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民间文学概论复习资料.docx
自考11342民间文学概论复习资料说明:部分资料参考是参考其他版本的民间文学民间文学教程复习整理笔记第一章 结论()第二章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第三章 神话()第四章 民间传闻()第五章 民间故事()第六章 史诗()第七章 民间长诗()第八章 民间歌谣()第九章 民间谚语与民间谜语()第十章 民间说唱与民间小戏()第十一章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第十二章 各族民间文学的沟通整合()第十三章 民间文学的语境()第十四章 民间文学田野作业与科学写定()第十五章 民间文学的审美价值()第十六章 民间文学的鉴赏与探讨()第十七章 中国民间文学史略()第十八章 世界民间文学泛述()第一章 绪论 1, 识记:民间文学的含义, 民间文学是广袤民众集体创作, 口头流传的一种语言艺术。它运用口语的形式传述故事,展示生活,塑造形象,抒发情感。它是广袤民众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之一,是他们相识社会, 寄予志向, 表达情感意愿的重要方式和渠道。2, 领悟:中国民间文学事业的新发展 (试述民间文学在当代社会的发展变更)在这个多元文化大比拼的时代,每个民族都在努力高扬自己的文化旗帜。于是,民间文学作为民族传统文化中最显明的符号,受到了来自政府和民间的共同重视。民间文学可以分成原生态, 再生态, 和新生态三种类型。原生态民间文学指现在仍活在民众口头和实际生活中的传统民间文学,这一类民间文学正在慢慢衰亡。再生态民间文学指经过整理和改编,转化为书面或视听文学样式的民间文学,这一类民间文学转变形态后,重新走向千家万户,比以前传播更加广泛。新生态民间文学指从当代社会生活中自然产生,反映人民某些意愿与时代风尚的新的故事, 笑话, 歌谣, 谚语等,它们将不断涌现,生怕永无枯竭之意。借助电脑网络, 手机, 电视宽带等新的传媒技术,服务于民众生活的各种民间文学创作,得到了更大的发展。3.领悟:民间文艺学的性质 (谈谈对民间文艺学性质的相识) 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集体创作与传承的语言艺术,民间文艺学则是特地探讨民间文学的一门科学。民间文艺学的探讨对象,主要指人民大众的口头文学创作,如神话, 传闻, 故事, 史诗, 叙事长诗, 歌谣, 谚语, 谜语, 歇后语, 民间说唱, 民间小戏等,但不包括民间工艺美术和民间舞蹈。从民间文艺学的学科性质来看,它是一门既具有交叉性又具有独立性的学科民间文学是文学的一个种类,因此,民间文艺学自然属于文艺学的范畴,但它又是一种特殊的文艺学,他探讨的是一个民族在生活语境中集体创作和传承的口头文学。民间文艺学与民俗学关系密切。民俗学是一门探讨民间生活文化传承的的学问,民间文学是民俗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民间文艺学比一般文艺学更须要历史学的扶植。民间文学和民族学也有很大关系。民间文艺学也须要紧紧依靠语言学,因为民间文学是以口语为载体的。民间文艺学还与哲学, 人类文化学, 社会学等人文社会学科关系密切。尽管这样,民间文艺学仍有自己独特的探讨对象与探讨目标,甚至还有一些独特的探讨方法,如历史地理方法等。因此,尽管它与许多学科关系密切,可借鉴它们的方法和成果,但民间文艺学毫无疑问是一门独立的学科。4, 简洁应用: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区分民间文学,是广袤民众集体创作, 口头 流传的一种语言艺术。它运用口头语言叙述故事,展示生活,塑造形象,抒发情感。它是广袤民众生活的组成部分,是他们相识社会, 寄予志向, 表达感情的重要方式之一。, 这种文学包括散文的神话民间传闻民间故事韵文的歌谣长篇叙事诗以和小戏说唱文学谚语谜语等体裁的民间作品。作家文学是相对于民间文学来说的,它是指由作家创作的有确定书面形式的文学作品,这种文学包括小说,散文,诗歌等体裁。民间文学与专业作家的文学在内容与形式方面有很大歧异。但这两种文学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影响。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区分,首先是创作方式不同,民间文学是集体性的口头创作;作家文学是个体性的书面创作。其次是流传方式不同,民间文学是口头流传,具有变异性;作家文学是书面流传具有固定性。再次是接受者意识不同,民间文学接受者参与文学创作;作家文学的接受者须要对作品进行特性理解,无法脱离文本。最终是审美价值不同,民间文学有多功能性, 好用性,它有多种科学价值,必需进行多角度的探讨,从社会科学乃至某些自然科学的各个方面对它进行探讨。它反映了群体性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趋向;作家文学体现了作家的特性追求,与民间文学相比具有较高的文字艺术价值。 两者虽然有着比较明确的区分,但也有着不行分割的联系。优秀的作家文学和优秀的民间文学构成中国文学史的主流,二者相辅相成,各有千秋。我们先来探讨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首先,民间文学是作家文学的源头和母体。民间文学是各民族民间文化的结晶,是民间宗教观念, 伦理道德, 风俗习惯的重要载体,也是民间口头艺术表现手法的总汇,由此确定了民间文学是作家文学的母体,是增加文学创作的源头活水的历史地位。其次,在题材和思想内容上,民间文学集中体现了大众基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也确定了最基本的审美趣味。因此民间文学的创作为作家文学的创作供应了大量的素材和灵感。如韦其麟依据壮族传闻百鸟衣改编的话剧灯花取得巨大胜利来自对民族民间文学作品的合理改造。再次,在艺术形式上,民间文学为作家文学创建了许多美的形式。民间文学的发展促进了中国文体的演化,历代作家在体裁, 形制格式, 修辞手段和艺术风格等方面对民间文学学习。古代许多文学的体裁(特殊是韵文)大都来源于民间文学。由最初口语色调浓重的诗歌到后来的词,曲,小说等。最终,民间文学影响了作家的审美特性,它变更了传统文人对民间的忽视,重视民族共同的心理素养,主见在庸常生活中发觉民族精神和民族共同的心理素养,并通过借鉴民间文学的表现手法更好地加以表现。然后我们再来探讨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的影响,首先,作家文学可以有效对民族民间文学作品进行保存和记录,对民族民间文学的再创作,使得民间文学这一宝贵遗产得以流传下去。苗, 瑶, 畲三族始祖神话盘瓠子孙最早记录在晋干宝搜神记中,以后在后汉书,魏略等书都有记录。其次,提高民间文学的社会地位和艺术表现力,使民间文学由俗变雅。使得民间文学产生新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和表现手段,深化作品原有的思想内涵(甚至发掘出新的内涵),同时对民间文学起到保存挽救的作用。例如建国后,通俗小说作家张恨水先生就重写过白蛇传, 牛郎织女等作品,诗人公刘等人重新编写过长诗阿诗玛,于是上述民间文学作品就以书面文字形式更为世人了解, 熟悉。但是,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也有不利影响,往往作家会过度追求“雅”而失去了民间文学本身的韵味,因文化与审美观的时代差异和政治考虑对民间文学作品加以“合理化”使得为求美而失真我认为,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既应循各自的创作规律,保持各自的风格特色,独立发展;又需相互吸取,相互渗透,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当代小说家们自觉地走向民间,从民间文学中吸取丰富的养料,对民间文学传统进行创建性转化和提升,使民间素材的运用与艺术文化精神的表现紧相维系, 互为表里,从而收到特殊表达的效果。5, 综合应用:能够运用本章所学学问分析民间文学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的作用(功能价值)民间文学是人民生活的百科全书,因而它具有教化功能, 相识功能, 好用功能, 审美功能, 消遣功能等多重功能。民间文学的内容与广袤人民群众生活和思想密切相关,形式又为他们所喜闻乐见,有很广袤的群众基础,它是人民自我教化最便利, 最普和的口头教科书;民间文学真实而精确地反映了广泛的社会生活和劳动人民思想感情,因而有多方面的相识作用;民间文学在人们的生产劳动, 婚姻恋爱, 风俗习惯, 宗教信仰等日常生活中也被广泛地运用;民间文学体现了劳动人民进步的美学观和审美志向,隐藏着对大自然, 对人生社会的审美评价,可以扶植人们发展和提高审美实力和艺术鉴赏实力,培育健康的审美观和艺术趣味;民间文学还是人民群众不行缺少的消遣工具,人们可以用它来自我消遣, 消退乏累, 复原精神。第二章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1, 识记:集体性, 口头性, 变异性, 传承性的含义和表现(1)集体性是民间文学在创作流传方式上的本质特征。 这就是说,民间文学由集体创作, 集体流传,为集体服务并为广袤民众所共有。在创作, 流传, 演唱过程中形成了的口头文学的集体性,在形成过程中表现了显明的历史特征。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民间文学的集体性有不同的表现。民间文学的集体性与独创性是辩证统一的两个方面。劳动人民往往在确定集体场合,进行你一句我一句的集体创作。劳动歌谣鼓舞, 协调;战歌, 猎歌鼓舞士气实行集体分工方式,(有人先)编故事梗概添油加醋组成韵文体唱词配曲调构成民间传闻, 故事, 说唱, 小戏等作品。群众中某个人继承前人口头艺术,加以发展;或集中群众中断片素材和许多口头作品,加以综合, 概括,形成完整口头艺术成品。长篇评书杨家将(2)口头性是传统民间文学最显著的外部特性。在过去,民间文学只能在口头创作,口头流传。 “采风”,即和时搜集和记录民间文学作品。在文艺学中经常把区分于作家书面文学的民间文学称作“民众口头创作”或“口传文学”,就因为它有口头性这个明显的特征。 民间文学的口头特征,主要是针对作家文学的书面创作形式提出的;口头性是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显著区分的特征。民间口头文学也可以用书面文字记录下来,但是,文字形式也不是必需的表达形式。民间文学的明显标记,正在于它那生活在民众口头上的语言艺术特色。 民间文学是存在于民众口头之间的活动着的文学。民间文学作为口头的综合艺术,和音乐, 舞蹈, 表情, 动作等等艺术手段结合起来,便产生了更大的艺术表现力气。 如民间文学作品的风格刚健清爽,结构单纯而灵敏;形象显明,感情猛烈,想象丰富,深化浅出; 多用比兴, 夸张, 对比, 重叠, 复沓, 谐音等艺术手法。大多短小精干,易懂易记,琅琅上口,便于口头流传,为广袤民众喜闻乐见。民间文学的口头性是和表演性的特点结合在一起的。民众的文学创作是口头的,他们的文学传播也同样是口头的; 民众在很长的历史阶段中,始终只能运用口头语言传播自己的作品,就是民间传唱艺人和小戏职业演员的学艺,也都是始终沿用着“口传心授”的方式。口头传播使民间文学作品流传空间很广,流传时间很久。 从历史发展中看,不少口头作品,如传闻, 故事, 歌谣, 谚语被传诵了千年以上,从地理条件看,许多口头作品传播到全国各地,有的甚至传到国外。民间文学主要还是依托众人口耳相传的流淌传递渠道来传承。 即便是篇幅较长的口传历史史诗, 叙事诗也是如此。 如诗经中的生民公刘, 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 蒙古史诗江格尔, 柯尔克孜玛纳斯, 苗族史诗古歌等等,其它如咒语, 口彩和占卜一类的语辞部分。(3)变异性又称“变易性”。民间文学是活的语言艺术,它保存在人们的记忆里,流传在人们的口耳间,恒久没有定稿。纵然有时被整理成文, 出版, 发表,也非最终定稿,不过处于短暂的稳定状态,一旦回到民间,又接着处于不断变更状态。民间文学的这种来断变更的特征叫变异性。 劳动人民的作品是口传心授的作品,这里的心授正是依靠记忆保存和传播的含义。内在因素靠记忆保存民间文学作品。 许多民间口头文学作品在传播中很难完全保持原貌。比如民间故事一类的作品,大多只保存了主要内容, 梗概,传述语言和微小环节经常变更;甚至两个以上不同作品情节合而为一,成了另一个新作品,比如牛郎织女故事与“两兄弟”故事中狗耕田合而为一 另一内在因素民间创作者从来没有著作权观念。 口头传播者往往就是再创作者,有权进行合情合理的改动, 加工。多数都是不自觉的,非有意改动。 外在因素民间口头文学作品流传的环境不同。 流传地域不同,自然环境, 季节气候, 风俗习惯, 方言土语各有差异;不同演述者各自口才, 风格不同,同一母题作品,不同地区流传,会有不同异文。如:数九歌,因不同地区气候寒暖, 农事迟早不同而有所变异。 重要客观缘由(应当也是“外在因素”)历史的发展, 时代的变革。 流传中,内容, 情节慢慢丰富主题变更折射到口头创作中,依据社会背景和民众心理,产生有主动意义的变更。如:孟姜女传闻,杞梁妻拒绝齐侯郊吊的故事西汉,增加杞梁妻“善哭”内容东汉,“哭倒城墙”后魏,哭倒梁山或莒城北齐,杞梁服役,修长城被杀,孟姜女寻夫哭倒长城唐代,完整地形成反徭役,抗暴政的传闻。()传承性又称“传统性”。在发展过程中, 民间文学一方面在不断变更, 一方面又存在着一系列相对稳定的因素,这些相对稳定的因素经千百民众世代传袭下来,慢慢形成了约定俗成的传统,这种存在于民间文学作品中的相对稳定特征就叫传承性。第一,民间创作是群体意识的历史积淀。第二,民间文学是民众审美意识, 审美情趣的集中表现。总之,民间文学的四个基本特征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共同反映着民间文学的本质。2, 领悟:集体性, 口头性, 变异性, 传承性的形成和传承人的作用 传承性的形成受集体性, 口头性制约。因为是集体的创作,必定要求民间文学作品在内容上反映人民这个宏大集体的生活和情感。在形式上,也必定要求适合人民的艺术趣味。又因为是口头创作,不行能像作家创作那样冥思苦想,反复推敲,往往只能就眼前景, 身旁事引发感概,即兴编创。于是,适宜于口头创作的种种格式, 套路就应运而生了,且日积月累,习惯成自然 在民间文学的传承过程中,传承人的作用不容忽视。所谓传承人,可分为群体传承人和个体传承人两类。 广义而讲,长期干脆参与民间文学的创作传播活动的人们都属于群体传承人范畴。个体传承人,即通常所说的职业和半职业民间艺人(如民问歌手, 故事讲解并描述家, 民间说唱艺人等,也包括一部分在传播民间文学作品中作出贡献的宗教职业者)。 这些年来,随着探讨的深人,个体传承人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这些个体传承人的共同特征是: (1) , 他们都是民间文学的传承活动中展露头角的佼佼者。不仅有较长的讲唱实践,而且能讲善唱,有超群的讲唱技艺,博闻强记,出口成章。 (2) , 个人身世不凡社会阅历丰富,有坚实的群众基础。他们一般出身低下,个人阅历坎坷,饱受磨难。迫于生计,有时不得不流落他乡,逃荒要饭, 学徒卖艺, 帮人扛活,从事过多种职业,因而见多识广。他们为人处世豁达开朗,人缘好,经常讲唱民间文学并在讲唱中全身心地投入拥有许多听众,建立了自己的传承圈。 (3) , 有固定的传承来源。他们在民间文学上的偏爱和专长,并非一日之功,偶然形成,而是有着干脆或间接的传承渊源。这种传承渊源一般表现为: 亲缘传承即传承人的特长和技艺是由有亲缘关系(直系或旁系)家庭成员一代接一代继承下来的。 地缘传承传承人的特长和技艺来源于他所生活的特定地域。从当地传统文化氛围和自己四周民间艺人的讲唱中耳闻目睹, 潜移默化地自然获得传承。 业缘传承在自己所从事的某种特殊行业的活动中接受民间文学传承。民间戏曲, 说唱艺人的收徒传艺即如此。木, 石, 泥瓦匠中世代传诵其祖师鲁班的故事,也属一种业缘传承。也有学者把上述传承方式大略地区分为“家族传承”与“社会传承”两种。 (4) , 形成了独特的传承风格。 杰出的传承人,在承继民间文学的总体风格的基础上,也显示出传承者自己在传承活动中的主体意识。如在题材的选择, 加工处理方式, 讲唱技巧的发挥, 地方化, 特性化语言的表达上,都显示出不同的传承风格。秦地女能把童话故事(幻想故事)道地的风格诗的心情,诗的语言和结构给传达出来;藏族故事家黑尔甲的故事“充溢着诗意和幽默,蕴含着惊人的机智与隽水的情趣”;刘德培老人的故事“脉络清楚,语言朴实风趣,结尾奇异,笑料嘹亮”等等。 个体传承人对民间文学的作用是由他们的共同特征所确定的。 由于他们是传承群体中的杰出代表,具有良好的传承素养,在传承活动中起骨干, 桥梁作用。因此他们对民间文学的发展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如金德顺老人不仅能一口气讲解并描述上百个故事,而且这些故事“有其传承的完整性, 稳定性和典型性。它们和那些道听途说, 残缺不全的转述故事不同,往往保持了民间故事的原型,极少有紊乱的线索, 断片的情节和多重的结构”。在民间文学自生自灭的旧时代,个体传承人对前辈作品的大容量贮存,精确地传递, 承接,使得大量的民间佳作不致于在时间的长河中自然湮没,失传于世。 个体传承人对民间文学的贡献,最重要的还体现在他们在传承过程中主观创建性的发挥上。他们总是一方面遵循着传统作品中的既成套路,一方面又依据各自的审美志向和艺术特长对原作进行不同程度的处理。 这种处理过程就传承者个人而言,是他自我创作才能的表现,就民间文学的传承规律看,又是传承者对集体才智的综合归纳,对民众艺术志向的主动反馈。所以,个体传承人的主观创建性发挥得越充分越能体现传承人的风格和特性就越能在更高的层次上丰富民间创作,促使它在传承基础上自我更新,自我完善。3, 简洁应用:口头程式理论分析民间文学作品口头程式理论的主要内容(P262) 第一口头程式理论有三个关键概念。程式词汇或者说是一种句法结构主要指的是在史诗演唱过程中一种常用的描述性短语或句式。主题或典型场景叙事长诗中重复出现的情节单元或。故事类型或范型史诗所表现的故事的结构具有程式化或模式化的倾向。这就是说故事的叙事结构是程式化的。或者答第一三个关键概念。程式词汇或者说是一种句法结构主要指的是在史诗演唱过程中一种常用的描述性短语或句式。主题或典型场景叙事长诗中重复出现的情节单元或常见场面的铺叙模式。故事类型或范型指口头叙事长诗的基本而稳定的故事框架。 第二口头程式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表演中的创作”认为口头诗歌传统“诗即是歌”“每一次表演都是一次创作”。 第三口头程式理论除了接受田野作业方法探讨活态口头文学文本的基方4, 综合应用:能够运用本章所学的民间文学四特征来综合鉴赏民间文学作品第三章神话, 识记:神话的含义神话,是人类各共同体(氏族, 部落, 民族或国家)集体创建, 代代相承的一种以超自然形象为主人公, 以特定宗教信仰为内核并为其服务的神圣叙事。它既是一种经典性的文学体裁,也是远古人类的学问体系和信仰体系。, 领悟:神话的内容(分类)神话按不同的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法,可分为三种:一是创世神话。1, 天地开拓, 万物起源神话。2, 人类起源, 洪水遗民神话(自然生人,人是从大自然怀抱里孕育, 生养出来的, 大神造人, 洪水遗人)。还有各种感生神话,对于人从何而来的一种说明。二是自然神话。1, 日月星辰神话;2, 雷电地震神话;3, 春夏秋冬神话。三是社会生活神话。1, 文化英雄(追溯某项文化独创的起源);2, 英雄神战英雄神话(讲解并描述神族之间的斗争)。 有的是这样分的:一是自然神话,是反映自然现象和人们向自然作斗争的神话,它可分为创世神话和英雄神话,创世神话又分为开天辟地, 造人, 万物起源;二是人文神话,反映人们社会生活, 集团之间斗争的神话。包括集团斗争, 祖宗来源, 生活劳动斗争。, 简洁应用:神话的价值()文化史价值神话是人类早期历史的活石,它产生于没有出现文字的时代,对于相识和探讨史前人类的社会形式, 生产, 生活, 艺术, 信仰以和其他状况都具有极其重大的文化史价值。如宇宙起源神话, 天柱神话, 后羿射日和沃焦神话构成了一套圆满的“宇宙论体系”,展示了远古先民对于自然规律的探究成果。()文学审美价值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神话具有特殊独物的艺术价值。作为文学的源头之一,神话开启了人类的叙事艺术。, 综合应用:运用本章所学有关神话的基本学问分析神话作品第四章民间传闻, 识记:民间传闻的含义, 特征定义:民间传闻是围绕客观实在物,运用文学表现手法和历史表达方式构建出来的,具有审美意味的散文体口头叙事文学。特征:()可信性的内容民间传闻的内容所涉和的一些人物, 事务, 地点, 时间,一般是特指的, 相对固定的,讲解并描述时不能随意遗漏或替代,这确定了民间传闻的叙事内容具有可信性。还因为传闻的人物是历史上实有的,在叙述该人物活动时,叙述者往往亲眼所见, 亲耳所闻来加重其内容的可信性。事务或人物活动背景或景物一般是客观存在或历史上出现过,并与当地特有的风俗习惯有关联不仅使它具有深厚的历史与信仰基础可信,而且在共同民俗心理作用下,广袤民众也不自觉地加入到传承的行列中间来。如太平寰宇记中的“城陷为湖”的传闻。()传奇性的情节如白蛇传接受象征的手法表现封建社会被压迫妇女与封建势力之间的斗争,修炼得道的蛇精幻化成人间美女。()箭垛式的人物形象民间传闻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往往将人物最具代表性的某种性格进行集中描述,使这一性格在传闻人物身上得到强化,慢慢定型下来,形成一个具有极强凝合力和包涵性的箭垛式的人物形象。如民间传闻中的鲁班形象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相对固定的传承范围民间传闻围绕确定的客观实在物来讲解并描述,它的艺术构思也依凭于客观实在物,这就确定了民间传闻的传播总是围绕客观实在物这个特定的中心进行,因此民间传闻的传承范围是相对固定的,从而构成了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民间传闻圈。, 领悟:民间传闻与神话, 民间故事的区分()民间传闻与民间神话的关系联系:属于同一种文学体式产生的历史时期比较接近,它们的历史关系特殊密切,在远古时期传闻和神话很难截然分开,甚至有一部分古史传闻渗透了深厚的神话色调,或者是从神话演化过来的。可以说,在这一时期,神话与民间传闻的界限特殊模糊。面对这样的客观事实,我们既要相识到传闻与神话之间在发生学上存在的历史模糊性,也要确定民间传闻和神话终归存在着的明显差异。差异主要表现在:首先,民间传闻和神话的主人公身份和属性不同。民间传闻的主人公是基于历史上存在过的真人,事情是大体真实的;而神话里的主人公则是各种动植物人格化, 各种社会力气神格化的结果,是具有超人和超自然力气的神。其二,民间传闻和神话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创作的思维机制不同。民间传闻是以自觉或比较自觉的思维方式,讲解并描述某一历史时代的具体人物或事务,有时代和地点的约束性,而神话则是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思维方式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人格化, 神灵化,从而曲折地反映人类史前时代的人与自然界的种种关系,具有全人类, 全部族性。再者,民间传闻与神话的功能不同。民间传闻是由集体创建, 流传的,它所描述的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人物, 事务和各种风物,具有显明的地方性, 民族性,其内容具有确定的教化和消遣作用;而神话的产生与原始信仰有密切关系,它是祭祀人员在特定的场合和时间里宣讲的,在远古时代的现实生活当中能够发挥类似于法律那样切实有效的作用,具有神圣性和权威性,等等。神话与民间传闻的这些区分为我们精确地把握传闻的本质供应了一个基准。()2, 民间传闻与故事之间的关系联系:民间传闻作为散文体口头叙事文学的一种,自然离不开讲故事,从这一点来讲,有时传闻与故事很难分开。例如,在中国广为流传的所谓“四大传闻”白蛇传, 牛郎与织女和梁山伯与祝英台,它们无论在情节的构成上,还是在人物事务的可考性上,都应归于传闻一类,但它们又显示出民间故事的性质,所以在探讨界,时而被称为故事。但民间传闻与民间故事在讲解并描述方式, 内容性质, 体裁等方面迥然不同。不同之处表现在:首先,民间传闻里的人物, 事务, 地点都必需以历史上的实有人物, 事务和地方风物作为叙述的真实背景,以此演化诞生动, 传奇的情节;而民间故事中的人物, 事务, 地点, 时间, 情节, 母题等都是不确定的, 泛指的,是虚构的产物。其二,民间传闻与民间故事的结构支配不同。民间传闻在结构支配上有较大的灵敏性,情节的繁简取决于题材内容的须要,而民间故事的结构支配一般都有确定的程式和固定的组织方式,往往在同类故事中出现一些反复运用的传统母题和模式。其三,民间传闻与民间故事的讲解并描述方式不同。民间故事的传承中讲解并描述者有一套固定的语言和依次,受确定叙述形式的限制,基本上不准许有所变更。民间传闻的传承没有特殊的表述方法,讲解并描述者不受叙述形式的规定,讲解并描述时围绕传闻中心点可以发挥自己的创建力。, 简洁应用:民间传闻的价值首先,民间传闻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以客观实在物为中心构建的民间传闻,寄寓着民众对各类历史人物或历史事务的评价,是他们历史观点, 历史情感的重要载体,因此人们常将民间传闻称为“口传的历史”。其次,民间传闻具有较强的好用功能。作为民众生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民间传闻,不仅以它特有的方式保存民众的历史,而且在大力发展旅游事业的今日,民间传闻照旧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再次,民间传闻有利于我们深刻理解乡土文化和民族精神。, 综合应用:运用本章所学有关民间传闻的基本学问具体分析民间传闻作品第五章 民间故事1, 识记:民间故事的含义, 特征民间故事是民间文学的重要门类之一。它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民间故事是指“人民口头创作中叙事散文作品的总称,按历史发展的题材内容和流传状况的不同可分为神话, 传闻, 生活故事, 笑话, 寓言, 童话, 新故事七类”(见教材第41页);按狭义的分,是指神话, 传闻以外的富有幻想色调和现实性较强的民间故事,主要指民间童话和生活故事。王娟民俗学概论云:“民间故事也是散文叙事体的一种。是一种以传统的口头形式流传和保存的虚构故事。有时候民间故事又称为幻想故事。”(第71页)我们赞成段先生的观点,认为神话, 传闻也是民间故事,具有其他民间故事类型的共同特点,因此应属于广义的民间故事。特征:(1)内容特征 民间故事主要借助幻想来构建内容与情节,即使是切近现实的生活故事,其中也确定带有某种程度的幻想与志向化虚构。可以说幻想是民间故事内容的重要特征。没有幻想与虚构,故事的生命力不复存在,故事也无从谈起。民间故事在反映生活的本质时,追求的是“神似”而不是“形似”,因而其内容具有广泛的概括性与象征性。若按故事的发展脉络来看,民间故事的内容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在人类社会早期形成并传承下来的故事,内容多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二,进入阶级社会之后,在古老的故事接着流传的同时,产生了大量的表现阶级社会冲突冲突的故事。第三,大量故事干脆取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以一种立足于现实生活基础上的幻想和虚构,对纷纭繁复的世间生活, 人生百态,进行了全景式勾描。(2)艺术特征 民间故事的艺术特征特殊突出 ,这主要因为故事的叙事多是依据确定的模式建构的。美国学者汤普森曾对民间故事的叙事模式和其特点进行了分析,列数出如下九个方面的特点:一个故事不能以最重要的活部分作为开端,也不能突然就结束,而是须要有一个从容的推动。故事往往经过高潮向轻松 , 安定的方面变动。重复是普遍存在的,这不仅使故事给人以悬念,而且也使故事绽开得更充分,由些构成了故事的骨架。这种重复大多是三叠式。但在一些国家,由于其宗教传统的象征性,这种重复也可能是四叠式。一般地说,只能两个人同一时间出现在一个场景里。假如有更多的人,他们中只有两个人是同时行动的。对立的角色彼此发生冲突-英雄和反派人物,好人和坏人。假如两个人以同样的角色出现,被描述得特殊弱小,他们经常是双胞胎。当他们变得本领超群时,就可能成为敌对者。在一个群体中,最弱小或最差的一方往往会转变为最占优势的一方。最小的弟弟或姐姐经常是胜利者。性格是单纯的。正是这种特点的干脆影响,人们留意到,故事里的人物没有任何生活以外的示意。情节简洁,从不困难化。一个故事一次就能讲完,如故事情节有两个或更多枝节的话,必定是多个故事捏合在一起的结果。第一事务都尽可能简洁地处理。同类事务尽可能描述得接近于相同,不会试图使事务困难化。2, 领悟:民间故事分类方法 二, 传统生活故事的内容和分类生活故事内容丰富,凡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可能出现的事情都是生活故事可以反映的对象。依据生活故事的内容可分为以下一些类型:1, 长工与地主的故事故事主要反映旧社会地主对长工的残酷剥削和欺压, 长工们的不幸生活和抗拒斗争。高玉宝一书中的半夜鸡叫就是以实际生活中的事务写成的。2, 官与民的故事官和民是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冲突斗争。官和民的故事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上和长工与地主的故事很接近,多是表现封建统治者的凶残, 贪欲, 奸诈, 昏庸,人民群众的受压迫, 受奴役, 贫贱, 冤屈, 不幸以和抗拒和斗争。如聪慧的媳妇, 只许州官放火(79页)等。3, 劳动故事这是生活故事中占主要部分的故事,其中有歌颂劳动能手的, 总结劳动阅历的, 表达劳动的甘苦, 艰辛与收获的喜悦, 创建的宏大的。这在先秦著作中已有记录(如“庖丁解牛”, “匠石运斤”, “守株待兔”, “拔苗助长”等),类似于寓言。后世劳动故事就更多了。4, 家庭故事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人的最多的生活是家庭生活,其次才是社会生活。家庭成员之间交往最多,关系最密切, 情感最深,同时冲突也最多,因此这类故事内容就特殊丰富,有反映父子关系, 母女关系, 兄弟关系, 姐妹关系, 婆媳(尤其是童养媳)关系, 夫妻关系, 岳父岳母与女婿的关系, 儿子与后母关系, 嫂子与小姑关系, 妯娌关系, 邻里关系等等,其中较出名的如恶婆婆故事, 后母故事, 巧女故事, 呆女婿故事, 孝子故事等。这些故事有喜有悲,对于我们了解社会状况, 家庭伦理, 人性善恶, 人情冷暖都有扶植。许多著名的民间故事类型都是家庭生活型故事,如“狼外婆故事”, “两兄弟故事”, “蛇郎故事”, “孝子故事”等。5, 爱情故事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是最令人难以忘怀的纯真情感,也是和婚姻紧密相关的情感。爱情题材是民间生活故事的重要方面。封建社会,恋爱, 婚姻不自由,出现了许多爱情, 婚姻悲剧,伤感故事。新时期爱情, 婚姻发生了巨大的变更,于是反映新的爱情观和婚姻生活的故事有了新的风格特征。有代表性的爱情故事如梁山伯与祝英台, 白水素女(田螺姑娘), 牛郎织女, 天仙配等。3, 简洁应用:民间故事的价值(1)文化价值民间故事作为民众心理结构的一种物化形态,向我们真实地展示了特定历史阶段民众的生活风貌和心路历程。民间故事内容无奇不有,涉猎人类社会的文化, 历史, 民族, 民俗, 哲学, 宗教以和天文, 地理, 生态, 气象, 生物等各个领域。这部浩大的人类文化学问的百科全书,具有多重文化的复合形态。(2)教化价值 由于民间故事的内容切近民众的日常生活,形式又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因而它自然成为民众进行自我教化最便利, 最普和的口头教科书。(3)心理补偿价值民间故事在讲解并描述和听取的过程中,在人们的心理上可以形成一种审美的愉悦之感,对民具有一种心理补偿的价值。4, 综合应用:运用本章所学有关民间故事的基本学问具体分析作品 第六章 史诗1, 识记:史诗的基本特征(1), 史诗的产生比狭义的民间叙事长诗要早,它是艺术发展的不发达阶段上的产物,且大多出现在各民族社会发展的转折时期;(2), 史诗在内容上所表现的不是个人的遭遇,而是关系到整个氏族或民族生死攸关的大事,较之狭义民间叙事长诗,其题材更重大,主题更肃穆,格调也更庄重;(3), 史诗在形式上集各类口头文学之大成,其规模比狭义的民间叙事长诗更为宏大;(4), 史诗多以口头书面口头, 书面并存的方式流传,在口头性和书面性的关系上,体现得比狭义民间叙事长诗更为密切。2, 领悟:中国史诗的多样性一, 史诗概述史诗,是民间叙事体长诗中一种规模比较宏大的古老作品,它产生在各民族形成的童年期,主要反映的是远古时期的生活,是对自然, 人类起源与发展的说明以和关于民族迁徙, 民族斗争等重大事务的记录,并且几乎把民族古老的风俗习惯都涵盖进去,可以视为某一民族早期生活的百科全书。史诗与古代的神话, 传闻有着自然的联系。史诗承载并传播本民族的历史,可以教化年轻人不忘历史,开拓将来。如湖南土家族过去条摆手舞时,必需由领头巫师先唱一遍迁徙记这是一部叙述本族历史的长篇史诗。云南白族“打歌”时所唱的创世纪, 白王歌,也都包含着丰富的历史内容;所以白族人民中有这样的说法:“老的不讲古,小的失了谱。”古代的神话和传闻给史诗的创作供应了丰富的素材,史诗的艺术表现带有深厚的神话色调。史诗一般都在重大活动或隆重仪式和祭典时演唱,既有对祖先的信仰,也掺合有宗教的因素,因此演唱时给人以肃然起敬的感觉。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有自己的史诗。它们都以自己民族的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务为主要题材,以人们爱戴的英雄为主要人物,中间夹杂着本民族的神话传闻,结构宏大,充溢了幻想和神话色调。如古希腊的伊利亚特, 奥德赛,古代印度的罗摩衍那, 摩珂婆罗多,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亚美尼亚的沙逊的大卫,芬兰的卡列瓦拉等,中国的著名史诗有格萨尔, 江格尔, 玛纳斯, 黑暗传等。这些都是世界文学宝库里的珍宝。世界上最早的史诗是吉尔伽美什,这是西亚两河流域的上古人民创建的一部美丽的文学作品,产生于苏美尔时代,共有十二块楔形文字泥板,全诗约三千余行。二, 史诗的主要类别史诗从内容上看,主要有创世史诗和英雄史诗。1, 创世史诗创世史诗也称作“原始史诗”, “神话史诗”,我国许多少数民族都保留有创世史诗,如彝族的梅葛, 阿细人的歌,瑶族, 白族的创世纪,纳西族的祭天古歌,以和苗族古歌等,都属于这一类型的史诗。这类史诗的内容,主要是描述古代人所设想和追忆的天地, 日月, 树木, 花草, 山川, 河流, 各种农作物, 家禽家畜以和人类的产生,充溢了各种奇异奇异的幻想和天真无趣的说明。比如纳西族祭天古歌对天的描述(详见民间文学与民俗学基础)第44页)。创世史诗既是对大自然充溢人类童年情趣的一种说明,也是对民族祖先折服自然,创世立业的丰功伟绩的热忱赞颂。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民族成员进行历史, 传统, 英雄主义, 爱国主义教化的好教材。2, 英雄史诗英雄史诗是以民族英雄的斗争故事为主要题材的史诗。英雄史诗产生的时代要比创世史诗晚一些,那个时候,氏族, 部落已经发展成了一个足以与自然, 异族敌人对抗的大集体,这个集体,就是英雄史诗中的真正主人公。高尔基说过:“折服大自然的初步胜利,唤起了人们的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