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本科现代管理学资料.docx
自考本科现代管理学资料第一章 管理与管理学一, 名词说明1.管理:是在社会活动中,确定的人或组织依据所拥有的权力,通过一系列的职能活动,对人力, 物力, 财力和其他资源进行协调或处理,以达到预期目标的活动过程。2.管理学:是特地探讨管理活动和其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3.现代管理学:是在总结管理发展历史阅历和借鉴传统管理理论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现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所供应的理论和方法,探讨现代条件下进行的各种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学问。4.比较探讨法:是通过对不同管理理论或管理方法异同点的探讨,总结优劣以借鉴或归纳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管理规律的方法。5.定量分析法:是运用自然科学学问,把握管理活动与管理现象内在的数量关系,寻求其规律的方法。6.历史探讨法:是对前人的管理实践, 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予以总结概括,从中找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实现古为今用的方法。7.案例探讨法:是通过对现实中发生的典型管理事例进行整理并绽开系统分析,从中把握不同状况下处理问题的不同手段,以达到驾驭管理原理,提高管理技能的方法。8.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把现成的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检验这些理论与方法的正确性与可行性,并在实践中不断概括总结新的理论与方法。二, 填空1.管理的历史发展:管理与人类社会同时产生,而不是人类社会发展到确定阶段的产物。管理是一种与人类文明共存的社会现象。2.现代管理的划分: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3.在资本主义以前,管理最为基本的形式是国家管理。4.一个乐队要有乐队的指挥,马克思的这段论述强调的是管理起源于人类的共同劳动。5.现代管理学的特征:变革性, 开放性, 严密性, 好用性。三, 简答1.史前人类社会管理的特点:(1)习惯化的管理方式(2)原始民主的管理制度(3)简洁的管理机构(4)人格化的管理权力(5)单一的公共事务管理2.资本主义社会(近代社会)的管理特征:(1)科学管理 (2)分权管理 (3)法制管理 (4)经济管理成为管理的重点 3.现代管理的基本特征:(1)系统化管理 (2)民主化管理 (3)科学化管理 (4)法治化管理 (5)以人为本 (6)追求效率4.管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管理是维系人类正常社会生活的条件(2)管理是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的手段(3)管理是社会生产力实现的基础(4)管理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保证,还能创建出新的生产力5.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分是:(1)管理宗旨不同(2)管理主体不同(3)管理依据不同(4)管理对象不同(5)管理过程不同6.管理学的学科特征:(1)管理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统一的学科(2)管理学是一门定性和定量相统一的学科(3)管理学是一门软科学(4)管理学具有显明的时代特征(5)管理学是一门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相统一的学科7.管理学的探讨对象:(1)是探讨生产力方面的问题(2)是探讨生产关系方面的问题(3)是探讨上层建筑方面的问题8.现代管理学的探讨内容:(1)关于管理, 管理学和现代管理学的基本问题(2)关于管理职能的基本问题(3)关于管理方法与技术的基本问题第二章 管理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一, 名词说明1.行为科学:是指运用心理学, 社会学理论和方法,从人的工作动机, 心情, 行为与之间的关系动身,探究影响劳动生产率因素的科学。2.红海战略:是指竞争的结果,是传统的竞争战略,是一种“血腥”的, 誓不两立的战略。二, 填空1.孙子兵法在阐述用兵策略时提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这反映出中国古代朴实的系统管理思想。2.小詹姆斯·瓦特和马修·博尔顿(支配方面和成本核算) 3.罗伯特·欧文:首次提出了关切人的哲学,他被誉为人事管理的先驱者 “人际关系之父”。 4.查尔斯·巴贝奇:科学管理的先驱者5.安德鲁·尤尔:管理教化的先驱者 6.丹尼尔·麦卡勒姆和亨利·普尔:麦卡勒姆实行明确的分工负责制。(组织图)7.泰勒在1911年发表其代表著作科学管理原理,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8.泰勒主见“差别计件工资制”9.法约尔分析的管理的五项职能:支配, 组织(人力和物力), 指挥, 协调, 限制10.早期行为科学又称人际关系论,1949年正式将人际关系论定义为行为科学。11.早期行为科学的代表人物是梅奥。12.管理过程学派的理论基础是一般管理理论。13.Z理论的前提问题是:怎样使人们的努力彼此协调起来产生最高的效率。三, 简答1.中国古代朴实的系统管理思想表现在:(1)长城有一个多层级的管理系统,叮嘱自上而下层层下达(2)都江堰各部分不仅能够独立发挥作用,而且可以相互结合,发挥整体功能(3)孙子兵法强调要了解敌我双方的状况,要分析客观规律,从整体上把握斗争局势才能克敌制胜2.世界其他民族古代的管理思想:(1) 最能说明古代人类生产组织和生产管理思想的实例,首推埃和人于公元前27世纪修建的胡夫金字塔。(2)古代生产管理思想,还可以从15世纪和16世纪时威尼斯造船厂的管理中体现出来。(3)古希腊也留下了宝贵的生产管理思想。一个从事高度专业化工作的人确定能工作得最好。3.教会管理思想:罗马天主教会或许是西方文明史上最许久而有效的正式组织。它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除了其追求的目标具有迷人的魅力外,其组织之严密,管理技术之超群,无疑也是重要缘由。4. 亚当·斯密对管理理论的贡献是:亚当·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一书中,对管理问题进行了探讨,以制针业为例说明白劳动分工给制造业带来的变更。5.亚当·斯密认为劳动分工之所以能提高生产效率的缘由:(1)技巧(2)节约一个工作转到另一工作而损失的时间(3)机械的独创 6.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内容: (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2)为了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必需为工作选择第一流的工人(3)为了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必需实现标准化 (4)在制定标准定额基础上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 (5)设置支配层, 实行职能制(6)对组织机构的管理限制实行例外原则 (7)为实现科学管理应开展一场“心理革命”7.一般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1)区分了经营与管理的概念并论述了人员实力的相对重要性 (2)概括并分析了管理的五项职能:即支配, 组织, 指挥, 协调与限制 (3)阐述了管理教化和建立管理理论的必要性 (4)提出了管理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十四项原则8.早期行为科学理论的内容:(1)企业职工都是“社会人”,是困难的社会系统的成员(2)劳动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职工的工作看法和其人际关系状况 (3)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9.后期行为科学理论的内容:(1)有关人的须要, 动机, 行为方面的理论 (2)有关人的特性方面的理论 (3)有关领导行为方面的理论10.系统管理学派的基本观点是:(1)把管理组织视作一个开放系统(2)对组织的运行进行了系统分析第三章 决策一, 名词说明1.决策:是指管理者依据对客观规律的相识,为确定的管理行为确定管理目标,制定并选择管理方案的过程2.预料: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将来发展的性质, 状态和变更趋势所作的估计和测算。3.决策模式:是指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有规律的或反复出现的决策活动形式。二, 填空1.决策的类型:A 依据决策目标所涉和的规模和影响程度不同分为:(1)战略决策(2)战术决策B 依据决策内容的具体状况不同分为:(1)程序化决策(2)非程序化决策C 依据决策所处的时期不同分为:(1)平常决策(2)危机决策D 依据决策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分为:(1)初始决策(2)追踪决策E 依据决策所具有的条件和牢靠程度不同分为:(1)确定型决策(2)非确定型决策(3)风险型决策2.决策理论学派的产生:是由社会系统学派发展而来的。3.决策体制的构成:决策中枢系统(核心), 决策询问系统, 决策信息系统(神经系统)。三, 简答1.决策的地位:(1)人类的活动总是伴随着决策的过程。(1)决策的正确与否往往关系到一个组织的前途和命运。2.决策与预料的关系:(1)预料是为决策服务的。(2)预料贯穿于决策的全过程。(3)预料侧重于对客观事物的科学分析,决策侧重于对有利时机和目标的科学选择。3.决策理论学派的主要观点是:(1)强调了决策在管理中的重要性。(2)分析了组织在决策中的作用。(3)阐述了决策过程。(4)提出了决策的准则。(5)归纳了决策的类型。(6)探讨了信息对决策的影响。4.有较大影响的几种决策模式是:(1)理性决策模式。渴望决策成为科学和理性的行为。(2)渐进决策模式。决策过程是一个按部就班的过程。(3)集团决策模式。竞争着的集团之间所出现的某种均势。(4)精英决策模式。杰出人物决策模式。5.理性决策模式的主要内容是:(1)提出了“最优决策准则”。(2)设计了严格的决策程序。(3)要求决策运用科学方法。(4)把决策过程看成是一个理性分析的过程6.渐进决策模式的内容的:(1)决策过程是一个按部就班的过程(2)决策方案是在原有决策的基础上所做的修改7.集团决策模式的内容:(1)集团的互动是公共决策的核心内容 (2)决策方案是各个集团相互斗争, 相互妥协的结果 (3)各个集团占有的资源不同,对决策的影响力不同8.决策的程序是:(1)发觉问题(察觉问题, 界定问题, 陈述问题)(2)确立目标(3)拟订方案(4)选择方案9.决策的规则有:(1)全体一样规则(2)多数裁定规则(3)简洁多数规则(4)确定多数规则第四章 组织一, 名词说明1.组织:一是作为名词,是指为实现特定目标,依据确定的权力与责任, 权利与义务关系,依据分工与合作规则而构成的人的群体机构体系;二是作为动词,也是作为管理的一项职能,组织是指设计, 构建上述机构体系的活动。2.正式组织:是依据确定的程序设立,具有明确的组织目标, 机构与职位体系和规章制度的组织。3.非正式组织: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基于爱好, 爱好, 情感等因素自发形成的组织。4.直线制:由最高主管到基层工作人员自上而下建立垂直的领导关系,不设职能机构,形同直线5.职能制:在组织内部除设置层级管理机构外,还按管理职能高若干职能机构6.直线职能制:将直线制和职能制融为一体。7.矩阵制:特地小组的横向关系和原来的纵向关系,组成了一个矩阵8.多维制:是系统理论在管理组织中的具体应用二, 填空1.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 各级人民政府, 各类企业和各类事业单位都属于正式组织。2.管理学对非正式组织的探讨起源于霍桑试验。3.马克斯·韦伯被誉为“组织理论之父”。4.组织权威的类型:传统权威, 超凡权威, 合理合法权威。5.格林纳认为,组织在聚合阶段后期,上下级间的冲突不行避开,组织将陷于“自主性危机”。6.行政体制设计要以提高行政效率, 效益为目标。7.行政体制设计的内容:职能设计, 行政体制形态设计。8.管理层次的数量主要取决于组织规模和管理幅度。三, 简答1.组织的基本构成要素:(1)目标(第一要素)(2)人员(主体)(3)物财(4)信息(5)机构(6)职位(7)权责(8)程序(9)规制2.非正式组织的消极作用:(1)保守倾向(2)角色领导(3)滋生谣言(4)不良压力3.简述组织理论的产生与发展阅历的阶段:(1)古典组织理论阶段(2)行为科学组织理论阶段(3)系统科学组织理论阶段(4)创新发展阶段4.组织生命周期理论的阶段:(1)创业阶段(幼年期) (2)聚合阶段(青年期)(3)规范化阶段(中年期) (4)成熟阶段 (5)再发展或衰退阶段5.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基本观点:(1)第一项修炼是实现自我超越(2)第二项修炼是改善心智模式 (3)第三项修炼是建立共同愿景(4)第四项修炼是加强团队学习 (5)第五项修炼是进行系统思索(核心)6.多维制组织结构模式把管理机构分为哪几类:(1)按产品划分的事业部,它是产品利润中心;(2)按职能划分的职能参谋机构,它是专业成本中心;(3)按地区划分的管理机构,它是地区利润中心。7.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有:(1)下属工作地点, 场所分散程度;(2)下属工作相像性, 困难程度, 变动性;(3)业务活动的困难性, 标准化程度,绩效考核的难易程度;(4)通信与监控手段的有效性;(5)下属人员的德, 智等基本素养。8.编制设计的内容主要有:(1)任职者素养设计(确定每一职位须要什么样素养的人员任职)(2)人员数量确定(确定各种素养的人须要多少)9.运行机制的类别与功能:(1)基本职能突现机制。其功能是:保证行政机构履行职能, 正常有序运作。(2)保障机制。其功能是:防范问题,和时发觉问题, 和时订正并尽快消退不良后果。(3)发展机制。其功能是:使管理系统不断改进,在变更的环境中始终保持活力。第五章 人事一, 名词说明1.人力资源:(1)广义,是指一个国家, 地区或组织现在和将来已经成为或可能成为生产性要素的人口。(2)狭义,是指一个国家, 地区或组织能够作为生产性要素投入生产或经营活动的劳动人口的数量和素养。2.职位分类:是指依据工作性质, 权力大小, 责任轻重, 所需资格条件以和工作难易程度对组织系统中的职位予以分门别类,划分出不同的类别和等级,以作为人事管理依据的人事分类制度。3.职位描述:是规定某一具体职位的工作目标, 职责范围, 技能要求, 工作条件以和职位关系的书面文件 。4.职位规范:是对职位人员所需资格条件的书面描述。5.品位分类:是依据资格条件把人员划分为不同的品位等级的人事分类方法。6.人事选聘:就是通过聘请等手段选择职位人员的过程。7.人事考评:是人事考核, 评价的总称,是指对组织内部人力资源状况进行考核和评价。8.人事培训:是为开发组织人力资源而有支配, 有目的地对在岗人员的业务学问, 工作技能进行的培育, 训练。二, 填空1.近代最早实行人事品位分类制度的国家是英国。2.人事选聘的途径:内部提升, 外部聘请。3.人事培训的方法:在职培训, 脱产培训, 半脱产培训。4.人事培训的类型:岗前教化, 新员工培训, 在职员工职业教化, 组织全员培训。三, 简答1.人力资源的特点:(1)人力资源的能动性 (2)人力资源的时效性 (3)人力资源的时代性(4)人力资源具有重复开发性 (5)人力资源具有生产和消费双重属性2.人事理论的产生与发展:(1)人事理论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标记是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诞生(2)20世纪中期,以传统人事理论为基础的传统人事管理模式逐步成熟,成为管理的支持系统(3)20世纪70年头末80年头初人力资源管理兴起,人事管理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革3.早期人事理论的基本观点:(1)强调以科学, 定量的方法提高职工的劳动生产效率。(2)把人员视之为生产要素。4.人力资源管理兴起的缘由:(1)越来越多的人介入人事管理工作;(2)人事聘请, 选拔, 培训, 绩效评估和酬劳支付等人事管理活动广泛开展,对组织系统产生了重大影响;(3)有支配的培训以和培训手段的系统化,使一大批培训专家脱颖而出;(4)人事预料, 绩效评估起先受到重视。5.职位分类的步骤:(1)职位调查(2)职位横向分类(3)职位纵向分类(4)制定职位描述和职位规范6.职位分类在人事管理中的作用:(1)职位分类为人事选拔供应了依据(2)职位分类增加了人事管理工作的针对性(3)职位分类促进了人事管理工作的法治化7.品位分类与职业分类的比较:(1) 品位分类以“人”为中心,职位分类则以“事”为中心(2) 品位分类制下,人员级别由品位确定,职位分类制下,人员级别由职位确定(3) 品位分类制下,人员升迁简洁,职位分类制下,人员晋升相对困难(4) 品位分类简洁易行,职位分类过于困难,操作难度大8.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差别:(1)对人的相识不同传统人事管理视人为手段, 成本,视人事工作为行政工作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视人为资源(2)管理原则不同传统人事管理强调以事为中心。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坚持以人为中心(3)管理方法不同传统人事管理方法简洁,缺乏灵敏性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留意接受主动开发性,更灵敏, 更加人性化(4)管理内容不同传统人事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为组织招募人员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则着眼于将来(5)人事部门在组织中的地位不同传统人事管理把人事活动视为非效益性活动,人事部门在组织系统中的地位较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组织系统中地位突出,是决策层的核心成员9.人事分类的发展趋势:(1)组织高层管理职位, 机密性职位, 临时性职位以和军事管理职位等宜接受品位分类(2)品位分类与职位分类的相互结合与渗透10.内部提升的优势是:(1)被选聘人员能快速开展工作(2)保证被选聘人员的素养和实力(3)有利于鼓舞士气,调动组织成员主动性(4)有利于吸引外部人才(5)内部提升手续简便,成本低11.内部提升的局限性:(1)造成“近亲繁殖”现象(2)因操作不公或心理缘由造成内部冲突(3)人员选择的有限性12.外部聘请的优势是:(1)外部聘请可以发挥“外来优势”。所谓“外来优势”,是指没有 “历史包袱” (2)利于缓和组织成员之间的惊惶关系(3)能够为组织带来簇新空气(4)人员来源广,选择余地大13.外部聘请的局限性:(1)外部聘请人员不熟悉组织状况,进入角色较慢。(2)外部聘请人员存在确定的风险。(3)组织成员失去了晋升机会,影响士气。14.人事考评的内容:A 公共管理人员考评的内容:(1)德(思想品德)(2)能(工作实力)(3)勤(组织纪律性, 责任感, 工作主动性, 出勤率等)(4)绩(工作实绩)(5)廉(秉公执法,廉洁自律)B 企业单位人事考评的内容:(1)劳动看法(2)业务水平(3)贡献大小15.人事考评的要求:(1)考评标准明确, 具体,具有可操作性(2)考评原则具有适应性和牢靠性(3)考评方法具有针对性, 可行性(4)考评结果要反馈(5)考评工作具有民主性和透亮度第六章 领导一, 名词说明1.领导:是指在社会管理活动中具有影响力的个人或集体,在特定的组织结构中,通过示范, 劝服, 叮嘱等途径,动员组织成员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2.领导者的影响力:是指领导者在与他人交往中,影响和变更他人心理和行为的实力。3.领导方式:是领导者在领导活动过程中对下属的看法和行为的具体表现,是领导过程中领导者, 被领导者和其作用对象相结合的方式。二, 填空1.领导的作用:指挥作用, 激励作用, 协调作用。2.领导者的影响力类型:强制性影响力, 非强制性影响力。3.领导者群体结构的关键:是留意整体素养。4.领导者的个体素养:政治素养, 文化素养, 业务素养, 身体素养。5.美国行为科学家道格拉斯·麦格雷戈提出的领导理论是X理论-Y理论。6.在管理中依据不同人的不同状况实行不同的管理方式,这属于困难人假设。7.早期特质理论的探讨:生理特质, 特性特质, 智力特质, 工作特质, 社会特质三, 简答1.X理论(传统的管理方法)的基本观点:(1)天生懒散,厌恶工作(2)缺乏进取心,不愿担当责任(3)安于现状,反对改革(4)以自我为中心,忽视组织目标(5)不大聪慧,易于受骗2.Y理论的基本观点:(1)人是勤奋的,并不是天生厌恶工作的(2)限制和惩处不是促使人们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努力的唯一方法(3)激励在须要的每一个阶梯上都起作用(4)在正常状况下,人们不仅会接受责任,而且能主动担当责任(5)在现代工业条件下,人的才智和才能只发挥了一部分,领导者的责任就是创建机会, 挖掘潜力, 解除障碍,使下属的才智潜能得到充分发挥3.X理论与Y理论的重要区分:(1)X理论认为下属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是相互冲突的(2)Y理论则认为下属的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应当相互融合4.经济人假设的基本内容:(1)人是由经济诱因来引发工作动机的,其目的在于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2)经济诱因在组织的限制之下(3)人以一种合乎理性的, 精打细算的方式行事(4)人的情感是非理性的,会干预人对经济利益的合理追求5.自我实现人假设的基本内容:(1)人的须要有低级到高级的区分,其目的是为达到自我实现的须要,寻求工作上的意义(2)人们力求在工作上有所成就,发展自己的实力和技术,以便富有弹性,更好地适应环境(3)人们能够自我激励和自我限制,外来的激励和限制会对人产生一种威逼,造成不良后果(4)个人的自我实现同组织目标的实现是一样的6.领导作风理论的基本观点:(1)专制式的领导作风。其权力定位于领导者个人手中(2)民主式的领导作风。其权力定位于群体(3)放任自流的领导作风。其权力定位于职工个人手中7.领导四分图理论的基本观点:(1)低组织低关切。领导者既不关切人,又不重视组织效率。(2)低组织高关切。领导者对人特殊关切,但对组织效率却缺乏关切。(3)高组织低关切。领导者对组织的效率特殊重视,但忽视人的情感和须要。(4)高组织高关切。领导者把对人的关切和对组织效率的关切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8.管理方格理论的基本观点:(1)贫乏型领导(2)任务型领导(3)中间型领导(4)俱乐误部型领导(5)战斗集体型领导9.领导权变模型理论的内容(影响领导效果好坏的因素):(1)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2)工作任务结构(3)职位的权力10.领导生命周期理论的内容:(1)高工作低关系(2)高工作高关系(3)低工作高关系(4)低工作低关系11.领导方式的类别:(1)强制叮嘱方式(2)疏导教化方式(3)物质激励方式(4)榜样示范方式第七章 激励一, 名词说明1.激励:是激发人的动机,诱导人的行为,使其发挥内在潜力,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努力的过程。2.激励因素:就是能影响个人行为的某种东西,它对一个人是否情愿做什么事情有重大影响。3.保健因素:即工作本身之外的环境条件属于不满意因素,称之为保健因素。4.公允:是指人们觉得他们得到的收益,与他们的投入,如时间, 努力, 阅历等是相称的。5.强化:指对某种行为确定或否定的后果能在确定程度上确定该行为今后是否会重复发生。6.归因:是心理学术语,是指依据人的外部表现或行为特征对其心理状态作出说明和推断。二, 填空1.激励模式:需求动机行为满意。2.人们普遍宠爱熟悉的事物,而不宠爱生疏或未知的事与物,这反映出人类谋求平安的动机。3.麦克利兰的成就须要理论侧重于社会起因的探讨。4.双因素理论:保健因素(不满意因素), 激励因素(满意因素)。5.期望理论的基本观点可以用公式表示为:M=V·E6.公允理论的不足:只留意支配公允,忽视了程序公允。7.人们行为成功或失败的归因倾向:努力, 实力, 任务难度, 机遇。三, 简答1.产生动机须要的条件:(1)由于个体缺乏某种东西而引起的需求, 欲望和驱动力(2)个体受到客观存在的刺激2.激励方式有:(1)目标激励。(2)奖惩激励。(3)竞赛与评比激励。(4)关怀与支持激励。(5)榜样激励。3.需求层次理论的主要内容:(1)人类的基本须要(2)人类须要层次之间的递进关系(3)人类须要的动态性, 发展性与个体差异性4.需求层次理论中人类的基本须要:(1)生理须要(2)平安须要(3)归属须要(4)敬重须要(5)自我实现须要(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须要)5.成就须要理论的内容:(1)人的社会性须要并非与生俱来 (2)人类社会性须要的内容:成就须要, 权力须要, 社交须要(3)有效管理者的须要结构:高度权力须要,适度成就须要,低度社交须要6.双因素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1)把影响人心理和行为的因素划分为保健因素(不满意因素)和激励因素(满意因素)。(2)人的须要都能归结于保健须要或激励须要,不同须要的追求者,其心理与行为特点不同。(3)提高效率的关键在于使工作丰富化7.期望理论的基本观点是:要调动工作主动性,必需处理好以下三方面的关系:(1)个人努力与绩效的关系(2)绩效与嘉奖的关系(3)嘉奖与满意个人须要的关系8.公允理论的基本观点是:(1)人们不仅关切所得酬劳的确定量(2)而且关切所得酬劳的相对量9.波特劳勒模式的基本观点是:(1)个人是否努力以和努力程度取决于激励力的大小(2)工作绩效不仅取决于努力程度,还取决于个人实力以和对所担当目标任务的了解程度(3)嘉奖的价值应以工作绩效为标准(4)一个人对嘉奖满意与否以和满意程度取决于他对嘉奖是否公允的推断(5)人们对所得嘉奖满意与否以和满意程度将影响下一次担当目标任务的行为10.强化的类别:(1)依发挥上的差异分:主动强化, 消极强化, 惩处, 消退(2)依据运用繁率和时间方面的差异分:连续强化, 间断强化11.强化的作用:(1)主动强化与消极强化发挥的是诱导, 激励作用,属于嘉奖性强化措施(2)惩处和消退发挥的是抑制, 惩戒作用,属于惩处性强化措施第八章 协调一, 名词说明1.协调:是管理的重要职能,是管理过程中引导组织之间, 人员之间建立相互协作和主动协作的良好关系,有效利用各种资源,以实现共同预期目标的活动。2.沟通:也称信息沟通,是指将某一信息传递给相关对象,以期作出相应反应的过程。二, 填空1.沟通的基本模型:信源, 信道, 信宿。2.组织沟通渠道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是组织沟通渠道出现堵塞。三, 简答1.协调的对象是:协调的对象包括组织与人员,具体包括:(1)人与人间的关系(2)人与组织间的关系(3)组织与组织间的关系2.协调的内容:(1)目标协调(2)利益协调(3)思想与行为协调(4)政策与规章制度协调3.协调的过程:(1)了解, 把握组织运行过程中各环节, 各要素之间可能出现或已经发生的冲突与冲突(2)对可能出现或已经发生的冲突与冲突进行具体分析,找出缘由(3)实行措施,消退冲突与冲突4.沟通的基本类型:(1)依据信息传递的方向不同分为:下行沟通, 上行沟通和双向沟通(2)依据信息传递的方式有无组织系统分为: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3)依据信息传递的方式不同分为:书面沟通和口头沟通5.如何克服沟通对象的障碍:(1)管理人员应具备良好的留意力(2)管理人员不仅要实现专业化, 学问化,同时要依据职位与具体工作须要,不断重塑自己的性格和气质6.沟通与协调的关系:(1)沟通是协调的前提,是求得思想上的统一(2)协调是沟通的结果,是谋得行动上的一样7.权责划分可能出现的问题:(1)纵向权力与责任支配不合理(2)横向权力与责任支配不合理8.机构设置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1)层级设置太多。不同层级的管理机构层层截留权力,使纵向权力支配失去系统性(2)部门划分太细。使权力支配过细过碎,横向权力失去完整统一性9.人员配备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1)分工不明确。分工不明确使岗位责任交叉,在具体工作中引发冲突与冲突(2)责任心不强。责任心不强导致人员没有或少有协调观念,不与他人协作,躲避责任等第九章 限制一, 名词说明1.限制:是指由管理人员对当前的实际工作是否符合支配进行测定,并促使组织目标实现的过程。2.前馈限制:是一种在支配实施之前,为了保证将来的实际成果能达到支配的要求,尽量削减偏差的限制。3.现场限制:是一种发生在支配执行过程中的限制,是干脆对支配的执行状况进行现场检查,并订正其偏差。4.反馈限制:是由主管人员通过分析支配的执行结果,将它与限制标准相比较,发觉偏差和造成偏差的缘由,拟订订正措施,防止偏差发展或接着存在的限制活动。二, 填空1.限制的内容:人员, 财务, 作业, 信息 , 组织绩效(核心)。2.前馈限制是一种面对将来的限制。3.反馈限制不是最好的限制,但却是最为普遍的限制。三, 简答1.限制职能与支配职能的联系:(1)限制是依据支配所供应的标准来衡量组织运行所取得的成果的(2)限制是支配的接着(3)支配须要限制来为其供应保障(4)限制的效果也取决于支配2.人员限制的意义:(1)通过各种方式视察被管理者的工作并订正出现的问题(2)通过对被管理者的工作进行系统化的评估,使每一位下属的近期绩效都得到鉴定,然后依据绩效状况找出缘由,加以解决3.财务限制的意义:(1)通过财务限制来提高组织活动的效率。(2)降低组织运行的成本。4.限制的类型划分:(1)按业务范围分:生产限制, 质量限制, 成本限制, 资金限制(2)按限制对象的范围分:局部限制, 全面限制(3)依据主管人员与限制对象的关系分:间接限制, 干脆限制(4)依据管理者的限制方式分:集中限制, 分散限制, 分层限制(5)依据限制的客观形式分:复合限制, 动态限制(6)依据限制的内容和效果分:程序限制, 稳定限制, 最优限制(7)依据限制发生在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中的阶段性分:前馈限制, 现场限制, 反馈限制5.反馈限制不是最好的限制,但却是最为普遍的限制,表现在:(1)反馈限制是在支配执行中偏差已经出现并造成了确定后果的状况下进行的,所以也称作事后限制(2)因为预料往往要受到各种条件限制(3)人们在执行支配中也会出现大量的失误,前馈限制和现场限制都难以避开全部偏差6.选择关键限制点的实力是管理艺术的体现,这是因为:(1)抓住了关键环节,也就限制住了全局(2)限制并不意味着主管人员须要事无巨细地一把抓,而是应当在管理系统的运行中抓住具有关键意义的事和环节,选择关键的限制点第十章 系统分析和网络技术一, 名词说明1.系统分析:是一种决策帮助技术,它接受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对所探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各种可行的方案或策略,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价,扶植决策者提高对所探讨问题的相识程度,以便选择正确的行动方案。2.网络支配方法:是指应用网络图全面反映整个工作的流程, 支配内各项工作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进度,通过时间参数的计算,找出关键线路与机动时间,以对支配进行优化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3.网络图:是用一系列箭线和圆圈来表明一项任务或工程中全部工作的先后依次和相互关系的图解模型。4.工程(任务):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既可代表一项工业工程或建筑工程,也可以代表一项社会管理工程或公共管理任务,即须要进行支配的一个系统。5.工序(工作):指行政任务的一个工作单元,它须要确定的人力, 财力, 物力,经过确定时间才能完成。6.线路(或路途):是指从网络图中的始点事项起先,顺着箭头所指的方向连绵起伏地到达终点事项,中间由一系列首尾相连的事项和箭线所组成的通道。7.网络图的合并:把若干个局部的网络图合并成一个网络图,称为网络图的合并。二, 填空1.最早提出“系统”概念的学者是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贝塔朗菲。2.工序间基本的相互关系:逻辑关系与组织关系三, 简答1.系统分析的作用:(1)促使决策者用整体的眼光看待问题,把事物看成一个整体,从而避开片面性和盲目性(2)提高决策者的决策效率(3)扶植人们理解政策确定,从宏观的角度进行政策探讨并进行政策之间的比较(4)为人们对系统要素进行探讨供应理论指导,并激励人们留意各系统中的层次结构和特点(5)有助于开拓新的学问领域2.系统分析的原则:(1)整体性原则(最基本, 最核心)(2)优化原则(3)模型化原则(模型化原则提出的要求:模型的逼真性, 模型的简洁化, 模型的客观性)(4)层次性原则3.系统分析的方法论:(1)行为探讨(现状探讨) (2)价值探讨 (3)规范探讨 (4)可行性探讨4.绘制网络图的规则:(1)网络图是有方向的(2)任何一项工程的网络图中只能有一个始点事项和一个终点事项(3)网络图中不能有回路(4)箭线要用水平线或具有一段水平线的折线5.绘制网络图的方法:(1)顺推法(前进法) (2)逆推法(后退法) (3)重点工序法6.绘制网络图的步骤:(1) 确定目标(2) 收集, 探讨编制网络图所需的资料 (3) 划分工序项目(4) 确定每一个工序的时间定额或劳动定额(5) 确定工序间的相互关系,也就是确定该工序的紧前工序, 紧后工序和平行工序 (6) 绘制网络图7.网络图时间参数的计算方法:(1)图上计算法(应用最广泛)(2)表格法(3)矩阵计算法第十一章:目标管理与全面质量管理一, 名词说明1.目标:是指始终存在于人们头脑中并促使人们主动行动以追求的结果,是人们一切工作的动身点一与归宿。目标管理中,目标则是组织者期望通过成员的努力力求达到的一个时期的预期结果,是始终在组织和全体成员头脑中限制和激励其活动的行为指南。2.目标管理:是通过参加式的目标设置,实施和评价目标等活动来管理组织的一种方法3.成果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