析:以文字出现的频率为统计归类的基本单元所进行的内容分析。3. 内容分析的操作程序(1) 确定分析单元。(2) 制定分类标准。(3) 抽取分析样本。(4) 实施统计分析。4. 内容分析的研究模式(1) 推理模式。趋势推理。共变推理。因果推理。(2) 比较模式。趋势比较。不同内容群比较。内容比较。有标准的内容比较。5. 内容分析的长处与局限长处:研究的对象是已经记录在案的讯息,所以能真实地表现信息的特征。所需的费用低。局限:无法单纯以内容分析为根据来作出某一内容对受众影响程度的结论。第五节控制实验法一、概念1. 控制实验法: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选择一组研究对象,人为地改变和控制某些因素,然后观察其后果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2. 自变量与因变量:在实验过程中实行的措施叫自变量(实验刺激);在实验过程中由自变量决定其变化的因素叫因变量。二、问答1. 控制实验法包括哪些基本要素?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11 页,共 35 页 - - - - - - - - - 此文档仅供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只供学习与交流(1) 实验者。(2) 实验变量。(3) 实验对象。(4) 实验观测。事前观测。事后观测。2. 控制实验法的特点(1) 对实验环境的控制。(2) 对研究变量的控制。(3) 对被测对象的控制。3控制实验的“控制”及其优缺点:优点:能尽可能排除无关因素干扰所引起的观测误差,所获数据比较准确可靠。它能主动设置条件,引起所需研究的传播效应,通过重复实验,便能得出科学性较强的研究结论。缺点:由于严格控制条件,使实验每次只能解决一个单、双因素因果联系的小问题,与实际生活存在一定的距离,得出的理论规律多为理想状态下的因果效应,往往必须经过中间试验才能用于解决实践中所提出的问题。4. 控制实验法的种类(1) 实验室控制。(2) 实地实验。5. 控制实验法的程序(1) 建立研究假设。(2) 建立实验组与控制组。(3) 选择自变量与因变量。(4) 前侧,即实验前对实验组与控制组的相关指标进行测定。(5) 实施实验刺激。(6) 后测,及实验后对实验组和控制组的相关指标进行复测。(7) 分析和确定有关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否成立及相应的函数表达式。6. 控制实验法的方法(1) 消除法。(2) 保持恒定法。(3) 效果平衡法。7. 单一组实验设计与实验组+控制组的实验设计:单一实验组的实验设计:只能实验组而没有控制组的一种简单实验方法,它是对同一对象在某种实验刺激作用前后的一种观察比较。实验组 +控制组的实验设计:利用一个实验组和一个控制组进行平行对照研究的实验方法。第五章传播的社会功能学习说明: 本章内容比较简单,没有复杂的理论脉络,重点在于掌握传播的四功能说(环境监测、 社会协调与沟通、文化传承、娱乐) ,并能灵活运用到具体的题目中去。此外需要补充的是对于社会信息环境对个人的作用。第一节传播功能研究的缘起和概况一、概念1. 结构功能主义学派:西方社会学中一个重要学派。主张从理论角度研究整个社会,重点研究社会的结构及其各组成部分之间在功能上的差异和相互关系。2. 结构功能主义:主要观点是把社会看做一个具有一切必要生存功能的体系,也就是社会体系,而社会体系是一个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12 页,共 35 页 - - - - - - - - - 此文档仅供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只供学习与交流非常复杂的统一体。社会作为人类的利益、活动的有机体,必须被看做是一个体系,并以功能的观点去看待它。第二节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一般性功能一、概念:1. 个人的社会化:大众传播通常能够潜移默化地使个人接受或认同社会公认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从而使个人和社会取得协调一致。二、问答1. 传播一般性功能的两个层次是什么?一是从心理学角度去分析传播的个人或个体功能;二是从社会学、经济学及政治学的角度去分析传播的社会功能。2. 对于传播的个人功能,学者们有几种见解?(1) 传播的个人功能,可以分为社交性和自我中心性两种。(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 社交性的谈话是试图影响对方或者实际上是在和对方交换意见。自我中心性的“谈话”则是在对他自己“谈话”,或者是为了同恰好在那里的任何人发生联系而感到高兴。(2) 传播的个人功能,很多是属于工具性的。(美国心理学家托尔曼)- 即使是最明显的自我意识的传播也往往具有作为工具使用的目的。传播行为既有目的性,又有认知性。(3) 传播的个人功能的“游戏说”。 (英国心理学家斯蒂芬林)- 传播的目的不是为了去完成任何事情而仅仅是为了获得各自的满足和快乐,而对某些导致行动的传播则贬低为不愉快甚至是痛苦的。(4) 对传播的个人功能的研究可纳入“使用与满足”理论之中。(英国传播学者丹尼斯麦奎尔)- 这方面的研究大多可归入受众研究的“使用与满足”理论之中。他把传播的功能和受众关注传媒的动机看做是一回事,是不妥当的,个人动机只是一种主观的愿望。能在信息功能发展个性的功能与社会整合的功能娱乐功能这四个方面具体表现。第三节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一、问答:1 大众传播的四大社会功能(本章重点)一、环境监测功能。概念:它是指通过传播客观、准确地反映现实社会的真实情景,了解足以影响社会进程的机遇或威胁,作为人们决策或付之行动的依据。内容:对社会而言,可能发出自然灾害等警告,促成信息流通,巩固社会规范。对个人而言,提高新闻人物的社会地位。对统治阶层而言,可以维持和巩固其统治地位。对文化而方,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推动各种文化的发展。二、社会协调功能。概念:指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信息的选择、解释和评论,把社会各个部分联系起来,协调一致,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对社会周围的环境做出有效的回应,把人们的视线集中到适应当前情况的最重要的事件或者事情上来。内容:激励和动员群众,提出对策,抵御有碍于社会安定的各种威胁;防止因报道某些事件和敏感问题造成的过度刺激;将公众的注意力集中到某些事件上去,形成论文中心。对社会和个人,都有助于对信息的摄取和利用,也防止受传者因信息过多而无所适从。有利于巩固统治阶级地位,防止外来文化“入侵”。三、文化传递功能。概念:又称社会遗产传递功能。它是指大众传播能够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并继续教育离开了学校的成年人,促成社会的凝聚力。内容:对统治阶级来说,促成社会社会化是他们的一种权力扩张。对文化本身来说,可以起到促成该文化体系的一致性和标准化的作用。四、娱乐功能。有助于把统治阶层的权力扩展到生活领域,通过各种娱乐节目使意志和信念得到充分的体现。对文化体系来说,形成了“大众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雅或精英文化。是所有功能中最为显露的一种功能。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13 页,共 35 页 - - - - - - - - - 此文档仅供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只供学习与交流第四节传播的功能和功能失调一 概念:1. 功能:默顿认为,指那些有助于一个特定体系的适应或调整的、可以观察到的结果。2. 隐功能和负功能(功能失调):未能达到的后果称为潜伏的功能(隐功能);负功能(功能失调)是指不利于体系的适应或调整的,可以观察到的结果。3. 大众文化:是以工业社会的发展为背景,经技术革命特别是传播技术革命而出现的一种文化。大众文化不同于高级文化,因为高级文化具有明显的阶层性;它也不同于乡土文化和群众文化,因为后者具有明显的自发性。二 问答:1. 大众传播功能的特点大众传播功能具有暂时性、适应性和可变性的特点。暂时性指大众传播的某些功能在不同时代或不同时期会等到强化或抑制。适应性指大众传播的功能是否能够充分发挥,是由它能否适应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言的,也同它能否适应广大受众的需要相关。多变性指大众传播的各种社会功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2 . 联系我国当前实际分析说明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失调(次重点)功能失调的含义:大众传播的四种社会功能,当它们出现功能失调或者功能障碍的时候。就会给社会带来不利和有害的影响。大众传媒之所以出现功能失调,是因为某些功能被社会集团或个人所滥用,强化到不恰当的地步,或是超过了社会的承受能力,使社会稳定和发展受到威胁。一、环境监测的功能失调当新闻等各种信息未经筛选、解释而纷至沓来时,或是某些大众传媒对个别事件予以夸大或作煽情主义报道时,就会对社会体制产生威胁,导致人们的不满。二、社会协调的功能失调大众传播具有公开性的特点,所以它的解释、评论触及现存社会和当前时局的时候,不得不受到官方或非官方的限制。这会防碍社会变革,助长公众顺从社会现状的心理。受众的主动精神也会受到不利影响。三、文化传递的功能失调大众传播发挥的文化传递功能会扩大“大众”社会。标准化教育会使社会成员失去学习的独创性和想象力。四、娱乐的功能失调会增加受众的被动性,使他们沉迷于“媒介假日”中

    注意事项

    本文(2022年《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备课讲稿 .pdf)为本站会员(Che****ry)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