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历年真题及复习资料.docx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根底学问历年真题讲解汇总第一局部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根底学问)第一章劳动经济学 一, 单项选择题1在劳动经济学的探讨方法中,( B )是相识客观现象,向人们供应实在, 有用, 确定, 精确的学问的方法。(2021年5月三级真题) A视察探讨方法 B实证探讨方法 C比照探讨方法 D标准探讨方法 【答案】B 【解析】劳动经济学的探讨方法主要有两种,即实证探讨方法和标准探讨方法。实证探讨 方法是相识客观现象,向人们供应实在, 有用, 确定, 精确的学问的方法,其重点是研 究现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2标准探讨方法重点解决客观经济现象( C )的问题。 A是什么 B怎么样 C应当是什么 D本质 【答案】c 【解析】标准探讨方法以某种价值推断为根底,解决客观经济现象“应当是什么的问题, 即要说明所要探讨的对象本身是好还是坏,对社会具有主动意义还是具有消极意义:3劳动力供应弹性是( B )变动对_资率变动的反响程度。(2007年5月三级真题) A劳动力供应增加量 B劳动力供应量 c劳动力需求增加量 D劳动力需求量 【答案】B 【解析】劳动力供应量变动对T资率变动的反响程度被定义为劳动力供应的工资弹性,简称 劳动力供应弹性。其计算公式是劳动力供应量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4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是( C )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响程度。 A劳动力需求 B劳动力供应 c劳动力需求量 D劳动力供应量 【答案】c 【解析】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响程度定义为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 其计算公式是: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5对于劳动力供应量变动的百分比大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以下推断正确的选项是( A )。 A·>1 B<1 C>0 D<0 【答案】A 【解析】依据劳动力供应弹性的不同取值,劳动力供应弹性可分为假设干类:当1时, 单位供应弹性,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与劳动力供应量变动的百分比一样。当>1时, 供应富有弹性,劳动力供应量变动的百分比大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当<1时,供给缺乏弹性,劳动力供应量变动的百分比小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6劳动力市场的根本功能是( B )。(2021年5月二级真题)A调整资源的配置C解决生产什么的问题B确定就业量与工资D解决如何生产的问题 【答案】B 【解析】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供求的运动,同时确定一个经济社会的就业规模和获得的工 资量。从生产要素投入的视角视察,劳动力市场供求运动调整着劳动资源的配置;从收 入的视角视察,劳动力市场的供求运动确定着工资。就业量与工资的确定是劳动力市场 的根本功能。7实际工资计算公式是( B )。(2007年5月二级真题) A货币工资价格 B货币工资价格指数 C货币工资×价格 D货币工资×价格指数 【答案】B 【解析】实际工资是指经价格指数修正过的货币工资,用以说明工资的实际购置实力,其 计算公式为:实际工资=货币工资价格指数。8( D )事实上是计时工资的一种转化形式。(2004年6月三级真题) A等级工资 B岗位工资 c绩效工资 D计件工资 【答案】D 【解析】计时工资是依据工人的工资标准(单位时间的劳动价格)与工作时间长度支付工资 的形式;计件工资是依据工人合格产品数量(作业量)和计件工资率计算工资酬劳的工资 支付形式。计件工资事实上是计时工资的一种转化形式。9一般而言,正常的收入差距范围的基尼系数水平是( C )。(2004年6月三级真题) A0103 B0203 C0204 D0205 【答案】c 【解析】从世界各国状况来看,基尼系数小于02时,表示收入差距特别小;基尼系数在 04以上,那么表示收入差距比拟大;通常的基尼系数在0204之间。10当收入差距的衡量指标基尼系数接近( C )时,收入便接近于确定不同等。 A0 B05 C1 D0或1 【答案】c 11当收入差距的衡量指标基尼系数接近( A )时,收入便接近于确定同等。 A0 B05 C1 D0或1 【答案】A 【解析】基尼系数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依据洛伦茨曲线创制的用来推断某种收入安排 同等程度的一种尺度,亦即社会居民或劳动者人数与收入量对应关系的计量指标。当基 尼系数接近0时,收入便接近于确定同等;反之,当基尼系数接近1时,收入便接近于 确定不同等。基尼系数越大,表示收入越不同等。12( A )包括国家通过立法规定的工时制度, 延长工作时间(加班加点)的条件及最高限 额, 休息休假制度等,其立法宗旨在于确保劳动者的休息休假权的实现。 A最长劳动时间标准 B根本劳动时间标准 c最低社会保障 D最低工资标准 【答案】A 13收入差距的衡量指标是( B )。(2007年11月三级真题) A国民收入 B基尼系数 C人均 D需求弹性 【答案】B 【解析】在现代经济学中,对于收入差距的衡量指标,有洛伦茨曲线, 基尼系数, 库兹 涅茨比率, 人口(或家庭)众数组分布频率, 帕累托定律等。最常用的是基尼系数,它 具有方法简洁(用一个介于0之间的数值即可表示居民内部收入差距程度)和可比性 强的特点。14( D )是政府通过调整利率来调整总需求水平,以促进充分就业, 稳定物价和经济增 长的一种宏观经济管理对策。(2007年11月二级真题) A财政政策 B收入政策 c金融政策 D。货币政策 【答案】D 【解析】货币政策是指政府以限制货币供应量为手段,通过调整利率来调整总需求水平, 以促进充分就业, 稳定物价和经济增长的一种宏观经济管理对策。货币政策的根本手段 是调整货币供应量,干脆目的是调控利息率,最终目标是通过利率的变动影响投资, 消 费和政府支出,到达增加或降低有效需求,使总供应与总需求趋于均衡。15在劳动力总量过剩的状况下,不同的资源个体因其自身条件和所处的环境不同,不会出 现( B )的状况。(2004年11月三级真题) A隐藏性失业 B技术性失业 C潜在性失业 D公开性失业 【答案】B 【解析】技术性失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引进先进技术替代人力,以及改善生产方 法和管理而造成的失业。16周期性失业属于( D )失业。(2003年6月三级真题) 。 A选择性 B构造性 C摩擦性 D总量性 【答案】D 【解析】周期性失业是指经济的旺盛与萧条的周期循环所产生的失业。因为经济周期不 能科学预料,持续期限, 影响深度与广度等具有不确定性,所以它是一种最严峻, 最常 见而又最难应付的失业类型。周期性失业属于总量性失业,即处于供过于求状态的失业。 17事实上,不管是出于工资水平的考虑,还是出于岗位技能等级考虑的选择性失业,都有 ( C )的色调。(2004年6月三级真题) A自愿性失业 B周期性失业 C摩擦性失业 D构造性失业 【答案】c 【解析】摩擦性失业是指劳动者进入劳动力市场找寻工作直至获得就业岗位时所产生的 时间滞差,以及劳动者在就业岗位之间的变换所形成的失业。它反映了劳动力市场常常 的动态性改变,说明劳动力常常处于流淌过程之中。18总量性失业是指( B )。 A劳动力需求数量大于社会对它的供应量 B劳动力供应数量大于社会对它的需求量 C劳动力供应数量等于社会对它的需求量 D劳动力供应构造小于对它的构造需求量【答案】B 【解析】总量性失业又称为“需求缺乏性失业。需求缺乏性失业是由总需求缺乏造成的, 承受市场现行工资率,有就业要求的人不能满意其就业须要而引起的失业。总量性失业 的干脆表现是大量求职人员找不到工作,一些已就业的人员被辞退;其间接表现那么是就 业人员过剩, 人浮于事, 开工缺乏, 在职失业等。19劳动者在就业岗位之间的变换所形成的失业称为( A )。(2007年5月三级真题) A摩擦性失业 B技术性失业 C构造性失业 D季节性失业 【答案】A 【解析】摩擦性失业是指劳动者进入劳动力市场找寻工作直至获得就业岗位时所产生的时 间滞差,以及劳动者在就业岗位之间的变换所形成的失业。它反映了劳动力市场常常的动 态性改变,说明劳动力常常处于流淌过程之中。因而,摩擦性失业是一种岗位变换之间的 失业。20( D )是造成非正常失业的主要缘由。(2021年5月三级真题) A劳动生产率提高 B气候的改变 c市场经济的动态性 D总需求缺乏 【答案】D 【解析】总需求缺乏是造成非正常失业(亦可理解为非自愿失业)的主要缘由。21由于经济构造的变动,造成劳动力供求构造上的失衡所引致的失业称为( C )。 A摩擦性失业 B技术性失业 c构造性失业 D季节性失业 【答案】c 【解析】构造性失业是指由于经济构造, 体制, 增长方式等的变动,造成劳动力在供求 构造上的失衡所引致的失业。构造性失业在全部正常失业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推行主动 的劳动力市场政策是缓解构造性失业最有效的对策。22总供应等于( A )之和。 A消费+储蓄 B投资+储蓄 c投资+收入 D消费+收入 【答案】A 【解析】总供应=各类生产要素供应的总和(劳动+资本+管理)=各类生产要素相应的 收入的总和=消费+储蓄。二, 多项选择题1资源的稀缺性的属性包括( )。(2021年5月三级真题) A短暂的稀缺性 B确定的属性 C相对的稀缺性 D永久的属性 E消费劳动资源支付手段的稀缺性 【答案】 【解析】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具有如下属性:劳动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于社会和个人的无限须要和愿望而言,是相对的稀缺性;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存在于社会历史开展的各个阶段,具有普遍和确定的属性;在市场经济中,劳动资源稀缺性的本质表现是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实力, 支付手段的稀缺性。2现代劳动经济学所要探讨的劳动力是指( )。 A能从事劳动的人 B具有劳动实力与就业要求 C在确定年龄之内 D从事或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 E确定范围内的人口【答案】【解析】现代劳动经济学所要探讨的劳动力是指在确定年龄之内,具有劳动实力与就业要求,从事或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即社会劳动力。3.人口年龄构造对劳动力供应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2007年5月三级真题)A就业人口总量 B劳动年龄组内部年龄构成C劳动年龄人口占人口总体比重 D劳动年龄组外部年龄构成E劳动年龄人口占失业人口比重【答案】【解析】人口年龄构造对劳动力供应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通过劳动年龄组人口占人口总体比重的改变,影响劳动力供应;通过劳动年龄组内部年龄构成的变动,影响劳动力供应内部构成的改变。4.( ),与其它市场相比具有显著的特别性,这种特别性导致劳动力市场与其他市场的重大区分是劳动经济学产生的根底。A劳动力市场配置的资源是劳动力 劳动力市场交换的商品是劳动力c劳动力具有交换价值 D劳动力具有流淌性E劳动力的无形性【答案】【解析】劳动力市场配置的资源, 交换的商品是劳动力,这与其他市场配置的资源, 交换的商品相比,具有显著的特别性,这种特别性所导致的劳动力市场与其他市场的重大区分是劳动经济学产生的根底。5.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有( )。(2007年5月二级真题) A充分就业 B同质劳动力获同样工资c表达工资差异 D劳动力资源的最优安排E增大工资总额【答案】【解析】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劳动力资源的最优安排,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构造中,劳动力市场实现均衡,劳动力资源就能到达最有效率的安排;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在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条件下,经济社会中随意一种职业, 行业,任何一个地区劳动力获得的工资,都不会与其他职业, 行业, 地区存在差异;充分就业,劳动力供应与劳动力需求的竞争在均衡工资确定的同时,实现充分就业。6.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构造要素有( )。(2007年11月三级真题)A.工会 B最低社会保障 C劳动力需求量 D最低劳动标准E劳动力供应量【答案】【解析】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构造要素包括:最低劳动标准,包括最低工资标准和最长劳动时间标准等;最低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人再安排,对劳动者在短暂或永久丢失劳动实力以及由于各种缘由生活发生困难时赐予物质扶植,保障其根本生活的制度;工会,是劳动关系双方冲突长期开展的产物,是由劳工及受雇者自发组成的,借团体交涉的力气,以维持及改善劳动条件与生活状况,保障劳劳工自身权益的社会性团体。7福利所具有的特征包括( )。 A福利支付以劳动为根底 B法定性 c企业自定性 D敏捷性 E公允性 【答案】 【解析】福利作为劳动力价格的构成局部和工资的转化形式,其特征在于:福利支付以劳动为根底,但并不与个人劳动量干脆相关;法定性,一些延期支付的福利形式具有法定性,如退养息老保险金, 医疗保险金等的支付,由确定的法律, 法规或其他制度支配确定,从而具有法定性;企业自定性和敏捷性。8影响货币工资的因素有( )。 A货币工资率 B工作时间长度 c劳动力数量 D价格指数 E工资制度 【答案】 【解析】货币T资是指工人单位时间的货币所得。它受到三个主要因素的影响:货币工资率, 工作时间长度和相关的工资制度支配。9现代经济学中对收入差距的衡量指标主要有( )。 A洛伦茨曲线 B基尼系数 C库兹涅茨比率 D人口众数组分布频率 E帕累托定律 【答案】 【解析】在现代经济学中,对于收入差距的衡量指标,有洛伦茨曲线, 基尼系数, 库兹涅茨比率, 人口(或家庭)众数组分布频率, 帕累托定律等。最常用的是基尼系数,它具有方法简洁(用一个数值即可表示社会,收入差距程度)和可比性强的特点。10以下失业类型中,主要是由于个人方面缘由造成的是( )。 A摩擦性失业 B构造性失业 C技术性失业 D季节性失业 【答案】 【解析】劳动者进人劳动力市场找寻工作直至获得就业岗位时所产生的时问滞差,以及劳动者在就业岗位之间的变换所形成的失业,称为摩擦性失业。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引进先进技术替代人力,以及改善生产方法和管理而造成的失业,称为技术性失业。这两种失业主要是由个人缘由造成的失业。11对失业造成的影响,以下表达正确的有( )。 A失业造成家庭生活困难 B失业造成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C失业是劳动力资源奢侈的典型形式 D失业干脆影响劳动者精神须要的满意程度 E失业有利于国民收入的增长 【答案】 【解析】失业给经济增长与社会开展带来负面影响,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 家庭的和社会的负面影响。详细表现在:失业造成家庭生活困难;失业是劳动力资源奢侈的典型形式;失业干脆影响劳动者精神须要的满意程度。12以下对摩擦性失业表述正确的选项是( )。(2021年5月二级真题) A是高效率利用劳动资源的须要 B是一种正常性失业 c是动态性市场经济的一个自然特征 D是一种岗位变换之间的失业 E说明劳动力常常处于流淌过程之中 【答案】 【解析】摩擦性失业反映了劳动力市场常常的动态性改变,说明劳动力常常处于流淌过程之中。因而,摩擦性失业是一种岗位变换之间的失业。摩擦性失业是一种正常性失业,即使劳动力市场处于劳动力供求均衡状态时也会存在这种类型的失业。其根本特征是失业劳动力与就业岗位在数量上是平衡的。它是动态性市场经济的一个自然特征,是高效率利用劳动资源的须要。13均衡国民收入等于( )。(2007年5月三级真题) E消费与投资 【答案】 【解析】总供应与总需求相等的国民收入称为均衡国民收入,即:均衡国民收入=总供给=总需求=消费+储蓄=消费+投资。14失业类型分为( )。(2007年11月三级真题) E阶段性失业 【答案】 【解析】失业是指劳动力供应与劳动力需求在总量或构造上的失衡所形成的,具有劳动 实力并有就业要求的劳动者处于没有就业岗位的状态。在形成失业现象的干脆缘由方 面,将具有共同性质和特点的失业现象进展归类,主要有以下失业类型:摩擦性失 业;技术性失业;构造性失业;季节性失业。15财政政策的手段包括( )。(2021年5月三级真题) A调整利率 B增减预算支出水平 c增减政府税收 D调整法定打算金率 E公开市场业务 【答案】 【解析】财政政策是指政府运用财政预算来调整总需求水平,以促进充分就业, 稳定物 价和经济增长的一种宏观经济管理对策。财政政策的内容包括通过增减政府税收和预算 支出水平来调整经济。三项属于政府实施货币政策的主要措施。16劳动者工资差距的内容包括( )。 A产业部门差异 B地区差异 C职业差异 D教化程度差异 E年龄性别差异 【答案】 【解析】劳动者工资差异有产业部门差异,地区差异,教化程度差异,职业差异和年龄 性别差异等五种表现形式。17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措施有( )。 A扩大政府购置 B削减政府购置 C增加政府转移支付 D增加税收 E降低税率 【答案】 【解析】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是通过实行扩大政府购置, 增加政府转移支付, 降低税率等措施来刺激消费和投资,增加总需求,以提高就业水平的宏观经济政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主要措施包括:免税, 退税, 降低税率,增加公共工程开支, 扩大政府购置,增加政府转移支付等。18常用的反映失业程度的指标有( )。 A平均劳动时间 B失业率 c就业人数 D失业人数 E失业持续期 【答案】 【解析】常用的反映失业程度的指标有两个:失业率和失业持续期。失业率是失业人数占社会劳动力人数(经济活动人口)的百分比;失业持续期是指失业者处于失业状态的持续时问,一般以周(星期)为时间单位,其计算公式为:平均失业持续期=19政府支出包括( )。 A赠与 B政府购置 c税收 D转移支付 E政府呆坏账 【答案】 【解析】政府支出包括各级政府支出的总和,主要分为政府购置和转移支付两类。政府 购置的详细工程有国防用品, 公共管理效劳, 公共工程工程以及支付给政府雇员和事业 组织中劳动者的薪金酬劳等。转移支付是政府发挥收入再安排作用的主要手段,是政府 在社会保险福利, 社会优抚, 社会救济以及某些补贴等方面的支出。20我国就业效劳体系的内容包括( )。 A职业介绍 B就业政策 C就业训练 D失业保险 E劳动就业效劳 【答案】 【解析】就业政策不是我国就业效劳体系的内容,属于国家政策内容。21收入政策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包括( )。 A有利于经济的稳定 B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 C有利于缩小不合理的收入差距 D有利于限制收入安排不公问题及其危害 E有利于物价的稳定 【答案】 【解析】收入政策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为:有利于宏观经济的稳定;有 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缩小不合理的收入差距,限制收入安排不公问题及其 危害。第二章劳动法一, 单项选择题1与劳动法法律地位与立法层次一样的“姊妹法是( )。(2004年6月三级真题) A公司法 B合同法 c平安法 D工会法 【答案】D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均属于劳动法律的层次。 劳动法律的法律效力仅低于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依据宪法制定的调 整劳动关系的标准属于劳动法律。2( )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亲密联系的其他一些社会关系时必需遵循的基本准那么。A宪法的根本原那么 B宪法的指导思想C劳动法的根本原那么 D劳动法的指导思想【答案】c【解析】劳动法的根本原那么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亲密联系的其他一些社会关 系时必需遵循的根本准那么,即必需遵循的根本标准和指导思想。3以下不属于劳动法根本原那么特点的是( )。(2021年5月二级真题) A指导性 B权威性 C稳定性 D唯一性 【答案】D 【解析】劳动法的根本原那么的特点在于:劳动法的根本原那么是劳动法律部门中具有指导 性, 纲领性的法律标准;不同的法律部门有着不同的根本原那么,劳动法的根本原那么反 映了所调整的劳动关系的特别性,反映了劳动法律部门的本质和特点;劳动法的根本 原那么有着高度的稳定性;根本原那么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对各项劳动法律制度均具有约 束力。4劳动法的首要原那么是( )。(2007年5月二级真题) A保障酬劳权 B保障物质扶植权 c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权 D保障休息休假权 【答案】c 【解析】我围宪法第四十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国家 通过各种途径,创建劳动就业条件,加强劳动爱护,改善劳动条件,并在开展生产的根底上, 提高劳动酬劳和福利待遇。第三十三条规定:“国家敬重和保障人权。依据宪 法的上述规定和其他有关规定,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权是劳动法的首要原那么。5( )是劳动权的核心。(2007年11月二级真题) A择业权和劳动酬劳权 B就业权和择业权 c休息休假权和劳动爱护权 D劳动爱护权和职业培训权 【答案】B 【解析】同等的就业权和自由择业权是劳动权的核心。该项权利对于公民来说,不分性 别, 民族, 政治信仰, 财产状况,均有权实现就业,有权依法自由地选择职业,有权利 用国家和社会供应的各种就业促进条件,以提高就业实力和增加就业时机,制止任何形式的就业卑视和职业卑视;对于国家来说,应当为公民实现劳动权供应必要的保障,为提高促进经济和社会开展创建就业条件,扩大就业时机。6对企业充裕职工实行下岗而不是干脆辞退的做法,属于( )劳动者权益。(2004年11月j级真题)A偏重爱护 B优先爱护 c同等爱护 D全面爱护【答案】B【解析】优先爱护是指劳动法对劳动关系当事人的利益都赐予合法爱护的同时,优先爱护在劳动关系中事实上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劳动者。7“平安重于生产所表达的对劳动者权益的爱护为( )。(2005年5月三级真题)A全面爱护 B确定爱护 c优先爱护 D偏重爱护【答案】c【解析】优先爱护意味着,在特定状况下,当对劳动关系当事人双方的利益爱护发生冲突时,劳动法优先爱护劳动者的利益。例如平安与生产发生冲突时,应当坚持平安重于生产的原那么,即使生产受到影响也要坚持平安第一的原那么等。8对劳动者供应最低限度的爱护,表达了劳动法对劳动者的( )。(2005年11月三级真题)A同等爱护 B全面爱护 c根本爱护 D优先爱护【答案】c【解析】根本爱护是对劳动者的劳动权的最低限度的爱护,即根本权益的保障。在劳动者的利益构造中,生存与开展是劳动者的根本利益,对劳动者最为重要。保障劳动权首先就是要保障根本利益。9劳动法的立法宗旨在于( )。(2021年5月二级真题)A标准企业的行为 B标准劳动者行为c爱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D标准劳动力市场【答案】c【解析】劳动法开宗明义地规定劳动法的立法宗旨就在于爱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这集中表达在劳动权保障的优先爱护方面。 10社会保险特征不包括( )。(2007年5月三级真题) A自由性 B社会性 c互济性 D补偿性 【答案】A 【解析】社会保险作为物质扶植权实现的主要方式,具有以下特征:社会性,社会性包括保险范围的社会性;互济性,互济性一方面表现为社会保险基金实行社会统筹,另一方面表现为社会保险基金平衡调剂;补偿性,劳动者享受的各项社会保险待遇均是劳动者通过自己的劳动创建的,各项社会保险的给付集中地反映了其补偿性特征。1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标准性文件称为( )。(2021年5月三级真题) A劳动法规 B劳动法律 c国务院劳动行政法规 D劳动规章 【答案】D 【解析】依据法律规定,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主管全国劳动T作,其发布的标准性文件称为劳动规章。12( )不具有法律效力。(2007年11月二级真题) A立法说明 B随意说明 c司法说明 D行政说明 【答案】B 【解析】对已经生效的劳动法律, 行政法规等标准性文件,任何人都可以依据自己的理解做出说明。律师, 语文学家, 法学家, 公民个人的说明属于随意说明,随意说明不具有法律效力。13以下不属于现行劳动法主要制度的是( )。(2006年5月三级真题) A就业促进制度 B企业内部规章制度 c集体谈判制度 D职业技能开发制度 【答案】B 【解析】现行劳动法主要由就业促进制度, 集体谈判和集体合同制度, 劳动标准制度, 职业技能开发制度, 社会保险制度, 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和劳动监视检查制度组成。14当员工代表或工会代表与单位行政部门或雇主之间,就劳动条件的改善和劳动关系的处理问题进展谈判,并达成一样时,双方达成的协议称为( )。(2005年l1月三级真题) A劳动合同 B集体协议 c集体合同 D劳资协议 【答案】c 【解析】集体合同是通过工会与雇主或雇主协会依据合法的程序,经过集体谈判达成的关于一般劳动条件的协议。15以下不参与集体谈判的是( )。(2005年5月三级真题) A企业雇主 B公司董事会 c工会代表 D单位行政部门 【答案】D 【解析】参与集体谈判的包括雇主一方代表, 工会代表和劳动行政部门。16狭义的劳动争议,是指员工与用人单位之间关于劳动关系, ( )的争议,在多数状况下,劳动争议是针对狭义而言。 A劳动合同 B行政关系 C劳动酬劳 D劳动权利与义务 【答案】D 【解析】在社会生活中,不行防止地会出现劳动争议。狭义的劳动争议,是指员工与用人单位之间关于劳动关系, 劳动权利与义务的争议。在多数状况下,劳动争议是针对狭义而言。17( )不是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内容。 A劳动争议仲裁制度 B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调解制度 c劳动争议民事调解制度 D劳动争议法律诉讼制度 【答案】c 【解析】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是为了保证劳动实体法的实现而制定的有关劳动争议处理的调解程序, 仲裁程序和诉讼程序的标准,以及劳动争议处理机构的组成,调解, 仲裁程序应遵循的原那么等内容。三项分别对应劳动争议处理的仲裁,调解,诉讼三阶段。18正常状况下,每个月依照法定程序延长的工作时间不能超过( )。(2021年5月三级真题)A.34小时 B36小时 C38小时 D40小时 【答案】B 【解析】劳动标准制度对T作时间有如下规定:在正常状况下可以低于每日8小时的标准工作日,但是不能约定超过8小时的丁作日,依照法定程序延长工作时间的不在此列;即使依照法定程序延长工作时间,在正常状况下,每月也不能超过36小时。19依据我国劳动法的规定,用人单位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一般状况下加班时间为 ( )。 A每天不超过l小时 B每天不超过3小时 c每周不超过8小时 D每周不超过10小时 【答案】A 【解析】劳动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须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l小时;因特别缘由须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安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3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36小时。20( )包括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制度, 工资制度, 劳动平安卫生制度以及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别爱护制度等。 A促进就业法律制度 B劳动标准制度 c职业培训制度 D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 【答案】B 【解析】劳动标准制度包括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制度, 工资制度, 劳动平安卫生制度以及女职厂和末成年工特别爱护制度等。劳动法所规定的劳动标准为最低劳动标准,一般属于强行性法律标准,以确定确定的形式予以规定,具有必需严格执行的法律约束力,具有单方面的强制性,不能由当事人协议予以变更。21( )不是劳动监视检查制度方面的内容。(2004年6月三级真题) A订正违反劳动法的行为和现象 B检查企业的社会保险缴费状况 c检查企业的劳动平安卫生条件 D调查和解决企业T资差距问题 【答案】D 【解析】劳动法的监视检查制度是为有效地贯彻实施劳动法,爱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对用人单位和其他有关单位遵守劳动法的状况实行监视, 检查, 纠偏, 处分活动的主体, 监视检查的目的, 监视检查的客体, 监视检查的方式,对违反劳动法的行为进展制止, 纠止和追究违法行为人法律责任的规定的总称。22对劳动法的阐述,以下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是( )。(2005年11月三级真题) A它是资本主义开展到确定阶段而产生的法律部门 B它与民法关系亲密,是从民法中别离出来的法律部门 c全部与劳动者有关的社会关系都是劳动法的调整对象 D它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亲密联系的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答案】c 【解析】劳动法的调整对象是指其所调整的劳动关系及与劳动关系有亲密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23以下对劳动法的阐述不正确的选项是( )。(2004年6月二级真题) A对劳动力市场的运作具有不行替代的作用B表达了劳动既是权利又是义务的根本原那么C它是以实现劳动力资源配置合理化为宗旨D全部与劳动者有关的社会关系都是劳动法的调整对象【答案】D【解析】劳动法的调整对象是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亲密联系的其他关系,与劳动者有关但与劳动关系无关的社会关系不在劳动法的调整对象之列。24.劳动法调整的对象是( )。(2004年11月三级真题)A经济关系 B劳动法律关系 c劳动关系 D经济协作关系【答案】c【解析】劳动法的调整对象是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亲密联系的其他关系。劳动关系通常是指用人单位(雇主)与劳动者(雇员)之间在运用劳动者的劳动实力,实现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关系。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法律标准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所形成的雇员与雇主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即雇员与雇主在实现现实的劳动过程巾所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25.以下社会关系中,属于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是( )。(2005年5月三级真题)A某公司向职工集资而发生的关系B劳动者甲与劳动者乙发生借款关系c两企业之间签订劳务输出的合同关系D某民工被个体餐馆录用为效劳员产生的关系【答案】D【解析】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法律标准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所形成的劳动者(雇员)与用人单位(雇主)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即雇员与雇主在实现现实的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26.劳动行政关系中的相对人主要是指( )。(2004年11月三级真题)A劳动者 B用人单位 c劳动仲裁机构 D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答案】D【解析】劳动行政相对人是指劳动行政法律关系中处于被管理地位或承受效劳的一方当事人,主要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27.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 )。(2005年5月1级真题)c.职工代表与用人单位 D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答案】D【解析】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依据劳动法律的规定,享有权利, 承当义务的劳动法律关系的参与者,包括企业, 个体经济组织, 国家机关, 事业组织, 社会团体等用人单位和与之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即雇主与雇员。依据我国劳动法的规定,工会是团体劳动法律关系的形式主体。28.以下属于劳动法律关系客体的是( )。【答案】D【解析】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主体权利义务所指向的事物,即劳动法律关系所要达到的目的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