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茶叶绿色生产技术模式.docx
云南茶叶绿色生产技术模式云南是茶叶生产大省,凭借优良的生态环境条件,在茶叶绿色生产技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另外,云南省还在如何实现茶叶 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共进,及进一步持续提高茶叶生产的经济 效益等方面进行探索,形成了一套茶叶和食用菌复合生产技术模式。一、澜沧县生态茶园绿色生产模式(1)种植绿肥。在茶园梯壁及行间种植豆科植物或绿肥作物, 利用豆科作物的根、茎、叶培肥土壤。润沧县茶树良种生态示范场 100亩茶园、种植大叶千斤拔2万株,在茶园空地播60kg猪屎豆, 100kg冬黄豆和150kg光叶紫花苕。(2)种植遮阴树。在茶园行间和小区之间,根据水肥条件,规 范种植与茶树没有共同病虫害,分枝层次高的茶园有益树种,平均每 亩定植10株,一般选择厚朴、甜樱桃、香樟、野苹果等树种。(3)实时进行浅耕除草、绿肥压青。在采摘空闲时进行一次浅 耕,三次除草,结合除草,将绿肥剪割后,混合杂草铺在茶行中。(4)在茶园内建设积粪池,利用畜禽粪便等生产沼液肥,提升 茶园土壤有机质含量。(5)实施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采取“以防为主、综合防控” 的原那么防控病虫害。一是安装应用太阳能诱虫灯杀灭害虫。二是每亩 安插30片诱虫色板诱杀害虫。三是及时采摘以减少虫口密度。四是 根据害虫的生活习性,发生规律,分别在4、6、8月用印楝素防控害 虫。五是冬季用石硫合剂封园,降低次年虫口基数。作为肥料施于园内。该模式就是将返生态食用菌栽培与低产茶园改造相联系,而形成 的一种茶园返生态食用菌栽培模式,其适宜在需要采取重修剪或台刈 措施改造的低产茶园进行。7.低产茶园一一行间覆土铺草栽培具体做法:经过重修剪或台刈措施改造的“林一一茶复合生态型” 低产茶园,在其茶行间同一茶行的一侧,距茶树10-15cm处向外开 挖深深1525cm、宽30-40cm的食用菌栽培床(之前,先做好清理周 围杂草等工作);然后、将于室内已培养至菌丝长满、成熟的、同一 品种的食用菌包,脱袋后放置于栽培床上,菌包间距23cm,再用细 土填满缝隙和覆盖菌包外表,覆土厚23cm,并在覆土上浇足水;最 后,在覆土层上铺2cm厚盖稻草;随之,做好出菇管理、适时采收 等事宜;最终将食用菌生长后的菌包作为肥料施于园内。(四)茶园管理技术1.土壤管理技术第一,为保证茶园返生态食用菌正常生长,要求覆土栽培食用菌 周围的土壤结构要疏松,以便为菌丝生长提供必要的氧气;在实际生 产中应对因降雨或灌溉而导致土壤板结现象,采取措施及时解决。具 体做法为使用钉把对覆土栽培食用菌菌包上部及周边的土壤进行搔 耙,使菌包与土壤接触发生变化,板结的覆土及周边土壤疏松、透气 同时拔除周边杂草。第二,做好园内土壤铺草覆盖,既能有效防止杂 草生长,又对预防土壤板结有积极的作用。第三,根据当地气候条件, 及时做好浇水灌溉,满足返生态食用菌生长对水分的要求同时,采取 相应措施杜绝淹积水现象发生。第四,原那么上禁止在园内施用任何化 学肥料、除草剖、只能施有机肥和采取人工方式除草。第五,对因菌 包生长后萎缩变小,土壤下沉所导致茶树根系暴露,要及时覆土修复 等。2.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在病虫害控制方面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为主,配合科学合 理的化学防治(1)农业防治。对返生态食用菌而言,所采取的农业 防治措施包括选用授性强的菌种原辅料新鲜无霉变栽培袋灭菌彻底, 严格按无菌操作要求接种使用培养室前彻底消毒、废弃料远培养室生 长条件适宜,加强温湿度和光照的调控、防止高温高湿及阳光直射对 栽培过程中受杂菌污染的菌包,采取深度拖理或荧烧。对茶树病虫控制、应采取的农业防治措施有:及时采摘;合理修 剪;人工捕杀疏枝清园等。(2)物理防治。对返生态食用菌采取物理防治病虫害的措施有: 对被链抱霉等杂菌污染的菌包用柴油蔻注,防止扩散,尽快移出、烧 毁;对蕈蚊类害虫,可通过门窗装防虫网控制,以及培养室内使用黑 光灯、粘虫板进行捕杀;对园内返生态栽培的食用菌、使用太阳能频 振式杀虫灯、粘虫板进行捕杀;受到蛇觞等害虫为害,采取诱杀的方 式防治。茶树虫害物理防治,可是利用害虫的趋性、群集性和食性等习性, 通过性信息素、光、色等、诱杀或机械捕捉来防治害虫。(3)化学防治。菌包出现局部杂菌感染,可用石灰涂抹感染部 位;原基形成至采收期间禁止使用任何衣药。除特殊情况外,园内禁 止使用化学杀虫剂、杀菌剂及除草剂。同时,要细致观察园内茶树和 食用菌生长情况,科学管理、积极预防。实践证明,茶一菌生态生产 模式能对茶树生长、茶园园相的改善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促进茶树 新梢生长,提高茶树百芽重,降低酚氨比等。同时,茶一菌生态生产 技术成为了一条解决茶园有机肥来源的新渠道,也为传统茶园提供了 一种抵御市场风险、提升经济效益的新模式。二、茶叶一一食用菌生态生产模式茶一一菌生态生产模式,是针对传统茶园弊端,以开展“茶园乃 至茶区生态生产力”为目标、在总结归纳现有复合生态茶园模式与配 套技术的基础上,结合茶园生产的特点并将茶园环境作为重要的生产 资料,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严格按照“环境友好”要求建立 的一套茶叶绿色生产技术模式。具体而言,其是将传统的“茶叶生产” 与“食用菌生产”有机结合、延伸产业链,形成的“茶一菌复合生态 生产”新模式。该技术运用食用菌在农业生态系统和农业循环经济中 的特殊作用、成功实现了利用茶园环境进行返生态食用菌栽培,而食 用菌在茶园中生长不仅不与茶树争夺养分,相反培肥了茶园土壤、且 能短时间内产出“返生态食用菌产品”,有效提升茶园经济效益。2010 年以来,茶-菌生态生产模式已先后在云南省15个产茶县(区)及重 庆等其他省市的茶园开展试验示范(图4-34)。实践证明、该技术利 用茶园人工生态系统进行返生态食用菌栽培,在实现对环境资源有效 利用的同时,不仅为开展独具特色的返生态食用菌生产提供了平台, 提高了茶园的产出效率和经济效益,还充分了发挥食用菌覆土栽培的 效应,将传统茶园人工生态系统内“植物(茶树)与土壤”二元能流、 物流、信息流模式,改变“植物、食用菌(微生物)和土壤”三元能 流、物流、信息流模式(如图4-33所示),对茶园土壤环境起到一定 的积极改良作用的同时,还能充分满足茶树对来自土壤水分、养分的 需要,促进其生长。使茶园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对化学肥料等外源物质 的投入,保持系统内生态平衡,提高茶园人工生态系统的生态生产力,促进生态循环农业和低碳农业开展。下面介绍该模式的主要技术内容。(一)园地选择首先,为保证茶园返生态食用菌产品的质量平安,茶园环境质量 必须符合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产地环境条件(NY/T 50102016) 的规定。其次,茶因局边有清洁的水源并具备一定的灌溉条件,且茶 园无淹积水现象发生。该技术最适宜在具有一定隐蔽度、土壤湿润的 “林一一茶复合生态型茶园”中应用。(二)茶园返生态食用菌生产技术技术流程:备料一菌种生产一菌包制作与培养一采收一采后处 理现以榆黄蘑(Pleurotus citrinopileatus)为例,就相关内容介绍如下。1 .备料小麦、熬皮、米糠、石膏(或碳酸氢钙)、磷酸二氢钾、硫酸镁、 茶树修剪枝屑、杂木屑、玉米芯、玉米面、稻草、石灰、白糖等。2 .菌种生产用于栽培出菇的各级榆黄蘑菌种生产,包括一级菌种(母种)生 产、二级菌种(原种)生产、三级菌种(栽培种)生产。菌种生产应 符合食用菌种生产技术规程(NY/T5282010)的规定。培养基配方(1)母种培养基:母种培养基配方应符合NY/T5282010中 的规定。(2)原种培养基:提供以下3种“原种培养基配方”,生产中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择。麦粒培养基。配方:小麦粒84%、木屑或棉籽壳10%、石膏或 碳酸钙3%、磷酸二氢钾2%,硫酸镁1%。制作方法:捡净小麦粒并用水清洗后,蒸煮20min至麦粒膨大变 软、无白心,捞出沥干水分,稍凉后拌入木屑等其他辅料即可。木屑秋皮培养基。配方:木屑82%、款皮16%、石灰1%、石 膏1%、料水比1 : (1.21.3)。制作方法木屑、熬皮、石灰、石膏按比例混合拌匀后,再加水翻 拌均匀即可。玉米芯木屑培养基。配方:玉米芯(粉碎成颗粒)65%、木屑 20%、米糠10%、玉米粉3%、石灰2%、料水比1: (1.31.5)o制作方法先用石灰水浸透玉米芯,后加入木屑、米糠、玉米粉翻 拌均匀即可。注意培养料吸水均匀。(3)栽培种培养基提供以下6种“榆黄蘑栽培种培养基配方”, 生产中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择。茶枝屑及茶枝屑、杂木屑培养基。以茶树修剪枝屑为原料,需 作如下处理、理将修剪下来的茶树枝屑去奈后,用植物粉碎机处理成 35mm大小左右的圆粒、经理积、干燥、筛分后备用。生产中结合 实际,参考配方表,按配方将原料混合均匀。玉米芯茶枝屑培养基。玉米芯60%、茶枝屑20%,米糠18%、 石灰1%、蔗糖l%o玉米芯木屑培养基。玉米芯55%、木屑25%、款皮18%、石膏1%、蔗糖1%。玉米芯培养基。玉米芯78%、款皮20%、蔗糖1%,石膏1%。蔗渣培养基。蔗渣(干)78%、米糠20%、玉米粉1%、石膏1%。稻草培养基。稻草78%、米糠(或熟皮)20%、石膏1%、石灰1%O3,栽培菌包制作与培养(1)菌包制作。按配方将原料混合均匀,并加洁净水搅拌,含 水量控制在60%65%, pH值是6.57.5。将混合均匀的培养料用15cm X30emX 0.05cm的聚丙烯塑料筒装袋后进行常压蒸汽灭菌,在 下灭菌1012h,取出后置于环境清洁场地降温。(2)接种。待料温降至26以下时,进行无菌化接种。(3)南包培养管理。将接种后的菌包及时集中于经彻底消毒的 培养室内摆放培养,培养室要求通风良好、清洁,光线适中,以60-80 包/m2摆放,堆中温度不能超过30,以免“烧菌”为保证菌丝生长 均匀,每天需视情况通风换气23次,每次0.3lh,室内温度控制在 2027,相对湿度60%70%,每隔68天左右翻堆1次假设发现菌包 出现局部杂菌感染,可用石灰涂抹感染部位。面对受感染严重的菌包 要及时剔除,以免引起交叉感染,尤其在夏季高温条件下务必注意保 持室内透风,降低室内温度,以免烂筒;定期注意观察菌种萌发情况、 菌丝生长态势等是否符合其种源特性,对于生长缓慢、菌丝不匀的个 别菌种也要剔除。待菌包菌丝满袋、成熟后即可移置于茶园进行返生态栽培。4 .适时采收于菇体八分熟,抱子未释放时采收。采收一潮菇后,及时清理周边环境,继续出菇管理。5 .包装、运输和贮存(1)包装。外包装(箱、筐)应牢固、干燥、清洁、无异味、 无霉、便于装卸、仓储和运输。内外包装材料应符合GR9687和GB9688 的规定。(2)运输。运输时应轻装、轻卸、防止机械损伤;运输工具要 清洁、卫生、无污染物、无杂物防日晒、防雨淋、不可裸露运输不得 与有毒有害物品、鲜活动物混装混运;应在低温条件下运输,以保持 产品的良好品质。(3)贮存。贮存时菇体间不应挤压,要松散包装,透气良好, 严防菌丝萌生和菇体腐烂,贮藏室温35。(三)茶园返生态食用菌栽培模式在不同类型茶园内进行返生态食用菌栽培,需要结合各自生态环 境条件,采取不同的技术措施进行。1 .幼年茶园一一行间覆土铺草栽培具体做法:在幼年茶园茶行间同一茶行的一侧,距幼年茶树主茎 10cm处向外以不伤及幼龄茶树根系为度,深1520em、宽3040em 的食用菌栽培床(之首,先做好清理周围杂草等工作);之后,将于 室内已培养至菌丝长满、成熟的、同一品种食用菌包脱袋后放置于栽 培床上,菌包间距23cm,再用细土填满缝隙和覆盖菌包外表,覆土 厚23cm,并在覆土上浇足水(注意:浇水后假设使菌包外露,应再作 覆土处理)最后,在覆土上层铺23em厚的稻草随之,做好出菇管 理、适时采收等事宜;最终将食用菌生长后的菌包作为肥料施于园内。采用该种植模式适宜的时间为早春和冬季,因为,这个阶段日照 强度在一年中相对较低;再有,可以利用幼龄茶园行间可供操作面大 的特点,采取一次放置两排菌包的种植规格。2 .成年茶园(衰老茶园)一一行间覆土铺草栽培具体做法在成年茶园(衰老茶园)茶行间同一茶行背阴的一侧, 距茶树主于15cm处向外开挖深1525cm、宽3040cm的食用菌栽培 床(之前,先做好请理周围杂草等工作)之后,将于室内已培养至菌 丝长满、成熟的、同一品种食用菌菌包,脱袋后放置于栽培床上,苗 包间距23cm,再用细土填满缝隙和覆盖海包表而,覆土厚23cm, 并在覆土上浇足水(注意浇水后假设使菌包外露,应再作覆土处理)最 后,在覆土上加盖少量稻草或枯枝落叶,利用茶树已形成的良好遮阳 性、通透性做好出菇管理、适时采收等事宜;最终将食用菌生长后的 菌包作为肥料施于园内。成年茶园是进行返生态食用菌栽培最正确的场所,尤其是已封行的 成年茶园和园内种植遮阴树已形成30%左右遮阴度的成年茶园。所以, 但因成年茶园树冠莓盖度以及在一年中的不同时期,均可在成年茶园 内采取不同的粮培模式进行自用菌返生态栽培。该模式就是其中一种, 是针对处于冬季或早春期问地温使配的应年茶园的一种栽培模式,可 利用覆土栽培食用菌生长产生的热量增加地温,有器于茶树的生长。3 .成年茶园一一行间地表放置南包覆土铺草栽培具体做法充分利用成年封行茶园遮阳性、通透性好的特点,在其 茶行间,紧靠茶树主干处向外开挖深5em、宽3040cm的食用菌栽 培床(之前,先做好清理周围杂草等工作,该食用菌栽培床主要起到 固定菌包的作用);然后,将于室内已培养至菌丝长满、成熟的、同 一品种食用菌菌包,脱袋后放置于栽培床上,菌包间距23cm,再用 细土填满缝隙和覆盖菌包外表,加盖少量稻草,浇足水(注意:浇水 后假设使菌包外露,应再作覆土处理)最后,做好出菇管理,适时采收 等事宜;最终将食用菌生长后的菌包作为肥料施于园内。该模式是针对处于夏季期间茶园地温相对较高而采取一种栽培 模式,开挖深5cm的栽培床,仅起到固定食用菌菌包的作用;再有 就是,可以起到防止食用菌菌包生长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可能对茶树根 系造成的伤害的同时,预防因降水过多而导致雨水淤积对菌包正常生 育造成的负面影响,使菌包顺利出菇。4 .成年茶园一一茶树树枝悬挂与行间地表放置菌包栽培具体做法:充分利用成年封行茶园遮阳性、通透性好的特点,选 择园内茶树下部树枝合适位置,将于室内已培养至菌丝长满、成熟的、 同一品种食用菌菌包悬挂其上,或以茶树为依靠将菌包放置于树下, 或直接将菌包放置于树下地面(之前,先做好清理周围环境工作); 之后,做好出菇管理、适时采收等事宜;最终将食用菌生长后的菌包 外层塑料薄膜去除,废菌筒作为肥料施于园内。该模式是针对夏季期间温度、湿度相对较高的茶园环境而采取的 一种返生态食用菌栽培模式,能充分利用了成年茶园覆盖度大(大于 60%)、行间下部荫蔽度高(5-8月光照强度小于5000k)的特点进 行返生态食用菌栽培,有效开展了茶园的生态经济效益。5 .衰老茶园一一行间开挖种植坑覆土铺草栽培具体做法:在衰老茶园茶行背阴一侧,距茶树1015cm处向外 开挖深3035em、宽4045cm、长6080cm的食用菌种植坑(之前, 先做好清理周围杂草等工作);然后,将于室内已培养至菌丝长满、 成熟的、同一品种的食用菌菌包,脱袋后以3个菌包为一组呈三角形 状、菌包间距23cm,垂直于坑放置于栽培床上,每坑放置23组后 (每组间隔15cm),再用细土填满缝隙和覆盖菌包外表,覆土厚 23cm,并在覆土上浇足水(注意浇水后假设使菌包外露,应再作覆土 处理);随之,做好出菇管理、适时采收等事宜;最终将食用菌生长 后的菌包作为肥料施于园内。该模式适宜在冬季和旱春衰老茶园进行。6.低产茶园一一行间 覆土铺草搭稠栽培具体做法经过采取重修剪或台刈措施改造的低产茶园,其茶行间 同一茶行的一侧,距茶树1015cm处向外开挖深1525cm、宽 3040cm的食用菌栽培床(之前,先做好清理周围杂草等工作)然后, 将于室内已培养至菌丝长满、成熟的、同一品种的食用菌菌包,脱袋 后放置于栽培床上,菌包间距23cm,再用细土填满缝隙和覆盖菌包 外表,覆土厚23cm,并在覆土上浇足水(注意:浇水后假设使菌包外 露,应再作覆土处理)最后,在畦床上搭盖小拱棚(高40cm),覆盖 遮阳网,两头通风,在拱棚顶部加盖稻草以便更好地控制温度、湿度。 随之,做好出菇管理、适时采收等事宜;最终将食用菌生长后的菌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