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工程实践》课程教学大纲(本科).docx
网络工程实践(Network Engineering Practice)课程代码:06410197学分:2学时:(其中:课堂教学学时:16 实验学时:32)先修课程:计算机网络、路由与交换技术适用专业:网络工程教材:CCNP TSH00T(642-832)学习指南,Amir Ranjbar,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年10月一、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课程性质网络工程实践是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的一门应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方向选修课。该课 程提供了在复杂网络中路由与交换相关的高级内容。本课程重点讨论了常用路由协议(以OSPF 协议为例)所涉及到的深入原理和应用、操纵路由更新的方法与配置、交换机STP协议的高级 属性探讨以及弹性以太网的相关内容。本课程通过研究大量的网络案例拓扑,加深学生对网络 工程中实际组网技术的理解,对于学生今后从事网络管理、运营与维护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二)课程目标(根据课程特点和对毕业要求的贡献,确定课程目标。应包括知识目标和能力 目标。)课程目标1:理解并掌握网络工程实践过程中所使用的高级路由技术,包括OSPF协议状态机、 多区域OSPF原理与配置、EIGRP,以及利用重分发、过滤等技术对路由更新进行操作的方法;能 够独立完成在一个AS内部的复杂路由配置与管理。课程目标2:理解并掌握网络工程实践过程中所使用的高级交换技术,包括STP协议的增强性 能、RSTP协议、VLAN、以太网通道及冗余技术;能够独立完成在企业或校园网内部的复杂交换配 置与管理。课程目标3:熟练地操作高级模拟工具及真实路由器和交换机设备。课程目标4:具备基本的综合组网及故障排除能力。注:工程类专业通识课程的课程目标应覆盖相应的工程教育认证毕业要求通用标准;(三)课程目标与专业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认证专业必修课程填写)本课程支撑专业培养计划中毕业要求指标点2.4、4.1、4.3、5.1oL毕业要求2.4:具备借助文献辅助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识别、表达、建模与求解的能力。2 .毕业要求4.1:掌握针对复杂工程问题设计实验的科学方法。3 .毕业耍求4.3:具有查阅和整合各类资源,探索和发现本专业前沿技术和发展趋势的能力。4 .毕业要求5.1:针对复杂工程问题,具备选择和利用开源的软硬件资源,并在此基础上进 行二次开发的能力。5 .毕业要求11.2:具备将专业知识运用于多学科环境的能力。课程目标毕业要求指标点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3课程目标4毕业要求2.4VVV毕业要求4.1VVV毕业要求4.3VV毕业要求5.1VV毕业要求11.2V注: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对接的单元格中可输入也可标注“H、M、L-o二、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按章撰写)第一章网络工程实践概述(一)课程内容1. Internet发展史回顾及协议栈。2. TCP/IP协议的底层技术。3. IP数据报的转发原理。4. 路由表的结构。5. 高级路由/交换模拟器的基本操作。(二)教学要求.了解Internet及协议栈层次划分。1 .理解TCP/IP协议栈的底层技术。2 .理解IP数据包的转发原理。3 .理解并掌握路由表的结构。4 .掌握GNS3、WEB-IOU的操作方法。(三)重点与难点.重点(1)TCP/IP协议栈的底层技术。(2) IP数据包的转发原理。(3)路由表的结构.难点掌握GNS3、WEB-IOU的操作方法第二章路由实践(一)课程内容1 .路由器的配置模式及基本配置命令回顾。2 .常用路由协议原理及配置回顾。3 . EIGRP协议的原理及DUAL算法。4 .多区域OSPF。5 .操纵路由更新。6 .广域网原理及配置回顾。7 .中小型组网案例研究。(二)教学要求1 . 了解路由器的配置模式及基本配置命令。2 . 了解常用路由协议的基本原理和配置方法。3 .理解EIGRP协议的原理及DUAL算法。4 .掌握多区域OSPF的配置方法。5 .理解并掌握操纵路由更新的方法。6 .理解并掌握NAT、ACL及帧中继的配置方法。7 .掌握中小型网络的路由组网方法。(三)重点与难点.重点(1)多区域OSPF的配置。(2)操纵路由更新的方法。(3) NAT、ACL及帧中继的配置方法.(4)中小型网络的路由组网方法。1 .难点(1)多区域OSPF的配置。(2)操纵路由更新的方法。(3)中小型网络的路由组网方法。第三章交换实践(一)课程内容1 .交换机配置模式及基本配置命令回顾。2 . LAN组网层次划分。3 .基于VLAN的组网。4 . STP原理及配置回顾。5 .STP协议的增强性能。6 . Ether-Channel o7 .交换机流量监控及端口镜像。(二)教学要求1 . 了解交换机的配置模式及基本配置命令。2 . 了解局域网组网的层次划分。3 .理解并掌握基于VLAN的组网方法。4 .理解STP协议原理和配置方法。5 .理解并掌握STP协议的增强性能及配置。6 .掌握 Ethernet Channel 的配置。7 .掌握交换机流量监控及端口镜像的方法。(三)重点与难点1.重点 (1)基于VLAN的组网方法。STP协议原理和配置方法。STP协议的增强性能及配置。(4) Ethernet Channel o(5)流量监控及端口镜像2 .难点(1)私有VLAN的原理及配置。STP协议的增强性能及配置。3 3) Ethernet Channel o(4)流量监控及端口镜像三、本课程开设的实验项目(如课程不含实验,该项可不填)编号实验项目名称学时类型要求支撑的课程目标1VLAN创建与划分2验证选做2,32VLAN Trunk2设计必做2,33Ether-Channel 酉己置2设计必做2,34静态路由配置2设计必做1,35RIP路由配置2设计必做1,36EIGRP路由配置2设计必做1,37OSPF综合配置8综合必做1,3,48VLAN间路由综合配置6综合必做1,2, 3, 49路由过滤与重分发6综合必做1,3,4注:L “类型”填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等;2.“要求”填必做、选做。实验1: VLAN创建与划分实验目的要求:(1)熟悉VLAN的创建(2)把交换机接口划分到特定VLAN实验 2: VLAN Trunk实验目的要求:(1)熟悉配置交换机接口的trunk(2)熟悉VTP的使用实验 3: Ether-Channel 配置实验目的要求:(1) Etherchannel的工作原理(2) Etherchannel 的配置实验4:静态路由配置实验目的要求:(1)路由表的概念(3) ip route命令的使用(3)根据需求正确配置静态路由(4)默认路由的配置实验5: RIP路由配置实验目的要求:(1)在路由器上启动RIPv2路由进程(2)启用参与路由协议的接口,并且通告网络(4) auto-summary的开启和关闭(4)查看和调试RIPv2路由协议相关信息(5) RIPv2路由的手工汇总实验6: EIGRP路由配置实验目的要求:(1)在路由器上启动EIGRP路由进程(2)启用参与路由协议的接口,并且通告网络(3) EIGRP度量值的计算方法(4)可行距离(FD)、通告距离(RD)以及可行性条件(FC)(5)邻居表、拓扑表以及路由表的含义(6)查看和调试EIGRP路由协议相关信息(7)手工路由汇总配置实验7: OSPF综合配置实验目的要求:(1)单区域OSPF配置(2)修改参考带宽(3) DR选举的控制(4)广播多路访问链路上的OSPF的特征(5)多区域OSPF配置(6)理解OSPF拓扑结构数据库的特征和含义(7) E1路由和E2路由的区别(8)区域间路由汇总(9)外部自治系统路由汇总实验8: VLAN间路由综合配置实验目的要求:(1)路由器以太网接口上的子接口(2)单臂路由实现VLAN间路由的配置(3)理解三层交换的概念(4)配置三层交换实验9:路由重分发实验目的要求:(1)设计具有多个路由域的拓扑,配置OSPF、RIP及EIGRP协议(2)在运行不同路由协议的AS之间实现路由重分发(3)基于路由tag> Route-map和ACL实现路由过滤。(4)查看及调试配置结果四、学时分配及教学方法章(按序填写)教学形式及学时分配主要教学方法支撑的课程目标课堂 教学实 验上机课程 实践小 计第一章44讲授、自学3第二章618讲授、讨论、演示、研究1,3,4第二早610讲授、讨论、演示、研究2,3,4合计1632注:1 .课程实践学时按相关专业培养计划列入表格;.主要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研究型教学方法(基于问题、项目、案例等教学方法)等。五、课程考核考核形式考核要求考核权重备注考勤及课堂提问上课不得迟到、缺席5%缺课1次扣20分、迟到1次扣10分实验完成9个实验报告,主要考查分 析能力,组网设计能力35%期末考试开卷或综合设计报告(大作业)60%注:1,分学期设置和考核的课程应按学期分别填写上表。2 .考核形式主要包括课堂表现、平时作业、阶段测试、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大作业、小 论文、项目设计和作品等。3 .考核要求包括作业次数、考试方式(开卷、闭卷)、项目设计要求等。4 .考核权重指该考核方式或途径在总成绩中所占比重。六、参考书目及学习资料(书名,主编,出版社,出版时间及版次)1、TCP/IP路由技术,美Jeff Doyle著,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年第2版。2、CCNP学习指南642-902,美DianeTeare著,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年第1版。3、CCNP学习指南642-813,美Richard Froom著,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年第1版。七、大纲说明(内容可包括课程基本要求、习题要求及其它一些必要的说明)1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建议采用讲、做结合的方式,多种教学手段综合运用2 .本课程有10个学时的实验,具体实验内容任课教师亦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适当安排。2017年8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