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docx

    • 资源ID:34983560       资源大小:42.91KB        全文页数:1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docx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教案 教学目的: 一、疏通文意,积累并驾驭文中常见的文言词语、特殊句式。二、理解孔子的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理解孔子的主动入世。三、联络现实,通过“知其不行而为之”这样的话题,讨论孔子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联络现实,通过“知其不行而为之”这样的话题,讨论孔子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的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 重要文言词句的落实翻译 课时支配: 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的:疏通文意,积累并驾驭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特殊句式 一、依据预习,课前自主完成以下预习检测题1指出下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子路从而后 后:名词作动词,落在后边 止子路宿 止:使留宿 杀鸡为黍而食之 食:给吃(饲) 见其二子焉 见:使拜见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洁:使保持纯净 2说明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是鲁孔丘与( )而谁以易之?(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 )植其杖而芸( )使子路反见之( )3、翻译下面的语句,留意补出省略的局部 子路行以(之)告(子) 鸟兽不行与(之)同群 (接舆)趋而辟之,(子)不得与之言(子路)至,(丈人)则行矣4、在预习过程中还有哪些字词句你不理解,请列在下面。二、课堂解疑:1、仪封人请见 引见 吾未尝不得见也 拜见 从者见之 引见 子见夫子乎 看见 见其二子焉 介绍,引见 使子路反见之 拜见2、是鲁孔丘与 推断词 是知津矣 这个人 是鲁孔丘之徒与 推断词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这样是知其不行而为之者与 推断词3、重要句式 而谁以易之 宾语前置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岂若从辟世之士哉?固定句式 吾非斯人徒与而谁与?宾语前置 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固定句式 晨门曰:“奚自?” 4、文中“而”的意义和用法列举 长沮、桀溺耦而耕 修饰关系 而谁以易之 通“尔” 你 耰而不辍 承接关系 歌而过孔子 修饰关系 已而,已而!殆而!语气词 趋而辟之 修饰关系 子路从而后 转折关系 植其杖而芸 承接关系 子路拱而立 修饰关系 杀鸡为黍而食之 承接关系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转折关系 是知其不行而为之者与 转折关系三、诵读稳固四、课堂稳固1、说明下列各句中的“见”字。 吾见相如必辱之 看见 项伯即如见沛公 会见 亮见权于柴桑 拜见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使往见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接见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墨子举荐,介绍,可以引申为引见。北邀当国者相见 会见汝真女子之见 见识,见解 图穷而匕首见 出现军无见粮 项羽本纪 现成的2、说明下列各句中的“殆”字。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危急 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论语 为政 怀疑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或许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危急(也有说明为“迷惑”)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近,接近 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殆于死,乃今用之,可乎? 近,接近,几乎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危急3、说明下列各句中“而”的意义和用法 长沮、桀溺耦而耕 修饰关系 而谁以易之 通“尔” 你 耰而不辍 承接关系 歌而过孔子 修饰关系 已而,已而!殆而!语气词 趋而辟之 修饰关系 子路从而后 转折关系 植其杖而芸 承接关系 子路拱而立 修饰关系 杀鸡为黍而食之 承接关系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转折关系 是知其不行而为之者与 转折关系4、说明下列各句中的“是”字。 觉今是而昨非 对,正确 是我而当者,吾友也 认为正确,确定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这样 是鲁孔丘之徒与 推断词 是知津矣 这个人5、翻译下列句子。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鸟兽不行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往者不行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长幼之节,不行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拓展延长“而”的用法归类一、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滕王阁序)(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触龙说赵太后)(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谏太宗十思疏)(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因人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假设"、"假设"。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二、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间或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而谁以易之?三、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第二课时教学目的:一、理解孔子的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理解孔子的主动入世。二、联络现实,通过“知其不行而为之”这样的话题,讨论孔子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现实意义。一、复习稳固默写下列语句1、鸟兽不行与同群, ?天下有道, 。2、凤兮,凤兮! ? ,来着犹可追。3、 , 。孰为夫子?4、君子之仕也, 。 ,已知之矣。二、课堂解疑:1、原文中出现了仪封人、长沮、桀溺、楚狂接舆、荷蓧丈人、晨门等人,这些人有什么特点,他们完全一样吗?他们对待孔子的看法一样吗? 这些人都是一些非同寻常的人,或者说是那个时代出类拔萃的精英,他们也担忧这个时代,对社会有深入的理解,知道无法变更社会,所以选择避世。这些人不完全一样,他们对孔子赞美,敬重,劝告,讥讽,否认,指责,不愿与之沟通,理解、但道不同不相为谋。可以说他们理解孔子,怜悯孔子,同时也为孔子“知其不行而为之”表达了深深的缺憾、可惜。 接舆: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行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接舆把孔子比作凤,表达了自己的孔子的理解和确定;又“何德之衰”“已而已而”,表达了对孔子做法的指责和缺憾,写出了接舆对当时社会的极端悲观。 长沮、桀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岂若从避世之士哉?他们对社会形势有精辟独到的见解,同时委婉地劝告孔子放弃无谓的努力。 丈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这句话说明了丈人对孔子不干实事,尽做那些无法做到的事而厌恶,同时也含蓄地劝戒孔子停顿自己无谓的奔跑。 仪封人,晨门:孔子的知己。2、这几则文字围绕“知其不行而为之”编撰在一起,短文怎样表达孔子“知其不行而为之”的勇于担当的精神,请摘录有关语句来答复。 孔子下,欲与之言:孔子明知接舆不会与自己一道入世济时,但是他充溢梦想,多么盼望得到接舆的理解和认可。“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可以想象孔子在碰壁之后多么的无奈和孤独!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行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句话写出了孔子悲苦的内心世界,也是孔子大才智的集中表现。正是因为天下无道,所以我必需主动入世,以道易之,要团结更多的人,争取更多的人。孔子明白自己的形势,所以一个“怃然”写尽了他内心的苍凉。 使子路反见之:“荷蓧者”本身是一个懂得“礼”的人,他“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对于社会上这样的贤人,孔子是特别敬重和景仰的,他使子路反见之,目的也想博得丈人的理解和支持,表达了“知其不行而为之”的精神。 3、孔子与那些隐士有什么不同?这两类人物都剧烈不满于混乱污浊的现实。但前者力图变更它,并且不屈不挠,后者则选择了避世,明哲保身。前者更重视对社会道义的担当,对自我的考虑较少,相比之下后者不重视对社会道义的担当。4、列举中国历史上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事例,互相沟通。三、写作训练: 孔子的周游用世,循礼卫道,是一种替天行道的社会责任感,是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人生追求,是从政的剧烈自信,是道德志气,是担当情怀,具有主动意义,成为后世很多学问分子的楷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孔子是一个“知其不行而为之”的人,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人。即使生不逢时,也是可以努力有所作为的,不能只求明哲保身。 孔子的这种思想后来成了历代儒家的志向和志向,他们不管世界变得怎样,总认为人应当尽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不管结果怎样,我活着就要实现我的志向:我心系天下,我要为万民造福。 隐士就像生活中的那些智者,而孔子就是生活中的那些仁者。 一代圣人带着缺憾分开了人间,但是他那“知其不行而为之”的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却流传了下来。对此,你有何感想?请以“勇于担当社会责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争论文。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第一课时导学案学习目的:疏通文意,积累并驾驭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特殊句式 一、依据预习,课前自主完成以下预习检测题1指出下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子路从而后 止子路宿 杀鸡为黍而食之 见其二子焉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2说明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是鲁孔丘与( ) 而谁以易之?(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 )植其杖而芸( ) 使子路反见之( )3、翻译下面的语句,留意补出省略的局部 子路行以告 鸟兽不行与同群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至,则行矣4、在预习过程中还有哪些字词句你不理解,请列在下面。二、课堂解疑三、诵读稳固四、课堂稳固1、说明下列各句中的“见”字。 吾见相如必辱之 看见 项伯即如见沛公 会见 亮见权于柴桑 拜见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使往见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接见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墨子举荐,介绍,可以引申为引见。北邀当国者相见 会见汝真女子之见 见识,见解 图穷而匕首见 出现军无见粮 项羽本纪 现成的2、说明下列各句中的“殆”字。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危急 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论语 为政 怀疑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或许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危急(也有说明为“迷惑”)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近,接近 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殆于死,乃今用之,可乎? 近,接近,几乎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危急3、说明下列各句中“而”的意义和用法 长沮、桀溺耦而耕 修饰关系 而谁以易之 通“尔” 你 耰而不辍 承接关系 歌而过孔子 修饰关系 已而,已而!殆而!语气词 趋而辟之 修饰关系 子路从而后 转折关系 植其杖而芸 承接关系 子路拱而立 修饰关系 杀鸡为黍而食之 承接关系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转折关系 是知其不行而为之者与 转折关系4、说明下列各句中的“是”字。 觉今是而昨非 对,正确 是我而当者,吾友也 认为正确,确定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这样 是鲁孔丘之徒与 推断词 是知津矣 这个人5、翻译下列句子。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鸟兽不行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往者不行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长幼之节,不行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拓展延长 “而”的用法归类一、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滕王阁序)(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触龙说赵太后)(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谏太宗十思疏)(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因人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假设"、"假设"。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二、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间或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而谁以易之?三、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第二三课时导学案学习目的:一、理解孔子的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理解孔子的主动入世。二、联络现实,通过“知其不行而为之”这样的话题,讨论孔子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现实意义。一、复习稳固 : 默写句子1、鸟兽不行与同群, ?天下有道, 。 2、凤兮,凤兮! ? ,来者犹可追。3、 , 。孰为夫子?4、君子之仕也, 。 ,已知之矣。二、课堂解疑:1、原文中出现了仪封人、长沮、桀溺、楚狂接舆、荷蓧丈人、晨门等人,这些人有什么特点,他们完全一样吗?他们对待孔子的看法一样吗? 2、这几则文字围绕“知其不行而为之”编撰在一起,短文怎样表达孔子“知其不行而为之”的勇于担当的精神,请摘录有关语句来答复。 3、孔子与那些隐士有什么不同?4、列举中国历史上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事例,互相沟通。三、写作训练: 孔子的周游用世,循礼卫道,是一种替天行道的社会责任感,是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人生追求,是从政的剧烈自信,是道德志气,是担当情怀,具有主动意义,成为后世很多学问分子的楷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孔子是一个“知其不行而为之”的人,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人。即使生不逢时,也是可以努力有所作为的,不能只求明哲保身。 孔子的这种思想后来成了历代儒家的志向和志向,他们不管世界变得怎样,总认为人应当尽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不管结果怎样,我活着就要实现我的志向:我心系天下,我要为万民造福。 隐士就像生活中的那些智者,而孔子就是生活中的那些仁者。 一代圣人带着缺憾分开了人间,但是他那“知其不行而为之”的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却流传了下来。对此,你有何感想?请以“勇于担当社会责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争论文。 知其不行而为之孔子的人格魅力 爱因斯坦在悼念玛丽·居里中说:“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完毕她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意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作出的奉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或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行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居里夫人的品德力气和热忱,哪怕只要有一小局部存在于欧洲的学问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拟光明的将来。”在评价孔子问题上,我们也面临同样问题。多少年来,对孔子的介绍和相识,根本都定位于孔子的成就和地位上思想家,教化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无形之中,就在确定孔子的价值的同时,把他神化、圣化了,使人觉得他高不行攀。而记载孔子历史的一些著作,如左转、史记、孔子家语又以其“高深”而为多数人所排斥,于是,不相识、不理解孔子,便使我们在崇尚孔子从而崇拜孔子的同时,更把他推到一个遥不行及的地位。其实,从现有的记载特殊是最为可信的论语来看,孔子并不是如此神乎其神,圣乎其圣,他也是一个平常人,尤其是从根本上来说,他也是一个失败者;孔子自然以其学生、学说、学派影响后世,名扬中外,但这些都不是孔子真正宏大之处,孔子真正的宏大之处,在于他的为人处世的一般化和普遍化,而更能感召后人的,是他对责任的履行和对道义的践行。这里不想对孔子作太多的溢美,不想作太多地发挥,只想实事求是的依据论语的内容对孔子作一介绍、作一梳理,以便于大家更好的相识孔子。我们来到世上,就不得不面对自己所赖以生存的社会,无论它是美的,还是丑的;但我们每个人心中,又都有一个志向的社会或一种志向的生活。这样,我们就会发觉,现实往往是不尽如人意的。于是,乐观者歌颂自己的志向,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王洛宾的在那遥远的地方;悲观者埋怨现实的不公,厌世、避世甚至弃世,如常常见诸报端的名牌高校学生自杀事务;比拟醒悟的则高举志向的旗帜,对丑恶、黑暗现象加以鞭挞,以期杜绝腐恶,迎来光明,这种人无论在过去,还是如今,都是国家的脊梁。当然,可能还有一些其它类型,比方同流合污,为生存而生存,既谈不上什么对志向的追求,也谈不上什么对现实的不满,过一天算一天,麻木地活着孔子属于比拟醒悟的这一类人。孔子志向的社会“三代”那么,孔子志向的社会是怎样的呢?说到这里,有一个插曲:我不知道辞海的最新版本是怎样介绍“儒”的,但在1977年版上是这样说明的:“古代从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专为奴隶主贵族相礼的一些学问分子。孔丘开场也从事这类的职业,后来招收学生讲学,宣扬复古倒退的思想,渐渐形成一个学派,是为儒家。”这里所说的“复古倒退”,可能正是依据孔子的这种社会志向而言的。在孔子看来,“三代”是表达其政治志向的至高境界,“三代”以降,则道德沦丧,民无宁日。因此,在述及政治志向时,他总记忆犹新。那么,“三代”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呢?这点,在论语中多有表述: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胜利也。焕乎!其有文章。”(泰伯篇第八)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泰伯篇第八)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卫灵公篇第十五)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泰伯篇第八)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八佾篇第三)从孔子的讲解并描述中,我们不难看到这些时代的特点:顺乎自然,效法自然;天下乃万民之天下,非一人之全部;物质生活贫困,但精神生活丰富至少,有信仰、有寄予;统治者修己正身,选贤荐能,万民归心;有相当完备的规章制度那么,“三代”果真如此完备无缺吗?并非如此。至少,那些时代的暴君是我们都听说过的:夏代后期,国力日趋衰弱,到夏桀时,已是危机四伏。但夏桀不思改革,骄奢淫逸,他“筑倾宫、饰瑶台、作琼室、立玉门”(竹书纪年),夏代臣民指着太阳咒骂夏桀说:“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商纣王,是筷子的独创者,曾平定东夷,使中原文化渐渐传播到长江、淮河流域,奠定中国统一的规模。应当说他是一位有成就的君王,但他拒谏饰非、耽于酒色、暴敛重刑,据史记记载,商纣王“以酒为池,县(悬)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导致民怨四起。武王伐纣时士兵倒戈,纣王也自焚而死。周幽王沉湎酒色,不理国事,以“烽火戏诸侯”来搏取褒姒一笑。幽王为了讨好褒姒,竟将原来的皇后申侯女及太子宜臼废了,以褒姒为后,立其子伯服为太子。后申侯乃结合西北之犬戎及缯、吕等国,进兵镐京。幽王烽火征兵,兵莫至,镐京陷,犬戎兵杀幽王于骊山辩证的分析,“三代”也自有其缺点。只是在历史的沉淀特殊是在人们传称过程中,对大是大非进展了“放大”:美的更见其美,丑的更见其丑。这样,人们在读史时,对美的事物就会因仰慕而发扬光大,对丑的事物就会引起留意并保持戒备。可见,称颂“三代”,仅是孔子寄予自己志向的一种方式而已,他并不是真要退回到“三代”去,而是要借“三代”为社会风气的净化供应一个参照,从而对现实进展批判,进展改造,以避开各种腐恶现象再在社会上滋生,使生活回来到自然、平和、民主、华蜜的志向状态去。透过他对“三代”的种种追述和缅怀,我们看到的是负有使命的学问分子对现实社会进展改造的愿望和对志向社会的追求,是开通学问分子在变更现实的困难历程中自励自勉的一种寄予和劝慰。那种所谓“复古倒退”的说法,仅仅是“欲加之罪”而进展的一种歪曲而已。孔子志向的人生“老者安之,挚友信之,少者怀之”孔子一生关注政治,一生在宣扬布道,一生汲汲于做官。那么,孔子是否真的想从事政治?从论语中,我们可找到孔子表述自己志向的内容: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挚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挚友信之,少者怀之。”(公冶长篇第五)这一章,是孔子志向的详细化。“老者安之”就是使长者过上华蜜的生活,再详细点,就是社会环境安定,家庭经济富裕,子孙孝敬,事业有成,没有过多的忧心之事;“挚友信之”就是以自己的德行、学识、才能赢得挚友的信任,于事可商议,相处不设防;“少者怀之”就是心存慈祥而不失尊严,既是年轻人事业上的导师,又是生活中的挚友这,就是孔子的志向。可以看出,跟做官无关。类似的记载还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先进篇第十一)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义道德,儒家思想的精华的主动用世。因此,作为一个儒学思想的奉行者,必定的具备了“修治齐平”的志向这个特点,无论从本章,还是从孔子和弟子的答问中都能看出。有意思的是,作为儒学的缔造者,孔子一生对做官情有独钟,他本应赞同前三个人的看法,至少,应对他认为合理的地方持确定看法,但他最终赞同的却是曾皙的观点,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我们先看一下曾皙所描绘的生活情景:晚春季节,穿上新做好的春装,约上几个青年、儿童一起去沂水洗浴,然后在舞雩台上享受清风的吹拂,尽兴后唱着歌谣返回家中不难看出,这是一个志向的社会生活图景,在这个社会中,我们看不到法律、斗争、犯罪、贫困、专制,人们自由、同等、华蜜、自由自由的生活着这个志向社会不也正是我们每一个人所渴望的生活图景吗?不正是道德、正义、法律、政治这些上层建筑赖以运作的目的吗?这时,我们再回忆孔子一生的经验,就会发觉,孔子的这一憧憬,正是促使他一生“知其不行为而为之”的原动力,正是他在困顿挫折面前永不放弃的精神支柱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宪问篇第十四)这,就是孔子从事政治的干脆动因。由此,我们懂了:什么叫一个人的责任,为什么孔子被誉为“圣人”孔子面对的社会“知德者鲜矣”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社会制度发生大变革的时代,旧的传统、秩序已全被打破,而新的秩序尚未建立,社会道德风气出现空前的滑坡,尤其是统治者内部,权利争夺剧烈,以下犯上、弑君篡位屡屡发生,致使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比方这些记载: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行忍也!”(八佾篇第三)“佾”是古代乐舞的行列,一行八人叫一佾。礼制:天子八,诸侯六,大夫四,士二。季氏用八佾,是对天子礼的僭越。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八佾篇第三)天子宗庙之祭,才歌雍来撤除祭品,三家这样做是对天子礼的僭越,其不臣之心昭然若揭。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季氏篇第十六)鲁国政权旁落已经五代了,政权落到大夫手里已经四代了,鲁国三家的子孙已经越来越衰微了三家篡权越位现象严峻,那么,就为以下犯上开了个好头,桓子终为家臣阳虎所执。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泰伯篇第八)这个结论,正是针对鲁国及其他诸侯国统治集团内部对权利的僭越的现实而得出的,它客观的总结和预见了社会秩序对国家的重大作用。社会秩序问题,是一个国家能否正常开展的关键问题,最干脆的表现就是当政令畅通时,全部的团体和个人都对上级政策有一种确定的听从,都会恪尽职守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而政令不畅时,各自为政,全部人和团体都会为自身利益而损害国家利益这,正是动乱的根源,正是社会秩序即将崩溃的前奏。因此,当齐景公问到治理国家的关键时,孔子就答复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每个人都要安守本分,把自己的职责尽到,把自己的工作做好,这样,既便于各个环节的协作,也能使各自工作做得更好。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君子思不出其位”,盖斯之谓也。正是基于这样的缘由,孔子慨叹: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八佾篇第三)一个政治清明的国家,不仅表如今内部管理的有序和正义,还表如今对外交往中对正义的维护,这正如一个正直的人,不独表现为他自己行为正直,还表现为对别人非正义行为的干预和对抗,所谓“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如今看看鲁国的状况: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行。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宪问篇第十四)据左传记载:“甲午,齐陈恒弑其君壬于舒州。孔子三日齐,而请伐齐三。公曰:鲁为齐弱久矣,子之伐之,将若之何?对曰:陈恒弑其君,民之不与者半。以鲁之众加齐之半,可克也。公曰:子告季孙”对齐国出现的臣弑君这种人人皆可得而诛之的大逆不道的现象,国君不作任何表态国家权利不为他所驾驭,而他本身对此也是非不分;作为不应当成为决策者的决策者,“三子”或因自己也有类似嫌疑,觉得这种状况不宜出兵,或因自己本身就没有意识到与自己有什么联络而不想去管“闲事”总之,回绝了孔子的要求。自然,从本章内容看,孔子似乎也没对此抱太大的盼望因为此时的孔子已经71岁了仅仅是出于“尽责”而已,虽然,他为此事斋戒三日。但由此可以看出所谓的道义在这个国家已不复存在,而这个国家陷入混乱已成为一种必定:既没有维护正义的志气,那就意味着对非正义的纵容,那么,一切非分之举就都有合理化的可能了。这是当时上层社会的混乱状况。我们再看一下老百姓的表现: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卫灵公篇篇第十五)有疑而空缺不书,不穿凿附会,自己不内行的事就交给内行人去做,不冒险行事,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也。然而时人则有无才而傲慢、爱逞能之弊。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雍也篇第六)29 不偏不倚,取中为用,不走极端,是为中庸,而时人则心浮气躁,激进冒险。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阳货篇第十七)同样的缺点,表现则有天壤之别,古人纯朴、敦厚的风气都为奸邪所取代,由此,导致社会风气腐恶:子曰:“由,知德者鲜矣。”(卫灵公篇篇第十五)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卫灵公篇篇第十五)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公冶长篇第五)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雍也篇第六)当自省已不复存在,当美德、对美德的崇尚成为一种奢侈的时候,正是道德沦丧、社会崩溃的前奏孔子的种种梦想,在这残酷的现实面前被击得粉碎。于是,他以道统的继承者自居,担当起传承周道的使命,欲以个人之力挽狂澜于既倒。由此也可看出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志向的背景和这条道路的困难:他是在一切美的善的事物几乎遭到灭亡的状况下向整个腐恶社会宣战,所面对的是一个个强大的权力甚至是一个个大权在握野心勃勃的国君,他所面对的是整个社会,他的任务就是复原和重建新的社会秩序的伦理道德的系统工程可以想见,他的这一确定,须要具有多大的志气;他的努力,又须要多么坚决的信念和坚毅的毅力!而这力气悬殊的比照,也注定了孔子的悲剧命运。但可以确定的是,这绝不是孔子个人的悲剧,而是整个社会的悲剧。也正是这个悲剧,才使孔子的努力得到历史的公认,才使孔子赢得了万代的仰慕,他也成为天经地义的“圣人”。他的悲剧,本身就告知后代子孙,人该为什么生存,人该怎样生存。孔子处世的看法主动用世一般来说,个人的志向能和社会潮流同步,能和谐的融入其中时,这是一个人最华蜜的事。但在很多时候,二者是不合拍的,这时,作为个人,就会陷入一种苦痛之中。而由此,也派生出个人与社会的种种不同关系,从而到达个人心理上的一种平衡。从历史开展看,一般有以下几种:其一、放弃志向,与世浮沉。这种人,在通过自身与社会的两种权力的分析后,相识到社会权力的强大和自身力气的弱小,于是以牺牲自己的个异为代价,融入到社会之中。这种人占社会上的大多数。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已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未之难矣!”(宪问篇第十四)这个荷篑者,大致可归入“同流合污”一类,可谓社会上的“智者”。其根本特点是随时事而确定自己行为,不固守自己的志向,不想对社会作适当的变更,以生存为其生命的最高目的:社会须要自己怎么干,自己就怎样干,不须要自己怎么干就不怎样干,看似游刃有余,实则捉襟见肘。自然,对这种人,我们也不能贬低或责怪,终归,各人有各人的志向,各人有各人的活法,无论是谁,都不应把自己的好恶强加到别人身上。何况,对于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来说,它须要生存,须要开展,而其先决条件,便是依据社会的需求来定位自己的目的,确立自己的活法。这种人,虽然挑不起重担,但安平稳稳,本本分分,也不失为社会稳定之中坚。但我们也不必抬高或赞美,凡事因循,患得患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假设他能对与自己生活方式、生存目的不同的人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那就是最难能珍贵的了。其二、隐居避世,独善其身。面对强大的社会权力,自己的力气显得渺小微弱,抗争则于事无补甚至招来祸害,妥协则不会心甘情愿,于是选择避世以图个清静自由。但与此同时,自己的责任,也就逐步淡化甚至泯灭了。这种人以层次较高的人居多,如陶渊明式的隐居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他们的这种行为往往受到世人的宽容甚至赞美,很有迷惑性。从当时的状况看,很多人都实行这种方式来求得自己心灵的安静: 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微子篇第十八)至于他们这样做的缘由,论语记载了一个这样的故事: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行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微子篇第十八)这番说明就是最好的理由:胆怯自己不同凡俗的行为给自己带来灾难。这类人假设走向极端便是与世分裂,以个人的生命为代价,向强大的社会权力发出剧烈的也是极其微弱的抗争。屈原便是其代表。其三、特立独行,主动用世。这是“不识时务”的一群人,明知自己的志向很难实现,但仍痴情不改,只要有万分之一的盼望,就付出一万份的努力这种人,是社会上最孤独的一群,同志者最少,怜悯者不多,且往往受到社会的误会和排斥;但这种人往往也是最经得起历史长河洗刷和考验的。他们的生命不确定很长,他们的努力也不确定为当世后世所理解,但他们的精神会渐渐积淀为民族的灵魂,在历史的长河中发出悠远的回响。曾经有人这样评价过孔子: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行而为之者与”(宪问篇第十四)“知其不行而为之”正是孔子乃至这一类人的最好写照。用世的缘由责任那么,是什么缘由使孔子要去变更自己所面对的社会呢?论语中同样记载了这类故事: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注意事项

    本文(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叶***)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