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考点09 孔子与老子-【高频考点专练】2023年高考一轮复习模拟题汇编(解析版).docx
-
资源ID:35031184
资源大小:26.06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高频考点09 孔子与老子-【高频考点专练】2023年高考一轮复习模拟题汇编(解析版).docx
高频考点09 孔子和老子1. (2021 .全国.模拟预测)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孔子那么说,“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反映出, 当时他们A.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B.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C.主张维护夏商周制度D.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答案】A【解析】材料中的老子认为礼的出现是社会偏离了大道、仁义等道德观念逐步失败的产物, 而孔子那么认为礼是调和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秩序的有效方式,二者尽管对礼的看法有所不同, 但提出观点的出发点是相同的,即都出于对西周礼乐制度的反思,只是一个赞同,一个批评 而已,应选A;老子对礼是持否认态度的,他的主张并未迎合封建贵族的政治诉求,排除B; 老子主张小国寡民,主张退回夏商周之前的社会当中去,c项不是老子的诉求,排除;老子 和孔子生活于春秋时期,他们都主张退回到以前的社会当中去,故他们的主张并未得到统治 者的积极支持,排除D。2. (2021 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模拟预测)关于老子成书年代,历来有争议。钱穆从时 代背景、思想线索、文体修辞等方面对老子作了全方位考察,认为老子一书成于庄 子之后。胡适那么对使用“思想线索”论证法考证老子晚出提出了严厉批评。1993年, 湖北郭店楚墓中出土了竹书老子三种,考古界定为”不晚于战国早期”,这就推翻了钱穆 等人老子成书于战国晚期的说法。这说明A.判断老子成书年代,实物比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B. ”思想线索”法在史学研究上没有价值,缺乏为据C.怀疑态度值得提倡,但在证据缺乏时应暂缓判断D.研究者立场与方法不同,应容许不同观点存在【答案】C【解析】老子成书年代存在争议,最终经过考古文物推翻了钱穆等人的观点,这说明怀 疑态度值得提倡,但是在证据缺乏的情况下应当暂缓下定论,C正确;判断老子成书年 代,应当综合各种资料判断,排除A; B表述绝对,排除;不同观点存在的前提是能够自圆 其说,不脱离史实,排除D。3. (2021.浙江浙江.二模)民国时候,一堆大师对于老子、孔子谁先谁后的问题吵得火热, 冯友兰和钱穆两位大师都认为“孔子学在前老子在后”和“庄子在前老子在后这也基本上成 了学术界一个主流观点。但1993年郭店竹简老子的出土后,尴尬了。根据其它出土文 物,考古学家将墓葬时代定在战国中期,而网老子的写作时间一定早于此墓下葬时间, 另外郭店老子主要阐述的是无为自化的主题,既没有所谓的愚民和小国寡民的思想,也 没有对儒家和法家的批判,所以冯友兰和钱穆等人的立论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这说明A.历史争论无助于了解历史的真相,故研究历史应坚持证据至上B.历史真相虽已随岁月飘逝,但均可穿越时空真实还原C.要从前人的日常生活与思想观念中去探求和了解真实的历史D.历史研究要于怀疑,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以论带史【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民国时候,关于老子、孔子年代的问题引起争论,冯友兰和钱穆的 观点被考古文物证据反驳,说明历史争论无益于了解历史的真相,故研究历史应坚持证据至 上,应选A; B项“均可穿越时空真实还原”表述太绝对,错误;材料表达通过考古文物研究 老子生活的年代,没有表达从前人的日常生活与思想观念中去探求历史的真相,排除C;材 料强调考古文物的重要性,要重视历史证据,不能以论带史,排除D。4. (2021全国一模)据论语记载,孔子在回答子路“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的 问题时,指出:“必也正名乎!名 不正,那么言不顺;事不成,那么礼乐不兴;刑罚不中,那么民 无所措手足矣。”这反映了孔子治国思想中比拟重视A.为政以德B.规那么秩序C.法治思想D.礼法并重【答案】B【解析】孔子认为名不正,那么言不顺,最终结果是“民无所措手足”,因此其强调为政首先要 正名,而正名那么是对规那么秩序的重视,B正确;德治在材料中并未提及,排除A;法治思想 是法家的主张,排除C; D是荀子的主张,排除。5. (2021 .天津河北.一模)“没有所谓的亚洲模式,但是东亚儒家社会同西方自由放任的社会, 有着根本的差异。新加坡依赖家庭的凝聚力、影响力来维持社会秩序,传承节俭、刻苦、 孝顺、敬老、尊贤、求知等美德。这些因素造就了有生产力的人民,推动了经济增长。”李 光耀的这段论述重在说明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B.东亚儒家社会同西方社会存在的差异C.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影响D.新加坡的经济增长与儒家文化的关系【答案】D【解析】李光耀认为“新加坡依赖家庭的凝聚力、影响力来维持社会秩序,传承节俭、刻苦、 孝顺、敬老、尊贤、求知等美德。这些因素造就了有生产力的人民,推动了经济增长:由 此可知,这段论述重在说明儒家文化推动了新加坡经济的增长,故D正确;材料没有说明 上层建筑的性质,故A错误;东亚儒家社会同西方社会存在的差异不是材料的重点,故B 错误;材料说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新加坡的影响,故c说法错误。6. (2021.四川凉山,二模)论语里孔子弟子子贡讲了一段话。他说:“文武之道;未坠于 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 之有。”下面哪种说法与子贡所讲的涵义相一致A.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贤,虽常人亦无不如此B.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耍,必先于读书C.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D.耳限于所闻,那么夺其天聪:目限于所见,那么夺其天明【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 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可知,大意为周文王和周武王之道,并没有失 传,还留在人间,贤能的人掌握了其中重要局部,不贤能的人只记住了细枝末节,没有地方 没有文王武王之道,我的老师何处不学,又为什么要有一定的老师,专门的传授呢,材料强 调的是孔夫子学习也没有固定的老师和方式,即强调人人心中都有道,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 方式得到,与“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贤,虽常人亦无不如此”相一致,A项正确;“为学之 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强调的是为学之道首先在于探究事物的理,探究 事物的理前必须先读书,材料内容没有强调穷理、读书的重要性,B项错误;“正其义不谋 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强调的是做任何事情都是为了匡扶正义而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与 题意不符,C项错误;“耳限于所闻,那么夺其天聪:目限于所见,那么夺其天明”可知,强调的 是不仅要看,要听,要扩大自己的见闻,还有善于学习书本知识和别人的经验,以增长自己 的智慧,即强调不要局限于亲耳所闻,亲眼所见,不符合题意,D项错误。7. (2021 .宁夏石嘴山.一模)春秋时期,老子认为:“故贵以身(生命)为天下,假设可寄天下; 爱以身为天下,假设可托天下: 这说明老子A.认同生命本位的理念B.强调个人与社会统一C.反对诸侯争霸战争D.代表下层平民的利益【答案】A【解析】老子强调爱惜自己身体才能爱惜天下、治理好天下,说明老子认同生命本位的理念, A项正确;老子强调的并非个人与社会的“统一”,B项错误;反对诸侯争霸战争在材料中没 有表达,c项错误;老子代表的并非下层平民的利益,D项错误。8. (2021 .新疆乌鲁木齐.一模)论语述而中说:“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 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三月不知肉味”这句话用来形容A.诗歌B.饮食C.音乐D.绘画【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因为听到 韶而得出“三月不知肉味”,C正确;诗歌、饮食与绘画与题干中“韶”不符,排除A、B、Do(2021.全国.模拟预测)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孔子主张“仁”,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为政以德: 两者思想都A.主张无为而治B.倡导战胜自然 C.蕴含和谐理念 D.提出仁者爱人【答案】C【解析】老子追求天人合一,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两者思想都蕴含着和 谐理念,故C正确;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荀子倡导战胜自然,孔子提出仁者爱人,故ABD 错误。10. (2021 福建模拟预测)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官学教育的破产,商、周以来的“学在王官” 日益转向了“学在私门: 这一变化A.是百家争鸣局面推动的结果B.奠定了儒学形成的社会基础C.促进了新知识分子群体形成D.加速了各家学派思想的融合【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由“学在王官”转向“学在私门。这有利于 学术下移,扩大了平民知识分子的力量,从而促进新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故c项正确; 材料中的现象是推动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故A项错误;B项夸大了这一转变的影响; “学在私门''会形成不同的学术思想,加速的是学派思想的纷争,而不是融合,排除D项。 11.(2022浙江三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出自道德经第四十二章(照淮南子的解释,“二”是“阴阳”,三是“阴阳合和”),此句蕴含的思想包括“道”是世界的根本 “齐物”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无为而治”A.B.C.D.【答案】B【解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以归纳为“道”是世界的根本,符合 题意;“阴阳”,“阴阳合和”表达了阴阳既是相对的也是可以相合的,表达了朴素的辩证法思 想,符合题意,B项正确,排除A项;“齐物”表达的是平等的观念,在材料中未涉及, 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无为而治号旨自己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后泛指以德化民。 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D项。应选B项。12. (2022.湖北.模拟预测)古代经典中,如易,“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 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诗经包含有大量虫鱼、鸟兽、草木,以及 天文、地理、农业生产等知识;礼记中有农业与季节相关的知识。这说明 A.古代儒家经典皆为百科全书式著作B,原始儒学孕育了中国传统科技C.孔子为师意在培养“博学通才之士”D.传统文化与科技开展相得益彰【答案】C【解析】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可知,孔子晚年整理的诗经易礼记等儒家典籍, 内容广泛,包罗众多,涉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农业生产等方方面面, 表达了孔子培养“博学通才之士”的意愿,c项正确;古代儒家经典皆为百科全书式著作,说 法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诗经易礼记等儒家经典并不等同于原始儒 学,排除B项;材料没有表达传统文化与科技开展的关系,排除D项。应选C项。13. (2022安徽芜湖模拟预测)孔子曾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并认为不读 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还说读诗可以“多识鸟兽草木之名: 可见在孔子看来, 熟读诗经可以()A.加强道德自律B.丰富文化素养 C.推动礼乐复兴D.增进人际和谐【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是指不学诗经在社会交往 中就不会说话;不学礼,在社会上做人做事,就不能立足。“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是指人如果不 学习,就像面对墙壁站着,什么东西也看不见。“多识鸟兽草木之名”是指理解为对自然事物 的认知,或者理解为获得事物的知识。故在孔子看来,熟读诗经可以丰富文化素养,B 项正确;材料不是加强道德自律,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推动礼乐复兴,排除C项;仁 爱可以增进人际和谐,排除D项。应选B项。14. (2022.河北.模拟预测)先秦时期,孔子认为“宽那么得众”,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反映了先秦时期的思想家 A.认识到黎民百姓的重要性B.给予人民自由生存空间C.注重规范统治者的行为D.以民为重强调民生关怀【答案】D【解析】根据题意孔子的“宽那么得众”,即为孔子的“宽政”思想,表达出孔子以民为重的思想, 老子的“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实际上主张统治者勿扰民过甚,要采取宽厚政策,给予人民自由生存空间,D项正确;A项 是材料表述的现象,排除A项;B项是老子思想的表达,排除B项;材料孔子和老子的关 注点在民众而非统治者,故排除C项。应选D项。15. (2022福建三明三模)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 德品格修养,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这一主张的实质是A.维护儒学的正统地位B.稳定社会秩序C.重建西周的礼仪制度D.追求道德完善【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结合 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提倡忠信等个人美德和经世济民的国家情怀,孔子提出“仁,“礼”、“克 己复礼”的学说,希望匡正社会秩序,恢复社会秩序,其实质是稳定社会秩序,B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学在西汉初期才确立其正统地位,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根据所 学知识可知,孔子倡导礼乐制度,主张重建礼乐制度,但这时期材料所述表象,不是其实质, 排除C项;追求道德完善也属于其表象,不是实质,排除D项。应选B项。16. (2022山东平原县第一中学模拟预测)老子说:“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 而用之,恬淡为上。“卫灵公向孔子询问排兵布阵的方法,孔子回答说:“俎豆(古代盛肉食 的器皿,用于祭祀。)之事,那么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这反映出他们 A.主张维护西周礼乐制度B.迎合新兴地主政治诉求C.反对诸侯不义攻伐战争D.关注民众生命与财产权【答案】C【解析 1根据材料“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俎豆(古代盛 肉食的器皿,用于祭祀。)之事,那么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 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不断,社会动乱,材料中老子认为“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 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和孔子“军旅之事,未之学也”的主张都强调反对使用武力, 说明他们反对当时诸侯之间的不义攻伐战争,C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表达了老子、孔子反 对战争的观点,没有表达主张维护西周礼乐制度,并且老子作为道家代表人物,主张无为而 治,不主张维护礼乐制度,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利 益,不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排除B项;材料内容强调的是反对不义战争,不是关注民 众生命与财产权,排除D项。应选C项。17. (2022.海南.模拟预测)孔子主张“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 与贱是人之所恶也”,并表示“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这些思想在当时 A,丰富了人文思想的内涵B.表达了民本思想的萌发C.完善了仁政学说的基础D.蕴含着自由平等的观念【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孔子的观点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包含着对人的合理欲望的肯定,这在 当时丰富了人文思想的内涵,A项正确;材料中孔子的思想无法表达当时民本思想的萌发, 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仁政学说是由孟子提出来的,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C项; 材料表现的是人的欲望的合理性,与自由平等无关,排除D项。应选A项。18. (2022海南模拟预测)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 以礼,有耻且格。”这里孔子强调的是A.以刑罚威慑民众,使其不犯罪B.以德引导民众,以礼规范民众C.统治者应多管齐下,恩威并施D.用社会规范和刑罚约束民众行为【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孔子认为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罚来约束百姓老百姓只求免于受 惩罚,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用礼制来规范百姓,百姓不仅有羞耻之心, 而且会纠正自己的错误。由此可知,孔子强调的是以德引导民众,以礼规范民众,B项正确; “以刑罚威慑民众,使其不犯罪”强调的是严刑峻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强 调的是儒家的德治思想,不是“统治者应多管齐下,恩威并施",排除c项;材料中未表达 用刑罚约束民众,排除D项。应选B项。19. (2022.山东.模拟预测)有学者认为,礼乐因为儒家的解释、论述并贯彻于教育实践中,从 而蜕脱了其政治制度外壳而变成纯文化并流传千古。这是强调A.儒家对礼乐文化的时代损益B.礼乐文化因儒家而制度化C.儒家加速了礼乐制度的瓦解D.礼乐制度催生了儒家学派【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礼乐变成纯文化而流传千古的重要因素是儒家对礼乐的解释,通过 解释,使得礼乐摆脱了政治属性,而成为纯文化,这表达了儒家对礼乐文化的时代损益,A 正确;制度化在材料中并未表达,排除B;儒家文化使得礼乐得以流传千古,排除C; D与 题干内容不符,排除。20. (2022四川,泸县五中模拟预测)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和孟子倾向于以“礼仁”为核心建立 一个同西周王朝类似的等级秩序井然的国家,而荀子那么倾向于以“礼法”为基础建立一个以封 建君主为首的中央集权制的新型国家。这说明先秦儒学A.强调恢复周礼B.成为主流思想C.蕴含统一思想D.主张中央集权【答案】C【解析】孔孟的“礼仁”目标是建立“一个同西周王朝类似的等级秩序井然的国家”,荀子试图 通过“礼法”建立一个“以封建君主为首的中央集权制的新型国家”,二者都立足于建立统一的、 秩序稳定的国家,蕴含统一思想,C项正确;强调恢复周礼是孔孟的政治主张,不是整个先 秦儒学的共性,A项错误;在先秦儒学没有成为主流,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 学的正统地位,B项错误;主张中央集权是荀子的主张,不是先秦儒学的共性,D项错误。 21. (2022.河北.模拟预测)杨向奎先生在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中指出:“没有周公就不 会有传世的礼乐文明,没有周公就没有儒家的历史渊源;没有儒家,中国传统的文明就可能 是另一种精神状态。”作者旨在说明A.周公是中国传统文明的集大成者B.中国文明具有一脉相承的开展特征 C.中国传统文明的核心内容不断变化 D.礼乐文明是三代文化漫长演进的产物【答案】B【解析】“没有周公就不会有传世的礼乐文明,没有周公就没有儒家的历史渊源“可知,体 现了周公制礼作乐对儒家的影响,“没有儒家,中国传统的文明就可能是另一种精神状态” 表达了儒家对周礼的传承与开展,说明中国文明有一脉相承的开展特征,B正确;题干并未 强调周公在古代历史上的地位,而且周公更主要的是开创而非“集大成。排除A;题干强调 的是礼乐文明的传承,并未表达出核心内容的变化,排除c; D并未凸显出儒家对礼乐文明 的传承开展,排除。22. (2022河北模拟预测)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 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 “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商周历史文化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可知,论语是为阐发孔子思想而作的,“五经”指的是诗经、礼记、 易经、尚书、春秋,这些著作在孔子之前就已经存在了,故A项错误;汉代董仲舒 新儒学是以早期儒学为基础的,故B项错误;儒学是中国古代主流思想,故D项不符合史 实;汉代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这说明 儒学根植于比孔子还久远的商周文化,故C项正确。23. (2022河北模拟预测)“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 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C.表达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甲骨文中“王”字的含义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而孟子强调的是 仁义而非征伐,排除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无为而治”是道家的观点,与儒家孟子的观点 不符,排除B。“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的大意是指用武力而假借仁义的人可以称 霸,用道德而实行仁义的人可以使天下归服,可见孟子的观点重在强调仁义、道德教化,故 选C。宗法制度强调的是血缘关系,与题干中孟子的观点不符,排除D。24. (2022陕西咸阳一模)春秋时期思想家老子主张“为无为,那么无不治”,“勿伐”“不为”“不 言”“无欲”“无兵”“无味”“我有三宝,持有保之。一日慈,二日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圣人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工以下选项对材料中信息理解最准确的是A.无为是指时有时无的一般的人类活动B.老子的主张主要是对普通人的道德要求C.表达对社会管理方式的设想D.是老子对现实的不满及消极避世的心态【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老子无为而治主张的提出,主要针对是当时社会动乱的现实而 提出的改造方案,并非是消极的避世,因此材料“勿伐”“不为”“不言”“无欲”"无兵”“无味”体 现的是社会管理方式的设想,C正确,D排除;无为指的是不妄为、不胡作非为、不为所欲 为,A排除;B与材料无关,排除。应选C。25. (2022河北模拟预测)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土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孔子兴办 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和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故A事正确的;铁制农具、牛耕 的使用,生产力开展以及各国的改革,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故 BCD项不符合材料的要求。所以答案选A。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教育思想