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代移动通信新技术》课程教学大纲(本科).docx
-
资源ID:35019737
资源大小:18.67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下一代移动通信新技术》课程教学大纲(本科).docx
下一代移动通信新技术(New Technology for Future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s)课程代码:06410201学分:1.5学时:24 (其中:课堂教学学时:24实验学时:0上机学时:0课程实践学时:0 )先修课程:概率统计、随机过程、通信原理、数字通信适用专业:通信工程教材:无一、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课程性质下一代移动通信新技术是通信工程专业教学计划中介绍前沿技术的专业选修课,本课 程讲授移动通信领域最新的技术原理、分析方法与应用场景。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熟悉、了解和掌 握当前移动通信新技术发展态势和研究热点。(二)课程目标课程目标1:知识方面下一代移动通信新技术主要讲述面向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新技术,包括:1.1 了解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历程,了解GSM系统、WCDMA系统以及LTE系统的基本原理。1.2 了解新的物理层传输技术,了解MIMO信道模型、信道容量与信号处理技术,了解大规模 MIMO技术的特点,了解毫米波通信技术特点、信道模型以及信号处理原理。1.3 了解新的波形设计方案与多址接入技术,了解新型OFDM技术的基本原理以及非正交多址接 入技术的基本原理。1.4 了解新的网络架构,了解异构网络融合、分布式天线系统、用户中心网络以及超密集组网 技术特点。课程目标2:能力与素质方面2.1 通过文献检索、团队讨论等方式调研移动通信领域发展趋势以及研究热点的能力。2.2 将调研结果撰写为综述或报告的能力。(三)课程目标与专业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本课程支持的毕业要求指标点如下:指标点10-3: 了解信息通信领域工程技术的国际发展趋势、研究热点课程目标毕业要求指标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2毕业要求10.3VV注: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对接的单元格中可输入也可标注“H、M、L”。二、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按章撰写)第一章绪论(-)课程内容1、移动通信发展过程。2、GSM系统的无线接口与组网方式。3、WCDMA系统的无线接口与组网方式。4、LTE系统的无线接口与组网方式。5、5G新技术概述(讲授)。(二)教学要求1、了解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过程,了解每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历史背景、设计目的、物理层基 本技术和组网特点。2、了解GSM系统的无线接口的技术特征与组网方式。3、了解WCDMA系统的无线接口与组网方式。4、了解LTE系统的无线接口与组网方式。5、了解5G中新技术的使用情况。(三)重点与难点(若不单独列出,需在教学要求中适当注明).重点每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历史背景、设计目的和物理层基本技术与组网方式。1 .难点LTE系统的无线接口、5G中新技术的使用情况。第二章多天线技术(一)课程内容1 . MIMO技术基础。2 .大规模MIMO技术。3 .毫米波通信技术。(二)教学要求1 .了解MIMO衰落信道的统计模型,理解点对点MIMO信道容量的概念以及注水功率分配算法, 理解MIMO信道容量随着天线数目和信噪比变化的规律。2 .理解大规模MIMO技术的基本原理、信道特征以及信号处理方法。3 .能够通过文献检索、阅读以及团队讨论等方式,了解大规模MIMO技术产生原因、技术特点、 优势、劣势以及当前的研究热点、并撰写调研报告。4 .了解毫米波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信道模型以及信号处理方法。(三)重点与难点(若不单独列出,需在教学要求中适当注明).重点点对点MIMO信道容量、注水功率分配、大规模MIMO系统的信道特征、毫米波通信系统 的信道特征。1 .难点点对点MIMO信道容量。第三章波形设计与多址接入技术(一)课程内容1 .新型OFDM技术。2 .非正交多址接入技术。(二)教学要求1 . 了解OFDM技术的基本原理,理解新型OFDM技术的基本设计思想和设计原理。2 .了解非正交多址接入技术的原理、性能、优势以及劣势。3 .通过文献阅读、团队讨论等方式,理解新型OFDM技术与非正交多址接入技术的研究趋势,并 选择其中一种撰写综述或调研报告。(三)重点与难点(若不单独列出,需在教学要求中适当注明).重点新型OFDM技术的设计思想、非正交多址接入技术的基本原理。1 .难点新型OFDM技术的设计方法、非正交多址接入技术的技术特征和性能。第四章新型网络结构(-)课程内容1 .超密集组网技术。2 .分布式天线系统的基本原理。3 .用户中心网络结构。(二)教学要求1 .理解传统小区覆盖的不足,了解超密集组网技术的特点、性能、优势以及劣势。2 .理解分布式天线系统的组网特点、物理层传输技术、系统性能、优势以及劣势。3 ,了解用户中心网络与传统蜂窝系统和分布式天线系统的区别,理解用户中心网络的性能、优 势以及劣势。4 通过文献阅读、团队讨论等方式,理解各种新型组网技术的优缺点,并选择其中一种撰写综 述或调研报告。(三)重点与难点(若不单独列出,需在教学要求中适当注明).重点超密集组网的技术特点、分布式天线系统的技术特点、用户中心网络的基本原理。1 .难点用户中心网络的技术原理与性能分析。三、本课程开设的实验项目(如课程不含实验,该项可不填)编号实验项目名称 学时 类型 要求支撑的课程目标1 无注:1.“类型”填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等;2 . “要求”填必做、选做。四、学时分配及教学方法章(按序填写)教学形式及学时分配主要教学方法支撑的课程 目标课堂教 学实 验上机课程实 践小 计第一章绪论44讲授、案例课程目标1第二章多天线技术1010讲授、案例、 研讨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2第三章波形设计与多址 接入技术44讲授、案例、 研讨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2第四章新型网络结构66讲授、案例、 研讨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2合计2424注:1.课程实践学时按相关专业培养计划列入表格;3 .主要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研究型教学方法(基于问题、项目、案例 等教学方法)等。五、课程考核考核形式考核要求考核权重备注小组 研讨 报告1专业词汇使用准确、语句通顺2排版格式规范3内容充实、逻辑严谨45%第二、三、四章各需提交一份报告,每份 满分15分,合计45分。小组 表现1积极回答问题2积极参与课堂讨论30%例:设列入考核的提问、讨论环节共计N 次。某组参与K次,则原始得分为K/N*30o 经规格化后,全班该项平均分为C分。C 建议取20,可据学生整体表现微调。规格 化后得分大于30的计为30分。个人 表现1积极参与课堂研讨、提问或者回 答问题25%例:设列入考核的提问、讨论环节共计M 次。某生参与L次,则原始得分为L/M*25。 经规格化后,全班该项平均分为D分。D建议取17,可据学生整体表现微调。规格 化后得分大于30的计为30分。小组1专业词汇使用准确、语句通顺第二、三、四章各需提交一份报告,每份研讨2排版格式规范45%满分15分,合计45分。报告3内容充实、逻辑严谨注:1,分学期设置和考核的课程应按学期分别填写上表。4 .考核形式主要包括课堂表现、平时作业、阶段测试、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大作业、小 论文、项目设计和作品等。5 .考核要求包括作业次数、考试方式(开卷、闭卷)、项目设计要求等。6 .考核权重指该考核方式或途径在总成绩中所占比重。六、参考书目及学习资料(书名,主编,出版社,出版时间及版次)1 .移动通信(第4版),李建东、郭梯云、郭国扬主编,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 社,2006年第7版.无线通信基础,谢(美)著,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七、大纲说明(内容可包括课程基本要求、习题要求及其它一些必要的说明)1.本课程涉及移动通信领域的新技术以及最新的研究进展,目前无成形的教材。教学过程中可 以使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2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建议采用讲授与研讨结合的方式,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3鼓励学生做好预习,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认真撰写研讨报告。2017 年8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