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乘法分配律教案.docx
-
资源ID:34968904
资源大小:17.24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乘法分配律教案.docx
第5课时:乘法安排律教学内容:教材第26页例7及“做一做”、第27、28页练习七。教学目的:1通过探究乘法安排律的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究规律的过程,并能用字母表示发觉的规律。2经验共同探究的过程,培育解决实际问题与合作沟通的实力,会运用乘法安排律进展简便计算。3培育学生依据详细状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实力,开展思维的敏捷性。教学重点:通过视察、比拟、抽象、概括出乘法安排律。教学难点:能运用乘法安排律进展简算并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教法:老师通过让学生主动参与获得学问的过程,从而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觉与总结乘法安排律。学法:学生通过独立思索、小组沟通,理解乘法安排律并进展简便计算。老师打算:课件。学生打算:常规学惯用具。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回忆我们已经学过的乘法交换律与结合律,什么是乘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并让学生用字母表示。今日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乘法的另一个运算定律。板书课题:乘法安排律。二、新课探究究课件接着出示“植树”情境图后,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与了这次植树活动?1 解决问题。(1)从图中你都知道了哪些信息?(2)要想解决问题,须要用到哪些条件?生: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坑、种树,2人负责抬子、浇树。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汇报预料:依据题意,你能列式解答吗?有没有不同的方法?方法一:先求每组有多少人,再求参与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42)×256×25150(人)方法二:先求挖、种树的有多少人,再求抬水、浇树的有多少人,最终求参与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4×252×25100×50150(人)师:谁能说一说这样做的道理?生:先算出每一组植树的有6人,再乘25个组,就是一共植树的人数。)2 有没有不同的做法?生:分别算出25个小组挖坑、种树的人数与25个小组抬水、浇树的人数,把这两局部加在一起,就是一共植树的人数。师:这两种做法有什么一样点与不同点?生:一样点:结果相等,(42)×254×252×25。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等式吗?(展示学生的举例,45组。)师:视察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生:两个数的与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安排律。师:你能用自己喜爱的方法表示乘法安排律吗?(ab)×c a ×c b×c想一想:a ×( b c ) _ × _ _ × _ 三、稳固练习,提升相识1下面哪些算式是正确的?正确的画“”,错误的画“×”。(教材第26页“做一做”第1题。)56×(1928)56×1928 ( )32×(7×3)32×732×3 ( )64×6436×64(6436)×64 ( )问题:说一说你的推断理由。2下面哪些算式运用了乘法安排律?(教材第27页练习七第4题。)3李阿姨购进了60套这种运动服,花了多少钱?(教材第27页练习七第5题)师:依据题意,你能列式计算吗?说一说你这样计算的理由。 4. 视察下面的竖式,说一说在计算的过程中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5用乘法安排律计算下面各题。 师:视察数据的特点,说一说怎样计算比拟简便。四、布置作业1教材第28页练习七第7、8、10、11题。2练习册第33页。五、课堂总结谁来主说说今日我们学习了什么学问?师生沟通后小结:两个数的与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板书设计:第5课时:乘法安排律例7: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与了这次植树活动?方法一:(42)×256×25150(人)方法二:4×252×25100×50150(人)两个数的与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乘法安排律。用字母表示:(ab)×c a ×c b×c想一想:a ×( b c ) a ×b a×c 教学反思:乘法安排律是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的内容,是一节比拟抽象的概念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根底上教学的。乘法安排律也是学习这几个定律中的难点。因此,对于乘法安排律的教学,我没有把重点放在数学语言的表达上,而是把重点放在让学生通过多种方法的计算去完好地感知,对所列算式进展视察、比拟与归纳,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测并举例进展验证所以,本课的教学目的,我定位在:(1)从学生已有生活阅历动身,通过视察、类比、归纳、验证、运用等方法深化与丰富对乘法安排律的相识。(2)浸透“由特别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别”的相识事物的方法,培育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究、发觉问题,解决问题的实力,进步数学的应用意识。本单元教材的一个显明特点是,不再仅仅给出一些数值计算的实例,让学生通过计算,发觉规律,而是结合学生熟识的问题情境,扶植学生体会运算定律的现实背景。这样便于学生依托已有的学问阅历,分析比拟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出运算定律。教材供应了这样一个主体图:春季里,同学们开展植树活动,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须要解决的问题是:一共有多少人参与植树活动?学生会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分别列出算式,接着通过计算发觉,两个算式可以用“”连接,即25×(42)25×425×2。我将其首先呈现给学生,目的是结合学生熟识的问题情境,扶植学生体会运算定律的现实背景。接着设计“悬念”,抛出四组题目,把学生引到“两算式的结果相等”的状况中来。先请学生猜测,而后验证,再请学生编题,让每一个学生都不由自主地参与到探讨中来。在编题过程中,许多学生都交出了正确的“答卷”,增加了他们学习的自信念与接着探讨的欲望。接着,请同学在生活中找寻验证的方法,以四人小组为探讨单位,学生的思维活动一下子活泼起来,纷纷探究其中的奇妙。小组探讨的方式,更促使学生之间进展思维沟通,激发学生盼望获得胜利的动机。通过理论、探讨,提醒了乘法安排律。再通过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来表述乘法安排律加以内化。这样做,学生学得主动、学得主动、学得欢乐,自己动手编题、自己动脑探究,从数量关系改变的屡次类比中悟出规律,“扶”得少,学生创建得多,学生学会的不仅仅是一条规律,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自主自动,学会了进展合作,学会了独立思索,学会了像数学家一样进展探讨、发觉!这对十岁左右的孩子来说,其鼓励作用无疑是无比宏大的,而“爱思、多思、会思”的学习习惯,会让孩子一生受益。纵观教学过程,学生学得轻松,学得主动。我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感受到:仔细钻研教材,深化挖掘教材中的珍贵资源,会使教材的内涵更有广度与深度,也为培育与开展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供应了更广袤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