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期末试卷含答案.docx
马原期末试卷含答案一, 单项选择题1,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志向是( A ) A.实现共产主义 B.歼灭阶级 C.歼灭国家 D.歼灭两极分化 2, 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B ) A, 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 B,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C, 彻底的唯心主义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 D, 自然观上的唯心主义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3, 在哲学基本问题上,唯心主义的主要错误是( C ) A.认为世界是不行相识的 B.主见物质和意识都是世界的本原 C.否认物质对意识的确定作用 D.抹煞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4, 下列各项正确反映物质和运动关系的是(D ) A.运动是内容,物质是其形式 B.运动是现象,物质是其本质 C.运动是短暂的,物质是永恒的 D.运动是属性,物质是主体 5, 时间是( A ) A.物质运动的持续性 B.物质运动的广延性 C.人们整理感觉材料的形式 D.人们头脑中形成的观念6,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说( D ) A.意识是人脑自生的 B.意识是人脑的一种分泌物 C.人脑是产生意识的源泉 D.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7, 揭示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析性统一的规律是( D ) A.联系和发展的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质量互变规律 D.否定之否定规律8,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 ( C ) A.视察试验方法 B.逻辑推理方法 C.冲突分析法 D.归纳演绎方法 9, 古代朴实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D ) A.客观存在的各种物体 B.宇宙中存在的一切现象 C.物质的详细形态 D.某种详细的“原初物质” 10, 两条根本对立的相识路途是( C ) A.可知论与不行知论 B.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 D.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11. 划分两种历史观的根本标准是()。A.是否承认人类社会的内部冲突 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确定作用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确定社会意识 D.是否承认国家是阶级冲突不行调和的产物12. 理解全部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A.生产关系的发展史 B.社会意识的发展史 C.生产劳动的发展史 D.阶级斗争的发展史13. 现代化生产中科学, 技术, 生产三者的关系是()。A.科学, 技术, 生产三者浑然一体 B.基本上体现为"生产技术科学"的过程C."科学技术生产"的过程不占主导地位 D."科学技术生产"的过程占主导地位14. 生产关系是指()。A.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 B.人与自然的关系 C.人类折服自然, 改造自然的过程 D.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的关系15. 生产资料全部制形式的基本类型是()。A.国家全部制和集体全部制 B.集体全部制和个体全部制 C.资本主义全部制和社会主义全部制 D.私有制和公有制16. 唯物主义相识论都坚持(D)。A.唯理论 B.阅历论 C.先验论 D.反映论17. 旧唯物主义相识论把相识看成(D)。A.人们纯思维的理性活动 B.不断反复, 无限发展的相识过程C.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D.照镜子似的, 直观被动的反映18. 相识的本质是(C)。A.主体对客体的加工 B.主体对客体的改造 C.主体对客体均反映 D.主体对客体的作用19. 相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C)。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相识论的观点 B.唯心主义相识论的观点C.马克思主义相识论的观点 D.可知论的相识观点20,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 D ) A.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B.自然与社会的统一 C.生产与消费的统一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21, 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实践活动的是( A ) A.农夫插秧种稻 B.医生诊病开药 C.交警维持交通秩序 D.科学家做物理试验22, 任何科学理论都不是终极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这说明( C )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确定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23, 真理的详细性是指(B)A.真理观念因人而异 B.真理是有条件的C.运用真理的人是详细的 D.相识真理的人是详细的24, 阶级斗争的根源是(D)A.政治利益的对立 B.思想的对立 C.人性的对立 来源:考试大 D.物质利益的对立25, 群众路途的基本动身点和最 终归宿是(A)A.一切为了群众 B.一切依靠群众 C.从群众中来 D.到群众中去 来源26, 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从根本上说,这是由(B) A.党的正确的路途, 方针, 政策确定的 B.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冲突的性质和特点确定的 C.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国际环境确定的 D.广阔人民群众主动主动地参加改革确定的27,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D)A.自由贸易的出现 B.商品的产生 C.资本家的出现 D.劳动者有人身自由并且丢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27, 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了剥削,是由于它(A) A.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B.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C.实行了支付的形式 D.是劳动者必要劳动时间创建的价值 28, 资本就是(D) A.货币 B.确定数量的物 C.金银 D.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29, 资本有机构成详细表现为(A) A.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B.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比率 C.固定资本与流淌资本的比率 D.生产资本与流通资本的比率 30, 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按确定的量的比例相交换,其缘由在于它们(D) A.有不同的运用价值 B.可以满意人们不同的须要 C.都是详细劳动的产物 D.都凝聚了一般人类劳动 311, 产业资本循环中生产剩余价值的阶段是( B) A.购买阶段 B.生产阶段 C.销售阶段 D.流通阶段32, 规律具有的两个特点是 (B ) A .主观性和个别性 B .客观性和普遍性 C .社会性和历史性 D .稳定性和不变性 33, 有人认为,只有感性阅历才是牢靠的,抽象的理论是不行靠的,这在相识论上犯了(C ) A .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 B.形而上学的错误 C .阅历论的错误 D.唯理论的错误 34,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中最典型的现象是 ( A ) A .生产过剩 B.商品短缺 C.长期萧条 D.持续高涨 35, 资本主义的利润率是 ( A ) A.剩余价值与预付资本的比率 B.剩余价值与所费资本的比率 C.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D.剩余价值与不变资本的比率 36. "防微杜渐"体现的哲学道理是(B)。A.对立统一规律的原理 B.质量互变规律的原理C.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 D.冲突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的原理37. 作为辩证的否定的"扬弃"是(C)。A.既保留又继承 B.彻底抛弃 C.既克服又保留 D.冲突的调和38. 否定之否定规律(A)。A.在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时才能完整表现出来 B.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任何一点上都可以表现出来C.在事物经过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后表现出来 D.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经过确定和否定两个阶段表现出来39. 相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C)。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相识论的观点 B.唯心主义相识论的观点C.马克思主义相识论的观点 D.可知论的相识观点40. 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C)。A.实践的历史性和不确定性确定的 B.实践的有条件,性和相对性确定的 C.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确定的 D.真理的相对性和确定性确定的二, 多项选择题1,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BCD) A.历史唯物主义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哲学 2, 哲学基本问题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AC) 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B.世界是如何发展的问题 C.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 D.世界的本质是一个还是多个的问题 3. 马克思义相识论与旧唯物主义相识论都坚持 (BD)。A.唯心主义先验论 B.唯物主义反映论 C.唯心主义的可知论 D.唯物主义的可知论 4. 马克思主义相识论区分于旧唯物主义相识论的显著特点有(CD)。A.把可知论引入相识论 B.把唯物主义引入相识论 C.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相识论D.把辩证法应用于相识论 5物质第一性, 意识第二性 B.社会实践是相识的基础 C.相识对象的客观性 D.相识过程的辩证法 6. 下列各项属于摹写与创建辩证统一的有(AC)A.摹写是创建性摹写 B.是直观的镜曲式摹写 C.创建是以摹写为基础的创建D.是主观随意的编造 7. 实践是相识的基础,其表现有(ABCD)。A.实践是相识的来源 B.实践是相识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相识真理性的标准D.实践是相识的目的 8. 人们所获得一切学问来源于(CD)A.天资聪慧 B.抓住灵感 C.社会生产实践 D.科学试验实践 9. 相识的辩证过程包括两个阶段,它们分别是(CD)。A.从感觉到知觉的过程 B.从推断到推理的过程 C.从感性相识到理性相识的过程 D.从理性相识到实践的过程 10. 下列各项属于感性相识的形式的有(ACE)。A.概念 B.感觉 C.知觉 D.推理 11. 感觉, 知觉, 表象的依次发展,初步显现出(AB)。A.相识发展从部分到全体的发展趋势 B.相识发展从干脆到间接的发展趋势C.相识发展从感性相识到理性相识发展的趋势 D.相识的发展是不断进行质的飞跃的趋势12. 割裂感性相识和理性相识的辩证统一,会导致(BD)。13, 下列选项中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有(BCD) A.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B.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C.未有天地之先,终归是先有理 D.存在就是被感知 14, 下列各项反映事物之间客观联系的有 (ABD) A.森林覆盖面的大小影响气候 B.人口状况影响社会的发展 C.天空出现流星雨是人类的不祥之兆 D.客观条件的好坏影响人们行动的效果 15,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 (ABCD) A.是阶级冲突不行调和的产物 B.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统治工具 C.在社会主义社会依旧存在 D.在共产主义社会将自行消亡 16. 生产力系统的构成要素有(ABCD)。A.独立的实体性因素 B.运筹性的综合因素 C.渗透性因素 D.打算性因素 17. 阶级产生的经济前提是(BCD)。A.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B.剩余产品的出现 C.随着社会分工而产生的产品交换,出现生产资料私有制 D.生产有了确定发展但发展不足 18. 下列各项属于社会进步的动力的有(ABCD)。A.社会基本冲突 B.民主制度的建立 C.阶级社会的阶级斗争 D.人民群众的创建活动19. 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的内容的有(ABC)。A.生产力的性质确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B.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先进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C.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D.生产力必需在确定的生产关系中存在 20. 当代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作用的表现有(ABCD)。A.由科技因素造成的劳动生产率越来越高B.自然科学从理论突破到新产品试制胜利的周期日益缩短 C.科技使生产力的发展明显地逞现加速度的趋势 D.科技能把生产力诸要素组合起来构成现实生产力 四, 简答题1, 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 社会存在确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是社会意识的根源;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的,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前提和基础。人们必需先进行物质生产,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精神生产。(2)社会存在确定社会意识的内容和形式。有什么样的社会,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与之相适应。(3)社会存在的发展改变确定社会意识的发展改变。社会意识的发展改变归根究竟都是同社会存在的发展改变相适应的,社会存在发生了改变,社会意识也会相应地发生改变。2,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1)从质的方面看,不同性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着不同性质的作用。(2)从量的方面看,无论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什么性质的作用,都有程度深浅, 范围大小, 时间久暂的不同。 2, 简述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的内涵和其二者之间的关。商品的二因素:运用价值和价值1,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2,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劳动二重性即详细劳动和抽象劳动。详细劳动是具有特别性质和详细形式的人类劳动力的支出,它生产运用价值。抽象劳动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支出,它形成商品的价值。抽象劳动以简洁劳动为尺度。困难劳动是自乘的或多倍的简洁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确定商品的二因素。生产商品的劳动是详细劳动的抽象劳动的统一。详细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二个方面。劳动二重性和其冲突构成商品经济运动的内容。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3, 简洁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的作用是什么?4. 什么是生产关系必需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这一规律有什么现实指导意义103-1045. 简述在个人和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问题上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1276. 相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637.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8. 生产关系体系和其内容,以和两种类型生产关系的区分。101-1029. 英雄创建历史的唯心史论的根源。12710.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10211. 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9813, 简述量变和质变的含义以和二者的辩证关系。14, 如何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五, 论述题1, 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 运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说明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宏大意义。3 运用生产关系必需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全部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正确性。4, 论述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大基本冲突运动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