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学高级教程第一篇 绪论.docx
绪论 基本概念一、总论【X线的物理学效应】 X线的物理学效应(physical effect of X-ray)有:穿透性,荧光效应,感光效应,电离效应,光电效应,热效应,干涉、衍射、反射、折射、散射效应等。【高仟伏X线】 高仟伏X线(high kilovoltage X-ray):波长在0.120. 05A(0.0120. 005nm)、光子能量为66166KeV的高能X线。产生该波段X线的管电压为120250kVp。应用高仟伏X线摄影可提供在较小密度范围内层次丰富的照片。【软X线】软X线(soft X-ray):波长在0.740.046nm,光电子能量为17-26keV的低能量X线。有软X线机产生,产生该波段X线的管电压为2040kVp。由于软X线的穿透能力较小,临床上适用于软组织摄影。【传统放射学】传统放射学:以X线透视和摄片为基本检查方法的成像方式。在现代检查方法(CT/MRI/DSA)出现之前,这线检查方法已经沿用和改良了80年,其中大部分至今仍在沿用,故统称这些基本检查方法为传统放射学。【碘对比剂的特异质反应】 碘对比剂的特异质反应 (idiosyncratiC effect of iodine contrast rneida):碘对比剂引起的体质因素性不良反应。特异质反应是非剂量相关性的,临床上表现为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呼吸困难、喉头水肿等,严重者可致死。其病因学与细胞释放递质;抗原一抗体反应;急性激活系统受累;精神因素等有关。【碘对比剂物理一化学反应】 碘对比剂物理一化学反应( physicochemical effect of iodine contrast media):碘对比剂的理化性质引起的不良反应。物理一化学反应是剂量相关性的,与应用的剂量成正比。临床上表现为恶心、呕吐、潮红、发热等。其病因学与制剂的渗透压;制剂的水溶性;制剂的电荷;制剂的黏滞性有关。【非离子型对比剂】 非离子型对比剂( non-ionic contrast media):可于血管或体腔内注射的,于体液环境中不发生电离的医学成像对比剂。主要有非离子型水溶性有机碘制剂及非离子型水溶性钆制剂。非离子型制剂的渗透压可与血浆等渗或略高,但黏滞性较高是影响生物学安全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管电流】 管电流(electric current of X-ray tube):X线管内,在由高电压产生的强电场和高真空的环境中,自阴极(电子源)向阳极(靶)流动的高速电子流。X线管产生的X线的强度与管电流成正比。【管电压】 管电压(voltage of X-ray tube);X线管内,为使阴极加热和在阴极与阳极之间产生强电场,有高压发生器产生的高电压。X线管产生的X线束的最大光子能量等于高速电子流的最大能量,后者则取决于管电压的峰值。改变管电压及改变了最大光子能量及X线谱。【康普顿吸收】 康普顿1392年预言,一个电子经过冲撞将发生反冲。这将使得入射的能量或光子分配给反射电子和散射光子,因而总的吸收系数将分为吸收部分和散射部分。在与一个低能光子冲撞中,散射光子的能量与原始光子相近,仅给反冲电子以极小的能量。与高能光子冲撞时则相反,反冲电子获得原始光子的大部分能量。此种现象称为康普顿吸收。【密度分辨率】影像中可辨认的光学密度差别的最小极限,即影像中细微密度差别的分辨能力,又称低对比分辨率。密度分辨率以5mm0.3%辐射剂量与mA·s值表示。在一般性的描述中,若不是指明具体计量单位,则仅是泛泛指密度分辨的能力,宜使用“密度分辨力”。【空间分辨率】影像中可辨认的邻近物体的空间几何尺寸的最小极限,及影像中细微结构的分辨能力,又称高对比分辨率。空间分辨率用某一轴向的线对/毫米数表示。在一般性的描述中,若不是指明具体计量单位,则仅是泛泛指空间分辨的能力,宜使用“空间分辨力”。【时间分辨率】成像设备单位时间内采集影像的帧数。时间分辨率是设备的性能参数,与每帧影像的采集与重建时间、显示方式及连续成像的时间与能力有关。在一般性的描述中,若不是指明具体计量单位和内容,则仅是泛泛地指信息采集的速度,宜使用“时间分辨力”。【确定性生物学效应】X线照射人体后,在较高的辐射剂量阈值之上发生的剂量依赖性的生物效应,如诱发白内障。【随机性生物学效应】X线照射人体后,在一定概率发生的、非剂量依赖性的生物效应,如遗传效应、致癌作用。【无创性检查】医学诊断性检查中不会给受检者带来附加损伤的检查。“无创性”系与“有创性”相对而言。医学成像领域中,超声检查、磁共振成像检查迄今尚未证实会对受检者造成附加损伤,故属于无创性检查范畴。【噪声】广义上讲,影像上任何妨碍观察者解释的影像结构或特征均可定义为噪声。狭义上讲,噪声是指在影像上观察到的亮度水平随机出现的波动。从本质上讲,噪声主要是统计学的。一些非统计学噪声有射频摄像机噪声(又称附加噪声)、系统噪声、量子噪声、贮存噪声等。【伪影】伪影,泛指影像失真。依失真的原因可分为:成像设备设计缺陷所致的伪影;成像设备故障所致的伪影;运动或移动伪影;信息载体的传感性所致的伪影;读取、转换系统所致的伪影;光学系统所致的伪影;暗室处理所致的伪影等。【肿块效应】医学影像中,人体各部位的病变产生的占据生理结构的空间、推压和移位邻近的结构、压迫或阻塞生理腔道的改变。国内文献中经常使用“占位效应”一词作为“肿块效应”的同义词,但英文中并无占位效应的对应词。日常工作中使用“占位性病变”,甚至是“占位”代替肿瘤的描述则是不科学、不规范的。二、CT【计算机体层摄影】计算机体层摄影:X线摄影技术与重建数学、计算机技术结合产生的体层成像方法。由英国EMI公司计算机和图像处理工程师Hounsfield于1969年设计,1971年研制出第一台头部CT机进行试验性脑扫描获得成功,1972年公诸于世。1979年Hounsfield因该项发明获得诺贝尔生物医学奖。CT的主要成像原理是:采集X线扫描人体结构的信息,经模/数转换、计算机运算、数/模转换等处理,生成被扫描结构的重建横断层面影像。【CT值】CT:CT设备生成的模拟影像由连续的灰阶构成,灰阶代表的灰度或密度值为无量纲値。 把 CT影像的灰度值根据标准参照换算为量纲值即 CT值。可直观地反映影像内结构的密度,以HU表示。【CT灌注成像】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 imaging):以同层动态CT扫描的方式,高流率团注对比剂及快速连续扫描,根据逐像素的时间一密度曲线特征计算出并用伪彩显示扫描层面的灌注成像参数的方法。当CT检测器的宽度可以覆盖整个器官,如脑、肝等时,则可作全器官灌注成像。【层厚】层厚(slice thickness):层面显示的医学影像上重建影像层面的厚度。在 CT影像上,随着设备的发展又分为采集层厚与重建层厚。【层间距】层间距(inteva1 of slices):CT扫描中,相邻两个采集层面的上一层面的下缘与下一层面的上续间的间隔。【螺距】 螺距:螺旋CT扫描时,X线管旋转1周期间采集层厚与进床速度之比(用于单层螺旋CT);X线管旋转1周期间进床的距离与 X线准直厚度之比或 X线管旋转l周期间进床的距离与检测器在 Z轴的宽度之比(用于多层螺旋 CT)。从单层 CT到多层 CT,以及不同生产厂家对螺距定义的内涵有别,暂无统一定义。【计算机辅助检测】计算机辅助检测(computer aided detect1on,CAD):医学成像领域中,基于大量临床病例累积和统计学的先验知识编制辅助检测软件,给医师提供疾病诊断的概率性参考意见的方式。该软件系统是依病种为基础的,如乳腺检测软件、肺结节检测软件等。【摸拟数字转换】模拟数字转换(ana1og-diglta1 conversion) :数字成像方式中,使用模拟数字转换器把模拟时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的步骤。模拟信号是一个连续量,可表达的动态范围是无限的;数字信号是一个离散量,动态范国的表达和数字的字节呈正相关, 数字的字节决定转换的精度。【模拟影像】模拟影像(ana1og image):医学成像检査中,基于密度、灰度、辉度、信号强度等变量的差别而显示的可识别的影像。x线摄影中,胶片上不同区域的灰度是相应区域接受的射线强度的模拟,或者从另一个角度讲,是相应区域对应的射线穿行轨迹上组织结构对射线衰减程度的摸拟。同样的道理可以解释CT影像的密度亦为局部组织结构对射线衰减程度的模拟;灰阶超声影像的辉度为声束透射的组织结构回声质地的模拟;MR影像的信号强度为组织结构内的氧质子弛豫时间的模拟。【原始横断层面】原始横断层面(primary transverse slice):CT设备完成数据采集后,计算机根据各体素的 X线线性衰减系数二维分布平面图生成CT值矩阵,再经数字模拟转换重建的横断层面影像。是施行各种显示与重组处理的基础。【椎形线束伪影】椎形线束伪影(cone beam artifact):多层螺旋CT扫描中,需用锥形线束覆盖多列检测器的数千个检测单元,各单元接收的是以不同几何学轨迹入射的 X线, 由于入射 X线的入射角度、穿行厚度不同及检测单元边界的屏蔽等因素造成的重建影像失真。【准直器】准直器(collimator) :CT设备中,使用可屏蔽X线的材料制成的只容许规定几何尺寸的平行 X线束通过的元件。准直器可置于X线管窗口的前方,称前准直;也可置于检测器前方,称后准直;也可同时配置前、后准直。【高分辨CT扫描】高分辨 CT扫描(high resolution CT scan):在CT设备固有分辨力的基础上,经改良扫描或重建方式提高CT影像空间分辨力的方法。有靶扫描、靶重建、薄层采集结合改良重建算法等方法。【最大密度投影】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density pro1ect1on,MDP) 基于多层 CT设各采集的原始横断层面影像数据,从观察的视角发出虚拟的投影光线,把该投影光线穿行轨迹上设定的最大密度以上的像素编码,形成二维投影影像的后处理方法, MDP可变換投影角度反复施行,主要用于CT血管成像(CTA)、CT内镜等。【各向同性体素】层面成像方式的医学影像中,成像体素在X、Y和Z轴方向上相等,即每一层面的影像是有正方形的体素数据所构成。由各向同性体素数据生成的原始横断面影像用于重组处理时,重组图像不会失真。【有效层厚】有效层厚:CT 相描中,X线束实际通过人体层面厚度。在展面采集CT,有效原厚与 x线束的宽度相等;在单层螺旋CT,层厚略宽于X线束的宽度;在多层螺旋CT,X线束的宽度是若干个有效层厚之和。 X线束宽度不变时螺距越大,有效层厚越大。【重建视野】CT扫描中采集了原始影像数据后,依检査目的设定的重建影像的显示视野。可以设定为全视野重建整幅影像,或设定为局部视野重建局部影像但仍用全部短阵显示,则影像的空间分辩力提高了,又称靶重建。【CT増强信描】经静脉注射水溶性有机碘对比剂后施行的CT扫描。用于发现CT平扫未能发现的病变或更好地显示病变的强化特征。有静脉滴注法、团注法、动态团注法、经动脉注射法等多种方法。碘油CT也属于CT增强扫描。【CT对比剂】CT检査中,用子增如组织和(或)病变的人工对比的物度。阴性対比剂提供低密度的对比,主要是空气。阳性对比剂提供高密度対比,主要是水溶性有机碘剂,非碘制剂偶有使用。 水溶性有机碘対比剂分经肾和经肝排泄者,以前者最常用。【CT检测器】用于接收、检测CT扫描过程中的透射X线量,并转换为电信号的元件。有固体和气体两类。固体检测器由闪烁晶体和光电倍增管或光电二极管组成;气体检测器主要为氙气或氪气高压电高室,现已弃用。三、MRI【B0】磁共振成像设备中,代表系统的外磁场的符号。【90°射频脉冲】磁共振成像中,激励后使组织的宏观磁化矢量翻转90°的射频脉冲。自选回波和快速自旋回波脉冲序列采用90°射频脉冲作为激励脉冲。【相位重聚脉冲】磁共振成像中,激励后使组织已经因T2弛豫而衰减的宏观横向磁化矢量发生相位重聚,产生自选回波的射频脉冲,多用于自选回波和快速自旋回波脉冲序列。【T1加权成像】磁共振成像中,通过对脉冲序列成像参数的调整,使影像上组织的信号强度主要受组织T1弛豫特性的影响,使其他因素的影响成为次要的成像序列。自选回波及快速自旋回波脉冲序列通常选用短TR和短TE进行T1WI。【T2加权成像】磁共振成像中,通过对脉冲序列成像参数的调整,使影像上组织的信号强度主要受组织T2弛豫特性的影响,使其他因素的影响成为次要的成像序列。自选回波及快速自旋回波脉冲序列通常选用长TR和长TE进行T2WI。【质子密度加权成像】磁共振成像中,通过对脉冲序列成像参数的调整,使影像上组织的信号强度主要受组织中氢质子含量的影响,使其他因素的影响成为次要的成像序列。自选回波及快速自旋回波脉冲序列通常选用长TR和短TE进行PDWI。【T2加权成像】磁共振成像中,通过对梯度回波脉冲序列成像参数的调整,使影像上组织的信号强度主要取决于T2弛豫特性,使其他因素的影响成为次要的成像序列。梯度回波脉冲序列通常选用长TR、长TE及小的翻转角进行T2WI。【梯度磁场】磁共振成像中,某个给定方向上场强发生梯度改变的磁场。磁共振成像中,要有三个方向的梯度磁场,分别用Gx、Gy和Gz表示。一个方向的梯度磁场进行层面选择,另两个方向的梯度磁场分别进行频率编码和相位编码。梯度磁场的场强以mT/m为单位。【自旋回波序列】 自旋回波序列(spin echo sequence,SE sequence):磁共振成像中,由一连串交替发射的90°射频脉冲和180°射频脉冲构成的采集自旋回波的脉冲序列。【梯度回波序列】 梯度回波序列(gradient recalled echo sequence,GRE sequence):磁共振成像中,由一连串小角度射频脉冲激励、利用读出梯度场的正负向切换产生回波信号的脉冲序列。【磁场强度】 磁场强度(magnetic field strength):磁共振成像设备中磁场的磁通量密度或磁感应强度。其单位为磁感应单位特斯拉(以往为高斯)用T表示。目前,用于人体磁共振成像系统的主磁场强度为0. 27.0T。【矢量】 矢量(vector):物理学中,在一定方向上的一定量的力。以箭的形式表达时,箭头代表力的方向,箭杆长度代表力的大小。【自由感应衰减】自由感应衰减(free induction decay,FID):磁共振成像中,质子自旋的横向磁化矢量一经产生,即发出一个短暂的MR信号。该信号随着特征性的时间常数T2(或T2*)衰减,但频率不变,即自由感应衰减。【翻转角】 翻转角(flip angle):磁共振成像中,外磁场中的质子受射频脉冲激励后,宏观磁化矢量相对于外磁场Bo的翻转角度,也称激励角。射频脉冲的能量越大,翻转角越大。【回波链长度】 回波链长度(echo train length, ETL):磁共振成像中,一次射频脉冲激励后采集回波信号的数目。该成像参数只用于在FSE或EPI序列等存在回波链的脉冲序列中。在某些设备中,ETL也被称为加速因子。【化学位移效应】 化学位移效应(chemical shift effect):磁共振物理学中,当同一种原子核处于不同化学结构的分子中时,即使处于同一均匀的外磁场中,其进动频率也会存在差别的现象。脂肪内氢质子的进动频率比水中的氢质子要低3. 5ppm。 【化学位移成像】 化学位移成像(chemical shift imaging,CSI):磁共振成像中,利用质子的化学移位效应实施医学成像的方法。有两种化学位移成像技术:一种为同(反)相位成像技术;另一种为二维或三维的多体素磁共振波谱技术。【磁共振水成像】 磁共振水成像(MR hydrography /MR water imaging):磁共振成像中,设置很长的回波时间进行重T2加权成像,使一般组织的信号几乎完全衰减,而T2值很长的水样成分,如脑脊液、胆汁、尿液等可保留高信号,与其他组织的信号间形成明显对比的成像序列。【流空效应】 流空效应(flow void effect):磁共振成像中,当自旋回波类脉冲序列的扫描层面与血管的血流方向基本垂直时,90°射频脉冲激励的血液在施加180°相位重聚脉冲时已经离开扫描层面,不能产生信号,血管腔内出现信号缺失的现象。【进动】进动(precession):磁共振成像中,置于外磁场中的自旋质子与外磁场方向呈某一角度时,该质子受到外磁场力矩的作用,使自旋轴绕外磁场方向做锥形旋转运动的方式。【弛豫】 弛豫(relaxation):磁共振成像中,射频脉冲作用于外磁场B。中的自旋质子,使其偏离平衡位置,处于激励状态,射频脉冲停止后,自旋质子从激励状态向平衡状态恢复的过程。【纵向弛豫】 纵向弛豫(longitudinal relaxation):磁共振成像中,磁化矢量偏离外磁场方向平行于外磁场B。方向的偏离的磁化矢量呈指数性恢复的过程。又称自旋一晶格弛豫或T1弛豫。【横向弛豫】 横向弛豫(transverse relaxation):磁共振成像中,自旋质子被激励、磁化矢量与外磁场方向呈90°后,垂直于外磁场Bo方向的质子的磁化矢量呈指数性衰减的过程。又称自旋一自旋弛豫或T2弛豫。【顺磁性物质】顺磁性物质(paramagnetic material):具有不成对的轨道电子,在外磁场(Bo)中产生与外磁场方向相同的磁化,磁化率为正值的物质。磁共振成像中,顺磁性物质可通过质子弛豫增强作用导致T1缩短,用为磁共振成像对比剂。如镧系元素中的镝和钆、脱氧血红蛋白、正铁血红蛋白、含铁血黄素等。【血氧水平依赖效应】 血氧水平依赖效应(blood oxygenation level-dependent effect):磁共振成像中,血液中的脱氧血红蛋白为顺磁性物质,增多时可导致MR信号强度降低;氧合血红蛋白为轻度反磁性物质,增多时可导致MR信号强度增高的效应。【扩散加权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磁共振成像中,基于成像平面内水分子的布朗运动差别产生的影像对比,显示水分子微观运动特征的成像方法。DWI需借助扩散敏感梯度脉冲,形成的MR信号强度与氢质子运动的速度呈负相关。【表观扩散系数】 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磁共振成像中,水分子在不同方向的扩散运动速度与范围的宏观度量,在实际应用中代替扩散系数的测量。计算公式为:ADC= (In S1/S2)/(b2- bi)。式中S1、S2为施加扩散敏感梯度脉冲前后同一部位组织的信号强度,b1、b2为两个扩散敏感因子。【磁共振波谱】磁共振波谱(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外磁场中,位于不同的化学结构中的原子核因各自的化学环境,如轨道电子云的屏蔽效应不同,共振频率各不相同,化学位移的幅度也不一致,藉之形成的由不同共振频率组成的一系列波形,即磁共振波谱。在医学成像中的应用又称磁共振波谱分析。【线圈】 线圈(coil):磁共振成像设备中,由导电材料制作的单环或多环回路,通电流后可产生磁场,或用于感应磁场变化扰动产生不同的电压。有主磁场线圈、梯度线圈、射频线圈、屏蔽线圈等,每一类线圈又有多种规格和功能。【磁化传递】磁化传递(magnetization transfer,MT):磁共振成像中,组织内结合水与自由水的磁化矢量可以互相传递的现象。给组织施加一个偏离自由水进动频率的饱和射频脉冲,部分结合水被激励而获得能量,然后传递给周围的自由水,后者获得部分能量后被部分饱和。四、神经系统【颅骨骨折】X线头颅平片及CT影像上,局部颅骨连续性中断的改变。由于头颅的特殊形态及结构,颅骨发生骨折的类型与身体其他部位的骨折不尽相同,可有线样骨折、凹陷骨折、粉碎骨折、颅缝分离、颅底骨折、穿通骨折、生长性骨折等。【颅穹窿】由膜化骨形成的扁骨构成的头颅顶盖部分。在X线头颅侧位平片上,自鼻点至枕内粗隆连线,线上部分即颅穹窿。【颅底】由软骨化骨形成的不整形骨构成的头颅基地部分。在X线头颅侧位平片上,自鼻点至枕内粗隆连线,线下部分即颅底。【脑的中线结构】脑的医学影像中,位置恒定的位于中线,可用作定位参照标志的结构。包括有透明隔、第三脑室、中脑导水管、第四脑室、大脑前动脉纵裂段、大脑深静脉系统(大脑内静脉、大脑大静脉、直窦、基底静脉)。大脑镰虽位于纵裂,但因质地坚韧,不易被病变推移或牵拉,不用作医学影像中有特定意义的中线结构。【脑剪切性损伤】减速性事故(车祸、高坠伤)中,因颅内不同结构(如灰质与白质、颅骨与脑组织等)的物理学质量不同,减速瞬间运动的距离不同,在不同质量结构临界处发生剪切应力引起的脑损伤,如脑挫伤、脑挫裂伤、弥漫性神经轴索损伤等。CT/MRI可用于显示脑剪切性损伤。【头颅对冲性损伤】由于头颅为一类球形结构,发生创伤时作用力可从着力点沿最小圆周向对冲点传导,造成的对冲部位的损伤。可以是颅骨骨折和(或)轴内、外颅内结构损伤。医学成像方法可用于显示对冲性损伤。【颅缝早闭合】胚胎内或儿童早期,颅穹隆骨的部分成全部颅缝于生理性闭合期之前闭合的状况。正常时膜化骨的颅穹隆骨是受脑组织生长的内部应力刺激而生长,提早闭合的颅缝则限制了局部穹隆骨的生长,引发出各种头颅畸形,又称狭颅症。医学影像上有特征性表现。【颅底陷入】 颅底陷人( basilar invagination):由于多种病理学原因所致的颅-椎接合部向颅内陷入的状况。X线头颅平片上,以枢椎齿状突与多条参考径线的相对位置测量作为判断颅底陷入的依据;其他医学成像方法还可更直观地显示颅底陷入的表现。【硬膜外腔】 硬膜外腔(epidural space):颅骨内板的骨内膜与硬脑膜之间的腔隙,椎管内也有硬膜外腔,在医学成像中作为特定的诊断定位区域。硬脑膜与颅骨内板骨内膜正常时紧密愈合为一层,并无实际的腔隙,两层膜之间有脑膜动脉穿行。发生于硬膜外腔的急性病变,如创伤性血肿、脓肿,需具有相当的张力,方可剥离硬脑膜与颅骨骨内膜,形态上也呈高张力的梭形。医学影像上有特征性表现。五、胸部【肺小叶】 肺小叶(pulmonary lobule):肺实质的基本单位。由3种基本成分,即小叶间隔、小叶核心及小叶实质构成。常规X线摄影及CT影像上不能显示肺小叶但在高分辨CT影像上可以显示肺小叶的基本成分及其病变。【肺纹理】肺纹理(lung markings):X线胸部平片上,充气的肺野内,自肺门向外呈放射状分布的树枝状高密度影。肺纹理由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及淋巴管等结构的投影组成,其中主要是肺动、静脉分支的影像。【肺实质】 肺实质(pulmonary parenchyma):肺部具有气体交换功能的含气间隙及结构。包括由肺泡腔和肺泡壁组成的肺泡、肺泡囊、肺泡管、1-3级呼吸性细支气管及侧支通气结构等。X线胸部平片与CT影像上,透亮的肺野代表肺实质。【肺间质】 肺间质(pulmonary interstitium):肺部不具有气体交换功能,起连接、支持和营养肺实质作用的组织结构。包括血管、淋巴管及其周围的结缔组织、小叶间隔、胸膜下及肺泡壁之间的结缔组织等。X线胸部平片与CT影像上可以识别主要的间质结构及不同程度地识别细微的间质结构。【肺渗出性实变】 肺渗出性实变( exudative consolidation oflung):肺泡性内的气体被由血管渗出的液体成分取代形成的病理改变,液体可为浆液性、纤维素性、化脓性等。X线胸部平片及CT影像上有特征性表现。【肺内结节】 肺内结节(nodule of lung):X线胸部平片或CT影像上,直径在lcm以下的、边缘较清楚的、圆形或类圆形的、致密的肺内病变。病理基础可为肉芽肿、肿瘤、血管炎及血管周围炎。【肺内肿块】 肺内肿块(mass of lung):X线胸部平片及CT影像上,直径在lcm以上的球形或不规则形状的、边缘较清楚的致密的肺内病变。直径3cm左右的圆形肿块影特称为硬币病灶或球形病灶。【肺空洞】 肺空洞(cavity of lung):肺组织发生坏死、液化后,坏死物质经支气管排出后形成的病理状态。X线胸部平片及CT影像上有特征性表现。【肺囊肿】 肺囊肿(pulmonary cyst):X线胸部平片及CT影像上,肺内的直径lcm或更大的、边缘清楚、薄壁的、圆形含气病变。囊肿的壁为纤维性或上皮性细胞。肺囊肿和肺大疱、肺气囊等是不同的病理实体。【肺动脉高压】 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肺动脉收缩压超过4kPa(30mmHg)或平均压超过2. 67kPa(20mmHg)即为肺动脉高压。可因肺动脉血流量增加或肺小动脉阻力增大引起。在X线胸部平片与CT影像上有特征性表现。【肺腺泡影】肺腺泡影(acinus shadow of lung):X线胸部平片和CT影像上,正常的肺腺泡不能显示。在薄层CT上,偶尔可以看到腺泡动脉。腺泡内发生渗出性或增殖性实变时,可以在X线平片和薄层CT影像上显示为边界不清的、直径约6mm的结节影。【间质性肺气肿】肺气肿的亚型之一。为位于肺间质内,尤其是支气管血管束鞘内、小叶间内和脏层胸膜内的肺气肿。最常见于机械通气的新生儿,成人少见。在胸部高分辨CT影像上呈血管周围透亮影或低密度晕征和小囊肿样表现。六、腹部【巴瑞特食管】 食管下端正常鳞状上皮剥落,覆盖以柱状上皮的状况。其范围为胃-食管移行点以上3cm或更长些,是反流性食管炎的结果,常伴有小的滑动性食管裂孔疝。食管双对比造影中有特征性表现。【壁龛】 壁龛(nichc):胃肠道溃疡时在胃肠道壁上形成的缺损。根据溃疡的良、恶性及侵犯胃肠道壁的层次不同,壁龛的深浅、形态、底部和口部在医学影像上的特征也不一致。【肝岛】 肝岛(liver island):弥漫型脂肪肝中相间存在的相对正常的肝组织。CT平扫和增强扫描中呈相对高的密度,边缘不规则但较清晰,形态一般小而薄。常位于胆囊床、叶间裂附近及肝包膜下。【假憩室】 假憩室(false diverticuum):中空器官腔壁的肌层撕裂,黏膜层呈憩室样向肌层凸出的现象。与真性憩室的局部全层腔壁凸向腔外不同。医学影像上有特征性表现。【盆腔】 盆腔(pelvic cavity):盆缘以下,盆底腹膜反折以上的区域。是大腹腔的向下延续,二者相互开放、交通。不包括腹膜以外的盆外筋膜间隙和骨盆带。医学成像中作为特定的诊断定位区域。【胃小区】 胃小区(gastric area):X线胃肠道双对比造影中,胃黏膜表面的微小皱褶,是肉眼可见的胃内壁的最小单位。它是由很浅的沟围起来形成的16mm(一般为23mm)的网状结构。全胃有数千个胃小区。【直肠子宫窝】女性盆腔中,腹膜从直肠中1/3段下份向前反折,覆盖阴道和子宫后壁形成的陷窝。医学成像中作为特定的诊断定位区域。【肾周间隙】肾前、肾后筋膜之间的区域。包含肾周脂肪、肾、肾门区域的血管、肾盂、输尿管及淋巴组织以及肾上腺。医学成像中作为特定的诊断定位区域。【腹膜腔】由腹膜反折于腹壁内形成的腔隙。医学成像中作为特定的诊断定位区域。【食管生理性狭窄】食管X线造影中,显示的具有生理功能的狭窄区。有咽食管交界处狭窄和隔裂孔狭窄。在食道壁上较深的主动脉弓与左主支气管的压迹随也形成局部狭窄,但不具功能性。七、骨与关节【骨骺】 骨骺(epiphysis):出生后由透明软骨构成的管状骨的一端或两端,骨骺最终与骨干愈合完成骨的生长和发育。X线检查可以显示骨骺的骨化与愈合过程以及相关的病变,放射学上骨骺是特定的解剖学定位区域。【哈弗斯骨板】 哈弗斯骨板(Haversian osseous lamella):板层骨构成成分之一,为以哈弗斯管为中心呈环行同心排列的多层圆筒状骨板。哈弗斯骨板参与构成骨皮质,在X线平片上呈均匀致密影。【松质骨】 松质骨(spongy bone):由骨小梁及其间的骨髓间隙构成的骨结构,位于长骨两端骨皮质下方及短骨及扁骨内。亦称海绵骨。松质骨内骨小梁相互交错构成网格状纹理,排列、数目与厚度因人和部位而异,排列方向与承重、肌肉张力及特殊功能有关。X线平片及CT影像上可以识别。【密质骨】 密质骨(compact bone):由含哈弗斯系统的板层骨构成的骨结构,位于长骨皮质和扁骨内、外板。哈弗斯系统由哈弗斯管和哈弗斯骨板组成,各哈弗斯系统间有伏克曼管与骨皮质表面和骨髓腔相连。密质骨通过哈弗斯管和伏克曼管参与全身代谢。X线平片及CT影像上可以识别。【骨痂】 骨痂(callus):骨折后的修复过程中,在骨折端出现的新生骨组织。骨折后,断端的外骨膜和内骨膜细胞增生并生长到断端之间及其周围,形成软骨基质和骨基质,再由钙盐沉积形成骨痂,骨痂经重构过程,骨小梁按力学结构排列,而完成骨折愈合过程。X线平片上和CT影像上有特征性表现。【椎间盘脱出】 椎间盘脱出(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tion):当椎间盘退变导致纤维环完全破裂时,髓核可通过纤维环破裂部突出,最常见的是向后或后外侧突出。此时突出的髓核已经没有纤维环外层包被。医学影像上有特征性表现。【椎间盘膨出】 椎间盘膨出(intervertebral disc bulge):当椎间盘退行性变以髓核脱水为主时,髓核体积缩小,纤维环在承重的压力下向各个方向膨隆的病理状态。各种医学的影像表现上有特征性。【软骨内成骨】 软骨内成骨( intracartilaginous ossification):发育中,间充质分化为软骨,继而形成原始松质骨的间接骨化过程。又称“软骨化骨”。X线检查可以显示软骨化骨的过程和缺陷。【膜内成骨】 膜内成骨(intramembranous ossification):发育中,胶原纤维形成网状结构、间充质细胞分化成为成骨细胞后者分泌骨基质,形成骨小梁的直接骨化过程,又称“膜化骨”。X线检查可以显示膜化骨的过程和缺陷。【骨质疏松】骨质疏松( osteoporosis):单位体积内骨量减少、但骨的有机和无机成分的比例正常的病理状态。骨质疏松导致骨的强度降低,易于发生骨折。X线平片、X线双能骨密度测量、超声和CT影像可用于骨质疏松的定性与定量诊断。八、介入放射学【血管内溶栓治疗】在X线透视导向下,经皮血管内插管到靶血管,注入溶栓药物,治疗血栓性栓塞的介入放射学技术。依据血管内溶栓的入路,又分为动脉内溶栓和静脉内溶栓治疗。【经皮穿刺消融】医学成像方法导向下,经皮穿刺病变,通过化学性或物理性方法破坏病变组织达到治疗目的的介入放射学技术,如化学性髓核溶解,激光消融、射频消融、微波消融、冷冻消融等。【经皮经腔血管成形】经皮经腔血管成形(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在X线透视导向下,经皮经血管腔插管,置人球囊导管、旋切导管、支架等扩张器械,使狭窄或闭塞的血管再通的介入放射学技术。【经皮抽吸活检】经皮抽吸活检(percutaneous aspiration biopsy):在医学成像方法导向下,把穿刺针经皮穿刺到病变部位,抽吸细胞学或组织学标本以获得细胞学或组织病理学诊断的介入放射学技术。【导管】导管(catheter):现代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的基本器材,为中空的高分子材料的细管。导管应具有适宜的硬度、弹性、柔软性和扭力;管壁应光滑,表面摩擦系数小;导管材料应无活性、无毒、无抗原性;导管在人体管腔内要具有优良的示踪性。依据用途,导管有不同类型和型号。【治疗性人工栓塞】治疗性人工栓塞(therapeutlc artificial embolization):依照治疗目的,使用人工栓塞材料,凭借医学成像方法导向,实施体内生理性或病理性腔道人工栓塞的介入放射学技术。【栓塞剂】栓塞剂(embollzing。agents):治疗性人工栓塞使用的栓塞材料。根据栓塞的时效可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永久性)栓塞材料;根据性质可分为无活性材料、自体材料和放射性微粒材料;根据物理性状有固体和液体。理想的栓塞材料应是无毒;无致炎、致敏性等生物反应;能迅速闭塞血管;透视下可见性好;价廉;容易消毒。【肾静脉采样】 肾静脉采样(renal venous sampling):在X线透视导向下,经皮经股静脉插管,导管分别置入两侧肾静脉主干采取血样,用于定侧性测定肾素水平及其他肾代谢产物的的介入放射学技术。【经皮经肝胆道成形】经皮经肝胆道成形(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oplasty):在医学成像方法导向下,经皮经肝穿刺将扩张器具置入胆道系统,对狭窄或梗阻的胆道进行扩张和放置支架的介入放射学技术。适用于梗阻性黄疸需要永久或长期引流者。【经皮胆囊造口】在医学成像方法导向下,经皮经腹膜或经肝入路行胆囊穿刺、造口,施行胆囊引流或减压的介入放射学技术。适用于接受不了全麻和胆囊切除术的高危病人及伴有胆管炎或胆囊管梗阻的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