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热字体小大.docx
梦游天姥吟留别 教案 热 【字体:小 大】 第五课 梦游天姥吟留别 课前导航 唐诗之路: 何处天姥?梦游还是曾游? 知道中国有“丝绸之路”的人许多,但是知道中国有一条“唐诗之路”的人或许就不多了。自古城绍兴动身,由镜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向南经曹娥江,沿江而行,入浙江名溪剡溪,溯江而上,经新昌沃洲、天姥,最终至天台山石梁飞瀑。 闻名的景致有:钱塘江潮、兰亭、镜湖、大禹陵、鉴湖、古梁飞瀑、大佛寺、会稽山、四明山、天姥山、天台山、曹娥江、剡溪等,风光秀异,山水奇绝。千余年来众多文人墨客被这条路上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风光所沉醉,一路留下了大量喜闻乐见的名篇佳作,世人便将其命名为“唐诗之路”。据统计,唐朝诗人中有432人到过这里,如李白、杜甫、孟浩然、李商隐、贺知章、骆宾王、元稹等。 天姥山原委在何处,却是个千古之迷:一说在仙居县韦羌山。二说天姥山是台州天台山,三说在绍兴新昌县。一千多年来,人们都不知道天姥山的所在,李白在诗句里所描写的也被世人认为是诗仙某一次开怀畅饮后的幻境。直到不久前,一位旅人在不经意间回眸远视,才发觉这自然的岩石竟也有着上天的造化,活生生就是“天姥”的化身,如此浑然天成、形神兼备的杰作,鬼斧神工的大自然唯恐雕不出第二尊。天姥岩、天姥山由此而得名。 李白一生当中曾经三入郯中,两上天台,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他第二次游越中而写。那么诗人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原委上写梦幻还是写实景? 内容精要 (一) 题意诠释 1、“梦游天姥吟留别”这一标题中的“吟”如何断句? 一般读为“梦游天姥/吟留别”,根据这样的读法,好象应当是将“吟”理解为动词“吟唱”。但是,该诗的另一个标题却为“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没有运用“吟”字。可见,“梦游天姥吟留别”事实上是:通过记叙“梦游天姥”的经验,来“留(诗)(赠)别(东鲁诸公)”,这里的“吟”和琵琶行的“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歌”一样,只是标明着古诗的一种体裁,没有实实在在的意思,可以不翻译。 为了正确理解和诵读,最好将标题写成梦游天姥吟•留别,以免发生误读现象。 “歌”“行”“吟”是我国古代古体诗中的乐府旧题,称之为“歌行体”。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分。后有“歌行”一体。其形式较自由。大多仿照乐府诗的风格,语言通俗流畅,文词比拟铺展。其中多有叙事之作。如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 2、“天姥”如何理解? “天姥”为女性天神(或海神或山神),也写作“天姆”。传闻登山的人听到过仙人天姥的歌颂,因此得名;今人又在浙江新昌天姥山发觉一高达10多米的独立巨石,形态极为象女神。 3、“天姥吟”还是“天姥岑”“天姥岩”? 有人认为“天姥吟”应为“天姥岑”,理由是“天姥山”是因“天姥岑”“天姥岩”而得名。例证一:南朝宋谢灵运有“暝投剡中宿, 明登天姥岑”,唐代灵澈有天姥岑望天台山,唐代许浑早发天台中岩寺度关岭次天姥岑,清•齐召南有会墅岭上望沃洲山“南望天姥岑, 峨峨白云中”。例证二:越语中“吟”“岑”“岩”相混,李白当然听不懂越语,故将“岩”听为“岑”,写成了“吟”。例证三:如今浙东新昌的天姥山,那个高达10多米的巨石,仍旧名之曰:天姥岩。 (二)课文探究 1、 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出翰林之后。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间。可是李白没有这么作,他有一个担心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遨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辞行东鲁诸公时所作。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遇挫折的愤怨仍旧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终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2、李白困难的思想:儒、道、侠的困难思想。“儒”即李白的“入世”思想。也就是李白身怀“济苍生,安社稷”的思想几次投身官场的缘由,走仕途也曾是李白的人生志向。“道”即道家的“出世”思想,在李白的思想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道与天地万物并生而共存的道家哲学思想,构成了李白的思想态势和心理框架。所以当他在官场无路可走时,他能超然世外,取法山水以自适。他的大量描山绘水的诗作有着以深厚的道家色调。“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的潇洒中透着无奈。“侠”即李白的任侠思想。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侠讲究“言必信,行必果”,“重然诺,轻生死”及仗义疏财,扶危济困之类的任侠精神。这是理解这首诗歌的思想背景。 3、主题讨论 怨恨说济苍生,安社稷,本是诗人的凌云之志,即使落得出翰林的悲凉结局,也没有彻底放弃初衷。面对黑暗的现实,诗人一腔生气,满腹离愁,汇成诗末激越的呼声,象喷泉,象烈火冲天而起,锋芒直指最高封建统治。于是,便形成了全诗志向和现实的冲突。“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快乐颜。” 归隐说政治失败,志向破灭,心灰意冷,只好放纵不羁,高喊“世间行乐亦如此, 古来万事东流水”。 志向说面对黑暗的现实,他只得重新编织自己的志向花环,以说明具有更高更远的追求。诗的主体梦游天姥山的幻境,惝恍莫测、缤纷多采,正是这颗奇妙心灵的自我写照。 人格宏大说题曰 “留别”,盖寄去国离都之思,非徒酬赠握手之情。 意味着作者基于他的主动的世界观,揭露和控诉了唐明皇宫中充溢着忌才害贤的小人,使他来不及有所作为,就被排斥出来。他回忆在宫廷中的生活,简直像个恶梦,至今心有余悸。于是“世间行乐亦如此”这一句就应当理解为指宫廷中的欢乐生活,也像恶梦一样,只会使人心悸。作者有了这样的觉悟,于是就鄙弃一切,对“古来万事”都有空虚之感。为了保持自己的人格,为了维护自己的心灵, 宁可从今骑鹿游山,决不再低眉折腰去讨好权贵们了。 人生经验比照说题以留别为名,离别就有离别之情呀,留赠则有留赠的感慨呀。写梦实为写人生经验,离别的怨恨情仇而又不行直言,只好比兴而言之:“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言乘风而至君门,“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以下,言金銮召见,置身云霄。“忽魂悸以魄动”以下,言一旦被放,君门万里,人生如梦,做官也是梦,故云“惟觉时之枕席,失一直之烟霞 ”。临别以人生感悟作为赠言:“古来万事东流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李白二入长安这一段“攀龙附凤”的经验以及此期的思想感情,是探究此诗内容的必由之路,而李白诗歌富于比兴的特点。从梦境中高与天齐的山势、山重水复的胜色、风云变化的奇景、光华绚丽的仙境,从梦游之中憧憬、急迫、愉悦、恐慌、惊栗、幻灭、超脱的心情改变,我们可以读出诗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志向的豪情、长安供奉的苦闷、政治失意的幽愤、长安经验之后的觉悟彻悟。梦境,是这一段人生经验和心路历程的折射,是志向幻灭后幽愤心理的特别反映。这样的理解,符合天宝五、六年间李白的思想实际,也符合李白诗以游仙抒情的特点。况且诗中明白地将梦境与“世间行乐”“古来万事”一体观之。 (三)重点难点 1、梦游是梦幻还是写实? 绝大多数人认为李白写的天姥山是虚景是幻景,那么“海客谈瀛洲, 烟涛微茫难信求. 越人语天姥, 云霓明灭或可睹”,这里将不行求的“瀛洲”与“天姥”相对而言,就是说天姥是可睹的了?那么李白此前有没有到过天姥山,就是断定是写梦还是写实景的最佳根据。 李诗虽然题为"梦游",却是他当年实地遨游的曲折反映。根据绍兴市新昌“唐诗之路”的记录,开元十五年(727),李白登上憧憬已久的天姥山和天台山。因此,当天宝初年,他被赐金还山、政治志向破灭时,除了入道修仙,就是游山览胜,李白第二次到越中游了天姥山,"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由剡溪而遨游天姥、天台。 2、 诗的开头将“信难求的瀛洲”与“云霓明灭的天姥山”相对而提,作用是什么? 诗一开场先说古代传闻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行寻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霞中时隐时现,真是胜似仙境。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胜景,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憧憬,为下文梦境设伏,引人入胜。 3、 从全诗看,哪些是写实,哪些是写虚(梦)?(思路) 有人认为从“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句之后就进入梦境,也有人认为“脚着谢公屐”才进入梦境,直到“忽魂悸以魄动”之前全是梦境。其它的是写实景。 入梦缘由-梦境路途-仙境-梦醒-留别寄语。 4、 梦中仙境写了哪些图景? 月夜-剡溪清幽;白昼-山中壮丽;黄昏-洞外恐惧;夜晚-洞中仙乐。 6、从“千岩万转路不定”到“水澹澹兮生烟”,所写的景物有何特点?给人什么样的感受? 并不亮丽,却满含阴郁。他分开山东欲南下吴越游历时,临行前向东鲁挚友辞行时所写,真正使他要辞行东鲁诸公,去吴越游历的诱因是李白遭遇排斥,心中郁结愤懑。因此这里的“烟”、“水”、“青云”等都满含阴郁,与诗人的感情协成一体。 7、诗人又梦转醒的心情如何? (一说)梦醒之后流露出诗人无限的留恋和可惜。李白是多么盼望但愿长梦不愿醒啊!从“失”字可见一斑。 (二说)梦中可怕,梦醒惊愧。由“恍”和“长嗟”可见梦无好梦,人生还要早醒早悟。 8、“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世间行乐亦如此”,这个“此”字,就应当体会为上面所表现的梦境空虚。人生也是梦一场,古往今来的名利势力兴亡荣枯,都象流水一样空空荡荡消逝。 (一说)这是一种消极的世界观,对人生的看法是虚无主义的,表达了作者归隐山林放情山水之情。 (二说)意味着作者基于他的主动的世界观,揭露和控诉了唐明皇宫中充溢着忌才害贤的小人,简直像个恶梦,至今心有余悸。于是“世间行乐亦如此”这一句就应当理解为指宫廷中的欢乐生活,也像恶梦一样,只会使人心悸。作者有了这样的觉悟,于是就鄙弃一切,对“古来万事”都有空虚之感。 (三说)“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追求和憧憬神仙世界是为了保持一种超脱世俗的志向人格。无论是显荣还是失意,都是清高脱俗,豪放旷达。 9、诗人梦游仙界,为什么只写了一次“自己不在其中” 的仙人盛会呢(神仙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何在呢?) (一说)梦中仙境象征着作者追求的志向境界。写仙境的奇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憧憬,正是为了说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样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憧憬,只是诗歌的前半局部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局部诗人则是直抒胸臆,干脆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快乐颜!” (二说)梦境就是其长安生活的印证。梦醒时分才感到“古来万事东流水”。从“一夜飞度镜湖月”中我们仿佛看到李白由一介布衣一跃而为万众仰慕的卿相。而当他进入宫廷,却发觉他曾经热切憧憬的上流社会原来并非那么奇妙,从“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等森然恐惧、风雨欲来的描写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宫廷生活的明争暗斗、冷酷无情和李白境况的孤危。虽然仙人们聚合的场面其乐融融,然而放浪不羁、桀骜不驯的李白却无法与他们合拍,正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写到的“喧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诗人被排斥在外,只能作为上流社会的旁观者,但他更是醒悟者,他的梦醒即说明 了与这种生活的彻底绝裂。 10、全诗最主要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夸大和想象:想象丰富。通过梦境的描绘,借助仙界的出现,绽开了丰富的想象。诗中所写的,是梦游而不是真游,却又以现实为根底。天姥山神仙的出现,是作者对奇妙世界的反映。汲取了楚辞及一些神话故事中的内容与艺术特点,运用比方、比照、衬托、夸大等方法,描绘的仙境,栩栩如生,引人入胜,耐人寻思。传闻中的瀛洲与现实生活中的天姥比,以奇妙的梦境与丑恶的现实比,以光明与黑暗比比照。写天姥的高而且大"连天向天横"、"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夸大。连用五岳、赤城、天台,又一起用来衬托了天姥的高大衬托。 11、构思上的特点是什么? 构思新颖: 歌颂洞天之漂亮,以鞭挞唐王朝的丑恶,抒发对天姥的追求,以显示对权贵的憎恨;为惜别而赋诗,却写游访名山,以明自己的情感意志。 随堂检测 1指说明下列句中古今异义词 A、烟涛微茫信难求( ) B、云霞明灭或可睹( ) C、势拔五岳掩赤城( ) 2找出句中词类活用的的词并说明其用法和意义 (1)虎鼓瑟兮鸾回车( ) (2)云青青兮欲雨( ) (3)列缺霹雳( ) (4)对此欲倒东南倾( ) (5)訇然中开( ) (6)古来万事东流水( ) (7)栗森林兮惊层巅( ) 3梦游天姥吟留别属古代诗歌中的_又称_,_。句式特点是:多数通篇是_句或_;平仄_,用韵比拟自由,可_,也可以_。 4表现全诗主旨和诗眼的句子是_;描写天姥山高大挺立的句子是_;由梦境转到现实,仙境倏忽消逝_,_. 5.梦游天姥吟留别开篇两句“海客谈瀛洲,烟波微茫信难求”,能不能删掉,改为开宗明义的方式,如用“越出名山曰天姥,云霞明灭即可睹”开头? 答:_。 阅读下文,答复问题。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荡不见底,日月照射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一直之烟霞。 6 段文字是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的主体局部,紧扣“梦”这一脉络,作者写了四个层次。请简要概括层意。 答:_ 7对下列诗句的内容、表现手法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脚著谢公屐空中闻天鸡。”这几句诗是诗人登山的开场,从飞度镜湖到登上天姥山顶,一路写来,景物一步步变化,梦境一步步绽开,梦想的色调也一步步加浓。 B“千岩万转路不定水澹澹兮生烟。”这几句诗用了夸大、对偶和比方的修辞方式,绘声绘色地描绘了一个迷离恍惚、光怪陆离的梦幻世界,起到了衬托下文的作用。 C“列缺霹雳日月照射金银台。”这几句诗铿锵有力,写出了天门翻开时的宏伟气概和非凡景象,为神仙的出场渲染了奇妙的背景。 D“霓为衣兮风为马仙之人兮列如麻。”这四句诗是梦境的高潮。为全诗尾句表达对统治者的蔑视和抗拒做了铺垫。 8这节中哪些动词能表现诗人急于巡游的开心心情? 答:_ 9诗人写“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的景象,几乎没写白天的风光,一下子就转入暮色的“迷花倚石忽已暝”的描写,旦暮改变何其速也!这可能表现了诗人什么样情感?你还能从文中找出根据么? 答:_ 10诗人“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的缘由是什么?请从两个方面简要分析。 答:_。 _。 阅读诗歌,答复下列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 这首诗是作者天宝年间,因受排斥而分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 11、 哪两联对仗?请详细谈谈。(2) 答:_ 12、 首诗借古抒情,抒写了作者什么样的情?(3) 答:_ 13、 这首采纳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举例说明。(3) 答:_ 阅读诗歌,答复下列问题 别储邕之剡中 唐•李白 借问剡中道, 东南指越乡。 舟从广陵去, 水入会稽长。 竹色溪下绿, 荷花镜里香。 辞君向天姥, 拂石卧秋霜。 注:溪下指剡溪,镜里指镜湖。 14这首诗写了越中哪些景物(意象)?(2分) 答:_ 15、哪句诗最能表现诗人的情感?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4分) 答:_ 阅读诗歌,答复下列问题 塞上听吹笛 (唐)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16、 写了什么样的生活情景?请详细分析。(2分) 答:_ 17、有人说“借问梅花何处落”写得好,请详细分析好在何处?(4分) 答:_ 第五课 梦游天姥吟留别 参考答案 1A信:古义指确实、实在,副词;今义指书信,名词。B灭:古义指暗,形容词;今义指歼灭,动词。C拔:古义指超出,动词;今义指抽出,动词。 2名词“鼓”用作动词,弹奏;名词“雨”用作动词,下雨;名词“霹雳”作动词,意思是电闪雷鸣;方位名词“东南”用作“倾”的状语,向东南;“中”用作“开”的状语,在中间;方位名词“东”用作“流”的状语,向东;栗,使战栗;惊,使惊。 3古体诗 古诗 古风 五言 七言 一韵究竟 中途换韵。 4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快乐颜;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5. 答:不能。瀛洲是传闻中的海上仙岛,已暗含寻仙的意思。诗人想寻仙,而瀛洲不行寻,这才转而寻天姥。有此两句,下面再写梦中所见仙府图景,才不会使人感到突然。 6入梦缘由 梦游历程 梦中仙境 梦醒时分 7B(比方错) 8梦/飞/著/登/ 9表达了诗人愁闷的情感。“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层巅、深林也能战栗、惊动,冷色的“烟、水、青云”都满含愁闷。 10 诗人长安翰林生活如梦似水一般转瞬即逝。 诗人感到人生的困难、仕途的险恶。 11、颔联和颈联对仗。吴宫-晋代,花草-衣冠,埋-成,幽径-古丘;三山-二水,半落-中分,青天外-白鹭洲。 12、描绘了山河壮丽的风光,也在吊古幽思之中,抒发了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愁闷心情,表示了对“浮云蔽日”的奸佞小人的痛恨。 13、全诗采纳了虚实相结合的手法。如,“凤凰台”是实景,而“凤凰游”则是虚景;“凤去”是虚景,而“台空江自流”是实景;“吴宫花草”是虚景,而“埋幽径”是实景;“晋代衣冠”是虚景,而“成古丘”是实景;颈联是实景,而尾联则是虚景。 14、会稽山水/剡溪的竹色绿水/镜湖的荷花/天姥的秋霜 15、拂石卧秋霜;表现了诗人放情山水愉悦阔达的心情。 16、写了戍守边关的边塞生活:胡天雪地,牧马羌笛,戍楼边关。 17、这句是采纳虚实结合的手法,将虚景与实景和情感有机交融:“梅花”虚景,让战士想起家乡的梅花,引起思乡之情;“梅花”又是笛声,又是实景,笛声象落梅片片,四处飘荡,消沉、幽怨的思乡之情也随着笛声散满边关。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上海市沪东中学 华心才 教学目的1,学问与技能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熟背全诗2,过程与方法诵读法、讨论法3,情感看法价值观理解封建社会中学问分子的遭遇和苦闷,体会诗人的丰富而困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诗歌中寄予的诗人的思想感情2,梦境对于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课前预习1,熟读课文,正音释词列(裂)、怳(恍)姥、剡、渌、屐、澹、扉、訇信难求、向天横、势拔五岳、渌水荡漾、殷岩泉、列缺霹雳、鸾回车、怳惊起、维觉时、摧眉折腰、快乐颜2,诗主要写的是什么?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提醒全诗中心的句子在哪里?3,三段诗个写什么?三段之间用了哪些句子过渡?第二段写梦幻可分几层?各层大意是什么?教学过程一、导入由李白行路难“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的“梦”的含义导入本课。板书课题梦游天姥吟留别二、题解“梦游”是借写梦境寄予自己的思想感情,并非真的做了梦。“留别”,是自己走了,写诗赠给留在此地的挚友,跟送别不同。“吟”属于歌行体的一种。三、作者及背景学生介绍,老师补充:李白,祖籍甘肃天水,5岁时随父迁居四川青莲乡。“五岁育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有远大的志向,“愿为辅弼”、“安社稷”、“济苍生”。20岁后,蜀中遨游,26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有一鸣惊人、一飞冲天的宏愿。天宝元年42岁应召赴长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贺知章称“谪仙人”,唐玄宗“降辇步迎”。天宝三年(744年)赐金放还,接着遨游,遇杜甫、高适等。761年,请缨杀敌,因病折回。次年,病死当徒,初葬采石矶。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被排斥出长安后,在山东盘桓了一段时间,到天宝四年要由山东南游江浙时写的。李白在天宝元年秋天去长安以前,曾游历过天姥,他在别储邕之剡中里说:“辞君向天姥,拂石卧秋霜。”但是梦游天姥吟留别不是记写游历天姥的实况,而是描绘梦游天姥的幻境。这首诗从思想内容到艺术风格都充分表达了李白诗歌的特点。同学们都做了预习,盼望进一步主动主动的学习这首诗。三、检查预习1,学生朗读正音、释词2,听录音诵读,整体把握全诗列出提纲,梳理全诗思路1,现实天姥(游前):奇妙、雄峻2,梦游幻境(游中):梦到剡溪:心喜兴浓登山途中:见奇闻异山顶所见:白天,景象万千夜晚,惊心动魄洞外,雷轰电击洞内,壮丽奇妙醒来状况:冷冷清清3,抒情言志:蔑视权贵,抗拒现实 四、朗读第二段。作者描绘的梦境,我们读了有什么感受?给我们怎样的印象?漂亮而虚幻引导学生从“梦吴越”“怳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一直之烟霞”等语句中全面把握作者对这一梦境描写的看法:一方面赞其美,更重要的是叹其幻。五、“漂亮而又虚幻”,这就是作者呈如今读者面前的诗的意境,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问题是作者对梦境的描绘究竟蕴涵着怎样的思想感情?梦是漂亮的,而现实却是丑恶的。梦游中如痴如迷,惊喜交加,而一旦醒来则无比失意,喟然长嗟。很明显,作者对五彩缤纷、令人神往的梦境的追求是对黑暗丑恶的使人不得快乐颜的现实的批判和否认。这里,梦境所起的比照作用是自不待言的。梦境又是虚幻的,那么,现实是否虚幻呢作者认为同样虚幻:“世间行乐亦如此”,因此,我们在看到了梦境与现实对立的一面之外,还应当看到梦境与现实统一的一面。它们是锋利对立的但也是特别相像的。现实不仅特别丑恶,而且特别虚幻,它好像并不值得纪念。这才是作者通过这首诗对生活所做的完好的说明。朗读第三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六、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对现实持完全否认的看法,那么,今日我们应当怎样相识和评价这种思想感情呢?诗的前两段写梦游起因,梦游经过,这是题中“梦游天姥”应有的内容;而结尾几句写游后的感慨,则紧扣诗题的“别”字,不仅是辞行东鲁诸公,而且是在说明自己与黑暗丑恶的现实分裂的看法。这几句是全诗的主旨所在,作者虽然直抒胸臆,痛快淋漓,但流露的感情又特别困难。由自己的“梦”(游天姥,从政)的幻灭,进而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如此的“梦”,以偏概全,断言“古来万事东流水”,从而消极避世。对此,我们可以理解,也很怜悯。因为这种思想方法看似片面,其实作者否认现实,主要是因为现实中有“权贵”。他之所以躲避现实,是为了不再去“脆眉折腰事权贵”,是为了完毕自己过去那种追求荣华富贵的行乐生涯。应当说这是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根本情感,而这种感情是诗人桀骜不驯的叛逆性格的写照,是一种大梦初醒的觉悟,是对现实的深入反思,应当说是安康的,珍贵的。至于“古来万事东流水”虽不免以偏概全,但也好像应当理解为一种愤激之辞,我们须要指出其局限,但也不必苛责。七、从本诗看李白诗歌的风格诗歌开头用神仙境界来衬托天姥山,又用大胆的夸大的修辞,第二段对神仙境界的描绘更富有丰富奇妙、绚烂多彩的想象,不仅给读者以梦幻的美的享受,不仅形象的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还突出的表现了李白诗歌创作上的特色浪漫主义的手法,奔放飘逸的风格。齐诵全诗。体会李白诗歌的艺术风格。八、与行路难比拟行路难写于744年,虽失意而渴望从政。用梦类比,示意自己仍盼望得到重用。梦游天姥吟留别写于745年,因不满而消极避世。用梦比照,否认丑恶的现实。九、作业背诵全诗附录: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天。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想象丰富通过梦境的描绘,借助仙界的出现,绽开了丰富的想象。诗中所写的,是梦游而不是真游,却又以现实为根底。天姥山神仙的出现,是作者对奇妙世界的反映。汲取了楚辞及一些神话故事中的内容与艺术特点,运用比方、比照、衬托、夸大等方法,描绘的仙境,栩栩如生,引人入胜,耐人寻思。传闻中的瀛洲与现实生活中的天姥比,以奇妙的梦境与丑恶的现实比,以光明与黑暗比比照。写天姥的高而且大:“连天向天横”、“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运用夸大。连用五岳、赤城、天台,又一起用来衬托了天姥的高大衬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